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五六年级实验操作.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053552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93.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科学五六年级实验操作.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小学科学五六年级实验操作.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小学科学五六年级实验操作.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小学科学五六年级实验操作.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小学科学五六年级实验操作.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科学五六年级实验操作.docx

《小学科学五六年级实验操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科学五六年级实验操作.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科学五六年级实验操作.docx

小学科学五六年级实验操作

小学科学五六年级实验操作

1、组装带有开关的串联电路(于龙言整理)

实验目的:

认识简单电路

实验材料:

用电器2个(小电珠及电珠座);开关1个;电池一节;电池夹一个;导线至少3条。

实验步骤:

(1)将小电珠装入电珠座。

(拧的时候注意松紧度,太松易接触不良,太紧则易坏)

(2)用导线将2个电珠座,电池夹,打开的开关

依次首尾相连。

(如图)

 

(3)检查无误后将电池放入电池夹。

(4)闭合开关,发现两个小电珠都亮了。

(5)断开开关,两个小电珠同时熄灭。

(6)拧下小电珠L1,闭合开关,发现另一个小电珠

L2不亮。

同样,拧下小电珠L2,发现另一个小电

珠L1也不亮。

分析数据及现象:

通过闭合开关,小电珠都亮;断开开关,两个小电珠同时熄灭,我们发现开关控制着整个电路的通断。

而拧下小电珠L1,闭合开关,发现另一个小电珠L2不亮。

同样,拧下小电珠L2,发现另一个小电珠L1也不亮。

我们发现各个用电器之间是相互影响的,一个用电器毁坏,整个电路就不通了。

实验结论:

(1)串联电路是将整个电路串在一起,(包括用电器、导线、开关、电源)

(2)串联电路的特点:

A电流只有一条通路

B开关控制整个电路的通断

C各用电器之间相互影响

2、实验题目是:

组装带有开关的并联电路(姜红玉整理)

实验目的:

认识并联电路

实验器材有:

电池2节(一节也可以)、开关3个、电珠2个、导线若干

实验过程:

首先,我要组装的是具有一个总开关的并联电路,将电池安装到电池盒中,正极、负极分别连接上导线,在导线一端安装一个开关(注意,这个开关要断开)在开关的另一端连接两根导线,两根导线分别连接两个小电珠,再用一根导线将两个小电珠连接起来,最后,将电池另一端的导线连接到两个灯泡的导线连接处。

当开关闭合两个灯泡都亮,当开关断开,两个灯泡都灭。

当其中一个灯泡出现故障(同时,动手操作,将其中一个灯泡的电路断开)另一个灯泡依旧亮着。

这就是由一个开关控制所有用电器的并联电路。

另外,若想,用一个开关控制一个用电器,可以在开关与电珠中间分别接入两个开关,这个装置相当于家里的总阀门与分开关的关系,总开关控制着所有的用电器,分开关控制着与着相连接的用电器,以上就是我组装的带有开关的并联电路。

通过实验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

并联电路的优点:

每个用电器都可独立完成工作,其中的一个用电器出现故障不影响另一个用电器工作。

并联电路的缺点:

各处电流加起来才等于总电流,由此可见,并联电路中电流消耗大。

以上就是我的实验操作,谢谢各位评委老师的批评指正。

以防考官提问(并联:

各支路电流之和为总电流;各支路电压相等)

注意:

应该适当板书,可以把如下的两幅图画在黑板上,在总结实验时可以按照黑板讲解。

 

3、自制待测物体装置,检验

 

实验题目:

自制待测物体装置,检验物体的导电性能(薛芳整理)

实验目的:

让学生知道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物体的导电性能不同,我们如何正确做到安全用电。

实验材料:

电池、电池夹、导线、小电珠、待测物体装置、电建、铁片、铜片、纸片、塑料片

实验步骤:

1、首先组装一个检验待测物体导电性能实验装置。

将电池放入电池夹内,电建打开,从电池的正极开始,用导线依次连接小电珠、待测物体装置、铁片、电建。

2、用铁片接通电路,闭合电建,我发现小电珠亮了,说明铁片容易导电。

然后切断电流,取下铁片。

3、用铜片接通电路,闭合电建,我发现小电珠亮了,说明铜片容易导电。

然后切断电流,取下铜片。

4、用纸片接通电路,闭合电建,我发现小电珠不亮,说明纸片不容易导电。

然后切断电流,取下纸片

5、用塑料片接通电路,闭合电建,我发现小电珠不亮,说明塑料片不容易导电。

然后切断电流,取下塑料片

实验结论:

通过这个实验,我发现不同物体的导电性能不同,像铁片、铜片等这样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

反之,像纸片、塑料片等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

整理仪器,实验完毕。

实验注意事项:

1、做这个实验,实验前一定将电键打开,再用待测物体接通电路,然后闭合电键。

2、导体与绝缘体在概念表述上要用“容易”或“不容易”,千万不能用“能”或“不能”导电,因为这两种概念是相对的,世界上没有绝对不导电的物体。

 

4、电磁铁磁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季士立整理)

实验一:

题目:

电磁铁磁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实验目的:

认识电磁铁磁力的大小与电流强度有关

假设:

电磁铁磁力的大小与电流有关,电流越大磁力就越大,电流越小,磁力就越小。

实验材料:

三节电池、一根带绝缘皮的导线、一根长钉子、大头针若干。

实验步骤:

1、把导线从钉帽处依次向钉尖处缠绕10圈。

注意:

导线在缠绕时要紧凑一些。

2、导线缠好后,用一节(三节)电池接通电路。

3、用制作完成的电磁铁(钉帽处)去接近大头针。

4、做好数据的记录。

实验现象:

大头针被电磁铁吸起来了。

结论:

电流越大,电磁铁的磁力就越大,电流越小,电磁铁的磁力就越小。

备注:

1、注意在试验中要采用新电池。

2、试验时要注意安全。

3、为了减小试验的误差,每个实验最少做3遍。

实验二;

实验目的

认识电磁铁磁力的大小与线圈匝数有关

假设:

电磁铁磁力的大小与线圈的匝数有关,线圈匝数越多磁力就越大,线圈匝数越少,磁力就越小。

实验材料:

一节电池、一根长一点的带绝缘皮的导线、一根长钉子、大头针若干。

实验步骤:

1、把导线从钉帽处依次向钉尖处缠绕10(20)圈。

注意:

导线在缠绕时要紧凑一些。

2、导线缠好后,用一节电池接通电路。

3、用制作完成的电磁铁(钉帽处)去接近大头针。

4、做好数据的记录。

实验现象:

大头针被电磁铁吸起来了。

(但由于线圈的匝数不同,被吸起来的大头针的数量也不同)

结论:

电磁铁磁力的大小与线圈的匝数有关,线圈匝数越多磁力就越大,线圈匝数越少,磁力就越小。

备注:

1、注意在试验中要采用新电池。

2、试验时要注意安全。

3、为了减小试验的误差,每个实验最少做3遍。

试验记录单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平均值

一节电池

三节电池

试验记录单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平均值

10圈

20圈

5、用杠杆演示仪演示杠杆的作用(英大鹏整理)

实验一:

【实验目的】验证杠杆省力、方便的作用。

【实验器材】杠杆及支架,50克钩码若干,弹簧秤,铁丝挂钩(或细线),格尺。

【实验步骤】

  

(1)如图(a)所示,在杠杆的a处挂上三个钩码。

在b处用弹簧秤向下将杠杆拉住,可以看到弹簧秤的示数约1牛顿。

如果在c处用弹簧秤向下将杠杆拉住,则弹簧秤的示数只约0.5牛顿。

如图(b)所示,如果在杠杆上与a同侧的d处用弹簧秤向上拉住杠杆,则弹簧秤的示数约0.7牛顿。

  实验表明,无论动力作用在杠杆何处,只要动力臂大于阻力臂,则动力总小于阻力。

所以,动力臂比阻力臂长的杠杆是省力杠杆。

  

(2)如图(a)所示,在杠杆的a处挂上二个钩码,在b处用弹簧秤向下拉住杠杆,可以看到弹簧秤的示数约2牛顿。

如果用弹簧秤在a的同侧c处向上拉住杠杆,如图(b)所示,则弹簧秤的示数约4牛顿。

  用弹簧秤把杠杆缓缓拉高水平位置(如图中虚线所示),可以看到动力作用点移动较小距离可使阻力作用点移过较大距离。

  实验表明,无论动力作用在杠杆的何处,只要动力臂小于阻力臂,则动力必定大于阻力。

所以,动力臂小于阻力臂的杠杆为费力杠杆。

但是使用费力杠杆时,可以减小动力移动的距离。

(3)如图所示,在杠杆的a处挂上几个钩码,在与O等距离的另一侧b处也悬挂相同质量的钩码,可以看到杠杆恰好是水平平衡状态。

实验表明,当动力臂和阻力臂相等时,动力和阻力相等。

天平就是等臂杠杆。

【数据】

钩码个数

距离支点格数

测力计示数

距离支点格数

测力计移动距离

用力方向

【结论】

动力臂比阻力臂长的杠杆是省力杠杆;动力臂小于阻力臂的杠杆为费力杠杆。

但是使用费力杠杆时,可以减小动力移动的距离。

当动力臂和阻力臂相等时,动力和阻力相等。

天平就是等臂杠杆。

注意事项:

1.杠杆平衡条件实验中,先要调节两端的平衡螺母,若发现杠杆左端下倾,应将左侧螺母向右__(填)移动或将右侧螺母向_右_(填)移动?

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向右移动的方法是向里侧转动螺母。

2.选择的弹簧秤的最大量程≥最大阻力×最大阻力臂。

3.实验完毕后整理仪器。

实验二:

杠杆作用的实验

【实验目的】杠杆是利用直杆或曲杆在外力作用下,围绕杆上固定点———支点转动的简单机械。

本实验指导学生认识杠杆的以下几种作用:

(1)传递力的作用;

(2)改变用力方向的作用;

(3)省力(但费距离)或省距离(但费力)的作用。

【实验器材】杠杆尺两把(把杠杆尺均分为十二格,在每个刻度处打一个孔)、直尺、测力计、钩码、铁丝钩。

【实验步骤】

(1)把支架的钉子从两根杠杆尺的第6孔位(孔位从左往右数)处穿过,让该处作为支点,使两根杠杆尺保持水平。

后面的杠杆尺不动,作为对照物,在前面的杠杆尺上悬挂重物和测力计。

(2)在杠杆尺第1孔位处,用铁丝钩悬挂一个50克重的钩码;把测力计钩挂在杠杆尺的第11孔位处,手握测力计,向下用力拉,可以把重物(钩码)向上撬起。

找出杠杆尺上的重点、支点和力点。

(挂钩码的第1孔位为重点,中间第6孔位为支点,挂测力计的第11孔位为力点。

(3)通过测力计向下用力,可以把重物向上撬起,这说明杠杆有传递力和改变用力方向的作用。

观察测力计的读数,约在50克左右,说明这时既不省力,也不费力。

用直尺测量重点上升的距离和力点下降的距离,可知上升、下降的距离大致相等,说明这时既不省距离也不费距离。

(4)不改变重点和力点的位置,观察将支点移至第5、4、3、2孔位时,把重物撬起来(每次撬起同样的高度),测力计上的读数和重点、力点升降的距离。

通过以上实验可以知道:

支点越向重点靠近(同时也就使支点离力点越远),测力计上的读数越小,即越省力;力点下降的距离比重点上升的距离越大,即越费距离。

(5)不改变重点和力点的位置,观察将支点移至第7、8、9、10孔位时,把重物撬起来(每次撬起同样的高度),测力计上的读数和重点、力点升降的距离。

通过以上实验可以知道:

支点越向力点靠近(同时也就使支点离重点越远),测力计上的读数越大,即越费力;力点下降的距离比重点上升的距离越小,即越省距离。

【实验结论】

动力臂比阻力臂长的杠杆是省力杠杆;动力臂小于阻力臂的杠杆为费力杠杆。

但是使用费力杠杆时,可以减小动力移动的距离。

当动力臂和阻力臂相等时,动力和阻力相等。

天平就是等臂杠杆。

实验三:

杠杆作用的实验

【实验目的】杠杆是利用直杆或曲杆在外力作用下,围绕杆上固定点———支点转动的简单机械。

本实验指导学生认识杠杆的以下几种作用:

(1)传递力的作用;

(2)改变用力方向的作用;

(3)省力(但费距离)或省距离(但费力)的作用。

为了使学生体会到这些作用,最好选用重一点的物体,让学生亲自用杠杆去撬或抬,此外还可以利用杠杆尺、测力计进行一些定量的实验。

【实验器材】装满学习用具的书包、长1米左右的木棍(把木棍等分为8~10份,画出等分线)、椅子。

【实验步骤】

(1)把木棍的中间架在小椅子背上,一端挂上重物———书包,用手握住另一端,慢慢往下压,能把书包撬起。

引导学生找出杠杆的支点、力点和重点。

(2)在力点处用力向下压,力就通过杠杆传递到杠杆的另一端,把重物向上撬起。

这说明杠杆有传递力的作用,还有改变用力方向的作用。

(3)使支点向重点靠近,支点每向前移动一格,撬动一二次,每次把物体撬起同样高度,会感觉到支点距离重点越近(即支点距离力点越远),越省力,但手(力点)移动的距离也越长,即越费距离。

(4)使支点向力点靠近,支点每向后移动一格,撬动一二次,每次把物体撬起同样高度,会感觉到支点距离力点越近(即支点距离重点越远),越费力,但手(力点)移动的距离也越短,即越省距离。

【实验结论】

动力臂比阻力臂长的杠杆是省力杠杆;动力臂小于阻力臂的杠杆为费力杠杆。

但是使用费力杠杆时,可以减小动力移动的距离。

当动力臂和阻力臂相等时,动力和阻力相等。

天平就是等臂杠杆。

实验四、杠杆的作用实验

【实验材料】杠杆尺、钩码、铁架台。

【实验步骤】

1.把杠杆尺挂在铁架台上,调节两边的螺母,让杠杆尺平衡。

2.在杠杆尺的左右两边10厘米的地方各挂一个钩码。

3.在杠杆尺的左边10厘米的地方挂两个钩码,在右边5厘米的地方挂四个钩码。

4.在杠杆尺的左边10厘米的地方挂两个钩码,在右边20厘米的地方挂一个钩码。

5.自由组合钩码数量与到支点的距离,使杠杆尺平衡。

6.比较左右两边钩码的数量和钩码离杠杆尺中心的距离。

【实验现象】

  杠杆尺平衡

【实验结论】

到杠杆尺中心的距离越大用的力就越小,到杠杆尺中心的距离越小用的力就越大。

当支点到力点的距离大于支点到重点的距离时,省力。

当支点到力点的距离小于支点到重点的距离时,费力。

当支点到力点的距离等于支点到重点的距离时,既不省力也不费力。

简易杠杆实验装置的制作

在没有课本上杠杆实验器材的情况下,可用轻质木条或刻度尺做杠杆,把它支放在三棱木块的棱上,也可用方木块压放在湿粘土(橡皮泥)上,以向上的棱边作为支放杠杆的棱边;用一些相同的硬币作为砝码(每枚硬币的平均质量可用天平测出)。

实验时,先让木条或刻度尺在三棱木块的棱上平衡,然后根据课本上的步骤放置硬币进行杠杆平衡的实验。

根据实验数据,可以粗略地得出杠杆平衡条件。

6、斜面的作用(史岩整理)

实验题目:

斜面的作用

实验目的:

通过科学实验,收集证据,使学生认识到斜面的作用。

实验器材:

相同材质长短地板条各一块、木块、重物(带挂钩的小车或木块)、测力计。

实验步骤:

1、用测力计直接提起重物,观察用多少力?

2、将一块木板的一端支在桌面上,另一端架在木块上,使其成为一个斜面。

把同一重物放在斜面下端,通过测力计拉着它沿斜面向上提升,观察用多少力?

3、还用那个木块支撑,换用其他长度的木板搭一个斜面,将同一重物沿着斜面拉上去,观察用了多少力?

实验现象:

1、直接提起重物比在斜面上提升重物用的力多。

2、在斜面上提升重物,长斜面比短斜面用的力少。

实验结论:

1、斜面省力

2、高度相同,斜面越长越省力。

注意:

1、检查圆筒测力计竖直时指针是否对准“零刻度线”。

若没有对准,马上调节。

2、直接提起重物的高度要与斜面的高度保持一致。

3、拉动时要缓慢并尽量保持匀速,测力计尽量与斜面平行(为了保证用的是恒定的力),木块和木板不能发生移动(保证移动过程中坡度不发生改变)。

在拉动过程中读数时,手别放松,视线与刻度线保持一致(确保读得的是恒定的拉力)。

4、斜面作用的实验记录表

直接提升物体的力(N)

短斜面提升物体的力(N)

长斜面提升物体的力(N)

我的发现

实验设计意图:

通过对比实验数据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斜面省力的作用和斜面省力的原理大。

实验器材的选择意图:

选用相同材质地板条,用来充当斜面,因为它简单易得且它的表面各处粗糙程度相同,可以最大程度地保证用恒定的力匀速地拉动物体。

7、实验题目:

轮轴作用(郭勋整理)

实验目的:

指导学生认识轮轴的作用。

关于轮轴的作用,本课重点指导学生认识在轮带动轴时的作用,而且仅是在省力方面的作用。

这部分内容分为三层:

1,通过实验,认识轮轴这种简单机械。

这个实验要先组织学生拧螺丝钉,使学生发现用大螺丝刀比较省力。

然后在生活中查找与螺丝刀具有相同结构的物品,找出这类物品的共同点,即一个轮固定在可以转动的轴上可以省力,揭示轮轴的概念,使学生知道什么是轮轴。

2,通过实验,认识轮轴有省力的作用。

通过这个实验要求学生明确:

在轮轴实验装置上,哪部分是轮,哪部分是轴;在用轮带动轴转动、提取重物时,怎样操作;怎样测定拉力的大小;怎样判断是省力还是费力。

在实验时,要在提起的重物的过程中观察用了多少力。

通过实验总结出:

轮轴有省力的作用。

3,通过实验,进一步认识轮轴的作用:

在轴相同时,轮越大越省力。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要用对比实验的方法。

为此,实验2用的轮轴与实验1用的轮轴必须形成明显对比,轴的直径相同,轮的直径要有明显的不同。

通过实验数据得出:

轴相同,轮越大越省力。

实验材料:

1,大小不同的螺丝刀、螺丝钉、木板

2,支架、轮轴实验装置(2个,轴粗细相同,轮大小不同)、钩码、测力计、实验记录表

实验过程:

过程

目的

1,用小螺丝刀拧螺丝钉,感觉比较废力。

然后换用大螺丝刀拧螺丝钉,明显感觉省力。

2,找出生活中与螺丝刀有相同点的物品,说出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使学生初步体会到这样的简单机械有省力的作用。

找到这类简单机械的共同点,揭示轮轴的概念,使学生知道什么是轮轴。

1,组装轮轴,认识轮轴各部分。

2,用测力计测量二个钩码的重量做好记录。

把二个钩码挂在轴的线绳上。

把测力计挂在轮的线绳上,沿轮的切线方向拉动轮轴,在拉的过程中读出测力计的数字,做好记录。

 这个过程要改变轴上的重量,做三次。

3,比较三次得出的数据,得出结论。

使学生明确在实验装置上,哪部分是轮,哪部分是轴。

在实验中讲清楚方法,得出实验结论:

轮轴有省力的作用。

1,换个大点的轮子,重复做第一次的实验三次。

2,比较第二组实验与第一组实验的数据,得出结论。

第二组实验中用的轮子要大一些,有明显的对比,得出实验结论:

轴相同,轮越大越省力。

实验结论:

轮轴有省力的作用,轴相同,轮越大越省力。

实验一:

              实验二:

轴上的重物(g)

轮上的拉力(g)

100

50

200

100

300

150

结论

轮轴有省力的作用。

轴上的重物(g)

轮上的拉力(g)

100

25

200

50

300

70

结论

轴相同,轮越大越省力。

8、滑轮实验设计(李松整理)

实验目的:

认识滑轮的作用

实验器材:

滑轮2个、细绳2根、拉力计1个、重物(钩码)3个、铁架台1个、及实验盒(固定装置、按钉)

实验一:

1、组装定滑轮

2、拉力计测量一个、两个、三个重物的重量(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力的方向)

3、定滑轮拉重物一个,观察示数并记录;定滑轮拉重物两个,观察示数并记录定滑轮拉重物三个,观察示数并记录。

(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力的方向)

4、组装动滑轮

5、动滑轮拉重物一个,观察示数并记录;动滑轮拉重物两个,观察示数并记录;动滑轮拉重物三个,观察示数并记录。

(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力的方向)

提示:

实验过程可以按照重量同时做定滑轮和动滑轮,即:

拉一个重物时,分别在定滑轮和动滑轮上拉动并记录,依次为两个、三个重物

提起方式

所用的力

直接提重物(方向)

用定滑轮提起(方向)

用动滑轮提起(方向)

0.5牛顿(上)

1.0牛顿(上)

1.5牛顿(上)

结论:

定滑轮不省力,但改变力的方向,动滑轮省力,但不改变力的方向

拓展:

组装即改变力的方向又改变力大小的实验装置(一个定滑轮与一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

提示:

本环节应该在得出结论后进行操作演示与讲解。

9、实验题目:

传动装置作用(孙瑜整理)

链条传动:

(四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

实验材料:

大齿轮一个、小齿轮一个、带齿的链条一条。

实验步骤一:

1、固定大、小齿轮,沿大、小齿轮外边缘套上链条,使链条与齿轮的齿咬合好;

2、在两个齿轮上的相同位置做上标记,再在两个齿轮外面的固定装置上做上标记,以对照转动齿轮时是否正好转动整一圈;

3、以齿轮外的标记为起点顺时针转动大轮一圈,观察大轮、小轮的变化,再逆时针转动大轮一圈,观察大轮、小轮的变化。

实验结论:

1、发现每次转动大轮,大轮和小轮的转动方向都是相同的;

2、大轮转动一圈小轮转动一圈多;

3、大轮转动速度比小轮转动速度慢。

实验步骤二:

以齿轮外的标记为起点顺时针转动小轮一圈,观察大轮、小轮的变化,再逆时针转动小轮一圈,观察大轮、小轮的变化。

实验结论:

1、发现每次转动小轮,大轮和小轮的转动方向都是相同的;

2、小轮转动一圈大轮转动不到一圈;

3、小轮转动速度比大轮转动速度快。

第二种情况:

实验材料:

大轮(不带齿)一个、小轮一个(不带齿)、橡皮筋一根。

步骤及结论与第一种情况一致。

第三种情况:

(交叉链条)

实验材料:

大齿轮一个、小齿轮一个、带齿的链条一条。

实验步骤一:

1、固定大、小齿轮,沿大齿轮外侧套上链条再在大、小齿轮中间交叉链条后套在小齿轮外侧,使链条与齿轮的齿咬合好。

2、在两个齿轮上的相同位置做上标记,再在两个齿轮外面的固定装置上做上标记,以对照转动齿轮时是否正好转动整一圈;

3、以齿轮外的标记为起点顺时针转动大轮一圈,观察大轮、小轮的变化,再逆时针转动大轮一圈,观察大轮、小轮的变化。

实验结论:

1、发现每次转动大轮,大轮和小轮的转动方向都是相反的;

2、大轮转动一圈小轮转动一圈多;

3、大轮转动速度比小轮转动速度慢。

实验步骤二:

以齿轮外的标记为起点顺时针转动小轮一圈,观察大轮、小轮的变化,再逆时针转动小轮一圈,观察大轮、小轮的变化。

实验结论:

1、发现每次转动小轮,大轮和小轮的转动方向都是相反的;

2、小轮转动一圈大轮转动不到一圈;

3、小轮转动速度比大轮转动速度快。

第四种情况:

实验材料:

大轮一个(不带齿)、小轮一个(不带齿)、橡皮筋一根。

步骤及结论与第三种情况一致。

齿轮传动:

第一种情况:

材料选择:

大齿轮一个、小齿轮一个。

步骤一:

1、固定大、小齿轮,使大、小齿轮互相咬合好。

2、在两个齿轮上的相同位置做上标记,再在两个齿轮外面的固定装置上做上标记,以对照转动齿轮时是否正好转动整一圈;

3、以齿轮外的标记为起点顺时针转动大轮一圈,观察大轮、小轮的变化,再逆时针转动大轮一圈,观察大轮、小轮的变化。

实验结论:

1、发现每次转动大轮,大轮和小轮的转动方向都是相反的;

2、大轮转动一圈小轮转动一圈多;

3、大轮转动速度比小轮转动速度慢。

步骤二:

以齿轮外的标记为起点顺时针转动小轮一圈,观察大轮、小轮的变化,再逆时针转动小轮一圈,观察大轮、小轮的变化。

实验结论:

1、发现每次转动小轮,大轮和小轮的转动方向都是相反的;

2、小轮转动一圈大轮转动不到一圈;

3、小轮转动速度比大轮转动速度快。

10、实验题目:

温度变化对岩石的破坏作用(王丹整理)

实验目的:

探究岩石在昼夜、冬夏冷暖反复的变化下会发生碎裂。

实验材料:

酒精灯、火柴、镊子、一片小石头、烧杯、冷水

实验步骤:

1、点燃酒精灯。

(注意操作规范)

2、用镊子夹住石头片,在酒精灯火焰上烧一会儿。

3、然后迅速放入冷水中。

4、上述2、3步骤反复几次,观察石头的出现细小的裂纹。

实验结论:

岩石在昼夜、冬夏冷暖反复的变化下会发生碎裂。

附:

酒精灯的正确使用

酒精灯由灯壶、灯帽、灯芯管和灯芯组成。

灯壶内的酒精要适量,一般不少于灯壶体积的四分之一,也不能超过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水产渔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