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读经教育观一关于当前读经教育一点思考.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4970071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1.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的读经教育观一关于当前读经教育一点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我的读经教育观一关于当前读经教育一点思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我的读经教育观一关于当前读经教育一点思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我的读经教育观一关于当前读经教育一点思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我的读经教育观一关于当前读经教育一点思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的读经教育观一关于当前读经教育一点思考.docx

《我的读经教育观一关于当前读经教育一点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的读经教育观一关于当前读经教育一点思考.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的读经教育观一关于当前读经教育一点思考.docx

我的读经教育观一关于当前读经教育一点思考

我的读经教育观

(一)

——关于当前读经教育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办法

人皆有其天命之性,是谓良知,至善至真至美,天理具足,不假外求,人所为者,只是遵循此良知之天理而行即可。

良知虽光明至善,然常为物欲习气所遮蔽,以至人欲横流,悖天逆理,犯上作乱,故须通过教育以存其天理而去其人欲,复其良知本性之灵明至善。

口之于味、目之于色、耳之于声皆有常嗜焉,凡合乎真、善、美之理义,亦常使我们的良知欣欣然而喜悦,皆所以养吾良知者也。

故所谓教育,即是致吾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以使天下事事物物各归于正而已。

教育在人不同阶段之重点,根据人性的的发展,可分为“生活常识”“生命意义”“生存技能”三方面的教育,而启发人性之善的德性教育、启发人性之美的艺术教育,以及启发人性之真的科学教育,都以恰当的方式贯穿其间。

读经教育作为一独立之教育体系,可分为三个阶段,一者六岁之前陶冶熏染为主的教育;二者六岁到十八岁以读经解经读史为主的教育;三者十八岁之后以社会实践为主的教育。

这是一种遵循了人性的发展进程,以及面对人性不同内涵全面开发的学习方式。

本文我所要说明的重点就是在读经教育的教学过程中,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思考和完善,从而实现读经教育的理事无碍,日臻圆满。

根据多年的思考和实践,我主要梳理出十个方面现存的问题,并提出我的解决之方,以供大方之家参考。

1、因材施教的问题

因材施教的全面实践,是古代私塾教育所以成功所在,因材施教的全面冷落,又是现代教育所以失败所在。

因材施教体现的是儿童中心本位,是对人性的尊重,对个体生命的关怀,对天地间每一个独一无二的生命发自内心的悲悯,是面对人的教育。

现代应试教育整齐划一的进度,统一的教材、教法,并以分数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固然有诸多的不得已处。

然由此而导致的教育产业化、工厂流水线化、以及教育对象的物化,正是近现代中国体制教育最大的弊病所在。

若读经私塾只是把教学内容换成了经典,把分数标准换成了背书标准,把读经、包本作为唯一追求,在教育观念上没有丝毫改变,其结果将更甚于体制应试教育的分数一刀切。

我以为,现代读经私塾有两条生命线,一者读经为本,一者即因材施教。

近百年来从未有比现代读经私塾更适合因材施教的教学场所了。

故而我断定,随着读经私塾教学管理的日趋合理,将来社会各界的精英,必将自现代读经私塾而生。

在实践方面,我以为有两点特别值得重视,一者教育者自身观念的转变,二者学堂制度的保障。

读经不是知识技能培训,故实不必只用一个标准去衡量一个班乃至一个学堂的所有孩子,无论是现在,还是在将来,因为这一定是有问题的。

同学之间,也不必非要争个第一第二,那实在是毫无意义的。

教育只是一个协助天地化育万物的过程,比如一棵松树,我们浇水施肥,是为了让它能够长得更好,而不是期望他一定能够长成参天大树。

这就是尽心,知性,父母该作此观,师长也该作此观。

在具体操作上,首先,学堂里的每个孩子,不管是领读班还是自学班,都应该有一个在老师指导下为其量身打造的半年或全年学习目标,每个同学都可以不一样。

在接下的的时间里,老师带着学生一起去完成各自的教学目标,从读经、背经、识字、书法、阅读、日常生活等各方面都可以有所规划,然后打印出来贴在教室显眼处,以供同学们平时了解自己的进度,起到一个勉励的作用。

每个同学,只要在规定时间里完成自己的学习目标,较之前进步了,我们就应该给予肯定,这份肯定是自然的,发自内心的,不扭捏造作的,是和那些最聪明的孩子完成了他们的学习目标之后,从老师处得到的肯定和赞叹完全一样的。

这就要求读经老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并且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孩子的不同问题,因势利导,给予其恰当的指引和鞭策,避免“一刀切”的现象再现私塾。

2、包本背诵的问题

清华、北大以高分录取学生,我们觉得理所应当;文礼书院以包本背诵三十万字作为入学条件,我们也觉得理所应当,因为这本身就是一个选拔机制,岂能毫无门槛。

读经老师把包本背诵作为检测学生读经成果的一个方式,家长把包本背诵作为孩子读经的一个成绩,我认为都是无可非议的。

但我想说的是,一如在体制教育下不可能每个孩子都考满分一样,在读经学堂也并非每个孩子都能完成包本。

既然如此,若只是以包本作为唯一的目标,那将置那些为数不少的不能包本的读经孩子于何地?

他们在读经学堂除了饱受指责和轻视以外,又能收获到什么?

因为有一个不可忽略的现实,那就是现代读经学堂相当一部分孩子正是因为在体制面临淘汰,其父母才不得不为其另谋教育出路,选择读经学堂,若依旧如此,那这些孩子和在体制又有何区别?

包本背诵十分优秀的孩子,是否就一定就能够成为大才,而不能包本的孩子就一定成不了大才?

这是一个古往今来谁也很难回答的问题。

我们只能说通过读经的教育,让每一个孩子的生命都能得到尽其可能的开发。

可若一味的迷信于包本背诵,又何异于迷信于考试分数?

回顾历史,无论是古代的科举状元,还是现代的高考状元,绝大多数人都因为对国家对社会毫无建树而被历史淹没。

无论古今都不乏这样的例子,一如今天家喻户晓的马云,也曾屡试不第,最后考上了杭州师范学院这样一个不起眼的三流专科学校,学的还是英语专业,最后却缔造了一个商业帝国,影响了数以亿万计的中国人。

不只马云,第一位中国诺奖获得者莫言,小学尚未毕业呢!

这都直接给了那些认为成绩就是一切的人一剂镇定剂。

我们始终要牢记我们面对的是活泼泼的人,我们的目的是为了赞天地之化育,五个手指尚且不一般长,我们岂能人为的拿包本作为唯一标准去要求所有孩子?

文礼书院设置自己的入学门槛,读经老师用包本检测一些同学的读经成果,我都是双手赞成的。

但实在不必人为的赋予包本背诵太多的附加意义,因为这就是一个检测标准。

在我看来,对于包本背诵,我们可以从三方面来认定,一、这是进入文礼书院必备的条件;二、这是读经成果的重要检测标准;三、这是开发聪明的一个有效方式。

至于对那些不能完成包本的孩子,能完成全书分段背诵也很好,不能全书分段背诵,能比上次多背一两段也很好。

总之,能包本的尽量包本,不能包本的比上次进步了也很好。

将来胜负高低,尚未可知呢,十年二十年后,你且看他!

3、教学模式的问题

要探讨现代读经私塾的教学模式,首先有必要明确创办读经私塾的目的是什么。

如果只是为了赚个噱头,捞的满盆金,这本身就与教育无关,自可忽略不计。

大多数人办私塾还是出自对现行教育的不满,对文化的一份担当,对圣贤教育的期望,于是含辛茹苦,搭台唱戏,在此我要特别说明一下的是,我们要明确读经学堂到底是以招生为本还是以育人为本。

是的,学生多了,可以解决经济的问题,可以修缮硬件设施,可以改善办学条件,可以优化教学环境。

然我要说的是,能否培养出优秀的学生,与这些其实一点关系都没有,尽管一般人可能比较在意这些,但作为堂主、老师,我们要深明此点。

一些堂主在创办学堂之初,信誓旦旦的说要培养真正的人才,然当处处受制于经济的困顿时,渐渐把先解决经济问题作为首要目标,时间久了也就很难再回归初发心了。

因为你有所求,自然就有所限,终于离办学初心渐行渐远,所谓的学堂,只不过变成了一个教育产业而已。

若其初心是要通过读经私塾这么一种民间的教育模式,培养出合格的公民,时代的英才,其必定能够时时回归此心,常保此心,一步一步走在教书育人的路上。

明确我们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算是合格,才算是可以毕业。

不管家长如何看待,不管学生如何流动,我们所要反省和检讨的只是我们的教育目标教学方法合理与否?

于是体现在老师的安排上,课程开设上,教学方法上,制度的保障上,一切都以更有利于学堂教育目标之实现而服务。

当此时代,我深知体制教育把教学目标挂靠在取得优异成绩和好找工作上。

而读经私塾,虽然大家都号称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然终究如何落实到作为读经教育第一阶段的私塾教育上?

如何落实到具体的实践方法上?

有一些学堂选择了以只管背书其他搁置的方式,以背诵完数十万字的经典字数为唯一目标,并以学生能尽可能多的包本背诵经典为最大的成绩。

而在我看来,这并不能让我心悦诚服,因为我知道背诵并不是人类学习能力的全部,包本背诵也不是培养人才的全部,乃至读经也不是人性开发的全部,既然如此,我就要试着去完善我们的教学模式。

对比古今中国的基础教育,有这么一个现象,我觉得很有必要说明一下。

在古代私塾,无论是三五个学生,还是三、五十个学生,往往从早到晚只有一位老师全面负责其教学;而在现代体制学校,一个班级常常是每门课都有一位老师来负责教学,然后有一位班主任负责此班日常管理。

古代私塾以读经为主,开设的课程少,一位老师也能够兼顾得下来,现代学校基础阶段也学习西方分科的模式,专业性又很强,于是需要很多位老师来配合。

同样是基础阶段,同样是涵德育智,到底哪一种模式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呢?

这个问题或许在体制内根本不必讨论,然在读经学堂却很有必要探讨一下。

因为现代读经学堂很大程度上继承的是古代私塾的教学模式,既然都是为了教书育人,而教书育人岂能缺失老师的合理安排?

根据我的切身经历,现代读经学堂主要有三种班级管理模式,一者两三位老师从早到晚轮流带着学生读经,一方面是为了在上课时尽量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开口读书,且一位老师读书读累了,其他老师可以替补上去。

我心里琢磨的是既然作为大人的老师都会读累了有人替换,那一天八个小时甚至十个小时读经的学生,能扛得住吗?

要扛不住谁来替换一下他们呢?

而这种模式也让几位老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早耗到晚,常常会感到精疲力尽,心力交瘁。

于是自2011年初我创办铭谦,就拒绝了这种模式,而是采用了另外一种模式,即一个班安排两位老师,一主一辅,主班老师负责上午和晚上的读经教学以及班级日常管理,辅班老师则负责下午的读经课,配合主班老师的各项工作。

在非上课时间一位老师可以读读书,安顿一下自己生活上的事。

然实践了四年,有一个问题始终不能得到解决,即因为辅班老师负责的课比较少,并且以主班老师的配角出现,若其于读经教学方面是新手上路,在他代课时学生往往不买其帐,教学质量很难得到保证;若其是有多年经验或有独立思想的老师,却会和主班老师在对班级的教学和管理上出现严重的观念偏差,常使学生无所适从。

在观看了徐建顺教授等制作的纪录片《韩国吟诵采录纪行》之后,我深受启发,于是完全改变了这样的班级教学模式,也就是如今我们正在实行的第三种模式,即每个班级只安排一位老师,主管中文读经教学和班级管理,要求必须有多年读经教学经验,并且对于相关理念以及重要经典十分熟悉。

若一些学生因年龄小生活方面需要特别照顾,则请一位性情平和的生活阿姨,负责他们的生活管理。

除了每天六个多小时中文读经外,我们还有英文,书法等课程,于是聘请专业的老师按照我们的教学大纲来负责,而此时负责中文读经的班主任老师就可以得到休息。

这是目前为止我认为最合理的读经学堂班级教学管理模式。

4、英文读经的问题

英文读经的意义,当然不是仅仅为了完成文礼书院的入学标准,即包本背诵十万字。

英文读经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的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英语这门世界语言,以作为走出国门了解世界的工具,进一步能够读懂英文原著,了解其深度的文化内涵,再进一步或把西方的优秀文化介绍进来,或把国内的优秀文化推介出去,实现二十一世纪地球村时代中西文化的交流和汇通,我认为这是现代读经私塾开设英文读经课的主要原因。

根据儿童英文读经教育的相关理论,整个英文读经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是多读多背的阶段,要求学生不管懂不懂,尽可能的去多听多读多背,以积累大量的英文知识,到了第二个阶段再作解经的工作,逐字逐句逐篇了解之前所背之英文文章。

多年的实践告诉我,这样的一种实践法,在国内大多数学堂大多数孩子身上,真是费力多而收功少。

随着学生年龄的日渐长大,其对于英文的兴趣,也与日俱减,最终很多学生、学堂放弃了英文读经的教学活动。

很多孩子的英文背诵效率一直是停滞不前,或许也有个别学生特别突出,像我学堂一女生,平均每学期包一本英文经典,而考察其故,原来她本来就有深厚的英文基础,在英文读经时,只要借助字典稍微查一下单词,整个句子的大意已经知晓,故这是典型的理解记忆。

后来考察文礼书院诸生,在借助字典查过文章中的生单词后,背诵进度确实比原来高多了。

我尝思其故,其实当我们在背诵不了解其含义的英文篇章时,完全是机械记忆,或者可以说是无效声音输入。

于是自然会出现小时还好,越长大越困难,前面背后面忘,包本困难的现象。

其实只要我们平心静气的考察人类的语言学习规律,不难发现要掌握一门语言的首要前提就是其所输入的必须是有效声音,即在现实环境中一定有具体事物与之对照。

所以不管多大的人,到了一个纯粹的外语环境,很容易就能掌握此门外语。

会不会背英文文章、会不会写英文单词都不重要,只要能记住很多常用的单词句子,自然在环境的逼迫和影响下,能够形成外语思维,养成语言能力。

而就读懂外文原著而言,除了其本身具备的理解判断力外,大量词汇的掌握,对英文文句的高度理解,都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有鉴于此,我认为读经学堂的英文如此教学,当更有益。

首先在课时设置上,中英文的时间比例可按三比一来安排;在教学目标上,以完成十万字英文经典背诵为目标;在教材选择上,按照由浅到深的原则选取《英文导读1000句》《英文常语举要》《英文名著选》《英文新旧约选》《苏氏柏拉图自辩自辩》五部教材;在教学进程上,小孩子学简单的,大孩子学稍微深一点的,要求每一篇文章的单词要掌握,大意要了解,这就要求在学生的英文读经教学中,必须有比较专业的英文老师介入,在各个方面给学生以指导。

如此,学生每背会一句英文,就能掌握十多个单词,每背完一本,则能掌握上千个单词,且能够在英文的理解方面有所提升,久而久之,英文读经便会不只停留在机械记忆上。

其对学生日后无论英语会话还是英文阅读方面,都能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5、如何解经的问题

在读经学堂,是否有必要在读经之余适当的开展训诂解经课,这是目前比较有争议的一个话题,无论是引用古人的解还是季谦先生的不解,都很难争辩出个所以然来,我们但看这样做的道理何在,然后依道理而行即可。

反对的人会说,孩子十三岁前是记忆的黄金年龄,我们应该尽可能多的让他多读多背经典,等他背的多了,年龄长大了,自然会有理解力的提升。

这时再去做解经的工作会更加容易有效,而过早让孩子解经只会开发他的理解力,不但会影响读经的质量,还会过早开发孩子的聪明,干扰其读经的专注力。

在此我认为上述观点有这样几处误区,兹一一说明。

首先,人类的记忆力的发展特点,读经人一般会认为零到十三岁呈增长趋势,十三岁后则会逐渐停滞或者衰减;那理解能力呢,从出生到终老,一直呈上升趋势。

我要补充说明的是,十三岁前因为记忆力强而理解力弱,故可偏重于机械记忆,然十三岁后理解力已经开始发展,则应该适当利用理解记忆。

另人类的理解力,并非只是自然发展,而是需要后天人为的干预,才能有良好的发展,否则就会发展缓慢或者停滞。

而单纯的机械记忆对理解力的发展意义是极小的,故而指望机械记忆促进理解力的提升发展是不现实的;而理解力发展的特点就是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形象到抽象,循序渐进,按部就班的,中间缺少一环都不行,故需要在不同发展阶段,给予不同的照顾。

其次,理解力和记忆力并非矛盾对立的,或者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的。

有价值的记忆材料有助于理解力的提高,而理解力的提高又有助于记忆的加深和巩固。

比如对于成人,我们常常挂在嘴边时时引用的经典一定是我们能够基本了解的句子,正因为有此基本了解,所以要忘记也很难。

而那些不了解的句子如《诗经》《易经》《尚书》的大部分,不但不容易记住,而且忘得也很快,在小孩子那里也是同理;

再次,人的悟性或许是难以把握的,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然人的理解能力,却一定是循序渐进的。

对于经典,只有多熟悉多了解,才能受其启发,逐渐内化于自我之生命,从而影响观念之形成,乃至言行举止的方式。

这也就是孔子所谓“亲仁”“里仁”“毋友不如己者”“与善人居”的深意所在。

只是指望着机械记忆,以期有能一日豁然贯通,在古人固以为不可行,何况在传统文化普遍缺失的今天。

不要说“经典是从人性而发”,“个个心中有仲尼”“人人自有定盘针”“无善无恶心之体”,这些话头谁人不知,但人性也常“但为闻见苦遮迷”“枝枝叶叶外头寻”“有善有恶意之动”。

故我们既要了解人性的超越,也要对治人性现实的问题;

最后,经典是教人回归良知回归天理的,读经是如此,解经也是如此。

故只要安排恰当,基本不会存在哪一个影响哪一个的问题。

而且能让学生自小就沐浴在圣贤的智慧笼罩下,彻底避免读了几十万字,还不知四书五经讲什么,不知读经有什么用,不知如何安顿自己的人生的现象。

倘若在读经学堂都没有做的解经工作,非要搁置到最后,对于那不上书院的十分之七八,岂能指望他们在社会上去解经?

我觉得不现实,不科学,也不合人情。

所以我认为在解经一事上,也不要抱什么功利心,指望一解经就能如何如何,根据不同年龄阶段,我们可以酌情做出如下安排:

1、六岁之前的孩子,除了读经之外,也可以适当的让他们玩玩沙子、积木,唱唱歌跳跳舞,画画画讲讲故事,看看德育故事,都挺好,总之让他们的生命世界丰富多彩起来;

2、六到十岁的孩子,在读经之外,可以让他们读熟《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蒙学作品,然后给他们讲一下这些文章每一句话的大意乃至其背后蕴含的典故。

总之读经本身就是一件愉快的事情,不只通过背书才能收获到些许满足感,过后很快又烟消云散了;

3、十岁到十三岁的孩子,则可以在读经之外去逐句了解一下四书章句的大意,从字词训诂到大意了解,可参考《四书集注》《四书直解》《论语新解》等名家注解,老师则通过复讲来检查其了解情况;

4、十三岁以上的孩子,如未完成前述功课则继续,若已完成,则可继续《易经》和《诗经》等经典,了解其大意。

至于老庄,我不建议过早了解,功成名就后再去懂也为时不晚。

总之,只有对经典有所了解体悟,从读经中读出味道的学生,才能勇猛精进,然后表现在背书上,立志上,解经上,乃至依理安顿自己的日常生活上。

据我所知,古人十五岁前后考秀才,二十岁前后考举人,二十五岁左右考进士,都要对经典,对孔孟之道有所发明的。

观如今十五岁的孩子,读经时间并不少,可其较之古人,实在差的太远。

6、基础教育的问题

我所谓基础教育,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者语文方面基础知识之掌握;二者数理方面知识要点之掌握。

依据我的理解,儿童读经教育之理论,是发自人性,合乎天理的一种教育理论,其兼顾人性发展的全面性和全程性,从不同课程的合理安排到不同阶段的学习重点。

因为读经教育不仅是培养古典文学、史学、哲学人才的教育方式,而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基础教育模式。

故其与儒家唯理是从的精神气质一脉相承,承认并尊重人类一切理性成就,见贤思齐焉,不会轻易反对任何有价值有道理的学问,只是分清轻重主次,以确定花多少力气去学习。

关于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首先我以为很有必要对六到十三岁的学生,在读经之余每天拿出一定的时间,在识字上花一些工夫。

我们选用的识字教材是《四书五经不二字》,约五千多个,每年掌握一千个,要求能够会读会写知道基本意思。

此外对于六七岁没有上过体制的孩子,有必要让他学习一下写字和拼音,因为这些本来就很简单,很容易就能学会,跟进一下也不费什么力气,若故意的搁置,反倒不自然了。

实践证明,教十岁以后的孩子写字要远远困难于教六七岁的孩子写字。

至于作文,对于十岁以后的孩子,偶尔出个题目,让他们练练笔也挺好,总之不要过分要求,文章的内涵深度固然与学问境界有关,然对于语言的敏感度和对文字的组织能力,却是需要有一定练习的,所以不必刻意的去回避什么,顺其自然最好。

而在数理方面,孩子到了十三岁之后,每周就可以安排两个小时左右的时间,请一位在中小学数理化方面都比较有教学经验的老师,以体制课本为本,指导学生学习一下这些自然科学知识,包括地理、生物,绝对是有好处的。

在方法上,可以以自学为主,遵循由简到难的次第,每个人的进度都可以不一样。

即便两千年前的孔子教导弟子学习六艺,尚且还有一个“数”呢。

有人说我们让孩子在读经之余自学就行,不用老师教,这样对个别孩子还好,但却缺乏普适性。

我们读经的最高理想就是重整山河,治国平天下,要是缺少了自然科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对现代科技成果一无所知,绝非佳事。

虽然现代体制教育的所有课程都是遵循着人的理解力发展规律开展的,不过我们很容易注意到这么一个现象,即很多自小读经的孩子,无论是读经的兴趣、状态,还是对于经典的了解,反倒不如在体制读过几年然后来读经的孩子优秀。

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固然很多,而我认为对于理解力发展的故意忽略,绝对是一个主要原因。

7、体美教育的问题

过于疲惫的身体需要休息,过于安逸的身体需要锻炼,这可以说是体育的核心。

就现代读经学堂的师生而言,每天在教室坐着读书的时间超过七八个小时,在身体锻炼方面实在要重视起来。

虽然孩子在跑在跳都可谓之身体锻炼,但这样的模式缺乏持久性和规律性。

故就学堂而言,很有必要安排专门的体育课程,有条件的学堂可以请武术老师教习中国功夫,没条件的学堂就是每天早上带着孩子们跑跑步也总胜过什么也不做。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若体质太弱,力不从心,又如何能安心读经,将来经略四方呢!

这一点一定要引起我们各位堂主、老师的注意。

至于美育,也是人性良知一个重要的内涵,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孟子所谓“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

无论是绘画、书法、音乐、雕塑、建筑、戏剧,都是暗合了人类美的心灵,于是才会得到一致的肯认。

那读经学堂如何进行美育呢?

首先我们不要拘泥在开设哪些课程上,而是怎样回归人类欣赏美的心灵上。

人类的美感不是建立在逻辑思辨上,也不是建立在人为造作上,它是一种直觉的感受,是潜移默化的结果。

我们读经学堂可以做三件工作来培养孩子的美感:

一、让学堂有中西经典音乐的持续播放;二、让孩子每天都有时间可以练练书法;三、鼓励孩子多看看古今名画。

不要以为,只管背书,什么问题都会解决了。

先不说孩子读经几乎不了解,即使完全了解了,也只是作用于善的一方面,岂能代替真、代替美的教育?

季谦先生倡导六岁之前看名画、听名曲,实在有其深意。

或许有人说,那是六岁之前的事,过了六岁就晚了。

我想说的是若十三岁后还可以读经,那六岁以后就可以同样进行美育,若不可以,那就只能把握好六岁之前了。

八、如何阅读的问题

现代读经学堂在教学生读经的同时,要不要开展阅读?

一些堂主老师一看到这个问题,一定会摇摇头说,“读经都来不及,还开展什么阅读呢?

这不是在障碍孩子吗?

”他们总喜欢用这些血淋淋的词汇来批评不同意见。

虽然季谦先生在早期读经推广中也曾经倡导过“一日一书”运动,后来随着老实大量读经的全面推展,阅读反而被一再贬低搁置了。

有的老师响应季谦先生号召,每日除了八到十个小时的读经,其余一概搁置,并认为这是培养大才的唯一途径。

只要有学堂在读经之外涉及其他,就会被目为不老实不大量,让人很有点党同伐异的感觉。

如此,如何阅读?

阅读什么?

如何开展?

诸如此类的问题自然没了探讨的必要。

我以为,在读经之外,根据学生的年龄不同,适当的开展阅读,既可以涵养性情,提高理解力,还可以丰富孩子们的精神生活,培养对文字的敏感度,巩固识字教学,加深对于文字的理解运用。

阅读有这么多的好处,为什么不开展呢?

关键在于我们选什么样的书籍,以及如何开展的问题。

我知道,在一些读经老师那里,儿童文学是很不受待见的,认为这是小儿科,孩子一开始阅读就应该读《史记》《通鉴》这样的大部头著作,然至于到底该什么时候开始,如何开始,却常常不见下文。

其实对于儿童文学,大家也不必太过轻忽,我是赞成小孩子在茶余饭后翻翻一些儿童文学作品的,何也?

读经的目的是为了回归本性之善,那儿童文学又何尝不是以启发人性之善为内容呢?

读经对人性之启发,少年、儿童或许还比较模糊,而儿童文学却让他们立刻就能受其感染,给他们在生命之初就埋下善的种子。

当然,在我看来,读经孩子可阅读的书籍何止儿童文学一种,名人传记、美德故事、乃至史记、通鉴,凡是以八德为纲领的书籍,都可以让学生去读。

具体我是这样做的。

针对六到十三岁的孩子,课后有闲暇,读经任务完成后老师批准,都可以徜徉我们尊经阁的数千册书籍中。

凡是他们看得懂的书都可以去翻阅,前提是每一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