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阳生同志向市第二次党代会作的报告摘登.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082283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5.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楼阳生同志向市第二次党代会作的报告摘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楼阳生同志向市第二次党代会作的报告摘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楼阳生同志向市第二次党代会作的报告摘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楼阳生同志向市第二次党代会作的报告摘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楼阳生同志向市第二次党代会作的报告摘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楼阳生同志向市第二次党代会作的报告摘登.docx

《楼阳生同志向市第二次党代会作的报告摘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楼阳生同志向市第二次党代会作的报告摘登.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楼阳生同志向市第二次党代会作的报告摘登.docx

楼阳生同志向市第二次党代会作的报告摘登

谋求跨越发展促进和谐融入为与全省同步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楼阳生同志向市第二次党代会作的报告摘登 

《丽水日报》2005年10月31日报道

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基本经验

本报讯 楼阳生同志在市第二次党代会报告中指出,市第一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在现代化道路上不懈探索、奋力拼搏的五年。

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我们提前完成了市第一次党代会提出的主要奋斗目标和“十五”计划的主要指标,丽水的发展已经站在了一个崭新的起点上。

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

预计到今年底,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可突破300亿元,为2000年的2.19倍,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13.7%;财政总收入可突破30亿元,为2000年的2.34倍,年均增长18.5%。

人均生产总值在2004年突破了万元大关,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工业主导地位初步确立,工业总产值预计可超过400亿元,为2000年的2.36倍,年均增长18.5%。

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第三产业加速发展,生态旅游业逐步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城乡面貌日新月异。

形成了大规划、大投入、大建设的发展态势,预计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90亿元,是此前50年投资总额的2.9倍。

中心城市框架快速拉开,建成区面积从9.2平方公里扩大到23平方公里,集聚和辐射功能逐步增强。

县(市)首位镇建设步伐加快,市域城镇体系初步形成。

滩坑水电站等一批事关丽水长远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顺利推进或建成使用,金丽温高速公路丽水段年底即将建成通车,“百村示范、千村整治”等一系列工程正在深入实施。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国有和城镇集体企业改革基本完成,民营经济快速发展。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力度加大,机关效能建设初见成效,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农村改革取得新进展,农民负担大幅度减轻。

基本理顺了市、区事权关系,完善了丽水经济开发区的管理体制。

发展开放型经济迈出新步伐,积极接轨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经济圈,大力实施山海协作工程和华侨要素回流工程,招商引资成效明显。

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接近130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可超过3500元,分别是2000年的1.63倍和1.35倍。

城乡居民储蓄余额倍增,居民消费结构发生明显变化。

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扎实推进,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低保对象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快步推进,贫困家庭子女就学资助覆盖面逐步扩大。

通过实施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实现下山脱贫8万余人。

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稳步推进。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落实,人大和政协的作用充分发挥。

爱国统一战线不断巩固发展,基层民主进一步扩大,军政军民关系更加密切。

平安丽水建设扎实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信访工作得到加强,群众安全感满意率不断提高。

绿谷文化在培育中弘扬,十五年教育加快普及,高等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推进,公共卫生应急机制和农村公共卫生建设步伐加快,群众体育蓬勃发展。

人口资源环境工作成效明显,保持了稳定的低生育水平,通过了国家级生态示范区验收,全市整体生态环境质量位居全国、全省前茅。

成功创建省级文明城市,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向广度和深度拓展。

党的建设进一步加强。

扎实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继续深化,党管人才工作得到加强。

以“先锋工程”为载体,农村基层组织“三级联创”工作深入推进。

开展乡镇住村联心工作试点,创建技能型乡镇政府,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城市社区、非公有制企业、新社团组织等领域党的工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的党建工作取得新进展。

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切实规范党政领导干部从政行为,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各项改革措施深入推进。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我们的综合竞争力还不强,经济总量偏小和经济整体素质薄弱的制约并存,发展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工业化的道路还很长,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任务还很重;中心城市的集聚和辐射功能还不够强,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促进农民增收难度大,部分城乡居民生活比较困难,统筹城乡发展的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社会事业的发展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社会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

在党的建设方面,少数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不强,少数党员干部的思想观念、精神状态、能力水平和工作作风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迫切要求我们以改革的思路推进党的建设,进一步提高市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应对和战胜各种挑战的能力水平。

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

五年的实践为今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主要体会有:

——必须始终坚持从丽水仍处在欠发达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积极探索符合丽水实际的发展道路。

这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必然要求,更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所在。

实践证明,惟有把发展作为最硬的道理、最大的政治、最根本的任务,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切实把中央、省委的精神与丽水实际紧密结合起来,科学制定并积极实施顺应发展阶段的发展战略,才能不断开创新局面、迈上新台阶。

——必须以统筹的理念为指导,在加快发展中推进协调发展。

这是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应有之义,有利于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实践证明,提升综合竞争力就要强化以统筹谋发展、以项目促发展的意识,坚持把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作为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基础,坚持把经济增长指标同人文、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指标有机地结合起来,按照“五个统筹”、“五个坚持”的要求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必须努力提高辩证思维、破解难题、操作到位的能力,在攻坚克难中抢抓机遇、推进发展。

这是牢牢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有效抓手,也是提高领导发展能力的现实要求。

实践证明,处在丽水这样的发展阶段,贯彻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关键是提高效率效能。

既要善于把机遇具体化,做到有机遇抓得住;又要以辩证思维正视各种挑战,做到坚定清醒不悲观、积极有为不盲目,坚持用改革和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不断增创发展新优势。

——必须十分注重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全市人民建设新丽水的积极性,切实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这是把党的宗旨和群众路线真正落到实处的重要体现,对于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实践证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坚持相信群众、教育群众、依靠群众,做到长远利益抓发展、直接利益抓就业、群体利益抓协调、特殊利益抓帮扶,通过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我们的事业就能无往而不胜。

——必须着眼于促一方发展、富一方百姓、保一方平安、建一方和谐,努力把全市各级党组织建设成为领导现代化事业的坚强核心。

这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加快发展、振兴丽水的根本保证。

实践证明,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充分发挥地方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以及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广大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才能更好地担当起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执政一方、造福一方的历史使命。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实施“三市并举”发展战略努力实现跨越发展、和谐融入

楼阳生同志在市第二次党代会报告中指出,丽水已经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

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把握战略机遇期和丽水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认真研究新一轮区域竞争的态势,深入实施“三市并举”发展战略,走好紧要处的关键几步。

战略机遇期既耽误不得,更失误不起。

我们要敏锐地发现机遇,科学地把握机遇,及时地抓住机遇,并努力变挑战为机遇。

综观国内外发展大势,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突飞猛进,世界范围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加速推进,总体上有利于我们加快发展。

省委高度重视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研究部署了“十一五”时期推进欠发达地区发展的政策措施,这是我们加快发展的难得机遇。

对于丽水来说,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特别是撤地设市以来的快速发展,已经跨入了工业化中期的门槛,正在从人均GDP1000美元阶段向人均3000美元目标迈进。

今后一个时期,是丽水经济有可能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的时期,是三次产业结构逐步趋于合理、消费结构加速升级的时期,是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并逐步构建城乡一体化态势的时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不断增强的时期。

与此同时,丽水的发展面临着既要补第一次现代化的课,又要赶第二次现代化的趟这个双重任务。

尤其是全省进入人均GDP3000美元阶段所产生的需求,和我市人均GDP刚刚突破1000美元的实力之间的矛盾,使得我们统筹协调发展的要求更高、任务更重、难度更大。

当前,区域之间科学发展的态势已经初露端倪,摆在我们面前的是百舸争流、不进则退的新的竞争格局。

丽水地处长三角经济圈与闽三角经济圈的交汇区,位于长三角经济圈与温台沿海经济带的过渡地带,在区域竞争中需要面对的挑战很多,但潜力很大,机遇大于挑战。

基于以上分析,按照省委提出的“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要求,加快把丽水培育成浙江新的经济增长点,努力与全省同步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就必须深入实施“三市并举”发展战略。

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坚持生态立市、工业强市、绿色兴市,是科学发展观和省委“八八战略”在丽水的生动实践,其实质就是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发展战略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需要一年接着一年抓、一届接着一届干,并在指导新的实践中不断发展。

根据丽水发展阶段的新特征,要确立跨越发展、和谐融入的理念,推进“三市并举”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

跨越发展是丽水现阶段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着眼于又快又好地发展、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推进全面创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发展模式。

必须充分发挥后发优势,进一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在这个过程中,要致力于提升发展理念,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把保持发展速度和提高发展质量、夯实发展基础和增强发展后劲统一起来,努力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和谐融入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也是我们加快融入长三角经济圈、推进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

必须充分发挥比较优势,跳出丽水发展丽水,努力使丽水成为长三角城市群的功能型城市,成为长三角经济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这个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城乡统筹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化城市。

谋求跨越发展,促进和谐融入,不可能一蹴而就。

必须牢记欠发达仍然是丽水最基本的市情,富民强市仍然是需要我们长期艰苦奋斗的根本目标。

今后一个时期,要遵循客观规律,正确处理现代化建设当中的五个基本关系。

一要正确处理培育产业和调整结构的关系。

产业培育是强化产业支撑最基本的手段和途径,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来推动。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就要探索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发展路子。

通过加强产业政策的引导,抓好产业集群的培育,促使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完善、提升,经济总量在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基础上不断扩大,以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逐步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二要正确处理突出重点和统筹兼顾的关系。

没有重点的突破,就没有全局的推进。

必须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并在经济工作中把优化资源配置、保障要素供给作为重要前提,把合力兴工、开放推动作为重中之重,坚持以基础设施建设先行推进城市功能的培育和完善。

同时,必须把统筹兼顾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积极探索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有效途径,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切实把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统一起来,更加注重社会全面进步。

三要正确处理自主增长和借力发展的关系。

推进丽水的发展,需要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注重提高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促进内生性、内源式的发展。

同时,开放的时代要求我们切实把握开放发展的大趋势,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借力发展。

必须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在全方位开放中能动地拓展发展空间,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构建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

四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系。

生态保护离不开经济发展为之提供物质基础,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我们要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谋求经济社会最大限度的发展,以最小的社会、经济成本保护资源和环境,坚持在加快发展中保护生态、在保护生态中实现新的发展。

要建设好“浙江绿谷”、保护好全省的生态屏障,切实把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资本、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五要正确处理加快发展和以人为本的关系。

作为欠发达地区,物质财富的增长始终是发展最核心、最基本的内容。

没有物质的快速增长,其他各方面协调发展的社会目标就难以实现。

同时,发展必须以人为本,把充分调动和激发人民群众创新创业的热情作为根本手段,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作为根本目的,使发展的成果惠及最广大的人民群众。

坚持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现实问题入手,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在加快发展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今后一个时期的总体要求和奋斗目标

本报讯 楼阳生同志在市第二次党代会报告中指出,今后一个时期,全市工作的总体要求是:

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按照省委推进“八八战略”、建设“平安浙江”的战略部署和把丽水培育成浙江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要求,确立跨越发展、和谐融入的理念,深入实施“三市并举”发展战略,扎实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进一步加强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夯实与全省同步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

到2010年,我们要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

到2020年,要确保与全省同步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

今后五年,也就是“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是:

——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经济增长方式明显提升,经济开放度进一步扩大,经济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力争到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分别比2004年翻一番,人均生产总值增长速度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00亿元,基本完成重大基础设施阶段性的建设任务;工业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0∶50∶40;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逐步下降。

——城乡富有活力和特色。

中心城市建设从“万象山”时代进入“南明山”时代,集聚和辐射功能进一步增强。

城乡一体化框架初步构建,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

长三角生态休闲名城建设初见成效,并力争进入全国地级以上百强城市之列。

全市城市化率达到45%以上。

——社会环境和谐有序。

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进一步形成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公平公正的法制环境、规范守信的市场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生态市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

——文化日趋繁荣。

以绿谷文化建设为主要载体,加快发展先进文化,逐步形成风格鲜明的区域特色文化。

全面推进教育、科技、卫生、体育事业,进一步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

——人民生活不断改善。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社会就业比较充分,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健全。

群众衣食住用行的水平明显提高,物质和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立足于培育不断增强区域经济实力和经济发展后劲

本报讯 楼阳生同志在市第二次党代会报告中指出,富民强市取决于经济实力,新一轮区域竞争最终要看经济发展后劲。

这就要求我们把培育作为一项极为重要的基础工作,努力构建一个既有特色、又有活力、更有竞争力的区域经济体系。

(一)着眼于跨区域发展的生产力布局,构建项目带动、开放推动、区域联动的发展格局。

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投入是硬指标、项目是硬任务,把项目带动特别是大项目带动作为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努力保持项目投资稳定增长,促进投资结构不断优化,推动经济又快又好地增长。

完善项目评价体系,继续按照“五个一批”的要求,抓好生产性、基础性、控制性项目,以及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项目。

做好规划、排好时序,加快社会公益事业的项目建设。

营造项目为先、项目为重的工作氛围和建设环境,高度重视项目前期工作,切实提高项目建设的组织化程度,促使重点项目早建成、早投产、早受益。

坚持开放推动的战略举措,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

推进与长三角经济圈产业、市场、体制的接轨,鼓励更多的市场主体拓展市场走出去,着力增强在外投资的丽水人与丽水经济的关联度。

扶持外向型企业的发展,积极发展加工贸易,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

继续把招商引资作为借力发展的重要抓手,坚持二产招商和一产、三产招商并举,坚持引进资金与引进技术、资源招商与产业招商的有机结合,不断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水平。

以深入实施山海协作工程为载体,巩固和发展与发达地区的经济技术协作关系。

进一步实施华侨要素回流工程,在凝聚侨心、汇聚侨力和以侨引侨、以侨引外上下功夫,发挥好丽水的华侨资源优势。

把握区域内在的经济联系,推进区域联动发展。

综合分析各县(市、区)的区位条件、发展基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加强分类指导,促进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共同发展,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

按照《金衢丽地区生产力布局与产业带发展规划》的要求,进一步明确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适度开发和生态保护区域,逐步形成功能定位清晰、发展导向明确、开发秩序规范、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区域开发格局。

(二)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提升工业产业整体竞争力。

以工业园区为平台,建设有丽水特色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把工业园区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主阵地,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在产业集聚、用地集约的基础上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适应产业发展的需求,以配套促集聚,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工程建设,切实增强产业配套和综合服务的功能。

优化园区规划与产业布局,积极发展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有市场、有效益的产业。

提升丽水经济开发区的建设水平,有序推进开发区东扩。

加快县(市、区)工业园区建设。

推动产业技术创新和产业组织创新,提高产业发展水平。

培育一批高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强区域特色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联合攻关。

积极推进企业信息化工程。

引导各类企业选择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企业组织形式,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推进企业整合和跨区域重组。

鼓励优势企业规模化发展,中小企业与大企业配套并向“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推动产业组织结构优化。

加强引导和培育,不断壮大产业集群。

把握产业集群的形成规律,在产业培育中注重上、中、下游产业的衔接。

在重视提高产业集中度的同时更加重视提高产业关联度,促进社会化分工和专业化协作,在园区产业集聚的基础上推进产业集群化。

发展区域主导产业,既要善于从大的产业分工当中找准定位、小中见大、精中求名、集小为强,又要重视引进关联度大、集聚度高、带动作用强和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大的龙头企业、骨干企业,以及相互配套的协作型企业,培育新型产业集群。

引导有条件的企业推进品牌经营和资本运营,创建具有集群优势的产品、产业品牌。

(三)以城市功能培育为龙头,统筹推进城乡发展。

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是今后一个时期城市功能培育的重要内容,必须摆在先行的地位。

要按照“十一五”期末基本完成重大基础设施阶段性建设任务的要求,推进基础设施的网络化、一体化和现代化。

以提高综合运输能力和运行效率为重点建设大交通,到2007年底建成丽龙、龙丽、台缙、云景高速公路,到“十一五”期末建成龙庆高速公路,努力实现县县通高速。

加快县际、县乡、农村通村公路的改造和建设,努力形成干支相连、区域成网、城乡通达的公路交通网络。

积极争取改善铁路交通条件,发展瓯江内河航运。

统筹电源与电网建设,加快建设500千伏输变电工程,不断完善以220千伏网架为主供网架的供电网络。

加快瓯江流域综合治理和开发,实施瓯江流域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进一步完善防洪工程体系和防洪抗旱安全保障体系,促使城乡供水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基本相适应。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提升城市化,以“数字丽水”建设为载体促进互联互通,提高信息基础设施的综合服务能力。

着力完善城市功能,加快建设中心城市。

围绕“艺术之乡、浪漫之都、休闲胜地”的城市特色定位,加强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加快把丽水建成长三角西南翼地区的山水人居与生态旅游城市、浙西南中心城市。

构筑“一江双城”的城市总体框架,加快行政中心区块和江滨区块建设,贯通城市主要道路,在北城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空间功能布局;按照“城市南进、产业东扩”的要求,加快南城的开发建设。

深入挖掘城市自然禀赋和历史人文内涵,以“名人南明”和江滨景观休闲区建设为重点,全面加强城市景观建设。

有序开展各类城市创建活动,从整体上提升城市形象。

加大以城带乡力度,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以城乡一体化规划为指导,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加快建立开放互通、互补互促、平等和谐、共同繁荣的城乡发展新格局。

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实施“小县大城”战略,着力把县城发展成为功能完备、特色鲜明、环境优美的小城市,培育和发展具有产业基础、具有自身特色的小城镇,构建协调发展的市域城镇体系。

把深入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作为龙头工程,结合村庄布局调整,扎实推进中心村建设。

协调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各项配套工程,促使乡村康庄道路、万里清水河道、千万农民饮用水、农民健康、绿色生态家园等工程建设取得更大成效,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让广大农民共享现代化建设的成果。

深入实施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把农民人均纯收入1500元以下的相对贫困人口奔小康问题摆上更加重要的议事日程。

加大产业化扶贫力度,发展来料加工,帮助贫困农民增强致富能力和增加在二三产业就业的机会。

以缺乏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的高山深山地区、重点水库库区、地质灾害频发地区为重点,稳步推进下山移民工作。

积极探索结对帮扶工作的新机制,统筹抓好以欠发达乡镇和村为单位、扶贫到户的帮扶,加快贫困户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

(四)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民增收。

以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为主攻方向,把我市建设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绿色农产品基地。

在产业化上要有新突破,重点扶持一批潜力大、辐射面广、市场化程度高的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社和农产品行业协会、农产品交易市场,以工业化的理念推进贸工农、产加销、农科教一体化经营。

在标准化上要有新推进,加快构建完善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以整合特色农产品品牌为着力点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着力打响丽水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生态品牌。

在效益上要有新提高,围绕市场、品质、效益调结构,实行一个优势产业一套扶持措施,以基地化落实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努力实现市场导向的规模效益;促使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保障农民的收益。

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继续加大支农政策的落实力度,逐步建立稳定的农业投入增长机制。

严格保护耕地,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继续完善科技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