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改水项目实施方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4983313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1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旱改水项目实施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旱改水项目实施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旱改水项目实施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旱改水项目实施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旱改水项目实施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旱改水项目实施方案.docx

《旱改水项目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旱改水项目实施方案.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旱改水项目实施方案.docx

旱改水项目实施方案

第一章项目建设概要

1.1项目背景及依据

1.1.1项目背景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大兴农田水利建设,因地制宜兴建中小型水利设施。

根据江苏省财政厅、农委、水利厅、粮食局苏财建[2011]26号文《关于拨付2010年农资综合补贴集中使用资金的通知》精神,江苏省在苏北地区选择有水源条件和具备较好系统的19个县(市、区),实施旱改水田间工程改造20.445万亩,重点进行旱改水土地平整、沟渠整治、灌排设施和装备配套,改造后农田达到“灌得上、排得出”的水稻生产要求,确保2011年水稻扩种需要。

为此,***水利局委托连云港市水利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编制上报了《***2010年中央财政新增农资综合补贴资金旱改水田间工程建设方案》。

省财政厅、农委、水利厅组织专家对上述建设方案进行了合规性审查,根据审查意见,***水利局委托连云港市水利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编制了本实施方案。

1.1.2编制依据

江苏省水利厅苏水农函[2011]10号文[关于印发2011年中央财政新增农资综合补贴资金旱改水田间工程建设方案编写提纲》的通知],江苏省水利厅[关于印发《2010年中央财政新增农资综合补贴集中使用资金旱改水田间工程建设方案合规性审查意见》的通知],江苏省财政厅、水利厅苏水规[2011]1号《江苏省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工程建设管理细则》,《江苏省***农田水利规划报告》,《江苏省石梁河水库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报告》。

《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节水灌溉技术规范》(SL207—98)、《渠道防渗工程技术规范》(SL18—2004)、《泵站设计规范》(GB/T50265—97)、《水闸设计规范》(SL265—2001)、《泵站技术改造规范》(SL254—2000)、《水利水电工程水文计算规范》(SL278—2002)、《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SL72—94)等。

1.2项目区经济社会简况及工程基本现状

1.2.1项目区经济社会简况

1.2.1.1自然条件

***位于江苏省东北部,地处鲁东南丘陵与苏北黄海平原交接地带,县境东临黄海,西与山东临沭县毗邻,南以新沭河为界,与连云港市区、东海县相望,北与山东省日照市接壤。

地理坐标为:

东经118°45′39″~119°18′07″,北纬34°41′30″~35°07′39″。

属沂蒙山系山涧坡麓及堆积平原的一部分,地貌西北高,东南低,地形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西北部为低山、丘陵区,向东南逐渐由缓岗地、倾斜平原过渡为海积平原。

***全县土地总面积1427.27Km2,地面高程在10m-20m的面积为287km2,地面高程在20m-30m的面积为380km2,地面高程高于50m的面积为124km2。

山区面积为103km2,占总面积的7.22%;有名称的山头37处,分布在苏、鲁交交界处的班庄、塔山、黑林、厉庄、金山、石桥、柘汪等镇,高程均在海拔50米以上,以大吴山最高,海拔为364.6米,夹谷山次之,海拔为304.9米,地形坡度在1/20以上;丘陵面积为385km2,占总面积的26.97%;较大的岭有61处,丘陵区除分布在上述乡镇外,还有沙河、欢墩、门河、城头等镇,高程在20米~30米之间,坡度为1/20~1/300;平原面积为939km2,占总面积的65.79%;分布在中部和东南部沿海的青口、赣马、海头、沙河、墩尚、、宋庄、罗阳等,高程在2.5米~20米之间,坡度为1/300~1/10000。

属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

冬季受北方南下季风侵袭,以寒冷、少雨天气为主;夏季受来自海洋的东南季风控制,天气炎热多雨;春、秋两季处于南北季风交替更换期,形成四季分明的气候特征。

全县年平均气温13℃,年日照时数为2616.2小时,年无霜期203天,平均相对湿度73%,多年平均降雨量937毫米,蒸发量1119.5毫米。

降雨量时空分布不均匀,丰枯年际变幅较大,降雨主要集中在6~9月份,占全年降雨量的73.9%,春旱突出,秋冬季以旱为主。

容易形成干旱和洪涝灾害。

本地区多风,春季多大风、疾风,一般风向为东或东北风,风力3级,最大风力11级,多年平均最大风速15m/s。

1.2.1.2社会经济状况

全县下辖青口镇、柘汪镇、罗阳镇、宋庄镇、海头镇、赣马镇、城西镇、塔山镇、城头镇、沙河镇、门河镇、墩尚镇、石桥镇、金山镇、厉庄镇、黑林镇、班庄镇、欢墩镇等18个镇,共424个行政村,以及经济开发区、海洋经济开发区两个省级开发区。

全县土地总面积1427.27Km2,总人口109.9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2.25万人。

据《***2010年统计年鉴》,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182.44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2.84亿元,增长5.1%;第二产业增加值84.22亿元,增长16.9%;第三产业增加值65.38亿元,增长18.5%。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4222元。

粮食总产量50.40万吨,增长4.3%;油料总产量6.92万吨,增长7.5%。

农业总产值24.7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599元。

1.2.1.3自然灾害

***灾害性天气主要为台风、暴雨、洪涝、春寒和干旱。

降雨主要集中在7~9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73.9%,涝灾多发生于夏至到处暑之间,境内河流源高流急,汛期洪水泛滥成灾,造成水土流失。

特别是沿海地区,受大风、大潮、暴雨影响较大,对农业生产极为不利。

***一般年降水量小于蒸发量,加之降水集中,造成大量径流流失,干旱几率很高,春旱突出,秋冬季以旱为主,容易形成干旱和洪涝灾害。

由于拦蓄能力有限,配套建筑物不完善,不能满足工农业生产用水,水资源过度使用、水污染和浪费等使人类面临的水危机不断加剧。

洪涝县境因雨量分布不均,年际内变化悬殊,山区水土流失严重,河道淤塞,海潮顶托,排泄不畅,汛期易洪易涝。

解放后,特别是近二十年来,兴建了大批水利工程,洪涝灾害已经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卤潮***海岸线62.4km,滩涂面积13333公顷,沿海居民以渔盐为主业。

历史上海岸无堤防,入海口无控制。

建国以后,逐步修建海堤,河道入海口都建挡潮闸,但海潮侵袭时海堤屡被冲垮。

自实施海堤达标工程以来,全县海堤抗御台风能力空前提高,海水倒灌也得到有效控制,卤潮灾害大大减轻。

干旱建国后,兴建了大量的水利工程,洪涝灾害大为减轻,而干旱又见突出。

资料显示,每年9月中旬至次年5月中旬平均降水量与小麦生长需水量相差悬殊,不是冬旱就是春旱,或冬春连续干旱,初夏干旱也时有发生。

1.2.1.4农业生产及种植结构

***农业生产蓬勃发展,农业的基础地位稳固,农林牧鱼全面发展。

全县土壤有棕壤、砂礓黑土、潮土、盐土4个土类、9个亚类,16个土属、33个土种。

作物种类:

农作物种植以水稻、小麦为主,兼种花生、玉米、大麦、豆类、棉花、蚕桑、蔬菜等。

种植面积及比例:

2009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54.08万亩,粮食播种面积111.94万亩,占72.7%。

其中:

水稻种植面积39.83万亩,占25.9%。

小麦52.42万亩,占34%。

其他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为19.69万亩,占12.8%。

经济作物种植面积22.41万亩,占14.5%。

单产和总产:

2009年粮食作物单产450公斤,总产50.40万吨,其中:

水稻单产595公斤,总产23.69万吨,小麦单产361公斤,总产18.93万吨。

油料作物单产309公斤,总产6.92万吨。

棉花单产93公斤,总产761吨。

蔬菜单产2586公斤,总产40.51万吨。

瓜果单产2026公斤,总产6.56万吨。

1.2.2工程基本现状

1.2.2.1基本情况

建国后,***水利事业逐步走上有规划、有步骤系统治理轨道,全县兴建了大批水利工程设施,基本上形成了能灌能排的水利工程框架,大大提高了灌排能力,有效地保障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1949年,在兴建新沭河工程的同时,地方政府利用赈灾粮搞小型农田水利,先后分9期疏浚朱稽河,开挖朱稽副河,调整范河水系与朱稽河分流入海。

1954年和1955年,徐州地区水利部门派技术人员会同县有关人员对青口河和朱稽河进行全面勘察后,分别制定治理方案。

1956年,***水利建设由摸索阶段进入洪、涝、旱、潮、渍、淤综合治理阶段,兴修小水库、塘坝、灌区工程,开挖截洪沟,整修梯田,进行农田水利配套。

1970年初,由徐州地区水利局制定的“沭北洼地”除涝工程方案,其中包括青口河整治,范河调尾与中游改造和朱稽河调尾工程,实施“上截中改下调尾”。

将范河两岸高程在3.8米以下区域划为圩区。

至此***按高程分为山丘、平原、湖洼三片区,并制定相应治理措施。

1985年后,进一步完善、修订***农田水利规划,提出“以小流域为主开发山丘区,以提高标准为主建设平原区,以完善配套为主治理湖洼区”的指导思想。

到1990年底,***共建小型水库70座;开挖截洪沟40条,长167千米;筑蓄水淤地坝3800余个;加上下游疏浚筑堤工程,形成有效的防洪工程体系。

坡地平原湖洼区整治所有18条大小河道,开挖大沟21条、中沟331条、小沟4198条,总长3183千米,构成较为完整的除涝降渍工程体系。

石梁河、小塔山两个大型灌区,以及遍布山丘区的小水库灌区,有效灌溉面积42533公顷。

1990至2000年,国家对农村水利投入相对较少,主要是以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为主,结合农水补助项目,以国家投入资金为引导,投资以地方政府和村组自筹资金为主。

全县每年以冬春有利时机为主,广泛组织发动,大干农田水利,较有效地维持了原有水利基础设施的运行,保证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2000年以后,随着国家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中央和省对农村水利的投入也在逐年增加。

***十分重视农村水利规划工作,在省市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先后完成了《***小塔山水库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报告》、《***石梁河水库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报告》、《***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及年度实施方案》、《***丘陵山区水源工程建设规划》、《***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规划》、《***节水灌溉规划》、《***水土保持规划》、《***农村小型泵站更新改造规划》、《***2003~2007年县乡河道疏浚规划》、《***2007~2010年县乡河道疏浚规划》、《***“十一五”村庄河塘疏浚整治规划》等多项农田水利建设专门规划,农田水利建设做到以规划为指导,以规划中的建设项目为依据,分年度逐步落实建设项目,筹措建设资金,完成规划建设内容。

2000~2004年在山丘区以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为主,结合秋收秋种工作全面开展以平田整地,建设水平梯田为主要内容的土石方开挖工程建设。

在大搞人力土方会战的同时,根据具体地形条件,调集了挖掘机、推土机等大型土方机械和大批小型土方机械,人机并举,相互调剂,既提高了效率,又加快了进度,形成了工程规模,掀起一轮又一轮的秋冬农田水利建设高潮。

次年春季起,工程转入建筑物配套建设,全部工程于每年夏季汛期到来之前完成。

建设完成成片小流域治理工程20多处,投入资金500多万元,其中省以上资金200多万元。

2003开始,省水利厅针对农田水利灌排体系淤塞的现状,及时启动了第一轮县乡河道疏浚的,先干后补,疏浚每方土按县级河道1.8元、乡级河道1.2元的补助标准引导开展河道疏浚工作,至2006年第一轮已经全面完成,2007年开始组织开展第二轮县乡河道疏浚,到2010年为最后一年,目前为止规划建设任务已经基本完成,对全县农田水利灌排体系的改善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农业生产和农田水利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灌溉和防洪排涝基础保障。

两轮规划共完成县乡河道231条,疏浚河道总长度1000多公里,完成总土方2900多万方,投入资金14233万元,其中省级财政投入3272.04万元。

2004年开始实施小塔山灌区节水灌溉续建配套工程,先后实施了2004、2005、2006、2007、2008四个年度的工程,共计投入资金7000多万元。

2008年又启动了石梁河水库灌区节水灌溉续建配套工程,投入资金3000万元。

已经实施的灌区骨干工程改造发挥了显著的工程效益,同时也激励了项目区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自觉筹资投劳进行末级渠系配套改造和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

2005年以来,针对山丘区灌溉水源不足的情况,***开展了丘陵山区水源工程建设,共投入资金1600多万元,开挖新建、改建大口井132座,塘坝145座,提高了丘陵山区的灌溉保证率。

在上级对小型泵站改造投入很少的情况下,***积极鼓励村组集体组织多方筹措资金,维修改造生产必需的电灌站,根据统计,共新建、改造灌溉站150多座,新建、改造灌排结合站26座,投入资金近1000万元。

但是与全县近千座电灌站相比,数量还很少,小型泵站改造的任务依然艰巨。

2006年,投资300多万元,完成了***部级节水工程,完成柘汪、赣马两个片区的节水灌溉建设任务。

自2006***开始实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

2006年实施了“民办公助”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投资277万元,完成5个片区6个行政村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配套任务。

2008年实施了中央财政小塔山水库灌区末级渠系改造项目建设任务,投资629万元,完成了4个片区的支渠以下田间工程配套改造建设任务。

2010年实施了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专项补助项目建设任务,投资593万元,完成3个片区田间工程的建设任务。

并从此开始了***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有大型灌区节水灌溉续建配套骨干工程建设和末级渠系小型水利田间工程建设并驾齐驱的局面,从而加快了全县农村水利基础设施配套改造步伐,建设一片、治理一片,发挥效益一片的良好发展方向。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是农村水利灌排体系的最末级工程,对***粮食的生产、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据统计,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经过***广大干群几十年的努力建设,***具有较为完善的骨干灌排工程体系,农田水利工程已经基本形成防洪、灌溉、排涝、降渍四套水利工程体系。

但是***农田灌排工程大多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设标准较低且水利后续投入不足,现工程设施配套不齐、老化严重,效益已明显下降。

近年来开展的大中型灌区改造工程主要针对大中型灌区的灌排骨干工程,大中型灌区的末级渠系(支渠以下渠系及田间工程)及小型灌区的灌排工程投入较少,目前灌区支渠以下渠系完好率及田间工程配套率较低,严重制约了灌排效益的发挥。

由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多建设在远离村庄的田野,建设管理不便,加上运行时间过长,维护资金投入少,造成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老化、破损甚至报废。

现状年全县平均防洪除涝能力在5年一遇水平以上;灌溉保证率50%,灌溉水利用系数0.53,渠系水利用系数0.56,工程配套率达到50%,但完好率仅30%多,有效灌溉面积60.31万亩,标准化农田面积达27.6万亩,旱涝保收田面积27.14万亩,节水灌溉工程面积15.2万亩,粮食综合生产能力48.35万吨,农业总产值64.79亿元。

***有石梁河水库灌区和小塔山水库灌区两座大型灌区,水源主要来自石梁河水库和小塔山水库两座大型水库。

石梁河水库灌区土地总面积74.25万亩,其中耕地面积45.35万亩,设计灌溉面积40.58万亩,现状灌溉面积35万亩,灌溉保证率50%,灌溉水利用系数0.53,渠系水利用系数0.56,田间水利用系数0.9。

现状水稻种植面积18.8万亩,小麦种植面积26.4万亩。

灌区总人口41.3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9.85万人;小塔山水库灌区土地总面积56.2万亩,其中耕地面积31.53万亩,设计灌溉面积30.3万亩,现状灌溉面积26万亩,灌溉保证率50%,灌溉水利用系数0.53,渠系水利用系数0.56,田间水利用系数0.9。

现状水稻种植面积12万亩,小麦种植面积20万亩。

灌区总人口41.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5.3万人。

1.2.2.2大中型灌区骨干工程改造及运行情况

***现有大中型灌区水源工程、骨干沟渠及水利枢纽运行正常,灌溉水源有保证。

小塔山水库灌区兴建于1959年,属国家大型灌区,位于***中部,地理位置东经119°10′,北纬34°41′,南临青口河,北至苏鲁交界的绣针河,西抵小塔山水库,东濒黄海,总面积374.7平方公里。

水库以东为开阔平原,自西向东逐渐倾斜,地面坡降在1‰—5‰之间,主送水干渠为梯级渠道,在地貌上形成良好的自流灌溉区域。

范围包括青口、赣马、塔山、海头、柘汪、厉庄、金山、石桥8个镇的全部或局部,耕地面积31.53万亩,设计灌溉面积30.3万亩,有效灌溉面积26万亩。

石梁河水库灌区是根据原徐州专署水利局1957年3月编制的《新沭河灌区技术设计》,由江苏省水利厅1957年5月25日以苏水(57)字第329号文批准兴建的,1968年建成并投入运行。

灌区位于***南部,以石梁河水库为水源,控灌青口、宋庄、罗阳、墩尚、沙河、门河、城西、城头等8个镇,总面积49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5.35万亩,设计灌溉面积40.58万亩,有效灌溉面积35万亩。

小塔山灌区在2004年利用抗旱应急经费改造了塔总干渠部分骨干工程,2004年主要工程内容:

(1)塔总干渠防渗护砌工程;

(2)邵庄节制闸改建工程;(3)南一、三、支渠和北一、二、三支渠的进水闸改建工程;(4)南二支渠闸新建工程;(5)环岭节制闸改建工程;(6)南二支渠改变输水线路新开挖1000米工程。

完成投资225万元。

2005年主要工程内容:

共护砌干渠1条长4.5km,支渠1条长2.153km,改造维修干渠节制闸5座,支渠节制闸2座,维修干渠生产桥3座,拆建干渠生产桥1座。

工程投资750万元。

2006年主要工程内容:

塔总干渠南二支、南三支、南四支及北四支渠道衬砌;塔青干渠邵庄节制闸—韩坡节制闸段的北二支、北三支、北四支及南四支渠道衬砌,总长度19.13公里。

工程投资750万元。

2007年主要工程内容:

护砌赣西干渠7公里,拆除重建大林头倒虹吸,维修改造仲马、东张夏渡槽,维修改造黑坡节制闸,增设赣西干渠进水闸的电气部分,维修改造北干渠尾水闸,拆除重建、新建过路涵洞10座,拆除重建、新建过路圆涵9座。

工程投资1800万元。

2008年度小塔山水库灌区追加实施的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分为赣西干渠渠道防渗衬砌和建筑物改造2个部分,共衬砌赣西干渠3公里,龙南干渠5公里,兴北干渠6公里,拆除重建进水闸12座,节制闸6座,过路涵12座,维修改造干渠跌水1座。

2008年度石梁河水库灌区实施了第一期工程,追加实施的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内容为:

实施的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为孟曹总渠8.4km、朱南干渠7.75km和10条共20km孟曹总渠上的支渠防渗衬砌。

建筑物为孟曹总渠上拆建13座干、支渠进水闸,维修肖岭水电站节制闸和山岭房泄洪闸;朱南干渠上拆建朱南干渠渠首进水闸、11座支渠进水闸和1座泄洪闸。

目前两座大型灌区骨干工程配套改造正继续按照规划分年度逐步实施。

已经实施的灌区骨干工程改造都已经发挥了显著的工程效益,而且社会效益明显。

同时也激励了项目区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自觉筹资投劳进行末级渠系配套改造和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

***大型灌区在运行管理方面,支渠以上工程由灌区管理单位管理,斗渠及以下工程由镇、村、组管理,由于管理方法和技术落后,水资源利用率低,农业灌溉用水定额偏高,影响了灌区效益的进一步发挥和提高。

随着近年来灌区改造力度的加大,工程效益的逐步发挥,***在用水管理方面也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一些地方成立农民用水户协会,让农民参与用水管理和工程管护,建立健全了灌溉管理组织和节水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实行计划用水和节水灌溉,也取得了一定成效,获得了一些经验。

1.2.2.3作为灌溉水源工程的水库运行情况

***境内可作为灌溉水源工程的水库共有大、中、小型水库89座。

其中大型水库两座,分别是石梁河水库(市管,***、东海共用)和小塔山水库;中型水库一座,八条路水库;小型水库86座,其中在册70座。

目前两座大型水库是***的主要灌溉水源工程,均已经除险加固完毕,工程运行状况优良。

八条路水库除险加固已经基本完成。

大中型水库均成立专门的管理单位,管理机构健全,管理体制科学,管理人员熟悉业务,工程运行良好。

70座在册小水库,列入省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的有49座,目前已经加固完成20座,尚有29座正在除险加固中,2010年底全部完成除险加固任务。

大部分小水库运行基本正常,在册小水库由各镇水利站进行管理,每座水库都配有专门的管理人员,他们熟悉情况,责任心强,能够保证工程的正常运行。

对病险水库实行降低水位或汛期空库运行,确保工程安全,生命财产安全。

不在册的小水库由镇村联管,以村管为主,均有专人管理。

1.2.2.4现行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在小型灌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水行政管理部门积极探索适合***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的方法,根据***小型水利工程面广量大、管理不便的的特点,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类型小型水利工程的特点,宜租则租,宜赁则赁,实施多种管理体制,进行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

运行管护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一是由所在村村委会负责管理。

村委会通过安排专项管护资金,或者通过对小型水利工程产权转让经营筹措管护资金,或者通过承包经营小型水利工程以承包费用折算工程管护资金等多种方式,明确专人对不同类型、不同作用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进行管理和维护。

二是由农民用水户协会负责管理。

***现有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民用水户协会10个。

三是由镇水利站负责管理。

对极少数关系到村与村之间用水调度,容易引起用水矛盾和纠纷,由镇水利站负责统一管理和调度使用,管护经费由镇村统筹。

近年来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按照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有关要求,组织农民参与工程规划、筹资、投劳、建设、运行、管护的全过程,并引导农民充分发挥主人翁责任感,在一些镇村成立农民用水协会,这些地区形成以用水户管护为主、基层水利服务组织指导为辅的工程管护机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目前协会运行效果良好,对建立农民参与用水管理和工程建设、运行、管护全过程的新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护机制,实现工程长期高效运行起到了示范作用。

将在全县范围内加快推广,逐步使农民真正成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和受益的主体。

1.2.2.5水系情况

***的水系自成一体,属滨海诸小河水系,境内有大(

)型水库(小塔山水库)、中型水库(八条路水库)各1座,小型水库70座。

区域内河流纵横,多年的治理及水系调整,现基本形成了高水高排、低水低排、高低分开、灌排分开的合理布局。

区域共有大小河流十七条,省级排洪河道有新沭河从区域南侧由临洪口入海;青口河贯穿整个沭北地区,将区域南北分开,从下口入海;龙王河穿过区域北部由朱蓬口入海;绣针河为省际边界行洪河道,从区域东北侧通过荻水口入海。

以上四条河流均发源于山东省沂蒙山区,为沭北地区主要行洪骨干河道。

范河、朱稽河、兴庄河发源于区域内西部丘陵山区,为主要排涝骨干河道;其它诸小排涝河流均发源于西部或西北部低山丘陵区。

因受地形控制,该区域内水系多呈东西方向,部分河道长度短、高差大,大部分河道独流入海。

1.2.3项目实施受益区简况

该项目实施地点座落在***中西部丘陵山区城头、门河2个相邻镇,项目区实施旱改水总面积1万亩,集中连片治理。

项目区内的灌排系统大多由人工开挖于五、六十年代,并经过多次完善而形式,布局基本合理,但由于年久失修疏于管理,加上项目区土地承包到户统配不力,从而使斗渠(斗沟)以下各级排灌系统不畅。

也有少数排灌系统因势而成,布置不尽合理,需结合土地整理局部调整。

项目区内的田间工程主要有农渠、农沟、毛渠、毛沟、田间道路等构成,田间工程布置方式为间距1000m一条支渠,间距200m一条农渠,田块长度100m,宽度200m,田头沟一般间距100m布置一条,深度为1.2m左右。

区内因长年种植旱作物,几乎没有田间配套建筑物。

1.2.3.1城头片区情况

城头镇地处***西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思想汇报心得体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