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打印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第1单元 核心知识点清单.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4914810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08.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直接打印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第1单元 核心知识点清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直接打印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第1单元 核心知识点清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直接打印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第1单元 核心知识点清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直接打印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第1单元 核心知识点清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直接打印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第1单元 核心知识点清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直接打印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第1单元 核心知识点清单.docx

《直接打印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第1单元 核心知识点清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直接打印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第1单元 核心知识点清单.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直接打印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第1单元 核心知识点清单.docx

直接打印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第1单元核心知识点清单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核心知识点清单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第1课时孔子与老子

课程标准:

知道儒家和道家,了解孔子和老子两位思想家,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1、孔子的学说:

1.伦理观:

提出“仁”和“礼”

(1)“仁”——“仁者爱人”

内涵:

①统治者要体察民情;②广泛的理解、体贴他人;

途径:

忠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影响:

这种民本思想对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起了积极作用;对中华民族传统伦理美德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2)“礼”——克己复礼

含义:

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

途径:

提出“正名”主张

影响:

“礼”的思想承认社会等级和阶级压迫,带有消极性和保守性;但另一方面,重视“礼即是重视社会秩序、重视道德修养,又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安定;

政治观:

提倡“为政以德”:

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用德来教化百姓;在以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3.哲学观:

对鬼神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

4.教育观:

教育原则(有教无类);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治学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当仁不让于师”);学习方法(“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二、历史影响

(1)在当时:

未被重视(保守性)

(2)对以后:

其思想在汉代大一统之后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改造,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二、老子的学说

(一)思想主张:

1.哲学思想

(1).“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摒除了“天命”的绝对权威)-----客观唯心主义

(2).辩证法思想:

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并且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守静)

2.政治思想

(1)倡导“无为而治”,以无事取天下;

(2)愚民政策

(二)历史地位

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课标要求: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发展。

“百家争鸣”概念(理解)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

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一、“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背景

根本原因:

社会大变革。

(1)经济:

铁器牛耕出现,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

(2)政治:

宗法分封制崩溃,“士”阶层崛起;激烈的兼并战争,促进了文化的融合;诸侯争霸,学术环境宽松活泼

(3)文化:

私学兴起,学术下移;自然科学的发展。

二、“百家争鸣”的内容

(一).儒家代表人物——孟子、荀子

1、孟子学说:

★有人说;孟子的思想体现了“民本”思想,其中也包含了“民主意识”,谈谈你的看法。

孟子认为土地、人民、政事是国家的三件宝物,实行仁政,必须重民、得民心,民贵君轻,体现了民本思想。

不能说有民主意识,因为他是地主阶级的代表,其民贵君轻是为了长久统治、剥削人民,并不是给人民政治权利。

2、荀子学说:

(2)墨家与墨子

思想学说

“兼爱”(注意与孔子思想的区别)

非攻:

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

(反映了小生产者要求平等、厌恶战争,希望有安定生产生活环境。

尚力(热爱劳动)反映了劳动人民主张自食其力、反对不劳而获

节用、节葬(反映了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的要求。

影响

代表下层劳动者,尤其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国的显学,战国后不再受重视

★墨子的思想为什么能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呢?

(1)长期战乱,人民渴望和平;

(2)生产力的发展,大量小生产者产生,墨家学派思想能够在小生产者群体中产生共鸣,在当时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

★后来为什么不受重视?

战国以后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手工业受限制

(3)庄子和道家

思想学说

宇宙观:

“齐物”,万物本质相同(反映了没落贵族悲观失望,完全丧失了探求真理的信心)

人生观:

“逍遥”“无所恃”,即不受限制

(反映了没落阶级逃避现实,去追求一种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自我精神麻醉法)

自然观:

“天与人不相胜”,人要顺从自然,“天人合一”

评价

对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但比老子更为消极,代表是战国中期没落的贵族

(4)韩非与法家

思想学说

政治观:

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哲学观:

认为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历史永远不会倒退。

主张变法革新

影响

①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

②法家思想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外儒内法),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5)孙膑和兵家

强调要懂得战争的规律,注意利用和创造有利于已的形势,重视人的作用。

三、“百家争鸣”的影响

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1、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2、道家思想构成了2000年传统思想的哲学思想

3、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百家的思想,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三种主要观点:

儒家推崇“人治”,“德治”,即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实行仁政。

法家提倡“法治”,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顺应时势和民心。

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课标要求: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1、西汉初年的黄老之学

1、含义:

黄老之学是指道家学说中的两派。

“黄”是指黄帝学说,“老”是指老子思想,二者糅合为一为“黄老之学”

2、原因:

①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统治者不得不采用休养生息政策.

②接受秦亡教训

3、内容:

治身(养生)、治国。

4、核心:

“无为而无不为”:

“待时而动、因时制宜、积极无为”(具体做法:

与民休息”,轻徭薄赋,减轻刑法)

5、作用:

西汉经济迅速恢复发展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新儒学产生的背景

(1)随着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黄老之学逐渐不能适应统治者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

(2)儒家学说自我调整,整合出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

(3)汉的强大使其统治者不满足于“无为”,推崇“有为”而治。

根本原因:

新儒学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

2、来源(特点)

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

3、内容:

①推崇“大一统思想”,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为中央集权提供理论依据,以思想上的统一维护政治上的统一

②“天人感应”学说

A“君权神授论:

赋予君主崇高的权威

B天谴论,告诫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限制君权过度膨胀

③施政以德为主,以刑为辅,并提出三纲五常的人伦道德标准

★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4、“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历史影响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中国政治史和思想上上的一件大事。

(1)从政治史看,儒学在政治上占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统一了思想,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3)从思想史看,儒学的独尊使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加强了对思想的控制。

结束了各学术流派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文化的自由发展。

第4课宋明理学

课程标准:

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一、背景:

三教合一

1.佛、道迅速传播,儒学出现危机

2.“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3.为了重兴儒学,回应社会上礼佛、崇道的挑战,唐宋儒家学者不断进行思考和探索。

他们吸收和融合佛教、道教思想,使儒学体系得到了丰富和更新

二、含义

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道)和人生命运(佛),又继承孔孟正宗(儒),并能治理国家(目的)的新儒学。

实质是以儒家纲常伦理维护专制统治的新儒学

3、理学的两大流派

(一)、程朱理学(客观唯心主义)

1.代表:

程颢、程颐、朱熹

2.思想主张:

(1)世界观:

世界本原是理,是万物遵循的普遍原则。

(本质)

———天理即“三纲五常”,就是儒家的道德伦理和等级秩序(表现)

(2)方法论:

格物致知——即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

(3)道德观——“存天理,灭人欲”

★实质;用儒家纲常伦理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自然欲望

3.特点:

从哲学高度论证专制统治和君臣父子尊卑等级秩序的合理性。

思考:

格物致知与实践出真知的区别?

同:

“格致”与“实践”相似。

强调通过对外界事物的考察和实践,来求取“真理”。

异:

“知”不同。

前者要“明理”,及儒家伦理道德(唯心);后者,是指客观规律和真理。

(唯物)

4、程朱理学的地位

①在南宋以后,逐渐发展成为官方哲学②元朝却将《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

③明朝更进一步确定了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2)陆王心学(主观唯心主义)

1代表:

陆九渊、王守仁

2.陆九渊的主要观点

(1)世界观:

“心即理也”

(2)方法论:

“发明本心”(内心反省)

3.王守仁的主要观点

(1)背景:

①明中期,程朱理学成为人们求取科举功名的敲门砖,逐渐失去以之寻求圣贤学问的精神

②王守仁等学者认为学术流弊导致道德沦丧,从而引起社会动荡,主张以心学更新理学

(2)思想主张:

世界观:

“致良知”(思想核心),即本心和良知就是理,天理本在人自己心中。

方法论:

天理不必外求,只需“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即可成圣贤。

强调加强自我修养,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4、评价

★积极:

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对我国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会教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消极:

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五、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

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世界观

“理”是万物的本原

“心”是万物的本原

哲学范畴

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方法论

格物致知(外在)

内心反省(内在)

代表

儒学的新形式

实质

以儒家纲常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欲

内容

“理”;唯心主义;继承孔孟的“仁”“礼”

影响

见上

第5课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课程标准:

列举李贽、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一、明清之际进步思潮出现的背景

1、政治:

专制统治腐朽,农民起义频繁发生

2、经济:

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缓慢发展(根源)

3、思想:

以程朱理学为标准的科举考试,束缚了人的思想。

4、科技:

西学东渐中,近代科技传入中国.

二、代表思想家及其主张

(一)异端思想家李贽

思想主张

(1)鞭挞程朱理学,否认孔孟学说的权威。

(2)认为人皆有私,倡导个性自由发展。

(3)主张男女平等。

(4)万物皆生于两;即天地万物的本原是阴阳二气。

★影响:

他的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推动了人们思想的解放,推动了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

共同生活背景:

处在动荡的年代,都参加了抗清斗争

代表作:

王:

《船山遗书》黄:

《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

顾:

《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录》

1、王夫之的观点

本体论:

理在气中。

即天地万物的规律体现在物质世界之中(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认识论:

宣扬“”“形、神、物三相遇而知觉乃发”,即通过考察客观事物可以得到正确认识

★颠覆了程朱理学“道在气先”唯心主义先验论的理论根基

伦理观:

私欲之中,天理所寓

★充分肯定作为人本能要求的情感欲望和私利的合理性

2、黄宗羲的观点

①抨击君主专制,宣称皇帝是“天下之大害”

②认为君臣关系应是平等的“师友”关系。

③倡导言论自由,建立自下而上的监督机构——学校

④提倡“工商皆本”

3、大力倡导经世致用的顾炎武

①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呼唤。

(提出应区分“亡国”、“亡天下”两个概念)

②主张为学应求务实,致力于社会变革

③进行实地考察,写出了《天下郡国利病书》等著作。

△经世致用的思想有何影响?

1、重视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博学考据的治学方法开清代考证学术之风。

2、立足现实、学以致用的观念为后世提供了思想源泉。

三、明清之际进步思潮的影响

1、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对理学的反思、批判,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2、这股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在其后数百年间具有启蒙作用,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

学以致用的观念为后世提供思想源泉。

3、实质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批判,仍属于儒家思想的范畴。

没有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因此,宋明理学始终占据官方统治思想的地位。

★比较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大思想家

1、历史背景

(1)经济上:

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产生与发展。

(2)政治上: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强化,封建专制统治日趋衰落。

(3)文化上:

明代晚期的思想界(理学)因循守旧,日益僵化。

2、三人的共同主张

(1)政治上:

反对君主专制,提倡“人民为主”

(2)经济上:

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出“工商皆本”。

(3)学术上:

主张“经世致用”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第6课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

课程标准:

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1、四大发明

名称

出现时间

改进或应用

传播

造纸术

西汉前期

105年,东汉蔡伦予以改进

4世纪起,先后传入朝鲜、越南、日本,8世纪传到中亚,后经阿拉伯人传入非洲、欧洲

印刷术

隋唐时期

隋唐出现雕版印刷术;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活字印刷术发明后,向东传到朝鲜、日本,向西传到埃及和欧洲

火药

唐朝中期

唐末始用于军事;北宋广泛用于军事;南宋出现管形火器“突火枪

14世纪初,传入阿拉伯,后又由阿拉伯传入欧洲

指南针

战国时期

宋代普遍用于航海

13世纪传入阿拉伯和欧洲各国

★四大发明外传后对欧洲的影响:

1造纸术和印刷术:

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传播和发展。

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2火药:

欧洲资产阶级革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加速西欧封建制的衰落。

3指南针:

促使新航路开辟,世界连成一个以资本主义为主导的整体

总的来说,对西欧的社会转型(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起到了重要作用。

★为何四大发明对中国和对西方造成的影响大不相同?

中国:

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阻碍;科举制度、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等阻碍先进技术发挥作用;思想愚昧落后;

西方:

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重商主义,对外扩张等促进了西方科技的进步

★四大发明在欧洲和中国的不同影响给你什么启示?

1社会环境和生产力水平决定科技能否发挥进步作用。

2要发展科技,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政治、经济、文化条件。

3科技是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动力,要发展经济,必须重视科技。

2、天文学成就

(1)天象观测:

①殷商时代有关日食的记载②有关彗星和哈雷彗星的记录③中国古人对太阳黑子的纪录

评价:

在很长时间内处于世界前列

(2)天文学著作:

《甘石星经》《石氏星表》————我国最早的一部天文学专著

(3)天体测量

①东汉张衡:

浑象仪;候风地动仪

②唐代僧一行与梁令瓒创制黄道游仪;发现了恒星位置的变动,世界首次;实测子午线的长度。

③元代郭守敬制成简仪;《授时历》

3、数学(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

春秋战国:

九九乘法口诀、算筹

东汉:

《九章算术》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南朝:

祖冲之圆周率精确到3.141526到3.141527之间,领先世界达1000年之久

元代:

珠算法

四、农学:

四大农书(强调应用)

 

五、医学(以为君除疾为民除厄为目的,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从而保证农业有充足的劳动力)

★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和发现有哪些突出特点?

1.重经验:

中国古代科学从内容上看主要是应用科学,是经验的总结,缺乏理论探索,还处于对自然界各种现象的描述阶段即感性认识阶段,缺乏理性认识。

2.重实用:

中国古代科技实用性强,一般能直接满足人们的实际需要,却很少能用逻辑方法对这些经验进行整理,作出理论概括和分析。

3.重农业:

中国古代科技服务于农业。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发展的原因

①经济:

封建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发展---物质基础②政治:

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③民族交往、对外交往频繁④统治阶级的重视。

⑤科技文化的延续性和继承性。

⑥中国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中国近代科技落伍、西方近代科技先进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中国

西欧

政治

封建专制统治腐朽

资本主义制度确立

经济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思想

文化专制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对外交往

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科技的发展和交流

积极对外侵略扩张

单元总结:

★儒学的创立及发展历程

1、创立:

春秋时期孔子“仁”、“礼”

2、继承发展:

战国时期孟子发展“仁政”学说;荀子:

礼法并施

3、重创:

秦朝“焚书坑儒”,儒家思想遭重创。

4、主导:

西汉(武帝)接纳董仲舒新儒学——“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5、冲击:

魏晋南北朝时期三教并立,儒学受到了来自于佛教、道教的冲击。

6、融合:

唐宋时期三教开始走向融合

7、新发展:

宋明时期儒学在迎接佛教和道教的挑战时期,逐渐吸纳其思想,形成了以“理”和“天理”为核心的新儒学。

8、批判、继承:

明清时期,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明末清初的早期民主思想与欧洲的启蒙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学研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