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美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上册美术说课稿.docx
《人美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上册美术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美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上册美术说课稿.docx(9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美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上册美术说课稿
最新人美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上册
名师精品说课稿、教案
人美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从总体上来看,学生对美术课兴趣浓厚,并具有较好的绘画基础和对各料综合运用的能力,其中对油画棒和彩铅的运用能力较强。
大部分学生能较好地使用油画棒着色、用线条表现平面形象,并能大胆地发挥想象,作品内容丰富,富有生活情趣;有较高的创新意识和较好的心理品质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兴趣不浓,空间感较弱,造型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发掘,对一些废旧材料的综合运用能力较差,有待进一步地提高。
二、本期教材分析:
(一)教学重点
1.色彩的色相和明度等色彩知识,色彩的表现力。
2.抓住人物面部的基本特征,表现人物的表情。
3.绘画中的比例常识,运用比例进行作画。
4.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二)教学难点
1.学生对废旧材料的搜集比较困难,这类课程的课堂质量往往得不到保障。
2.电脑美术与美术课分离,电脑美术课学生也得不到满足。
3.人物的内心表现。
4.能运用紫沙泥等材料进行立体造型,并用水粉颜料加工、装饰。
二、本册教学目标:
(一)总目标
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了解基本美术语言和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
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二)各学习领域目标1.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初步认识形、色与肌理等美术语言,学习使用各种工具,体验不同媒体的效果,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激发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愿望。
2.设计应用学习领域
学习对比例、对称与均衡等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易的创作意图和手工制作的方法,进行简单的设计和装饰,感受设计制作与其它美术活动的区别。
3.欣赏评述学习领域
观赏自然和各种美术作品的形、色与质感,能用口头或书南语言对欣赏对象进行描述,说出其特色,表达自己的感受。
4.综合探索学习领域
造型游戏的方式,结合语文、音乐等课程内容,进行美术创作表演和展示,并发表自己的创作意图。
第一课肖像艺术说课稿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节集中欣赏人物肖像的“欣赏•评述”课(1课时)。
肖像艺术重在传神,“以形写神”是我国古代画家总结出来的一个重要经验。
形指的是人的外表;神指的是人的精神面貌和思想。
要想把二者都刻画出来,首先要抓住神,既要表现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同时也要抓住人的外部特征。
我们欣赏肖像艺术就要特别注意艺术家是如何把二者统一起来的。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初步了解肖像艺术的特征,认识肖像艺术行神统一的艺术表现力;通过欣赏不同表现方法的艺术作品,感受艺术表现形式的特点以及与作品的和谐统一,认识艺术风格的多样性,从而了解美术语言与作品表现力的关系。
艺术家作品中涉及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速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欣赏的方法,了解不同艺术表现形式的特点。
除以上作品外,本课还展示了两幅学生作品:
一幅是综合材料制作而成的另一幅是吹塑纸版画。
其表现方法及效果各异,教师可引导学生们观察欣赏。
学情分析:
本课是开学第一课,经过一个暑假的调整,加上学生们也懂事了许多,期望课堂的配合还有彼此的合作都更加融洽,这就需要建立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上,所以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很重要,应多发现身边同学的优点,尊重他人的品质,以合作学习、自己学习为主,学生要以描绘为主,其表现方式为辅,重视自我评价。
在“小组研究”题,即毕加索的《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经同学们理解后加以背景。
这是引导学生欣赏的一种思路,我们不妨在课堂上进行尝试。
相信一百个学生会有一百种想法,这也是引导学生细致观察画面、深入思考的好方法。
教学内容与目标:
认知:
了解我国肖像艺术“以形写神”的艺术主张,了解中外不同风格的肖像艺术作品。
欣赏用各种绘画工具画出的肖像作品,感受它们的不同。
在欣赏的过程中注意把“形”和“神”结合起来。
技能:
能依据“以形写神”的艺术主张,发挥想像力,描述肖像画中人物的特点和神情。
结合人物的外表和神态向同学描述自己喜欢的肖像作品。
情意:
对中外肖像画有欣赏和探究的兴趣。
教学建议:
欣赏后让学生谈感想,教师帮助同学们总结怎样欣赏肖像画;或者,仿照课本中某张作品的风格试着给同学画像。
农村学校教师可补充一些描写农民肖像的作品。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学习欣赏肖像艺术的方法对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能够从不同的美术观察角度去欣赏评述。
难点:
对作品内涵(即传神)的认识和理解,在欣赏的过程中注重“形”“神”互相结合。
学习材料:
图片、绘画工具等。
教学过程:
一、赏一赏
1、 出示图片《蒙娜丽莎的微笑》,这是一幅世界上最伟大,最著名的肖像画。
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达•芬奇的作品。
画家对于人像面容中眼角唇边等表露感情的关键部位特别注重刻画,也特别着重掌握精确与含蓄的辩证关系,达到神韵之境,从而使蒙娜丽莎的微笑含义无穷,具有一种神秘莫测的千古奇韵。
很多人都说这是一种神秘的微笑。
2、 小结:
肖像艺术重在传神,“以形写神”是我国古代画家总结出来的一个重要经验。
“形”我们都知道是指的人的外表;“神”指的是人的精神面貌和思想。
在优秀的肖像作品中,形神是皆备的,两者缺一不可。
二、议一议
出示肖像作品(国画《张卿子像》、雕塑《白求恩》、油画《青年女歌手》、版画《藏族女孩》、线描、速写等),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体会不同的工具和画法所带来的不同感受,小组讨论:
1、艺术家表现的人物有什么特点?
2、画面是如何通过人物刻画表现人物神态的?
3、从画面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请讲给大家听。
4、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请讲给大家听。
总结:
如何才能把人物的形象和神态很好结合起来呢?
这就要求我们在认识人物外貌的基础上再去想象人物的思想感情。
去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
肖像艺术重在传神,“以形写神”是我国古代画家总结出来的一个重要经验。
三、猜一猜
拿出自己的照片,让你的同桌根据你的神态猜一猜你当时的心情。
并想一想如何进行创造性的表达。
四、画一画
选择自己喜欢的肖像图片,用自己喜欢的绘画方式改画。
并可按照自己的理解加上背景。
五、延一延
从课外书上,网上,杂志上去观察更多的人物肖像,并向同学描述人物的外表和神态。
第二课画人像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老师大家好!
一、说教学内容及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美术人民美术出版社第九册教材第二课《画人像》,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也是本套教材中线条系列的内容之一。
这是在前一课《肖像艺术》的基础上,在学生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初步了解了肖像艺术的特征,认识肖像艺术形神统一的艺术表现力;通过欣赏不同表现方法的艺术作品,感受艺术表现形式的特点以及作品的和谐统一,认识艺术风格的多样性,从而了解美术语言与作品表现力的关系。
这也是在四年级《猜猜我是谁》之后的一个人物写生的内容,目的是通过对正面人物的写生,引导学生学习如何抓住正面人物的特征和神态,培养他们的观察习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用线进行人物造型的能力。
教材中编入的是画家刘文西和丁聪的速写作品,目的是引导学生感受画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学习画家的观察、表现方法。
另外教材中还选入了两幅人物的照片,三幅以表现人物头部为主的学生作品(第五页)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如何抓住人物头部特征进行表现。
另外,教材还编写了一幅全身人物写生的学生作品。
为能力较强的学生提供参考。
根据教材分析,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技能:
通过学习了解如何用线表现正面人物的发型、脸型、五官、表情和服装的不同特点,能够用线表现一位自己的同学。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用线表现一位自己的同学,利用观察、引导学生在小组学习探究中相互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表现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合作意识的过程中,利用活动在观察、表现人物的不同特点,学习捕捉人物特征,养成观察习惯。
三、说学情分析
根据课标要求第三学段[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中的确规定运用形、色、肌理和空间等美术语言,以描绘和立体造型的方法,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工具材料,记录与表现所见事物、所见与本节的速写,基于标准要求同时考虑到第三学段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本校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以对美术学科的感受能力,了解到小伙伴们每天在一起学习,相互之间较为熟悉,以及他们对同学的性格特点也十分了解。
因此,本课内容很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外,我也考虑到尽管学生之间很熟悉,但是,他们对于各自特征的认识却不够深入,常常缺乏细致的观察和准确的把握人物的特点,即使表现画法也是肤浅。
所以越是熟悉周围的伙伴,也很难细致入微的表现刻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的引导就很关键。
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我想一定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观察同学的特点,在观察这一环节上下功夫,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可以说是有效的观察也能事半功倍的促进绘画,进而了解不同的人物发型的基础上,感受人物的脸型、五官、表情等不同的特点,学习捕捉人物的特征,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同时,在动手去体验身临其境或亲身实践,感受人物的丰富和微妙,产生独特的情感和认识。
进而感知画法展现作品的同时,这一过程是通过感官对人物进行感受、辨认、识别,并与情感和认知相联系的过程。
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以此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及教学难点。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人物的发型、脸型、五官、表情和服装的不同特点,学习用线表现正面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如何用线表现人物的不同特点。
五、说教学方法
使得学生能够充分的利用课堂四十分钟全面掌握本节绘画技巧,就得利用多种教学手段,灵活使用教材“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本节教学中运用本校现有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继而引导学生了解观察人物特征的方法,结合教材并抛出问题,引领观察人物的脸型、发型、五官、表情等不同特点,学生分析、评价了解人物特征的表现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能力。
在通过教材中画家作品对比,引导学生学习画家的表现方法,同时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分析、交流,大胆尝试表现人物特点及线的运用,利用这些方法灵活运用、反复练习完成教学重点的同时,在通过观察思考解决本节教学难点。
六、学习材料准备:
铅笔、图画纸、人物图片等
七:
说教学流程:
1、课前准备
我先用数码相机拍一些本班有特点的学生,为本节课他们用线画写生做好铺垫。
顺势导入新课抛出一个问题:
你们认识这些同学吗?
能看出这些画画的是谁吗?
这样的问题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想学生的发言可能是(认识或者是某某说出照片上的名字,预设学生的语言可能更丰富更具想象力。
比如:
她笑的很可爱、某某的发型很特别等等)。
于是,我顺着学生的情绪进行探究式学习活动。
1)板书、课题
2)导入新课
2、探究式学习活动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
画上表现了这些同学什么特点?
(学生顺着教师的引导能够发现发型、脸型、五官、表情、服装……)从而引导学生了解如何抓住人物的外貌特征。
教师随机板书:
发型、脸型、五官、表情、服装……
引导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
身边同学相貌上有什么特点?
同学之间互相观察,抓特征。
请同学代表发言汇报交流结果,在引导学生分小组分析教材上的作品。
这样就做到了结合教材用教材教,提出问题:
你认为教材上的这些作品是如何表现人物形象特征的?
神态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于是,给学生充分的观察与交流、发现与探究、自主与合作的空间和时间。
让他们在充分交流的过程中发现人物的特征。
这样就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教材为中心三维一体的目标得以实现,从而达到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同时也能引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当他们的兴趣和灵感都被充分的调动起来时,我请一位同学做模特。
教师用线演示人物写生的方法步骤,学生观察思考。
教师提出要求:
引导学生观察如何大胆表现人物的特点及线的运用等,这样设计旨在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学习用线表现人物的方法。
这样使学生在练习和创作中掌握教师演示的方法步骤。
教师巡视指导,强调要点:
展示一幅对象特点不突出、线条表现不美的学生线描人物写生。
提出问题:
你认为这幅画画的怎样?
为什么?
这样学生带着评价式的发言说出线描人物的特点,在不足中发现美,从而解决了教学难点。
再让学生动手实践,在观察、思考、实践及练习中学生进行人物写生。
这样学生的造型能力及观察能力就会得到培养。
最后展示全班创作作品,教师组织学生小结评价,评价方式采取了个人、小组间、师生间互评。
这样学生的评价能力会进一步的提高。
为了使学生的造型能力及观察能力不断的提高,我设计了课后拓展环节使本节的知识能够得到外延,要求学生课下尝试表现不同年龄的人物写生作品:
引导学生回家为爸爸、妈妈及家里的老人画写生。
知识和技能得到外延的同时我想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一定有所提高。
艺术的魅力也会在他们的心中生根。
八、说板书设计
我本着美观、实用、简洁的原则,图文并茂。
使听者看上去清晰,能够展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及绘画技法。
这样设计也会引发学生对美术学科的热爱。
以上是我从教以来自行设计的不成形的设计与想法,旨在抛砖引玉,敬请专家、评委批评指正,本人会诚恳的接受并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完善。
第二课画人像说课稿二
1、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美术教材第九册,第二课《画人像》。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这是继四年级《猜猜我是谁》之后的又一课人物画,目的是通过对人物的表现,引导学生学习如何抓住人物的特征和神态,在欣赏、讨论、分析、观察、演示、创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提高观察能力和人物造型的能力。
学生们每天与亲人、朋友、同学在一起生活学习,相互非常熟悉,但是,对于他们的特征,认识不够深入,常常缺乏细致的观察和准确的把握。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观察人物的特点,在观察、了解不同人物发型的基础上,感受人物的脸型、五官、表情等不同的特点,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学会如何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来进行表现。
2、说学生:
我校学生大部分是来自郊区,还有无业人员家庭的子女,平时对美术的了解很少,面对这样美术基础较弱的孩子,我认为课堂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术兴趣,让他们更广泛地了解美术,开阔美术视野是一个重要方面。
所以本课教学过程中,主要以欣赏众多画家人像作品、漫画人像、变脸视频以及课件演示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表现欲望。
并且在课堂人物创作中,让学生以自己喜爱的方式来表现自己想要画的人物。
这样的学习方式给了学生充分自由选择地余地,打破了传统的一种绘画技法局限学生创作思维的形式。
给予了学生广阔的创作空间,从而体验了美术学习活动的乐趣。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如何抓住人物的不同特征,包括发型、脸型、五官、表情等,并能运用自己喜爱的形式表现人像。
、、
过程与方法:
在欣赏、观察、分析、讨论、演示、创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表现能力,感受画家的创作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体验美术活动乐趣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艺术,热爱生活,热爱身边每一个人的情感。
4、重点:
了解不同人物的发型、脸、五官、表情的特点。
5、难点:
用自己喜爱的表现方式进行创作,表现出人物的主要特征。
教学目的的实现、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主要在教学过程中的七步欣赏的基础上、分析,讨论、创作来解决。
6、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
在小学美术中若干以人物为主题的教学中,让学生掌握多种表现方法,并且达到准确地表现是不可能的,不现实的。
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美术知识、技能水平有限,对人物造型方面只是初步的了解,认识和表现。
所以在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上,我恰当、合理、科学地运用了欣赏、观察、分析、讨论、演示、练习、创作、交流、展示等形式。
学生在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中,了解了人物脸型、发型、五官等的特征,并能够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人物创作。
在交流中,思维相互启发,在创作中,经历了情感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感受,那么审美教育就自然在其中了。
7、教学过程:
为了让学生了解人像的不同特征和掌握在创作中如何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进行表现,所以,教学过程中,以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为主要目的,以“欣赏”为主线,贯穿整个课堂,逐步展开,由浅入深,深入浅出,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在其中得到实现、解决,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欣赏之一﹚ 欣赏名家之作,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热爱美术的情感。
学生的美术基础较为薄弱,所以激发兴趣,创设情境非常重要,我提前在教室里布置了一些名家人像作品,这些作品运用了不同的表现形式。
首先给了学生一个视觉冲击,让他们心里产生一个波动,利用优秀作品,激发学生热爱美术的情感,并让他们初步认识了人像的多样化表现形式。
并且感受作者对生活、对艺术的热爱之情。
﹙欣赏之二﹚ 选择代表性人物图片,观察讨论,概括人像的各部位特征。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欣赏不同人物图片,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然后总结概括出脸型、发型、五官的特征。
(为了方便学生观察,设计了大图片)在学生热烈的讨论中,重点得到解决。
﹙欣赏之三﹚欣赏漫画人物,小组合作,探索如何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
脸的主要特点概括出来之后,进而探索如何在绘画中,抓住人的主要特征进行表现,这是关键,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所以,首先通过漫画形式帮助学生加强理解。
因为漫画是抓住人物主要特征最有效、最直观的表现方法之一。
夸张、变形、概括、明了。
比如是公众人物赵本山,通过原照片与漫画形象的相互对比,学生很容易找到赵本山的特点:
脸较长,尤其下巴前向前突出,侧面看像月牙形状,向里凹进,正如他自己在小品里形容的,正宗鞋拔子脸。
八字眉,山羊胡。
小组内呈现的是热烈,愉快地讨论,教学重点得以强化,教学难点如何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如何进行表现也随之解决。
这里还为学生准备了众多人物漫画形象,目的是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如何抓住人物主要特征的理解。
画人像不仅要学会表现正面,还要学会从不同角度表现。
我对有特点的人像制作了相关的影视片段,而动态的人物,让学生了解了人的不同动作与人像的不同角度变化的关系。
这也为以后学习表现人物动势打下基础。
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可以达到眼观、耳听、思考同步进行。
﹙欣赏之四﹚欣赏人物变脸,激发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
人物变脸欣赏,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人物脸的不断变换,使学生情绪高涨。
变脸片段很短,但是起到了打破以往思维定势的作用,给予了学生新的思维空间,确实让学生有灵光一闪的感觉。
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内部感知能力。
﹙欣赏之五﹚利用课件演示,引导学生,激发创作的欲望。
利用课件直观演示了运用线描的方法进行人像写生的过程,引导学生如何去画。
课件演示克服了教师演示时有的同学看不到的弊端,而且学生欣赏到画者娴熟的绘画技巧,内心产生了“我要表现“的想法,创作欲望被激发出来。
到这里,学生对美术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了想画、要画的想法,实际上这节课的目的基本达到了。
小学美术培养美术兴趣为主,具有基本的美术素养,不是培养美术专业人员。
﹙欣赏之六﹚展示作品,开拓视野,知识延伸。
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让他们认识到可以用多种表现形式来表现人物,我选取了有代表性的作品,在欣赏的同时,学生也了解了其它艺术表现形式的特点,感受了作者对生活,对艺术的热爱之情。
我鼓励学生创作中也要充满情感,这样表现的作品才生动感人。
仅有几幅作品是不够的,为了让学生了解更多,我给学生提供了相关网站,构建了一个具个性化的学习环境,让他们主动获取知识,从而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内驱力。
在这里,他我设计了几个小练习,通过简单测试,巩固本课的知识点。
﹙欣赏之七﹚学生创作,展示才华,体验成就感。
学生体验了教学过程中的欣赏、观察、讨论、分析、测试之后,开始进入创作阶段。
创作之前,给了一个温馨创作提示:
选择你喜欢的表现形式创作一幅人像作品,不要局限于课堂演示的方法。
学生创作的过程中,教师辅导,发现问题及时指出。
学生作品展示的过程也是相互交流、学习的过程,更是体验成就感的过程。
第三课绘画中的透视现象说课实录
一、教学内容概述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是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美术教材五年级第九册第三课的内容。
根据《美术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本课意图是通过观察、分析和讲解,学生能够认识到景物的近大远小透视现象,并能把有关透视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绘画中进而提高空间表现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在绘画中的真实感。
二、教学目标分析
1、认知目标:
通过学习、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透视现象,学生更了解生活中的近大远小的原理。
理解视平线、消失点在透视现象中的应用。
学习它能使学生更好的表现空间立体感是绘画作品更真实。
2、技能目标:
通过学习,学生能初步了解透视现象及基本规律,并能运用这些规律表现身边的景物逐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3、情感目标:
通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感受透视效果给画面带来的美感。
并且有留意观察的习惯和探究生活中的近大远小透视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分析和讲解,能发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能掌握简单的原理和规律。
2、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表现身边的景物。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其实五年级学生对于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早就注意到了,为使学生把感应认知上升到理性认识,教学过称中我还是要通过大量的感性认识来引起学生的兴趣。
透视教学是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因为学生初次接触这种理性化、抽象化的知识会感到难度较大,这就需要我们提前进行渗透,做好铺垫,如课前提出问题、留观察作业、收集相关资料等。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新课程理念提出“创新与发展取向的课程实施”,教师与学生不只是课程的执行者与接收者而应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知识的创新者。
在本课教学设计时我重点突出以下几点。
1、教师要成为教学设计的创新者为了突出“用绘画中的透视现象表现立体感”这一重点,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感受知识的魅力。
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
第一,用范画中两个大小不一的“海宝”以奔跑的动式来表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第二,用儿童画中一排树木来直观的表现近大远小、近高远矮、近粗远细和近稀远密的透视现象
第三,为了让学生体验到“绘画中的透视现象”的真实感我把音乐元素融入到了美术课堂上,引到学生在乐曲中需找立体感,恰当地运用音乐元素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网上收集各种透视现象的图片、名家画作、透视现象的多媒体文件、绘画用的尺子、铅笔、水彩笔等工具。
通过对名家画作的欣赏和临摹,让学生更理解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更深刻的记忆大师的作品也通过基础的透视近大远小表现的。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
同学们,2010年5月1日——10月,在上海召开了什么啊?
生:
世博会。
师:
这真是值得我们中国人民骄傲的一件事情。
你们知道上海的世博会的吉祥物是什么吗?
生:
海宝。
师:
海报象征着吉祥,蕴意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相处!
今天我们请海宝来同大家一起学习,大家欢迎吗?
师:
仔细看,海宝从远处到近处有什么不同呢?
生:
在近处的大,远处的小。
师:
同学们的感觉很敏锐,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这样的现象,谁愿意把你知道地向大家介绍一下?
生:
。
。
。
。
。
。
路。
。
。
。
。
。
房。
师:
同学们真是观察生活的有心人啊!
但在观察这些现象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安全。
像这种同样的物体处在不同位置时,在观者眼里出现近大远小的变化在绘画上就叫透视现象。
板书课题: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二)、讲授新课。
①透视是绘画中的术语,那么什么是透视呢?
就是用线条或着色彩在平面上表现立体空间的方法。
透视可以分为两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