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交初稿参考模板.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106667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3交初稿参考模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3交初稿参考模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3交初稿参考模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3交初稿参考模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3交初稿参考模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3交初稿参考模板.docx

《23交初稿参考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3交初稿参考模板.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3交初稿参考模板.docx

23交初稿参考模板

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

毕业论文

 

题目:

论马克吐温幽默观

 

姓名:

顾艳玲

班级:

08本4班

专业:

英语

届别:

2012届

指导老师:

曹进

 

2011年9月22日

目录

目录i

摘要ii

Abstractiii

1.引言1

2.作者简介1

2.1《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写作背景2

2.2作品的特色和幽默技巧2

3.作品的幽默风格2

3.1幽默的正义感2

3.2幽默的攻击性3

3.3幽默的描写特色4

3.3.1人物塑造5

3.3.2戏剧与浪漫反讽6

3.3.3场景分析6

4.结论7

注释8

参考文献9

 

摘要

马克·吐温作为一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在以《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为代表的诸多小说中,用美国式的幽默语言向我们生动的展示了十七世纪美国的社会风貌,深刻的揭露了社会的不公和黑暗。

本文通过描写白人小孩哈克跟逃亡黑奴吉姆结伴在密西西比河流浪的故事,不仅批判封建家庭结仇械斗的野蛮,揭露私刑的毫无理性,而且讽刺宗教的虚伪愚昧,谴责蓄奴制的罪恶,并歌颂黑奴的优秀品质,宣传不分种族地位人人都享有自由权利的进步主张。

作品文字清新有力,审视角度自然而独特,被视为美国文学史上具划时代意义的现实主义著作。

关键词:

美国式幽默,现实主义,方言,讽刺

 

Abstract

MarkTwain,theAmericanfamoushumorist,isgoodatwritingboys’adventuresandcriticizinghuman’sshortcomingsandhypocrisy.HewasbroughtupatthebankofMississippi.Romanticriverlifeandinnocentchildhoodleftdeepimpressionsonhismind,whichbecamehislaterworks’settingmaterials.Insuchanenvironment,hewaskeenontellinghumorousstorieswhenhewasyoung,andgraduallyformedhisownspecialhumorstyle—thecombinationofvividhumorandbittersatireandintegrationoflyricemotionandsharppoliticalremarks.ThetopicsofMarkTwain’sworksareverybroad.Hewaseverybitasadventurous,patriotic,romantic,andhumorousasanyonehaseverimagined.ThisarticlemainlytellsaboutMarkTwain’shumorouswritingstyle.Accordingtotheexpressionsofhumor,hislongnovelscanbedividedintohumorderivedfromlanguageandhumorderivedfromsituation.Whilehisshortnovelsincludethreekinds:

mildhumor,humorwithsatireandhumorwithsarcasminthesenseoftones.Nomatterwhatkindofhumoritis,itcancausepeoplelaugh.Heisalsohonoredthenameof“thefatherofhumor”.

Keywords:

humor,satire,freedom

 

《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

1.引言

马克吐温《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是十九世纪美国现实主义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也是一部脍炙人口的世界文学名著,它描绘的是美国内战以前实行奴隶制的南方社会生活图景。

主人公哈克贝里要逃离一直虐待他得酒鬼父亲,要逃离收养他得拘谨的上流白人生活,黑奴吉姆要逃离打算卖掉他的女主人,白人小孩哈克跟逃亡黑奴吉姆结伴在密西西比河流浪的故事,不仅批判封建家庭结仇械斗的野蛮,揭露私刑的无理性,讽刺宗教的愚昧,而且歌颂黑奴的优秀品质,宣传不分种族地位人人都享有自由权利进步的主张,它被视为美国文学史上具划时代意义的现实主义之作。

文献回顾:

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说,“一切现代美国文学来自一本书,即马克吐温的《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经过百余年的历史检验,《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之为雅俗共赏,老少皆宜的世界名著。

2.作者简介

马克·吐温(MarkTwainl835~1910),美国作家。

本名塞谬尔·朗赫恩·克莱门斯。

马克·吐温是其笔名,出生于密西西比河畔小城汉尼拔的一个乡村贫穷律师家庭,从小出外拜师学徒。

当过排字工人,密西西比河水手、南军士兵,还经营过木材业、矿业和出版业,但有效的工作是当记者和写作幽默文学。

  马克·吐温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

他经历了美国从“自由”资本主义到帝国主义的发展过程,其思想和创作也表现为从轻快调笑到辛辣讽刺再到悲观厌世的发展阶段。

他的早期创作,如短篇小说《竟选州长》(1870)、《哥尔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1870)等,以幽默、诙谐的笔法嘲笑美国“民主选举”的荒谬和“民主天堂”的本质。

中期作品,如长篇小说《镀金时代》(1874,与华纳合写)、代表作长篇小说《哈克贝里?

费恩历险记》(1886)及《傻瓜威尔逊》(1893)等,则以深沉、辛辣的笔调讽刺和揭露像瘟疫般盛行于美国的投机、拜金狂热,及暗无天日的社会现实与惨无人道的种族歧视。

马克?

吐温十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

他以其对美国文学发展的卓越贡献奠定了他在美国乃至世界文坛上的地位,赢得了世人的尊敬和爱戴。

是他把美国的民间幽默和严肃的文学统一了起来,是他是寻常百姓甚至粗俗之人变成了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也是他让方言土语甚至行话俚语登上了文学的大雅之堂。

他的朋友豪威尔斯称他为“美国文学中的林肯”

2.1《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写作背景

《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取材于美国十九世纪五十年代的社会生活,它以儿童冒险经历为线索,透过一个十三四岁孩子的眼睛,刻画了美国文学史上一个著名的富有正义感和叛逆精神的儿童形象,描写了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腐朽和奴隶制度的罪恶,它是《汤姆索亚历险记》的姊妹篇,生动的反映了马克吐温在小镇的童年生活,也反映了马克吐温对他所见到的人性贪婪与残酷的憎恶,同时也是对美国社会深入而动情的评述。

《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是一部现实主义描绘和浪漫主义抒情交相辉映的作品,描写了以白人哈克和黑奴吉姆为追求自由生活所经历的惊险离奇的故事以及他们之间的深厚友谊,本书一出版,很快就成为当时最受关注和最畅销的文学作品,至今已被译成世界上几十种文字,曾经先后十多次被改编成电影、话剧和舞台剧。

《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和《汤姆索亚历险记》并列成为美国文学史上一个辉煌的里程碑,对美国文学以及世界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2作品的特色和幽默技巧

我们可以从《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看出,作品把现实主义的真实性和浪漫主义的抒情性很好的揉和在一起,哈克与吉姆的漂流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密西西比河上和沿岸的自然景物在作者笔下也闪烁着奇异壮丽的光华,而沿岸一带的城乡生活描写翔实真切,具体可感,这种奇妙的融合尤其体现在哈克的思想斗争中,作家既纤毫毕露地呈现了人物意识活动的逻辑轨迹,又不无幽默风趣地调侃嘲弄了宗教谬论给一个孩子造成的荒唐观念。

其次,作品采用第一人称叙事方式,从哈克的视角反映生活、刻画形象,亲切生动,引人入胜。

再次,作品的语言颇具特色,作家在广泛采用美国南方方言和黑人俚语的基础上,经过精妙的提炼加工,形成了一种富于口语化特征的文学语言,简洁生动,自然含蓄,是英语文学的范本。

马克吐温一生的大量作品中,题材涉及小说、剧本、散文、诗歌等各方面,他得作品批判了不合理现象和人性的丑恶之处,表达了这位当过排字工人和水手的作家强烈的正义感和对普通人民的关心,从风格上说,幽默和讽刺是他得写作特点,

3.作品的幽默风格

3.1幽默的正义感

正义感的来源:

马克吐温出生于密苏里州,这在当时是地道的西部边疆,而今是美国中部平原,新兴的西部是美国幽默的发源地,来到边疆拓荒的美国人正直、勤劳、粗犷、富于幻想,尽管生活艰难,但人们喜欢说说笑笑,满嘴双关语和逗乐语。

这种风尚使许多人成为极其成功的演说家,很多滑稽的民谣和故事都是这种演说的口述记录。

西部幽默浸透吐温的身心,从而形成他独特的幽默风格,

他得幽默充满了人道主义的正义感和同情心,与讽刺融为一体,在《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里,他热情的讴歌一个卑贱的黑奴优秀品质,正是对种族主义所鼓吹的“白人优越论”的严正批判,对鼓励种族歧视、美化蓄奴制得“文明”社会的公开挑战,在哈克和吉姆这两个人物身上闪耀着作者人道主义思想和民主思想的光辉,从而使这部作品的思想性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例如,书中的哈克藏身小岛时,以这样的语言表述他的感觉:

“要是看见一根枯树桩,我便当作是一个人。

要是我踩在了一根树枝上面,踩断了,我便觉得仿佛有人把我的喘气砍成了两半,我只剩了半口气,而且是短的那半口气。

”(IfIseeastump,Itookitforaman;ifItrodonastickandbrokeit,itmademefeellikeapersonhadcutoneofmybreathsintwoandIonlygothalf,andtheshorthalf,too.)①把踩断树枝比作砍断喘气是多麽滑稽呀!

气怎麽能砍断呢?

但我们却能脸上却带着微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哈克那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心理。

吐温总是擅长用这样精彩的幽默语言抓住读者的心。

3.2幽默的攻击性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双关语,各种各样满不该色的夸张,重复,和反语。

马克·吐温掌握了所有嘲弄和猛烈抨击的窍门。

或许正是在船上作水手的经历,使他有机会了解各种各样的反语和讽语;或许他已习惯了注意这一类语言,吐温掌握了大量的这类词句。

在这部小说中,我们能看到很多例子。

  例1:

“接着,老头子开腔骂起人来,不论什么人,什么事,只要是他能想得到的,一概都骂。

接着,又一个不漏地重新咒骂一遍,好能确保没有漏掉任何一个,包括了连他们的姓名他都叫不上来的人。

点到这些人的时候,就说那个叫什么什么的,然后一直骂开去。

”②(Thentheoldmangottocussing,andcussedeverythingandeverybodyhecouldthinkof,andthencussedthemalloveragaintomakesurehehadn'tskippedany,andafterthathepolishedoffwithakindofageneralcussallround,includingaconsiderableparcelofpeoplewhichhedidn'tknowthenamesof,andsocalledthemwhat's-his-namewhenhegottothem,andwentrightalongwithhiscussing.)

 例2:

“他准是疯啦,我说。

我一开头就是这么说的。

在中间是这么说,到最后也还是这么说,始终是这么说——那个黑奴是疯啦——疯得跟尼鲍顾尼愁一个样,我说。

”(He'splumbcrazy,s'I;it'swhatIsaysinthefustplace,it'swhatIsaysinthemiddle,'n'it'swhatIsayslast'n'allthetime-thenigger'scrazy-crazy'sNebokoodneezer,s'I.)③

  这两个例子都表现了特定人物的特殊性格。

例1是哈克的爸爸醉酒后骂人的话,向我们展开了一幅酒徒酒后的生动画面。

我们似乎看到了那滑稽的景象,忍不住被逗乐。

例2是一个农妇的话,她一再重复“我说”,“疯了”。

这样一个啰里啰唆的农妇真是叫人又好气又好笑!

吐温用极度夸张的手法逼真的表现了农妇的啰嗦,正是用这种方法,人物的个性幽默生动,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掌握了所有幽默和抨击的技巧。

3.3幽默的描写特色

  在本书中,吐温使用了数种滑稽的语言和方言,包括黑人语言、西北地区广泛示使用的低俗的滑稽的语言和派克斯韦尔村(Pikeswille)的方言。

  吉姆的语言就是典型的黑人语言。

比如,吉姆说:

“啊,要不是杰姆,你就不会得(耽)在这里,你就会留在林子里,没有饭吃,还会给淋得半死,真是这样,乖乖。

鸡知道天什么时候下雨,鸟也知道,伙计。

”(Well,youwouldn'tabenhere'fithadn'tabenforJim.You'dabendowndahindewoodswidoutanydinner,engittn'mos'drownded,too;datyouwould,honey.Chickensknowswhenit'sgwynetorain,ensododebirds,chile.)这就是典型的黑人语言,发音模糊,而且总是省略很多音节。

将方言运用到小说之中能反映出黑人缺乏教育的状况。

  当哈克和吉姆到了一个贫穷的村庄时,那里的人说的是另一种滑稽的语言。

“人们总是听到在说:

  ‘给我一口烟嚼嚼吧,汉克。

  ‘不行啊——我只剩一口啦。

跟比尔去讨吧。

’”

  (Whatabodywashearingamongstthemallthetimewas:

  "Gimmeachaw'vtobacker,Hank"

  "Cain't;Ihain'tgotbutonechawleft.AskBill.")

  这些语言粗俗而滑稽,从而表达了村民的愚昧和粗鲁。

  当他们来到派克斯韦尔村时,听到的又是另一种当地方言。

萨利大妈是这样说话的:

“再说,丢的也不光是衬衫啊。

还有一把调羹不见了,而且还不只是这个。

”(Andtheshirtain'tallthat'sgone,nuther.Ther'saspoongone;andTHATain'tall.)④

  MacusCunliffe这样评价马克?

吐温对于方言的使用:

“不突兀,就如亲眼所见,似乎简单,像听到了日常的对话,却又不尽相同。

”这些方言并非有意拼凑出来的,而是经过了大量的研究调查后写下的,故小说才更加的真实动人。

马克·吐温用诙谐而讽刺的笔调写出来了许多令人伤心痛苦的事情。

马克·吐温的幽默,只是为了逗人发笑,为幽默而幽默么?

如果真是这样,那还有什么驰名世界的大作家马克·吐温千百年来,从古到今,也从来没有过这样为文学而文学的大作家。

反话正说,恰恰是为了点出幽默中一片苦心。

  吐温说:

“幽默本身的秘密来源不是快活,而是悲伤。

”他在现实生活中发现了许多令人伤心痛苦的事情,却用诙谐而讽刺的笔调写出来,让人忍俊不禁,让人发笑,而笑,他说,是一件真正有效的武器,没有任何东西能抵挡得住笑的攻击。

他用那枝幽默之笔写下的人物和故事,给了人们许多笑料,许多用以思考社会和人生的荒诞现象。

他从不为幽默而幽默。

他引以为自豪的是,当与他同时代的78个为幽默而幽默的作家先后消失后,他还在美国文坛上继续他那夹杂着针砭和嘲讽的幽默。

  《哈克》之所以“不朽”,正因为它通过对一个14岁孩子的描写,在幽默逗笑声中酣畅淋漓地写出了一个民族的生活与灵魂。

马克?

吐温说得好:

“……一个外国人可以复制一个民族的外貌……任何一个外国人都不能理解它的内在内容——它的灵魂、生活、语言、思想……只有一个专门家,他具有足以理解人民的灵魂与生活,并把它原原本本地描述出来的资格——这就是民族小说家。

””

3.3.1人物塑造

《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通过白人孩子哈克帮助黑奴吉姆摆脱被奴役、被出卖命运的故事,塑造了哈克这样一个与文明社会呆板的社会规范格格不入,保持了正直、善良、纯朴的天性,他头脑清醒、聪明、天真可爱、追求自由的艺术形象,表现了哈克蔑视文明世界的法律和世俗观念、厌恶种族歧视、同情黑奴命运的叛逆性格。

揭示了美国社会种族歧视道德观念和蓄奴制度在哈克幼小心灵里的沉淀与他天性的正直、善良性格发生的激烈冲突。

他得双重性格是他骨子里的传统思想与天真无邪的天性进行斗争的结果,同时他也是一个逃避现实主义者。

哈克的主导性格是机智、勇敢、乐观,但在这个成长的特定时期内,他得心理不是很稳定,时而快乐,时而会出现苦闷和忧虑,比如,在作品中,哈克多次提到“恨不得死了的好”、“我实在是不愿意再活下去”之类的话,反映了他无人沟通时的苦恼或心理斗争激烈时的心烦意乱,作家准确捕捉并反映了哈克这种微妙复杂的成长时期。

书中吉姆是个忠实能干的黑人,但他依然避免不了被任意贩卖的命运,他的不幸运是广大黑奴悲苦人生的真实写照。

值得肯定的是他面对迫害没有逆来顺受,而是采取了出逃的对策,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这算是极力的反抗了,他还是一个富有同情心和牺牲精神的人,在大河上漂流的时候他处处照顾哈克,尽可能不让孩子受苦,作者通过对吉姆一系列高尚热诚行为的描述,作品告诉我们,黑人在人格上并不比白人差,由此彻底粉碎了种族歧视的谬论邪说,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小说意在表明废除蓄奴制得必要性和迫切性。

3.3.2戏剧与浪漫反讽

马克·吐温在《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中得戏剧与文类反讽运用成功的增加了小说情节的张力,展示了主人公白人哈克真实的内心活动的发展轨迹,凸显了小说的各种现实主义主题,尤其是其中的种族歧视的主题,深刻揭露了和鞭挞了当时黑奴制度废除前美国南方社会的扭曲道德观念和堕落腐朽的社会风气,拟探讨小说中出现的戏剧与浪漫主义反讽的成功运用标志着马克吐温着力推动的美国小说由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流派发展运动转折点的来临。

书中马克吐温对于戏剧反讽揭示种族歧视的现实主义主题的运用颇为引人注目,例如:

“Whenwewasreadytoshoveoffwewasaquarterofamilebelowthisisland,anditwasprettybroadday;soImadeJimlaydowninthecanoeandcoverupwithaquilt,becauseifhesetuppeoplecouldtellhewasaniggeragoodwaysoff(Chapter9)”⑤,为了防止有人登上小岛发现哈克与吉姆,两个人把独木舟和储备藏到了小岛上的一个大山洞里,黑奴吉姆的智慧首先表现出他对天气情况的准确预测上,果然不久降临了一场暴雨,而在本章结尾,我们看到,由于哈克在其潜意识中深受“白人至上,黑人非人”的观念的影响,所以这里他错误的认为,人们可能在距离相隔很远的地方就能识别并且发现一个黑人,仅仅因为他们与白人肤色不同,这里的戏剧反讽的情景是非常微妙和隐蔽的,它是通过马克吐温对哈克此时的心理描写按时出来的,富于反讽修辞效果的克制特征,因此,很难令读者立即发现,但是结合整个小说的前后情节和宏观主题,这里的戏剧反讽的现象和效果就得以凸显,这里比较含蓄的戏剧反讽不仅与小说的现实主义种族歧视主题密切相关,而且标志着哈克对于黑人吉姆认识过程的起点,故事发展到这里,读者依然不难发现哈克对于黑人的认识仍然停留在黑人与白人存在本质差别的感性层面,然而小说中有力昭示小说各种现实主义主题,创造性成功运用的戏剧性反讽和文类反讽的表现手法长期以来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对于小说中发生背景的反讽昭示了马克吐温现实主义技巧的独具匠心,小说的发生背景之一的彼得斯堡本身就构成了对于传统浪漫小说的一种互文性文类反讽,哈克断定,这一切都是冲着他来的,反正这下他完了,要是没有人来搭救他,他就会淹死,要是他被救,他就会被救他的人送回家,以便得到那笔悬赏,华珍小姐肯定会又把他卖到南方去,是啊,他是对的,对一个黑奴来说,他的脑袋可并不简单,由于生活在南方黑奴制社会里,哈克不免受到世俗的影响,在上面的心理描述中再次得到表现,当时南方黑奴社会里普遍把黑人作为身体和智力上的劣等生物,因此这里哈克对于吉姆的“有深度头脑”流露出十分意外,这里的戏剧反讽效果是明显的。

3.3.4场景分析

小说《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中密西西比河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那里是哈克真正的家,是他得归属地,是他思想成熟的地方,与自然地亲近减少了世俗社会思想对他的影响,只有在河上哈克才感到轻松自在,逃离他父亲后,哈克“躺在林间的阴凉地想着事情”他感到“很舒服,很惬意,得到了彻底的休息,浑身都懒洋洋的,舒服得不得了。

”大河亦是希望所在,“我们(哈克与吉姆)判断再要三个晚上我们就要开到开罗,在伊利诺伊的最南端,是俄亥俄河的汇入点,我们要去的就是那儿,到了那儿我们就可以卖掉筏子,搭上蒸汽船一路到俄亥俄,那边就是自由州了,我们就不会有麻烦了。

在河上,他们是安全的,大河蕴育着希望和自由,密西西比河体现“伊甸乐园”原型,象征着自由、快乐、幸福,哈克与吉姆远离人嚣,顺着密西西比河而下,寻求自由,大河也被赋予了一定的象征意义。

它像中国长江一样是美国人心中成为一种精神和信仰的寄托,是人类必须与之永远抗争的命运。

4.结论

整本书是以第一人称哈克的自传形式来写的,以一种讽刺的语气来谴责过去发生的事:

独立战争之前的奴隶制度与种族歧视,也比较全面的体现了马克吐温创作的艺术魅力,整个描写充满了传奇色彩,从哈克的角度反映生活、刻画形象,语言富于口语化,简洁生动,他擅长使用幽默和讽刺,其创作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抒情和谐的统一,对哈克的描写表现出作者对现实的失望感和对自由的向往。

 

注释

①.选自《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78

②.选自浅析《了不起的马克吐温》33

③.选自一本风靡全世界的童话书《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134

④.选自成都大学学报:

《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两个中文译本的对比赏析4

⑤.选自浅谈《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的口语化风格

参考文献

MarkTwain,1876,AdventuresofHuckleberryFinn;中译本:

《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于聪聪译,2009.北京:

21世纪出版社

MarkTwain,1876,AdventuresofHuckleberry,Newyork:

DoverPublications.Inc.李行治,浅谈《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的口语化风格,《南都学坛》(5):

50-32李雄,2007,幽默与马克吐温的小说,[D],南昌大学

刘思远,《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两个中文译本的对比赏析,《成都大学学报》

(1):

97-101马洪景,《了不起的马克吐温》,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钱青,1993,马克吐温与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