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精品.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095945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89 大小:74.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精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9页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精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9页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精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9页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精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9页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精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精品.docx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精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精品.docx(8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精品.docx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精品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目录

第一章绪论1

第二章中学生的身心特征8

第三章中学生的学习15

第四章感觉与知觉27

第五章记忆35

第六章思维41

第七章意识状态51

第八章行为调控56

第九章人格特征63

第十章人际交往72

第一章绪论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一词源于希腊语,由“psyche”(灵魂)和“logos”(学问)所组成。

1879年,德国哲学家、生理学家冯特把实验法引进心理学,并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专门的心理学实验室。

这标志着心理学从哲学母体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科学,冯特因此也被视为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

他还创办了第一个心理学杂志《哲学研究》,出版了第一部科学心理学专著《生理心理学原理》。

心理学之父:

冯特教育学之父:

捷克夸美纽斯

科学具有的基本特征是(了解):

1.科学在今天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形式,是从事新知识生产的人们的活动领域。

现代科学已不再局限于个别科学家自发的认识过程,而表现为一种精神生产形态,表现为科学家、科学工作者的共同活动。

他们被社会组织起来,服从一定的社会规范,未达到预定的目的而使用各种物质手段和周密制定的方法。

2.科学是人类特定的社会活动的成果,它表现为发展着的知识系统,是借助于相应的认识手段和方式生产出来的。

科学活动的成果是一种精神产品,即对客观世界的理论表达。

科学活动的直接目的和最高价值,在于达到对客观世界的真理性认识。

3.科学活动离不开独特的物质手段,但在本质上是精神的、智力的活动。

科学活动具有极大的创造性,这一点与它遵循特定的认识规律、心理规律是相辅相成的。

4.科学活动组成一种社会体制,是整个社会活动的一部分。

现代科学活动与生产活动有最密切的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准备及手段。

科学活动与其他社会体制,如军事、政治、文化诸活动也彼此渗透,互相作用和影响。

心理现象的具体结构(填、选):

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心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

心理现象意志过程

人格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念、信念、世界观)

人格

人格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简答画图说明心理现象:

1.心理学定义

2.画图

3.总结:

心理现象虽然分为心理过程和人格两方面,但它们是密切联系的。

人格是通过心理过程形成的,已形成的人格又影响着心理过程,并在心理过程中得以表现。

事实上,心理过程中体现着人格特征,而人格特征也影响着心理过程,二者是心理现象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人格是个体在遗传的基础上,在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的心理品质或特征的总和。

人格倾向性是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的心理特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念、信念、世界观、自我意识等。

人格特征是一个人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实验法:

就是有目的地严格控制和创设一定条件,引起被试某种心理现象,加以描述、分析的方法。

心理学的实验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

2.测验法:

就是运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验,对被试的某些心理品质进行测定,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

测验的种类较多,按测验规模可分为个别测验和团体测验;按形式可分为文字测和非文字测验;按内容可分为智力测验、成就测验、态度测验和人格测验。

3.调查法:

是以收集被试各种材料,间接了解其心理现象的一种方法。

调查法可分为书面调查(即问卷法)和口头调查(即访谈法)两种。

4.临床法:

是通过谈话,观察个人的心理现象或行为,系统地、综合性地描述心理现象的方法。

5.个案法:

是对某个人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他的某种心理现象和行为因素的方法。

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多选):

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描述心理现象、解释心理活动机制、预测和控制心理行为

心理学的历史和现状

1.19世纪前,心理学属于哲学范畴

2.19世纪中叶,开始引入实验法对心理进行研究,是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德国的韦伯研究了著名的韦伯定律k=△I/I,也叫感觉阈限定律。

3.1860年,德国的艾宾浩斯利用无意义的音节作为实验材料,研究出一条著名的遗忘规律曲线,遵循着先快后慢的原则。

4.1879年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实验室,标志着科学的心理学正式诞生。

心理学的历史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

哲学心理学时期、科学心理学时期

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也称《论灵魂》)被认为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心理学的专著。

亚里士多德认为心理功能应分为认知功能和欲动功能两种:

认知功能包括感觉、记忆、思维等过程;欲动功能包括感情、欲望、意志、动作等过程。

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时代背景:

1.近代哲学思潮的影响。

对科学心理学诞生产生重要影响的哲学思潮是17世纪法国的理性主义以及17~18世纪英国的经验主义。

理性主义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的笛卡尔,经验主义的奠基人是英国的洛克(著有《白板说》)。

2.生物学的影响。

19世纪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的划时代著作《物种起源》。

3.生理学的影响。

一是柏林大学教授缪勒,二是赫尔姆霍兹,三是费希纳。

冯特的贡献:

1.他开创了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科学的历史。

2.他是科学心理学诞生后第一个心理学派的奠基人。

3.他培养了一支国际心理学专业队伍。

现代心理学的学派纷争(流派、基本观点、代表人物、根据描述选择属于哪个流派)

三大主要势力:

精神分析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

1.构造主义心理学(也被称为砖块和灰泥的心理学)

冯特开创的实验心理学既标志着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哲学中分离出来,也标志着心理学上第一个思想学派——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开始。

代表人物由铁钦纳,他主张心理学应该使用实验内省法,基本任务是理解正常人的一般心理规律,而不重视心理学的应用。

2.机能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有詹姆斯、杜威、安吉尔。

机能主义的理念,与英国哲学家洛克的经验主义和生物学家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有关。

但是它对以后心理学的发展影响较小。

3.行为主义心理学

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他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和动物的行为。

刺激—反应(S—R)(stimulus—reaction)就是华生行为主义的公式。

20世纪30年代以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新行为主义,代表人物有托尔曼、赫尔、斯金纳,确立了刺激—有机体—反应(S—O—R)这种新的行为关系。

(O—organism有生命的物体)

4.完形主义心理学

也称格式塔心理学派,代表人物有韦特默、考夫卡、苛勒。

他们把构造主义心理学称为“砖块和灰泥的心理学”。

5.精神分析心理学

由奥地利维也纳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创立,代表作《梦的解析》。

6.人本主义心理学

创始人马斯洛、罗杰斯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指出:

“如果教育家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首先也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

”所以,一切与教育有关的活动都要以专门研究人的学科——心理学为指导基础。

论述心理学对教师职业的意义(教师入编考试常考)

1.教育活动要遵循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活动的基本规律一个是社会发展规律,一个是个体身心发展规律。

教育活动首先要遵循社会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规律。

教育最终要促进人的发展。

而人的发展又有其自身的规律,即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认识和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规律,也是教育工作能否达到预期目的的关键所在。

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和不均衡性等特征,这些特征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在教育活动中,如教育目标的确立、教育内容的安排、教育方法的选择等适合了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就会使教育工作取得最大的效果。

2.教师工作要有心理学指导

教师的工作就是教书育人。

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

教师通过讲授,向学生传递人类积淀下来的知识经验。

学生在接受和理解人类智慧结晶的同时,发展了自身的各种能力,塑造出完美的人格。

这就要求教师要了解、掌握和运用学生学习的规律和人格形成的规律。

教师只有掌握了学生学习的本质规律、不同学习的类型划分、学习的过程阶段特点等心理学理论,才能顺利地实施教学活动,实现其教学目的。

教师也只有掌握了学生的人格结构及其特征表现,才能针对学生的人格差异,因材施教,依据品德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3.掌握和运用心理学理论是教师专业化的主要指标

教师专业化要求教师要具有教师职业所必需的职业素养。

教育理论知识是教师职业素养的主要条件,而心理学理论则是教育理论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掌握和运用心理学理论的水平就成为检验教师专业化程度的主要指标。

教师职业必备的心理素质(论述、多选)

1.高尚的职业品德

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

2.广博的知识

深厚广博的知识积累是教师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

这不仅包括所授学科的专业知识、教学活动所必需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还应该包括广泛的人文、社会和自然等学科方面的知识。

3.完善的人格

教师人格是教师在职业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智力结构、情感意志、行为修养和道德意识的内在倾向性。

4.全面的能力

教师能力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它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活动的成效。

教师能力主要包括教育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系统学习能力等。

5.专业的技能

教师职业技能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必需的行为方式,它是教师能否把教学工作开展得生动活泼、有效促进学生学习、形成教学艺术的关键,也是能否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决定因素。

划分为:

教学设计技能、教学语言技能、教学监控技能、教学操作和示范技能、教学评价技能、教学研究技能、思想教育及心理辅导技能。

论述教师应掌握的心理辅导技术/教师心理辅导技术的实际应用

1.学生时代是个人成长的重要时期,其间个体的生理、心理等方面都得到长足的发展。

2.关注技术:

关注是心理辅导的首要技术之一,意思是教师用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向被辅导的学生表达:

你是我现在唯一关心的对象。

3.倾听技术:

学会倾听是心理辅导的先决条件。

倾听要求辅导教师在聆听学生讲话的过程中,尽量克制自己插话、讲话的欲念,不以个人的价值观来评断学生的主述,并以积极的关注来表现辅导老师对学生内心体验的认同。

4.沉默技术:

沉默技术的作用在于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去反省自我,思考其个人成长的问题。

5.宣泄技术:

宣泄技术是指学生将淤积已久的情绪烦恼与精神苦恼倾诉给辅导教师的过程。

6.探讨技术:

探讨技术是辅导老师帮助学生积极认识、思考其成长中的挫折与障碍的过程。

7.面质技术:

面质技术指辅导教师对受辅导学生的认知方面与思维方法提出挑战与异议的过程。

8.自我表露技术:

自我表露技术指辅导教师通过与学生分享个人成长过程中成功与失败的经历来推动其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过程。

9.行为矫正技术:

行为矫正技术指辅导教师对学生自我完善与自我改变的努力给予奖励与惩罚的过程。

10.先进的中学教师掌握了一定的心理辅导知识和技术,就能更好的鉴别和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

第二章中学生的身心特征

胚胎发育过程:

①胚种阶段(0~2周)②胚胎阶段(3~8周)③胎儿阶段(9~38)

环境对胎儿发展的影响(多选):

1.生育年龄

女性在23岁以后结婚,24-28岁生育;男性在25岁以后结婚,26-30岁生育,对胎儿最为有利,是最佳婚育年龄。

晚育也要有一定限度,最好不要超过35岁。

2.孕期营养

3.胎教

音乐胎教、语言胎教以及抚摸胎教等

4.母亲的情绪

人体一共包括八大系统:

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运动系统、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

神经系统

1.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要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来实现。

2.神经元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3.神经系统的组成(选、填):

中枢神经系统

脊髓

神经系统

脊神经

周围神经系统脑神经

交感神经

植物性神经

副交感神经

4.脑主要由脑干、间脑和小脑三部分构成

脑干包括延脑、桥脑和中脑三部分。

延脑由“活命中枢”之称。

5.周围神经系统由脑神经、脊神经和植物性神经组成。

①脑神经一共是12对,分别为嗅神经、视神经、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展神经、面神经、位听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和舌下神经。

②脊神经一共有31对,包括颈神经8对、胸神经12对、腰神经5对、骶神经5对、尾神经1对。

③植物性神经系统又可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个部分。

内分泌系统

脑垂体是人体最重要的一种内分泌腺,脑垂体分泌以下三种激素:

生长激素、性激素、泌乳激素。

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

循环系统分为心脏和血管两大部分,又叫做心血管系统。

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和消化腺两部分组成。

运动系统由骨、骨联结、骨骼肌三部分组成。

泌尿系统由肾、输尿管、膀胱及尿道组成。

生殖系统是生物体内和生殖密切相关的器官的总称。

生殖系统又分为内生殖系统和外生殖系统两部分。

将生长和发育分为4个时期:

胎儿期、初生儿到成人的时期、成人期、老年期

人体的发育从总的方面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身体的总发育、生殖系统的发育、神经系统的发育

反射是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回应。

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通路叫反射弧,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反射一般可分为两大类:

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是与生俱来的、不学即会的反射。

膝跳、眨眼、吮乳、排尿等都属于无条件反射。

最基本的无条件发射包括食物反射、内脏反射、防御反射、朝向反射和性反射,是保证有机体生存、发展、种族延续所必需的。

无条件反射是在种族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是每个个体不学而能的。

它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有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

巴甫洛夫是最早提出经典性条件反射的人。

斯金纳把这样形成的一种活动程序叫做操作性条件反射,也叫工具性条件反射。

(白鼠形成压杠杆得到食物的条件反射)

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都可以建立多级条件反射,如果一种条件反射已经巩固,再用另一个新的中性刺激与原来的刺激结合,还可以形成第二级条件反射。

例如,当铃声与食物相结合形成巩固的铃声——唾液分泌的以及条件反射后,再用灯光与铃声结合,又可以形成以灯光为刺激物的条件反射——唾液分泌的条件反射,这是二级条件反射。

在人身上可以建立起更多级的条件反射。

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都有泛化和分化现象。

高级神经活动主要指的就是大脑皮层所完成的条件反射活动。

脑器官的认识(多选):

1.定位说。

真正的定位说开始于失语症病人的临床研究。

2.整体说。

强调脑功能的整体性。

3.技能系统说

4.模块说

大脑两半球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最高部位,体积占中枢神经系统总面积的一半以上,重量约为大脑重量的60%左右,是整个中枢神经系统的最高司令部。

人对外界和身体各部位的信息都要上报到大脑皮层。

大脑皮层有三条大的沟裂,即中央沟、外侧裂、顶枕裂,这些沟裂将半球分为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四个区。

大脑皮层的机能定位是指在大脑皮层的不同部位具有不同的功能。

感觉区——包括视觉区、听觉区和集体感觉区。

视觉区位于大脑皮层后端的枕叶内。

运动区

联合区——大脑皮层上除了特异性的感觉区和运动区之外,还有3/4的皮层面积称为联合区。

从广义上来讲,心理的发生与发展分为种系心理的发生发展和个体心理的发展。

种系心理的发生发展指的是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的过程。

它包括两个过程:

一个是动物心理的发生与发展;一个是人类心理的发生与发展。

狭义的心理发展指的就是个体的心理发展。

种系心理的发生与发展

1.感觉阶段

2.知觉阶段。

知觉阶段是脊椎动物出现的新的反映形式。

3.思维萌芽阶段

促进人类祖先转变为人类有三个前提条件:

一是手的发展和直立行走;二是劳动;三是语言的产生。

1.身体的形成在人类心理产生中的作用。

2.劳动在人类心理产生中的作用。

3.语言在人类心理产生中的作用。

个体心理发展的阶段划分:

①乳儿期:

(0~1岁);②婴儿期:

(1~3岁);③幼儿期,也叫学龄前期:

(3~6、7岁);④童年期,也叫学龄初期:

(6、7~11、12岁);⑤少年期,也叫学龄中期:

(11、12~14、15岁);⑥青年初期,也叫学龄晚期:

(14、15~17、18岁);⑦青年中期:

(19~25岁);⑧成年期:

(24~45岁);⑨中年期:

(45~64岁);⑩老年期:

(65岁以后)。

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具有阶段性、连续性、稳定性、可变性的特点。

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是心理发展的根本动力。

社会和教育向儿童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并引起的新的需要和儿童原有的心理水平相矛盾。

这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在矛盾。

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论述、多选)

(一)遗传因素

a)遗传。

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是指上代的许多生物特征传递给下代的过程。

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

b)生理成熟。

生理成熟是指机体结构和机能发育完善的程度,它依赖于个体种族遗传的发展程序,有一定的规律性。

生理成熟为心理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二)自然环境因素

自然环境包含的因素很多,其中空气质量、噪声、拥挤和自然灾害对人们的心理与行为影响很大。

灾难后压力障碍,这种综合症的主要症状是:

①对周围事物麻木不仁,对早先的活动缺乏兴趣、孤独、退隐、意志消沉;②在记忆中与睡梦里反复出现受灾时的场面;③焦虑,可能出现寝食难安、注意力难以集中和过度的警觉。

(三)社会文化因素

狭义的文化是指观念形态的文化,仅限于意识形态;广义的文化则是指人类社会的全部遗产,囊括社会生活的全部领域。

文化的内容极其丰富,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及行为文化。

1.文化传统

2.拷贝世界。

所谓拷贝世界由电视、网络、书、报、杂志、广博、电影、光碟等大众传播媒体所构成的精神世界。

3.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一定的教育内容、采取一定的教育方法对个体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积极影响的过程。

学校教育对人的心理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简述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一定的教育内容、采取一定的教育方法对个体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积极影响的过程。

学校教育对人的心理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首先,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

其次,学校教育具有计划性、系统性以及组织性。

最后,学校教育是通过一支经过专门训练的教师队伍担负培养人的工作。

中学生的身体发育特征(选、填)

1.身体外形的变化:

身高、体重、头面部会出现青春期体相烦恼

2.生理机能的变化

3.性的发育和成熟

生殖系统是人体各系统中发育成熟最晚的,它的成熟标志着人体生理发育的完成

⑴性器官发育

⑵第二性征的出现,也称副性征

⑶性机能成熟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多选、简答)

1.中学生是由儿童向成人过渡的时期,是人生发展变化的重大转折时期。

2.过渡性

过渡性即从幼稚期向成熟期的过度,主要表现有两方面:

1)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既具有儿童期的特点又具有成熟期的特点,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

2)青少年期是人由童年向成年的转变时期,各种心理特征逐渐接近成人。

3.闭锁性

所谓闭锁性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具有某种含蓄、内隐的特点,它是相对于人的外部行为表现与内部心理活动之间的一致性而言的。

(记日记是青少年的共同特点。

心理学家把闭锁性也称作“不坦率性”)

4.社会性

由于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他们对待自己以及对待别人的一些行为,随年龄增长而逐渐产生变化。

5.重视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一般特征,必须坚持社会、家庭、学校三反面的共同教育。

论述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具体表现

(一)中学生思维的发展

A.初中生思维的发展特点

1.初中生思维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其思维的抽象逻辑性

(1)运用假设

(2)逻辑推理

(3)运用逻辑法则

2.与初中生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相呼应,在初中生的思想品质中也显示出明显的矛盾性,主要体现在:

(1)思维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日益明显。

(2)思维的片面性和表面性依然存在。

(3)思维活动中的自我中心的出现。

B.高中生思维的发展特点

1.高中生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总特点是:

(1)高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已具有充分的假设性、预计性及内省性。

(2)高中生的形式逻辑思维处于优势,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

(3)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在高中阶段进入成熟期

2.高中生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其概念、推理和逻辑法则的运用能力等三个方面的发展特点上。

(二)中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

A.初中生情绪情感的发展特点

1.初中生的情绪发展表现出以下特点:

(1)强烈、狂暴性与温和、细腻性共存。

(2)可变性和固执性共存。

(3)内向性和表现性共存。

2.初中生的情感发展表现出以下特点:

(1)自我意识增强,自尊的需要迫切。

(2)情感有文饰、内隐和曲折性。

(3)情感容易受挫折,忍受能力差。

B.高中生情绪情感的发展特点

1.其情绪体验呈如下特点:

(1)情绪的延续性。

(2)情绪的丰富性。

(3)情绪的特异性。

2.高中生情感发展表现出以下特点:

(1)情感逐渐由不稳定到稳定。

(2)情感丰富多彩,复杂而深刻。

(三)中学生人格的发展

A.初中生人格的发展特点。

(1)意识高涨。

(2)反抗心理。

(3)结交朋友方面也显示出与童年完全不同的特点:

①交友范围缩小。

②重视友谊。

③与异性朋友之间的关系。

④与父母关系的变化。

⑤与教师关系的变化。

B.高中生人格的发展特点。

(1)自我意识的高度发展。

(2)价值观的确立。

(3)自治需求。

影响高中生产生自治需求的因素包括认知水平、性格特点、家教环境、心理成熟水平等。

(多选)

第三章中学生的学习

广义的学习从本质上讲就是一种变化

包含三层含义:

①学习是人与动物共有的心理现象。

②学习表现为行为的变化,而引起有机体行为变化的原因是个体经验的习得。

③学习所造成的行为变化,在行为品质上表现为行为水平的提升和持久稳定。

狭义的学习※

指人类的学习,以语言为工具。

动物学习的载体:

直接经验。

人类学习:

间接性的经验。

包含三层含义:

①人类除了能够以直接的方式获取经验外,还能通过社会交往等形式获取大量的间接经验。

②人类学习是以语言为中介的,语言、文字是人类经验的载体。

③动物的学习是为了适应环境,是被动的;而人类的学习是积极主动地适应和改造环境。

(积极主动性)

人的学习是为了提高适应性的改变,并不是为了他人的认可。

人类的学习受到期待的影响。

——托尔曼

※学生的学习是在学校,由教师指导,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体力,形成品德的过程。

简述学生学习的特点和种类

特点:

⑴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展开的。

⑵学生的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