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一讲《论语》十二章知识点 及小练笔.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116424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96.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一讲《论语》十二章知识点 及小练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一讲《论语》十二章知识点 及小练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一讲《论语》十二章知识点 及小练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一讲《论语》十二章知识点 及小练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一讲《论语》十二章知识点 及小练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一讲《论语》十二章知识点 及小练笔.docx

《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一讲《论语》十二章知识点 及小练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一讲《论语》十二章知识点 及小练笔.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一讲《论语》十二章知识点 及小练笔.docx

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一讲《论语》十二章知识点及小练笔

第二讲论语十二章+小练笔

【01七上新知衔接】

《论语》①十二章

1.子②曰:

“学而时习③之,不亦说④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

人不知而不愠⑤,不亦君子⑥乎?

”(《学而⑦》)  

注释:

①《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论语》共20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它以语录体、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②子:

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zōu)邑(yì)(现山东曲阜)人。

③时习:

按时复习。

时,按时。

④不亦说(yuè)乎:

不也是很愉快吗?

不亦……乎,表示委婉的反问语气。

乎,语气词。

说,通“悦”,愉快。

⑤愠(yùn):

生气,发怒。

⑥君子:

这里指有才德的人。

⑦学而:

和下文的“雍也”“述而”等都是《论语》的篇名。

篇名只是从各篇第一则语录中摘取两三个字而来,并没有特别的意义。

孔子说:

“学习了(知识),然后又按时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到这里)来,不也很快乐吗?

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2.曾子①曰:

“吾②日③三省④吾身:

为⑤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⑤乎?

传⑦不习乎?

”(《学而》)  

注释:

①曾(zēng)子:

即曾参(shēn)(前505-436),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嘉祥,一说山东平邑)人。

孔子的学生。

②吾:

人称代词,我。

③日,每天。

④三省(xǐng):

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三,泛指多次。

省,自我检查,反省。

⑤为,替。

⑥信:

真诚,诚实。

⑦传(chuán):

老师传授的知识。

曾子说:

“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

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

  3.子曰:

“吾十有五①而志于学,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顺⑤,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⑥矩⑦。

”(《为政》)

注释:

①十有(yòu)五:

指15岁。

“有”通“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②立:

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③惑:

迷惑,疑惑。

④天命:

上天的意旨。

古人认为天是世间万物的主宰。

命,命令。

⑤耳顺:

对此有多种解释。

通常的解释是,能听得进不同意见。

⑥逾(yú):

越过。

⑦矩(jǔ):

法度。

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学习,三十岁能有所成就,四十岁能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时知道上天的意旨,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意见,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越过法度。

4.子曰:

“温故而知新①,可以为师矣。

”(《为政》)

注释:

①温故而知新:

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孔子说:

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了。

5.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①,思而不学则殆②。

”(《为政》)

注释:

①罔(wǎng):

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②殆(dài),疑惑。

   

孔子说:

“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疑惑。

6.子曰:

“贤哉,回也!

一箪①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②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雍也》)  

注释:

①箪(dān),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②堪:

忍受

孔子说:

“颜回多么贤德啊!

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没有改变他的快乐。

颜回多么贤德啊!

7.子曰:

“知之①者②不如好③之者,好之者不如乐④之者。

”  (《雍也》) 

注释:

①之:

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

②者:

代词,……的人。

③好(hào):

喜欢,爱好。

④乐(lè):

以……为乐趣。

孔子说:

“知道学问和事业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8.子曰:

“饭疏食饮水①,曲肱②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③我如浮云。

”(《述而》)

注释:

①饭疏食饮水:

吃粗粮、喝冷水。

饭,这里是吃饭的意思。

古代汉语中,“水”指冷水,“汤”指热水。

②肱(gōng):

胳膊。

③于:

对,对于。

孔子说:

“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其中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①。

择其善者②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注释:

①焉:

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②善者:

好的方面,优点。

孔子说:

“几个人一起走路,在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的缺点就要改正。

10.子在川①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②。

”(《子罕》)

注释:

①川:

河,河流。

②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意思是,时光像流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逝,往、离去。

斯,这,指河水。

舍,舍弃。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

“时光像流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11.子曰:

“三军①可夺帅也,匹夫②不可夺志也。

”(《子罕》)

注释:

①三军:

军队的通称。

古制,12500为一军。

②匹夫:

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

孔子说:

“一国军队,可以改变它的主帅,但平民百姓,却也不可以改变志气。

12.子夏曰:

“博学而笃①志,切问而近思②,仁③在其中矣。

”(《子张》)

注释:

①笃(dǔ):

坚定。

②切问而近思:

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情。

③仁:

仁德。

子夏说:

“广泛地学习并坚定志向,恳切地提问并能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文言实词

一、通假字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

(“说”同“悦”,愉快)

2.吾十有(yòu)五而志于学。

(“有”同“又”,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二、古今词义

1.朋:

(古)志同道合的人。

(有朋自远方来)(今)彼此友好的人。

2.君子:

(古)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不亦君子乎)(今)对别人的尊称。

3.可以:

(古)两个词。

可,可以;以,凭借。

(可以为师矣)(今)表示可能或能够。

4.三:

(古)表示多,虚指。

(今)表示确数。

5.罔:

(古)迷惑、迷茫而无所适从(今)蒙蔽,没有

6.殆:

(古)疑惑(今)危险

7.疏:

(古)粗劣(今)疏通、疏散

8.水:

(古)冷水(今)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

三、词类活用

1.传不习乎?

(动词用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

2.温故而知新。

(形容词用作名词,“故”,学过的知识;“新”,新的理解和体会)

3.学而时习之。

(名词作状语,按时)

4.饭疏食饮水。

(名词用作动词,吃)

5.吾日三省吾身。

(名词作状语,每日)

四、一词多义

为:

可以为师矣(当,做)为人谋而不忠乎(替,给)

知:

人不知而不愠(了解)温故而知新(懂得)

文言虚词

1.之

学而时习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曲肱而枕之,择其善者而从之。

它,它们。

他,他们。

(分别指代不同的对象)

2.于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在),于我如浮云(对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给)。

3.其

人不堪其忧(他的),仁在其中矣(它的),其不善者而改之(他人)。

4.而

①表转接:

表转折(可是,但是,却)

如: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表转折,可是,但是,却)

②表顺接:

表承接或顺承(然后,就)

如: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表承接,然后)

③表并列:

并且

如: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表并列)

④表修饰:

如:

面山而居。

(表修饰)

文言特殊句式

1.省略句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省略了介词“以”的宾语“之”,即“可以之为师矣”)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人不知(之)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固定句式

①不亦说乎?

不亦乐乎?

不亦君子乎?

(不亦……乎,表示委婉的反问语气)

文学常识

1.孔子: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创始人。

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号称有“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

”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仁”(孟子是“仁政”)。

汉以后(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孔子儒家思想成为中国正统思想。

孔子的最高封号是“大成至圣文宣先师”。

被誉为“万世师表”。

2.《论语》

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详细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是我国现存最早用语录体记录的古籍,也是儒家经典巨著。

“半部《论语》治天下”(北宋宰相赵普),形象的概括了该书对后世的卓越贡献。

3.“四书五经”

①“四书”:

《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②“五经”:

《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牢记:

“诗书礼易春秋”)

③“六经”:

“五经”+《乐经》(牢记:

“诗书礼易乐春秋”)(《乐经》早已失传)

4.全文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①学习方法:

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正确的学习方法:

复习旧知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②学习态度:

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正确的学习态度:

虚心求教,取长补短。

③修身做人: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高尚的个人修养:

自求长进,提高修养。

文学常识填空

1.《论语》是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并称“四书”。

共二十篇。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字,时期人,春秋末期的、、,思想的创始人。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

【答案】1.《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共二十篇。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至圣先师”,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1.解释下面画线的词语。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②吾日三省吾身

③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④人不知而不愠

【答案】①通“悦”,愉快。

②自我检查,反省。

③越过,超过。

④生气,发怒。

【解析】文言文中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比较多,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或虚词的含义。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答案】①温习旧知识就可以有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成为老师了。

②我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于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有的话,要加以改正。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这两句子中的重点词语为“或”,“任意”。

3.颜回身处“陋巷”,对此,他的态度如何?

(用原文回答)这体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

【答案】回也不改其乐,体现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不慕荣华富贵、淡泊名利等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此题考查很简单,主要是考查颜回的精神品质的。

“颜回不改其乐”很容易考虑出“安贫乐道这个词语。

4.如果从文中选出一个句子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你选哪一句,请说明理由。

【答案】略。

【解析】选取哪个句子,根据自己的喜好,但一定要有理有据的说清选此句作为座右铭的原因。

【02对比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

“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乙】子曰:

“由①,诲女②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

“不愤③不启,不悱④不发,举一隅⑤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注】①由:

姓仲,名由,字子路,孔子的学生。

②女:

通“汝”,你,你们。

③愤:

苦思冥想,仍领会不了的样子。

④悱:

想说又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样子。

⑤隅:

角落。

1.解释下列句中画线的词语。

(1)人不堪其忧()

(2)不舍昼夜()

(3)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4)是以谓之“文”也()

【答案】

(1)能忍受

(2)舍弃(3)为什么(4)“文”是一种谥号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词语释义的能力。

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为多。

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

学生在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解答本题注意“文”是一种谥号。

2.请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每句划一处)

(1)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2)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答案】

(1)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2)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解析】本题考查朗读节奏划分。

朗读节奏可以依据自然额朗读停顿进行划分,注意每句划一处。

①句的划分为: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②句的朗读节奏为: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3.翻译下列句子。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不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答案】

(1)知道这种学问和事业的人比不上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比不上乐意去做的人。

(2)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解析】本题考查语句翻译。

①句翻译要注意“知”“好”“乐”“之”等词语的含义。

②句翻译要注意:

第一二个“知”均为“知道”,第三个“知”通“智”,智慧。

4.【甲】【乙】两段文字中,那些是论述学习方法的?

它们表明了孔子怎样的教育思想?

【答案】【甲】文中,第一、二、四、五则 都有关于学习方法的论述。

【乙】文中,第二则是论述学习方法的。

孔子认为学习要注意及时复习,学思结合,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教育学生时要适时开导启发,特别强调要举一反三,即善于类推,触类旁通。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甲】文中,“学而时习之”“吾日三省吾身”“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都是论述学习方法的。

【乙】文中,第二则是论述学习方法的。

孔子认为学习要注意及时复习,学思结合,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教育学生时要适时开导启发,特别强调要举一反三,即善于类推,触类旁通。

5.【乙】文中,孔子从哪两个方面解释了子贡提出的问题?

这样解释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一是孔文子敏而好学,二是虚心求教。

既肯定了孔文子取得成就的原因,又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奋好学,虚心求教。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子贡对孔文子为什么能得到“文”的谥号很疑惑,孔子说明了两点理由:

一是孔文子敏而好学,二是虚心求教。

这样解释的目的是既肯定了孔文子取得成就的原因,又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奋好学,虚心求教。

【03课外文言文阅读】

灵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国人尽服之。

公使吏禁之,日:

“女子而男子饰者,裂其衣,断其带。

”裂衣断带相望,而不止。

晏子见,公问日:

“寡人使吏禁女子而男子饰,裂断其表带,相望而不止者何也?

”晏子对日:

“君使服之于内,而禁之于外,犹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也。

公何以不使内勿服?

则外莫敢为也。

”公日:

“善。

”使内勿服,逾月,而国莫之服。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灵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

(2)公使吏禁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公何以不使内勿服?

(2)逾月,而国莫之服。

3.划线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这句话用今天的熟语怎样表述?

4.你从这则小故事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答案】1.

(1)喜欢

(2)代词,代女扮男装的行为

2.

(1)君主您为什么不让宫中的人不要女扮男装呢?

(2过了一个月,齐国都城里再没有

人(或女子)穿着这种服装了。

3.比喻。

挂羊头没羊肉。

4.上行则下效;要想纠正某种不正之风,上级的以身作则比法律制止更有效。

【04作文衔接训练】

【佳作赏读】

分  享

我有一个不安分的灵魂,总希望在短短的人生历程中寻找到美丽的人生,于是,许多的发现与沉思便在笔下徘徊开来。

带着蔚蓝色的心情,在蔚蓝色的海中感受无限的快乐。

无论曾经在陆地上多么澎湃的江河,纳百川的海都以平和的心接受它,然后以无限广阔的胸襟将快乐分给每一朵浪花、每一位在海中尽情嬉戏的游人。

海接受江河的激情,分给它汹涌的浪花;海容纳游人的快乐,同时带给他们更多的快乐。

海就是这样,人们给予它的不全要,它留下该留的,将自己的快乐无私地与别人分享,造就了最美丽的人生。

我仿佛听到海与鱼儿的对话:

“没人知道我流泪,因为我活在水中!

“我知道你在流泪,因为你活在我的心中,你的痛苦和忧愁由我来与你一同分享!

就连珍珠闪烁的海滩上偶尔闪动的几块黑礁石,也是海微笑时跳动的眉毛。

海螺

海螺的壳总是盘旋着尖尖地指向天空,既不圆润也不柔和。

在布满沙粒和礁石的海底,海螺缓缓地移动着。

每当有海浪冲过来,邀请它一起玩耍,一起分享快乐的时候,海螺总是把自己藏在厚实又沉重的壳里,它不愿与别人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

它总是害怕受到别人的伤害。

它不知道,分享快乐,就会得到双倍的快乐;分享痛苦,就会减少一半的痛苦。

海浪失望地离开了,奔向了海的怀抱。

盲目的自闭使海螺在海里显得卑微,它一生都只能躺在自己的世界里唱着独角戏,所以它注定不会像海那样永生。

它终究会死去。

海螺死后,它的壳还在,只是留不住海浪,留住的只有海浪声。

后记:

与人分享的海、盲目自闭的海螺无法同时赢得上帝的青睐,于是上帝不假思索地将最美丽的人生赐予了海,而孤独的海螺,只能永远生活在人们的脚下。

于是海轻轻地告诉我:

“最美丽的人生是将自己的欢乐与悲伤与别人分享,把别人的快乐、痛苦和自己一起分享!

”望着海我使劲地点了点头。

【写法指导】

【写作实践】分享

将这篇作文的中间部分构思的内容写出来,不少于300个字

【写法指导】面对“分享”这一极具思想性的命题,作者别出心裁地跳出了凡俗的生活圈,用寓言的方式,形象生动地给人们诠释了一个道理——“生活因分享而美丽,人生因分享而精彩,万物因分享而永恒!

”完全符合命题的规范,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完美境界。

表现出作者在“寻找”与“发现”中的细腻心思以及融情于物、融物于理的巧妙构想。

文中比拟手法活灵活现,生动地刻画出一副寓言的画面,同时以对比对话的形式,恰如其分地将自己的观点融入文中,使人在故事性的讲说中简明易懂地领悟到作者的意向。

文章选材新颖,构思奇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起诉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