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政治复习专题考点四面通练习参考答案.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074697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3.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政治复习专题考点四面通练习参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届高考政治复习专题考点四面通练习参考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届高考政治复习专题考点四面通练习参考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届高考政治复习专题考点四面通练习参考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届高考政治复习专题考点四面通练习参考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政治复习专题考点四面通练习参考答案.docx

《届高考政治复习专题考点四面通练习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政治复习专题考点四面通练习参考答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政治复习专题考点四面通练习参考答案.docx

届高考政治复习专题考点四面通练习参考答案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第1课时体味文化

【夯实基础】

基础梳理

1.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特有社会实践天生

文化知识教育物质载体传播2.精神力量物质力量

基础过关

1.A2.B3.A4.D5.B6.D

【要点突破】

针对性训练

1.C神话小说属于文化,“这些神话形象都可以从人们的生活实践中找到各自的影子”,说明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世界本来没有神,故A、B两项说法错误。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而不是动物具有的,D项说法也错误。

故选C。

2.D《共产党宣言》属于文化,它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实践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可见D项符合题意,C项说法错误。

A、B两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故选D。

【误区警示】

典题D

第2课时文化与经济、政治

【夯实基础】

基础梳理

1.经济、政治先进的、健康的落后的、腐朽的2.科学技术文化生产力文化素养文化霸权主义3.重要支撑综合国力竞争文化软实力

基础过关

1.A2.C3.B4.B5.A6.B

【要点突破】

针对性训练

1.C先进的文化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A项说法错误。

经济才是文化的决定因素,B项说法也错误。

D项与题目不相符。

故选C。

2.A本题考查重视发展文化产业的原因,①②符合题意。

③说法错误,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④中的“各国政治分歧逐渐消失”不符合事实。

故选A。

【误区警示】

典题D

知能巩固提升

【热点聚焦】

创新演练

1.DA项说法错误,文化有先进和落后之分,不是所有的文化都对社会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B项不符合题意,题干强调重视文化发展的原因。

C项中的“相互决定”说法错误。

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是重视文化发展的原因,D项符合题意。

故选D。

2.CA项观点错误,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B项表述错误,经济是基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C项正确反映了文化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作用,符合题意。

D项中的“唯一因素”说法错误。

故选C。

3.BA项观点片面,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文化发展不一定落后于经济、政治发展。

B项符合题意,体现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C项观点不准确,当前国际竞争的焦点是围绕人才的竞争。

D项观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解析]解答第

(1)问主要从中国与美国的比较中指出差距,说明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有待提高即可。

解答第

(2)问,主要从文化与经济、政治和综合国力这三个方面展开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1)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与美国相比差距较大,国家文化软实力还有待提高。

(2)①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②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有利于保障我国文化安全,维护国家利益。

③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有利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

 

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

第1课时感受文化影响

【夯实基础】

基础梳理

1.文化环境文化活动2.交往行为交往方式实践活动思维方式3.有形的强制的核心标志

基础过关

1.A2.D3.B4.C5.C6.D

【要点突破】

针对性训练

1.CA、B两项说法错误。

文化没有优劣之分,D项说法也错误。

故选C。

2.C材料强调的是不同的文化环境会对人的成长产生不同的影响,②③符合题意。

①夸大了环境的作用,是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文化对人的影响,不是有形的、强制的,④说法错误。

故选C。

【误区警示】

典题D

第2课时文化塑造人生

【夯实基础】

基础梳理

1.人的精神世界健全人格2.人的精神力量感染力

感召力3.人的全面发展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

基础过关

1.A2.B3.D4.D5.C6.A

【要点突破】

针对性训练

A“让游客沉浸在美的享受之中”强调的是优秀文化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故选A。

材料没有强调文化与经济的关系和文化对人的震撼、感染力,排除B、C两项。

D项说法错误,应发展优秀的文化。

【误区警示】

典题A

参考答案知能巩固提升

【热点聚焦】

创新演练

1.A阅读能够增长知识,提高素质,A项观点正确。

B、C、D三项观点均错误。

故选A。

2.B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说明读书作为一种文化活动能够塑造人。

故选B。

3.A通过主题读书活动,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说明了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A项正确。

B项不符合题意。

C项说法错误,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而不是“决定”。

D项说的是文化的含义,与材料不符。

故选A。

4.[解析]由设问中“领导干部重视读书的原因”可知,本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调动相关知识,形成答案。

[答案]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领导干部重视读书有利于推动学习型政党和学习型社会建设。

②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领导干部重视读书有利于提高领导干部的领导能力和领导水平。

③领导干部重视读书,有利于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全面发展。

单元整合

【走近高考】

真题演练

1.DA夸大了文化的作用,错误;企业以营利为目的,B错误;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2.A材料说明文化对人影响的持久性。

B、C不符合题意;传统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D不科学。

故选A。

3.B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经济是基础,科技是关键,A表述错误;材料体现了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B正确;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一定的文化,C错误;D夸大了文化的作用,错误。

故选B。

4.[解析]通过审读材料,我们可以看出工匠精神与经济发展、与创新的关系、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故从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文化创新和文化自觉自信角度组织答案。

[答案]

(2)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

文化反作用于经济,工匠精神作为民族精神的体现,是助推制造业发展的精神动力;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要弘扬工匠精神,担当历史责任。

文化创新必须立足社会实践,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既要秉承传统工匠精神,又要发扬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5.[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设问清晰、明确,难度较低,作答时只要结合材料,围绕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方式、特点和作用三方面阐述即可。

[答案]①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加强环境宣传教育,有助于人们清醒地认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转变思维方式,采取自觉行动。

②文化能产生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

加强环境宣传教育,有助于营造全社会重视环保的文化氛围。

③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加强环境宣传教育,有助于提高人的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6.[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的作用。

分析妈祖文化所具有的凝聚华人、华侨的作用,可转化为分析文化对人的影响和作用。

[答案]妈祖文化影响广大华人、华侨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丰富其精神生活,满足其精神需要,促进了文化交流,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

7.[解析]要注意审题角度,从《文化生活》角度看,注意审读材料,把握关键词“传统观念的影响”,可以运用教材中“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作答。

[答案]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传统养老观念制约了养老市场消费需求的扩大。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第1课时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夯实基础】

基础梳理

1.民族文化民族情感重要标志文化财富2.民族的世界的3.发展本民族文化实现世界文化繁荣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

基础过关

1.A2.A3.A4.B5.A6.A

【要点突破】

针对性训练

1.C

2.A中华文化具有民族性,受到世界各国人们的喜爱,表明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可见A项符合题意。

3.C④的前半句正确,后半句错误。

【误区警示】

典题D

第2课时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夯实基础】

基础梳理

1.文化交流的过程知识所有社会交往活动2.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3.电视网络时空的局限传递

沟通共享主要手段4.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基础过关

1.D2.C3.C4.A5.D6.D

【要点突破】

针对性训练

1.B

2.D新的传媒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各种传媒都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A、B两项说法均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文化传播的具体方式,可见C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D。

3.D本题考查文化交流的意义。

②不符合事实,不选。

世界文化的差异并不能消除,排除③。

故选D。

【误区警示】

典题B

知能巩固提升

【热点聚焦】

创新演练

1.A2.A3.D

4.

(1)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举办“中拉文化交流年”活动有利于维护和培育中华文化。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我国文化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了世界文化,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繁荣。

(2)

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在文化交流中,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它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在文明繁荣进步。

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第1课时传统文化的继承

【夯实基础】

基础梳理

1.相对稳定性2.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3.继承性相对稳定性基本特征鲜明的民族性

精神纽带4.积极阻碍5.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基础过关

1.B2.D3.C4.B5.B6.C

【要点突破】

针对性训练

1.C2.C3.D

4.D材料强调的是怎样对待传统文化,并未涉及不同文化之间如何相处的问题,C项表述正确,但与题意没有直接联系。

D项正确表述了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符合题意。

材料并未涉及传统文化的民族性、相对稳定性,A、B两项均与题意无关。

故选D。

【误区警示】

典题B

第2课时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夯实基础】

基础梳理

1.必要前提必然要求革故鼎新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科学技术的进步思想运动3.选择传递

基础过关

1.B2.C3.C4.C5.C6.D

【要点突破】

针对性训练

1.A材料强调文化继承对文化发展的重要性,A项符合题意。

B、C两项说法均错误。

D项与题意无关。

2.B电脑影像合成技术和电视的出现(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动漫产业(文化)迅速发展,说明科技进步对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B项符合题意。

A项说法太绝对。

材料并没有体现思想运动,C项与题意无关。

传统文化具有双重性,并不一定会与时俱进,D项说法错误。

3.D本题考查教育在文化继承与发展中的作用,②③④阐明了教育的特定功能,与题干构成因果关系。

①表述不科学。

故选D。

【误区警示】

典题C

知能巩固提升

【热点聚焦】

创新演练

1.B题干强调京剧能顺应时代变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可见B项符合题意。

2.CA项观点错误,对传统文化不能全面继承。

B、D两项观点明显也错误。

故选C。

3.D京剧是中国的国粹,我们不能任其衰落,A项说法错误。

从题干中的“不适合现代人的欣赏口味”可知对待京剧不能原封不动地继承,B项说法错误。

C项说法明显错误。

故选D。

4.[解析]结合材料可知,该观点看到了京剧这种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肯定了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但该观点忽视了传统文化也有可能具有消极作用,没有正确处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因而也有不合理之处。

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答案]

(1)京剧这种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维护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优秀的京剧艺术作品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因此,我们要将这一传统文艺发扬光大。

(2)包括京剧在内的传统文化具有双重作用。

如果一成不变,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我们应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

(3)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坚持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我们应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我们要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努力创作具有国家水准、民族风格、中国气派、时代特色的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艺术精品、传世之作。

第五课文化创新

第1课时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夯实基础】

基础梳理

1.文化创新社会实践发展2.社会实践文化创造创新3.社会实践的发展根本目的民族文化的繁荣重要保证4.人民群众

基础过关

1.A2.A3.C4.A5.A6.B

【要点突破】

针对性训练

1.C“如果不能继续推出新的东西,没有新的系列,那只能注定被厌倦,甚至被淘汰”,这强调了随着社会实践的变化,文化需要不断创新,C项符合题意。

2.C抓住材料的关键信息,创造“柳体”属于文化创新,“丰富中国书法艺术,为中国书法艺术增添了新的气息和活力”则体现了民族文化的繁荣,由此可知C项符合题意。

3.C“粤剧……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体现了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①符合题意。

②表述错误,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能全盘继承。

粤剧的形成源于人民群众的生产劳动,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③符合题意,④说法错误。

故选C。

【误区警示】

典题B

第2课时文化创新的途径

【夯实基础】

基础梳理

1.社会实践2.推陈出新传统文化时代精神

博采众长有益成果为我所用3.守旧主义民族虚无主义

基础过关

1.C2.B3.A4.A5.A6.A

【要点突破】

针对性训练

1.A

2.C乾隆皇帝的这句话的意思是天朝(清朝)地大物博,什么都有,可以不和外国互相交往通商,以互补物产不足。

很明显,这是“封闭主义”的表现,要进行文化创新,必须反对“封闭主义”的错误倾向,C项符合题意,B、D两项不符合题意。

A项中的“一味”说法过于绝对。

故选C。

【误区警示】

典题D

知能巩固提升

【热点聚焦】

创新演练

1.A2.B3.A

4.

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②创新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途径和手段。

③坚持民文化自觉和自信,传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

④既欢迎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做中外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使者,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单元整合

【走近高考】

真题演练

1.B题干强调的是《大闹天宫》借助现代科技得到传播。

可见B项符合题意,A、D两项均不符合题意。

C项说法错误。

2.B“借助现代传媒介绍中国各个时期的建筑文化”体现了①,“助推了中国建筑文化热”体现了④。

②中的“决定”和③中的“根本动力”说法均错误。

故选B。

3.CA项只强调“不同”没强调“共通”,故排除。

B项中的“巨大的反差”说明不了澳大利亚观众能接受我国文化,也排除。

题干只说“澳大利亚观众”认可了我国的《云南映象》,而没有说世界上其他国家也认可该剧,D项也排除。

故选C。

4.B①符合产生和流传于“儋州”这一信息。

材料没有明确提及民族问题,②与题意无关。

③符合“直到今天仍流传”这一信息。

④观点错误,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

故选B。

5.C材料体现了传统道德对我们今天的价值选择的影响,C项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

6.A从“公期”是海南传统民俗节日可以看出①符合题意。

从“公期”移风易俗可以看出②符合题意。

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动力,故③④说法错误。

故选A。

7.D①②观点错误,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结晶,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故选D。

8.D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原来中华书局只作为传承者,现在扩展为传播者,是因为他们在不断创新,说明了文化繁荣要锐意创新,故选D。

A项说法正确,但题干没有涉及物质载体。

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在材料中也没有体现,B、C两项不选。

9.B从题干《功夫熊猫》中的文化元素多半是中国的,④符合题意。

“熊猫阿宝怎么看都不像中国的大侠”说明西方对我国熊猫文化既有借鉴,又有创新,②也符合题意。

故选B。

10.C由“优秀城市雕塑体现了城市的精神品质和文化追求”可知②④符合题意。

①③说法明显错误。

故选C。

11.D文化创新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①说法不准确。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②不选。

对于传统文化,我们要全面看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进行文化创新,③④正确。

故选D。

12.B由材料可知,由经典剧目改编的茂腔动漫剧,既继承了传统,又赋予了新的时代精神,从而深受观众喜爱,说明创新的重要性,故选B。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第1课时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夯实基础】

基础梳理

1.汉字史学典籍基本载体汉字史书典籍2.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

基础过关

1.B2.D3.D4.C5.C6.C

【要点突破】

针对性训练

1.A“使用竹木简牍作为文字的主要载体,记载了两千多年前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真实面貌”表明了汉字与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故选A。

2.B

【误区警示】

典题C

第2课时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夯实基础】

基础梳理

1.区域性2.鲜明而独特重要实用性3.区域特征

4.共性民族特性5.包容性6.求同存异认同

基础过关

1.D2.A3.C4.B5.A6.B

【要点突破】

针对性训练

1.C

2.C京剧的形成是徽剧、秦腔、汉调交融的结果,更是一个取长补短,吸取昆曲、京腔之长,而成为一体的过程,这一过程就是一个求同存异、兼收并蓄、取长补短的过程,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故选C。

【误区警示】

典题C

知能巩固提升

【热点聚焦】

创新演练

1.D中国的美食因地而异,各具特色,说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地域性,②④符合题意。

美食文化源于各地的地缘环境,说明一定的文化源于一定的社会生活,③符合题意。

材料没有体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①不符合题意。

故选D。

2.A

3.B这些“中国元素”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①入选。

中华文化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社会实践,②说法错误。

中国古代建筑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③说法也错误。

这些“中国元素”已变为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说明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④入选。

故选B。

4.①中华饮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说明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②中华饮食文化具有区域性、多样性和多角度等特点,说明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③中华饮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包容性。

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

第1课时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

【夯实基础】

基础梳理

1.民族精神精神纽带精神支柱精神动力2.爱国主义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具体的

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

基础过关

1.C2.B3.C4.B5.D6.D

【要点突破】

针对性训练

1.A2.D

3.A不同时期的海外学子尽管所处的时代不同,但从他们身上折射出来的精神是相同的,那就是对祖国的热爱,对社会主义的热爱。

故①②③符合题意,④不符合题意。

【误区警示】

典题B

第2课时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夯实基础】

基础梳理

1.历史积淀时代变化革命、建设和改革2.全民族综合素质国际竞争力社会主义道路精神支柱强基固本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优良传统外来思想文化时代精神

基础过关

1.A2.D3.B4.B5.D6.C

【要点突破】

针对性训练

1.A2.B3.A

【误区警示】

典题B

知能巩固提升

【热点聚焦】

创新演练

1.B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具有新的时代内涵,①③符合题意。

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是经济和科技,②观点错误。

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④观点也错误。

故选B。

2.C当前我国的时代精神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在我国,只有不断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使民族精神不断丰富和发展,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B载人航天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当今时代的突出表现,B项正确。

A项将载人航天精神等同于中华民族精神,是错误的。

载人航天精神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C项错误。

D项说法否认了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

故选B。

4.[解析]第

(1)问考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关系,需要从坚持民族精神和注入时代精神的作用的角度分析说明。

(2)问考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我们可以从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增强国际竞争力、坚持社会主义道路、铸造精神支柱、提供精神动力等角度展开。

[答案]

(1)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只有不断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使民族精神博采众长、日益丰富。

只有坚持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才能使时代精神不移根基、不失本色。

(2)“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是新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有利于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单元整合

【走近高考】

真题演练

1.B多样的宗教、建筑、婚礼、饮食,既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①④符合题意。

②错在“决定”。

③说法不科学,且从材料中也看不出来。

故选B。

2.D“京剧、文房四宝、剪纸”等属于我国传统文学艺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体现了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③符合题意。

“极具传统特色”则显示了中华文化鲜明的个性,④也符合题意。

①错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

②错误,这些“中国元素”是中华文化的具体组成部分,不能说是力量源泉。

故选D。

3.C本题考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相关知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表现为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

材料中两岸民众对词语使用的差异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区域性特征,即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故选C。

4.A黎族文化带有浓厚的黎族风情、鲜明的民族特色,①符合题意。

“3000多年前”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在这方热土繁衍生息,创造了璀璨的文化”则体现了文化来自于实践,②正确。

③后半句错误,黎族文化的确具有地域性,但是原因是受到了海南地理环境、历史等因素的影响而不是“决定”。

④错在“根本动力”。

故选A。

5.C“100多位人物和群体的事迹”强调的是先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唐诗宋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