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原市牧业发展十一五期间规划.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063099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松原市牧业发展十一五期间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松原市牧业发展十一五期间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松原市牧业发展十一五期间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松原市牧业发展十一五期间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松原市牧业发展十一五期间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松原市牧业发展十一五期间规划.docx

《松原市牧业发展十一五期间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松原市牧业发展十一五期间规划.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松原市牧业发展十一五期间规划.docx

松原市牧业发展十一五期间规划

松原牧业未来五年发展规划

牧业经济是我市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快推进牧业发展,对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十五”期间,我市牧业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畜禽数量大幅增长,产品质量明显提升,牧业经济在农村经济中的支撑作用显得尤为突出,成为增强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同时,我市牧业经济发展中也存在着规模化程度较低、生产方式落后、市场竞争力不强、支持保障体系不健全、抵御风险能力弱等问题。

为充分发挥我市资源优势,加快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步伐,做大做强我市畜牧产业,进一步发挥牧业经济在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

到2007年末,全市猪、牛、羊、禽分别发展到375万头、95万头、337万只和10500万只,比2002年末分别增长18.7%、23.4%、31.6%和71%;肉、蛋、奶产量分别实现42.3万吨、13.6万吨和6.7万吨,比2002年分别增长36.9%、21.3%和36.2%;牧业产值实现75.8亿元、牧业增加值实现40.6亿元、牧业人均收入实现1430元,比2002年末分别增长94%、71%和72%。

全市已建成吉林高金春源同力食品有限公司、吉林百兴牧业公司、扶余成一禽类公司等加工企业68家,整体设计年加工能力为860万头(只),2007年实际加工420万头(只),实现总产值30亿元以上。

其中高金春源同力食品有限公司投资1.5亿元兴建的100万头生猪加工项目,日屠宰加工生猪能力3000头、日结冻能力300吨、库容能力3000吨,是一座配套设施完善的现代化生猪屠宰加工厂,公司现日屠宰生猪500头左右,随着全市生猪生产形势好转,屠宰量会日益增加。

扶余联润食品有限公司的100万头生猪加工项目的土建工程已结束,目前,正在进行生产设备的安装调试。

长岭县金鹏百万头生猪加工项目已经动工兴建。

今年我市还将新建或扩建一批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

其中由美国隆迪公司沈阳辉山乳业集团投资的新源牧业公司二期工程项目已与前郭县政府签约,并动工兴建,该项目总投资7.2亿元,将建设4个现代化奶牛饲养场和1个乳品深加工厂。

该项目建成后,新源牧业公司的奶牛存栏将达到1.5万头以上。

扶余绿源生态养殖有限公司计划投资1亿元,建设一个集种猪繁育、生猪育肥、饲料加工、沼气发电、有机肥生产、有机蔬菜种植为一体的大型循环经济企业,现已投入资金3000万元。

这些龙头企业的建成和投产,为我市牧业加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积蓄了可靠的后劲。

2007年末,全市建成各类牧业小区388个,其中前郭130个、扶余35个、乾安54个、长岭157个、宁江12个;养猪小区82个、肉牛小区85个、奶牛小区43个、肉羊小区97个、禽类小区49个、其它动物小区32个。

全市牧业小区占地总面积达到730公顷,建筑面积达到62万平方米,总投资额2亿元以上。

全市牧业小区建设具有资金投入多、投资形式广、建设标准高等特点,通过牧业小区建设,大大提高了全市畜禽规模饲养程度。

二、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四届二次全会和市人大四届一次会议精神,以提高资源利用率、改善人居环境、大力发展健康养殖、加快牧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目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分类指导,循序渐进,努力构建现代牧业产业体系,提高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等综合生产水平,保障畜产品供给和质量安全,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推动畜牧产业全面优化升级,实现全市牧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2012年,全市生猪、肉牛、奶牛、羊、禽分别发展到1000万头、124万头、11万头、460万只和2亿只,比2007年分别增长167%、31%、152%、37%和90%;肉、蛋、奶产量分别实现83万吨、28万吨和17万吨,比2007年分别增长96%、106%和154%。

全市牧业产值实现150亿元,牧业增加值实现90亿元,牧业人均收入实现2300元,分别比2007年增长98%、122%、61%。

全市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55%以上。

全市每个行政村至少建设1个牧业小区,畜禽规模化饲养比例达到40%以上。

四、规划依据

目前,我市农村已经进入了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新阶段,进一步优化农村经济结构,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

一是畜牧业作为农村经济大产业的格局已经形成。

经过最近几年农村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长期以种植业为主的产业格局已被打破,畜牧业经济优势明显突出,开始成为相对独立的支柱产业,成为农村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是具有大力发展畜牧业的资源条件。

松原市是全国重点商品粮基地,年平均粮食总产量在600万吨左右,可产秸杆及农副产品700万吨。

全市拥有草原53万公顷,其中可利用面积38万公顷,年生产饲草35万吨。

充分利用这些饲草饲料资源,通过过腹转化增值,可使畜禽饲养总量、效益不断增长。

三是市场对畜禽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摄取食物正在由温饱型逐渐向营养型方面转变,肉、蛋、奶已成为人们餐桌上的“家常便饭”,畜产品需求量大,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四是广大干部群众对发展畜牧业形成共识。

目前,各级领导把大力发展畜牧业作为当前工作重点,通过养殖业促进农村经济实力增强。

同时,随着养殖效益的明显提高,广大群众对发展畜牧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十分有利于牧业产业发展。

五是畜牧业生产方式明显转变。

通过经常深入开展科普活动,一些先进的综合配套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畜禽饲养人员的技术素质、畜禽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都有很大提高。

六是畜牧业行业管理得到加强。

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果,依法治牧不断深入,一些违反牧业法律法规的行为得到纠正和制止;兽医药政管理进一步完善,兽药、饲料市场秩序逐步规范;草原保护和建设进一步加强。

这些成果的取得为畜牧业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五、工作措施

(一)认真落实政策,加大扶持力度。

1、加大财政支持。

市、县(区)两级地方财政对牧业的资金投入数量要大幅度增加。

一是要设立牧业经济发展专项基金。

市、县(区)财政都需设立牧业经济发展专项基金,并全部纳入同级财政预算。

专项基金主要用于对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较大的养殖、加工企业特别是新引进的养殖、加工企业的贷款贴息,以及奖励为牧业生产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

二是切实解决好项目配套资金落实问题,确保国家或省对我市牧业项目建设的支持。

三是落实好奶牛、能繁母猪等生产补贴和保险补贴等政策。

四是确保口蹄疫、禽流感、猪蓝耳病等疫苗补贴,结核、布病等疫病监测,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免疫抗体检测等所需经费落实到位。

2、认真解决规模养殖用地问题。

各地要按照国土资源部、农业部下发的《关于促进规模化畜禽养殖有关用地政策的通知》(国土资发[2007]220号)的规定,合理解决好养殖业用地问题。

本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和牧业经济合作组织兴办的规模养殖企业用地,按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用地管理。

其它企业和个人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或牧业经济合作组织联合兴办的规模养殖企业用地,实行分类管理。

对畜禽舍等生产设施及绿化隔离带用地按农用土地管理。

对其它永久性建筑用地,比照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进行管理。

同时,要结合新农村建设规划,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时,统筹安排,将规模养殖用地纳入规划,满足规模养殖用地需求。

鼓励利用荒山、荒坡等废弃地或未利用地建设规模养殖企业。

以上所涉收费项目均按规定的最低标准运行。

3、努力实现牧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

各地及相关部门要立足于传统牧业向现代牧业过渡的现实,本着发展与环保并重,分类管理,分期达标,宽严适度的原则,力求牧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

适当延长和放宽现有规模养殖企业环保达标的期限和条件,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对养殖业和畜产品加工业环保配套设施建设项目,并保证财政配套资金足额到位。

4、加大对牧业经济的信贷和保险支持。

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发[2007]4号)和国家银监会《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大信贷支持力度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的通知》(银监通[2007]19号)的要求,金融机构要加强对牧业的信贷支持。

结合我市牧业经济发展的实际,金融部门一是要根据牧业生产特点,合理确定贷款期限。

对于生产管理规范、信贷记录良好的大中型企业可提供中长期贷款;对于小型规模养殖户可提供1—2个养殖周期期限的贷款。

二是创新贷款担保形式。

加强农户联保的贷款机制建设,同时,对加入牧业经济合作组织、产业化经营组织、并与加工企业签定订单的养殖场,实行“联保联带”或由加工企业担保的信贷模式。

积极探索牧业合作经济组织、产业化经营组织成立担保公司担保贷款的运行模式。

三是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农行、农发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要增加用于牧业发展的信贷额度,加大对养殖业和畜产品加工业的信贷支持。

农村信用社要调整行业贷款结构,增加牧业贷款,牧业贷款数量原则上要达到信贷投放总额的30%以上。

四是为规避信贷风险,要认真执行好牧业贷款贴息政策。

财政、金融、牧业等部门要加强对牧业贷款用途的审核,保证贴息贷款落实到位,真正用于发展牧业。

引导、鼓励和支持保险公司大力开发畜牧业保险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畜牧业保险,增强畜牧业抵御市场风险、疫病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

5、加强对牧业的农业综合开发支持。

各级农业开发部门要把牧业作为农业开发的重点产业,加强基础性工作,围绕牧业养殖、加工等多做一些农业开发项目。

农发办与牧业部门要紧密配合,加强项目的申报、建设与管理工作,通过农业开发部门的支持,把牧业的资源优势和潜在的生产能力真正开发出来。

6、加强牧业基础设施建设。

牧业部门要加强对牧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特别是在养殖小区建设上要做到选址科学、布局合理、管理规范。

各地要尽可能把养殖小区和规模养殖户安排在人畜饮水项目区及其它可利用水源地,解决好水源供应问题。

各地要结合路网规划,在符合防疫要求的情况下,把养殖小区和规模养殖户建设在距公路沿线近的地方,以方便运输和出行;交通部门要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为农民运送自产、自销、自用畜禽提供绿色通道,保证通行便利。

电力部门要把供电线路架设到养殖小区和规模养殖户,并按国家专项收费最低标准收缴各项相关费用,架设线路占用土地问题由乡(镇)、村给予解决。

农业部门要结合种植结构调整,抓好饲料用粮的生产。

粮食部门要搞好饲料用粮的储备,保证饲料供给。

林业部门每年要优先分配牧业小区和规模养殖户修建畜舍所需木材的采伐指标。

(二)充分利用资源禀赋

要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

加快各类畜禽产业带、产业基地建设,形成各具特色的优势畜产品产区。

要充分利用我市饲草饲料资源,加快过腹转化进程,搞好饲料综合开发利用,加强草原保护,促进草业发展;深入实施“粮变肉”等重大工程,实现粮食过腹转化增值;大力开发秸秆资源,积极发展节粮型畜牧业。

(三)提高牧业科技贡献率

结合实施“阳光工程”,强化畜牧业科技教育和培训,提高畜牧业技术人员和农民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畜牧业发展的技术装备水平。

大力推广现有成熟技术,加强基层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加快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抓好畜禽品种改良、动物疫病诊断及综合防治等工作。

(四)大力发展产业化经营

紧密结合我市养殖业特点,大力发展畜产品加工业,加大对龙头企业的培育和扶持力度,同时积极扶持和发展牧业生产合作社、行业协会等各类新型牧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牧业经纪人,并发挥其作用。

建立健全加工企业与合作组织、养殖户之间的利益紧密联结机制,大力发展订单畜牧业。

大力发展牧业龙头加工企业+基地+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增强企业带动农户能力。

(五)加强动物安全体系建设

要充分利用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成果,加强重大动物疫情监测预警预报,提高对突发重大动物疫病应急处置能力。

建立和完善畜禽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

加强兽药、饲料等投入品管理,强化动物卫生执法监督。

不断加强畜禽排泄物的无害化处理。

实行养殖、流通全过程监管,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

(六)加强乡镇畜牧兽医站建设

搞好对乡镇畜牧兽医站的人员培训,不断提高专业素质;切实保障乡镇畜牧兽医站经费需求;抓好乡镇畜牧兽医站办公场所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充分发挥乡镇畜牧兽医站在动物防疫、繁改、技术推广等各方面的作用提供保障。

(七)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加快发展畜牧业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点,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要坚持实施一把手工程,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努力解决好牧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把各项工作措施落到实处。

市里成立牧业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市委书记、市长任组长,市委、市政府主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领导任成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牧业管理局。

各县(区)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

各级牧业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做好牧业经济发展的组织、协调、综合、指导工作。

各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加强协作,优化服务,形成合力。

要建立牧业经济发展考评机制。

市牧业经济工作领导小组每年对各县(区)牧业经济工作和龙头企业、牧业小区、规模养殖户的经营业绩及市直各相关部门支持牧业经济工作的情况进行考核评比,并从牧业经济发展专项基金中拿出部分资金,对业绩突出的予以奖励,努力营造有利于牧业发展的氛围,促进各项工作任务圆满完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学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