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经济.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019717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199.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经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中国古代经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中国古代经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中国古代经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中国古代经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经济.docx

《中国古代经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经济.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代经济.docx

中国古代经济

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讲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和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

[高考信息摘录]

根据《山东省07年文综考试说明》划定的考试范围,要求同学们掌握“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土地制度和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

结合《历史课程标准》的内容“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本专题是高考命题的重要内容。

学生复习本专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掌握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生产工具、水利工程等基本知识点。

(2)重点掌握古代农业、手工业和小农经济的特征,注意理解。

(3)手工业各个部门主要成就或技术出现的年代也是容易测试的内容。

(4)注意理解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三者之间的关系。

(5)对于“经济重心的南移”这一知识点,岳麓版讲得比较详细,人教版并没有涉及,课表也没有明确要求,同学们在复习的时侯只要是把课本上的知识点掌握即可,没必要深究。

(部分内容参照何凡主编《2007年高考冲刺

(二)社会与经济活动》)

研习考纲重难点

考点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一、梳理

1.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1)起源:

①由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

②最早在黄河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

(2)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

①生产工具的演变:

原始社会使用最落后的耒耜“刀耕火种”;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但使用并不普遍;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逐渐成为主要的生产工具,并且铁犁牛耕出现并且逐渐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的耕作方式。

②生产组织形式的演变: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生产工具的改进,农业的主要生产组织形式由简单写作逐渐过渡到精耕细作的小农个体农耕。

2.生产工具和水利设施的不断完善

(1)农业生产工具由原始社会的耒耜到战国时期使用铁器、牛耕,再到唐代曲辕犁的出现,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不断得到改进。

(2)中国古代非常重视水利,灌溉工具和水利设施不断完善。

著名的水利工程有春秋战国的芍陂、都江堰、郑国渠以及西汉的漕渠、白渠等。

治理黄河和西域地区的坎儿井也是古代巨大的水利成就。

二、深化

1.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以种植业为主、家庭饲养业为辅。

(2)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3)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4)中国是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得世界农业起源中心之一。

2.古代中国小农经济产生的条件、特点和评价

(1)产生的条件:

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2)特点:

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

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③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具有较强的稳定性。

④规模小、水平低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差,具有脆弱性。

(3)评价:

自耕农生活比较稳定,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但随着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小农经济的小规模生产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近代,越来越阻碍和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和成长。

3.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1)中原人口的南迁(在中国古代由于天灾人祸、战乱以及统治者的政治需要等原因,有三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的高潮:

两晋之际、唐安史之乱之后、两宋之际靖康之乱后。

人口迁徙的主要方向是南迁。

),不仅为南方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而且还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2)南方本身就蕴含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

(3)南方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为江南经济的发展创造了稳定的环境。

(4)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重心的南移又产生了重大影响。

(5)南方统治者为发展实力,重视发展经济鼓励开垦荒地、兴修水利。

(6)南方温和多雨的气候,便利的交通,新作物品种的引进以及江南地区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等要素共同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4.南方经济的发展过程

(1)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长期的战乱以及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趋于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打下了基础。

(2)隋唐时期,江南经济继续发展,安史之乱后,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3)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经济获得较大的发展。

全国的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南方日益成为全国经济的先进地区。

南北方经济上的互相依赖和联系加强,为政治上由分裂走向统一准备了物质条件。

(4)宋元时期,南方经济获得长足发展。

南宋时,全国的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到南方。

南宋以后稳定地形成了南方经济领先于北方的经济格局,南方最发达的江浙地区长期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5.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1)古代中国经济布局渐趋合理平衡。

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南北差距日渐缩小,南北经济联系不断加强,共同促进我国古代经济的发展。

(2)人口比重发生变化。

人口的转移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经济重心向南转移,经济重心的南移反过来加快了北方人民进一步南移,南方人口迅速增长,在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3)经济重心的南移也带来了文化重心的南移。

自南宋起,江浙地区已经成为人才密布区,有“财赋之地,人物渊薮”的说法。

(4)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经济重心南移,北方人民的南迁,北方的游牧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5)对今后对外开放、对外交通贸易的影响。

由于经济重心的南移,推动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得到很大改善,促进了我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和政治交流。

三、典例

[典例1](2005天津卷)按图顺序,农具功能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①②③④

图8—1—1

A.①谷物加工②汲水③耕地④耕地

B.①耕地②汲水③耕地④灌溉

C.①耕地②汲水③耕地④谷物加工

D.①谷物加工②耕地③耕地④灌溉

[研析]本题属于图表型选择题,主要考察的是学生对中国古代主要的农具识别能力。

①曲辕犁,是中国古代最先进的犁。

②桔槔,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古老的汲水工具。

③铁犁头,中国古代重要的特农具,由于铁质坚硬适合作犁头,铁犁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古代农业生产的效率。

④筒车,是一种灌溉工具。

[答案]B

【特别提示】图表型的题目在各种类型的考试中所占的比重逐渐增加。

对于历史上的重要工具、仪器,比如地动仪、曲辕犁、简仪等,要求同学们能够识别。

这就要求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和复习的时候,留意课本中的插图和图表。

[变式1]战国时期,秦国“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这实质上

A.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B.从法律上肯定了土地私有制度

C.提高了劳动者的身份地位D.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

[典例2](2006上海卷)在中国古代,“易于耕种的纤细黄土,能带来丰沛雨量的季候风,和时而润泽大地、时而泛滥成灾的黄河,是影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

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促使中国会采取中央集权式的官僚体系。

”维系这种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是

A.小农经济B.佃农经济C.庄园经济D.商品经济

[研析]该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但题目中的材料更多的是作为一种背景出现。

回答此题的关键性语言在题干的后半部分。

题目实际考察的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自耕农经济或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只要明白这一点回答此题当是不难。

[答案]A

【知识链接】自耕农作为国家赋税和徭役、兵役的主要承担者,维系着封建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命脉。

封建统治者要维持统治,社会上必须有大量的自耕农存在。

封建统治者往往会采

取均田或限田的办法来保证自耕农拥有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土地。

[变式2]唐代张籍《永嘉行》中说:

“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它反映出了

A.两晋时期的民族融和B.南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C.中原人口的大量南迁D.南北民族矛盾的尖锐

考点2土地制度

一、梳理

1.土地制度的演进

(1)原始社会的土地公有制。

(2)商周以来的贵族土地所有制—井田制。

①实质:

井田制实质上不是土地国有制,而是一种名义上国有而实际上是各级奴隶主贵族私有的土地所有制形式。

②历史:

产生于商,强盛于西周,瓦解于春秋。

③瓦解:

瓦解的根本原因是春秋时期生产力的发展。

铁器牛耕的出现,使私田的开垦增多,公田大量抛荒;各诸侯国的改革在客观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商鞅变法更是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对土地私有制度给予了全面的肯定;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争频仍,井田上的劳动了日益减少,缺乏安定的生产环境;而井田制的瓦解又加速了宗法分封制的崩溃。

战国时期,井田制已经大部分被土地私有制取代。

(3)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形式

①封建社会,国家仍然掌握一定数量的土地称为“公田”或“官田”。

②土地私有制有三种形式:

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和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从总体上讲,占主要地位的是地主土地所有制。

2.土地兼并和租佃关系的发展

(1)土地兼并

①根源:

土地兼并的根源在于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和土地买卖的合法性,由于地主阶级是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封建王朝不可能从根本上废除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所以土地兼并也是封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②危害:

土地兼并造成大量小农破产,一方面使农耕生产秩序遭到严重破坏,使国家失去财政税收的主要来源;另一方面导致阶级矛盾尖锐,发生农民起义起义,进而危及到封建政权的安危。

③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

统治者往往采用“均田”和“限田”的措施,限制土地的高度集中,保护自耕农经济。

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2)租佃关系的发展

①历史:

租佃关系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产生,自宋代开始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明清时期租佃制普及全国,成为农村经济的主要形式。

②产生原因:

租佃制是无地或少地的农民租种地主的土地,按一定比例向地主缴纳地租的一种农业经营形式,它是封建社会土地兼并的必然结果。

③地租形式的变化: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农民身份的提高,货币地租成为一种重要的地租形式,同时还出现了没有契约关系身份更加自由的雇佣劳动关系。

④积极作用:

契约纳租方式的确定,使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身份提高,生产自主性也大大提高。

二、深化

1.土地制度与赋役制度的关系

封建土地制度是封建赋役制度的基础,土地兼并引起封建统治的危机。

一方面农民失去土地,无以为生,会引起社会动荡,造成政治危机;另一方面,农民没有土地,无法承担国家的赋税徭役,造成财政危机。

土地问题引起赋税制度的改革,赋税制度的征收从人丁向土地演变,使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依附关系松弛,给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提供了劳动力和市场。

2.土地资源的开发和环境问题

我国古代是传统的农业国,农业发达,农业生产技术先进,土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但在古代历史上环境破坏问题已经比较严重,黄河泛滥就是典型的恶果。

比如,古代的秦汉时期,为了防止匈奴的侵袭,在内蒙古一带黄河的流经地区,迁去了大量的农民,由于过度的开发和开垦,造成了生态的极大破坏,沙漠对该地区的掩盖和肆虐使这里的许多地名和城池在今天看来是根本找不到的.在唐宋以后的朝代里,由于过度的开发江南水乡的湖泊和造田,造成了长三角地区的生态严重失衡,同时,由于在上游地区林木的过度砍伐,使长江水的泥砂含量在逐年加大.

三、典例

[典例3](2006年广东卷)中国古代与均田制相应的赋税制度是

A.租调制B.摊丁入亩C.一条鞭法D.两税法

[研析]该题考查的是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要求学生理解土地制度与赋税制度的关系。

均田制的实行,统治者将土地分给农民,受田农民必须向政府承担租税徭役。

均田制是古代保证自耕农大量存在的一项重要措施。

但随着土地兼并现象的日益严重,国家已无田可均,均田制实行不下去了了。

[答案]A

【知识链接】土地制度的变化使得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也发生相应的变化。

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主要有两个方向:

一是由按人丁征收向按土地征收演变;二是从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演变。

这种演变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

[变式3]阅读下列材料:

在485年,北魏推行一种均田制,原则上规定所有的成年劳力均可平均分得土地。

其中有一小部分土地为世业桑田,不必还官,其余在死后或超过规定年限后必须还给政府。

均田制虽未规定剥夺豪门贵族的所有土地……但它有助于防止土地和农民流入私人手中,同时也有助于中央政府财政基础的稳定。

请回答:

(1)均田制为什么能“有助于防止土地和农民流入私人之手”?

(2)统治者为什么要推行均田制?

与均田制相配套的赋役制度是什么?

它在隋唐时期有什么演变?

对农民起了什么作用?

考点3手工业的发展

一、梳理

1.概况

(1)冶金业

①冶铜:

商代成熟,从二里头文化时期到春秋末期,历时约15个世纪,是我国的青铜时代。

②冶铁冶钢:

春秋时期发明冶铁和炼钢;汉代开始用煤作燃料,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我国古代最先进的炼钢法—灌钢法;北宋普遍使用煤作燃料,南宋末年开始用焦炭冶铁,明朝流行开来。

(2)纺织业

①丝织技术:

上古时代学会养蚕缫丝;西周以后丝织技术突飞猛进,丝绸外销使中国获得了“丝国”的称号;西汉发明提花机;唐代出现缂丝技术。

②棉纺织技术:

宋末元初以来,棉花种植遍布全国;元代黄道婆全面革新棉纺织技术,松江在元明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明代后期棉布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

(3)制瓷业

制瓷技术:

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北朝烧出白瓷,隋唐进入成熟期;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元代烧出了著名的青花和釉里红,开始进入彩瓷生产时期;明代,创造了斗彩和五彩瓷;清代创造了粉彩和珐琅彩。

2.经营形态

(1)官营手工业:

官营手工业资金雄厚、规模经营,为细密分工和协作创造了条件,有利于手工业技艺的提高。

很长时间内,官营手工业代表着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

但是由于管理落后,逐渐走向衰落。

(2)民营手工业:

明朝以民营手工业超过了官营手工业占据了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有些规模大的手工业作坊逐渐扩展为工场手工业,并且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3)家庭手工业:

官营手工业一直在手工业中占据一定的位置,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正是小农经济的特点之一。

3.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基本特征

(1)起步早,水平高,行业门类齐全,地域分布广泛,生产技术不断进步,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产品远销亚欧非地区,广受赞誉。

(2)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两种经营形态并存。

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但呈现不断萎缩状态;私营手工业不断发展壮大,到明朝中后期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

(3)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结合,但手工业的发展受到农业生产的制约。

(4)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与工场手工业出现。

随着生产力的进步,生产效率的提高,劳动分工更加细致,手工业生产的规模不断扩大。

到了明朝中后期,江南手工业生产中采用雇佣劳动,分工明确,采用工场手工业经营方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5)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生产不局的相应变化。

随着南宋时期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到了南方,不少手工业生产部门、手工制品的主要产地,也从北方逐渐转移到南方。

二、深化

1.古代手工业由官营为主到以私营为主,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1)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私营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2)农业生产的进步为私营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

(3)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削弱促进了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4)官营手工业陈旧的管理模式,压抑了广大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2.古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之间的关系

农业的发展特别是经济作物的推广为手工业发展提供了原料,农业生产力革新的要求又为手工业发展提供了市场。

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和产品商品化的趋势为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商业的繁荣又反过来刺激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商品生产,所以尽管古代统治者把农业看作“本”业来重视,把工商当作“末”业加以限制,但由于农、工、商之间的互动特点,古代的工商业还是有所发展甚至出现了繁荣的局面。

三、典例

[典例4](2006广东卷)右图所示之剑出土与甘肃灵台,剑柄用青铜铸成,

剑身铁质,是我国现今出土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之一。

该剑最早可能铸造于

A.夏朝B.商朝C.春秋D.战国

图8—1—2

[研析]本题考查的是我国古代冶铁的历史。

只要是知道我国最早掌握冶铁技术是在春秋时期,就会作出正确的选择。

[答案]C

【解题技巧】解答此题之要抓住“剑身铁质”这四个关键字,题目实际上考察的是,我国古代的冶铁技术。

春秋时期,冶铁技术比较先进,已经会冶炼生铁,并开始将铁用于兵器制造。

[变式4]中国古代每一个历史时期,都会有某种手工艺品代表该时期手工业的最高水平,下列分类正确的是

A.商周/铁器—唐宋/陶器—明清/瓷器B.商周/漆器—唐宋/青铜器—明清/瓷器

C.商周/青铜器—唐宋/瓷器—明清/棉布D.商周/玉器—唐宋/漆器—明清/玻璃

 

[典例5](2007山东模拟)2005年7月,国家文物局在福建东南沿海发掘出一件珐琅瓷器,请你做一回文物鉴赏家,判断它的大致制作朝代是

A.唐朝B.宋朝C.明朝D.清朝

[研析]该题从现实生活的一个考古发现来作为切入点,考察历史基础知识。

题目形式比较新颖。

明清时期,我国的瓷器生产进入了彩瓷时代,明道创造了斗彩和五彩瓷。

清代又出现了文明中外的粉彩和珐琅彩。

[答案]D

【知识链接】珐琅彩,始创于清代康熙晚期。

至雍正时,珐琅彩得到进一步发展。

珐琅彩吸取了铜胎画珐琅的技法,在瓷质的胎上,用各种珐琅彩料描绘而成的一种新的釉上彩瓷,亦称“瓷胎画珐琅”。

珐琅彩瓷器从创烧到衰落都只局限于宫廷之中供皇室使用,是“庶民弗得一窥”的御用品。

[变式5]宋末诗人艾可叔曾写道:

“车转轻雷秋纺雪,弓弯半月夜弹云,……机杼终年织妇勤。

”这反映了

A.宋代制瓷的高超技术B.宋代丝织业的发展情况

C.宋代棉纺织业的发展情况D.宋代冶炼技术的进步

 

展望命题新动向

动向一综合应用

[样题1](2005全国文综)春秋时期,楚相孙叔敖主持修建芍陂,推动了所在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该水利工程位于

A.成都平原B.河北地区C.渭河流域D.淮河流域

[研析]本题考查内容属于历史地理的范畴。

芍陂是淮河流域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位于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

[答案]D

【知识链接】芍陂是淮河流域著名古陂塘灌溉工程,位于安徽省寿县南。

春秋时期楚庄王十六年至二十三年(公元前598年~公元前591年)由孙叔敖创建(一说为战国时楚子思所

建),迄今2500多年一直发挥不同程度的灌溉效益。

[预测1](原创)读图下列物品出现最晚的是

图8—1—6

图8—1—5

图8—1—4

图8—1—3

司母戊方鼎地动仪蛋壳黑陶杯青花瓷器

A.B.C.D.

[样题2](2006年天津文综卷)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文帝说:

“农,天下之本也,民所恃以生也。

”宋代李觏说:

“民之大命,谷米也;国之所宝,租税也。

清代中期农业税与工商杂税变化示意图:

1、税收总额

2、农业税

3、工商杂税

123

172317661849188518941903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观点?

(2)依据图示,指出农业税和工商杂税各呈现的总体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分析其原因。

(3)上述图文材料反映了中国社会怎样的发展趋势?

[研析]第

(1)问,从材料一可以获取农业重要的许多信息,农业是民和国的命和本。

(2)问,图表题一定要仔细观察图表中各项指标的发展变化,包括总体变化和相互变化。

通过看图表可以很容易地找出农业税和工商杂税各呈现的总体趋势。

原因分析,审题时抓住清代中期这一时间。

中期就与清初有关,后期就与近代史有关。

思路一是农业税基本稳定的原因;二是工商杂税增长迅速的原因。

[答案]

(1)农本思想;农业是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

(2)趋势:

农业税相对稳定,工商杂税逐渐增长(工商杂税超过农业税)。

原因:

实行“摊丁人亩”(“盛世滋丁,永不加赋”);商品经济发展(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清政府政策调整;民族工商业和外贸有所发展;外国资本渗入。

(3)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

【举一反三】本题实际上考查了农业与工商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地位的变化,这是人类社会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出现的普遍现象。

学生复习时可以结合三次工业革命后社会三大产业地位的变化,说明农业地位的不断下降,工业地位不断提高,第三产业越来越重要。

[预测2](原创)“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出现这种思想的原因不包括

A.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B.君主专制制度的崩溃

C.君主专制统治的的弊端日益暴露D.君主专制统治达到顶峰

动向二课标新题

[样题3](原创)中国古代南方经济不断发展,最终超越北方成为我国的经济重心。

在促进南方经济发展的诸多因素中,大量人口的南迁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关于中国古代人口迁徙问题,请完成下面的表格:

中国古代人口迁移

大规模人口南迁

时间

原因

影响

第一次

1.

2.自然灾害。

3.

1.给南方带去了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2.

3.

第二次

安史之乱后

第三次

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方向,除了由北方向南方迁徙外还有哪些迁徙方向:

1.

2.

[研析]本题采用表格的形式来考察中国古代的人口迁徙问题,形式新颖,知识点一目了然。

此题除了考察学生的课本基础知识外,还考察了学生的知识扩展和思维能力,有的问题的答案具有灵活性,给学生留出了一定的思维空间。

[答案]

中国古代人口迁移

大规模人口南迁

时间

原因

影响

第一次

两晋之际

(或永嘉之乱后)

1.战乱。

2.自然灾害。

3.统治者的政治需要

4.其他言之成理的理由可酌情给分。

1.给南方带去了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2.促进了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和。

3.带动了政治中心的南迁。

4.其他言之成理的理由,可酌情给分。

第二次

安史之乱后

第三次

两宋之际

(或靖康之变后)

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方向,除了由北方向南方迁徙外还有哪些迁徙方向:

1.中原人口向边疆地区迁移。

2.少数中国人海外移民开发南洋。

3.北方的少数民族南迁,与汉族杂居。

【题型分析】从07年各地的模拟题看,填表形式的题目出现的几率比较大。

往往是把同一类型或对人类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事件、制度等等放在一起,要求考生回答相应的问题。

这种类型的题目,难度往往不大,只要抓住考察点的主干知识一般就可以得出答案。

这就要求同学们在学习或复习的过程中,对历史的主干知识特别注意,最好能够记忆。

预测3.(原创)关于右图中的物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西汉时期开始用作冶铁燃料。

B.北宋末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使用。

C.用作冶铁主要是由于焦炭价格便宜。

D.南宋时开始用焦炭冶铁,明朝流行开来。

图8—1—7

 

焦炭

 

优化考题新演练

1.(原创)人的名字往往反映当时的时代特征。

据史书记载:

孔子的弟子司马耕,字子牛;冉耕,字伯牛。

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①我国从农业诞生之时,就开始使用牛耕。

②借用牛力耕田是中国传统农业的特色之一。

③牛耕与人民的生活联系密切。

④孔子的弟子大多是农民。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2.(2006江苏)下列不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手工业发展表现的是

A.吴、蜀的丝织业闻名全国B.建业、扬州是有名的造纸中心

C.能造使用推进器的战舰D.青瓷制作技术日臻成熟

3.(原创)“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节日庆典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