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XLZW10导地线液压资料.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904311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43.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SDXLZW10导地线液压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SDXLZW10导地线液压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SDXLZW10导地线液压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SDXLZW10导地线液压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SDXLZW10导地线液压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SDXLZW10导地线液压资料.docx

《SDXLZW10导地线液压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SDXLZW10导地线液压资料.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SDXLZW10导地线液压资料.docx

SDXLZW10导地线液压资料

第1部分:

输电线路

 

导地线压接作业指导书

 

编码:

SDXL-ZW-10

 

二○一一年三月

目录

1 适用范围1

2 编写依据1

3 作业流程1

4 安全风险辨析与预控2

5 作业准备3

6 作业方法4

7 质量控制措施及检验标准10

 

1适用范围

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110kV及以上输电线路工程导、地线液压压接作业。

2编写依据

表2-1 编 写 依 据

序号

引用资料名称

1

GB50233—2005《110kV~500kV架空送电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

2

DL409—1991《电业安全工作规程 电力线路部分》

3

DL5009.2—2004《电力建设安全工作规程 第2部分:

架空电力线路》

4

DL/T5092—1999《110kV~500kV架空送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

5

SDJ226—1987《架空送电线路导地线液压施工工艺规程》

6

《10kV~500kV输变电及配电工程质量验收与评定标准第1部分:

输电工程》

7

《电网建设安全健康与环境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计[2004]27号)》

8

本工程的相关设计图纸

9

本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

10

本单位的质量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的相关文件

3作业流程

图3-1 作业(工序)流程图

4安全风险辨析与预控

4.1导地线压接作业前,施工项目部根据该项目作业任务、施工条件,参照《电网建设施工安全基准风险指南》(下简称《指南》)开展针对性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形成该任务的风险分析表。

4.2按《指南》中与导地线压接作业相关联的《电网建设安全施工作业票》(编码:

SDXL-ZW-10-01/01),结合现场实际情况进行差异化分析,确定风险等级,现场技术员填写安全施工作业票,安全员审核,施工负责人签发。

4.3施工负责人核对风险控制措施,并在日站班会上对全体作业人员进行安全交底,接受交底的作业人员负责将安全措施落实到各作业任务和步骤中。

4.4安全施工作业票由施工负责人现场持有,工作内容、地点不变时可连续使用10天,超过10天须重新办理作业票,在工作完成后上交项目部保存备查。

表4-1作业任务安全基准风险指南

序号

危害名称

风险种类

风险等级

风险控制措施

重的物体

物体打击

可接受的风险

1. 及时清除道路上的障碍物。

2. 重大物件不得直接用肩扛运。

3. 抬运时应步调一致,同起同落,有人指挥。

4. 运输工器具牢固可靠,每次使用前进行检查。

5. 雨雪后抬运物件时按规定落实防滑措施。

6. 用跳板或圆木装卸滚动物件时,应用绳索控制物件。

物件滚落前方严禁有人。

7. 搬运液压泵、钳时步调一致,避免砸伤人员和损坏设备

割线时不按安全规程规定程序作业

物体打击

可接受的风险

切割导地线时线头绑扎牢,有固定措施,防止线头回弹伤人

尖锐的物体

刺伤

可接受的风险

1. 穿戴安全防护手套。

2. 注意手的位置

压钳操作不当

夹伤

物体打击

设备破损

可接受的风险

1. 检查机械性能应完好。

2. 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压接时手指不得伸入压模内。

3. 操作人员必须经过技术培训并持证上岗。

4. 检查高压软管、液压钳体及顶盖的接触口是否完好。

高压软管、液压钳有裂纹者严禁使用。

5. 液压机启动后,应先空载2~3min,检查各部位运转情况。

6. 放入顶盖时必须使钳体与顶盖吻合,压接钳活塞起升时人体不得位于压接钳正上方

压接机具不合格

物体打击

可接受的风险

1. 压接工持证上岗。

2. 压接机具合格有效。

3.导、地线与压模、连接管规格应匹配。

4.按压接工艺施工

5作业准备

5.1人员配备

表5-1 人员配备表

序 号

工 作 岗 位

人 数

备  注

1

现场指挥

1

重要岗位

2

安全监督

1

重要岗位,必须专责

3

液压机操作手

2

重要岗位,持证上岗

4

配合人员

6

合计

10

 注:

作业人数根据具体工程量规模配备。

5.2主要工器具及仪器仪表配置

表5-2 主要工器具及仪器仪表配置表

序号

名  称

规格/编号

单位

数量

备  注

1

液压机及泵

200t

2

2

剪线钳

3

3

钢模

各2

导地线配套

4

钢卷尺

10

5

导电脂

若干

6

圆锉

16×300mm

2

 注:

主要工器具及仪器仪表根据具体工程量规模配备。

6作业方法

6.1施工准备

6.1.1技术资料:

设计图纸、施工规范、安全措施。

6.1.2人员组织:

技术负责人、安装负责人、安全质量负责人和技能人员。

6.1.3机具的准备:

按施工要求准备机具并对其性能及状态进行检查和维护。

6.1.4施工材料准备:

螺栓等。

6.1.5材料准备:

检查接续管、耐张管等的规格、型号确保与架设的导地线规格相适配,且满足施工需要。

6.1.6技术准备。

6.1.6.1熟悉掌握施工图要求。

6.1.6.2制订合适的施工技术措施。

6.1.6.3制作导、地线连接试件送试验室作拉力检验,经检验符合规范要求后才能在施工中使用。

不同规格、不同生产厂家的导、地线应分别制作试件检验。

6.1.7工器具准备。

6.1.7.1检查测量工具的检验合格证及有效期限,保证检测工具精度符合要求。

6.1.7.2检查压接机具、压接模具,确保压模规格与压接管相匹配。

6.2清洗

6.2.1对使用的接续管及耐张线夹,应用汽油清洗管内壁的油垢,并清除影响穿管的锌疤与焊渣。

短期不使用时,清洗后应将管口临时封堵,并以塑料袋封装。

6.2.2钢芯铝绞线的液压部分穿管前应以汽油清除其表面油垢,清除长度对先套入铝管端应不短于铝管套入部位。

对另一端应不短于半管长的1.5倍。

6.2.3涂801电力脂及清除钢芯铝绞线铝股表面氧化膜的操作程序如下:

(1)涂801电力脂及清除铝股氧化膜的范围为铝股进入铝管部分。

(2)对外层铝股铝用汽油清洗并干燥后,将801电力脂部分进行擦刷,使液压后能与铝管接触的铝股表面全部刷到。

6.3穿管

6.3.1铝包钢绞线钢芯对接式接续管的穿管如图6-1所示。

图6-1 钢芯对接式接续管的穿管示意图

(a)剥铝股;(b)穿钢管;(c)穿铝管

1—钢芯;2—钢管;3—铝线;4—铝管;5—铝套管

6.3.1.1剥铝股:

见图6-1(a)自钢芯铝绞线端头O向内量1/2L1+10mm+20mm处绑线P扎牢一道(事先量出钢接续管的长度L1);自O点(钢芯端头)向内量ON=1/2L1+10mm处画一割铝股印记N,松开原钢芯铝绞线端头的绑扎点P,然后用手锯在印记N处切断外层及内层铝股,在切割内层铝股时,只割到每股直径的3/4处,然后将铝股逐股掰断。

6.3.1.2套铝管。

将铝管自钢芯铝股逐股掰断。

6.3.1.3穿钢管。

在确定已剥露的钢芯表面油污已全部清擦干净后,使钢芯呈散股扁圆形,一端先穿入钢管,置于钢管内的一侧,然后另一端钢芯也呈散股扁圆状,自钢管另一端与已穿入的钢芯相对搭接穿入(不是插接)。

直穿至两端钢芯在钢管对面各露出5~7mm为止。

见图6-1(b)。

6.3.1.4穿铝管。

见图6-1(c)。

当钢管压好后,划出钢管压后的中点O1,自O1向两端铝线上各量铝管全长的一半,即0.5L(L为铝管实际长度),在该处画印记A。

在铝线上量尺画工序,必须涂801电力脂并清除氧化膜之后进行;两端印记画好后,将铝管顺铝线绞制方向向另一端旋转推入,直至两端管口与铝线上两端定位印记A重合为止。

6.3.2钢芯铝绞线(钢芯铝合金绞线)钢芯搭接式接续管的穿管如图6-2所示。

图6-2 钢芯搭接式接续管的穿管示意图

(a)剥铝股;(b)穿钢管;(c)穿铝管

1—钢芯;2—钢管;3—铝线;4—铝管

6.3.2.1剥铝股:

见图6-2(a)自钢芯铝绞线端头O向内量L1+15mm+20mm处绑线P扎牢一道(事先量出钢接续管的长度L1);自O点(钢芯端头)向内量ON=L1+15mm处画一割铝股印记N,松开原钢芯铝绞线端头的绑扎点P,然后用手锯在印记N处切断外层及内层铝股,在切割内层铝股时,只割到每股直径的3/4处,然后将铝股逐股掰断。

6.3.2.2套铝管:

将铝管自钢芯铝绞线一端先套入。

6.3.2.3穿钢管:

使钢芯呈散股扁圆形,一端先穿入钢管,置于钢管内的一侧,另一端钢芯也呈散股扁圆状,自钢管另一端与穿入的钢芯相对搭接穿入(不是插接)。

直穿至两端钢芯在钢管对面各露出5mm为止,见图6-2(b)。

6.3.2.4穿铝管:

见图6-2(c),当钢管压好后,找出钢管压后的中点O1,自O1向两端铝线上各量铝管全长的一半,即0.5L(L为铝管实际长度),在该处画印记A,在铝线上量尺画印工序,必须按本手册的规定涂801电力脂,并清除氧化膜之后进行。

两端印记画好后,将铝管顺铝线绞制方向,向一侧旋转推入,直至两端管口与铝线上两端定位印记A重合为止。

6.3.3导地线与耐张线夹的穿管如图6-3所示。

图6-3 导地线与耐张夹的穿管示意图

(a)剥铝股;(b)穿钢锚;(c)穿铝管1;(d)穿铝管2

1—钢芯;2—钢管;3—铝线;4—铝管;5—引流板

6.3.3.1剥铝股:

见图6-3(a),铝股割线长度ON=L2+15mm。

6.3.3.2套铝管:

将铝管自钢芯铝绞线一端先套入。

6.3.3.3穿钢锚:

将已剥露的钢芯自钢锚口穿入钢锚。

穿时顺钢芯绞制方向旋转推入,保持原节距,直至钢芯端头触到钢锚底部,管口与铝股预留L长度相等,见图6-3(b)。

6.3.3.4穿铝管。

采用图6-3(c)所示铝管时,在钢锚压好后,自钢锚最后凹槽边向钢锚U形环端量20mm画一定位印记A。

自A点向铝线侧量铝管全长L处画一印记C;在铝线上画定位印记C应在涂801电力脂及清除氧化膜之后,然后将铝管顺铝股绞制方向旋转推向钢锚侧,直至铝管底与钢锚印记A重合为止。

采用图6-3(d)所示铝管时,先在铝管上自管口量LY+f,在管上画好起压印记N,同时在铝线上自端头向内量LY+f画一定位印记C(在铝线上画定位印记C应在涂801电力脂及清除氧化膜之后)。

然后将铝管顺铝股绞制方向旋转推向钢锚侧,直至铝管管口露出定位印记C为止。

6.4液压操作

6.4.1铝包钢绞线钢芯对接式钢管的液压部位及操作顺序见图6-4。

第一模压模中心压在钢管中心,然后分别向管口端部施压。

一侧压至管口后再压另一侧。

图6-4 钢芯对接式钢管的液压部位及操作顺序

1—钢芯;2—钢管;3—铝线;4—铝管;5—铝套管

6.4.2铝包钢绞线钢芯对接式铝管的液压部位及操作顺序见图6-5。

首先检查铝管两端管口及铝套管与定位印记A是否重合。

内有钢管部分的铝管不压。

自铝管上有N1印记处开始施压,一侧压至管口后再压另一侧。

图6-5 钢芯对接式铝管的液压部位及操作顺序

1—钢芯;2—钢管;3—铝线;4—铝管;5—铝套管

6.4.3钢芯铝绞线(钢芯铝合金绞线)钢芯搭接式钢管的液压部位及操作顺序见图6-6。

图6-6 钢芯搭接式钢管的液压部位及操作顺序

1—钢芯;2—钢管;3—铝线;4—铝管

6.4.4钢芯铝绞线(钢芯铝合金绞线)钢芯搭接式铝管的液压部位及操作顺序见图6-7。

首先检查铝管两端管口与定位印记A是否重合。

第一模压模中心压在铝管中心,然后分别向管口端部施压,一侧压至管口后再压另一侧。

图6-7 钢芯搭接式铝管的液压部位及操作顺序

1—钢芯;2—钢管;3—铝线;4—铝管

6.4.5耐张线夹的液压操作见图6-8。

图6-8 耐张线夹的液压操作

(a)钢锚液压部位及操作顺序;(b)铝管的液压部位及操作顺序;(c)铝管的液压部位及操作顺序

1—钢芯;2—钢管;3—铝线;4—铝管;5—引流板

6.4.5.1钢锚液压部位及操作顺序见图6-8(a),自凹槽前侧开始向管口端连续施压。

6.4.5.2铝管的液压部位及操作顺序见图6-8(b);首先检查右侧管口与钢锚上定位印记A是否重合;第一模自铝管上有起压印记N处开始,连续向导线侧管口施压。

然后钢锚凹槽处反向施压,此处的长度对两个凹槽的钢锚最小为60mm,对三个凹槽的钢锚最小为62mm。

在压铝管时,如引流板卡液压机油缸,不能按以上要求就位时,可将引流板转向上方施压。

6.4.5.3铝管的液压部位及操作顺序见图6-8(c):

自铝线端头处向管口施压,然后再返回在钢锚凹槽处施压。

如铝管上没有起压印记N时,则当钢锚压完后,用尺量各部尺寸,在铝管上画上起压印记。

6.5施工完毕,经检验合格,打上操作者钢印代码,填写施工记录

7质量控制措施及检验标准

7.1质量控制措施

7.1.1不同金属、不同规格、不同绞制方向的导线或避雷线严禁在一个耐张段内连接。

7.1.2导线或避雷线采用液压连接时,必须由经过培训并考试合格的技术工人担任。

操作完成并自检合格后必须在连接管上打上操作人员的钢印。

7.1.3导线或避雷线必须使用符合设计要求的电力金具配套接续管及耐张线夹进行连接。

连接后的握着强度在架线施工前必须进行试件试验。

试件不得少于3组。

其试验握着强度对液压都不得小于导线或避雷线保证计算拉断力的95%。

7.1.4切割导线铝股时严禁伤及钢芯。

导线及避雷线的连接部分不得有线股绞制不良、断股、缺股等缺陷。

连接后管口附近不得有明显的松股现象。

7.1.5连接前必须将导线或避雷线上连接部分的表面、连接管内壁以及穿管时连接管可能接触到的导线表面用汽油清洗干净。

避雷线无油污时可只用棉纱擦拭干净。

钢芯有防腐或其他附加物的导线,用棉纱蘸汽油将防腐剂清洗干净。

7.1.6液压连接导线时,导线连接部分外层铝股在清洗后薄薄地涂上一层导电脂,并用细铜丝刷清刷表面氧化膜,保留导电脂进行连接。

导电脂必须具备下列性质:

中性;流动温度不低于15℃,有一定黏滞性;接触电阻低。

7.1.7在液压前后必须复查连接管在导线或避雷线上的位置,保证管端与导线或避雷线上的印记在压前与定位印记重合,在压后与检查印记距离符合规定。

7.1.8接续管及耐张线夹压后检查其外观质量,并符合下列规定:

7.1.8.1使用精度不低于0.1mm的游标卡尺测量压后尺寸,其允许偏差必须符合规定。

7.1.8.2飞边、毛刺及表面未超过允许的损伤锉平并用砂纸磨光。

7.1.8.3弯曲度不得大于2%,有明显弯曲时必须校直,校直后的连接管严禁有裂纹,达不到规定时必须割断重接。

7.1.8.4钢管压后凡锌皮脱落者,均涂防锈漆。

7.1.9在一个档距内每根导线或避雷线只允许有一个接续管和三个补修管,当张力放线时不得超过两个补修管,并满足下列规定:

7.1.9.1各类管与耐张线夹间的距离不小于15m。

7.1.9.2接续管或补修管与悬垂线夹的距离不小于5m。

7.1.9.3接续管或补修管与间隔棒的距离不宜小于0.5m。

7.1.9.4宜减少因损伤而增加的接续管。

7.1.10检验标准:

导、地线液压管压后的对边距S的最大允许值为:

S=0.866×(0.993D)+0.2mm

式中:

D——管外径,mm。

三个对边距只允许有一个达到最大值,超过此规定时应更换钢模重压。

液压后管子不应有肉眼即可看出的扭曲及弯曲现象,有明显弯曲时应校直,校直后不应出现裂缝。

7.2质量控制表

表7-1 质量控制表

序号

控 制 点

控 制 方 式

W

H

S

1

导地线连接

注:

W:

见证点;H:

停工待检点;S:

旁站点。

7.3检验标准

质量检验按《10kV~500kV输变电及配电工程质量验收与评定标准第1部分:

输电工程》中的规定执行。

附件1安全施工作业票

编码:

SDXL-ZW-10-01/01

工作时间

工作地点

技术员

现场安全员

现场负责人

安全风险分析及控制措施

序号

危害名称

风险种类

风险等级

风险控制措施

1

不按规定使用安全工器具/个人防护用品

物体打击

高处坠落

□低风险

现场作业应严格执行相关安全规程及安全技术措施,并重点关注但不限于以下措施:

□安全监护制,监督作业人员的作业行为。

□配备合格的安全防护用品(安全帽、安全带、防护手套、软底工作鞋)。

□操作人员必须经过技术培训并持证上岗。

□检查机械性能完好,合格有效。

□检查高压软管、液压钳体及顶盖的接触口是否完好。

高压软管、液压钳有裂纹者严禁使用。

□切割导地线时线头绑扎牢,有固定措施,防止线头回弹伤人。

□按压接工艺施工,导地线与压模、连接管规格应匹配。

□液压机启动后,应先空载2~3min,检查各部位运转情况。

□顶盖放入钳体时必须相吻合,压接钳活塞起升时人体不得位于压接钳正上方。

□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压接时手指不得伸入压模内。

□及时清除道路上的障碍物。

□搬运液压泵、钳时步调一致,避免砸伤人员和损坏设备。

□重大物件不得直接用肩扛运。

□抬运工器具时应步调一致,同起同落,有人指挥。

□运输用的工器具牢固可靠,每次使用前进行检查。

□雨雪后抬运物件时按规定落实防滑措施。

□用跳板或圆木装卸滚动物件时,应用绳索控制物件,物件滚落前方严禁有人

2

不合格的安全工器具/个人防护用品

物体打击

高处坠落

□低风险

3

压接机具不合格,压接模具与连接管不匹配

物体打击

□可接受的风险

4

割线时不按安全规程规定程序作业

物体打击

□可接受的风险

5

尖锐的物体

刺伤

□可接受的风险

6

压钳操作不符合安全操作规程

夹伤

物体打击

□可接受的风险

7

重的物体

物体打击

□可接受的风险

安全补充事项/平面布置图

 

现场接受交底人员签名

备注

说明:

(一)本票由现场技术员填写,现场安全员审核,现场负责人签发生效。

现场负责人开工前核对风险控制措施并宣读。

(二)工作内容、地点、安全措施不变时本票最长可使用十天,否则应重新办票,用后上交备查;当人员发生变更时,应在备注栏记录变更情况。

对新增人员进行交底,并签名确认。

(三)应根据现场条件、范围和环境,补充安全事项或平面布置图。

(四)当风险等级与基准风险等级不一致时,项目部应组织相关人员重新进行风险评估并制定措施。

(五)基准风险等级与风险控制措施在开工前现场打“√”。

(六)签名不齐全(含代签名的)均作废票处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