度上海中学生古诗文大赛240首古诗文.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144354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56.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度上海中学生古诗文大赛240首古诗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度上海中学生古诗文大赛240首古诗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度上海中学生古诗文大赛240首古诗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度上海中学生古诗文大赛240首古诗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度上海中学生古诗文大赛240首古诗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度上海中学生古诗文大赛240首古诗文.docx

《度上海中学生古诗文大赛240首古诗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度上海中学生古诗文大赛240首古诗文.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度上海中学生古诗文大赛240首古诗文.docx

度上海中学生古诗文大赛240首古诗文

21塞下曲

饮马渡秋水9,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10,黯黯见临洮11。

昔日长城战12,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13,白骨乱蓬蒿14。

1.此首一本题作《望临洮》。

2.饮(yìn)马:

给马喝水。

3.平沙:

广漠的沙原。

4.黯(àn)黯:

昏暗模糊的样子。

临洮:

古县名,秦置,治所在今甘肃岷县,以临近洮水得名。

秦筑长城,西起于此,故有“昔日长城战”之语。

5.昔:

一作“当”。

长:

一作“龙”。

6.足:

一作“漏”,一作“是”。

7.蓬蒿:

蓬草蒿草之类杂草。

牵马饮水渡过了那大河,水寒刺骨秋风如剑如刀。

沙场广袤夕阳尚未下落,昏暗中看见遥远的临洮。

当年长城曾经一次鏖战,都说戍边战士的意气高。

自古以来这里黄尘迷漫,遍地白骨零乱夹着野草。

此诗在构思上的特点,是用侧面描写来表现主题。

诗中并没具体描写战争,而是通过对塞外景物和昔日战争遗迹的描绘,来表达诗人对战争的看法。

开头四句是从军士饮马渡河的所见所感,描绘了塞外枯旷苦寒景象。

诗人把描写的时间选在深秋的黄昏,这样更有利于表现所写的内容。

写苦寒,只选择了水和风这两种最能表现环境特征的景物,笔墨简洁,又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首句的“饮马”者就是军士。

诗中的“水”指洮水,临洮城就在洮水畔。

“饮马”须牵马入水,所以感觉“水寒”,看似不经意,实则工于匠心。

中原或中原以南地区,秋风只使人感到凉爽,但塞外的秋风,却已然“似刀”。

足见其风不但猛烈,而且寒冷,仅用十字,就把地域的特点形象地描绘了出来。

三四两句写远望临洮的景象。

临洮,古县名,因县城临洮水而得名。

即今甘肃东部的岷县,是长城的起点,唐代为陇右道岷州的治所,这里常常发生战争。

暮色苍茫,广袤的沙漠望不到边,天边挂着一轮金黄的落日,临洮城远远地隐现在暮色中。

境界阔大,气势恢宏。

临洮一带是历代经常征战的战场。

据新旧《唐书·王晙列传》和《吐蕃传》等书载:

公元714年(开元二年)旧历十月,吐蕃以精兵十万寇临洮,朔方军总管王晙与摄右羽林将军薛讷等合兵拒之,先后在大来谷口、武阶、长子等处大败吐蕃,前后杀获数万,获马羊二十万,吐蕃死者枕藉,洮水为之不流。

诗中所说的“长城战”,指的就是这次战争。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这是众人的说法。

对此,诗人不是直接从正面进行辩驳或加以评论,而是以这里的景物和战争遗迹来作回答: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足”是充满的意思。

“白骨”是战死者的尸骨。

“今古”贯通两句,上下句都包括在内;不仅指从古到今,还包括一年四季,每月每天。

意思是说,临洮这一带沙漠地区,一年四季,黄尘弥漫,战死者的白骨,杂乱地弃在蓬蒿间,从古到今,都是如此。

这里的“白骨”,包含开元二年这次“长城战”战死的战士,及这以前战死的战士。

这里没有一个议论字眼,却将战争的残酷极其深刻地揭示出来。

这里是议论,是说理,但这种议论、说理,却完全是以生动的形象来表现,因而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手法极其高妙。

这首诗着重表现军旅生活的艰辛及战争的残酷,其中蕴含了诗人对黩武战争的反对情绪。

 [2]  [4]  [5] 

22.西塞山怀古⑴

王濬楼船下益州⑵,金陵王气黯然收⑶。

千寻铁锁沉江底⑷,一片降幡出石头⑸。

人世几回伤往事⑹,山形依旧枕寒流⑺。

今逢四海为家日⑻,故垒萧萧芦荻秋⑼。

 [1]

⑴西塞山:

位于今湖北省黄石市,又名道士洑,山体突出到长江中,因而形成长江弯道,站在山顶犹如身临江中。

⑵王濬:

晋益州刺史。

一作“西晋”。

益州:

晋时郡治在今成都。

晋武帝谋伐吴,派王濬造大船,出巴蜀,船上以木为城,起楼,每船可容二千余人。

⑶金陵:

今南京,当时是吴国的都城。

王气:

帝王之气。

黯然:

一作“漠然”。

⑷千寻铁锁沉江底:

东吴末帝孙皓命人在江中轧铁锥,又用大铁索横于江面,拦截晋船,终失败。

寻:

长度单位。

⑸一片降幡(fān)出石头:

王濬率船队从武昌顺流而下,直到金陵,攻破石头城,吴主孙皓到营门投降。

⑹人世几回伤往事:

一作“荒苑至今生茂草”。

⑺枕寒流:

一作“枕江流”。

⑻四海为家:

即四海归于一家,指全国统一。

今逢:

一作“从今”。

⑼故垒:

旧时的壁垒。

萧萧:

秋风的声音。

 [1]  [2]  [3] 

白话译文

王濬的战舰沿江东下离开益州,显赫无比的金陵王气骤然失色。

大火溶毁了百丈铁锁沉入江底,石头城上举起了降旗东吴灭亡。

人世间有多少叫人感伤的往事,西塞山依然背靠着滚滚的长江。

如今全国统一四海已成为一家,故垒已成废墟只有芦荻在飘摇。

 [3]  [4] 

这首诗是刘禹锡于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所作。

是年,刘禹锡由夔州(治今重庆奉节)刺史调任和州(治今安徽和县)刺史,在沿江东下赴任的途中,经西塞山时,触景生情,抚今追昔,写下了这首感叹历史兴亡的诗。

唐朝自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比较严重。

唐宪宗时期,唐朝曾经取得了几次平定藩镇割据战争的胜利,国家又出现了比较统一的局面,不过这种景象只是昙花一现,长庆元年(821年)至二年(822年)河北三镇又恢复了割据局面。

此诗即为作者结合当时形势而作。

 [2]  [4]  [5] 

西塞山,在今湖北省黄石市东面的长江边上。

岚横秋塞,山锁洪流,形势险峻。

是六朝有名的军事要塞。

公元280年(西晋太康元年),晋武帝司马炎命王濬率领以高大的战船“楼船”组成的西晋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

诗人便以这件史事为题,开头写“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便黯然消失。

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表明速度之快。

两字对举就渲染出一方是势如破竹,一方则是闻风丧胆,强弱悬殊,高下立判。

第二联便顺势而下,直写战事及其结果。

东吴的亡国之君孙皓,凭借长江天险,并在江中暗置铁锥,再加以千寻铁链横锁江面,自以为是万全之计,谁知王濬用大筏数十,冲走铁锥,以火炬烧毁铁链,结果顺流鼓棹,径造三山,直取金陵。

“皓乃备亡国之礼,……造于垒门”(《晋书·王濬传》)。

第二联就是形象地概括了这一段历史。

诗的前四句,洗炼、紧凑,在对比之中写出了双方的强弱,进攻的路线,攻守的方式,战争的结局。

它只用第一句诗写西晋水军出发,下面就单写东吴:

在战争开始的反映,苦心经营的工事被毁,直到举旗投降,步步紧逼,一气直下。

人们不仅看到了失败者的形象,也看到了胜利者的那种摧枯拉朽的气势。

可谓虚实相间,胜败相形,巧于安排。

诗人在剪裁上颇具功力。

他从众多的史事中单选西晋灭吴一事,这是耐人寻味的,因为东吴是六朝的头,它又有颇为“新颖”的防御工事,竟然覆灭了。

照理后人应引以为鉴,其实不然。

所以写吴的灭亡,不仅揭示了当时吴王的昏聩无能,更表现了那些后来者的愚蠢,也反映了国家的统一是历史的必然。

其次,诗人写晋吴之战,重点是写吴,而写吴又着重点出那种虚妄的精神支柱“王气”、天然的地形、千寻的铁链,皆不足恃。

这就从反面阐发了一个深刻的思想,那就是“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刘禹锡《金陵怀古》)。

可见如此剪裁,就在于它能完满地表现其主题思想。

清代屈复认为此诗第五句甚妙。

不过应该指出,若是没有前四句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思想,第五句是难以收到如此言简意赅的效果。

第六句“山形依旧枕寒流”,山形,指西塞山;寒流,指长江,“寒”字和结句的“秋”字相照应。

诗到这里才点到西塞山,但是前面所写并没有离题。

因为西塞山之所以成为有名的军事要塞,之所以在它的身边演出过那些有声有色载入史册的“活剧”,就是以南北分裂、南朝政权存在为条件的。

因此前面放眼六朝的兴亡,正是为了从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中引出西塞山,从而大大开拓了诗的境界。

诗人不去描绘眼前西塞山如何奇伟竦峭,而是突出“依旧”二字,亦是颇有讲究的。

山川“依旧”,就更显得人事之变化,六朝之短促,不仅如此,它还表现出一个“江山不管兴亡恨,一任斜阳伴客愁”(包佶《再过金陵》)的意境。

这些又从另一个角度对上一句的“伤”字作了补充。

第七句宕开一笔,直写“今逢”之世,第八句说往日的军事堡垒,如今已荒废在一片秋风芦荻之中。

这残破荒凉的遗迹,便是六朝覆灭的见证,便是分裂失败的象征,也是“今逢四海为家日”、江山一统的结果。

怀古慨今,收束了全诗。

全诗借古讽今,沉郁感伤,但繁简得当,直点现实。

刘禹锡的这首诗,寓深刻的思想于纵横开阖、酣畅流利的风调之中,诗人好像是在客观地叙述往事,描绘古迹,其实并非如此,刘禹锡在这首诗中,把嘲弄的锋芒指向在历史上曾经占据一方、但终于覆灭的统治者,这正是对重新抬头的割据势力的迎头一击。

当然,“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刘禹锡《金陵五题·台城》),这个六朝覆灭的教训,对于当时骄侈腐败的唐王朝来说,也是一面很好的镜子。

 [4]  [5]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治今河北定县)。

贞元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

授监察御史。

曾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被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

后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

世称刘宾客。

和柳宗元交谊甚深,人称“刘柳”;又与白居易多所唱和,并称“刘白”。

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

《竹枝词》、《柳枝词》和《插田歌》等组诗,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有《刘梦得文集》。

 [7] 

23.春游湖⑴

双飞燕子几时回?

夹岸⑵桃花蘸水⑶开。

春雨断桥⑷人不度⑸,

小舟撑⑹出柳阴来。

 [1]  [2]

⑴湖:

指杭州西湖

⑵夹岸:

两岸。

⑶蘸(zhàn)水:

贴着水面开放。

湖中水满,岸边桃树枝条弯下来碰到水面,桃花好像是蘸着水开放。

⑷断桥:

指湖水漫过桥面。

⑸度:

与“渡”通用,走过。

 [1] 

⑹撑:

撑船篙,就是用船篙推船前进。

 [3] 

一对对燕子,你们什么时候飞回来的?

小河两岸的桃树枝条浸在水里,鲜红的桃花已经开放。

下了几天雨,河水涨起来淹没了小桥,人不能过河,正在这时候,一叶小舟从柳阴下缓缓驶出。

 [4] 

燕子来了,象征着春天的来临。

诗人遇上了燕子,马上产生了春天到来的喜悦,不禁突然一问:

“双飞的燕子啊,你们是几时回来的?

”这一问问得很好,从疑问的语气中表达了当时惊讶和喜悦的心情。

再放开眼界一看,果然春天来了,湖边的桃花盛开,鲜红似锦。

蘸是沾着水面。

但桃花不同于柳树,它的枝叶不是丝丝下垂的,是不能蘸水的。

因为春天多雨,湖水上升,距花枝更近了。

桃花倒影映在水中,波光荡漾,岸上水中的花枝连成一片,远处望见,仿佛蘸水而开,这景色美极了。

诗人在漫长的湖堤上游春,许许多多动人的景色迎面而来,诗人只选一处:

就在春雨把桥面淹没了的地方。

一条小溪上面,平常架着小木桥。

雨后水涨,小桥被淹没,走到这里,就过不去了。

对称心快意的春游来说,是一个莫大的挫折。

可是凑巧得很,柳荫深处,悠悠撑出一只小船来,这就可以租船摆渡,继续游赏了。

经过断桥的阻碍,这次春游更富有情趣了。

诗人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来加以表现,通过燕子归来,桃花盛开.描绘出春日湖光美景,通过春雨断桥,小舟摆渡来突出湖水上涨的特点。

这首诗后两句尤为著名。

由桥断而见水涨,由舟小而见湖宽。

充分体现了中国诗歌艺术的两个重要审美特点:

一是写景在秀丽之外须有幽淡之致。

桃花开、燕双飞,固然明媚,但无断桥,便少了逸趣;二是以实写虚,虚实相生。

小舟撑出柳阴,满湖春色已全然托出。

 [3]  [5]  [2] 

徐俯(1075-1141),字师川,自号东湖居士,由洪都分宁(沿今江西修水县)迁居德兴天门村,是“江西诗派”的代表。

黄庭坚之甥。

因父死于国事,授通直郎,累官右谏议大夫。

绍兴二年(1132年),赐进士出身。

三年,迁翰林学士,擢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官至参知政事。

后以事提举洞霄宫。

工诗词,语言秀丽,意境开阔。

24.约客⑴

黄梅时节家家雨⑵,青草池塘处处蛙⑶。

有约不来过夜半⑷,闲敲棋子落灯花⑸。

 [1]

⑴约客:

邀请客人来相会。

《⑵黄梅时节:

五月,江南梅子熟了,大都是阴雨绵绵的时候,称为“梅雨季节”,所以称江南雨季为“黄梅时节”。

意思就是夏初江南梅子黄熟的时节。

家家雨:

家家户户都赶上下雨。

形容处处都在下雨。

⑶处处蛙:

到处是蛙声。

⑷有约:

即为邀约友人。

⑸落灯花:

旧时以油灯照明,灯心烧残,落下来时好像一朵闪亮的小花。

落,使……掉落。

灯花,灯芯燃尽结成的花状物。

 [2]  [3] 

梅子黄时,家家都被笼罩在雨中,长满青草的池塘边上,传来阵阵蛙声。

时间已过午夜,已约请好的客人还没有来,我无聊地轻轻敲着棋子,震落了点油灯时灯芯结出的疙瘩。

 [3] 

与人约会而久候不至,难免焦躁不安,这大概是每个人都会有的经验,以此入诗,就难以写得蕴藉有味。

然而赵师秀的这首小诗状此种情致,却写得深蕴含蓄,余味曲包。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诗歌前两句写景,描绘出一幅江南夏雨图。

梅雨季节,阴雨连绵,池塘水涨,蛙声不断,乡村之景是那么清新恬静、和谐美妙。

但是,“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在这里并非为写景而写景,而是于景中寄寓了他独自期客的复杂思想感情。

“家家雨”既描绘出夏季梅雨的无所不在与急骤密集,表现乡村之景的清新静谧,又暗示了客人不能如期赴约的客观原因,流露出诗人对绵绵梅雨这种阴雨天气的无奈。

“处处蛙”既是写池塘中蛙声阵阵,又是采用以声衬静的写法,烘托出梅雨时节乡村夜晚的恬静和谐气氛,同时还折射出诗人落寞孤寂与烦躁不安的心境。

这两句诗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形象而真切地表现出在夜深人静之时,诗人独自期客而客人却始终没有出现时的独特心理感受。

遍布乡村、连绵不断的骤雨,此起彼伏、不绝于耳的蛙鼓,本来十分和谐美妙,但令人懊恼的是:

这绵绵阴雨,阻挡了友人如约,如鼓的蛙声,扰乱了诗人的心境。

此时此刻,诗人多么希望友人风雨无阻、如期而至,和他一起举棋消愁。

“有约不来过夜半”,这一句才点明了诗题,也使得上面两句景物、声响的描绘有了着落。

与客原先有约,但是过了夜半还不见人来,无疑是因为这绵绵不断的夜雨阻止了友人前来践约。

夜深不寐,足见诗人期待之久,希望之殷,至此,似乎将期客不至的情形已经写尽,然而末句一个小小的衬垫,翻令诗意大为生色。

“闲敲棋子落灯花”,这句只是写了诗人一个小小的动态,然而在这个动态中,将诗人焦躁而期望的心情刻划得细致入微。

因为孤独一人,下不成棋,所以说“闲敲棋子”,棋子本不是敲的,但用来敲打,正体现了孤独中的苦闷;“闲”字说明了无聊,而正在这个“闲”字的背后,隐含着诗人失望焦躁的情绪。

人在孤寂焦虑的时候,往往会下意识地作一种单调机械的动作,像是有意要弄出一点声响去打破沉寂、冲淡优虑,诗人这里的“闲敲棋子”,正是这样的动作。

“落灯花”固然是敲棋所致,但也委婉地表现了灯芯燃久,期客时长的情形,诗人怅惘失意的形象也就跃然纸上了。

敲棋这一细节中,包含了多层意蕴,有语近情遥,含吐不露的韵味。

可见艺术创作中捕捉典型细节的重要。

这首诗另一个明显的特点是对比手法的运用。

前两句写户外的“家家雨”、“处处蛙”,直如两部鼓吹,喧聒盈耳。

后两句写户内的一灯如豆,枯坐敲棋,寂静无聊,恰与前文构成鲜明对照,通过这种对照,更深地表现了诗人落寞失望的情怀。

由此可知,赵师秀等“四灵”诗人虽以淡泊清新的面目出现,其实颇有精心结撰的功夫。

 

 

25.村行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⑴。

万壑有声含晚籁⑵,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⑷,荞麦花开白雪香⑸。

何事吟馀忽惆怅?

村桥原树似吾乡⑹。

 [1]

⑴信马:

骑着马随意行走。

野兴:

指陶醉于山林美景,怡然自得的乐趣。

⑵晚籁:

指秋声。

籁,大自然的声响。

⑶棠梨:

杜梨,又名白梨、白棠。

落叶乔木,木质优良,叶含红色。

⑷荞麦:

一年生草本植物,秋季开白色小花,果实呈黑红色三棱状。

⑸原树:

原野上的树。

原,原野。

 [1]  [2]  [3] 

马儿穿行在山路上菊花已微黄,任由马匹自由地行走兴致悠长。

千万的山谷回荡着声响静听夜,看数座山峰在夕阳下默默无语。

棠梨的落叶红得好似胭脂一般,香气扑鼻的荞麦花啊洁白如雪。

是什么让我在吟诗时忽觉惆怅,原来乡村小桥像极了我的家乡!

宋太宗淳化二年(991),王禹偁得罪了宋太宗,贬官商州,任商州团练副使。

在王禹偁的“商山五百五十日”里,曾写下二百余首诗,占其全部诗作的三分之一,许多艺术水平较高的诗都作于此时。

王禹偁的代表作《村行》便是这一时期的产物,作于淳化三年。

 [2]  [4] 

古代文人被贬谪期间,难免情绪抑郁,但却摆脱了案牍之劳形,可以纵情流连于山水胜景之中,而偏远之地,美丽的大自然最能安顿迁客的心灵。

商州的自然美景带给王禹偁极大的抚慰,他曾在《听泉》诗里自嘲说:

“平生诗句是山水,谪宦方知是胜游”。

时间久了,一方山水之美也就渐渐融化在他那颗诗心里,化作人与自然相谐的动人诗篇。

这首诗是他与商山的自然风景进行心灵对话的艺术结晶。

开头两句,交代了时、地、人、事。

时令是秋季,这是以“菊初黄”间接交待的;地点是山间小路,这是以“山径”直接点明的;人物是作者本人,这是从诗的结句中的“吾”字而得出的结论;事情是作者骑马穿山间小路而行,领略山野旖旎的风光,这是从诗行里透露出来的消息。

这两句重在突出作者悠然的神态、浓厚的游兴。

三、四两句分别从听觉与视觉方面下笔。

前句写傍晚秋声万壑起,这是耳闻;后句写数峰默默伫立在夕阳里,这是目睹。

这里,“有声”与“无语”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相映成趣,越发显示出山村傍晚的沉寂。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

“数峰”句写数峰宁静,不从正面着墨,而从反面出之,读来饶有情趣。

这正如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注》中所说的“山峰本来是不能语而‘无语’的,王禹偁说它们‘无语’或如龚自珍《己亥杂诗》说‘送我摇鞭竟东去,此山不语看中原’,并不违反事实;但是同时也仿佛表示它们原先能语、有语、欲语而此刻忽然‘无语’。

这样,‘数峰无语’、‘此山不语’才不是一句不消说得的废话

颔联耳闻“有声”与目睹“无语”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相映成趣,越发显示出山村傍晚的沉寂,富有情趣。

诗人迷恋山间那份宁静,然而暮色已悄然降临,还是且行且回。

第三联写山乡的红叶与荞麦花:

经霜的棠梨叶随风飘落,红艳似火,在山野间分外耀眼;成片的荞麦花开如雪,阵阵清香扑鼻而来。

“胭脂”与“白雪”对举,令红的更艳,白的更纯,给读者带来极唯美的视觉感受。

诗人乘兴而游,胜景触目,吟咏成诗,可是吟完诗句,一丝怅惘涌上心头,诗人看见了:

前面的小桥流水、原野平林,很是眼熟。

似乎重归故里,那份近乡情切的感觉也许仅在刹那间一闪,便恍然回转过来,——此地并非诗人的故乡,诗人心中的那份恼意自不待言说,这次村行的情绪也由悠然转入怅然。

满目山川,清晖娱人,宦途失意的异乡人却有家不得归,此情此景,真的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作者在前六句诗里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富有诗意的秋日山村晚晴图,较好地体现了宋人“以画入诗”的特点。

诗的最后两句由写景转入抒情。

前句设问,写诗人在吟诗之后不知为什么忽然感到闷闷不乐;后句作答,写这原来是诗人因蓦然发现村桥原野上的树像他故乡的景物而产生了思乡之情。

这样写,就使上文的景物描写有了着落,传神地反映出了作者的心情由悠然至怅然的变化,拓深了诗意。

 [2]  [4] 

 

27.卜算子⑴·黄州定慧院寓居作⑵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⑶。

时见幽人独往来⑷,缥缈孤鸿影⑸。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⑹。

拣尽寒枝不肯栖⑺,寂寞沙洲冷⑻。

 [1]

⑴卜算子,词牌名,北宋时盛行此曲。

万树《词律》以为取义于“卖卜算命之人”。

双调,四十四字,上下阕各两仄韵。

⑵定慧院:

一作“定惠院”,一作“定惠寺”。

在今湖北省黄冈县东南。

苏轼初贬黄州,寓居于此。

⑶漏:

指更漏而言,古人计时用的漏壶。

这里“漏断”即指深夜。

⑷时:

一作“谁”。

幽人:

幽居的人,形容孤雁。

幽,《易·履卦》:

“幽人贞吉”,其义为幽囚。

引申为幽静、优雅。

⑸缥缈:

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孤鸿:

张九龄《感遇十二首》之四:

“孤鸿海上来。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三十九:

“此词本咏夜景,至换头但只说鸿,正如《贺新郎》词‘乳燕飞华屋’,至换头但只说榴花。

….“按两词均系泛咏,本未尝有”夜景“等题,多说鸿,多说石榴,既无所妨,亦未必因之而奇妙。

胡评似未谛。

⑹省(xǐng):

理解,明白。

“无人省“,犹言”无人识“。

⑺拣尽寒枝:

或以为有语病。

稗海本《野客丛书》:

”观隋李元操《鸿雁行》曰:

‘夕宿寒枝上,朝飞空井旁。

’坡语岂无自邪?

“此言固是。

寒枝意广泛,又说”不肯栖“,本属无碍。

此句亦有良禽择木而栖的意思。

《左传·哀公十一年》:

”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

“杜甫《中宵》:

”择木知幽鸟。

⑻沙洲:

江河中由泥沙淤积而成的陆地。

末句一本作“枫落吴江冷“,全用唐人崔信明断句,且上下不接,恐非。

 [2-4] 

弯弯月亮挂在梧桐树梢,漏尽夜深人声已静。

有时见到幽居人独自往来,仿佛那缥缈的孤雁身影。

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

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5] 

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十二月或元丰六年(1083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冈县东南,又作定惠院,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

由上可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

苏轼因所谓的“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苏轼自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至黄州,至元丰七年(1084年)六月移汝州,在黄州贬所居住四年多。

 [1] 

苏轼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他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

但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

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上阕写的正是深夜院中所见的景色。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

“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

“漏断”即指深夜。

在漏壶水尽,更深人静的时候,苏轼步出庭院,抬头望月,这是一个非常孤寂的夜晚。

月儿似乎也知趣,从稀疏的桐树间透出清晖,像是挂在枝桠间。

这两句出笔不凡,渲染出一种孤高出生的境界。

接下来的两句,“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周围是那么宁静幽寂,在万物入梦的此刻,没有谁像自己这样在月光下孤寂地徘徊,就像是一只孤单飞过天穹的凄清的大雁。

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由“幽人”而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让人联想到:

“幽人”那孤高的心境,正像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

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

物我同一,互为补充,使孤独的形象更具体感人。

下阕,更是把鸿与人同写,“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这是直写自己孤寂的心境。

人孤独的时候,总会四顾,回头的寻觅,找到的是更多的孤独,“有恨无人省”,没有谁能理解自己孤独的心。

世无知音,孤苦难耐,情何以堪?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在寒枝间飞来飞去,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度过这样寒冷的夜晚。

这里,词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作者与孤鸿惺惺相惜,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孤鸿的心理活动,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加以对象化,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

这首词的境界高妙,前人谓“似非吃烟火食人语”。

这种高旷洒脱、绝去尘俗的境界,得益于高妙的艺术技巧。

作者“以性灵咏物语”,取神题外,意中设境,托物寓人;对孤鸿和月夜环境背景的描写中,选景叙事均简约凝练,空灵飞动,含蓄蕴藉,生动传神,具有高度的典型性。

 [1]  [5]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

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进士。

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

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

后又贬谪惠州、儋州。

多惠政。

卒谥文忠。

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