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课程内容整理汇总.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038617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5.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心理学课程内容整理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发展心理学课程内容整理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发展心理学课程内容整理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发展心理学课程内容整理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发展心理学课程内容整理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发展心理学课程内容整理汇总.docx

《发展心理学课程内容整理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心理学课程内容整理汇总.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发展心理学课程内容整理汇总.docx

发展心理学课程内容整理汇总

发展心理学课程整理

流体智力:

一般的学习和行为能力,如空间视觉、记忆广度、机械记忆、解决抽象问题和信息加工速度等。

以神经生理为基础,随神经生理的成熟而提高,相对地不受教育文化的影响。

晶体智力:

主要指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如词汇、经验、言语理解、社会推理等。

通过学习和经验而获得,它是过去对流体智力应用的结果,大部分是习得的能力。

智力超常:

超常儿童指智力发展显著地超过同年龄常态儿童的水平(IQ>130),或者具有某种特殊才能,能创造性地完成某种或多种活动的儿童。

智力落后:

智力低常指智力发展明显低于同龄儿童平均水平,并有适应行为障碍的儿童。

智力低常又称智力落后、智力障碍、智力残疾。

内抑制:

又称主动抑制,是大脑皮质细胞主动由兴奋变为抑制,这是经过后天训练才能学会的。

内抑制是文明、有涵养的特征之一。

外抑制:

又称“被动抑制”,指外来的、较大的刺激可以抑制大脑原来的兴奋区域。

外抑制是人不学而会的。

自我概念:

是主我对客我所形成的观念,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对自己所具有的身体特征、能力、人格、态度、价值观等的认识。

自我意识:

是一个人对自我的认识、评价、情绪体验以及自我调节。

它是组成个性的一个部分。

自我意识包括自我概念、自我评价、自我价值感、自尊、自我调节等成分。

元认知:

观点采择:

指区分自己与他人的观点以及发现这些不同观点之间关系的能力。

它常被概括为“从他人的眼中看世界”或者“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

他律道德:

又称“道德实在论”或“道德现实主义”,根据行为后果而不是动机来进行道德判断。

服从成人约束的他律性。

单向尊重。

自律道德:

规则是人定的、可变的,更强调行为的动机和意图,互换惩罚,惩罚是为了帮助改正,不再相信内在公正。

身体映像:

指个体对自我身体特征的认知与态度,对青少年自我概念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形式运算思维:

认知不受事物的具体形象和真实情境的限制,能通过符号、假设或命题的方式进行推理,将心理运算运用于可能性和现实性。

“对运算进行运算”。

假想观众:

认为每个人都像他们一样,对自己的行为特别关注。

个人神话:

又称自我独特感,指青少年相信自己是独一无二的、无懈可击的、无所不能的。

自我认同早闭:

在高度一致、组织严密的政治、宗教团体中,个体的角色与信仰都是由其他人决定的,个体没有选择的可能。

或者父母为青少年做出价值观、专业职业等重大决定,无从经历自我同一性危机。

自我认同延迟:

个体仍未作出明确的承诺,他们还在探索着,在收集信息、尝试各种活动,希望能够找到指导自己生活的价值观和目标。

自我认同扩散:

个体缺乏明确的方向。

他们既没有对价值观和目标作出承诺,也没有积极地进行探索。

公正道德:

男性视角,重视公平、公正,强调个体化、分离、自主性、成就、权利等道德主题。

强调自我在社会中的发展。

关怀道德:

女性视角,重视同情、责任、关怀、利他等道德主题,强调依恋、亲密、爱在道德发展中的作用。

强调自我对他人的责任。

外化问题:

指那些对他人有伤害和破坏性的行为。

如打架斗殴、偷窃、逃课等。

内化问题:

指自责、抑郁、焦虑、孤僻等情绪或性格引起的困扰。

后形式思维:

反映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区别,辩证地看待事物的静止性与运动性、确定性与不确定性、逻辑性与矛盾性。

情绪智力:

认识自己情绪的能力、妥善管理自己情绪的能力、自我激励的能力、理解他人情绪的能力和人际关系的管理能力。

生活季节:

将人生分为若干个时期,每个时期具有本质区别,面临不同的挑战。

每个时期以一个过渡期(5年)开始,然后进入一个稳定期(5-7年)。

每个稳定期都会建立一个“生活结构”,协调内、外要求。

社会时钟:

由特定的文化所决定,它反映了社会对个体何时完成重要人生事件的期望,最佳时间。

原发性衰老:

指由于年龄的增长而无法避免的衰老,属于生物学不可避免的自然规律。

继发性衰老:

是指由于生活条件、环境感染、意外事故以及心理应激等因素的干扰而加速了老化过程。

更年期:

机体的代谢和内分泌功能,特别是性腺功能逐渐向衰老过渡,并处于一种不稳定状态,这样导致身体和精神因素出现平衡失调。

繁衍感:

生儿育女,建立有效的人际关系,取得职业的不断进步,帮助年轻人成长,从事多方面的创造性活动(如助人、公益、慈善等)。

形成“关爱”的品质。

生活故事模型:

指个人关于自我及其生活事件的叙事,故事中有背景、场合、人物、情节、主题等,将个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整合为一个有内在顺序和逻辑的自传式故事。

中年危机:

进入中年期后,随着身体机能的衰退而在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层面的适应危机。

老年期丧失观:

成年以前是机能的不断完善、强大的阶段,老年期则是功能衰退和消失的阶段。

因此,老年期是一生获得的丧失时期,老年期的心理变化只能称为“老化”,而不是“发展”。

心理发展是单向前进,不可逆转的。

年龄是心理发展的根据。

老年期丧失的方面:

身心健康、经济基础、社会角色和生活价值。

毕生发展观:

由德国心理学家保罗·波蒂斯提出。

基本观点:

(1)心理发展贯穿一生;

(2)不同心理机能发展的形态和变化速率存在差异,如感知早、逻辑推理晚,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3)心理发展包含了获得与消退两方面;(4)心理发展具有巨大的个体可塑性;(5)成熟、社会历史文化、非规范事件等因素共同影响心理发展,年龄不是唯一因素。

简答题

1.小学生的运动技能有哪些发展成就?

(1)大运动技能:

奔跑、跳跃、单腿跳、球类等技能更加准确和精细。

与幼儿相比,小学生在运动的柔韧性、平衡性、敏捷性和力量上有了实质性提高。

(2)精细运动技能:

手指动作的灵活性有了很大改变,有助于写字、绘画、游戏等活动的完成。

(3)运动技能的性别差异:

女生在精细动作上有优势,在大运动技能的柔韧性和平衡性上要优于男生,而男生在运动的力量上有优势。

2.具体运算阶段的思维特点有哪些?

其最大特点是获得了思维的可逆性和守恒性,使他们具有了运算的资格。

1、思维的可逆性指思维可以朝一个方向进行,也可以朝另一个方向进行。

2、思维的守恒性,指儿童认识到客体尽管在外形上发生了变化,但其特有的属性不变(与直觉思维或单维思维相对)。

3、分类能力。

小学生具有了分类的能力,它包含序列化和传递推理能力。

3.小学生思维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1)小学儿童的思维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具体形象思维是其主要形式。

(2)小学生的逻辑思维逐渐发展,高年级小学升已具备基本的逻辑思维能力,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

(3)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存在着一个明显的“关键年龄”。

10岁左右是过渡的转折点。

(4)小学儿童思维,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平衡性。

“发展滞差”。

4.简述当代智力理论的新进展。

目前多元的、系统的、认知-文化的智力观占据主导地位,强调智力的多元性、复杂性、情境性和文化建构性。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斯腾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和成功智力理论、梅耶尔和戈德曼的情绪智力理论、戴斯的PASS理论是目前影响较大的智力理论。

(具体见书P175-179)

5.多元智力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如何理解其教育意义?

基本观点:

智力的基本性质是多元的,它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以上8种智能不是以整合的方式存在,而是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存在。

①言语智能:

指个体运用言语思维,用语言表达和欣赏语言作品深层内涵的能力。

(主要左半球负责)

②逻辑-数学智能:

指人能够计算、量化、思考命题和假设,并进行复杂数学运算的能力。

(主要左半球负责)

③视觉-空间智能:

指人们利用三维空间进行思维的能力。

(主要右半球负责)

④身体-运动智能:

指人能巧妙操纵物体和调整自己身体动作的技能。

(左右对侧支配)

⑤音乐智能:

指人敏锐地感知音调、旋律、节奏和音色等能力。

(主要右半球负责)

⑥人际关系智能:

指能够理解别人和与人交往的能力。

包括人际敏感性、共情能力、与人和谐相处的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

⑦自我认知智能:

指关于建立正确的自我并善于用具体计划来指导自己人生的能力。

了解自我、积极自我认知、接纳自我。

⑧自然观察智能:

对外在自然环境的认识和观察能力。

(后来又增加了心灵感悟智力和生存体验智力)

教育意义:

多元智力理论给传统教育观念带来巨大冲击,使教育领域以全新的视角来理解学生的发展,带来学生观、教学观、评价观等方面的根本性变革。

①积极的学生观:

智力是多元的,学生之间的差别不在于智能水平的高低,而在于他们的智能组合不同。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智力优势领域,不存在差生,只要教育适当,每个学生都能成才。

“大家不同,大家都好”。

②匹配的教学观:

教学不应千篇一律或只针对少数学生,而应根据学生的智能结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式的不同特点,创设“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教学模式。

③多维的评价观:

摒弃单一的学业评价,树立多维的评价观,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进行评价,多方面考察学生的能力优势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简述三元智力理论的基本观点。

智力的三元理论站在信息加工的立场上,以一种更开阔的视野来阐释人类智力,它由三个亚理论组成:

情境亚理论、经验亚理论、成分亚理论。

三元智力理论进一步发展为成功智力理论:

分析智力、实践智力、创造智力。

智力行为包含对这三种智力的平衡,以求在生活中获得成功,既满足个人的目标、又符合个人所处文化社区的要求。

分析性智力是信息加工技能,包括对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法。

创造性智力是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包括适应性地应对新的情境和问题。

实践性智力是日常情境中对智力技能的运用,包括知道什么方法或计划可以解决问题。

智力就是运用个人的能力以实现其目标。

7.简述智力的性别差异和种群差异。

(1)性别差异:

男女两性智力的总体水平大致相等,但男性智力分布的离散程度要大于女性。

男女两性在智力结构上存在差异,各自有自己的优势领域。

男性在视空间、逻辑思维、数学能力上有优势,女性在听觉能力、言语能力、形象记忆方面有优势。

荷尔蒙水平以及社会化要求的不同,是智力性别差异的主要原因。

(2)种群差异:

1994年,赫恩斯坦和默瑞在《钟形曲线》一书中,描绘了不同“人种”的智力曲线分布,提出个体的社会地位、职业成就、收入状况等都是由智商决定的。

1996年,奈瑟11人调查小组发表《智力:

已知的和未知的》。

认为智力的种族差异有着复杂的模式,很难综合概括。

没有直接的证据表明是遗传造成了智力的种族差异,可能是经济地位、社会等级、不同群体的亚文化等因素导致了这种差异。

8.简述小学生学习的主要特点。

(1)社会性——学习是社会化的必要过程,在师生的互动中系统掌握从生物人到社会人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规范、道德、价值观等。

学习的目的是社会化,学习的过程具有社会互动性。

(2)基础性——指小学生的学习是以获取和再现人类知识体系中的最基础的部分、形成必要的行为规范、内化基本的生活态度为目的,而不是以掌握当代的前沿性知识经验或创造、发明新的知识领域为目的。

(3)直观性——指小学生通过对实物、模型以及形象性语言的直接感知,对学习材料的直接操作来获取基本的经验与知识。

(4)指导性——小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教师的教学及其他同伴的学习活动的模仿而获得的。

9.小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有哪些特点?

(1)由关注自我概念中的具体行为,转为关注内在的能力品质和心理特征。

(2)自我认识摆脱绝对化,逐渐客观和全面。

他们开始用多维的观点看待自己,能思考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及其原因。

(3)自我认知、重要他人、社会比较是学龄儿童获得自我概念的主要途径。

(4)形成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

前者指个人对现在的我的看法,“我是怎样一个人”;后者指个人对自己未来想成为、应当成为什么样人的看法。

10.小学生情绪理解有哪些特点?

(1)幼儿主要依据外部事件来理解情绪,而小学生更多依据情景线索和人的内部心理状态来解释情绪。

如认识到表情不能真正反映内心的情绪体验,并开始隐藏自己的真实情绪。

收到自己并不喜欢的礼物,也会假装开心。

(2)小学生能够理解复杂的混合情绪。

他们能同时体验一种以上的情绪,有时甚至是对立的情绪。

比如在全班同学面前讲演,会伴随既高兴又害怕的情绪体验。

(3)小学生能够认识到与自我评价有关的自我意识情绪,如骄傲、自豪、内疚、羞耻等。

(4)智力水平、社会经验(特别是同伴交往经验)、与教师和父母的对话是小学生提高情绪理解的原因。

11.罗伯特·塞尔曼将观点采择分为哪几个发展阶段?

水平0(3~6岁):

未分化的观点采择。

儿童能认识自己与别人有不同的想法和情绪感受,但他们经常将两者混淆。

水平1(4~9岁):

社会信息的观点采择。

儿童懂得由于人们接触的社会信息不同,可能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的观点。

水平2(7~12岁):

自我反思的观点采择。

儿童能站在别人的立场上,从别人的角度审视自己的思想、情绪感受和行为。

儿童也认识到,别人也能这样做。

水平3(10~15岁):

第三方的观点采择。

儿童能超越两个人相互作用的情景而想象一个不偏不倚的第三者是如何看待自己和别人的思想、行为的。

即以旁观者的角度评估自己与他人的观点。

水平4(14~成人):

社会观点采择。

他们试图比较他人的观点与社会系统的观点。

以社会价值观为参照来评估自己与他人的观点。

12.自律道德与他律道德的区别有哪些?

他律道德判断阶段(5-10岁):

又称“道德实在论”或“道德现实主义”,根据行为后果而不是动机来进行道德判断。

服从成人约束的他律性。

单向尊重。

重视和服从规则,并且规则具有不变性。

两极性:

非好即坏。

赎罪惩罚与内在公正:

只要做错事就该受惩罚,而且任何违反规则的行为都不可避免地受惩罚。

按客观结果判断责任——客观责任

自律道德判断阶段(10、11岁~):

规则是人定的、可变的。

更强调行为的动机和意图。

互换惩罚,惩罚是为了帮助改正。

不再相信内在公正。

可按主观动机判断责任——主观责任。

13.举例说明柯尔伯格道德发展各个阶段的特点。

(1)前习俗水平(4-10)个体层面

具有明显的功利主义取向,行为以追求奖赏和逃避惩罚为目的,助人行为由自我利益驱使,期待回报。

处于该水平的个体,控制其行为的有两种外在因素:

一是外在的规则和要求,二是自我的需要能否被满足。

具有自我中心倾向。

此阶段个体还没有内在的道德标准,其道德判断力由每个人自己期待的具体结果所决定。

阶段1:

避罚服从取向。

儿童的道德建立在服从规则与权威的基础上,服从的原因是害怕惩罚。

阶段2:

相对功利取向。

儿童认为符合自身利益、对己有利的事就去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意图和需要,人与人的关系完全由直接互利性决定,即你帮我,我也帮你。

在这个阶段,儿童不再把规则看得那么固定和绝对。

(2)习俗水平(10-13或以后)社会层面

以维护现有的社会规范为目标,平时能经常作出道德行为,但当行为与社会规范相违背时会放弃行为。

具有这种道德水平的人,把道德看作是符合别人的期望和维护社会秩序。

道德判断力由外部希望所决定,动机则主要来自于内部。

阶段3:

寻求认可取向(或好孩子定向)。

在这个阶段的孩子看来,一种行为是否正确,要看它是否受到别人喜欢,是否对别人有帮助或是否得到别人赞许。

道德判断以行动者的动机为基础。

阶段4:

维持社会秩序取向。

认识到权威和社会秩序是道德的源泉,形成维持现有社会秩序的责任感。

(3)后习俗水平(青少年早期—)原则层面

追求最高的道德原则,具有稳固的道德信念,表现始终如一的道德行为,即使行为与某些现有的规范相抵触。

具有这种水平的人,把道德看作是适合于共同遵守的标准、权利和责任,并能自觉遵守公共的规约。

阶段5:

社会法制取向。

 个体认识到遵守道德准则与是每个人的责任与义务,但道德准则与社会准则是一种社会契约,它是为了使人们和睦相处,只要达成共识,它是可变的。

阶段6:

普遍伦理取向。

个体形成人类正义、个人尊严、人权平等、生命价值等普遍伦理原则,认为这些原则与社会秩序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

如果个人的道德行为不符合自己的道德理想,就会产生自我谴责的内疚感。

14.父母对小学生的管教表现在哪些方面?

(1)直接教导(言传):

好习惯,学习态度,交朋友,父母的是非观、价值观、期望等等。

言传的作用取决于亲子关系的质量、父母的权威性等因素,并且有滞后性。

(2)榜样示范(身教):

说到做到,乐观的生活态度,喜欢阅读,抑或粗暴、打骂,无所追求。

身教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随着年龄的增长,身教比言传更重要。

(3)给予反馈(强化与惩罚):

对好的行为强化,对不良的行为惩罚。

最好的惩罚是“隔离”。

限制其喜欢的活动。

15.父母如何与小学生说话?

原则一:

与孩子交流时,听、点头、微笑、赞许,是父母需要做。

对孩子的叙述表现出浓厚兴趣。

原则二:

80%孩子说,20%父母说。

多问。

原则三:

学会反问。

孩子讲完了一件事,问他:

你对这个事情的看法是什么?

原则四:

给孩子提建议。

原则五:

话题要宽泛,不能只讲学习。

原则六:

对孩子的要求,不要马上否定。

16.简述小学生的友谊特点。

(1)同性友谊为主。

(2)选择性:

更强调内在品质。

(3)稳定性:

与幼儿相比,小学生的朋友数量不一定多,但更为稳定。

(4)性别差异:

女生朋友数量不多,但亲密程度高;男生朋友数量可能多,但交往可能不深。

17.青春期的身体变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身体外形剧变:

身高迅速增长,体重明显增加。

身体发育的速度存在性别差异(女孩早,男孩快)和个体差异(早熟、晚熟)。

(2)内部机能的变化。

①内脏:

心脏发展迅速,肺活量显著增强,身体抵抗力增强,一般很少生病;②肌肉和脂肪:

男生以肌肉增强为主,女生以脂肪积存为主;③脑的变化:

主要体现在脑机能的发展上——脑电波向a波转化,表示大脑已趋于成熟,神经纤维的髓鞘化已接近完成,兴奋和抑制过程取得较好平衡,内抑制日臻完善;④腺体和激素的变化:

生长激素、性激素的作用,使青春期表现出体形、内脏发育、第二性征等的急剧变化。

(3)性成熟:

出现第二性征,包括男女两性身体形态上的差异、生殖器官的发育以及性功能的成熟。

如男性喉结增大,变声,长胡子,遗精(12-18岁);女性骨盆增大,臀部和乳房逐渐丰满,月经来潮(10-16岁)等。

18.早熟与晚熟对青少年心理发展有什么影响?

(1)早熟的男孩:

在运动方面表现优越,在同伴交往中有优势,也比较受同龄女孩的欢迎,他们比较容易被选为领导者,并且被以成人的方式对待。

男孩的早熟与积极的自我概念相联系,他们往往乐于自我表现、健谈、自信。

(2)晚熟的男孩:

在运动及异性交往方面都处于不利的地位,在集体中容易被忽略,因而容易产生自我怀疑、依赖、被拒绝以及消极、胆怯的感觉。

但反过来看,漫长的青春期调适,也往往造就出晚熟的男性在认知上及适应技巧上的较强能力,因此,许多晚熟者成年后似乎在求知欲、社交以及探索等方面的行为上,都有比较好的表现。

补偿心理。

(3)早熟的女孩:

通常会被以大人的方式对待,且较受到男孩子的欢迎,这使得她们在社交方面比较擅长。

然而,早熟的女孩子也承受着较多内在的危机以及困扰,行为问题的风险增大,这与她们进入青春期的准备时间较短有关。

(4)晚熟的女孩:

有较少社会压力,而有较多的机会与同龄男孩发展比较平稳的人际关系。

19.哪些因素会影响青少年的身体映像?

(1)父母:

对孩子体型、体重和外表等的评论。

父母不要嘲笑孩子的外表,教导孩子自己定义身体映像而不是依据他人的反映,引导他们批判性地看待媒体。

(2)同伴:

同伴给予的外表反馈。

受到同伴对外表的批评或嘲笑的个体,表现出更低的身体满意度。

(3)媒体:

过度宣扬“骨感美”、铺天盖地的减肥广告,误导青春期女孩通过社会比较而产生消极的身体映像,过度追求纤瘦体型。

(4)个体因素:

体重指数、完美主义人格、不安全依恋。

20.形式运算阶段的思维特点是什么?

(1)初中生“经验型抽象逻辑思维”。

思维的具体特点包括:

概念的丰富与系统化;假设演绎推理;思维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日益明显;思维还存在片面性和表面性。

(2)高中生“理论型的抽象逻辑思维”。

其思维的新发展表现在:

思维的内省性;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

21.什么是青少年的自我中心思维?

其表现在哪些方面?

青春期的自我中心思维与两个概念相连——假想观众与个人神话。

假想观众:

认为每个人都像他们一样,对自己的行为特别关注。

假想观众导致青少年过高的自我意识以及对他人想法过于关注、过于敏感的倾向。

感觉自己在舞台上表演,周围都是自己的观众,在观察、关注和评价自己的表现。

对自己的外貌、穿着、动作、说话等放大观察。

个人神话:

又称自我独特感,指青少年相信自己是独一无二的、无懈可击的、无所不能的。

个人神话导致青少年过分夸大自己的情绪感受,认为自己的体验和经历是与众不同的,独一无二的。

这样的想法可能使他们不愿多与人交流,从而陷入孤独中。

无所不能的感觉又会使青少年敢于冒险。

22.如何解读青春期逆反?

其正效应表现在哪些方面?

(1)解读

从心理发育的角度来说,青春期逆反是正常的心理发展,其本质不是要跟成人对着干,只不过是要转变一下自己在成人心目中的形象,传达“我长大了”的信息。

严重的逆反心理需要引导和矫正。

主观方面:

青少年成人感和独立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

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小孩”,要求以成人自居。

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对任何事物倾向于批判态度。

正是由于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无视自己的独立存在,才采用逆反的方式来确立“自我”与外界对立的情感。

客观方面:

教育者的可信任度、教育手段与方法的不适当,往往也会导致逆反心理。

如家长教育方式的简单粗暴或命令式、专断式;父母期望值过高,要求过严;对孩子过于严厉,有“不打不成才”的思想。

(2)正效应

一般的逆反心理则属正常的发展问题,可能蕴含积极意义。

首先,逆反心理包含许多积极的心理品质,如自我意识强、好胜心强、有勇气、能求异、能创新等。

其次,逆反心理在某种程度上能防止一些不良品质的形成。

逆反心理强的孩子在烦闷、压抑的时候,敢于发作,能使负面情绪及时得到释放。

他们不会懦弱、保守、逆来顺受。

23.简述青少年自我概念的发展特点。

(1)自我概念更为内在与抽象。

社会性品质、个人价值观、道德观等。

(2)根据个人信仰和内在标准来看待自我,他人评价和社会比较对自我概念的影响减弱。

(3)自我描述有时会相互矛盾,具有情境性。

(4)有时表现出虚假的自我行为。

虚假自我是指压抑自己的观点、思想和情感,表现出与真实自我不一致的行为特点。

如屈从同伴压力而讲脏话、打架、欺负同学、取笑老师等。

24.简述青少年自尊的发展特点。

自尊是对自己所持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表明了个体在多大程度上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重要的、成功的和有价值的。

积极客观的自我评价是自尊的基础,成败的经验影响着个体自尊的发展。

自尊的发展趋势:

自尊水平在小学四至六年级呈上升趋势,在青春期前自尊突然开始下降后又慢慢上升,直到16岁趋于稳定。

自尊的性别差异:

青春期女孩比男孩有更低的自尊得分,可能的原因是女孩比男孩有更消极的身体映像和媒介影响得分。

25.自我认同的发展有哪两个维度?

可以分为几种不同的形态?

两个维度:

探索(广度与深度)与承诺(做出与认同)。

自我认同的发展是一种动态的过程,从低到高,也可能后退;可能是一种状态,也可能是多种状态共存。

①自我认同完成:

探索后,做出承诺。

②自我认同延迟:

探索中,还未承诺。

③自我认同早闭:

未经探索,做出承诺。

④自我认同扩散:

无探索、无承诺,逃避。

26.青少年的情绪发展有什么特点?

青少年的情绪和情感已趋向成熟和稳定,但与成人相比,又显得动荡不稳。

(1)情绪的自主性:

自我依靠,主动性,独立于父母,更多寻求同伴情感。

(2)情绪的波动性与两极性:

疾风暴雨。

时而情绪高涨、热情洋溢,时而消极低沉、孤独压抑,时而烦躁、冲动。

青少年自我报告的极端情绪高于父母。

(3)厌烦情绪的出现:

厌烦情绪与愤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