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系统复习终极版.docx
《信息系统复习终极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系统复习终极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信息系统复习终极版
第一章
3.(3)简述信息系统的功能。
(P13)
信息系统的功能包括信息处理、业务处理、组织管理和辅助决策。
①信息处理是信息系统必备的基本功能,它一般包括信息的收集和输入、传输、处理及输出等。
②信息系统还具备业务处理的功能。
可以分为联机事务处理和脱机事务处理两种类型。
③对组织管理的支持也是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之一。
④信息系统还能提供辅助决策功能。
(4)简述C/S模式的基本结构,并分析其特征。
(P19)
作为一种主流的计算模式,该模式中信息系统式一个交互性的分布式平台,不同逻辑体或不同节点在系统结构中承担不同的职能。
基本结构:
在客户端上结合了表示与业务逻辑,完成屏幕交互和输入。
输出等前台任务;服务器端运行DBMS,完成大量数据处理及存储管理等后台任务。
特征:
其交互性就表现为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的请求应答关系。
不足之处(也是特征?
):
①客户端和服务器的逻辑处理分配存在两难问题
②客户端庞大,应用复杂
③业务处理逻辑不能被多个客户端所共享
④开发环境复杂,扩展性差
(5)试分析信息系统的概念结构(P16)
信息系统的概念结构是从抽象的概念层次表示信息系统的宏观结构,是对信息系统特征的宏观描述。
信息系统概念结构呈现为管理层维、职能层维和功能层维的三层维宏观逻辑结构。
①管理层维:
分为事务管理、策略管理和战略管理三个层次。
②职能层维:
计划、生产、市场、供应、财务、人事、技术、设备、工艺、质量等组织职能。
(注:
图1-7中仅列出:
销售、生产、市场、人事、财务)
③功能层维:
主要包括信息处理、业务处理、组织管理和辅助决策4个层面。
(6)试述信息系统的发展历程。
(P11)
①单项事务处理,最初,有关管理业务在计算机上时按项目分别进行的,不同项目之间在计算机上没有联系。
②系统处理,20世纪60年代,管理信息系统开始发展起来,最大的特点在于高度集中。
为管理者提供预定的报告。
③支持决策(DSS),20世纪70年代中期提出,在人和计算机交互的过程中帮助决策者探索可能的方案,为管理者提供决策所需的信息。
④综合集成,20世纪90年代,随着企业过程重组(BPR)概念和企业资源计划(ERP)思想的提出而产生。
扩大了信息系统的作用范围以及处理问题的深度与广度。
细节见表1-2(P13)
(7)试分析决策支持系统和主管信息系统的异同。
(P23-26)
主管信息系统是在决策支持系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其为核心,继承了它的一切光荣传统!
除了决策支持外,还有信息挖掘、信息交流、企业管理和办公助理功能。
第二章
名词解释
供应链(P42):
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等,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
它是一个范围更广的企业机构模式,包含所有加盟的节点企业,从原材料的供应开始,经过链中不同企业的制造、加工、组装、分销等过程直到最终用户。
它不仅是一条连接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料链、信息链、资金链,而且还是一条增值链,物料在供应链上因加工、包装、运输等过程而增加其价值,给相关企业都带来收益。
供应链管理系统(P44):
供应链管理系统,就是为了实现供应链上各企业的共同目标,对整个供应链的物流与信息流进行集成的管理和统一协调的计算机软件系统、网络与通信系统、有关数据、规章制度和人员的统一体。
它可以认为是计算机技术、信息系统理论与供应链管理思想综合应用的成果。
电子商务(P46):
从狭义上讲,是指在网上进行交易活动,包括通过Internet买卖商品和提供服务;从广义上讲,是指利用Internet、Intranet、Extranet来解决商业交易问题,降低产、供、销成本,开拓新的市场,创造新的商机,通过采用最新网络技术手段,从而增加企业利润的所有商务活动。
地理信息系统(P51):
也称为空间信息系统,它是指在计算机软硬件系统支持下,用于采集、存储、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与地球表面位置相关的数据信息的技术系统。
简答题
简述ERP系统的功能结构。
(P38)
答:
ERP的具体应用与企业的生产环境和内部条件密切相关,其系统应用应该根据企业实
际环境和具体应用来选择合适的功能结构。
一般来说企业管理主要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
生产控制(计划、制造)、物流管理(分销、采购、库存管理)、财务管理(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
这4大系统本身应该是集成体,它们互相之间有相应的接口,能够很好地整合在一起来对企业进行管理,这就构成了ERP系统的基本功能结构。
简述客户关系管理的内涵。
(P40)
答:
客户关系管理是一种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策略。
现代企业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对工作流程进行重组,赋以企业更完善的客户交流能力,提高客户的忠诚度和满意度,从而最大化客户的收益率。
(1)客户关系管理是一种“以客户为中心”的管理理念。
(2)客户关系管理是一种旨在改善企业与客户之间关系的新型管理机制。
(3)客户关系管理是一种管理技术,它将最佳的商业实践与数据挖掘、数据仓库、一对一营销、销售自动化以及其他信息技术相结合,为企业的销售、客户服务和决策支持等领域提供了业务自动化解决方案,从而顺利实现由传统企业经营模式到以电子商务为基础的现代企业经营模式的转化。
(4)客户关系管理是一种企业经营战略,目的是使企业根据用户分段进行重组,强化使客户满意的行为并连接客户与供应商之间的过程,从而优化企业的可赢利性,提高利润并改善客户的满意程度。
简述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思想。
(P42)
答:
视供应链上各组成部分为一个进行统一管理与协调的整体,满足最终用户需求是供应链上每个成员的共同目标。
简述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基本构成。
(P45~P46)
答:
4个应用分系统:
管理信息应用分系统、技术信息应用分系统、制造自动化应用分系统和计算机辅助质量管理应用分系统。
2个支持分系统:
数据管理支持分系统和网络支持分系统。
试述电子商务系统的基本组成。
(P48)
答:
Internet信息系统;电子商务服务商;企业、组织和消费者;实物配送中心;支付结算服务机构;认证中心。
电子政务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P49~P50)
答:
(1)政府办公网络化
(2)信息上网(3)网上监测调控(4)网上专业市场交易(5)网上与公众沟通
简述GIS系统的构成和应用情况。
(P52~P54)
答:
构成:
1)硬件系统:
计算机主机、数据输入设备、数据存储设备、数据输出设备;
2)软件系统:
计算机系统软件、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和其他支撑软件、应用分析程序;
3)地理空间数据
4)系统开发、管理与使用人员
应用:
主要包括:
资源清查和开发、城乡规划、物流管理、灾害监测、环境管理、宏观决策。
还广泛应用于管道网络、交通模拟模型设计;导航系统建设;城市规划;教练与模拟;商业分析。
第三章信息系统建设概论
3.简答题
(2)简述诺兰阶段模型的划分。
(P64)答:
诺兰模型把信息系统的成长过程划分为6个阶段:
(1)初装阶段,
(2)蔓延阶段,
(3)控制阶段,
(4)集成阶段,
(5)数据管理阶段,
(6)成熟阶段。
(4)简述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各阶段包括的内容。
(P67)答:
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可以分为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
统运行和维护等5个阶段。
(5)简述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的基本思想。
(P71)答:
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是用系统工程思想和工程化的方法,按照用户至上的原则,
采取结构化、模块化、自顶向下的方法对系统进行分析与设计。
它是在生命周期
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开发过程严格按照信息系统开发的生命周期将整个信心
系统开发过程划分为5个相对独立的阶段(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
统实施、系统运行与维护)。
在前3个阶段坚持自顶向下地对系统进行结构化划
分:
在系统调查和理顺管理业务时,应从最顶层的管理业务入手,逐步深入至最
基层;在系统分析、提出目标系统方案和系统设计时,应从宏观整体考虑入手,
先考虑系统整体的优化,然后在考虑局部的优化问题。
在系统实施阶段,则坚持
自底向上地逐步实施,即组织人员从最基层的模块做起,然后按照系统设计的结
构,将模块一个个拼接到一起进行调试,自底向上、逐步地构成整个系统。
(6)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各阶段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各阶段应提供什么技术文档?
(P67)答:
1.信息系统规划:
系统规划阶段的任务是对企业的环境、目标、现行系统的状
况进行初步调查,根据企业目标和法杖战略,分析各级管理部门的信息寻求,
确定信息系统的目标、功能、规模、资源,对建设新系统的需求做出分析和预
测。
根据需要与可能,给出拟建系统的备选方案。
对这些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
写出可行性分析报告。
如果可行性分析报告审议通过,将新系统建设方案及实
施计划编写成系统设计任务书。
2.信息系统分析:
系统分析阶段的任务是根据系统设计任务书所确定的范围,
对现行系统进行详细调查,描述现行系统的业务流程,指出现行系统的局限性
和不足之处,确定新系统的基本目标和逻辑功能要求。
系统分析阶段的工作成
果体现在系统需求说明书中,是系统建设的必备文件。
3.信息系统设计:
该阶段的任务是根据系统需求说明书中规定的功能要求,考
虑具体设计以实现逻辑模型的技术方案,即设计新系统的物理模型,所以这个
阶段又称为物理设计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根据系统分析报告所需要的
逻辑模型,结合实际条件,确定新系统物理模型,即新系统实现的技术方案,
包括总体设计、数据库设计、输入输出设计、模块结构和功能设计等,并编写
系统设计报告。
4.信息系统实施:
系统实施阶段是将设计的系统付诸实践的阶段,该阶段的任务
是根据系统设计报告所确定的物理模型,将设计方案转换为计算机上可实际运
行的人机信息系统,并编写系统实施报告。
系统实施是按实施计划分阶段完成
的,每个阶段都应写出实施进度报告。
系统测试之后写出系统测试分析报告。
5.信息系统运行与维护:
这个阶段的工作主要包括系统评价和系统维护,系统评
价的主要任务是在系统运行期间,根据用户的反映和系统日常运行情况记录,
定期对系统的运行状况综合考核等,系统维护的主要任务是记录系统运行的情
况,在原有系统的基础上进行改进、调整和完善,使系统能够不断适应新环境、
新需求。
(7)简述面向对象的系统开发方法的特点。
(P75)答:
面向对象方法具有如下特点:
(1)封装性,
(2)抽象性,
(3)继承性,
(4)动态链接性。
(8)简述原型法的基本思想。
(P76)答:
原型法的基本思想是在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之前,在限定的时间内,用最经
济的方法,开发出一个可实际运行的系统原型,以便尽早澄清不明确的系统需
求。
在原型系统的运行中,用户发现问题,提出修改意见,技术人员完善原型,
使它逐步满足用户的要求。
原型法将仿真的手段引入系统分析的初始阶段,首
先根据系统分析人员对用户要求的理解,利用先进的开发工具,模拟出一个系
统原型,然后就这个模型展开讨论,征求用户意见,与用户进行沟通在使用中
不断修改完善原型,逐步求精,直到用户满意为止。
第四章
1.名词解释
信息系统规划(P84):
信息系统规划(InformationSystemPlanning,ISP)是基于企业发展目标与经营战略制定的,面向企业信息化发展远景的,关于企业信息系统的整个建设规划,包含信息系统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信息系统的IT方案、实施策略和计划、预算等。
BSP(P91):
企业系统规划法的基本思想是:
信息系统是为企业目标服务的,信息系统应该能够满足企业各个管理层次的信息要求,并向企业提供一致的信息。
信息系统由多个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子系统以集成的方式构成,并且应该具有相对稳定的系统结构。
企业系统规划法德基本思路是:
首先自上而下识别企业目标,识别业务流程,识别数据;再自下而上设计系统目标,最后把企业目标转化为信息系统规划的全过程。
SST(P93):
战略集合转移法是1978年由WilliamKing提出的一种确定信息系统战略目标的方法,该方法把组织的总战略看成是一个“信息集合”,包括使命、目标、战略以及其他组织支撑因素(如管理的复杂性、改革习惯以及重要的环境约束等)。
战略集合转移法德基本思想就是识别组织的战略集合,并把组织的战略集合转化为信息系统的战略集合。
CSF(P95):
关键成功因素是指在规划期内影响企业战略成功实现的关键性人物。
CSF是由行业、企业、管理者以及周围环境形成的,其特点如下。
(1)CSF是少量的、易于识别的、可操作的目标;
(2)CSF可确保企业的成功;
(3)CSF可用于决定组织的信息需求。
可行性研究(P96):
可行性研究又叫可行性分析,是指在项目正式开发之前,先投入一定的精力,通过一套准则,从经济、技术、社会等方面对项目的必要性、可能性、合理性,以及项目所面临的重大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价,得出项目是否可行的结论。
系统流程图(P98):
系统流程图是概括地描绘物理系统的传统工具。
它的基本思想是用图形符号以黑盒子形式描述组成系统的每个部件(程序、文档、数据库、人工过程等)。
系统流程图表达的是数据在系统各部件之间流动的情况,而不是对数据进行加工处理的控制过程,因此尽管系统流程图的某些符号和程序流程图的符号形式相同,但是它却是物理数据流图,而不是程序流程图。
经济可行性研究(P100):
经济可行性分析也叫投资/效益分析或成本/效益分析,它是分析信息系统项目所需要的花费和项目开发成功之后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
投资/效益分析需要确定出所要开发的信息系统的总成本和总收益。
然后对总成本和总收益进行比较,一般来说只有当总收益大于总成本时,这个项目才值得开发。
技术可行性研究(P103):
技术可行性是分析在特定条件下,技术资源的可用性和这些技术资源用于解决信息系统问题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即分析使用现有的技术是否实现这个系统,能否解决系统的技术难点,系统对技术人员有什么样要求,现有的技术人员能否胜任,开发系统的软件、硬件资源是否能如期得到等。
第五章
简答题:
1、信息系统需求分析阶段的任务是什么?
(P106)
答:
1)、确定对系统的综合要求;
2)、分析系统的数据要求;
3)、导出目标系统的详细逻辑模型;
4)、修正项目开发计划;
5)、编写系统需求规格说明说,并提交审查;
2、数据流图的作用是什么?
它有什么基本成分?
(P110)
答:
数据流图的作用:
基本目的是利用它作为交流信息的工具,另一个主要用途是作为分析和设计的工具;
基本成分:
1)、基本符号:
数据的源点或终点、数据的加工、数据存储和数据流;
2)、附加符号(用于表示多个数据流之间存在的关系):
*:
与
+:
或
⊕:
互斥
3、数据字典的作用是什么?
它有哪些基本条目?
(P118-119)
答:
作用:
分析阶段的工具。
即数据流图上所有成分的定义和解释的文字几何就是数据字典。
条目:
1)、数据流条目(用于说明数据结构在系统中的作用和流动方向):
数据流名称、数据流别名、说明、数据流来源、数据流流向、数据流组成和数据流量等。
2)、数据项条目(每个数据结构都是由若干个数据项构成,数据项是加工中的最小单位):
数据项名称、数据项别名、说明、类型、长度、取值范围及含义等。
3)、数据文件条目(数据结构的载体):
数据文件名称、说明、数据文件组成、组织方式、存取方式、存取频率等;
4)、数据加工条目(说明每个加工时用来做什么的):
数据加工名称、加工编号、说明、输入数据流、输出数据流、加工逻辑等;
6、需求评审包括哪些内容?
评审方法有哪些?
(P131)
答:
内容:
1)、系统定义的目标是否与用户的要求一致;
2)、系统需求分析阶段提供的文档资料是否齐全;
3)、文档中所有描述是否完整、清晰、准确地反映了用户要求;
4)、与所有其他系统成分的重要接口是否都已经描述;
5)、主要功能是否已经包括在规定的软件范围之内,是否都已充分说明;
6)、软件的行为和它必须处理的信息、必须完成的功能是否一致;
7)、设计的约束条件或限制条件是否符合实际;
8)、是否考虑开发的技术风险;
9)、是否详细制定了检验标准,它们能否对系统定义成功进行确认;
评审方法:
1、自查法;2、用户审查法;3、专家审查法;4、原型法。
第六章
3、模块内聚的类型有哪些?
(P137)
答:
(内聚程度由弱到强)
1、偶然性内聚:
当有几个模块内有一段代码是相同的,那么将它们抽取出来形成单独的模块,即偶然性内聚模块;
2、逻辑性内聚:
模块内执行几个逻辑上相似的功能,通过参数确定模型完成的功能;
3、时间性内聚:
模块中包含了需要再同一时间段中执行的多个任务;
4、过程性内聚:
模块中包含的任务必须按照某一特定的次序来执行;
5、通信性内聚:
模块内各功能部分都使用了相同的输入数据,或产生了相同的输出数据;
6、顺序性内聚:
模块中各个部分与同一个功能密切相关,并且必须按照先后顺序执行(通常前一个部分的数据就是后一个部分的输入数据);
7、功能性内聚:
模块中各个部分为了完成某一具体功能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4、模块耦合的类型有哪些?
(P138)
答:
(耦合程度按弱到强)
1、非直接耦合:
两个模块之间没有直接关系;
2、数据耦合:
两个模块之间仅通过模块参数交换信息;
3、特征耦合:
两个模块之间传递的是数据结构;
4、控制耦合:
一个模块调用另一个模块时,传递的是控制变量,被调用的模块通过控制变量的值有选择地执行块内某一功能;
5、外部耦合:
一组模块访问同一个全局变量;
6、公共耦合:
一组模块访问同一个全局性数据结构;
6、系统总体设计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P142)
答:
1、设计软件系统结构(简称软件结构);
2、数据结构及数据库设计;
3、编写总体设计文档(包括总体设计说明书、数据库设计说明书、用户手册、测试计划);
4、评审;
P157应用题
第七章
P182应用题
P173环形复杂度的计算
第九章
系统测试的目标:
以最少的时间和人力系统找出软件中潜在的各种错误和缺陷。
(书202)
系统测试的基本原则(书202)
1、应该把“尽早地和不断地进行系统测试”作为系统测试者的座右铭;
2、程序员或程序设计机构应避免测试自己设计的程序;
3、测试用例的设计不仅要有输入数据,还要有与之对应的预期结果;
4、测试用例的设计不仅要有合法的输入数据,还要有非法的输入数据;
5、要充分注意测试过程中的群集现象;
6、严格执行测试计划,排除测试的随意性;
7、应当对每一个测试结果做全面检查;
8、除了检查程序是否做完了它应做的事之外,还要检查它是否做了不应该做的事;
9、在对程序修改之后要进行回归测试;
10、妥善保留测试计划、全部测试用例、出错统计和最终分析报告,并把它们作为系统的组成部分之一,为维护提供方便。
黑盒测试与白盒测试的区别(?
)(书214与219)
1、白盒测试在测试过程的早期阶段进行,而黑盒测试主要用在测试过程的后期;
2、白盒测试测试程序的逻辑结构,黑盒测试是功能测试;
3、(?
)
白盒测试的具体方法:
逻辑覆盖、基本路径测试
黑盒测试的具体方法:
等价类划分法、边界值分析法、错误推测法、因果图法
系统测试的步骤(?
)(书206)
1、单元测试:
模块接口测试、局部数据结构测试、路径测试、错误处理测试、边界测试
2、集成测试:
在单元测试的基础上,将所有模块按照设计要求组装成一个完整的系统而进行的测试,也被称为组装测试或联合测试。
3、确认测试:
使用实际数据进行测试,从而验证系统是否能满足用户的实际需要,验证系统的有效性。
4、系统测试:
充分运行系统,验证系统各部件是否都能正常工作,并完成所赋予的任务。
渐增式与非渐增式测试的区别(书209)
1、非渐增式方法把单元测试和集成测试分成两个不同的阶段,前一个阶段完成模块的单元测试,后一阶段完成集成测试。
而渐增式测试把单元测试与集成测试合在一起,同时完成;
2、非渐增式需要更多的工作量,因为每个模块都需要驱动模块和桩模块,而渐增式利用已测试过的模块作为驱动模块或桩模块,因此工作量较少;
3、渐增式可以较早地发现接口之间的错误,非渐增式只有到最后组装时才能发现;
4、渐增式有利于排错,发生错误往往和最近加进来的模块有关,而非渐增式发现接口错误被推迟到最后,而且很难判断哪一部分接口出错;
5、渐增式测试比较彻底,已测试的模块和新的模块组装在一起又接受测试;
6、非渐增式开始可并行测试所有模块,能充分利用人力,对测试大型系统很有意义。
系统测试的分类(书213)
1、恢复测试:
主要检查系统的容错能力。
2、安全性测试:
检验在系统中已存在的系统安全性措施、保密性措施是否发挥作用,有无漏洞。
3、强度测试:
检查在系统运行环境不正常到发生故障的时间内,系统可以运行到何种程度的测试。
4、性能测试:
测试系统软件在被组装进系统的环境下运行时的性能。
α测试和β测试的区别(书212)
α测试:
由一个用户在开发环境下进行测试,也可以是开发机构内部的人员在模拟实际操作环境下进行的测试。
测试的关键在于尽可能逼真地模拟实际运行环境和用户对系统产品的操作,并尽最大努力涵盖所有可能的用户操作方式。
可见α操作是在一个受控制环境下的测试。
β测试:
由系统的多个用户在一个或多个用户的实际使用环境下进行的测试。
与α测试不同的是,开发者一般不在现场。
因此β测试是系统不在开发者控制的环境下的“活的”应用。
用户记录在测试过程中遇到的所有问题,包括真实的以及主观认定的,定期向开发者报告。
开发者在综合用户报告之后,必须做出相应的修改,然后才能将系统产品交付给全体用户使用。
等价类划分法测试的步骤(书219)
1、划分等价类:
有效等价类、无效等价类
2、确定测试用例:
(1)为每一个等价类规定一个唯一编号;
(2)设计一个新的测试用例,使其尽可能多地覆盖尚未被覆盖的有效等价类,重复这一步,直到所有的有效等价类都被覆盖为止;
(3)设计一个新的测试用例,使其仅覆盖一个尚未被覆盖的无效等价类,重复这一步,直到所有的无效等价类都被覆盖为止。
3、用等价类划分法设计测试用例的实例。
用因果图生成测试用例的基本步骤(书223)
1、分析软件规格说明描述中,哪些是原因(即输入条件或输入条件的等价类),哪些是结果(即输出结果),并给每个原因和结果赋予一个标识符;
2、分析软件规格说明描述中的语义,找出原因与结果之间、原因与原因之间对应的关系,根据这些关系,画出因果图;
3、由于语法或环境限制,有些原因与原因之间,结果与结果之间不可能同时出现。
为表明这些特殊情况,在因果图上用一些记号表明约束或限制条件;
4、把因果图转换成判定表;
5、把判定表的每一列拿出来作为依据,设计测试用例。
调试和测试的不同(?
)(书228)
1、调试是在进行了成功的测试之后才开始的工作;
2、测试的目的是尽可能多地发现程序中的错误,调试的目的是确定错误的原因和位置,并改正错误。
3、与测试相比,调试技术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
调试和测试各有什么用途(?
)
P233应用题
第十二章
1.名词解释
对象(P276):
世界是由各种各样的对象构成的,只要是这个世界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都是对象。
类(P276):
“类”是指具有共同属性和行为的一组对象的集合
抽象(P281):
抽象是指将世界上的失误表述成类的概念,即对象的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