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高高考历史全国一轮复习题必修三第一单元课时作业.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4916256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06.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步步高高考历史全国一轮复习题必修三第一单元课时作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步步高高考历史全国一轮复习题必修三第一单元课时作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步步高高考历史全国一轮复习题必修三第一单元课时作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步步高高考历史全国一轮复习题必修三第一单元课时作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步步高高考历史全国一轮复习题必修三第一单元课时作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步步高高考历史全国一轮复习题必修三第一单元课时作业.docx

《步步高高考历史全国一轮复习题必修三第一单元课时作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步步高高考历史全国一轮复习题必修三第一单元课时作业.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步步高高考历史全国一轮复习题必修三第一单元课时作业.docx

步步高高考历史全国一轮复习题必修三第一单元课时作业

【步步高】2017届高考历史(全国版)一轮复习题

必修3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

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学艺术

第28课时 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选择题

1.东周时期(公元前8~公元前3世纪)被称为社会制度嬗变、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共同的文化圈、经济圈形成期。

下列史实与这一观点相关的是(  )

A.中国疆域版图的最终确定期

B.中国农耕文明发展的巅峰期

C.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基本形成期

D.中央集权国家模式的完善时期

解析 明清时期是中国疆域版图的最终确定期和中国农耕文明发展的巅峰期,隋唐时期是中央集权国家模式的完善时期,东周(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基本形成期,包括影响后世的儒家、道家和法家思想都已经形成。

答案 C

2.2012年9月27日,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开幕式在山东曲阜市隆重举行。

下列表述属于孔子思想精华内容的是(  )

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 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③有教无类 ④维护周礼,贵贱有序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 注意题干中的限定语“精华”。

①体现了孔子“仁”“德”思想;②认为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能强加于其他人,体现了孔子的处世原则;③体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体现了教育的公平,以上这些思想都具有积极的影响和现实价值。

④体现了孔子提倡维护等级的思想,具有保守性。

答案 C

3.“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这段话反映的是(  )的思想

A.老子B.孔子

C.墨子D.韩非子

解析 综合解读材料中的含义,可以体会到阐述了一些看似相反的事情,这体现的是一种辩证法的思想,这和道家代表人物老子的思想特点是相符的。

答案 A

4.西汉中期,统治者对救灾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

导致这一现象的思想因素是(  )

A.墨子“兼爱”思想B.孟子“性善论”

C.老子“无为”思想D.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

解析 抓住时间信息“西汉中期”,而“统治者对救灾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反映了儒家“仁政”的思想,结合所学知识,这是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

根据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理论,如果统治者“失德”,上天就会降灾害以示惩戒,这导致西汉统治者对救灾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故选D。

答案 D

5.下图展现的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终极目标:

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

先秦诸家思想中能分别体现这两种和谐的是(  )

A.道家、法家B.法家、墨家

C.儒家、法家D.道家、儒家

解析 道家的顺应自然,儒家“仁”的思想分别体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故选D项。

答案 D

6.荀子的政治思想是在人性恶的认识基础上建立的。

他认为:

人生而有各种欲望,性好利,因此人性恶;所以要改造人性,通过自我改造和社会改造,人皆可以为尧舜;社会改造在于强化礼法。

这说明当时(  )

A.荀子在继承儒家思想基础上开创了法家学派

B.战国时期出现思想学说相互融合的现象

C.儒法并用逐渐成为统治者的治国思想

D.儒家学派与法家学派之间结成了利益同盟

解析 荀子的思想既有儒家的礼的成分,也有法家的法的因素,说明了百家既争鸣又互相吸收的现象,故选B项。

管仲开创法家学派,韩非子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不是孟子,排除A项;儒、法并用的思想在汉武帝时期才逐渐成为统治者的治国思想,故排除C项;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答案 B

7.赵鼎新在《中国大一统的历史根源》中写道:

“在这一政治体制中,皇帝被神圣化为‘天子’,而‘天命’的解释权则掌握在从知识精英中选任的儒士型科层官僚手中。

”材料反映的是(  )

A.孟子的民本思想B.荀子的政治思想

C.董仲舒的新儒学D.二程朱熹的理学

解析 由题干中的“皇帝被神圣化”“解释权则掌握在……儒士型科层官僚手中”,可知是董仲舒的“君权神授”思想和儒家的独尊,故选C项。

答案 C

8.董仲舒在答汉武帝的策问中指出: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材料反映出董仲舒(  )

A.一生都反对邪辟之说

B.认为政治与思想上的“大一统”是历史必然

C.有力地推动了法家思想的发展

D.独尊儒术,反对“尊儒尚法”、“外儒内法”

解析 董仲舒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结合法家、阴阳五行家思想,主张用思想大一统巩固政治大一统,符合汉武帝的统治需要,选择B项。

答案 B

9.董仲舒再三提醒君主在利益之上还有正义,在力量之上还有良心,在权力之上还有“天”在临鉴。

宣传君主政令失误、不尊道德、不行仁义,“天”就会以灾异示警,其实就是在权力已经无限的君主之上再安放一个权力更加无限的“天”。

这带来的直接效果是(  )

A.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B.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C.制约了君主的专制权力D.形成“天人合一”的哲学观

解析 本题考查从材料中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从材料可知若君主无道“天”就会以灾异示警,可知是对君主的一定震慑,一定程度上制约君主的专制。

答案 C

10.《汉书·董仲舒传》中说:

“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

是故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养长为事,阴常居大冬而积于虚空不用之处。

”由此可看出董仲舒主张(  )

A.思想统一B.三纲五常

C.君权神授D.以刑辅德

解析 四个备选项内容都属于董仲舒的思想,但题目里面董仲舒强调德和刑如天之阴阳两面,缺一不可,故选D项。

答案 D

11.下图为汉画像石“讲经图”,图片中的“经”应是(  )

A.《佛经》  B.《圣经》

C.“五经”  D.《道德经》

解析 根据材料“汉画像石”可联系到西汉武帝时,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讲经图”中的“经”指儒学经典,本题选C项。

答案 C

12.梁启超曾说:

“中国专制政治之发达,其大原力有二端:

一由于教义之浸淫,二由于雄主之布划。

”以下属于梁启超所说的“教义之浸淫”的是(  )

A.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雍正帝设置军机处

C.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

D.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解析 材料中“教义之浸淫”指的是思想控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属于思想文化专制,故选A项。

“雄主之布划”则是政治制度,B、C、D三项都是,皆排除。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88年2月7日,法王路易十四特派五名耶稣会士到达北京,中法文化交流开始进入一个长达30年的黄金阶段。

耶稣会描绘的关于中国光辉灿烂的图景在法国乃至欧洲都成为轰动一时的事物,十八世纪是一个“中国世纪”。

伏尔泰就是一个“全盘华化论者”,竟将耶稣画像改易为孔子像,晨夕礼拜。

伏尔泰反对基督教,主张“没有迷信、没有荒诞传说、没有亵渎理性和自然的教条”。

——《中西文化交流史》

材料二 200多年前,欧洲兴起中国文化热。

在宗教的欧洲,人的心灵是神的奴隶,人们以为心中如果没有上帝,便有罪恶感。

然而,中国儒家文化中的无神论和理性主义,让欧洲人看到了一个不信仰上帝的国度,人民有着积极向上和快乐的心灵,这促进了理性主义哲学的思考。

儒家文化中君为轻,民为重,民心决定政权的思想,成为民主思想的源头。

当时的欧洲,国家主要由皇权和贵族统治,平民没有受教育的权利,更没有参与政治的权利,欧洲人对中国通过公开考试在平民中选拔官员的制度,极为推崇。

——《近现代西方哲学史》

材料三 20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中心主义被彻底击溃,西欧、北美总想从中国文化中找到灵感,找到救世良方。

在西方人看来,中国的儒家文化是中国人的精神支柱,是传统的基础。

认为儒家文化是一种可以与现代经济方式相结合、并给与经济发展以内在动力的精神文化形态,儒家文化不仅是历史现象,也是思考方式和生命存在形态。

西方各国特别是美国政府和财团,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对东方文化的研究。

东方文化带给西方的不再是彼岸世界的传奇故事,而是使西方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某些根本变化的运动。

——张国光《在历史的地平线上》

(1)如果要探究材料一中伏尔泰主张“全盘华化”的原因,应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中国文化中可供欧洲人借鉴的元素。

并进一步分析200年前欧洲中国文化热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说明现代欧美国家借鉴儒家文化的理由。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我们应如何处理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对东西方思想文化差异的理解。

(1)问,考查启蒙思想借鉴中国传统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精髓的背景,可以从客观因素:

儒家思想自身和中国国情;主观因素:

伏尔泰所处时代和个人立场及愿望;宗教因素:

耶稣会传播环节及其影响等加以考虑。

(2)问,考查儒家思想具有时代发展要求的主张及对欧洲社会变革的影响的理解。

第一小问可以直接根据材料二概括,第二小问可以从文化交流、思想解放、思想武器等方面加以归纳。

第(3)问,考查西方国家看待儒家思想现实意义的认识。

可以从思想文化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思考方式等角度加以归纳。

第(4)问是开放式试题,对于不同文化的正确态度应该是相互借鉴,平等对待,继承发展,不断创新。

答案 

(1)方面:

儒家思想的内涵和当时中国的国情;伏尔泰所处的时代以及个人立场与愿望;耶稣会传播环节及其影响等。

(言之有理答出两点即可)

(2)元素:

儒家文化中的无神论和理性主义;儒家文化中“民贵君轻”思想;公平选拔官员的科举制度。

意义:

促进了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中国文化成为欧洲启蒙思想运动的一个重要思想动力,成为欧洲知识界反封建和反宗教的利器等。

(言之有理即可)

(3)理由:

儒家文化是一种可以与现代经济方式相结合、并给经济发展以内在动力的精神文化形态;儒家文化不仅是历史现象,也是思考方式和生命存在形态;变革西方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的需要等。

(答出两点即可)

(4)处理:

不同文化应相互学习借鉴,平等对待,共同发展等。

(言之有理即可)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

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论语·阳货》

仲弓问仁,子曰:

“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刚、毅、木、讷,近于仁。

——《论语·子路》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生而成仁。

——《论语·卫灵公》

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子路》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矣。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泰伯》

评价材料中孔子对“仁”的论述及其“仁”的思想对中华民族精神道德形成的影响。

要求:

史论结合,观点明确,文字在400字以内。

解析 本题属于历史小论文题,可以从“仁”的思想内涵、仁的思想所产生的不同影响、结合现实社会阐述“仁”思想的价值,并结合个人道德修养来回答。

答案 要求:

(1)对孔子“仁”的思想内涵表述清楚、全面、准确。

(2)能够结合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历史条件阐述孔子“仁”的思想所产生的不同影响。

(3)能够结合个人道德修养和民族精神对“仁”的思想的影响进行论述。

(4)能够结合现实的需要对孔子“仁”的思想进行挖掘和分析。

(5)史论结合,观点明确,阐述完整,有说服力。

(6)无史实错误。

(7)单纯的摘录原文而没有理解或解释不得分。

 

第29课时 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一、选择题

1.明代德清禅师曰:

“为学有三要,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

此三者,经世、出世之学备矣,缺一则偏,缺二则隘,三者无一而称人者,则肖之而已。

”这表明德清禅师(  )

A.提倡儒、道、佛三教合一

B.认为儒、道、佛三教相互矛盾

C.主张以佛教改造中国传统文化

D.强调做学问要学习诸子百家典籍

解析 关键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材料的核心意思是做学问必须儒、道、佛三家兼学,缺一则偏。

故A项符合题意。

答案 A

2.宋之前,儒家重“人道”,而道教则主张“人道”应向“天道”学习,认为“道是世间万物之原”。

基于此挑战,宋代儒学(  )

A.提出“天人感应”学说B.首倡“格物致知”

C.提出“理”为万物本原D.充实了伦理纲常

解析 关键信息是:

“道是世间万物之原”,而理学家提出“理”是万物的本原,故选C项。

答案 C

3.最早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一说‘即是真理’)”的是(  )

A.陆九渊B.朱熹

C.王阳明D.王夫之

解析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属于心学的内容,其代表人物是陆九渊和王阳明,按照题目“最早”的限定,本题选A。

答案 A

4.斯宾诺莎的法律思想是建立在人性论基础之上的。

他认为,社会之所以需要法律,是为了约束人们,使之听从理性的指导,而人并不是生来就能听从理性指挥的,因此,法律是人类本性的需要。

以下中国古代先贤的思想与之有相似之处的是(  )

A.朱熹B.董仲舒C.李贽D.王夫之

解析 朱熹强调存天理,灭人欲,要求人们放弃私欲,服从天理。

从这个角度看与斯宾诺莎的思想有相同之处。

(当然,两者的阶级属性有质的区别)

答案 A

5.隆兴元年,朱熹对宋孝宗进言:

“陛下虽有生知之性,高世之行,而未尝随事以观理,即理以应事。

是以举措之间动涉疑贰,听纳之际未免蔽欺,平治之效所以未著。

”下列观点与这一言论思想一致的是(  )

A.“大学之道在乎格物以致其知”

B.“存天理,灭人欲”

C.“自修则人不得以非理相加”

D.“学者须先立志”

解析 A项“大学之道在乎格物以致其知”大意是:

大学之道在于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与材料大意一致,是正确选项。

B项“存天理,灭人欲”大意是:

维护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克制个人欲望。

C项“自修则人不得以非理相加”是指:

自己以君子的言行约束自己,行君子之为,则其他人就没有机会诋毁你。

D项指学者必须先立志。

答案 A

6.朱熹曰:

“若是格物致知有所未尽,便是知得这明德未分明。

”王阳明说:

“知善知恶是良知。

”这可以认证二人都主张(  )

A.知行合一,都产生于心

B.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

C.心就是理,心外无物

D.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理”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理学与心学的知识,A项和C项只是王阳明的观点,D项只是朱熹的观点。

B项表述符合两者共同观点,故正确选项是B项。

答案 B

7.某老师在一堂历史课上强调:

宋人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四句话,就内容而言反映了宋代学者的远大抱负。

请问老师判断的依据主要是(  )

A.为天地立心,说明宋代学者以人为主体解释天理

B.为生民立命,说明宋代市民崛起,受到政府重视

C.为往圣继绝学,说明宋代印刷术发达,书籍流通

D.为万世开太平,说明加强集权后,社会和谐太平

解析 从题干材料可以看出,宋代的理学强调的是关心社会、关心民生、关心国家社稷等,故选A项。

答案 A

8.明清时期徽州妇女贞节牌坊数量惊人,下表是歙县历代受旌表的贞女烈妇:

朝代

唐代

宋代

元代

明代

清代

数量

2人

5人

21人

710人

7098人

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政府治国严谨B.世风每况愈下

C.儒学地位衰落D.理学摧残人性

解析 贞节牌坊唐宋较少,可见唐宋对妇女的约束较小,而自元代以来,理学成为正统思想,妇女受到的道德束缚越来越大,到了明清格外严重。

牌坊是统治者和民间共同宣扬程朱理学的见证,理学宣扬伦理禁欲,让封建礼教、贞节观念渗透到人的行为规范和心灵深处,导致节烈妇女人数的膨胀。

答案 D

9.长期以来,儒学是一种士大夫之学。

明代思想家李贽则提出要正视“世间惟下下人最多”的现实,强调“我为下下人说,不为上上人说”。

这说明李贽(  )

A.反对儒家的正统思想B.倡导只为下下人说

C.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解析 从材料看,儒学一直是少数士大夫垄断,而李贽则认为普通百姓占据了人口的大多数,一种思想学说要为大多数人服务,被大多数人所拥有,这既是对儒学被少数人垄断的批判,也是对儒学的发扬光大。

答案 C

10.“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与此文观点相符的是(  )

A.孟子的“仁政”B.黄宗羲的“人民为主”

C.王阳明的“心学”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解析 注意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君子之为学……以救世也”,说明其主张为社会实际服务,故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

11.“此等论调,由今日观之,固甚普通甚肤浅,然在二百六七十年前,真极大胆之创论也,故顾炎武见之而叹,谓‘三代之治可复’。

尔后此梁启超、谭嗣同辈倡民权共和之说,则将其书节抄,印数万本,秘密散布,于晚清思想之骤变,极有力焉。

”上述材料表明(  )

A.朱熹主张恢复三代制度

B.李贽与梁启超、谭嗣同主张民权共和

C.王阳明思想主观激进

D.黄宗羲为晚清思想巨变奠定基础

解析 注意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民权共和”,这与黄宗羲的“天下是天下人之天下”思想相符,故选D项。

答案 D

12.明代小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向往“天不收、地不管,自由自在”的生活,对强加于他头上的紧箍咒一直耿耿于怀,成佛之后首先想到的是把它打个粉碎。

这反映出明代出现(  )

A.追求个性自由,反对纲常礼教的思想

B.注重气节、自我节制、奋发立志思想

C.追求民主自由,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

D.追求金钱、海外冒险的拜金主义思想

解析 明代时期,使人们“天收”“地管”“不自由”“不自在”的是封建伦理纲常,而不是君主专制思想。

孙悟空追求的是个性解放,而不是追求民主平等。

孙悟空的思想与“自我节制”相对立,也看不出注重气节和奋发立志,与拜金主义也没有联系。

因此,本题该选A项。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子曰: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颜渊》

材料二 夫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

……国家将有失道之政,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万物皆有此理,理旨同出一源。

……如为君须仁,为臣须敬,为子须孝,为父须慈,物物各具此理,而物物各异其用,然莫非一理之流行也。

——《朱子语类》卷18

材料四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

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

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

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王阳明《王文成公全书》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关于道德规范的核心思想。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提出道德准则的出发点及根本目的。

(3)材料三中,朱熹对道德规范提出了什么新的见解?

分析其产生的历史影响。

(4)根据材料四概括“良知”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阳明提出的“致良知”的方法。

(5)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认识。

解析 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

(1)问,从材料主旨可得出结论。

(2)问,从材料的“五常”、天人感应思想以及“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即可判断其出发点,根本目的则从其阶级立场出发思考。

第(3)问,把握朱熹理学基本思想即可,历史影响从正反两面解答即可。

第(4)问,考查王阳明的心学,根据材料中的“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结合儒家修身、齐家等思想解答。

第(5)问,开放性题目,从思想理论与政治、经济的联系以及思想的传承性方面解答即可。

答案 

(1)仁;克己复礼。

(2)出发点:

规劝统治者实行仁政。

根本目的:

维护封建统治。

(3)见解:

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是三纲五常;道德规范是天理,即万物的本原。

历史影响:

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有利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

(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4)内涵:

要有是非之心,关心民众疾苦。

方法:

努力加强道德修养,恢复良知本性。

(5)传统伦理道德存在为政治服务的一面;传统伦理道德不断传承发展;要善于吸收传统文化中的有益成分,剔除糟粕。

(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哲学家们在晚周时期大动乱的形势下,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安抚人心的原则。

——[美]泊恩斯等《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其实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两汉400余年,它渐渐由孔孟时期的原始儒学衍化为掺杂了诸子思想和古代迷信的庞杂思想体系,……与其说儒家思想征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讲是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三 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在本质上仍是儒家的模式,但是在这一模式内部注入了时代的气息,是传统与时代、先验与经验的结合。

——黄晓军《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

(1)依据所学知识,晚周时期的儒家学者提出了哪些“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

(2)如何理解“儒家思想取得胜利”?

汉代学者是怎样改造儒家思想的?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大思想家为儒学注入了怎样的时代信息?

分析这些“时代信息”出现的背景。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炼信息的能力。

考查的主要知识点是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

(1)问,关键是晚周时期和儒家学者即孔子、孟子、荀子。

(2)问,主要结合西汉时期董仲舒的新儒学,以及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即可。

第(3)问,主要考查明末清初三位思想家的思想内容及时代背景。

答案 

(1)孔子:

仁和礼;为政以德。

孟子:

仁政;民贵君轻;荀子:

礼法并用。

(2)胜利: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改造:

董仲舒融合阴阳家、道家、法家思想改造儒学,提出“大一统”、“天人感应”、“三纲五常”。

(3)时代信息:

抨击君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提出工商皆本。

背景:

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政治腐败。

 

第30课时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一、选择题

1.以下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思想文化成就体现“墙内开花墙外香”这一特点的有(  )

①印刷术 ②指南针 ③火药 ④《授时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墙内开花墙外香”突出强调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对世界的影响。

而对世界的影响十分巨大的是四大发明,故正确答案为A项。

答案 A

2.英国科学家李约瑟认为“东亚的化学、矿物学、植物学、动物学和药物学都起源于道家”。

可以佐证这一观点的科技成就是(  )

A.造纸术B.印刷术

C.火药D.指南针

解析 考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四大发明中涉及化学、矿物学等与道家有关的就是火药了,选择C项。

答案 C

3.在楚汉之争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韩信投靠刘邦后,被派去管理杂乱无章的粮仓,但很快韩信就把新谷、陈粮分开,而且新谷、陈粮的多少统计得非常清楚。

他的这些智慧最可能记载于(  )

A.《石氏星表》B.《九章算术》

C.《齐民要术》D.《黄帝内经》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

根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生产经营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