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高中语文阅读答题模板.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905648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83.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高中语文阅读答题模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高考语文高中语文阅读答题模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高考语文高中语文阅读答题模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高考语文高中语文阅读答题模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高考语文高中语文阅读答题模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高中语文阅读答题模板.docx

《高考语文高中语文阅读答题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高中语文阅读答题模板.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高中语文阅读答题模板.docx

高考语文高中语文阅读答题模板

高考语文高中语文阅读答题模板

(1)诗歌答题模式

1.意境类:

描绘画面(忠于原诗,语言优美)+概括氛围+分析思想感情

2.手法类:

揭示手法+结合诗句分析(怎样用)+思想感情+作用效果

3.语言特色类:

揭示语言特色+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思想感情+作用效果

4.炼字类:

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技巧(活用、倒装、手法)+放入句中描述景象+意境感情(作用效果)

5.关键词类:

主旨作用+结构作用

6.感情类:

通过XX内容+抒发(寄寓/揭露)XX感情

7.概括主旨类:

诗歌定位+各句内容+通过XX手法+抒发XX感情+评价

8.鉴赏类:

写了什么+怎样写的(技巧+语言风格+字句特色)+表达效果(感情)

9.形象类:

找到诗句+分析基本含义+为何要写(主旨)+作用效果

10.诗歌含义:

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2)现代文答题模式

1.开放型试题:

评+引+析+结

2.谈看法或补叙结尾:

感悟+引申

3.原因题:

客观原因+主观原因

4.词语的表达作用:

形象性+感情性+精确性+结构性

5.联想感悟型:

A.感:

根据文本,联系全文

B.悟:

联系实际,结合自身,另举一例,提出建议

6.句子的作用:

A.思想内容上:

联系本句含义+突出强调内容或揭示段意+联系中心、态度、感情+用了修辞或表现手法的要揭示表达效果

B.结构上:

引起下文、设置悬念、伏笔、渲染气氛照应前文、总结上使结构严谨、承上启下、揭示文章脉络层次

7.关键句子理解:

抓句中关键词+联系上下文

8.写X为什么要从Y写起:

揭示X与Y的关系+引出写作主体+突出主体特点

9.怎样论证:

论证方法+论证过程

(3)小说独特答题模式

1.分析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定位(性格、身份地位)+抓住修饰语逐一举例分析

2.评价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定位(性格、身份地位)+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

3.小说中插叙的作用:

情节角度(上、下文)+主题角度+人物形象角度

4.小说主题:

通过XX人的XX事,歌颂了(批判了)XX的精神(社会现象)

5.简析人物:

人物定位(性格、身份地位)+举例分析人物形象+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情节、主题)

6.小说表现形式:

表现手法+描写手法+结构安排+语言特色

7.人物形象的塑造:

肖像+神态+动作+语言+心理

(4)实用文独特答题模式

1.访谈提问的艺术:

紧扣主题,不蔓不枝+善于引导,环环相扣+适时应和,便于沟通

2.新闻作品优秀之处:

选材+对象+见解+提问技巧

3.写XX多余吗?

主题+人物+文体特点

(5)积累——现代文

1.长句:

A容量大,气势盛+B能细致严密地说明事物+C表达复杂丰富的感情

2.短句:

A句子短,简洁明快,干脆有力+B音节少,停顿多,容易造成一种急促的气势+C便于表达丰富的情绪,强烈的感情

3.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在小说中):

A渲染烘托气氛、形象、心情+B推动(或衬托)情节发展+C象征意义+D交代背景(时间、地点等)

4.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在散文中):

A渲染烘托气氛、形象、心情+B抒写美+C抒发作者情感+D作为串时间的线索+E见证历史沧桑

5.文学作品中的环境包括:

A具体的风景描写+B生活和社会环境+C社会历史背景及时代特征

6.文学作品的形象:

A人物的性格特征+B人物的精神风貌+C人物的思想特征+D人物形象的社会或时代意义

7.第一人称:

A亲切自然+B自由直接+C真实生动

8.第二人称:

A呼告抒情,动人亲切+B便于感情交流+C充满气势,态度鲜明+D自由灵活

9.第三人称:

A直接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B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C显得客观冷静

10.肖像描写:

以形传神,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

11.动作描写:

表现人物个性特征及内心世界

12.语言描写:

言为心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13.心理描写:

A揭示人物内心世界+B使形象更为丰满充实

14.白描:

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

15.工笔细描:

精雕细刻,丝毫毕现,具体生动

16.细节描写:

A真实精细+B传神鲜明

17.插叙:

A丰富内容+B深化主题+C使事件曲折有致+D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E对主要情节或中心时间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

18.倒叙:

A设置悬念,增加兴趣+B读起来波澜起伏

19.直接抒情:

淋漓尽致

20.间接抒情:

A表达含蓄,含而不露+B韵味悠长(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21.开头段:

A提出话题,领起下文+B点明主旨,统摄下文+C设置悬念,吸引读者+D蓄势(张本(即伏笔)、铺垫、照应、对比),奠定感情基调+E点明思想感情变化的线索+F使文章避繁就简、不蔓不枝、条分缕析+G与结尾呼应,强调主旨

22.过渡段:

A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有时只开启下文)+B引发议论,揭示主旨+C衬托作用+D渲染、烘托气氛+E使文章避繁就简、不蔓不枝、条分缕析。

23.结尾段:

A照应主题,呼应开头+B收束全文,点明主旨,深化中心,卒章显志+C升华感情,耐人寻味,启人思索

24.线索:

环环相扣,结构紧凑

25.照应:

A构成一条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使文章结构紧凑+B呼应文题

26.举例:

A具体实在,易于接受+B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C丰富文章内容+D表明XX观点

27.多方面对比的作用:

A通过多方面的对比,层层深入+B使主旨的内涵更加丰富+C内容表现更加集中

28.侧面烘托:

A给人如临其境的现场感+B从侧面烘托XX的XX特征

29.引用:

A具有文学味+B丰富文章内涵+C引起读者兴趣+D表明XX观点

30.长短句间杂:

读起来错落有致

31.叠词:

A强调XX+B读来琅琅上口,有音乐美

32.记叙文中的议论:

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的目的和意义

33.说明文中的描写、文艺性笔调:

点染作品,使之生动形象

34.人物对话描写:

A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B促进故事情节发展

35.引用传说故事:

A增强文章的传奇性、风物的神秘性+B丰富文章内容+C引起读者兴趣+D含蓄地引出、表明XX观点

36.引用诗歌:

A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B丰富文章内容+C引起读者兴趣+D含蓄地引出、表明XX观点

37.引用名言:

A增强说服力+B丰富文章内容+C引起读者兴趣+D表明XX观点

38.描写方法包括:

A正、侧面B工笔、白描C多角度描写D动静结合E点面结合F寓情于景、情景交融G一些修辞、表现手法

记忆口诀为:

正侧工白多点面,动静景情修表现

(6)修辞手法的作用

1.比喻:

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冗长为简洁

2.借代:

A引人联想+B形象突出、特点鲜明、生动+C在表情达意上更得体、含蓄、别致

3.比拟:

A语言生动形象,蕴涵丰富+B色彩鲜明,描绘形象,印象深刻+C感情强烈,引起共鸣

4.夸张:

A突出本质、特征,引人联想+B烘托气氛,语言生动形象,增强感染力+C感情强烈,引起共鸣

5.对偶:

A便于吟诵,易于记忆+B表意凝练,抒情酣畅+C对比强烈,褒贬分明

6.排比:

A句式整齐,节奏匀称+B文章贯通,语势强劲+C集中内容,加重感情+D条分缕析,说理严密透彻,抒情酣畅淋漓

7.设问:

A提醒注意,引起思考+B突出内容,变化波澜+C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D增强说服力和表达效果

8.反问:

A强化语气,强调内容+B增强表达效果,表达强烈感情+C引起思考,余音回荡

9.反复:

A写景抒情感染力强+B承上启下,层次清晰+C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印象

10.起兴:

A渲染气氛,定下感情基调+B统摄全诗,引出故事+C激发读者想象+D化实为虚,形象生动

11.双关:

言在此而意在彼,使表情达意更含蓄,更有趣

(7)表现手法的作用

1.常见的表现手法有:

比兴、对比、象征、用典、烘托、虚实结合(记忆口诀为:

比用对象烘虚实)

2.象征:

A言在此而意在彼,内涵丰富+B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

3.衬托:

突出事物特点

4.先抑后扬:

在变化和反差中突出事物特点

5.借景抒情:

A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B营造氛围+C委婉含蓄地表达XX思想感情

6.融情于景:

A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B营造氛围,创造意境+C表达XX思想感情+D含而不露,韵味悠长,使人想象于无穷之境界

7.反讽:

突出强调,深化主题

8.托物言志:

A富有暗示性、朦胧性,意在言外+B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9.虚实相生:

A二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转化,可以达到虚实相生的境界+B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10.化用典故:

A赋予文章语言的雅趣+B赋予文章铺垫和仿拟对象,增强古今对照的效果+C丰富文章内涵

11.意象组合:

A最大限度地增强了诗歌意象的密度和诗歌的力度+B使诗中的意象鲜明突出+C为读者提供了联想与想象的广阔天地和咀嚼回味的余地。

(8)结构安排的特点有:

照应、层层深入、烘托铺垫、对比、承上启下、悬念、伏笔(记忆口诀:

层承对照烘悬伏)

(9)积累——诗歌

1.对仗:

A显示语言的对称美+B达到意境美和韵律美的完美结合

2.顶真:

具有回环跌宕的韵律美

3.拟声词:

A使诗文更生动形象+B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4.表颜色的词:

A表现心情+B增加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C渲染气氛

5.语言特色的类型包括:

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

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

(记忆口诀:

清平明辞委,简沉浑多明)

6.景物描写角度:

A空间变化(远近高低)、时间变化B动静C视、听、嗅觉D虚实E正、侧面F色彩、形状、声音

记忆口诀为:

时空动静视听嗅,虚实正侧色形声

 

二、高中现代文阅读

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母亲的救赎

娄玉启

   梁老师睁开眼时,日光映亮了窗户。

稍稍料理,吃过早点后,他沏上一杯茶,点开QQ。

   一年多了,头像依然是她穿着白大褂的工作照。

QQ网名:

秋桂。

   他替她写道:

“今日,晴,楼下的桂花开了……”写到这,他眼睛湿了。

自从女儿跟了外婆,每当下班回来,便一个人守着一屋子空气。

两年前,一位高龄产妇在她医院里因不可逆的病因不幸走了;之后,医院按照调解协议给予了适当赔偿,可是产妇的男人一直不依不饶。

那天,男人喝了酒便到医院闹。

作为副院长的她上前阻止,男人竟然将她从12楼掀了下去……那桩事故轰动一时。

人走了,他替她打理QQ。

   正伤感时,手机响了,一看,是门卫室的。

   “梁老师,有一位乡下来的老奶奶给你送了一篮子鸡蛋!

   “乡下老奶奶?

她人呢?

   “她已经走了。

   “好,等会儿我下去。

   ……

   电梯上的红字不停地眨着眼,从“12”开始往下掉,一直掉到“1”。

在这个过程中,他想不出那老奶奶是哪位亲戚。

出了电梯,他散散漫漫走到门卫室。

   果然,门卫老马的桌子边搁着一胶袋鸡蛋。

   他拎起鸡蛋,问:

“老马,她没说其他话?

   老马放下报纸,说:

“怎么,她不是你家亲戚?

   “我乡下亲戚多,不晓得她是哪一位?

   老马捧起报纸说:

“那我就不晓得了,她只说是送给你的!

   ……

   一晃,又是一个月,他差不多将这事忘了。

   一天傍晚,当他走进小区时,老马又叫住他:

“梁老师,鸡蛋!

   他一定,折进门卫室。

   又是一胶袋鸡蛋,不多不少,30个。

   老马呷了一口茶,说:

“你家亲戚真好!

   “还是那老奶奶?

   “是啊,怎么,你还不知道她?

   “大概晓得,就不知道她是哪一个?

   “管他呢,回去,吃你的蛋!

   ……

   当他第五次收到鸡蛋时,已是寒假的第二天。

那天早晨,他依然按照习惯,点开QQ,写到:

“今天,雪停了,温暖的太阳又露出了笑脸……”

   这时,他再次接到门卫的电话。

他迅速出门、锁门,刚好,电梯下来了。

出了电梯,他赶到门卫室。

同前四次一样,他又看到桌边的鸡蛋。

   “她人呢?

   老马说:

“刚走,她包着蓝头巾,手里提着一个竹篮。

   他顺着老马手指的方向,向斜对面的5路站点快步走去。

站牌下三三两两立着十几个人,他径直向那位“蓝头巾”走去。

   “老人家,您好!

   老人转回头。

   “噢,梁老师!

   “我怎么老是白吃您的蛋呢?

您老是——”

   老人支支吾吾道:

“哎呀,梁老师,你别说客气话。

   老人“啊啊”着,说:

“我养了几十只鸡,是给那边菜市场的贩子送蛋,只是顺便送点给你……”

   他应和着,顺势将两张大钞塞进老人口袋里。

老人却像身上着了火,往后一缩。

   “梁老师,这钱我不能收啊!

   “我收这钱,我有罪啊!

   老人将钱往回塞,他挡着,说:

“您老这么大年纪,我怎么能白吃呢?

   老人还是将钱塞进他口袋。

   他说:

“真没办法,那您告诉我,您是不是小丹婆家那边的?

   老人一怔,泪水滚落下来,顺势低下了头,抬手揩了揩,飘出一句:

“我是赵牛的妈妈……”

   赵牛?

   那个将爱人置于死地的酒鬼!

   可是,不管有多大的仇恨,这个人早在去年六月化成灰了。

   老人的泪管不住,接着说:

“我知道王医生是好人呐!

他的狗命抵不了她的命啊!

   这时,几个人围了上来。

   “梁老师,我是罪人啊!

在村里都矮半截,抬不起头啊!

   停了停,又说:

“媳妇是肾脏不好,怎么能怪医生呢?

都怪我从小没教育好!

   5路车缓缓停住了。

一行人鱼贯而上,老人最后踏上车。

等车门关上时,他才回过神来。

   “赵奶奶,鸡蛋的钱——”

   可是,车子动了,一会儿汇入车流。

他木木地往回走,下意识地掏出手机,划出“老婆”的手机。

   “嘟——嘟——嘟——对不起,您拨打的电话已停机!

   他的眼睛湿了,他是多么希望听到那边的声音啊!

此时,温暖的阳光照在他身上,也照在复苏的心上……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8年第2期)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以梁老师打理QQ开头,并在文中多次出现,体现了梁老师情感变化的过程,使得文章整体结构完整、紧凑,同时表达了梁老师对妻子一往情深。

B. 小说写梁老师听到有人送鸡蛋的事情后,散散漫漫的走出电梯,表现了梁老师的漫不经心,同时与下文迅速出门形成对比,表现了梁老师再次听到有人送鸡蛋的迷惑心理。

C. 文章对赵牛形象的塑造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写出了他酗酒医闹、胡搅蛮缠、最终受到法律制裁的形象。

D. 结尾写梁老师下意识的拨打了妻子的电话一方面表现了梁老师对妻子的怀念,另一方面也暗示了梁老师内心的释然及对赵奶奶的感激之情。

(2)   作者为什么最后才交代老奶奶的身份?

(3)结合全文内容,试探究文章标题中“救赎”的丰富意蕴。

【答案】

(1)C

(2)①使文章的情节更曲折多姿,增强艺术效果;②更有利于制造悬念,吸引读者的兴趣;③让梁老师的心理积怨化解的过程更自然;④更有利于表现梁老师对妻子的深情。

(3)①母亲为赵牛赎罪;②梁老师为妻子的逝去在自我救赎;③对新型医患关系的救赎。

【解析】【分析】

(1)C项,“文章对赵牛形象的塑造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分析错误,小说对赵牛的形象塑造没有正面描写。

故选C。

(2)文章最后交待老奶奶的身份有以下重要的作用:

从读者阅读的角度分析,这样安排更有利于制造悬念,吸引读者的兴趣。

从情节发展的角度分析,这样安排使文章的情节更曲折多姿,增强艺术效果。

从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分析,这样安排让梁老师的心理积怨化解的过程更自然;更有利于表现梁老师对妻子的深情。

(3)文章标题中“救赎”有着丰富的内涵:

文中赵牛的母亲,一位老奶奶坚持给梁老师送鸡蛋,有意为赵牛赎罪;梁老师保留着妻子的QQ,还坚持不断更新,我为妻子的逝去在自我救赎;文章的主题是反映医患关系的,这个故事也是对新型医患关系的救赎。

故答案为:

⑴C;

⑵①使文章的情节更曲折多姿,增强艺术效果;②更有利于制造悬念,吸引读者的兴趣;③让梁老师的心理积怨化解的过程更自然;④更有利于表现梁老师对妻子的深情。

⑶①母亲为赵牛赎罪;②梁老师为妻子的逝去在自我救赎;③对新型医患关系的救赎。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理清基本思路,概括主旨,把握艺术特色;其次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仔细辨析,最后做出判断。

错误的设置,有的是手法错误,有的是表达效果的错误,有的是人物形象的分析错误,一定要静下心来,判断时要仔细认真。

⑵本题考查学生把握结尾情节作用和结构安排的能力。

本题考查小说的结尾,可从文中重要情节的角度分析思考,小说情节的作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情节和人物形象之间的关系。

就是情节本身对人物性格塑造上的具体作用。

二,情节与情节之间的关系。

一般情节在开头,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或者埋下伏笔;在中间,承上启下;情在结尾处,上照应前文。

三,情节与小说环境之间的关系,突出了人物活动的环境。

四,情节与小说主题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是点题、突出主题或者揭示主旨。

解答本题可从情节、人物、主题、读者感受这四个方面着手分析。

可以根据情节本身更曲折多姿;效果上​吸引读者的兴趣;表现人物性格等角度考虑。

⑶此题考查探究标题含义的能力。

答题时,应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及主旨的基础上,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分析作答。

答题时,可联系标题常用的双关、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从小说的文章主旨、思想情感、作者的观点立场等角度分析作答即可。

本文标题为“救赎”,思考其含义需要考虑是谁救赎,救赎了谁,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救赎的对象即可。

3.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苏轼的意义

李泽厚

   苏轼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异常聪明敏锐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亲切喜爱的对象。

其实,苏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筹。

画的真迹不可复见,就其它说,则字不如诗文,诗文不如词,词的数量也并不算多。

然而他在中国文艺史上却有巨大影响,是美学史中的重要人物,道理在哪里呢?

我认为,他的典型意义正在于,他是上述地主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

他把上述中晚唐开其端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

   苏轼一方面是忠君爱国、学优则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的人物,无论是他的上皇帝书、熙宁变法的温和保守立场,以及其它许多言行,都充分表现出这一点。

这上与杜、白、韩,下与后代无数士大夫知识分子,均无不同,甚至有时还带着似乎难以想像的正统迂腐气(例如责备李白参加永王出兵事等等)。

但要注意的事,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并不是这一面,而恰好是他的另一面。

这后一面才是苏所以为苏的关键所在。

苏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空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

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而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他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已不是“一为黄雀哀,涕下谁能禁”(阮籍),“荣华诚足贵,亦复可怜伤”(陶潜)那种具体的政治哀伤(尽管苏也有这种哀伤),而是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和舍弃。

这当然比前者又要深刻一层了。

前者(对政治的退避)是可能做到的,后者(对社会的退避)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除了出家做和尚。

这便成了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

   这种整个人生空漠之感,这种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尽管不是那么非常自觉,却是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把它充分透露出来的。

   宋人笔记中传说,苏作了上面所引的最后那首小词后,“挂冠服江边,弩舟长啸去矣。

郡守徐君犹闻之惊且惧,以为州失罪人,急命驾往谒,则子瞻鼻鼾如雷,犹未兴也”(《石林避暑录话》),正睡大觉呢,根本没去“江海寄余生”。

本来,又何必那样呢?

因为根本逃不掉人世大罗网。

也许,只有在佛学禅宗中,勉强寻得一些安慰和解脱吧。

正是这种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求超脱而未能,欲派遣反戏谑,使苏轼奉儒家而出入佛老,谈世事而颇作玄思;于是,行云流水,初无定质,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这里没有屈原、阮籍的忧愤,没有李白、杜甫的豪诚,不似白居易的明朗,不似柳宗元的孤峭,当然更不像韩愈那样盛气凌人不可一世。

苏轼在美学上的追求是一种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反对矫揉造作和装饰雕琢,并把这一切提到了某种透彻了悟的哲理高度。

无怪乎在古今诗人中,就只有陶潜最合苏轼的标准了。

只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味,欲辨已忘言”的陶渊明,才是苏轼所愿顶礼膜拜的对象。

终唐之世,陶诗并不显赫,甚至也未遭李、杜重视。

直到苏轼这里,才被抬高到独一无二的地步。

并从此之后,地位便巩固下来。

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所表达出来的美,把它看作是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

千年以来,陶诗就一直以这种苏化的面目流传着。

   “人生何处知何似?

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苏轼传达的就是这种携带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生偶然的感喟。

尽管苏轼不断地进行自我安慰,时时现出一副随遇而安的“乐观”情绪,“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鬓微霜,又何妨”?

但与陶渊明、白居易等人毕竟不同,其中总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

无怪乎同样具有敏锐眼光的朱熹最不满意苏轼了,他宁肯赞扬王安石,也决不喜欢苏东坡。

王船山也是如此。

他们都感受到苏轼这一套对当时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

苏东坡生得太早,他没法做封建社会的否定者,但他的这种美学理想何审美趣味,却对从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了重要的先驱作用。

知道《红楼梦》中的“悲凉之雾,遍被华林”,更是这一因素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成果(参看本书《明清文艺思潮》)。

苏轼在后期传统美学上的深远的典型意义,其实就在这里。

(选自《美的历程》,有删节)

(1)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是:

他虽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退隐的欲望比任何前人要更深刻更沉重。

B. 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退隐”心绪,不是对政治的退避,也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而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

C. 朱熹因为感受到苏轼这一套对当时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所以最不满意苏轼了。

D. 苏轼在写下《临江仙》这首词后居然睡大觉,根本没去“江海寄余生”。

主要是因为他已在佛学禅宗中寻得一些安慰和解脱。

(2)下列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

A. 《赤壁赋》所透露的人生感伤和强作慰藉以求解脱的心绪、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苏轼对人生空漠感,对整个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和无可寄托感。

B.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鬓微霜,又何妨”这些诗句显露苏轼自我安慰,表现出一副随遇而安的”乐观”情绪,但内心总有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

C. 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味,欲辨已忘言”等诗句正契合了苏轼所追求的质朴平淡的审美趣味和退避社会的人生理想。

D. 苏轼内心深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是反封建社会的,是超越时代的进步思想。

【答案】

(1)C

(2)D

【解析】【分析】

(1)A项,“但他退隐的欲望比任何前人要更深刻更沉重”错。

结合“但他通过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