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21课二战后的苏联经济改革》导学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4890345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第21课二战后的苏联经济改革》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中历史《第21课二战后的苏联经济改革》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中历史《第21课二战后的苏联经济改革》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中历史《第21课二战后的苏联经济改革》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中历史《第21课二战后的苏联经济改革》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第21课二战后的苏联经济改革》导学案.docx

《高中历史《第21课二战后的苏联经济改革》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第21课二战后的苏联经济改革》导学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第21课二战后的苏联经济改革》导学案.docx

高中历史《第21课二战后的苏联经济改革》导学案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目标解读

苏联的改革是由赫鲁晓夫发起的,他对斯大林时代的方针政策和管理体制进行了调整和改革,但从他开始的改革,一直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苏联一直处于内外交困中,社会各种矛盾非常尖锐。

通过对苏联改革的学习,应该认识到: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进行的变革,不可能一帆风顺,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中不断自我完善。

要注意对改革进行客观的评价,既要肯定成绩,又要指出缺陷,还应学会分析改革失败的原因,认识社会发展具有曲折性、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进一步树立坚持改革开放、坚定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本课重点: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政治后果

本课难点:

苏联历次改革失败的原因

课堂大检查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在社会主义国家中进行的最早                B.没有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C.只局限于农业领域                          D.没有取得任何成效

2.二战后,苏联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   )

A.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继续遭到破坏            

B.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有增无减

C.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弊端日益显露

D.农业全盘集体化的消极影响一直持续到战后,导致农业单位面积产量没有提高

3.二战后,针对斯大林体制的弊端,率先进行改革的是(  )

A.斯大林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

4.戈尔巴乔夫首先进行的改革是(   )

A.思想领域    B.经济体制        C.政治体制     D.军事体制

5.下列选项,哪一项不属于赫鲁晓夫改革内容(   )

A.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力         B.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

C.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             D.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

6.勃列日涅夫统治后期,苏联陷入困难的根本原因是(   )

A.个人崇拜盛行                     B.中央集权计划经济体制活力衰退

C.政治生活僵化                     D.对外扩张

7.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对苏联的命运影响很大,说明了(   )

①这是由苏联政治体制的弊端产生的必然结果 ②个人也能够改变历史③统治者的政策调整往往对国家的命运和前途至关重要 ④改革一定要从政治改开始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②③④

8.下列关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在开始阶段改革主要集中在经济领域                  B.改革中阻力重重

C.改革后期按计划顺利进入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并举时期  D.改革效果不佳

9.关于苏联的经济改革,下列表述与事实不符合的是(   )

A.赫鲁晓夫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B.赫鲁晓夫经济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

C.勃列日涅夫推行新经济体制       D.戈尔巴乔夫改革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

10.苏联赫鲁晓夫改革归于失败的原因是(   )

A.高度集中的旧体制根深蒂固                 B.不切实际的指导思想

C.本人作风缺乏实事求是                     D.急躁冒进,脱离实际的口号目标

11.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不包括(   )

A.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                            B.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

C.提出不切合实际的口号和目标                    D.个人专断作风严重

综合二级跳

一、选择题:

12.20世纪80年代初,苏联的经济全面滑坡,其原因包括(   )

①斯大林体制的弊端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 ②美、苏军备竞赛的加剧 ③没有找到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④戈尔巴乔夫经济体制改革的失败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13.勃列日涅夫把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其根本目的是(   )

A、成为超级大国                         B、增强综合国力

C、以重工业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D、增强军事和综合国力,与美争霸世界

14.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   )

A.改革的影响               B.僵化的模式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C.民族矛盾激化和地区冲突        D.西方国家和平演变的影响

15.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B.缺乏改革基础

C.没有突破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           D.过高地估计了形势

16.戈尔巴乔夫改革对苏联的命运影响很大,其结果说明(     )

①这是由苏联政治体制的弊端产生的必然结果

②个人能力决定了历史发展的走向

③执政者的政策调整往往对国家的命运和前途至关重要

④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各种体制就是要讲究稳定性

A②③   B①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17.苏联最终解体,而中国则走上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表明(  )

①在不发达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行不通 

②斯大林模式的失败

③社会主义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理论指导

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二、材料解析题

1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列宁说:

“我们在夺取政权时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存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类问题。

……我们必须根据实践作出判断。

一一摘自《苏联的共产主义》

材料二 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只能允许两种公有制形式的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大越公就越优越:

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工业化道路;加强党的领导就是一切权力越来越集中于党;社会主义越发展阶级斗争越尖锐。

一一摘自《世界历史》杂志

材料三 1957年7月,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又通过决议,从1958年1月起取消农庄庄员和其他个人副业的各种农产品的义务交售,代之以支持较高价格的国家收购,在政府的扶植下,家庭副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1958年同1953年相比,个人副业生产的肉增加33%,奶增加27%,蛋增加44%.羊毛增加91%。

材料四 1953年至1964年,农庄数目从93300个减为38300个,平均每个农庄的农户从1950年的不到100户扩大到1965年的426户。

与此同时,由于部分农庄转为农场,加上在垦荒区建立的农场,使得国营农场的总数从1953年的4857个,增加到1964年的l0100个。

……(农庄)还是集中劳动,按劳动日分配,吃大锅饭。

一一以上材料均摘自《世界当代史》

材料五 邓小平说:

“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

苏联搞了许多年也未完全弄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后来苏联僵化了。

……什么叫社会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并不是完全清醒的,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一一摘自《邓小平文选》

请回答:

①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从列宁到赫鲁晓夫时期对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认识的演变及其实践效果。

 

 

②邓小平对于社会主义的认识有什么突出特点?

这种观点与上述几则材料有何联系?

 

 

三、问答题

19.赫鲁晓夫开创了社会主义改革的先河。

苏联改革的结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

赫鲁晓夫改革把苏联搞“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搞“死”了,戈尔巴乔夫改革把苏联搞“垮”了。

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探究延伸

20.有人认为:

邓小平创造性的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由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指明了方向。

这是一百多年来对社会主义经济认识上最重大的突破,你是否赞同这个观点?

请你结合自十月革命以来,20世纪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历史实践中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加以分析说明。

 

知识坊

赫鲁晓夫

赫鲁晓夫(1894—1971),尤佐夫卡(今天的顿涅茨克)人,自幼家境贫寒,1918年在乌克兰参加布尔什维克,第二年加入红军,曾经同白军和入侵的波兰军队作战。

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参与处决了贝利亚,不久担任了苏共中央第一书记。

此后,他着手对苏联的内外政策进行调整,经济方面,他在坚持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方针的同时,开始对经济管理体制,特别是农业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如精简机构、下放企业,给地方更多的企业经营、改革农业计划制度和农畜产品义务交售制。

政治方面,批判个人崇拜,平反冤假错案,对文艺领域实行“解冻”。

1956年,在苏共“二十大”上,于会议宣布闭幕的当晚,赫鲁晓夫作了一篇著名的秘密报告,严厉批评了斯大林的个人错误。

这篇报告打破了人们对斯大林个人的迷信,引起了全世界的震动。

在外交上,他一度宣扬与美国和北约和平共处,1959年曾经出访美国,与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会晤。

1960年,美国间谍飞机在苏联上空被击落;接着,又出现了因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引发的危机,两国关系紧张起来。

同时,苏中关系破裂。

赫鲁晓夫的改革尽管带有探索的性质,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传统管理体制模式,没有取得成功。

勃列日涅夫

勃列日涅夫(1906—1982),1931年入党,同时就学于苏联第聂伯罗捷尔任斯克冶金学院。

毕业后的最初几年,他担任工程师和技术学校的校长,不久就专门做党的工作。

1964年7月,升任苏共中央委员会第二书记。

此后,他对赫鲁晓夫的不满也日益增加,参加了倒赫鲁晓夫联盟。

1964年10月14日,在苏共中央全会上,当选为苏共中央第一书记(1966年后改称总书记)。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在内政方面,缓和国内的不同政见,竭力改进苏联经济,着手全面的经济改革,扩大企业经营管理的自主权,提高企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工人的劳动积极性。

新经济体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原来经济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病,部分调整了苏联社会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方面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某些环节,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但是,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仍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所以从70年代后期起,由于其他因素的影响,苏联的经济增长就出现了下降的趋势。

在军事和外交方面,军事实力大增强,并且实现了现代化。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第一,改革的背景:

苏联作为两大超级大国之一,拥有着与美国相匹敌的庞大军事力量,但其经济实力却一直远不如美国。

进入70年代之后,苏联的经济却日益衰退和恶化,不仅在科技水平方面与西方国家的差距迅速拉大,其经济实力也再难以支撑庞大的军费开支以同美国继续争霸了。

为了扭转经济发展的颓势,为了维持苏联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进行较为彻底的改革,对于进入80年代的苏联来说,已是势在必行。

第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历程和方向:

戈尔巴乔夫在1985年就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后,随即在苏联展开了大规模的改革。

在改革初期,戈尔巴乔夫确立了把国内和对外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发展经济上来的方针,但由于对原有经济体制触动不大,因此未见成效。

经济改革推进不下去,戈尔巴乔夫认为主要是政治阻力太大,于是他转向政治改革,以求扫清障碍。

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核心论点,一是认为全人类利益高于一切,高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阶级的利益;二是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新的品质”应是“民主和人道主义”,进而又提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的趋于接近”的论点。

这样,戈尔巴乔夫便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了科学社会主义。

在政治改革的实践中,戈尔巴乔夫从提倡民主化和公开性、揭露社会主义的“黑暗面”入手,发展到推行西方式的多党制。

其结果,造成了否定革命历史、丑化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严重后果,导致了人们思想的严重混乱和出现党派林立、纷争不已的局面。

到1990年,伴随苏共中央决定放弃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迅速尖锐并表面化,局面已到了难以控制的地步。

 

参考答案:

1.B 2.C 3.B 4.B 5.C

6.B 7.C 8.C 9.A 10.A

11.D 12.C 13.D 14.B 15.C 16.B 17.D

18.

解题提示:

本题围绕社会主义国家如何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问题展开。

苏联的探索经历了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三个时期,他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各有不同,采取了不同的政策,对苏联的影响也不同。

邓小平在吸取了苏联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对社会主义进行了新的认识,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参考答案:

①列宁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逐步探索。

列宁根据不同的情况,先后推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后者使苏联恢复了经济,巩固了工农联盟的政权。

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政治上建立社会主义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斯大林时期推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方针,并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这种体制带有严重的缺点和弊端,严重阻碍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

赫鲁晓夫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原有的模式,对旧体制进行一些改革,在农业上以高价收购代替义务交售制,但同时又强化国营农场实行集中劳动、平均分配。

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也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②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发展生产力。

联系:

吸取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

19.参考答案:

①.赫鲁晓夫把苏联搞“乱”了,是因为:

虽然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是,赫鲁晓夫经济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

并且缺乏全面和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事有很大的盲目性。

赫鲁晓夫个人作风急躁,反复无常,造成混乱,也阻碍了改革的进行。

②.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搞“死”了,是因为:

勃列日涅夫执政前期的改革虽然取得一些成就,但仍然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框,这种修补性的改革,不可能根除积存的弊端。

在他执政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陷于停滞。

20世纪70年代下半期,苏联与美国的军备竞赛日益加剧,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经济发展速度放缓。

到80年代初,经济全面滑坡。

③.戈尔巴乔夫改革把苏联搞“垮”了,是因为:

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中阻力重重,以致改革效果不佳,经济继续滑坡。

经济改革陷入困境,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

政治体制改革使国内局势逐渐失控,1991年苏联解体。

20.答案要点:

赞同。

十月革命后,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一切商品贸易。

这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使苏联的经济逐渐恢复,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在斯大林时期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从长远看,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

20世纪50至60年代,东欧国家力图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

由于没有彻底摆脱旧的体制,改革成效不大。

经济体制问题是导致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中国在50年代逐渐形成单一计划经济体制,从长远看阻碍经济建设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