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上册全部知识点.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4916600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142.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二上册全部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初二上册全部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初二上册全部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初二上册全部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初二上册全部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二上册全部知识点.docx

《初二上册全部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二上册全部知识点.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二上册全部知识点.docx

初二上册全部知识点

初中物理课本目录(人教版RJ)2012

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机械运动

基础知识梳理

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其他单位有:

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1km=1000m;1dm=10-1m;1cm=10-2m;1mm=10-3m;1μm=10-6m;1nm=10-9m。

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

刻度尺。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①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最小分度值和量程;

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

③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并且对正观测点,不能仰视或者俯视。

④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⑤记录数据时要包含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

2、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

时间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

1h=60min1min=60s。

3、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

误差的产生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的人有关。

减少误差方法: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误差与错误区别:

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例1】下列图中,关于刻度尺使用的方法正确的是()

参考答案C

解析:

A选项没有与零刻度齐平B选项视线没有与尺面垂直D选项刻度尺的放位错误。

C选项虽然没有用零刻度线测量但是并不影响测量结果。

附:

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①“选”:

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刻度尺。

②“观”:

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③“放”:

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尺要沿着所测直线(紧贴物体且不歪斜),不利用已磨损的零刻度线(用零刻度磨损的刻度尺测物体时,要从整零刻度开始)④“看”:

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⑤“读”:

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⑥“记”:

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第2节运动的描述

1、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

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

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

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例2】科考队员乘坐橡皮艇从长江上游顺流而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以科考队员为参考系橡皮艇是运动的

B以岸边山石为参考系江水是静止的

C以橡皮艇为参考系江水是运动的

D以江水为参考系科考队员是静止的

参考答案:

C

解析:

A科考队员坐在橡皮艇上所以两者的运动状态是一样的,所以两者相对静止。

B由于江水是顺流所以以岸石为参考系是运动的。

D由于橡皮艇是水推动的所以两者是相对运动的。

C答案正确。

第3节运动的快慢

1、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表示。

在相同时间内,物体经过的路程越长,它的速度就越快;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在物理学中,为了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采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的方法,也就是将物体运动的路程除以所用时间。

这样,在比较不同运动物体的快慢时,可以保证时间相同。

计算公式:

v=S/t

其中:

s——路程——米(m);t——时间——秒(s);v——速度——米/秒(m/s)

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1,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每小时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km/h或km·h-1,1m/s=3.6km/h。

v=S/t,变形可得:

s=vt,t=S/v。

2、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变速运动的快慢用平均速度来表示,粗略研究时,也可用速度的公式来计算,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

3.描述运动的快慢

平均速度

定义:

描述做变速运动物体在某一段路程内(或某一段时间内)的快慢程度

物理意义:

反映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快慢

公式:

v=s/t

【例1】(2012.上海)甲、已两物体同时同地同方向开始做匀速直线运动,甲的速度大于已的速度,它们的s-t图像为下图所示a、b、c三条图线中的两条,运动5秒甲、已间的距离大于2米,则()

s/m

t/s

(t轴每一分度代表1s,S轴每一分度代表1米)

A甲的s-t图一定为图线a

B甲的s-t图可能为图线b

C已的s-t图一定为图线c

D已的s-t图可能为图线a

参考答案:

A

解析:

本题为图像信息题,考查学生图像分析能力

(1)由图像可知;对应同一时间t(如t=4s)a、b、c的路程关系为Sa>Sb>Sc,由速度公式V=s/t可知,Va>Vb>Vc;

(2)由s-t图像知,t=5s时,sa-sb>3米>2米,sa-sc>4米>2米,sa-sc<2米;(3)由

(1)、

(2)可知的甲图像一定是图线a;已图像可能是图线b,也可能是图线c;故选A

【例2】火车的速度是72km/h,汽车的速度是30m/s,是火车跑得快还是汽车跑得快?

解:

方法一:

72km/h=72×1km/1h=72×1000m/3600S=20m/s

(30m/s>20m/s汽车快)

方法二:

30m/s=30×3600h/1000km=108km/h

(108km/h>72km/h汽车快)

解析:

速度单位不相同时先化为相同的单位再比较。

总结:

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

一是看路程相同的情况下,所用时间的长短;

(用时短的就快)

二是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看路程的大小。

(路程大的就快)

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

1、停表的使用:

读数:

表中小圆圈的数字单位为min,大圆圈的数字单位为s。

2、测量原理:

平均速度计算公式v=S/t

【例3】学校的百米冠军的成绩是12s,而24届奥运会一万米比赛冠军的成绩是28min,怎样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

解:

百米冠军:

万米冠军:

 

解析:

在已知路程和时间的情况下求平均速度比较运动的快慢。

【例4】火车提速后,在北京和上海之间的运行速度约为104km/h,两地之间的铁路线长1456km,火车从北京到上海大约要用多长时间?

解:

由公式v=得:

t====14h

注意:

1、解题过程要写出所依据的公式,把数值和单位代入时,单位要统一。

2、计算过程和结果都应带单位。

小结:

一、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计算公式是v=

3、速度的单位是米/秒(m/s)、千米/时(km/h).

1m/s=3.6km/h

二、在变速运动中,v=求出的是平均速度。

第二章声现象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课本P13图1.1-1的现象说明: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

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合1224km/h,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

【例1】.在相同的条件下声音在下列三种介质中传播速度由到大的排列顺序是()

A.铝、海水、空气B.铝、空气、海水

C.空气、铝、海水D.空气、海水、铝

参考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特性,固体大于液体大于气体。

故选A。

【例2】(09济宁)为了探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小明设计了如图2所示的几个实验。

你认为能够完成这个探究目的的是()

2

 

参考答案:

D

解析:

本题以实验为背景考查响度与振幅的关系,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故实验D能够实现。

【例3】(09江苏)8.如图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会多次被弹开.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

A.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B.声音产生的原因

C.音调是否与频率有关D.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

参考答案:

B

解析:

本题是间接的考查声音的产生,乒乓球被弹开是由于碰撞

碰撞的原因是音叉在振动,故选B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声源→介质→耳膜→前庭蜗→中枢神经。

第2节声音的特性

1、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声音的三个特性:

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

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

用硬纸片在梳子齿上快划和慢划时可以发现:

划的快音调高,用同样大的力拨动粗细不同的橡皮筋时可以发现:

橡皮筋振动快发声音调高。

综合两个实验现象你得到的共同结论是:

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

频率单位次/秒又记作Hz。

2、响度:

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

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发声距离的远近有关。

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增大响度的主要方法是:

减小声音的发散。

3、音色:

由物体本身决定。

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例4】.实验探究题;探究响度和振幅是否有关

器材:

音叉、橡皮槌、铁架台、硬泡沫塑料小球、细线等等

操作:

(1)用细线拴住泡沫塑料小球,悬挂在铁架台上

(2)用橡皮槌轻敲音叉,使它振动,可以听到较轻的声音。

然后让音叉的一个叉股外侧接触小球(图1-5),可以看到小球被弹开一个较小的角度。

(3)用橡皮槌使劲敲音叉,使它振动,可以听到较响的声音。

然后让音叉的一个叉股外侧接触小球(图1-5),可以看到小球被弹开一个较大的角度。

说明:

当声源的振动比较大的时候,响度越大,反之,响度越小。

参考答案:

幅度

解析:

通过实验探究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成为近年来的一大趋势,所以加强实验探究题的练习也是教学的一部分。

【例5】声音从声源发出,在空气中传播的过程中(设空气是均匀的)()

A.声波的波速不断减小B.声波的频率不断小

C.声波的振幅不断减小D.以上都正确

参考答案:

C

解析:

声音在均匀的介质中传播时出振幅不断减少其它特性不会发生改变。

故选C

第3节声的利用

可以利用声来传播信息和传递能量

①潜水艇的声呐。

②医生所使用的听诊器。

③医院的B超仪

第4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

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2、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环境保护的角度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3、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听觉下限0dB;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为保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

4、减弱噪声的方法:

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例6】(2012.盐城)下列做法属于在传播途径中控制噪音的是()

A.汽车进入市区后禁止鸣喇叭

B.图书馆里不能大声喧哗

C.飞机旁的工作人员戴上耳机

D.告诉公路两侧安装透明板墙。

参考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减弱噪声的途径,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种方式:

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途径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禁止鸣喇叭”是在声源处减弱,使噪声不发生;“不大声喧哗”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戴上耳机”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安装透明墙板”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故选D

附:

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第三章物态变化

第一节温度

1、定义:

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单位:

①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

②常用单位是摄氏度(℃)规定:

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某地气温-3℃读做:

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

③换算关系T=t+273K

3、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①温度计构造:

下有玻璃泡,里盛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内有粗细均匀的细玻璃管,在外面的玻璃管上均匀地刻有刻度。

②温度计的原理:

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例1】试按照温度计使用的合理顺序,把下列操作步骤依次排列起来_。

 A.选取适当的温度计

 B.估计被测液体的温度

 C.让温度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

 D.读出温度值

 E.稍候一会,待示数不变

参考答案:

BACED

解析:

温度计的使用历年在中考常考不厌,主要是考查细节。

【例2】以下温度中最接近23℃的是   (   )

   A.让人感觉温暖而舒适的房间温B.南昌市冬季最冷的室外温度

   C.健康成年人的体温D.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参考答案:

A

解析:

本题是考查一个我们身边的一些特征性温度。

可以采用排除法:

首先南昌地处长江以北冬季的最冷温度不可能达到23摄氏度;健康人体的温度为37摄氏度;冰水共存的温度为0摄氏度。

故BCD都错,因而选A

第二、三、四节物态变化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及吸热放热情况:

1、熔化和凝固

① 熔化:

定义:

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晶体物质:

海波、冰、石英水晶、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

熔化特点:

固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

非晶体物质:

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

熔化特点:

吸热,先变软变稀,最后变为液态而且温度不断上升。

熔点: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非晶体没有熔点:

温度持续上升。

熔化的条件:

⑴达到熔点。

⑵继续吸热。

2凝固:

定义: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晶体凝固特点:

固液共存,放热,温度不变

非晶体凝固特点:

放热,逐渐变稠、变黏、变硬、最后形状固定

凝固点:

晶体凝固时的温度。

非晶体没有凝固点:

温度不断降低。

同种物质的熔点凝固点相同。

凝固的条件:

⑴达到凝固点。

⑵继续放热。

2、汽化和液化:

① 汽化定义:

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如:

蒸发、沸腾

2液化定义:

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

方法:

⑴降低温度;⑵压缩体积。

好处:

体积缩小便于运输。

特点:

液化:

放热

3、升华和凝华:

①升华定义:

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

特点:

升华:

吸热。

易升华的物质有:

碘、冰、干冰、樟脑、钨。

②凝华定义:

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

凝华放热

特点:

凝华:

放热

 

【例3】纯铁的熔点是1535℃,液态纯铁的凝固点是    .俗语说“下雪不冷化雪冷”,这是因为化雪过程中要从中    热量,致使的温度    。

参考答案:

1535℃空气吸收下降

【例4】关于物质的熔点,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各种固体都有一定的熔点B.晶体熔化时要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C.同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D.非晶体熔化时要吸收热量,温度不断上升

参考答案:

A

【例5】要使热的物体冷却,用质量相等的0℃的水,或0℃的冰,效果好些的是   ( )

   A.0℃水B.0℃冰C.效果一样D.无法判断

参考答案:

B

解析:

物体的冷却需要放热,而冰的融化需要吸热所以B答案正确。

【例6】下列事例中,目的是为了减慢蒸发的措施是(   )

 A.用电热吹风机吹湿头发 B.将水果用保鲜膜包好后再放入冰箱的冷藏室内

 C.将湿衣服晾到向阳、通风的地方D.用扫帚把洒在地面的水向周围扫开

参考答案:

B

解析:

ACD都是增大表面积增加蒸发的速度,只有B是减慢蒸发,故选B。

【例7】寒冷的冬天,在窗玻璃上常会出现“窗花”,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窗花在玻璃的内表面,是升华现象B.窗花在玻璃的内表面,是凝华现象

 C.窗花在玻璃的外表面,是升华现象D.窗花在玻璃的外表面,是凝华现象

参考答案:

B

【例8】家用白炽灯用久后,灯泡壁会发黑,这是因为电灯丝发生了   ( )

 A.升华          B.凝华C先升华后凝华   D.先凝华后升华

参考答案:

C

第四章光现象

第1节光的直线传播

1、光源:

定义:

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分类:

自然光源,如太阳、萤火虫;人造光源,如篝火、蜡烛、油灯、电灯。

月亮本身不会发光,它不是光源。

2、规律:

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光线是由一小束光抽象而建立的理想物理模型,建立理想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的常用方法之一。

4、光速:

光在真空中速度C=3×108m/s=3×105km/s;光在空气中速度约为3×108m/s。

光在水中速度为真空中光速的3/4,在玻璃中速度为真空中速度的2/3。

【例1】俗话说“坐井观天,所见甚小”,能解释这一现象的是()

A.光的直线传播B.光的反射C.光的折射D.光的色散

参考答案:

A

第2节光的反射

1、定义:

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叫光的反射。

2、反射定律:

三线同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光路可逆.即: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光的反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

3、分类:

⑴镜面反射:

定义:

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仍然平行

条件:

反射面平滑。

应用:

迎着太阳看平静的水面,特别亮。

黑板“反光”等,都是因为发生了镜面反射

⑵漫反射:

定义:

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向着不同的方向,每条光线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条件:

反射面凹凸不平。

应用:

能从各个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光射到物体上发生漫反射的缘故。

4、面镜:

⑴平面镜:

成像特点:

等大,等距,垂直,虚像

①像、物大小相等

②像、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③像、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④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虚像。

作用:

成像、改变光路

实像和虚像实像:

实际光线会聚点所成的像

虚像:

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所成的像

⑵球面镜包括:

凸透镜,凹透镜,凸面镜等。

【例2】某同学对着平面镜,从镜中看到一只没有数字的挂钟,读到的时间是3点零5分,则实际时间应是()

A.2:

55B.3:

05C.8:

55D.9:

05

参考答案:

C

【例3】一支铅笔与水平面成30°角斜放,A端接触一平面镜,要使铅笔在镜里的像与铅笔垂直,则平面镜与水平面的夹角为()

A、15°B、30C、60°D、75

参考答案:

D

第3节光的折射

1、定义: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现象。

2、光的折射定律:

三线同面,法线居中,空气中角大,光路可逆

⑴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⑵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与法线两侧。

⑶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属于近法线折射。

光从水中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属于远离法

线。

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或其他介质射出),折射角=入射角=0度。

3、应用:

从空气看水中的物体,或从水中看空气中的物体看到的是物体的虚像,看到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

【例4】甲站在没过腰的水中,乙在水面上和水面下观察甲时,分别感到()

A.水下部分变长,水上部分长度不变B.水下部分变短,水上部分长度不变

C.水下部分长度不变,水上部分变长D.水上、水下部分的长度都不变

参考答案:

B

【例5】如下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情景:

竖立的透明玻璃板下方放一把直尺,直尺与玻璃板垂直;两支相同的蜡烛A、B竖立于玻璃板两侧的直尺上,以A蜡烛为成像物体。

(1)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

_______环境中进行(选填“较明亮”或“较黑暗”);此外,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_______,巧妙地解决了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的问题。

(2)点燃A蜡烛,小心地移动B蜡烛,直到与A蜡烛的像为止,这时发现像与物的大小;进一步观察A、B两支蜡烛在直尺上的位置发现,像和物的连线与玻璃板垂直;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

(3)为证实上述有关成像特点是否可靠,你认为应采取下列哪一项操作?

()

A.保持A、B两支蜡烛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进行观察;

B.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多次改变A蜡烛的位置,进行与上述

(2)相同的操作。

参考答案:

(1)较黑暗蜡烛B

(2)相等相等(3)B

第4节光的色散

1、白光的组成:

红,橙,黄,绿,蓝,靛,紫.

色光的三原色:

红,绿,蓝.混合之后为白光颜料的三原色:

红、黄、蓝。

混合之后为黑色

2、看不见的光:

红外线,紫外线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

第1节透镜

1、名词薄透镜:

透镜的厚度远小于球面的半径。

主光轴:

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光心:

(O)即薄透镜的中心。

性质:

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焦点(F):

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

叫焦点。

焦距(f):

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典型光路

F

F

F

F

 

3、填表:

名称

又名

眼镜

实物

形状

光学

符号

性质

凸透镜

会聚透镜

老化镜

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凹透镜

发散透镜

近视镜

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例1】请你在图1甲、乙的虚线框内分别画出一个适当的光学器件,使它能够满足图中改变光路的要求。

 

图1

甲乙

参考答案:

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实验:

实验时点燃蜡烛,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

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

2、实验结论:

(凸透镜成像规律)F分虚实,2f大小,实倒虚正,

具体见下表:

物距

像的性质

像距

应用

倒正

放缩

虚实

u>2f

倒立

缩小

实像

f

照相机

f

倒立

放大

实像

v>2f

幻灯机

u

正立

放大

虚象

|v|>u

放大镜

凸透镜

像的性质

倒立

放大

实像

倒立

缩小

实像

正立

放大

虚像

【例2】小刚同学要挑选一块焦距小于6cm的凸透镜。

他用实验对甲、乙、丙三块凸透镜进行测量,保持烛焰与凸透镜的距离为12cm不变,实验结果记录于表格中。

则可判断,_______凸透镜是小刚所需要的。

(选填“甲”、“乙”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