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题35.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4903614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87.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题3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题3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题3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题3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题3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题35.docx

《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题3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题35.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题35.docx

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题35

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三)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一、全员必做题

1.下列有关生物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竹林中凤尾竹高低错落有致,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B.两种生物竞争的结果一定是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

C.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而出现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

D.在弃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最终一定会发展到森林阶段

解析:

选C 竹林中凤尾竹高低错落有致,但只是一个种群,不能构成群落;若两种生物的栖息地、食物种类不完全相同,则这两种生物间的竞争较弱,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可以共存于群落中;淡水鱼的分层与它们的食性有关;在弃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的最终结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不一定会发展到森林阶段。

2.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群落自然演替是一个种群替代另一个种群的过程

B.水生演替都是初生演替,陆生演替都是次生演替

C.一般情况下,农田弃耕后,土壤表层有机物质会逐渐增多

D.群落中生物个体的多少称为物种丰富度

解析:

选C 群落演替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替代的过程,不是种群的替代;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是根据演替的起点划分,不是根据水分的有无划分;一般情况下,农田弃耕后,土壤表层有机物质会逐渐增多;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物种丰富度。

3.下列关于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可忽略,不必记录下它们的特征

B.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两种:

一是取样器取样法;二是目测估计法

C.为了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进行调查

D.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解析:

选C 丰富度是指一个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需要记录下它们的特征;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记名计算法,二是目测估计法;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土壤小动物身体微小,宜采用取样器取样法,不能采用标志重捕法。

4.(2016·株洲一模)南方某地的常绿阔叶林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

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得以恢复。

下表为恢复过程依次更替的群落类型及其植物组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演替阶段

群落类型

植物种类数(种)

草本植物

灌木

乔木

1

草丛

34

0

0

2

针叶林

52

12

1

3

针、阔叶混交林

67

24

17

4

常绿阔叶林

106

31

16

A.该地常绿阔叶林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类型为次生演替

B.与针叶林相比,草丛中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简单,丰富度低

C.该地能恢复到第4阶段说明人类活动未影响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D.常绿阔叶林得以恢复与土壤条件、植物的种子等的保留有关

解析:

选C 过度砍伐的森林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随着群落的演替,群落的结构变得更为复杂,物种的丰富度逐渐增大,因此,与针叶林相比,草丛中的动物分层现象简单,丰富度低;表中群落演替的情况并没有反映出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

5.下图为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对此现象的分析和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一种形式

B.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和湿度等

C.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要合理密植

D.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品种

解析:

选C 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在垂直结构上具有分层现象,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一种形式;植物群落出现分层现象与外界环境因素(光照、温度等)有关;一块田地中的玉米是一个种群,不存在群落分层现象;充分利用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可以用来指导农业生产,如玉米和大豆间种。

6.(2016·海口质检)某生态系统中相互影响的甲、乙两种群在一段时间内数量变化情况如右图所示,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种群一定是生产者

B.M点时甲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C.两种群数量波动幅度减小说明生态系统正在衰退

D.甲、乙种群数量变化是反馈调节的结果

解析:

选D 根据甲、乙两种群的曲线变化,可知它们之间是捕食关系,乙捕食甲,但是甲种群不一定是生产者;M点时甲种群数量在逐渐减少,造成的原因可能是出生率小于死亡率;两种群数量波动幅度减小,说明该生态系统趋于稳定,是生态系统反馈调节的结果。

7.(2016·南宁一模)乱石窑裸地上的群落演替过程如下图所示。

据图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乱石窑裸地与人工砍伐后的阔叶林上发生的演替种类相同

B.相同群落发生的群落演替演变的群落类型相同

C.杂木植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大于阔叶林群落

D.上述演替中,营养结构趋于复杂,有机物总量增多

解析:

选D 乱石窑裸地发生的演替为初生演替,人工砍伐后的阔叶林有土壤、植被等条件,其上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从图形分析,杂木植物群落在山坡地带和凹谷地带由于环境因素不同,发生不同方向的演替;杂木植物群落向阔叶林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增大;无论是乱石窑裸地→…→针阔混交林群落和阔叶林群落的初生演替,还是砍伐后的阔叶林上发生的次生演替,演替过程中都是营养结构越来越复杂,植物种类和数量增多,有机物总量增多。

8.下图表示两个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甲可表示火灾后森林进行的演替

B.甲的演替速度比乙快、历时短

C.甲中①②处的物种组成相同

D.若气候条件适宜,甲、乙均可演替成森林

解析:

选C 甲表示的是次生演替,乙是初生演替,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快、历时短;不论初生演替还是次生演替,若气候条件适宜,最后都可以演替成森林;①②处的物种丰富度相同,但物种组成不一定相同。

9.(2016·襄阳一模)土壤动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某一地区人工绿地、林地、农田3种不同类型土地的地下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结果见下表。

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样地

类群数

个体数

第1层

第2层

第3层

第1层

第2层

第3层

人工广场绿地

14

8

3

182

74

22

某植物园

13

7

4

190

92

18

农用地

11

8

4

92

113

21

注:

第一层为距地表0~5cm;第二层为距地表5~10cm;第三层为距地表10~15cm。

A.各样地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没有明显的差异

B.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各样地土壤中动物类群数

C.人类活动对土壤动物的数量和分布没有影响

D.各土层中土壤动物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均为“S”型

解析:

选A 各样地相同土层土壤动物丰富度差异较小,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没有明显的差异;土壤中动物丰富度的调查采用的是取样器取样法;人类活动对土壤动物的数量和分布有一定的影响;各土层中土壤动物种群数量受季节、气候等影响,并非均为S型增长,还会出现下降、波动。

10.(2016·湖南十二校联考)下图表示3个共存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图a和图b中3个物种的资源利用状况不同,W表示在达到最大增长速率的时候物种对资源的利用情况。

下面是对图a中3个物种与图b中3个物种相比较的几种说法,正确的是(  )

A.图a中3个物种的种内斗争激烈,图b中3个物种的种间竞争激烈

B.图a中3个物种的种间竞争激烈,图b中3个物种的种内斗争激烈

C.如果资源有限,图a中物种2有被排除的危险,图b中物种3有被排除的危险

D.两图中的物种种间竞争激烈程度相等

解析:

选A 由题图可以看出,图a中3个物种共有的资源较少,种间竞争不太激烈,种内斗争较激烈;图b中3个物种共有的资源较多,种间竞争较激烈。

图a中物种2有自己特有的生存资源,不易被排除,图b中物种2的生存空间狭窄,易被排除。

11.(2016·抚顺联考)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某地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树林。

甲、乙、丙分别表示群落演替的三个连续阶段中,植物优势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

种名

山桃

丁香

油松

刺槐

山桃

1

丁香

0.124

1

油松

0.125

0.734

1

刺槐

0.148

0.761

0.884

1

注:

上表所示为科研人员对林地植被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后,对阳坡的物种生态位重叠(即两个物种在同一资源状态上的相遇频率)变化进行分析的结果。

请根据图形及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图分析,该群落的演替类型是________。

该群落发展至第3阶段时,甲、乙、丙之间为________关系。

该群落的空间结构应具有________现象。

(2)在该演替过程中,由于群落的物种数目即________提高,导致生态系统的________稳定性会逐渐提高。

(3)根据表中数据可知,阳坡群落物种中竞争最激烈的是________。

有一种鞭毛藻能感受光线的强弱,借助鞭毛移动到光线合适的位置进行光合作用,这说明____________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解析:

(1)分析题图,该群落的演替类型是次生演替,发展至第3阶段时,丙种群占优势,甲、乙种群占劣势,三个种群之间存在竞争关系,该群落出现了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

(2)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的数目越来越多,即物种丰富度不断提高,则营养结构越来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不断增强。

(3)从题表可看出油松和刺槐的物种生态位重叠最大,因此竞争最激烈。

鞭毛藻具有趋光性,能感受光线的强弱,借助鞭毛移动到光线合适的位置进行光合作用,说明了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答案:

(1)次生演替 竞争 垂直分层 

(2)物种丰富度 抵抗力 (3)油松和刺槐 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12.生物量是指某一调查时刻单位面积内现存生物的有机物总量。

科研人员对我国某自然保护区地震导致山体滑坡30年后,恢复群落和未受干扰的原始林群落不同植被类型的生物量进行了研究。

(1)科研人员在两个群落中________选取多个样地,收获全部植物,按照________分类后,测定生物量,结果如下图所示。

图中代表恢复群落生物量的是________(填“S1”或“S2”)。

(2)地震导致山体滑坡后,原有植被虽不存在,但还可能存在植物的种子、可能发芽的地下茎或植物根系等,在这一基础上形成恢复群落的过程为________演替。

伴随这一演替过程,群落的物种________逐渐增加。

未受干扰的原始林群落具有较好的垂直结构,有利于提高________利用率。

(3)恢复群落植被的总生物量只有原始林群落的________%,这是由于山体滑坡后生态系统的________稳定性较低,群落在短时间内难以恢复到原状。

(4)恢复群落植被不易恢复的关键限制因子是________条件,可利用人工措施重建________群落,帮助群落植被快速恢复。

解析:

(1)为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应随机取样。

结合图中文字信息可知应按照植被类型分类。

恢复群落的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相对简单,植被的有机物总量少,所以代表恢复群落生物量的是S2。

(2)从存在植物种子、根等的土壤开始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演替的规律一般是物种趋向多样化,所以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会逐渐增加。

良好的垂直结构可以提高光能利用率。

(3)恢复群落总生物量为19g/m2,原始林群落总生物量为95g/m2,前者是后者的20%。

山体滑坡后短时间内难以恢复到原状,是由于恢复力稳定性较低。

(4)恢复群落植被不易恢复的关键限制因子是土壤条件。

重建土壤微生物群落有利于物质循环,可加快群落植被恢复。

答案:

(1)随机 植被类型 S2 

(2)次生 丰富度(或“多样性”) 光能 (3)20 恢复力 (4)土壤 土壤微生物

二、重点选做题

13.(2016·南宁模拟)为了研究某降水充沛、气温较高的山区群落演替规律,生态学家利用“把同一时间内的不同群落当做同一群落不同演替阶段”的原理,研究了灌草丛、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和针叶林等4个群落的相关特征,结果如下表所示。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类别

灌草丛

针阔叶

混交林

常绿阔

叶林

针叶林

生产者固定有机物的量[t/(hm2·a)]

17.43

116.61

150.81

55.50

总呼吸量

[t/(hm2·a)]

15.93

92.73

124.81

40.98

叶面积指数

2.48

11.28

17.76

6.63

植被干物质的量

[t/(hm2·a)]

6.65

377.52

398.57

184.74

注:

叶面积指数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叶片总面积。

A.该地区群落演替过程中,其叶面积指数逐渐减小

B.植被干物质的量只与群落中植被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有关

C.四个群落中灌草丛和常绿阔叶林有垂直结构,其余两个群落则没有

D.该地区群落演替过程中,前期的干物质量增长迅速,后期增长缓慢

解析:

选D 自然状态下,群落向营养结构复杂化的方向发展,故该地区群落演替方向为灌草丛阶段→针叶林阶段→针阔叶混交林阶段→常绿阔叶林阶段,叶面积指数逐渐增大;植被干物质的量与植物本身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植食性动物的捕食、分解者的分解作用等有关;四个群落都有垂直结构。

14.

科学家通过研究种间捕食关系,构建了捕食者—猎物模型,如图所示(图中箭头所指方向代表曲线变化趋势)。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模型属于数学模型

B.猎物和捕食者之间存在负反馈调节

C.猎物和捕食者K值的数据分别为N3和P3

D.图中猎物和捕食者的关系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对双方种群的繁衍都有利

解析:

选C 该模型是用坐标曲线构建的,应属于数学模型;从该曲线可以看出,捕食者种群数量随着猎物种群数量的变化而变化,即猎物种群数量增加→捕食者种群数量增加→猎物种群数量减少→捕食者种群数量减少→猎物种群数量增加,依次循环,可见猎物和捕食者之间存在负反馈调节;因为当生态系统处于稳定状态时,生物的数量围绕K值上下波动,故猎物的K值应为N2,捕食者的K值应为P2;猎物和捕食者的关系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对双方种群的繁衍都有利。

15.(2016·潍坊一模)小型动物线虫普遍存在于各类土壤中,其类群和数量极丰富,被看作生态系统变化的敏感性指示生物之一。

我省沿海某湿地的三个群落中土壤线虫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

湿地类型

线虫属丰富度

土层深度(cm)

植物寄生线虫(条/100g干土)

腐食线虫(条/100g干土)

食细菌线虫(条/100g干土)

碱蓬群落

19

0~10

93

15

12

10~20

14

2

10

柽柳群落

18

0~10

89

19

28

10~20

21

0

15

白茅群落

24

0~10

598

92

71

10~20

163

9

7

请据表中数据回答:

(1)科研人员调查土壤中的线虫时,常采用____________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首先在三个群落内各选取5个采集点,每个土样分0~10cm、10~20cm两层,在设置采集点时应做到________选择地点。

(2)腐食线虫属于湿地生态系统的________成分,生活污水的直接排放使此类线虫和表中________线虫的数量明显增多。

(3)表中三个群落的________线虫均为绝对优势类群,且各营养类型的线虫都“表层聚集”分布。

从线虫的取食习惯分析,这种现象主要原因是①湿地植物的根系主要分布在________(cm)土层;②深层土壤中________积累较少。

(4)根据表中数据分析,营养结构最复杂的群落可能是________,因为该群落土壤线虫的________最高。

解析:

(1)线虫属于土壤小动物,调查线虫时应该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并做到随机取样。

(2)腐食线虫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分解者。

生活污水中的有机质丰富,排放到湿地后会导致细菌在湿地中大量繁殖,所以生活污水的直接排放会使腐食线虫和食细菌线虫数量增加。

(3)据表可知,三个群落中的植物寄生线虫数量最多,为优势种群。

线虫出现表层聚集现象可能是由于湿地植物的根系主要分布于0~10cm的土层,且深层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较少。

(4)据题表分析,白茅群落的线虫属丰富度为24,其余两个群落的线虫属丰富度均低于该群落,所以白茅群落的营养结构最为复杂。

答案:

(1)取样器取样 随机 

(2)分解者 食细菌 

(3)植物寄生 0~10 有机质(腐殖质) (4)白茅群落 丰富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预防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