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高效演练稳达标1223形象的概括分析和探究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110933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0.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高效演练稳达标1223形象的概括分析和探究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高效演练稳达标1223形象的概括分析和探究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高效演练稳达标1223形象的概括分析和探究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高效演练稳达标1223形象的概括分析和探究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高效演练稳达标1223形象的概括分析和探究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高效演练稳达标1223形象的概括分析和探究新人教版.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高效演练稳达标1223形象的概括分析和探究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高效演练稳达标1223形象的概括分析和探究新人教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高效演练稳达标1223形象的概括分析和探究新人教版.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高效演练稳达标1223形象的概括分析和探究新人教版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高效演练稳达标1.2.2.3形象的概括分析和探究新人教版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2分)

值得感念的岁月

我入北大,时北大建校将近二十年,我年仅二十五岁。

今值北大校庆九十周年,谨追述七十年前在北大时一些往事,以表达我这年逾九旬老校友的一片感念之情。

我入北大任教,始于1917年底。

是年初蔡元培先生出任北京大学校长。

我往谒蔡先生于其南菜园上街寓所,以自己所著《究元决疑论》特向蔡先生求教。

此文评论古今中外诸子百家,而独推崇印度佛家思想。

当我说明来意后,先生回答说:

“我过上海时已在《东方杂志》上看过了,很好。

”不曾想到先生早已过目,并对这篇如今看来是东拉西扯的文章给予肯定。

但更使人出乎意料的是先生随即表示希望我到北大任教。

先生说:

“我是喜爱哲学的。

我此次来北大重点要办好文科。

文科中又以哲学系为重点,你就来哲学系讲印度哲学好了。

”我不敢承当。

蔡先生说了几句话打动了我。

抱这种态度再好不过,而我又怎会不愿来学习呢?

来北大的事就如此确定下来。

我到北大后先开“印度哲学”一课,此课自非哲学系重点,但听课者仍不少。

后来讲授“儒家哲学”,听课者更多,注册部原安排一院红楼教室容纳不下,于是不得不迁往二院马神庙阶梯教室。

此课听讲者约二百人,期末考卷有九十多份,此数即为注册之学生,如冯友兰、朱自清等,是如此得以与我相聚于课堂的。

至于其余半数即为自由听讲者:

有的来自其他高校,有的来自社会。

年轻后辈如我者,听课人尚且不少,如名教授、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之、李大钊等先生。

由此可见蔡先生兼容并包主张的实施和当时新思潮的影响,共同形成了追求真理的浓厚空气,不仅感染北大师生和其他高校的师生,且影响及于社会人士。

生活在此种气氛中,怎能不向上奋进呢!

当时兴起的新文化运动宣传西方文化,提倡科学与民主,而贬抑东方文化,于是“东西文化”常成为谈论的问题。

我于教学之外对此时时思考,探究不辍。

友人张申府等从中劝阻,或说问题范围太大,难于着手,或说问题尚远,可俟诸来日。

我均不以为然。

虽然我对新思潮莫逆于心,而且我既非新派,又不属旧派,面对新旧之争,似尽可仍埋首于佛学研究,可是我却感到压迫之严重,以为此问题不可忽略而且急切。

盖自鸦片战争以来,随帝国主义势力之入侵,西方文化传入,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受到怀疑,似中国之有今日全由于我们的文化。

这明明是逼着中国人出一个解决方法。

试想,如果中国传统文化果真不能与西方文化并存,而要根本绝弃,我们应赶快自觉改革,不要与它同归于尽;如果中国传统文化受西方文化压迫,并不足虑,而中国文化终有翻身之日,那也应积极去做,不要再做梦发呆;又如果确如一些人所说,东西文化可以融通调和,那也应弄清调和之必要及调和之道,绝不应消极等待。

谁说问题不严重而且急切!

中国文化问题关系国家命运,民族存亡,怎可轻轻放过,漠不关心?

同时北大以及整个社会当时爱国主义精神高涨,人们关心国事,文化问题成为学术界讨论最多的问题之一,而我又怎能置身事外?

就在这种主观要求和客观环境推动下,1919年我首次将个人对此问题研究结果,在课外以“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为题做连续多次讲演,介绍给北大同事、同学。

1920年又于济南向社会公开报告。

后将演讲记录稿加以整理,以讲题为书名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该书出版后受到学术界注意,引来评论不少。

可以说这是我向北大、向蔡先生交上的一份考卷,记录了我在校期间学习与研究成绩的高下优劣。

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中,我将西方、中国、印度三种文化加以比较,各给予人类文化发展史上以适当位置,并指出世界最近未来将是中国文化之复兴。

于是我也由佛家思想转为儒家思想。

1924年为实行自己的办学理想,我向蔡先生辞去教职,从此离开了北大,而北大影响仍留在我心上。

我这个根本未曾入过大学之门的人,得以走上大学讲台,就我个人说,只不过因为我钻研了一个冷门——佛学,而从根本上说,则是由于蔡先生实行兼容并包的主张,是由于蔡先生对后学的关心与爱护。

(节选自《梁漱溟自传》,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儒学能够把每一个人的精神生活和实际日常生活都打理得很妥当。

人要想提高一步,提高到儒学这一步正合适,佛学太高了。

所以他(梁漱溟)是为了大众放弃佛学,转向研究和推广儒学,这是他自己一个很明确的宣示。

(梁培恕《梁漱溟:

佛学太高深救世宜用儒学》)

②“你的志愿何在?

”如果有人这样问我,那我可以回答:

我愿终生为民族、社会尽力;并愿使自己成为社会所永久信赖的一个人。

(梁漱溟《言志》)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由于蔡元培先生实行兼容并包的主张,梁漱溟这个根本未曾入过大学之门的人得以赏识与举用,走上了大学讲台,在北大先后开“印度哲学”与“儒家哲学”课。

B.自鸦片战争以来,随帝国主义势力之入侵,西方文化传入,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受到怀疑,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不能与西方文化并存,中国之有今日全由于我们的传统文化。

C.当时新文化运动兴起,宣传西方文化,提倡科学与民主,东方文化被贬抑,新旧之争激烈。

D.因为佛学太高深玄妙,与社会现实存在较大距离;而儒学能把每一个人的精神生活和实际日常生活打理得妥当。

梁漱溟为了大众而放弃佛学,转而研究和推广儒学。

【解析】选B。

强加因果。

原文说“似中国之有今日全由于我们的文化”,不是一定;另外,“中国传统文化不能与西方文化并存”也不当,原文说“试想,如果中国传统文化果真不能与西方文化并存”,是假设,而非事实。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

A.“我”在北大开讲“印度哲学”与“儒家哲学”课,广受欢迎,以致注册部原安排的红楼教室容纳不下,而迁往二院马神庙阶梯教室;来听课的还有社会名流。

B.当时兴起的新文化运动贬抑东方文化,宣传西方文化,提倡科学与民主;而“我”面对东西文化、新旧文化之争却不以为然,熟视无睹,依旧埋头于佛学研究。

C.作者行文句式灵活,运用反问句、感叹句等句式,表达自己对国事、文化问题的关注,或对北大追求真理、催人奋进之浓厚学风的由衷的热爱之情。

D.“我”之所以做“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讲演,并在后来将讲稿整理交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是因为当时北大、学术界及整个社会对中国文化问题的讨论热潮。

E.本文以时间为序,追溯自己在北大任教、学习、研究的经历,运用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语言朴素、真切,字里行间洋溢着诚挚的感念与眷恋之情。

【解析】选CE。

A项,换教室事件发生在讲授“儒家哲学”时期。

B项,“熟视无睹”理解有误,原文的表述是“我于教学之外对此时时思考,探究不辍”。

D项,只强调了“主观要求”,根据原文还有“客观环境”因素。

★3.蔡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人物的个性特征的能力。

可根据人物的言行举止等正面描写及侧面描写入手分析。

侧面描写如“不曾想到先生早已过目,并对这篇如今看来是东拉西扯的文章给予肯定。

但更使人出乎意料的是先生随即表示希望我到北大任教”,这体现出蔡元培爱护、提携后辈。

“蔡先生说了几句话打动了我”,这体现出他对人真诚,平易近人。

“我这个根本未曾入过大学之门的人,得以走上大学讲台,就我个人说,只不过因为我钻研了一个冷门——佛学,而从根本上说,则是由于蔡先生实行兼容并包的主张,是由于蔡先生对后学的关心与爱护”,写出了蔡元培的思想先进、爱护后生。

答案:

①思想开明。

担任北大校长期间,实施“兼容并包”之主张,营造良好的追求真理的氛围。

②关心、爱护后辈。

对于梁漱溟这样的资历浅的后学,他予以极大的赏识、鼓励,循循善诱,谆谆教导。

③待人真诚,平易近人。

梁漱溟到蔡先生寓所拜谒,他没有什么架子,而是坦诚、率直地与梁漱溟交谈,和蔼可亲,很具有亲和力。

二、(xx·郑州模拟)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4~6题。

(12分)

记 傅 雷

杨 绛

说起傅雷,总不免说到他的严肃。

有一次,几个客人在客厅里谈得热闹,阵阵笑声,傅雷自己也正笑得高兴。

忽然他灵机一动,蹑足走到通往楼梯的门旁,把门一开,只见门后哥哥弟弟背着脸并坐在门槛后面的台阶上,正缩着脖子笑呢。

傅雷一声呵斥,两个孩子在噔噔一阵凌乱的脚步声里逃跑上楼。

梅馥忙也赶了上去。

在傅雷前,她是抢先去责骂儿子;在儿子前,她却是挡了爸爸的盛怒,自己温言告诫。

等他们俩回来,客厅里渐渐回复了当初的气氛,但过了一会儿,在笑声中,傅雷又突然过去开那扇门,阿聪、阿敏依然鬼头鬼脑并坐原处偷听。

这回傅雷可冒火了,梅馥也起不了中和作用。

只听得傅雷厉声喝,夹杂着梅馥的调解和责怪:

一个孩子想是哭了,另一个还想为自己辩白。

傅雷回客厅来,脸都气青了。

梅馥抱歉地为客人换上热茶,大家又坐了一会儿,辞出,不免叹口气:

“唉,傅雷就是这样!

有人说傅雷“孤傲如云间鹤”;傅雷却不止一次在钟书和我面前自比为“墙洞里的小老鼠”。

傅雷的自比,乍听未免滑稽。

但傅雷这话不是矫情,也不是谦虚。

我想他只是道出了自己的真实心情。

傅雷曾告诉我们:

某某“朋友”昨天还在他家吃饭,今天却在报纸上骂他。

这种事不止一遭。

傅雷讲起的时候,虽然眼睛里带些气愤,嘴角上挂着讥诮,总不免感叹人心叵测、世情险恶,觉得自己老实得可怜,孤弱得无以自卫。

他满头棱角,动不动会触犯人;又加脾气急躁,止不住要冲撞人。

他知道自己不善在世途上圆转周旋,他可以安身的“洞穴”,只是自己的书斋;他也像老鼠那样,只在洞口窥望外面的大世界。

他并不像天上的鹤,翘首云外,不屑顾视地下的泥淖。

傅雷对国计民生念念不忘,只潜身书斋,做他的翻译工作。

傅雷爱吃硬饭。

他的性格也像硬米粒儿那样僵硬、干爽;软和懦不是他的美德,他全让给梅馥了。

朋友们爱说傅雷固执,可是我也看到了他的固而不执,有时候竟是很随和的。

他有事和钟书商量,尽管讨论得很热烈,但他并不固执。

他和周煦良同志合办《新语》,尽管这种事钟书毫无经验,他也不摒弃外行的意见。

他有些朋友批评他不让阿聪进学校会使孩子脱离群众,不善适应社会。

傅雷从谏如流,就把阿聪送入中学读书。

一九五四年在北京召开翻译工作会议,傅雷未能到会,只提了一份书面意见,讨论翻译问题。

傅雷信手拈来,举出许多谬误的例句;他大概忘了例句都有主人。

他显然也没料到这份意见书会大量印发给翻译者参考;他拈出例句,就好比挑出人家的错来示众了。

这就触怒了许多人,都大骂傅雷狂傲。

平心说,把西方文字译成中文,至少也是一项极烦琐的工作。

译者尽管认真仔细,也不免挂一漏万,译文里的谬误,好比猫狗身上的跳蚤,很难捉拿净尽。

假如傅雷打头先挑自己的错做引子,或者挑自己几个错作陪,人家也许会心悦诚服。

假如傅雷事先和朋友商谈一下,准会想得周到些。

傅雷对于翻译工作无限认真,不懈地虚心求进。

他经常写信和我们讲究翻译上的问题,具体问题都用红笔清清楚楚录下原文。

傅雷从不自满——对工作认真,对自己就感到不满。

他从没有自以为达到了他所要求的翻译标准。

他曾自苦译笔呆滞,问我们怎样使译文生动活泼。

他说熟读了老舍的小说,还是未能解决问题。

我们以为熟读一家还不够,建议再多读几家。

傅雷怅然,叹恨没许多时间看书。

有人爱说他狂傲,他们实在是没见到他虚心的一面。

傅雷翻译传记的时候,是在“阴霾遮蔽整个天空的时期”。

他要借伟人克服苦难的壮烈悲剧,帮我们担受残酷的命运,他要宣扬坚忍奋斗、敢于向神明挑战的大勇主义。

可是,智慧和信念所点燃的一点光明,敌得过愚昧、褊狭所孕育的黑暗吗?

对人类的爱,敌得过人间的仇恨吗?

向往真理、正义的理想,敌得过争夺名位权利的现实吗?

为善的心愿,敌得过作恶的力量吗?

傅雷连同他忠实的伴侣,竟被残暴的浪潮冲倒、淹没。

可是谁又能怪傅雷呢?

他这番遭遇,对于传记里所宣扬的人道主义和奋斗精神,该说是残酷的讽刺。

但现在这五部传记的重版,又标志着一种新的胜利吧?

读者也许会得到更新的启示与鼓励。

傅雷已作古,人死不能复生。

可是被遗忘的、被埋没的,还会重新被人记忆起来,发掘出来。

一九八〇年十一月

(本文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傅雷,一代翻译巨匠,多艺兼通,在绘画、音乐、文学等方面,均显示出独特的高超的艺术鉴赏力。

译著有《托尔斯泰传》《米开朗基罗传》《贝多芬传》《约翰·克利斯朵夫》《恋爱与牺牲》《人生五大问题》《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幻灭》《贝姨》等。

“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红卫兵抄家,受到连续四天三夜批斗,罚跪、戴高帽等各种形式的凌辱,被搜出所谓“反党罪证”。

因受政治迫害,夫妇二人于1966年9月3日晨含冤自杀身亡。

1979年4月,得以平反昭雪,彻底恢复政治名誉。

②(他人对傅雷的评价)朱梅馥:

“我对你爸爸性情脾气的委曲求全、逆来顺受,都是有原则的。

因为我太了解他。

他一贯的秉性乖戾、疾恶如仇是有根源的。

修道院似的童年,真是不堪回首。

到成年后,孤军奋斗,爱真理,恨一切不合理的旧传统和杀人不见血的旧礼教。

为人正直不苟,对事业忠心耿耿。

我爱他,我原谅他。

”傅聪:

“其实我父亲并不是天生喜欢在书斋里的,他是很关心国家的。

关心世界,关心国家,关心人类。

1956年的时候,他曾经真的觉得中国有希望。

”画家黄苗子:

“傅雷非常爱这个国家,所以对这个国家的要求也很严格。

他爱他自己的文章,爱他所翻译的作家的作品,所以对它们非常认真。

③“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

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钟就醒,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

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

(《傅雷家书》)

4.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第一段通过动作、神态和心理描写等手法写傅雷对孩子们偷听大人谈话的反应,刻画出他的不折不扣的严父形象。

B.在教育孩子时,梅馥在傅雷前是抢先去责骂儿子,在儿子前却温言告诫,表现得表里不一,与傅雷在观念上完全不同。

C.“唉,傅雷就是这样!

”从叹气声中可以看出大家对傅雷的不满,因为他是一个极其专制的人。

D.本文通过择取一件件生活小事,却又是极具典型意义的事件,让我们感受到一个真实生动、血肉丰满的翻译家形象。

【解析】选D。

A项,没有心理描写。

B项,梅馥的做法是丈夫盛怒时的一种缓冲,不涉及孩子的教育问题,更不是“表里不一”。

C项,没有“不满”;“专制”错误。

5.下列对文章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画线句将书斋比作自己安身的“洞穴”,于书斋中潜心翻译创作,于洞口窥望外面的大世界,表现出他虽有几分无奈,却时刻关心国计民生。

B.有人说傅雷孤傲,而他却自比为“墙洞里的小老鼠”,这个颇为滑稽的比喻,其实是他谦虚性格的表现。

C.一九五四年在北京召开的翻译工作会议上,傅雷当众指出了翻译工作中一些句子的谬误,这得罪了好多人,他们大骂傅雷狂傲。

D.文章最后一段启示我们:

生活不是一帆风顺的;生活需要抗争;在邪恶势力面前需要韧性斗争;真、善、美终将战胜假、恶、丑。

E.作者对傅雷有着中肯的评价,既委婉地提到他不通人情世故等性格的不足,又流露出对他的欣赏、敬重之情。

【解析】选BC。

B项,从文中“但傅雷这话不是矫情,也不是谦虚”看,该项“其实是他谦虚性格的表现”有误;C项,“傅雷当众指出了翻译工作中一些句子的谬误”错,因为傅雷并未到会,只提了一份书面意见。

★6.傅雷是一个个性非常鲜明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傅雷的性格特征。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严肃认真,爱子情深,如不让孩子听大人谈话,及链接③中的相关内容。

②狂傲固执,不通人情世故,如一些翻译家谬误的例子信手拈来,不留情面。

③虚心求进,从不自满,如对翻译工作无限认真,不懈地虚心求进,不满足于现在,向朋友虚心请教。

④为人随和,从谏如流,如和周煦良同志合办《新语》不摒弃外行钟书的意见。

⑤关心国计民生。

(每点2分,答对三点给满分)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高效演练稳达标1.2.2.4词语句子含意的理解新人教版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2分)

量子世界的“中国神探”

万玉凤

  首次从实验中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这一世界基础研究领域的重大发现,让薛其坤以国际著名实验物理学家的身份进入公众视野。

  荣誉背后,是每天早上7点到实验室,夜里11点才离开,这个作息时间薛其坤保持了20年。

  在学生眼里,薛其坤乐观、幽默、充满活力,大部分时间都很和蔼,还经常买好吃的“贿赂”他们。

但对实验技术与科研训练,薛老师的要求却近乎苛刻。

  写报告,一个标点符号的错误,他都会挑出来;操作仪器,是按顺时针还是逆时针,他都要求学生养成习惯,做到闭着眼睛都能操作无误。

  薛其坤说,不能让学生为了发文章、好找工作而来做实验,而是希望他们志在把某个科学问题搞清楚,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他们科研的基本技能,让他们学到从科研执行者到指挥者的方法和路径。

  “练好‘童子功’,科研机会来了,你就能抓住它。

”学生常翠祖就尝到了甜头。

他在麻省理工学院做博士后期间,凭借在薛其坤科研团队打下的扎实功底,成功帮助麻省理工重复实验并验证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

  要想真正进入科学殿堂,“童子功”只是第一步。

薛其坤也是在国内做了5年基础研究,又在日本、美国留学,经历了近乎“魔鬼式”的科研训练之后,才渐入佳境。

  在美国物理学家霍尔发现反常霍尔效应130多年后,xx年3月,薛其坤带领的团队实现了反常霍尔效应的量子化,这是中国科学家从实验上独立观测到的一个重要物理效应,也是世界基础研究领域的一项重大科学发现。

  薛其坤将攻克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秘诀,归结为“团队攻关+高超的实验技术”,相比于积累了近20年的实验技术,他更看重团队攻关的力量。

  薛其坤深知,要想真正实现协同作战并非易事,特别是在实验物理领域,就像一台机器,只有每个零部件都能发挥最大作用,才能运转良好。

  “这不仅要明晰大目标,还要确认每个人的攻关重点,理顺彼此之间的关系,加之基础研究本身的不确定性,随时可能遭遇挫败。

”薛其坤说。

  在攻克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4年多里,除了经常组织篮球赛、羽毛球赛营造和谐的团队文化外,他还常常和团队成员一起“泡”在实验室,在生长和测量样品的过程中,启发他们明白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学会怎么做高水平科研。

  可每次得奖,薛其坤却“往后缩”,把年轻人推上去,并注重平衡每个人的机会。

在周围的人看来,也只有薛其坤才能凝聚起这么多力量去做这项研究。

清华大学物理系前主任朱邦芬院士评价他:

“不仅智商高,情商也高,总能找到顶级的合作伙伴,并让每一个人都发挥很好的作用。

  “现在,我国在科研重大发现上,已经有了‘点’和‘线’的突破,下一步期待‘面’上的突破。

”薛其坤认为,这离不开高校的人才培养。

  薛其坤说,我们曾经经历了特殊的时期,像他这代人接受正规的系统科学训练已经很晚了,所以需要比别人更加刻苦来弥补这个差距。

他把更大的希望寄托在学生一代身上。

  “国家连续多年来对基础科学领域的投入都大幅增长,这是一个极大的鼓舞。

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比较成熟的研究方法和研究习惯传承下去,让研究少走弯路。

”薛其坤说。

  他凭借自己对国际科研发展趋势的敏锐把握,制定学校科研工作规划的同时,在交叉学科布局、跨学科研究团队建设等方面,都进行了很好的设计。

  但薛其坤时刻都能感受到肩上沉甸甸的责任。

不管做教授,还是做科研、管理科研,他都要求自己“必须把功夫用到”。

  回国十几年来,薛其坤几乎没有休息过一个假期和周末,每天平均工作15个小时,每年工作时间在330天以上。

  “科学来不得半点马虎,人才培养也要循序渐进。

”面对“钱学森之问”,薛其坤认为,解决的关键在时间,“中国科学大发展才搞了20多年,再有10年、20年,这个问题或许就不难解决了。

(摘编自xx年《中国教育报》)

  【相关链接】

①2012年10月12日晚10时35分,薛其坤院士至今清晰地记得这个时刻。

“我从实验室回家刚把车停好,就收到学生常翠祖的一条短信:

‘薛老师,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出来了,等待详细测量。

’”

这一刻,距离美国物理学家霍尔提出反常霍尔效应已经过去133年,反常霍尔效应的量子化终于在中国实验室里得以实现。

为了这一刻,薛其坤和他的团队已经努力了4年多。

 (《薛其坤院士:

微观世界里的魔术师》)

②回国十多年间,无论在中科院还是在清华,他都保持着“7-11”作息。

清华大学物理系前系主任朱邦芬院士说:

“我曾与其坤一起出差,晚上12点回到北京,他仍坚持要去实验室再看看。

(《“科研的快乐让我停不下来”》)

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薛其坤善为人师,让学生领略科研真谛,让他们学到了从科研执行者到指挥者的方法和路径。

B.薛其坤会带团队,讲究协同创新艺术,“不仅智商高,情商也高,总能找到顶级的合作伙伴,并让每一个人都发挥很好的作用”。

C.薛其坤管理科研,瞄准国际前沿勾勒蓝图,在交叉学科布局、跨学科研究团队建设等方面,都进行了很好的设计。

D.“科学来不得半点马虎,人才培养也要循序渐进。

”面对“钱学森之问”,薛其坤认为,我国目前的人才培养机制并没有缺陷,关键是时间。

【解析】选D。

无中生有,原文中薛其坤并没有对我国目前的人才培养机制做出评价。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

A.薛其坤认为,要想真正进入科学的殿堂,“童子功”非常重要。

可见,只要有了扎实的基本功,就能让自己的科学研究一帆风顺。

B.薛其坤团队实现了反常霍尔效应的量子化,这一中国科学家从实验上独立观测到的物理效应也是世界研究领域的一项重大发现。

C.作者引用了朱邦芬的评价,借此高度评价、赞美了薛其坤能够团结人、凝聚人的人格魅力,从而也说明了其团队成功的原因之一。

D.本文撷取薛其坤人生的若干片段,真实地展现了他在各方面的付出与成就,人们对他褒贬不一,更揭示了他丰富复杂的性格。

E.本文虽为新闻通讯,但在行文中却使用了很多表可能、推测的词语,如“几乎”“或许”,这恰恰能表现出新闻通讯语言的准确性。

【解析】选CE。

A项,“只要……就”说法绝对,与文意不符。

B项,“世界研究领域”不够准确,应为“世界基础研究领域”。

D项,“褒贬不一”错误,文中对薛其坤没有贬意之词。

★3.试赏析文中的画线句子。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