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桃花源记》知识点详解汇总及对比阅读练习含答案.docx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桃花源记》知识点详解汇总及对比阅读练习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桃花源记》知识点详解汇总及对比阅读练习含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桃花源记》知识点详解汇总及对比阅读练习含答案
《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与对比阅读
1、文学常识: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
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
生于东晋末期,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
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丑恶,41岁时弃官回乡,归隐田园,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
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
当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深知无法改变现状,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3、生字注音
便舍(shě)船豁(huò)然开朗屋舍(shè)俨(yǎn)然阡(qiān)陌(mò)交通男女衣着(zhuó)黄发垂髫(tiáo)便要(yāo)还家妻子邑(yì)人遂(suì)间(jiàn)隔为(wèi)具言所闻叹惋(wǎn)语(yù)云不足为(wèi)外人道及郡(jùn)下诣(yì)太守遣(qiǎn)人刘子骥(jì)
四、逐段词解与翻译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注释】
太元:
东晋孝武帝的年号(376年-396年)
武陵:
郡名,现在湖南常德市一带。
为业:
把……作为职业,以……为生。
为:
作为。
缘:
沿着,顺着。
行:
前行,走。
远近:
偏义复词,仅指远。
忽逢:
忽然遇到。
逢:
遇到,碰见。
夹岸:
溪流两岸。
杂:
别的,其他的。
芳草鲜美:
芳香的青草鲜嫩美丽,芳:
花;鲜美:
鲜艳美丽。
落英:
落花。
一说,初开的花。
缤纷:
繁多的样子。
异之:
即“以之为异”,对见到的景象感到诧异。
异,意动用法,形作动,以……为异,对……感到惊异,认为……是奇异的。
之,代词,指见到的景象。
复:
继续。
前:
名词活用为状语,向前。
(词类活用)
穷:
形容词用做动词,穷尽,走到……的尽头。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打鱼为生。
(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前行,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林,(桃林)夹着溪流两岸几百步长,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可爱,落花散乱繁多。
捕鱼人很为这里的美景惊奇。
又继续前行,想要走到桃林的尽头。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注释】
林尽水源:
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
尽:
消失(词类活用)
得:
发现。
仿佛:
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若:
好像……似的。
舍:
舍弃,丢弃,文中指离开。
才通人:
仅容一人通过。
才:
副词,仅。
复:
又,再。
豁然开朗:
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
然,……的样子。
豁然:
形容开阔的样子;开朗:
开阔明亮。
平:
平坦。
旷:
开阔;宽阔。
俨(yǎn)然:
(古今异义)古义:
整齐的样子。
今义:
形容很像;形容齐整;形容庄严。
之:
这。
属:
类。
阡陌交通: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阡陌,田间小路,南北走向的叫阡,东西走向的叫陌。
交通,交错相通。
鸡犬相闻:
(村落间)可以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相闻:
可以互相听到。
悉:
全,都。
黄发垂髫(tiáo):
指老人和小孩。
黄发,古时认为老人头发由白转黄是长寿的象征,这指老人。
垂髫,古时小孩不扎结头发,头发下垂,这里指小孩子。
(借代修辞)髫,小孩垂下的短发。
并:
都。
怡然:
愉快、高兴的样子。
【译文】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打鱼人在这里看到一座山,山有个小洞口,仿佛有光亮透出来。
(渔人)便舍弃了船,从洞口进去。
最初,山洞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
(呈现在渔人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有桑树、竹林这类的植物。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
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的人们,男女的穿着打扮和外面的人都一样。
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
【注释】
从来:
从……地方来。
具:
全都。
之:
代词,指代桃源人所问问题。
要(yāo):
通“邀”,邀请。
(通假字)
咸:
副词,都,全。
问讯:
打听消息。
妻子:
(古今异义)古义:
指妻子、儿女。
“妻”“子”是两个词,不是现代汉语的“妻子”今义:
男子的配偶。
邑人:
同县的人
绝境:
(古今异义)古义:
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
没有明显出路的困境;进退维谷的境地。
绝:
绝处。
焉:
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从这里。
遂:
于是。
间隔:
隔断,隔绝。
乃(乃不知有汉的乃):
竟,竟然。
无论:
不要说,(更)不必说。
“无”“论”是两个词,不同于现在汉语的“无论”(古今异义)。
所闻:
指渔人所知道的世事。
闻:
知道,听说。
叹惋:
感叹,惋惜。
延至:
邀请到。
延,邀请。
不足:
不值得。
(古今异义)
为:
介词,向、对。
【译文】(村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
(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都详细的一一作了回答。
村中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杀了鸡做饭来款待他。
村子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人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跟桃花源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这里的人)问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朝和晋朝了。
渔人把自己所知道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
(他们听了),都感叹惋惜。
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中,拿出酒菜来款待他。
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
村里的人告诉他:
“(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注释】
既:
已经。
便扶向路:
就顺着旧的路(回去)。
扶:
沿着、顺着。
向:
从前的、旧的。
处处志之:
处处都做了标记。
志:
动词,做标记。
(词类活用)
及:
到达。
郡下:
太守所在地,指武陵。
诣(yì)太守:
指拜见太守。
诣,到。
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如此:
像这样,指在桃花源的见闻。
寻向所志:
寻找先前所做的标记。
寻,寻找。
向,先前。
志(名词),标记。
(所+动词译为名词)
遂:
终于。
得:
取得,获得,文中是找到的意思。
高尚:
品德高尚。
规:
计划,打算。
(词类活用)
果:
实现。
未果:
没有实现。
寻:
不久。
问津:
问路,这里是探访,访求的意思。
津:
本义渡口。
【译文】(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
他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说了这番经历。
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最终迷路了,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品行高尚的名士。
听到这件事,欣然计划着前往。
计划还没实现,不久便病死了。
以后,就再也没有去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五、文言知识
1、同义词
(1)、缘溪行、便扶向路:
沿着,顺着
(2)、便要(yāo)还家、延至其家:
要通“邀”,邀请。
(3)、悉如外人、咸来问讯、皆叹惋、并怡然自乐:
都
(4)、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说
(5)、便扶向路、遂与外人间隔:
于是,就
2、古今异义
(1)、无论(古义:
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
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表示条件关系的连词)
(2)、妻子(古义:
妻子和儿女;今义:
对已婚男子的配偶的称呼)
(3)、绝境(古义:
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
没有出路的境地)
(4)、水源(古义:
溪水发源的地方;今义:
指人们饮用的水)
(5)、鲜美(古义:
鲜嫩美丽;今义:
指食物新鲜美味)
(6)、交通(古义:
交错相通;今义:
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7)、不足(古义:
不值得、不必;今义:
不够"注:
今义也有不值得的意思,例如:
不足挂齿")
(8)间隔(古义:
隔绝;今义:
两个地方分隔开)
(9)、俨然(古义:
整齐的样子;今义:
形容很像)
(10)、缘(古义:
沿着;今义:
缘故,缘分)
(11)、津(古义:
渡口。
指访求、探求的意思。
今义:
唾液)
(12)、外人(古义:
特指桃花源外的人;今义:
指没有亲友关系的人)
(13)、如此(古义:
像这样;今义:
这样)
(14)、仿佛(古义:
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今义:
似乎,好像)
(15)、开朗(古义:
土地开阔;今义:
乐观,畅快多形容性格)
(16)、扶(古义:
沿、顺着;今义:
搀扶,用手按着或把持着)
(17)、志(古义:
做标记;今义:
志气,志向)
(18)、延(古义:
邀请;今义:
延伸,延长)
(19)、悉(古义:
全,都;今义:
熟悉)
(20)、咸(古义:
全,都;今义:
一种味道)
(21)、既(古义:
已经;今义:
关系连词,既然)
(22)、寻(古义:
随即,不久;今义:
寻找)
(23)、向(古义:
以前的,旧的;今义:
方向,对…)
(24)、果(古义:
实现;今义:
果实,结果)
(25)、要(古义:
邀请;今义:
表示意愿)
3、词类活用
(1)、尽(林尽水源):
形容词用作动词,消失。
(2)、异(渔人甚异之):
形容词用为动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
(3)、前(复前行):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4)、穷(欲穷其林):
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尽,走到尽头。
)
(5)、焉(不复出焉):
兼词,“于之”,即“从这里”。
(6)、志(寻向所志/处处志之):
做标记,名词作动词。
(7)、果(未果):
名词作动词,实现
4、一词多义
(1)、寻:
①寻向所志(动词,寻找)②寻病终(副词“不久”)
(2)、舍:
①便舍船(舍(shě),动词,离开。
)②屋舍俨然(舍(shè),名词,“房屋”)
(3)、中:
①中无杂树(“中间”)②晋太元中(“年间”)③其中往来种作(“里面”)
(4)、志:
①处处志之(动词,“做记号”)②寻向所志(志,独字译为做标记。
与所连用,译为:
所做的标记。
)
(5)、之:
①忘路之远近(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②闻之,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③处处志之(助词,补足音节,无意义)④渔人甚异之(代词,"这种景况")
(6)、为:
①武陵人捕鱼为业(读wéi,动词,作为)②不足为外人道也(读wéi,介词,对,向)
(7)、遂:
①遂迷,不复得路(“最终”)②遂与外人间隔(“于是”)
(8)、向:
①寻向所志(原来)②眈眈相向(对着)
(9)、得:
①便得一山(得到,引申为看见)②得其船(得到,引申为找到)
(10)、闻:
①鸡犬相闻(听见)②闻有此人(听说)
(11)、穷:
①欲穷其林(形容词做动词,走到···尽头)②穷冬烈风(深)③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贫穷)
(12)、属:
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②神情与苏、黄不属(类似)③属(zhǔ)引凄异(连续)④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咐)
(13)、其
(1)欲穷其林:
这
(2)其中往来种作:
代词,代桃花源(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代词,代自己
5、通假字
“要”通“邀”,邀请。
“具”通“俱”,完全,详尽。
六、文本探究
1.课文以什么为线索?
怎样划分结构?
明确:
课文以武陵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按照发现桃林,进入桃源,出而复寻的时间顺序。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段)写渔人发现桃林的经过。
(开端)
第二部分(2至3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见闻。
这是全文的重点部分,作者正是借此寄托社会理想。
第2段写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
第3段写桃花源中淳朴的社会风尚。
第三部分(4至5段)故事的结局和尾声。
2.作者为什么开头结尾写得简略,中间写得详细?
明确:
文章的详略安排都是由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来决定的。
本文的作者主要是通过桃花源的生活情状来表现他的社会理想。
反映广大人民向往安定、幸福生活愿望的。
所以中间部分要详写。
开头和结尾只跟故事的传奇性质有关,所以写得简单。
3.在桃花源中,作者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作者笔下的桃花源,虚构了这样一种理想社会:
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
4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这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是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批判。
但他又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只能是一种空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5课文小结: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
故事曲折回环。
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七、内容理解
1、第一段:
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和沿途所见的美景第二段:
总写渔人的感受和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社会风尚第三段:
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花源家里做客以及辞去的经过第四段:
写太守派人寻找桃花源,因迷路而不复得第五段:
写桃花源无法找到
2、作者的愿望:
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
3、中心思想:
表达作者对没有剥削、没有动乱、和平生活的向往,对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的追求
4、桃花源是理想社会的原因:
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人人各尽所能的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友好。
5、发现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八、理解性默写
1.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
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夹岸数百步”都是桃树,没有一棵杂树,很是奇特。
3.本文中描写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4.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宁的句子是: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本文中明显了桃花源人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
明显精神面貌)的句子是: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8.交代桃花源的人来历的句子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9.“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10.“村人”满足于桃花源生活厌恶外界生活的体现是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暗示了桃花源中人不愿也不屑与世俗交往的心情,也表明村人对与人有戒心,怕外人知道后破坏他们安定平和的环境。
)
11.“不足为外人道也”这句话,表明桃花源中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虽“叹惋”却仍然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
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①桃花源中人厌恶源外战争,追求宁静、和平、幸福的生活;②桃花源中景色很美。
12.最后写想重入桃花源“不复得路”,刘子骥“规往”而“未果”的意图是什么?
①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似无,似真似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现实是不存在的。
并且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及、渲染了一种神秘的色彩。
)
13表明村人与世隔绝的句子是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九,文本中的成语
世外桃源:
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
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
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豁然开朗:
豁然:
形容开阔;开朗:
开阔明亮。
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
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怡然自乐:
怡然,喜悦的样子。
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无人问津:
没人探问渡口。
比喻事物已被人冷落。
津:
渡口近义词:
置之不理反义词:
门庭若市
鸡犬相闻:
每家鸡和狗的叫声互相听得到,表示很近的距离,也表现一种和睦的景象。
阡陌交通: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
黄发垂髫:
指老人和小孩。
黄发,旧说是长寿的象征,所以用来指老人。
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落英缤纷:
落花纷纷。
缤纷,纷纷。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形容长期脱离现实,对社会状况特别是新鲜事物一无所知。
也形容知识贫乏,学问浅薄。
与世隔绝:
与社会上的人们隔离,断绝来往。
形容隐居或人迹不到的极偏僻地方。
不足为外人道:
不必跟外面的人说。
现多用于要求别人不要把有关的事告诉其他的人。
屋舍俨然:
房舍整整齐齐。
屋舍:
房屋圈舍;俨然:
整齐的样子。
十、比较阅读
(一)、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21-24题。
(8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明日,宿旦子冈①。
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
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
园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
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
【注释】①旦子冈:
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
②甫:
刚。
③洵:
确实。
④浣:
洗衣。
1.解释下列加横线词语。
(2分)
⑴ 阡陌交通( ) ⑵屋舍俨然( )
⑶偶舍骑步行( ) ⑷方担粪灌园(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2分)
⑴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⑵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3..语段【甲】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
(2分)
4.【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现的生活图景有什么共同之处?
(2分)
(二)阅读文言文(13分)
〔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乙〕房玄龄奏:
“阅府库甲兵,远胜隋世”上曰:
“甲兵武备,诚不可缺;然炀帝甲兵岂不足邪!
卒亡天下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选自《资治通鉴》)
〔注〕房玄龄:
唐太宗时任宰相阅:
查看上:
指唐太宗炀帝:
指隋炀帝乂(yì):
安定。
卒:
终究,终于,完毕。
1.用自己的语言回答:
甲文村中人来到桃花源的原因是;
2.乙文唐太宗论述治国更需重视民生时举的事例是(2分)
2.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便要还家 要: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
(3)诚不可缺 诚:
(4)卒亡天下 卒: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4.甲乙两文都传达着使百姓安居乐业的愿望如何实现这一愿望呢?
选一个角度具体说说你从古文学习中获得的启示(3分)
答:
(一)答案:
1.⑴田间小路⑵整齐的样子。
⑶放弃,舍弃。
⑷正,正在。
2.⑴(渔人)又走了几十步,(洞口)突然变得宽阔明亮了。
⑵看见田间禾苗油然茂盛,男女老幼都在田间耕耘种作。
(每小题1分,共2分)
3.对没有战乱、宁静淳朴、安居乐业。
幸福和谐的理想社会的向往。
(意思对即可
4.和谐安宁;自得其乐。
(每项1分,共2分
课外段译文:
第二天我住在了旦子冈。
刚走了几里地,看见田间禾苗非常浓密,男女老少在田间耕作。
凡是江北的习俗,女人也参加农业劳作;比起西北那些不从事农业劳作的懒惰男子,江北的习俗的确好多了。
有时我放弃骑马开始步行,路过一农家,这家男主人正给担粪给园子施肥,女人从井里打水洗衣。
园子中间有豆篷瓜架,还有几株郁郁葱葱的树木,孩子们嬉戏欢笑,鸡鸣狗叫。
我看着越来越羡慕他们,觉得这一家中的万物都怡然自得,我惭愧自己远不如它们啊!
(二)答案
1.桃花源中人说自从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就再没有从这里出去 炀帝甲兵岂不足邪!
卒亡天下
2.
(1)同“邀”,邀请
(2)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3)确实 (4)终于
3.
(1)竟然不知道有个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2)如果你们尽心竭力,使老百姓安定,这是我的武器装备(或盔甲兵器)
4.示例1:
我认为关注民间疾苦可以使百姓安乐《捕蛇者说》中蒋氏等人的悲惨遭遇说明了“苛政猛于虎”减轻赋税,关注民生,这是使老百姓安居乐业的关键
示例2:
我觉得为官者亲历亲为、廉政爱民可以使百姓安居乐业《治水必躬亲》一文中海瑞在治理水患时亲临现场,风雨无阻,不苛扣百姓钱粮,像他这样才可以真正造福于百姓
课外段译文:
房玄龄上奏说:
“(我)看过朝廷仓库的盔甲兵器,远远超过隋朝。
”太宗说:
“铠甲兵械等武器装备,确实不可缺少;然而隋炀帝的盔甲兵器难道不够吗?
他终究丢掉了江山。
如果你们尽心竭力,使百姓平安,这就是朕最好的兵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