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4942741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X 页数:60 大小:216.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6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1.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稚子弄冰》

课时目标:

1.会认“昼、耘、供”等4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供”),会写“昼、耘、桑、晓"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将古诗改写成短文。

3.在诵读中感悟,感受诗歌美的意境,体会诗中的童趣和诗人所抒发的感情。

重点又t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在反复诵读中体会古诗意境,获得审美愉悦。

2.通过诵读感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对古代儿童生活的情趣体验,激发学生对美好儿童生活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稚子弄冰》原诗,并配以图片,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内容。

导语:

美丽的乡村有那绮丽多姿的风光,游戏的童年更是趣味无穷。

你看,在广阔的原野上,乡村儿童追逐奔跑,尽情玩耍,多么欢乐!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用动人的笔触展现这种童真情趣,让人无限向往。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首古诗一一《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稚子弄冰》,感受一下诗人笔下的乡村风光和童真童趣。

2.播放朗读音频,学生听两首古诗,观看插图,初步进入古诗的意境。

3.教师出示《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齐读古诗,引导学生理解诗题。

明确:

“四时”即春、夏、秋、冬四季,“兴”在这里读第四声,“杂兴”指有感而发、随事吟咏的诗。

合起来就是诗人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及劳作场面而产生了很多的兴致、感想。

作者范成大一共写了60首《四时田园杂兴》,

宛如农村生活的长幅画卷。

本课所选的是第三十一首,属于《夏日田园杂兴》

二、学习古诗,掌握方法

1.教师介绍《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的作者和创作背景。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南宋诗人。

曾出使金国,坚强不屈,晚年退居石湖。

他是一位爱国诗人,诗作大部分描写农村风光和民生疾苦。

其诗语言清新自然,风格温润委婉。

他与尤袤、陆游和杨万里并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创作背景范成大早年游宦四方,57岁以后退职闲居苏州石湖,在江南

乡村度过了相当长的一段与世无争的田园生活。

在这段时间,他写下《四时田园杂兴》,这是一组大型的田园诗,共60首,宛如农村生活的长幅画卷。

分为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和冬日共五个篇章,各12首。

诗歌描写了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

2.初读古诗,明确节奏,疏通诗句。

(1)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学习生难字,读准字音,读懂句子,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过渡:

同学们,请自由地把这首诗认真地读上四遍,前两遍读准,后两边读好。

(2)教师检查朗读情况,教学生字,弄准易错字。

zhou

yun

gong

sang

昼出

耘田

供耕织

桑阴

♦识字方法:

“供”为多音字,可通过查字典来理解其音、义;“昼、桑”可结合相关图片进行识记;“耘”可通过动画演示来识记。

识记生字的方法有很多,好的方法可以推广到全班。

♦易错提示:

“昼”是上下结构,下部是“旦”,不是“日”;“耘”的左边是“”,不是“”。

(3)重点词语释义。

[耘田]在田间锄草。

[绩麻]把麻搓成线。

[解]理解,懂得。

[供]从事。

[傍]靠近。

[阴]树荫。

(4)师生朗读古诗,边读边划分节奏,读出停顿、节奏、韵律。

四时田园杂兴(具三十一)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3.再读古诗,整体理解诗意。

朗诵与交流:

①结合课文注释,利用工具书,理解词义、句意。

在不理解的地方画上记号。

②小组内讨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把疑难问题记下来。

③我们可以先弄清以下问题:

写的是哪个季节的事?

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诗中写了哪些人?

他们分别做了哪些事?

④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理解整首诗的字面意思,说出诗的大意。

明确:

①“桑阴”指桑树成荫了,当桑树成荫时,那就是一一夏天。

所以这首诗写的是夏季的田园风光。

②这首诗写了“儿女”(男女大人)“童孙”(小孩)等人。

③这首诗写的事有:

男男女女的大人们白天在田间锄草,夜晚把麻搓成线。

小孩子们在桑树荫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

过渡:

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可不是简单地把词句的意思用起来,我们可以在句子中加上时间、人物等,这样说起意思来就更生动、更流畅。

谁再来试试?

(可指名,也可自告奋勇。

明确:

整首诗的意思:

白天,村子里的大人们都去田里锄草,到了夜晚回来搓麻绳,他们都各自挑起家庭的重担。

孩子们不懂得耕田和织布,但他们也没闲着,在桑树荫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

过渡:

同学们说得正确、全面,那么这首诗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呢?

诗人通过写夏日农村的田园风光、村民劳作、孩童种瓜,抒发了什么感情?

接下来我们深入探究。

4.进入意境,逐句赏析。

(1)品析“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过渡:

农村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不论什么地点,大家都在劳动。

请大家再自由读读这两句,边读边想象,说说你的脑海里出现了哪些画面。

在想象画面的时候,你体会到了什么?

这两句诗是以什么人的口吻写的?

你从哪

儿看出来的?

(生齐读。

预设:

画面:

白天锄草图、夜晚搓麻图。

诗人不写成“男女”而写成“儿女”,说明这两句诗是以一位老人的口吻写的,当然也是古诗平仄、韵律的需要。

体会示例:

生1:

我体会到了农民们的辛苦、勤劳,他们从“昼”劳动到“夜”,一刻也不停歇。

生2:

我体会到了农民们的忙碌,他们“各当家”,男的女的各有各的活儿干,除了耘田、绩麻,白天要耕田、织布……,晚上还要补衣服、编草鞋……,总有那做不完的活啊!

就这样日夜忙碌着。

生3:

我体会到了他们的和谐幸福,他们各有各的本事,各干各的事,不挑肥拣瘦,不推来推去。

生4:

我体会到了他们分工合作,井然有序。

你看,他们男耕女织,分工合作,白天干什么,晚上干什么,都安排得井井有条。

师总结:

刚才大家的体会非常丰富,从短短的诗句里读出了这么多!

他们的劳动在我们眼里是辛苦的、劳碌的,但在当时这种男耕女织的生活却是人人向往的。

因为今天的辛苦,将换来收获与幸福!

把这种感受带进诗句,再来读读。

(齐读。

(2)结合想象诵读,反复读:

自由读、指读、评读、教师读、学生再读、齐读。

朗读指导:

读好“昼、夜、各当家”,“昼、夜”读重音,“各当家”要上扬。

要读出对劳动人民的敬重之情。

(3)品析“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过渡:

大人们都到田里劳动去了,孩子们在干什么呢?

请大家自由朗读这两句,边读边想象,说说你的脑海里出现了哪些画面。

在想象画面的时候,你体会到了什么?

这两句诗是以什么人的口吻写的?

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生齐读。

预设:

画面:

童孙学种瓜。

诗人不写成“孩童”而写成“童孙”,说明这两句诗是以一位老人的口吻写

的,这样写能更好地展示田园风貌,更好地展示村民们的劳作场面,更好地展示孩童们在大人们忙碌时的表现。

体会示例:

生1:

我体会到了孩子们的好学,“童孙未解供耕织”,暗示孩子们想了解、懂得大人们“耕织”方面的事。

生2:

我体会到了孩子们的懂事,父母的勤劳品质感染了孩子们,孩子们想赶快学会耕种、纺织,以后好为父母分担一些劳动重担。

生3:

我体会到了孩子们的可爱,孩子们学得有模有样,俨然大人,充满了童真童趣,多么俏皮可爱啊。

师总结:

刚才大家的感受真丰富!

除了诗中描绘的画面,你的脑海中还出现了乡下孩子们的哪些画面?

(生答拔杂草、喂鸡鸭、放牛羊、做饭……)

(4)通过赏析,我们对“童孙”有了清晰的认识,作为同龄人,我们对他们产生了敬佩和喜爱之情,朗读时自然要把这种感情读出来。

①品出诗眼。

思考:

这两句诗中,哪两个字最为简洁传神?

明确:

“也”字,大人们能干的孩子们也能干,最能体现孩子们不怕苦、不怕累的特点。

“学”字,最能体现孩子们好学的品质。

这两个字,特别是“学”字,最能表现乡村儿童天真、好学、可爱、爱劳动、不怕苦、不怕累的特点。

②教师指导诵读,学生个别读、齐读。

朗读指导:

“也、学”要重读,要读出感情色彩来一一带着诗人对乡村儿童的喜爱之情来读,读出小孩子的调皮可爱,读出小孩子的聪明好学,读出你自己的喜爱之情……

5.熟读成诵,体悟诗情。

(1)学生一起诵读整首诗,要求读出诗韵,读出感情。

朗读指导:

全诗的朗读基调是欢快的,在欢快中蕴含着赞赏与喜爱。

(2)讨论交流:

说诗意,悟诗情。

说诗意:

诗人描绘了乡村农人昼夜耕织以及儿童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的情景,展现了农家更忙时热闹的劳动场面,塑造了农村儿童天真、勤劳、可爱的形象。

全诗语言平白、朴实、自然,具有浓浓的乡村生活气息

悟诗情:

生1:

村庄儿女日夜劳作虽然繁忙、辛劳,但他们没有怨言;孩子虽然不懂耕织,却爱学做农活,他们聪明好学、勤劳朴实、调皮可爱、不怕苦累,小小年纪就想为父母分担劳动任务。

这样和谐、宁静的劳动场面感染了诗人,让他深深地爱上了这片土地,爱上了这里勤劳朴实的人们,更爱上了这温馨美好的田园生活。

生2:

诗人非常钦佩、敬重各自“当家”、各有本事的农人,非常喜爱、欣赏那些传承父母的劳动本事和劳动精神的儿童。

生3:

整首诗里,流露出诗人对劳动、对农民及其子女的赞美之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6.课堂延伸,文化积累。

过渡:

乡村是那么恬静,劳动是那么美好,农人是那么勤劳,乡村儿童是那么懂事……。

古代,许多诗人就像范成大一样,以描写乡村生活、农民劳作、田园风光为主,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优美的田园诗。

你知道哪些呢?

课下找一找,积累并背诵。

积累示例: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一一[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一一[南宋]翁卷《乡村四月》

7.动情朗读,背诵积累。

(1)赛读整诗,背诵积累。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默写,并交流背诵、默写的方法。

(3)指名背诵,注意正确、流利、有感情、有韵律;自告奋勇默写,不写错别字,不添字,不漏字。

三、运用方法,自主学习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过渡:

刚才我们欣赏了夏天的乡村,品味了孩童学大人种瓜的情趣,感受到了他们懂事、热爱劳动、不怕苦、不怕累的品质。

现在让我们走向冬天,看看孩童们是怎样弄冰取乐的。

2.理解诗题,并同步讲解。

明确:

“稚子”指幼小的孩子;“弄冰”指玩弄冰块。

诗歌以成人的视角描绘了一幅稚气满纸而又诗意盎然的“脱冰作戏”的场景。

3.了解《稚子弄冰》的作者和创作背景。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人。

南宋著名诗人。

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

其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

代表作有《小池》《舟过安仁》《过松源晨炊漆公店》等。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年)春,杨万里当时在常州

任上。

打春牛是古时的习俗,立春前一日,用土牛打春,以示迎春和劝农。

这首诗写儿童看到大人们鞭打春牛的场面后进行模仿的情景,这一场景引起诗人对丰

收的联想。

4.初读古诗,夯实基础。

(1)课件展示古诗,学生自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教师检查学生自主朗读情况,适时正音。

预设:

“不T读“zhi”,不读zi”;“晓”读xi出",不读“xi;“当”读“dmg”,不读“dmg”;“作”读“zuo”,不读“zuo”。

(3)理解重点字词。

[铤]一种金属打击乐器。

[磬]一种用玉或石制成的打击乐器。

[玻璃]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现在的玻璃。

(4)指名朗读,引导学生读好诗句的停顿和节奏。

明确朗读停顿: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铤。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5.出示自学提示。

①自读古诗,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

②观察课本上的插图,再读诗句,想象画面。

③小组内交流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6.老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引导赏析古诗。

(1)学生自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句表达的情感。

(2)展示交流,教师释疑解惑。

过渡:

通过学习第一首诗,同学们基本掌握了理解诗意、体会情感的方法。

现在请大家一起来说说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交流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预设一: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铤。

诗意:

清晨,孩童将夜间冻结在盆中的冰块凿下来,用彩丝穿起来当铤来敲。

交流疑问:

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描写?

刻画了什么?

明确:

这两句通过对孩子一系列动作的描写,刻画出聪明伶俐、天真活泼的儿童形象,表现了孩童以冰作铤、自得其乐的盎然意趣。

你认为这两句诗中的哪个字用得好?

说明理由。

明确:

我认为“脱”用得好,这个字生动传神,形象地写出了孩子小心翼翼又兴奋不已地从盆里取出冰块的情态。

(也可有其他答案,说明理由即可。

预设二: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诗意:

敲出来的响声像玉磬一样穿过树林,突然听见一声清脆的像水玉落地的响声,原来是孩子把它敲碎了。

交流疑问:

这两句诗中的“穿”“忽”二字用得好,试品析。

明确:

“穿”字将敲冰的声音比喻成玉磬穿越树林的声音。

由于回响,让人仿佛听到那声音时而高亢喷亮,时而低低切切;时而似在耳旁,时而像在天边。

“忽”字在这里是“忽然、突然”的意思,准确地写出了人们正在欣赏美妙如乐的敲冰铤的声音时,冰碎了,让大家猝不及防,惊愕不已。

试着赏析这两句诗。

明确:

这两句写冰块摔碎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描写形象、生动,让我们如闻其声。

“忽作”写出了冰碎得突然,我们仿佛也看到了孩子那失望的表情。

预设三:

体会“弄冰”的场景。

诗中孩子弄冰的场景充满了乐趣,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的?

明确:

心态上,寒天“弄冰”,童心炽热;色泽上,“金”盆“彩”丝穿“银”冰;形态上,是用“金盆”脱出的“银铤”,圆形;声音上,有“玉磬穿林响”的高亢,忽又转作“玻璃碎地声”的清脆。

四、课堂回顾,总结方法

教师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

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两首古诗,其中第二首诗以同学们自学为主。

我们一起理解了诗题,了解了作者及写作背景,在优美的旋律中朗诵了诗文,通过合作交流明白了诗意,通过想象体会了诗中意境,感悟到了诗人的感情。

解诗题,读诗文,明诗意,想画面,悟诗情。

这就是学习一首古诗的常规方法,希望同学们掌握。

下节课,我们将用同样的方法学习另一首古诗。

五、延伸拓展,作业设计

1.演:

将古诗改编成短剧本,邀请几个同学扮演角色演一演古诗,在演中体会古代儿童的情趣。

2.找:

另找一些描写儿童的古诗,感受这类古诗的情趣美。

3.学:

搜集范成大或杨万里的相关故事和其他诗歌,进一步了解诗人,体会

诗人的情怀。

4.练: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村晚》

课时目标:

1.会认“陂、漪”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意,能借助图画,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意境。

4.了解古诗内容,领略如画的田园风光和儿童的乐趣,感受诗人热爱山村自然风光,对闲适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状态的喜爱之情。

重点难点:

1.通过赏析诗句,感受农村夏天的自然美、人情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人遣词造句的妙处,领略诗中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知识,指名背诵两首古诗。

导语: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两首古诗,一首描写乡村农忙场面和儿童学种瓜的场景,一首描写儿童“脱冰”游戏的趣事。

下面,老师就请两位同学分

别背诵一下这两首古诗

2.点评学生的背诵情况,并引入新课。

过渡:

同学们背得很不错,从他们的背诵中我们似乎欣赏了一幅幅独特的画

面,感受到诗人蕴蓄其中的情感。

你还记得学习这两首古诗的方法吗?

今天,我们将用同样的方法学习《村晚》这首诗。

(板书:

解诗题,读诗文,明诗意,想画面,悟诗情。

二、初读课文,把握文本

1.讲解课题,简介作者。

(1)指名解题:

看了诗题,你想到什么?

(“村晚”的意思是乡村的傍晚,由此可知这首诗是描绘乡村傍晚景色的。

(2)作者简介。

雷震南宋诗人,生平不详。

或以为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宋宁宗嘉定年间进士。

又说是南昌(今属江西)人,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进士。

诗见《宋诗纪事》卷七十四。

2.学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

(1)读准字音,认识生字。

漪(yI)

(2)理解词语。

[陂]池岸。

[漪]水中的波纹。

[腔]曲调。

[信口]随口。

(3)结合注释及同学们的交流情况,初步弄懂诗句意思。

诗的大意:

绿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呢,几乎溢出了塘岸。

远远的青山,衔着彤红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水中,清凉的水面上闪动着粼粼波光。

牧童横坐在牛背上,慢慢地回家,手里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不成调的曲子。

(4)齐读古诗,注意节奏、韵律。

村晚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三、再读课文,品读欣赏

1.出示古诗的一、二句,引导探究

过渡:

同学们初步读懂了诗的意思,读出了诗歌的节奏感,这有利于我们深入品析这首诗,有利于我们体会诗的意境、把握诗中蕴蓄的情感。

(1)自读自悟,引导学生随着诗人的视角去欣赏乡村傍晚的美丽景色。

(2)小组交流,把握景物描写。

A.说说你看到的:

青草、池塘、池水、池岸、远山、落日、倒影、波纹。

B.说说写景的顺序:

由近及远。

C.写的是动景还是静景:

静景。

D.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

春末夏初,雨后放晴。

(3)品味字词,交流感受。

A.“满”字赏析:

第一个“满”写出了青草生长茂盛的情景,第二个“满”写出了池水满塘,几欲溢出池塘的情形,这两个字给人生机蓬勃的感受。

B.“衔”字赏析:

“衔”字运用拟人手法描写日落景象,准确地写出了远山和落日的关系,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落日将沉未沉、挂在半山腰仿佛远山含着红彤彤的太阳的情态。

C.“浸”字赏析:

一个“浸”字,写落日青山倒映在澄澈的水中的景象。

诗围绕池塘,以池塘中的绿草与澄净的池水,带出青山与落日,中间以一“浸”字作维系,使池塘显得很热闹,色彩也十分绚丽。

(4)想象画面,自由描述。

示例:

雨过天晴,池塘边的青草长得更茂盛了,池水涨得满满盈盈,快要溢出来了。

远远望去,青葱一片,绿意盎然,生机勃勃。

傍晚时分,太阳渐渐西沉,欲落未落,挂在山腰,把西方染得火红一片。

而逶迤的远山,仿佛张着大口,含着一轮又圆又大的太阳,倒映在清凉、澄澈、平静的池水中。

微风吹来,水面漾起细细的波纹,波纹把“山衔落日”揉得碎碎的。

2.出示古诗的三、四句及配图,引导探究。

过渡:

前两句写山村晚景,诗人把池塘、远山、落日三者有机地融合起来,描绘了一幅非常幽雅美丽的图画,为后两句写牧童出场布置了背景。

那么,在如此宁静优美的背景中,牧童在干什么呢?

大家一起读读这两句诗吧。

(1)学生自主感悟,自主交流。

(2)小组交流,把握景物描写。

A.说说你看到的、听到的:

牧童、水牛、短笛;笛声。

B.写的是动景还是静景:

动景。

(3)品味字词,交流感受。

A.“横”字赏析:

“横”字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随意横坐在牛背上,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自由自在、艺高勇敢。

B.“无腔”“信口”赏析:

“无腔”指“没有曲调”,“信口吹”指“随口吹、随便吹”。

因为随口吹,自然就不成曲调,这最合乎孩子的特点,最能突出孩子的天真活泼、自由自在。

(4)想象画面,自由描述。

示例:

各家各户的屋顶升起袅袅炊烟,家长唤小孩回家的喊声此起彼伏,鸡跳狗吠,羊哮猪叫,宁静的乡村一片欢腾。

牧童横坐在牛背上,驱赶着牛儿慢悠悠地回家,手拿短笛,随口吹着,不成调的曲子在村子里飘扬,听起来清脆喷亮,悦耳动听。

(5)播放音乐,展示图片,齐读三、四句。

小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悠然超凡、世外桃源般的画面,无论是色彩的搭配,还是背景与主角的布局,都非常谐调。

而画中之景、画外之声,又给人一种恬静悠远的美好感觉。

四、朗诵悟情,总结积累

1.总结表现手法。

过渡:

诗人为了传情达意,特别重视使用恰当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用得好,可以提升诗歌的表现力、感染力,进而抒发诗人的情感。

现在,我们来说说《村晚》的表现手法,并通过分析表现手法,更好地体会诗的意境,更好地领悟诗的情感,进而在写作中学着运用,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同学们交流后,请积极友口。

预设:

示例一:

借景抒情。

通过描绘乡村傍晚恬静优美、富有生活情趣的景色,抒发了诗人热爱山村自然风光,对闲适自在、无忧无虑生活状态的喜爱之情。

示例二:

动静结合。

一、二句描写了“池塘”“落日”等静景,三、四旬描写了“牧童信口吹笛”的动景。

示例三:

视觉与听觉相结合。

前三句是视觉所见之景,第四句是听觉所闻

示例四:

拟人

山衔落日浸寒漪”一句中“衔”字运用拟人手法描写日落

景象,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落日将沉未沉的情态。

示例五:

写景层次分明,思路清晰。

整首诗由物到人,写景由近及远,写人抓住了特写镜头。

2.领悟诗情。

过渡:

这首诗摄取的画面不大,写景则集中在池塘上,写人则集中在牧童上,又都紧紧围绕着“村晚”二字落笔,把人引入了江南优美的乡村之中,使人对悠然恬静的乡村生活充满着向往。

现在,请同学们走进诗人的内心,想想诗人写《村晚》这首诗的目的,即他要抒发的感情是什么。

预设:

示例一:

表达了诗人热爱山村自然风光,对闲适自在、无忧无虑生活状态的喜爱之情。

示例二:

表现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赞美、向往。

示例三:

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美景的赞美和热爱,对懂事能干、悠闲自在、无忧无虑、天真无邪的农村孩童的赞赏和喜爱。

示例四:

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乡村晚景图,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朗诵古诗。

过渡:

同学们,在理解了诗意、领悟了诗情后,将诗的意境、情感、韵味读出来,就是学诗的美妙境界了。

让我们再来读全诗,以体会诗人眼中农村傍晚的诗情画意,体会农村孩童把笛唱晚的无忧无虑。

预设:

学生配乐朗诵比赛。

展示,评价,最后全班齐诵收尾。

五、对比阅读,整体回顾

1.分析比较,群文阅读。

过渡:

同学们,我们到此就学完了本课的三首古诗。

这三首诗都描写了农村美景,叙述了儿童趣事。

美丽的画面激发了我们的想象力,优美的意境熏陶了我们的情感,有趣的童事纯净了我们的心灵。

现在,我们一起再把这三首古诗朗诵一遍吧!

(1)齐读三首古诗。

(2)填写表格,比较异同。

(课件出示表格。

①小组合作填写表格,老师点拨后出示参考答案。

②将三首古诗进行对比,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交流后得出结论

示例:

诗名

作者

朝代

时间

描写的景物或叙述的趣事

诗人的情感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

范成大

南宋

从白天到夜晚

儿女“耘田”“绩麻”;童孙“学种瓜”

对劳动人民的热爱、敬重之情;对懂事好学、天真可爱、热爱劳动的儿童的喜爱和赞赏

《稚子弄冰》

杨力里

南宋

白天

脱晓冰、穿彩丝、当银铤、如敲磬、碎晓冰

对自得其乐的稚子的欣赏与喜爱之情,对稚子天真的尊重

《村晚》

雷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书信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