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4949472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5.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教育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教育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教育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教育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docx

《教育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docx

教育学

第九章德育

本章提纲

第一节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

一、德育的概念

二、德育的意义

(一)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二)德育是中学生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三)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三、德育目标

(一)德育目标的概念

(二)制定德育目标的主要依据

(三)我国中学德育目标

四、德育内容

(一)确定德育内容的依据

(二)中学德育的内容

第二节德育过程

一、德育过程的含义:

(一)德育过程的概念:

(二)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

(三)德育过程的结构和矛盾

二、德育过程的规律

(一)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二)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

(三)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四)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第三节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一、德育原则

(一)德育原则的概念:

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二)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

导向性原则、正面教育原则、知行统一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二、德育的途径

(一)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二)共青团、学生会组织的活动(三)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四)、社会实践活动(五)校会、周会、晨会和时政学习(六)班主任工作

三、德育方法

(一)说服法

(二)榜样法(三)陶冶法(四)锻炼法(五)品德评价法

第四节德育模式

一、认知模式

(一)理论假设

(二)围绕道德两难问题的小组讨论

二、体谅模式

(一)理论假设

(二)围绕人际一社会情境问题的道德教育

三、社会模仿模式

(一)理论假设

(二)围绕社会学习论的道德教育

 

第一节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

德育工作在学校工作中居于首要地位

一、德育的概念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运用德育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施加积极影响的教育活动。

德育通常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和社会德育等,从内容上说,一般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心健教育。

德育具有社会性、历史性。

在阶级和民族存在的社会,具有阶级性和民族性。

还具有共同性一定的历史继承性。

二、德育的意义

(一)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二)德育是中学生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三)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德育目标

(一)德育目标的概念

德育目标是指通过德育活动使受教育者在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

规格要求,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二)制定德育目标的主要依据

制定德育目标的主要依据是:

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

目的;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三)我国中学德育目标

1.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的总要求

2、初中阶段德育目标的要求

(1)思想政治方面

(2)道德行为方面(3)个性心理素质和能力方面

3、高中阶段德育目标的要求

(1)思想政治方面

(2)道德行为方面(3)个性心理素质和能力方面

四、德育内容

(一)确定德育内容的依据

1、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

2.学生的年龄特征

3、时代特征和学生品德实际

4、还要考虑我国的文化传统的作用。

(二)中学德育的内容

1、政治教育:

指按照国家特定的政治观和社会对公民的一般要求,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政治理论教育、法制教育及社会行为规范的教育。

2.思想教育:

指关于人生观、世界观以及相应思想观念方面的教育。

3道德教育道主要注重受教育者的良好个性培养及社会公德的教育。

4.心理健康教育指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与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产生,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心理辅导的方式一般包括个别心理辅导和团体心理辅导两种。

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务是:

(l)针对大多数心理缝康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昀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的发生,促进学生心理机能、人格的发展和完善。

(2)就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而育,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针对少数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

学生需要进行心理辅导有很多方面,主要是:

第一:

学习心理辅导。

主要包括:

其一,听课方法的辅导。

其二,学习方法的辅导。

第二:

生活心理辅导:

就中学生而言主要对如下方面进行辅导。

其一,生活习惯辅导。

其二,娱乐方式的辅导。

其三,消费方式的辅导。

第四,自我意识的培养。

第五,人际交往的辅导。

第三:

学会选题,择业心理指导。

 

第二节德育过程

一、德育过程的含义:

(一)德育过程的概念:

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协调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二)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

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三)德育过程的结构和矛盾

1.德育过程的结构:

德育过程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因素构成。

2.德育过程的矛盾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二、德育过程的规律

(一)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1.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

知、即道德认识,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

情、即道德情感,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的态度.

是运用一定的道德观评价自己与他人的品行或某事物时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和主观态度。

意、即道德意志,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道德目的而行动时所作的自觉努力,

是调节道德行为的精神力量。

行、即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支配下采取的行动。

是衡量人的品德好坏的重要标志。

2.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

道德认识是基础,道德行为是关键。

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一般按照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操、锻炼道德意志和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的顺序进行。

在德育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具有多种开端,或晓之以理,或导之以行,或动之以情,或从锻炼道德意志开始,

(二)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

1.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发展的:

活动和交往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2.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的特点

(1)引导性、目的性、组织性。

(2)内容、形式的多样性。

获得思想道德经验,行为得到实际锻炼。

(3)对象的有限性。

(4)科学性和有效性。

(三)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德育过程既是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思想品德的过程,又是个体思想品德外化

为社会道德行为的过程。

德育过程的最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四)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第三节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一、德育原则

(一)德育原则的概念:

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二)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

1.导向性原则

导向性原则是指在进行德育时,以正确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价值取向为导向,指导学生形成发展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德育原则。

贯彻这一原则,要求教育者做到:

(1)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2)把德育的理想性与现实性结合起来。

(3)学校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我国现行的方针政策、

2.正面教育原则

正面教宵原则是指在进行德育时,教育者以说理疏导的方式,来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以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德育原则。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坚持正面说理,疏导思想,以理服人。

(2)树立先进典型,利用榜样教育引导学生进步。

(3)以表扬、鼓励为主,批评、处罚为辅。

(4)正面教育要与纪律约束结合起来。

咱我控制能力和良好行为习惯。

3.知行统一原则

知行统一原则是指在进行德育时,把提高道德认识与培养道德实践能力结合起来,做到知行和谐发展的德育原则。

在品德教育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就成了德育的出发点和归属。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联系实际,讲清理论。

(2)组织实践活动,德育是一种亲历性的教育

(3)教育学生要言行一致、知行统一。

4.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他。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l)要尊重、信赖、爱护学生。

特别是潜能生,

(2)要根据学校德育任务和学生现有的思想道德水平,提出合理的、明确具体的、序列化的德育要求。

(3)把尊重爱护学生与严格要求结合起来。

5.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在进行德育时.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实际出发,根据其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确定德育内容,选用德育方法和形式来进行针对性教育的德育原则。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I)要深入了解和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

(2)要根据学生个人特点和品德现实水平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3)要从学生的实际思想状况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德育。

6、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在进行德育时,使各种教育力量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地对学生施加统一的、系统连贯的教育影响的原则。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校内各方面的教育影响要协调一致。

(2)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

(3)要加强德育的计划性。

二、德育的途径

(一)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这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

(二)共青团、学生会组织的活动

(三)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四)、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

1.劳动。

尤其是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般包括生产劳动和自我服务性劳动。

2.社会公益活动。

3.社会调查。

必须注意如下要求:

第一,确定好调查专题。

第二,选定好调查的范围和对象。

第三,选定好调查方式。

第四,要选择在国家政策法规允许范围内学生力所能及的调查活动,第五,要保证学生的安全。

第六,活动结束后,学生要写好调查报告,

(五)校会、周会、晨会和时政学习

(六)班主任工作

三、德育方法

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而在德育活动中所采用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包括教育者的施教传道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受教修养方式。

(一)说服法

这是主要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说理传道,使学生明晓事理,分清是非,以提高道德认识的方法。

说服法包括讲解法、谈话法、讨论法、阅读指导法等。

运用说服法要注意以下几点:

(1)明确目的性。

(2)富有知识性、趣味性。

(3)注意时机。

(4)以诚待人。

(二)榜样法

这是以他人的高尚情操、模范行为、优秀事迹等来影响受教育者的方法。

榜样有教育者、优秀人物、优秀学生等。

运用榜样法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

1.树立的榜样要有典型性和示范性。

学校树立的忧秀典型,应是教育学生最有说服力的榜样。

2.选定的榜样要真实可靠,具有导向性。

3、榜样的崇高和伟大要能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

4.教育者的形象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陶冶法

这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景,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方法。

陶冶包括:

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等。

陶冶法具有自觉性、愉悦性、暗示性和情景性的特点。

运用陶冶法要注意以下要求:

1.创设良好的情景

2.教育者的人格感化。

3.与启发说服相结合。

4.引导学生参与情景的创设。

(四)锻炼法

这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

运用锻炼法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坚持严格要求.

2.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3.注意检查与评价。

(五)品德评价法

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受教育者的思想言行作出判断。

1、要以鼓励、表扬为主,惩罚、批评为辅,切忌体罚、心罚。

2、要以事实为依据,做到客观、公正。

3、发扬民主,注重实效。

第四节德育模式

当代最有影响的德育模式有认知模式、体谅模式、社会模仿模式。

认知模式重知,体谅模式重情,社会模仿模式重行

一、认知模式

由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而后由美国学者科尔伯格进一步深化的。

(一)理论假设

1.道德发展论

道德判断形式反映个体道德判断水平。

所谓道德判断内容就是对道德问题所作的“该”或“不该”、“对”或“错”的回答;所谓道德判断形式指的是判断的理由以及说明过程中所包含的推理方式。

后者反映个体的道德判断水平。

2.道德教育论

道德教育奉行发展性原则。

(二)围绕道德两难问题的小组讨论

1.道德两难问题及其设计

所谓道德两难,指的是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境或问题。

道德两难情境的设计必须遵循一定的要求。

第一,设计的情境必须是真实的或者是

可信的。

尤其对学生而言,还必须是学生能够理解的。

第二,设计的情境必须包

含两条道德规范,而且只包含两条道德规范。

第三,涉及的两条道德规范在设计

的情境中必须发生不可避免的冲突,

道德两难问题的素材。

一般有三种来源:

第一,虚构的道德两难故事。

第二

以学科内容为基础的道德两难问题。

第三,真实的或实际发生的道德两难问题

2道德讨论中的引入性提问

3.道德讨论中的深入性提问

(三)简要的评论

1.认知模式的缺陷

一是太过于强调认知力的作用,忽视了对道德行动的研究,而后者对德育来

说才是最重要的;二是强调了道德判断的形式而忽视了内容的作用;

2.认知模式的特色及对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启示

二、体谅模式

体谅或学会关心的道德教育模式是英国彼得·麦克费尔和他的同事所创,理论的特征有:

坚持性善论,

(一)理论假设

I.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帮助学生满足这种需要是教育的职责。

2.道德教育重在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

3鼓励处于社会试验期的青少年试验各种不同的角色和身份。

4.教育即学会关心,特别强调以下两点。

第一,营造相互关心、相互体谅的课堂气氛,

第二,教师在关心人、体谅人上起道德表率作用

(二)围绕人际一社会情境问题的道德教育

1.设身处地

2.证明规则

3.付诸行动

其宗旨在于:

“如果是你,会怎样做?

”的问题。

(三)简要的评伦

1.体谅模式在理论上的缺陷

麦克费尔关于青少年期是人生“社会试验期”的理论假设,经过实践证明是不可靠的,

2.体谅模式的特色及对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启示

第一,如果把“学会关心”视为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方面,那么,教育目的应当分解成层层推进的目标体系

第二,目标体系应当通过一套教材体现出来。

第三,应当与各学科的教学结合起来使用,

三、社会模仿模式

社会模仿模式主要是美国的班杜拉创立的,

(一)理论假设

主张用替代性学习概念,认为人类不必事事经过直接反应,亲身体验强化,而只需要通过观察他人在相同环境中的行为,从他人行为获得强化的观察中进行体验学习,所以建立在替代基础上的观察学习是人类学习的重要形式,是品德教育的主要渠道。

该理论强调观察学习是行为获得的基本学习方法,

(二)围绕社会学习论的道德教育

榜样示范是道德教育的主要手段!

一、选择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叫()

A.智育B.德育C.教学D.美育

2.德育具有()。

A.社会性、历史性B.社会性、历史性、阶段性

C.社会性、历史性、民族性D.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民族性

3.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

A.基础B.途径C.出发点D.重要环节

4.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是()。

A.遭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

5.在学生品德结构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

6.在德育的具体实施过程中,知、情、意、行的发展()。

A.要遵守顺序性 B.只能从晓之以理开始

C.可以具有多开端D.不能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

7.有关人生观、世界观方面的教育属于德育内容的()。

A.政治教育B.思想教育C.道德教育D.心理健康教育

8.注重受教育者的良好个性塑造培养,属于德育内容的()。

A.政治教育B.思想教育C.道德教育D.心理健康教育

9.“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符合()规律

A.智育过程B.德育过程C.心理咨询 D.教育学生

10.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判断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识辨能力,属于()。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11.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属于()。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

12.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其进行的顺序是()。

A.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B.以情为开端,情知意行依次进行

C.以意为开端,意知情行依次进行D.视具体情况,可有多种开端

13.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之间的矛盾,这是德育过程中最一般、普遍的矛盾。

A.已有的品德水平B.教师的道德教育水平

C.学生被期望的品德发展水平D.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平

14.德育的功能不包括

A.培养学生的品德,制约他们的发展方向

B.决定学校教育的性质

C.发展学生的体力,增强他们的体质

D.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15.活动和交往是学生品德形成的()。

A.关键B.基础C.内容D.途径

16.“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寓德育于活动之中,寓德育于教师榜样之中,寓德育于学生自我教育之中,寓德育于管理之中”,这条德育原则体现了()。

A.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B.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发展的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

C.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交往,统一多方面的教育影响的过程

D.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17.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质是()。

A.将学生的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

B.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C.将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

D.提高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18.我们经常所说的“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句话体现了德育的()。

A.一致性原则B.疏导性原则C.导向性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

19.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这一原则是()。

A.导向原则B.疏导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D.教育的一贯性原则

20.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这体现了德育的()。

A.疏导原则B.因材施教原则

C.导向性原则D.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21.马卡连柯说“要尽量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体现了德育原则的()。

A.导向性原则B.疏导原则

C.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

22.孔子的弟子颜回评价老师说: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这句话体现了德育的()

A.导向性原则

B.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C.疏导原则D.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23.“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句话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A.说服教育法B.锻炼法C.陶冶法D.榜样法

24.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的观点的方法是()

A.榜样法B.说服法C.陶冶法D.锻炼法

25.教师运用英雄人物的形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种方法属于()

A.说理教育法B.榜样示范法C.陶冶教育法D.实际锻炼法

26.通过谈话、讨论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方法属于()。

A.情感陶冶法B.榜样示范法C.实际锻炼法D.说服教育法

27.德育应坚持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所以()。

A.只用说服法就可以了B.适当体罚也可以

C.要以说服教育为主,辅以纪律约束D.要以纪律为主,说服为辅

28.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就是德育的()。

A.方法B.手段C.内容D.途径

29.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是()

A.各学科教学B.政治课C.班主任工作  D.共青团活动

30.不属于我国中小学德育的主要途径的是()。

A.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B.学校共青团、少先队活动 C.班主任工作

D.体育竞赛

31.下列关于学生操行评定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操行评定是以教育目的为指导思想,以“学生守则”为基本依据,对学生一个学期内在学习、劳动、生活、品行等方面的小结与评价

B.操行评定可分为学生自评、分组评议、班主任评价和信息反馈等步骤

C.操行评定由班主任负责,其中写评语的工作可以交给学生完成

D.操行评定目的在于肯定优点,找出缺点,教育儿童奋发向上

32.李小林私拿水果摊上的一只苹果,经同学检举,被老师叫到了办公室。

老师问道:

“李小林,你私拿别人的东西,这已经是第几次了?

”李小林低着头回答:

“第五次了”。

“你为什么不改呢?

”“我……我也晓得不对,就是……就是有时忍不住。

”教师应从()人手对李小林进行教育。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

 

答案:

选择题

1.B 2.D3.C4.D5.A6.C7.B8.C9.B10.A

11.B12.D13.A14.C15.B16.C17.C18.D19.B20.C

21.C22.C23.D24.B25.B26.D27.C28.D29.A30.D

31.C32.C

二、填空题:

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德育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和___等形式。

2.德育内容有四个方面:

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_____

3.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有学习辅导、生活辅导和____。

4.宪法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___、智力、体质等全面发展。

5.德育内容是教育者依据____所选择的、用以形成儿童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原理和道德规范的总和。

6.___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

7.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道德要求与____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8.德育过程是个体品德社会化与___个体化的统一.

9.道德认识、道德情感、____、道德行为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大要素。

10.思想品德四要素中,____是关键。

11.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儿童知、情、意、__互动发展的过程。

12.德育过程的结构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____四个要素构成。

13.教育者是德育过程的组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