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泵的临床应用.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912650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99.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胰岛素泵的临床应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胰岛素泵的临床应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胰岛素泵的临床应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胰岛素泵的临床应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胰岛素泵的临床应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胰岛素泵的临床应用.docx

《胰岛素泵的临床应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胰岛素泵的临床应用.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胰岛素泵的临床应用.docx

胰岛素泵的临床应用

胰岛素泵的临床应用

    糖尿病的发病率正在日益增高,已成为继心血管疾病和肿瘤之后的第三大非传染性疾病。

目前认为,糖尿病应该积极进行强化治疗,使患者血糖、血脂、血压和BMI等全面达标,而胰岛素强化治疗就可以让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得到理想控制,其方法主要分为每天多次注射胰岛素(MDI)和胰岛素泵治疗。

           胰岛素泵又称为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SII),是近20年来临床上模拟人体生理胰岛素分泌的一种胰岛素输注系统,是糖尿病治疗中的一种安全有效的选择。

胰岛素泵一经临床应用,将血糖控制在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是非常方便有效的。

其主要特点是机体对胰岛素的吸收稳定,使血药浓度趋于平稳,还可通过患者病情(如在患者有不同用餐需要或旅行时)和血糖的变化来调节基础率、临床基础率及餐前大剂量,平稳控制血糖,减少低血糖的发生,方便患者使用,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尤其适合反复发作的低血糖或无症状性低血糖糖尿病患者。

目前,CSII经过临床验证被认为是控制血糖的最佳手段也是目前“胰岛素强化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因此,已经受到越来越多医护人员和糖尿病患者的偏爱。

               胰岛素泵的种类

           胰岛素泵治疗原理很简单,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泵主机、小注射器和与之相连的输液管。

输液管前端有一引导针扎入皮下(一般选择腹部,孕妇因为腹壁变薄不宜在腹壁留针),泵由电池驱动马达推动小注射器的活塞,将胰岛素注入体内。

使用者按要求设置不同的剂量存入微处理器中,胰岛素注射量由微处理器控制,一般设置为基础量和餐前大剂量两种,以使全天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

           胰岛素泵根据其结构分为闭环式和开环式两种。

理想的胰岛素输注系统应该由血糖感应器、反馈调节系统、胰岛素输注器三部分组成,称为闭环系统。

感应器感知血糖,胰岛素泵根据血糖来决定胰岛素输注量,由反馈调节系统接受血糖感应器传递的信号,不断调节泵出胰岛素的量,从而将血糖控制在一个稳定的范围内。

虽然闭环系统是理想的“人工胰岛”,但由于闭环式装置结构复杂、便携性差、费用高,所以现阶段国内外还是以使用开环式胰岛素泵为主,但闭环系统,尤其是置入式闭环系统应该是将来的发展方向。

           根据胰岛素泵所放置的部位分为体外泵和置入泵(IIP)。

现在体外泵的体积已经很小,但仍然存在一些不便之处。

而IIP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体外泵的不足,腹腔内IIP释放的胰岛素吸收更类似于生理状态,具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胰岛素泵治疗的适应证和对患者的要求

  可以说,所有需要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均可采用胰岛素泵行CSII,但考虑到使用经费和患者的具体状况,一般在下列情况下使用:

                ◆1型糖尿病患者;

                ◆妊娠糖尿病患者或糖尿病合并妊娠者;

           ◆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下列情况者:

口服降糖药无效;急性并发症期;各种慢性并发症的初期;难以控制的高血糖、反复发生的高血糖和低血糖交替现象;存在其他应激状态如感染、外伤及围手术期等。

                ◆其他内分泌疾病合并糖尿病者,如库欣综合征、肢端肥大症等;

                ◆生活极不规律的各种不同职业的糖尿病患者。

           当然,带泵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对生活充满理想和渴望,能够正确认识糖尿病的危害性及良好控制血糖的重要性配合医师的指导与治疗并进行适当的饮食控制及运动;患者有条件经常进行血糖自我监测,并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和技术能力具备操作胰岛素泵的能力以及对各种警报的理解和处理能力学会设置基础量及餐前大剂量。

               胰岛素泵治疗的优点

  胰岛素泵治疗的最主要优点是能改善使用者的生活质量。

根据欲摄入食物的量、种类及进食时间,患者能随时调整胰岛素剂量;同时,患者也可以在同一天内不同的时间设置多个基础率,这主要根据其运动量、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及工作计划等进行临时设置,使血糖控制在一个理想的范围内。

               

           与传统的MDI相比,应用胰岛素泵治疗能显著减少低血糖事件,降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更好地控制血糖。

使用胰岛素泵,机体对胰岛素的吸收稳定,每日使用胰岛素剂量较小,可以减少胰岛素增加体重等不良反应,增加患者对胰岛素治疗的依从性。

               泵用胰岛素的选择

           由于胰岛素泵是持续不断地输入胰岛素,所以选择的胰岛素应该具备起效迅速且代谢快的特点。

所以,可以使用短效或者超短效胰岛素,目前CSII治疗中选择短效胰岛素的情况较为常见,因为循证医学的证据显示,所有胰岛素泵都可以用短效胰岛素。

但理论上讲,超短效胰岛素更适合泵的使用,只是在人群的选择上需要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其应该是未来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的首选品种,因为用超短效胰岛素进行CSII治疗,胰岛素起效快,作用消失也快,从而能更加准确地模拟正常生理情况下人体胰岛素的分泌。

               胰岛素剂量的设定

                1、确定控制目标

           大量的循证医学证据显示,严格控制血糖有利于慢性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

但血糖的控制目标应因人而异,总体上应以相对严格但不发生低血糖为原则。

成年人餐前血糖一般控制在4.4~7.8mmol/L,餐后2小时应<10mmol/L,入睡前应为5.6~7.8mmol/L,夜间3点血糖应>5           mmol/L;对反复出现低血糖或老年患者应适当提高血糖值,餐前应为5.6~8.9mmol/L;若为妊娠者应适当降低目标值,餐前血糖宜<6.7mmol/L。

                2、基础率的设定

(1)基础率的估算:

已经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可根据已用的胰岛素量进行估算,多数患者在开始胰岛素泵治疗时每天所需胰岛素量比MDI法少,一般减少全天量的20%~30%,将泵所需量的40%~50%作为泵治疗的基础胰岛素量,再除以24即为每小时基础率;或根据每公斤体重0.2U胰岛素作为基础量,同样再除以24即为每小时的基础率,然后根据三餐前、三餐后2小时、睡前及夜间3点监测的血糖值进行基础率调整。

                (2)基础率的调整:

基础率每升高或下降0.1U/h,餐前血糖及整个夜间的血糖波动就在1.7mmol/L左右,假如血糖从3点至早餐前上升1.7mmol/L,则第二个基础率应在前一个基础率的基础上再增加0.5~1.0倍,一般在早餐前2~3小时,持续4~6小时。

只要白天的血糖在餐后4小时有明显波动,就应调整基础率,白天的基础率应在延迟进餐或遗漏一餐的状态下调整,在这种禁食状态下每2小时测血糖1次,调整基础率,这种方法可以定期进行,以确定基础率是否合适。

若餐后6~8小时之内血糖变化不超过1.7mmol/L,则此时的基础率设定是合适的;若夜间患者有低血糖症状,则降低夜间的基础率;若患者某一时间内进行运动,可以设定一临时基础率,以使血糖控制在一个理想的范围。

目前,罗氏诊断公司的H-TRONplusv100胰岛素泵提供基础量计算尺,可帮助临床医生快速设置与生理胰岛素分泌特点相吻合的基础率               

 3、餐前大剂量的设定

           (1)餐前大剂量胰岛素估算:

用泵前每日胰岛素的总量应减少10%~25%。

胰岛素总量的50%~60%用作餐前大剂量,可平均分配于三餐前或按4:

3:

3的比例分别分配于三餐前;也可按4:

2:

3:

1分别分配于三餐前及睡前加餐前,然后再根据所测餐后血糖(目标为餐后2小时<9mmol/L)情况调整。

           (2)餐前大剂量的调整:

餐前大剂量是根据餐后2小时血糖进行调整的,可根据每日胰岛素总量(TDD)进行估算,具体方法是,TDD除1500(用短效胰岛素)或1800(超短效胰岛素如Lispro、Aspart),即得胰岛素敏感因子,也就是每单位短效胰岛素可以降低血糖(mg/dl)值(其值除以18,即得mmol/L)。

例如1例患者每天应用常规胰岛素50U,则胰岛素敏感因子为1500除以50得到30mg/dl,即每单位胰岛素可以降低血糖30mg/dl,若患者餐前血糖为160mg/dl,它与达标值100mg/dl的距离为60mg/dl,则所需临时胰岛素为2U。

总体而言,平均每单位胰岛素能减少10~15g碳水化合物,它受体重、TDD及日常生活变化(如改变工作时间、生病)等因素影响。

临床上,餐前大剂量也可根据患者的碳水化合物-胰岛素指数进行调整,即每单位胰岛素能降低多少克碳水化合物,一般用500除以TDD即得碳水化合物-胰岛素指数,如果患者使用胰岛素总量为50U,则其碳水化合物-胰岛素指数为500/50=10,即每给予1U胰岛素,机体消耗10g碳水化合物。

也可以用另外一种方式计算,即300除以餐前胰岛素总量,例如,1例患者每天摄入碳水化合物300g,餐前大剂量胰岛素为20U,则碳水化合物-胰岛素指数为300除以20,即15g/U,意思是每给予1U胰岛素,机体消耗15g碳水化合物,用这种方法计算,若患者餐前有低血糖发生,则按此比率增加3~5g碳水化合物;相反,若血糖较高,可相应减少3~5g碳水化合物。

这种方法要求患者仔细记录每餐所摄入碳水化合物的量,餐前、餐后2小时血糖,每餐前应用胰岛素剂量,以便调整血糖。

                若胰岛素泵内使用的是超短效胰岛素,则宜在餐前5分钟前注射,若使用的是常规胰岛素则在餐前30分钟注射,以减少低血糖的发生。

               使用胰岛素泵的注意事项

                1、选择合适的使用对象

           使用泵的糖尿病患者,要具备糖尿病知识,为了不影响疗效,保证安全,在安装前应对患者进行详细的操作指导。

患者普遍存在心理问题,患者常因情绪变化导致血糖控制不良,加强心理护理可达到最佳疗效。

                2、注意报警、高血糖或低血糖等特殊情况的处理

           在用泵后的3天内应注意监测血糖(监测血糖时间:

三餐前、三餐后2小时、睡觉前、凌晨3点),3日后可视情况减少监测次数。

随身携带可快速补充血糖的碳水化合物。

另外,要防止输注装置阻塞或泄漏、泵程序设定不正确、泵内胰岛素用尽等情况。

                3、加强对泵的保护,防止受潮、损坏,防止静电报警,每日观察穿刺部位的皮肤及药量,注意防治感染等并发症。

临床上胰岛素一般有三种用法,补充疗法,替代疗法,强化疗法,现简要介绍给大家,希望对大家有用,同时也希望斑竹加分,以便看更多好贴,好好学习

胰岛素是大分子肽,在消化道内会被蛋白分解酶分解、消化,失去生理学活性;另外胰岛素分子较大,有很强的分子间聚合趋势,形成较大分子量的寡聚体,难以通过消化道黏膜进入循环发挥效应。

故目前胰岛素口服制剂尚在临床试验阶段。

胰岛素经皮下和静脉注射后,先经毛细血管、静脉系统回心脏,再经动脉系统到肝脏代谢及全身各效应细胞发挥作用,使胰岛素在外周血管滞留较长,不能模仿生理性胰岛素分泌。

而体内胰岛素从胰岛b细胞分泌后经门脉系统到肝脏代谢,经下腔静脉回心脏,再经动脉系统到全身各效应细胞发挥作用。

胰岛素的使用方法:

一般情况下,胰岛素均应采用皮下注射给药。

现在广泛采用特殊的胰岛素注射器(此注射器的刻度为一格一个单位),笔式注射器和胰岛素输注泵。

笔式注射器现有诺和诺德公司出品的诺和笔,礼来公司的优伴,但均得使用为之配套的卡瓶式胰岛素。

使用时装入“笔”内,旋转笔帽即可调节注射的胰岛素单位,调节时可发出响声,有利于盲人或视力不佳者;其注射的针均较细,故注射时基本没有疼痛。

(1)补充治疗:

当口服降糖药后,空腹血糖仍高(当药物在夜间减弱或有黎明现象时)可采用胰岛素补充治疗。

睡前使用中效胰岛素能减少夜间肝糖原的产生和降低空腹血糖;中效胰岛素最大降糖效果出现在注射后8小时,晚10时注射后,正好抵消在6:

00-9:

00之间逐渐增加的胰岛素抵抗(黎明现象);最低的血糖水平常出现在7Am,此时病人已醒,易于监测血糖,也便于进食避免低血糖。

补充治疗的方法:

继续使用口服降糖药物,晚10时使用中效胰岛素皮下注射,开始剂量为0.2u/kg,3日后根据血糖调整剂量,每次调整量在2-4u,空腹血糖应控制在4-8mmol/L。

(2)替代治疗:

当外源性胰岛素用量接近生理剂量时,改用替代治疗,替代治疗胰岛素用量估计:

Ⅰ型糖尿病0.7-0.8u/kg/d

Ⅱ型糖尿病大于1.0u/kg/d

三次注射疗法:

用于1型糖尿病尚存部分内生胰岛功能或2型糖尿病有条件自我监测血糖者。

一般从小剂量开始,于三餐前30分钟皮下注射短效胰岛素或在进餐时注射超短效胰岛素。

也可在早、中餐前注射短效胰岛素,晚餐前注射短效胰岛素加小量中效胰岛素(或长效胰岛素)。

三次注射疗法接近生理状态,易于调整胰岛素剂量,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

应注意的是:

如果晚餐前的中效胰岛素用量小时,空腹血糖控制不好;如用量大时,夜间12时-3Am可出现低血糖。

一日之内,一般早餐前所用的剂量最多,晚餐前次之,中餐前最少。

用3-5日后可根据餐后2小时血糖的情况来调整胰岛素用量。

四次注射疗法:

即在三次注射疗法基础上,在睡前注射一次小剂量(4-8u)的中效胰岛素,以控制空腹血糖。

这也是目前临床常用的方案。

缺点是:

由于中效胰岛素作用维持14-16小时,,如果基础胰岛素缺乏者,在翌日2pm到晚餐前出现空白区。

五次注射疗法:

即在三餐前各注射短效胰岛素一次,另在8Am左右,睡前各注射中效胰岛素一次。

这是最符合生理模式的给药方法,但每日需注射五次,不易为患者接受。

二次注射疗法:

在三次注射疗法的基础上,按早、中餐前注射短效胰岛素的比例,选用予混胰岛素(诺和灵30R或50R)。

这可减少午餐前的注射,方便了病人,但缺点是如早餐后2小时血糖满意,午餐前易出现低血糖,如在10Am小量加餐,则午餐后血糖波动,不易控制,(可在午餐时加用二甲双胍或a糖苷酶抑制剂)。

晚餐前中效胰岛素过量,前半夜可出现低血糖,如晚餐前中效胰岛素不足,空腹血糖控制不满意。

在用胰岛素治疗前应停用口服降糖药,用胰岛素后可加用二甲双胍、a-糖苷酶抑制剂和胰岛素增敏剂,这样可减少胰岛素用量,且可达到更早控制血糖的目的。

(3)强化胰岛素治疗:

强化胰岛素治疗是指每日注射或3次以上胰岛素,或用体外胰岛素泵每日多次监测血糖,根据血糖情况,饮食摄入量预计运动量等来调整胰岛素剂量。

其目标是用外源胰岛素维持全天血糖接近正常水平。

这样可明显减少糖尿病病人的微血管合并症。

但发生低血糖的危险增加。

强化胰岛素治疗主要适用于Ⅰ型糖尿病病人;妊娠糖尿病;或Ⅱ型糖尿病用相对简单的胰岛素治疗方案不能达到目标时,可考虑强化治疗。

强化治疗的禁忌症:

强化治疗时的低血糖危险增加,故有严重低血糖危险的病人,如Addison氏病,垂体功能低下者。

幼年或高年龄患者,糖尿病晚期的病人不应用强化治疗。

(4)小剂量胰岛素疗法:

治疗非酮症高渗性昏迷、乳酸酸中毒和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可用小剂量胰岛素疗法,即每小时静脉点滴胰岛素1-12u(平均约5-6u)或每公斤体重每小时给0.05u-0.1u胰岛素。

在此浓度时体内脂肪、蛋白分解及生成酮体的作用可受到最大的抑制,且具有相当强的降血糖作用。

(5)持续皮下胰岛素注射:

即胰岛素泵治疗。

胰岛素泵是一种内装有短效或超短效胰岛素的微电脑动力装置,通过微电脑控制,胰岛素以基础量和餐前大剂量两种方式给予,模仿了正常人胰岛素的分泌,就像一个人工胰腺,又叫持续皮下胰岛素注射。

目前胰岛素泵不能自动测定血糖并调节胰岛素剂量,需要医师事先决定好基础胰岛素需要量,持续输入体内,在餐前或运动后需增减胰岛素剂量时,要按事先设计好的程序进行,或患者自行手动调整。

胰岛素泵适用于持续高血糖,达标困难者;血糖波动不易控制;需要在短时内降低血糖者,如有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包括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手术等;妊娠妇女饮食治疗不能达标时。

病例

 

一、刚开始治疗时我们一般选择两种方案:

1、胰岛素泵治疗2、三餐前短效+睡前中效。

一般来说,初始总量可按实际体重x0.44。

这一总量一般较安全,而且比较适合。

但还要根据病人病史,大致了解他的胰岛功能,以决定较合适的初始量。

如果是泵治疗,基础率用一半,其余的一半三餐前平均分配。

如果是一天四次,可睡前注射4-6单位中效胰岛素,其余的量三餐前平均分配。

加量时白天加量可稍快一点,夜间加量慎重点。

因为白天发生低血糖可及时发现。

如果餐后血糖11-13mmol/l,下一餐餐前血糖也高,可加2单位;14-17mmol/l,可加3单位,18-20mmol/l,可加4-5单位。

中效胰岛素可每次2单位递增。

监测三餐前后及睡前血糖,必要时可加测夜间2:

00或3:

00血糖。

在严密监测血糖情况下,可每天加量。

以上调整的前提是:

患者饮食较规律,血糖波动较小,且为真正的血糖偏高(不是低血糖后反应性高血糖)。

二、血糖控制尚可时,可查C肽释放试验以了解胰岛功能。

若胰岛功能尚可,胰岛素总量在30以下,可考虑换用口服降糖药;如果胰岛素总量较大(大于60u)或胰岛功能较差,建议患者出院后继续一天四次注射方案;如果胰岛功能尚可,但胰岛素总量在40-50u左右,则口服药可能难以控制血糖,可考虑予预混胰岛素控制血糖,换成预混胰岛素时总量适当减少以防止低血糖。

三、治疗过程中,如出现血糖超过20mmmol/l,可静脉应用胰岛素(NS500ml+胰岛素8-12u)先把血糖控制下来。

三、对于餐后血糖偏高,而下一餐餐前又容易出现低血糖的患者,可餐前注射速效胰岛素。

 

长效胰岛素的起始量为0.2-0.3U/KG.因为长效胰岛素没有峰值,低血糖的风险较少.但NPH就要起始量要少,大概是0.1-0.2U/KG.因为它有峰值,容易引起低血糖.

目前在中国使用胰岛素的人数仅占糖尿病病人的10%~20%,远远低于发达的西方国家,这与中国人对胰岛素的误解太深有关。

长期以来,糖尿病患者心中常有这样的顾虑:

一旦用上胰岛素,2型糖尿病也会变成依赖胰岛素的糖尿病,从此再也离不开胰岛素;有的甚至将胰岛素与鸦片相提并论。

其实这些都是错误的,由于胰岛素是人体的一种激素,因此只要正确使用,胰岛素对人体是没有任何害处的。

依赖不依赖胰岛素只跟病情有关,跟使用胰岛素的早晚没有任何关系。

胰岛素使用的唯一缺点是必须通过皮下注射给予,因此给患者带来不便和痛苦,此外,如果使用不当,容易发生低血糖。

即便如此,胰岛素治疗仍然具有口服降血糖药物无法相比的优越性:

控制血糖能力最强,毒副作用最少,医疗花费不高.一胰岛素的分类根据作用时间又可分为超短效胰岛素、短效胰岛素、中效胰岛素和长效胰岛素等剂型。

1.超短效胰岛素为人胰岛素类似物,是近几年使用基因重组技术生产出来的,起效时间为15分钟,作用高峰30~45分钟,持续时间约2~4小时。

短效胰岛素是最常用的一种普通胰岛素,为无色透明液体,皮下注射后的起效时间为20~30分钟,作用高峰为2~4小时,持续时间6~8小时,动物胰岛素有上海和徐州产的普通胰岛素或中性胰岛素注射液,人胰岛素有诺和灵R和优泌林R等。

短效和超短效胰岛素均需三餐前皮下注射,主要用于控制餐后血糖,短效胰岛素可静脉给药,此外短效和超短效胰岛素还可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给药,治疗血糖难以控制的1型糖尿病。

由于短效胰岛素皮下注射起效时间慢,作用时间长,故早期餐后高血糖和下一餐前的低血糖危险升高,餐前30分钟注射胰岛素依从性差。

而超短效胰岛素具有起效快,达峰快,作用时间短等特性,更符合生理需求,更好的降低餐后血糖峰值,低血糖发生较少,治疗更方便,对容易发生低血糖的老年人或糖尿病肾病患者尤为适用。

2.中效胰岛素又叫低精蛋白锌胰岛素,为乳白色浑浊液体,起效时间为1.5~4小时,作用高峰4~12小时,持续时间约14~20小时。

国产的有徐州产的中效胰岛素,进口的有诺和灵N和优泌林N,一般用于控制夜间和空腹血糖,可在清晨和睡前皮下注射,既可与口服降糖药物联合使用,亦可与短效胰岛素合用。

3.长效胰岛素也叫精蛋白锌胰岛素,也为乳白色浑浊液体,起效时间3~4小时,作用高峰14~20小时,持续时间约24~36小时,上海和徐州产的精蛋白锌胰岛素属此类,而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国内已有:

甘精胰岛素每天一次,24小时平稳降糖,方便实用。

长效胰岛素由于作用时间长,每日仅需要注射一次,常于清晨皮下注射,往往需要与短效胰岛素合用。

4.此外,为了适应进一步的需要,进口胰岛素又将其中的短效制剂和中效制剂(R和N)进行不同比例的混合,产生作用时间介于两者之间的预混胰岛素。

如诺和灵30R、诺和灵50R、优泌林70/30。

30R是指将30%的短效R与70%的中效N胰岛素混合;50R是指短效R和中效N各占50%。

上述药物起效时间均为30分钟,达峰时间为2~8小时,持续时间为24小时。

胰岛素预混制剂每日只需皮下注射2次(早餐前和晚餐前),对一些抽取胰岛素有困难的病人有特别的方便性,胰岛尚有一定功能的2型糖尿病患者多用此种剂型。

其缺点则在于不能随意调整其中的短效或中效胰岛素的剂量。

二胰岛素的使用胰岛素初开始剂量的估算的确是值得广大非糖尿病专科或参加工作不多久的同道们共同学习一下,有许多方法可作为初始剂量选择的参考:

①根据尿糖的多少选择:

一般来说哪一次尿糖为几个加号,就应该按每个加号2-3个单位在上一顿饭前打适量的胰岛素;②按血糖高低打胰岛素:

按(血糖-100)×公斤体重×6÷2000的公式计算胰岛素的用量;③按每片磺脲类降糖药合5个单位胰岛素来计算:

如早饭前吃两片优降糖,可以改为10个单位胰岛素;④根据经验决定胰岛素的用量:

大多数病人初始量18-24u/天,可根据血糖在三餐前打8、4、6或者10、6、8个单位的胰岛素作为胰岛素的初始剂量,这是一个比较简单而又实用的方法。

据最新版的《实用内科学》上提到的各次胰岛素注射量的分配原则为:

早餐前30%-45%,中餐前20%-25%,晚餐前25%-30%,睡前中效胰岛素20%;三餐胰岛素分配应该是早餐最多,晚餐次之,中餐最少,睡前需不需要打,根据凌晨3-5点的血糖决定调整公式:

胰岛素用量(u)=(血糖mmol-5.6mmol)×公斤体重×0.6÷11.1一般而言,这只是一个简单预测性计算,具体应用还要考虑到临床诸多因素,所以临床用计算值的三分之一为起点,分2~3次应用,再根据血糖测定值进行调整。

下面是自己看到的胰岛素使用方法和经验看法:

1.首先胰岛素量分为三方面,即基础胰岛素,餐时胰岛素和调整胰岛素。

基础胰岛素量的确定:

一般0.2----0.3U/Kg,胰岛素种类:

中效胰岛素餐时胰岛素量的确定:

从0.05----0.1U/Kg开始。

胰岛素种类:

普通胰岛素。

调整胰岛素的确定:

当血糖≥8.3mmol/L时血糖每增加2.7mmol/L加用1---4U与上述同型的胰岛素(餐时加用)。

2.如果不能控制血糖水平,要考虑到影响血糖的其它因素,从基础胰岛素开始,每一到二天调整10%--20%,使血糖达标。

如果效果不好,还可校正调整胰岛素的量。

3.在调整胰岛素量时,还要考虑到体重和胰岛素的抵抗情况。

比如消瘦的,敏感的,可能调整时要少加量。

BMI值比较大的,可能就要适当增加调整量。

对于每天胰岛素用量较大的,或者服用糖皮质激素的,调整时的量可能要更大。

但随着病人高糖状态的改善或基础病的好转,胰岛素的敏感性会很快改变。

4.一般情况下,糖尿病得到良好控制的患者,基础胰岛素和餐时量比为1∶1。

另外胰岛素用法的调整:

⒈剂量的调整:

先调整饮食、体力活动,血糖稳定后再调胰岛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