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教材信息素养.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4947980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61.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子教材信息素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电子教材信息素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电子教材信息素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电子教材信息素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电子教材信息素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电子教材信息素养.docx

《电子教材信息素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子教材信息素养.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电子教材信息素养.docx

电子教材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21世纪人才的通行证

21世纪以多媒体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人类社会全面进入信息化时代,计算机和网络正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学习方式。

在人才的培养目标模式中,一个新概念“信息素养”正引起教育界的普遍关注。

信息素养不仅成为当前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而且将影响信息时代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能力。

信息时代,社会每个成员的生活、工作无不与信息有关,人的信息素养是衡量信息化社会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

 一、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的新概念

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的新概念,是现代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能力。

在信息时代,信息日益成为社会各领域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

1974年,美国正式提出“信息素养”的概念。

信息素养包括三个层面:

文化层面(知识方面)、信息意识(意识方面)、信息技能(技术方面)。

到1989年,信息素养的概念逐渐被普遍认可,正式定义为:

“要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他必须能够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已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所需信息的能力。

1992年多莱(Doyle)在《信息素养全美论坛的终结报告》中,对信息素养的概念作了详尽表述。

“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他能够认识到精确和完整的信息是作出合理决策的基础;能够确定信息需求,形成基于信息需求的问题,确定潜在的信息源,制定成功的检索方案,以包括基于计算机的和其他的信息源获取信息,评价信息、组织信息用于实际的应用,将新信息与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融合以及在批判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使用信息。

在新世纪里,一个国家或地区信息生产和利用的规模,将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该国该地区的科技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和社会生活质量。

加速一个国家的信息化,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已经成为提高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近二三十年来,信息产业作为一个巨大的新兴产业的崛起,使社会经济的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即过去主要依托自然资源和人力的投入为主,转变为以技术和信息投入为主;生产手段则由动力机、传播机和工作机为主,转变为计算机、传播机和信息处理机为主。

因此,有人提出:

信息技术的发展已使经济非物质化,世界经济正转向信息化非物质化时代,正加速向信息化迈进,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

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的人才特征。

一个人的学习能力与工作能力,在现代企业生产、科研、商贸和社会交往中,实际体现为对信息工具的掌握和使用,同时还涉及信息伦理、信息意识等问题。

开展信息教育、培养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和重大问题。

一个崭新的概念——信息素养成了全世界关注的话题。

二、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公民的基本生存能力

2001年1月,亚太地区首届“网络时代学与教——实践、挑战与背景”国际研讨会指出:

“信息素养不仅已成为当前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而且成为信息时代每个成员的基本生存能力。

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各国都强调信息素养是21世纪公民的基本生存能力。

我国学者张杨、张立彬认为,信息素养作为信息时代公民的基本能力,在美国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计算机能力。

这是自计算机问世以来对人的能力的最低要求。

例如美国数学教师评议会指出:

“电脑素养是当前教育的必然产物,每一个学生都应该知晓电脑的用途。

”哈佛大学还曾强调其毕业生必须编写一个简单的程序方可毕业。

第二阶段是媒体素养。

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了媒体素养教育。

美国国家电讯委员会将媒体素养界定为:

“利用各种媒体(印刷和非印刷体)形式来获取、分析、评价、创造信息。

”自此,媒体素养与美国教育目标开始联系在一起。

如卡耐基青少年成长委员会编的《转折点》认为,媒体素养有助于实现教育改革目标,中等教育应培养“知道如何思考、如何健康生存、举止文雅并能在信息社会承担责任的公民。

”1993年宾夕法尼亚州、俄勒冈州教育委员会也有相似的规定。

另外,媒体素养也日益引起大众媒体——学术出版界、大众出版社、教育杂志和商业广播的广泛关注。

如1991年美国的《教育周刊》发表了题为《媒体教育实例》的文章,1993年全美课程开发指导协会发表了题为《媒体素养:

今日之教育是为了明天》的文章,《纽约时报》、《波士顿星球报》等主要报刊也频频出现类似讨论,1992年3月媒体素养还成为BBC晚间新闻关注的焦点。

第三阶段是信息素养(InformationLiteracy)。

许多人将信息素养看成是计算机能力的延伸,但更多的人认为信息素养是一种人文教育。

它由七种能力构成:

第一,工具型能力,即传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第二,资源型能力,是图书情报教育的一个主要目标;第三,社会型能力,即能分辨信息发布主体的资质及信息源权威性的能力;第四,研究型能力,即能利用有效的研究方法的能力;第五,表达型能力,即能进行写作、创作的能力;第六,技术型能力,即能不断进行适应性、终身性学习新技术的能力;第七,评论型能力,即能正确评价信息和技术的能力等。

美国图书馆协会也指出,当环境发生变化,我们应该建构一种新的知识体系。

这种新的知识体系就是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信息社会所有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和应用技能标准体系。

社会已经迈进信息时代,面对爆炸式增长的信息,人们犹如逆水行舟,不及时有效地处理和吸取自己所需的信息,就将成为这个时代的弃儿。

信息素养作为信息时代公民的一种必备能力,正日益受到世人的关注。

三、信息素养的基本内涵

信息素养的概念是从图书馆检索技能发展和演变过来的,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PaulZurkowski)在1974年提出的。

当时,保罗·泽考斯基将信息素养定义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时利用的技术与技能。

后来又将其解释为“人们在解答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及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许多学者和研究机构都对这一概念提出了新的解读。

美国图书馆协会在其1989年的报告中明确信息素养的概念为“个体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能够检索、评估和有效地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

1992年,多莱(Doyle)在《信息素养全美论坛的终结报告》中指出,一个具有信息素养的人应该具备以下几点基本特征:

能够认识到信息的需要;认识到正确的、完整的信息是作出决策的根本;形成基于信息需求的问题;确定可能的信息资源;展开成功的检索策略;访问信息,包括基于计算机和其他技术的信息;评价信息;为实际应用组织信息;将新的信息综合到现有的知识体系中;利用信息进行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

波恩(Burnhein.Robert)在《信息素养——一种核心能力》一书中指出,要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他必须能够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且他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所需信息的能力。

这种定义是被人引用最多、最经典的定义,它全面而简练地概括了信息素养中基本技能和思考技能两个方面的内容。

莱尼克斯(Lenox.MaryF.)和沃克(MichaelL.Walker)认为,广泛地说,信息素养是指一个人获取和理解多种信息资源的能力。

而要真正实现信息素养则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必须希望懂得和使用分析技能去简单陈述问题,明确研究方法以及能对实验性(经验性)结论进行批判性的评价;第二,必须能利用越来越多的、复杂的方法寻求问题的答案;第三,一旦已经明确了要寻找的东西就一定能够找到。

科罗拉多州教育媒体协会认为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是有能力的、独立的学习者。

他们知道自己的信息需要,能积极参与到概念的讨论中。

他们以解决问题的能力展示自信,懂得什么才是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会运用技术去获得信息,进行交流;能在存在多种答案及无答案的环境中自如地工作;会对自己的工作采取高标准,创造出高质量的产品。

这些学生非常灵活,能适应变化,既可以从事独立工作也可以从事协同工作。

美国全国图书馆协会和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在1998年制定了学生学习的九大信息素养标准,这一标准分信息素养、独立学习和社区责任三个方面表述,丰富了信息素养的内涵,并成为全球范围内对信息素养概念最具有影响力的解读。

1.信息素养

标准一:

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够有效和高效地获取信息。

标准二:

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够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

标准三:

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够精确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

2.独立学习

标准四:

作为一个独立学习者的学生具有信息素养,并能探求与个人兴趣有关的信息。

标准五:

作为一个独立学习者的学生具有信息素养,并能欣赏作品和其他对信息进行创造性表达的内容。

标准六:

作为一个独立学习者的学生具有信息素养,并能力争在信息查询和知识创新中做得最好。

3.社会责任

标准七:

对学习社区和社会有积极贡献的学生具有信息素养,并能认识信息对民主化社会的重要性。

标准八:

对学习社区和社会有积极贡献的学生具有信息素养,并能践行与信息和信息技术相关的符合伦理道德的行为。

标准九:

对学习社区和社会有积极贡献的学生有信息素养,并能积极参与小组的活动来探求和创建信息。

我国学者桑新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层次六个方面确立信息素养的内在结构与目标体系:

第一层次:

驾驭信息的能力

高效获取信息的能力;

熟练、批判性地评价信息的能力;

有效地吸收、存储、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

运用多媒体形式表达信息、创造性使用信息的能力;

第二层次:

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高效学习与交流的能力

将以上一整套驾驭信息的能力转化为自主、高效地学习与交流的能力;

第三层次:

信息时代公民的人格教养

培养和提高信息时代公民的道德、情感、法律意识与社会责任。

桑新民认为,只要具有了以上三个层次的能力,每个人就有了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具有信息素养是学会如何学习的基本条件。

信息时代的教师首先必须具备信息素养,才能成为合格的教师。

综合各种观点可以看出,信息素养包含了技术和人文两个层面的含义。

从技术层面来讲,信息素养反映的是人们利用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从人文层面来讲,信息素养也反映了人们面对信息的心理状态,也可以说面对信息的修养。

钟志贤认为,具体而言,信息素养一般包括如下八项能力。

(1)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即能熟练使用各种信息工具,如各种计算机、传呼机、传真机等,特别是网络传播工具。

(2)获取信息的能力,即有效地收集各种信息资料,能熟练地运用阅读、访问、讨论、实验、检索等获取信息的各种方法。

(3)处理信息的能力,即能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归纳、分类、存储记忆、鉴别、筛选、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表达等等。

(4)生成信息的能力,即能准确地概述、综合、改造和表达所需的信息,使之简洁明了,通顺流畅,富有特色。

(5)创造信息的能力,即能从多角度、多方位,最全面地收集信息,并观察、研究各信息之间的交互作用;利用信息做出新预测、新设想,产生新信息的生长点,创造新信息。

(6)发挥信息效益的能力,即正确评价信息,掌握各种信息的各自特点、运用场合以及局限性,并善于运用接受的信息解决问题,让信息发挥最大的效益。

(7)信息协作的能力,即在跨越时空的、“距离”的交往和合作中,通过信息和信息工具同外界建立多边和谐的关系。

(8)信息免疫能力,即能自觉地抵制垃圾信息、有害信息的干扰和侵蚀;能从信息中,看出事物的趋势、变化的模式,进而制定相应的对策。

在信息社会中,物质世界正在隐退到信息世界的背后,各类信息组成人类的基本生存环境,影响着芸芸众生的日常生活方式,因而构成了人们日常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信息素养在不同层次的人们身上体现的侧重面不一样,但概括起来,它主要具有五大特征:

捕捉信息的敏锐性、筛选信息的果断性、评估信息的准确性、交流信息的自如性和应用信息的独创性。

此外,许多研究者还围绕如何培养信息素养展开了一系列试验研究,如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的迈克·艾森堡(MikeEisenber)和鲍勃·伯克维茨(BobBerkowits)认为,信息素养绝不仅仅是以往图书情报检索技能加上计算机技术的操作技能(这些都还属于低级认知技能),而是综合运用以上技能所形成的信息问题解决能力。

基于这样的理念,他们共同创立了包括六大技能的信息问题解决方案,简称“Big6技能”,并设计了专门的技能训练课程,开展了长期的实践研究,该项研究已从大学扩展到美国的中小学,受到普遍的欢迎。

目前,信息素养教育已经开始整合到学校的各学科教学中,有力地推动着学校在教育思想、教学目标、内容、方式、评价等各个环节的全面变革。

四、信息素养的不同层次与要求

我国学者沈书生等认为:

参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从纵向上,可以把信息素养分成三个层次,即基础性信息素养、自我满足性信息素养、自我实现性信息素养,如图2-2-2所示。

图2-1-12信息素养的层次

基础性信息素养是指在信息社会中生存的所有人所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信息素养,它保证了人们的基本生存需要,因此是三个层次中最浅的一个层次,也是对其信息能力要求最低的一个层次,但它却是培养另两个层次信息素养的基础;自我满足性信息素养则是指人们为了更好地从事一定职业,承担一定工作或者陶冶自己的情操所应具有的应用信息技术的素养,在三个层次当中,它的要求处于中间水平,利用信息技术辅助管理、教学、工作的人如教师等必须具有自我满足性信息素养;自我实现性信息素养是指人们为了实现自我价值,开发或设计新的信息系统供他人利用,以服务大众和社会为目的的高层次素养,所以是要求最高、培养难度最大的层次,如计算机系统设计人员、软件开发人员等必须具有自我实现性信息素养。

以信息素养的内涵为基础,按照信息素养的层次,结合当前的信息技术环境,沈书生等人提出了对不同层次的信息素养在不同的方面的一些基本要求。

如表2-1-5所示。

表2-1-5不同层次信息素养的基本要求

 

信息意识

信息知识

信息能力

信息道德

基础性信息素养

具有使用技术、信息和软件的习惯

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和网络基本知识

熟练地使用网上资源,学会获取、传输、处理、应用信息的基本方法

懂得与信息技术有关的道德、文化和社会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

自我满足性信息素养

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将信息技术作为工作生活的必要手段之一

了解各类信息技术工具的原理和知识

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为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服务

关注与信息技术有关的道德、文化和社会问题,自觉按照法律和道德使用信息技术

自我实现性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成为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工具,成为工作、生活的重要内容

了解信息技术原理和知识,深入掌握某一领域或方面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知识

具有信息的分析、加工、评价、创新能力,具有设计和开发新的信息系统的能力

严格按照知识产权法等相关法规使用信息,做有知识、有责任感、有贡献的信息技术的使用者、探求者、创造者

五、知识经济呼唤信息素养教育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

它以知识作为最重要的资源,将人创造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看作是最重要的经济发展因素。

对知识的依赖、有效信息的积累和利用、信息化和智能化成为知识经济的最显著特点。

知识经济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角度揭示了知识在现代社会中的决定作用,它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正推动着世界经济和社会各领域全面、深刻的变革,也必然对高等教育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在目前这个信息爆炸、知识膨胀的社会,人的一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空前增多,而对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如何选择、利用有效信息将是人们在学习中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同时,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教育之中,成为教育依赖的技术基础,怎样适应网络环境是人们在学习中面临的另一个难题。

在这种背景下,一种产生于新的经济条件之下,能够有效克服传统教育在这方面不足的教育便应运而生。

这就是信息教育。

信息教育的目标是培育大学生的信息素养。

在信息产业发展成为一种增值型产业的同时,要求国民具备与信息产业相适应的信息素养,以推进社会信息化的进程和信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西方发达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初就开始信息素养教育的研究。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文献信息量骤然增加,特别是信息资源的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信息素养成为一种较为固定的概念,人们对信息素养的认识更是深入到人的整体素养这一层面。

可以说,信息教育就是要求每一位受教育者具有良好的信息素质,在进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适应学习型社会的要求,它是服务于知识经济的教育。

(一)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内容

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既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国家信息化战略、参与国际市场上人才竞争的一项基础性工程。

信息社会需要大学生必须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

1.熟练掌握信息工具的能力

它是指能熟练使用各种信息工具,特别是网络传播工具应用的能力,以及娴熟使用英语语言工具的能力。

之所以提出这种要求,是出于全球信息生产垄断的特征。

一方面,全球80%的研究和开发成果来自发达国家。

全世界因特网用户有1.3亿,而发达国家的用户占92.2%。

另一方面,“英语垄断”。

目前,连接4000多万用户的Internet上的图文资料绝大多数都是英语。

近年来,英语成为最通用的商务语言和科技用语,国际电子通信中90%以上都使用英语。

英语在“信息高速公路”上的垄断趋势,迫使许多非英语国家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个问题。

2.迅速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

它表现为根据工作学习目标或者科学研究方向,能够正确地选择信息源,迅速获取所需信息。

除了传统的对于图书、期刊、资料等纸质文献的检索外,能够利用Internet上的信息检索服务系统。

3.合理科学处理信息的能力

当前,信息生产已演变为一种“文化工业”——其生产的目的和手段与工业生产方式相类似。

这就使得信息的产量剧增而质量下降。

只有对收集到的信息,经过集中遴选、分析综合、归纳分类、抽象概括这样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处理过程,才能使生成的信息富有个性特色,发挥更大作用。

4.创造性地利用信息的能力

信息利用是信息收集的终极目的,是信息的升华与转化过程。

创造性地利用信息,就是要在多重收集信息的基础上,通过人的思考和理解,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升华为自己的知识和智慧,产生出新信息的生长点,进而解决实际问题,发挥信息的最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5.抵御污染的信息免疫能力

现代社会是信息全球化社会,信息在给人们带来机遇和财富的同时,也带来负面效应——信息污染。

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那些虚假、失效、冗余、过剩、骚扰及有害信息的污染,就要求信息使用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甄别、自律和自我调节的能力。

(二)师范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师范生是未来教育事业的生力军,他们的基本素质如何,将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和教育目标的实现。

那么,教师究竟应该具备怎样的信息素养呢?

一般来说,信息素养包括了对信息时代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理解,生活和工作中的信息意识和信息情感,有关信息使用和传播的伦理道德修养,以及一切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信息科学技术的驾驭能力。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就中小学而言,教师的信息素养应该包括以下三个层面的内涵:

技术层面:

较好地掌握信息技术知识,使用各种信息传播工具获取信息。

包括:

1.基本操作能力:

了解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基本工作原理,具备操作系统基本知识,并能排除简单故障。

2.写作能力:

会使用字处理软件进行写作,具备初步的多媒体写作能力及网页制作能力。

3.运算能力:

能利用电子表格简单处理日常事务,初步理解程序设计概念及基本思路等。

智力层面:

掌握信息处理能力和把信息技术融合到教学中的应用能力。

包括:

1.快速获取信息:

为解决问题而确认自己所需要获取的信息是什么,能制定获取信息的几种策略。

如会浏览互联网和网上图文资料下载方法,能正确下载和安装应用软件等。

2.加工处理信息:

能有效地整合信息以创造性地解决工作、学习中的各种问题,工作中常有创新。

3.生成表达信息:

能根据自己的目的对信息进行组织、编辑,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处理信息,用多媒体方式表达出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展示、发布、教学、交流和讨论等。

认识、态度层面:

具备良好的信息道德修养和信息意识。

包括:

1.信息道德修养:

应具有辨别有用信息与无用信息、健康信息与污秽信息的能力,了解并遵守与信息文化相关的文化规范、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具有较强的自控能力,抵抗网络不良信息的诱惑和污染;有责任和义务教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与价值观,利用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课外辅导、思想教育等。

2.信息意识:

具有强烈的使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有为改进教学而积极学习和使用各种信息工具的欲望,并能付诸行动;善于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在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时能创造性地完成任务;有利用信息传递与获取为个人教育教学以及更大范围的教育或社会发展服务的愿望;能积极正确地引导学生使用信息工具,注重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在信息时代,整个社会是一个不停运作着的巨大的信息交流与传播系统,人在这个系统中起着灵魂和核心作用。

因此,信息素养必然是现代人文化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以往的计算机教育,只注意到计算机的技术特点和学科特点,这对于信息时代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计算机正在改变人类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它迫使人们从更深的层次去理解和思考信息革命带来的一切。

因特网的迅速普及应用,其带来的效益和产生的影响许多是令人始料不及的。

今后,科学技术的突破还将怎样改变世界尚难预料,但是作为教师,如果不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科学素养,将无法适应这个社会的发展需要,这已是不容置疑的了。

六、信息素养在课程与教学改革中的地位

我国学者许世红认为:

“信息素养在课程与教学改革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信息素养不仅已经构成了信息时代基础学力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信息素养作为课程与教学改革中渗透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也反映了时代的要求,体现了教育的现代特征,是课程与教学改革自身的需要。

(一)信息素养是新时代基础学力的有机组成部分

不同时代,基础学力的组成是不同的。

100多年前,中国读书人的基础学力主要包含读和写两个方面,“读”主要是背四书五经,“写”指写毛笔字。

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读与写的内容渐渐变了,学习文史、科学知识替代了狭隘的四书五经,硬笔书法取代了毛笔书法。

新中国成立以后,基础学力包含了读、写、算等方面,而且对读、写、算也赋予了新的内涵。

例如,现代及未来社会要求人们具备的阅读能力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阅读能力,而是以语文阅读能力为基础,包括外语阅读能力、数学阅读能力、科技阅读能力在内的综合阅读能力;而运算能力不仅包含纸笔演算、心算、口算,还包含了应用计算器、计算机完成基本计算的能力。

今天,基于知识和信息的新经济形态已经形成,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取得的飞速发展使“21世纪是知识与信息的时代”成为共识。

为了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适应信息化的社会,从浩瀚的信息海洋中获取必要的信息,儿童就必须具备相应的信息素养。

因此,信息素养与读、写、算等能力一起构成新时代儿童适应未来社会、开展终身学习、促进自身的完善与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基础学力。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就必须直面“培养儿童的信息素养”这一问题。

(二)把信息素养作为课程与教学改革中渗透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

今天,知识经济的兴起迫使人们反思现代化人才的培养问题,也促使教育的基点定位于培养人们从事终身学习的能力(当然包括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习将成为每个人的权利和义务。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对我国现行的教育与教学理念提出了挑战,也为课程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开拓出充足的空间,而脑科学与教育科学的互动及联姻将为实施素质教育方式和策略的改进带来更为深远的影响。

因此,现行的课程与教学改革必须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上,扎实有效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实际上是在学科教学的实施过程中不断渗透进行的,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与教学改革,将信息素养作为渗透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准确地反映了时代的要求,把握了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从而找到了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

在知识与信息的现代,知识信息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