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案副本.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866690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3.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案副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案副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案副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案副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案副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案副本.docx

《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案副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案副本.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案副本.docx

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案副本

集体备课教案

教学内容

古诗二首

主备人

马娟

教学目标

1.能理解诗句的意思。

2.能读懂古诗,从中感受劳动者生活的辛酸和他们那种积极向上、不畏艰辛的精神及诗人对劳动者的赞美和同情。

3.能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背诵古诗。

2.通过古诗读懂诗人对劳动者的赞美和同情之心

教学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背诵古诗。

2.通过古诗读懂诗人对劳动者的赞美和同情之心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了解诗人,初读古诗,激发兴趣

1、复习导入

同学们,我们曾学过一首古诗叫《静夜思》,你还能背下来吗?

(指名背,再齐背)

2、激情谈话,介绍背景,了解李白。

然后问学生:

他笔下的冶炼工人的劳动情景是一番怎样的场景呢?

3、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秋浦歌其十四》。

(师板书课题)

二.自主合作,初步感知

自由读诗,边读边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或者你读懂了什么?

1、生自学,并在小组内交流:

自己读懂了什么?

2、检查反馈:

三.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1、古诗一、二句,作者从视觉的角度,通过侧面描写,向人们展现了一个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

(1)作者给我们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提示:

第一句是全景,只见炉火熊熊燃烧,映红了整个天地,在夜幕中远远望去,景色非常壮观;第二句是近景,可以看见从炉中喷出一股股紫色的浓烟,时而有腥红的火星从炉烟中欢快地跳出来。

(2)通过“乱”这个字,你体会到什么?

品味作者的用词之妙。

(3)作者的心情如何?

感受诗人在亲临这种火热的劳动场面后,所引起的兴奋、欣喜而又夹杂着新奇、赞叹的多重感情体验,然后通过品读来回味。

2、古诗三、四句,作者从视觉、听觉的角度,通过正面描写,体现了工人们那种乐观向上,团结互助的精神面貌。

(1)“郝”什么意思?

你感受到什么?

郝的本意是因为羞愧而脸红,工人们的脸庞因为炉火的烘烤,因为劳动的紧张,在月色的笼罩下和炉火的辉映中,一个个显得精神焕发,红光满面。

(2)在这样的劳动状况下,工人们的心情如何?

怎么体会到的?

繁重的体力劳动,并没有压垮他们,相反,他们在这种艰苦的创造性的工作中,感到了一种发自内心的豪迈与振奋,所以,他们才能够一边挥汗如雨地工作,一边情绪昂扬地放歌,那高亢的劳动号子,此起彼伏,响彻夜空,编织成一曲粗犷的劳动创造一切的赞歌,甚至使得寒冷的河水都为之激情荡漾起来!

(3)想象一下,工人们是怎样劳动的?

(4)看到这样的劳动情景,此时,作者的心情如何?

指读,体会。

作者对创造性的劳动和质朴的劳动者的由衷的赞美和钦佩之情。

(5)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什么?

工人们这种乐观向上,团结互助的精神面貌,

(6)教师小结:

,如果说诗歌的前三句是通过主要是通过画面来表达诗人内心所受到的视觉冲击的话,那么在诗歌的结尾,则是通过音响效果来重现诗人当时所感受的听觉震憾,连"寒川"都不能自已,那么就更不用说天生浪漫,感情丰富的李白了。

他在这一瞬间,已经全然忘记了自己满头的白发,而又一次感到生命的可贵,体验到劳动的崇高,于是他的内心再也无法消沉,他的灵感又一次焕然喷发,于是大笔一挥,创造出了一幅有声有色,无比壮观的秋夜冶炼全景效果图,言简意赅又淋漓尽致地千载之下,我们都似乎可以体会到李白在写作此诗时那种欲罢不能,不吐不快的创作欲望。

(7)指导朗读。

(试读、指名读、齐读、试背。

(8)齐背古诗,边背边想象情景。

课后反思

 

 

集体备课教案

教学内容

古诗二首

主备人

马娟

教学目标

1.了解古诗所描写的劳动情景,从中感受劳动者无私奉献、团结向上的精神。

2.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4.有感情地背诵这二首古诗。

教学重点

1.读懂二首古诗,了解古诗所描写的劳动情景,从中感受劳动者无私奉献、团结向上的精神。

2.体会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了解古诗所描写的劳动情景,从中感受劳动者无私奉献、团结向上的精神。

2.体会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启发谈话

  1、同学们,谁还记得《锄禾》这首古诗?

能给大家背一背吗?

  2、这首诗选自《悯农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绅写的,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二首,板书课题:

悯农

(二)

二、初读古诗

  1、投影列出学习的步骤:

   

(1)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借助工具书,理解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

(把问题在书中标写出来)

  2、学生进行自学,教师深入到学生中间,回答疑难,解决问题。

三、相互交流学习情况

  1、检查读。

(小组合作)

  2、理解词语的意思:

(同桌交流)

   粒:

像米一样细小而成颗粒状的东西。

   粟:

谷子,小米。

这里泛指粮食的种子。

   颗:

小而圆的东西。

   闲:

无事可做;空闲。

   夫:

和农组成农夫,意思是:

农民。

   犹:

还。

   饿:

肚子里没有食物。

   死:

没有了生命。

   四海:

我国古代认为中国大地四面有大海,所以用"四海"或"四海之内"指全国或全世界。

  3、提出不懂的地方,全班交流质疑。

  4、师生共同介绍作者:

李绅是唐代诗人。

《悯农二首》是李绅流传下来的最杰出的作品,思想内容深刻,对比鲜明,富有哲理。

三、品析体会

  过渡:

古诗的语言是浓缩的精华,富有想象的人能从中读出各种画面,那么,透过这首诗中屈指可数的20个字,你又读出了一幅怎样的情景呢?

 1、学生独立想象,畅所欲言。

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说意思,教师及时进行帮助指导)

  春种一粒粟:

春天种下一粒谷物的种子。

  秋收万颗子:

秋天收下千颗万颗的粮食。

  四海无闲田:

天底下没有一亩闲荒的土地。

  农夫犹饿死:

仍然还有不少农民吃不饱肚子而被饿死了。

 2、结合发言,适时引导学生品析诗句,深化理解与体会。

 (1)“春种”“秋收”概括了什么?

 (2)从“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写出了什么?

 (3)从前三句中,你读出了怎样的画面?

 (4)可农夫的结果又是什么?

 

 (5)议议:

这真是触目惊心!

一个“犹”字,发人深思:

到底是谁剥夺了他们的劳动成果,陷农夫于死地呢?

(学生回答后,指导朗读,读出悲愤与同情)

 (6)体会:

从这首诗中,你又读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学生回答)

四、对比感悟

 1、对比读。

 2、议议:

这两首古诗描写的情境与抒发的的情感有何不同?

 《秋浦歌》描写的冶炼工人一边挥汗如雨地工作,一边情绪高昂地放歌的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

抒发了作者对创造性的劳动的质朴的劳动者的由衷的赞美和钦佩之情。

  《悯农》描写了农夫们一处辛苦耕种,开垦了所有的土地,获得了丰收,结果却饿死的情景,写出了旧社会农民所受的残酷剥削。

抒发了诗人对社会不平的强烈愤慨,以及对劳动人民的的真挚同情。

 五、小结:

  同样是描写劳动者的劳动,《秋浦歌》带给我们的是劳动的火热与激情,而《悯农》留给我们的是劳而不得的悲愤。

诗人用精炼的语言,不仅描写了不同的劳动场景,更抒发了他内心深处对劳动者的真挚情感。

 

六、课堂检测:

  

  1、比一比,再组成词语写下来。

    天(   ) 拉(   ) 一颗(  )

   夫(   ) 粒(   ) 一棵(  )

  2、背诵古诗

   

(1)自己练习背诵

   

(2)指名背诵

  板书设计:

                忙碌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悲愤、同情)

课后反思

 

集体备课教案

教学内容

幸福在哪里

主备人

马娟

教学目标

1.了解童话的特点;能理清故事的脉络,读懂故事的内容,理解幸福的含义。

2.搜集处理信息,丰富学习资源,丰厚感悟的能力;提高合作探究能力。

3.发现身边的幸福,感受到自己给别人或者别人给自己带来的幸福,并懂得珍惜幸福。

教学重点

了解童话的特点;能理清故事的脉络,读懂故事的内容,理解幸福的含义。

教学难点

1.搜集处理信息,丰富学习资源,丰厚感悟的能力;提高合作探究能力。

2.发现身边的幸福,感受到自己给别人或者别人给自己带来的幸福,并懂得珍惜幸福。

教学过程

修改意见

1、歌声导入

齐唱《幸福拍手歌》揭题,解题

2、快速阅读课文

想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3、学生汇报读书情况。

学生之间互相评价概括的情况。

四、三个青年人明白幸福在哪里?

是怎样弄明白的?

再次阅读课文,画出相关的句子。

学生边读边画。

5、理解三个青年说的话。

 

读句子想情景议现实感情读学生画句子,读课文,交流。

老师总结归纳。

相机抛出了一个问题:

这三个青年为什么会感到幸福?

引导他们:

想象他们在这十年中发生的故事。

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编出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例如:

第一个青年和他们分手后来到了一个城市,在学校里努力学习医术,最终成了一名在当地很有名气的医生。

这年,灾难降临了这个城市,这里出现了一场瘟疫。

许多人为了躲避瘟疫,纷纷离开这个城市,只留下那些痛苦中的病人。

作为医生,他比别人更懂得瘟疫的威胁,可是他没有选择离开,而是潜心钻研医治这场瘟疫的良方,在他的努力下,奇迹出现了,他运用一种独特的配方消灭了瘟疫。

原来背井离乡的人们又回到了生养他们的城市,往日萧条的城市又逐渐恢复了繁华。

六、按照以上的方法学习第二和第三个青年的话。

七、汇报交流

八、三个青年都做过什么工作?

这些工作你觉得怎么样?

(这些劳动是不伟大的,很平淡的,却给人们带来好处)

三个青年用了多长时间才领悟到的?

(10年)

十年前他们做了件什么事?

(挖小水井)

当时是什么心情?

(快乐)把表现他们心情的语句划出来。

结合上下文说一说。

(因为他们看到自己的劳动有了成果并且给别人带来好处。

他们只感到快乐,却不知道这就是幸福) 

朗读课文起因部分,读出他们快乐的心情

九、小结。

1、在平日的点滴劳动的小事中,不需要作伟大的事情,只要能给别人带来好处,这就是幸福,幸福就在于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之中。

2、课前同学们说了自己的幸福,和课文中的幸福一样吗?

你想说点什么?

幸福是一种心灵的震撼,像温暖的春风拂过我们的面颊,像雨露滋润着大地,爱别人是一种幸福,被别人爱也是一种幸福,付出了是一种幸福,等待也是一种幸福。

十、老师演绎一首《幸福在哪里》。

十一、作业:

1、课外阅读毕淑敏的《提醒幸福》

2、以幸福为主题写一篇随笔,题目自拟

板书设计:

幸福在于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

幸福在哪里

劳动虽然不伟大,却给人们带来好处

课后反思

集体备课教案

教学内容

劳动的开端

主备人

马娟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新词,读准多音字在词语中的读音。

3.理清课文顺序,给课文分段。

4.理解第一段比喻句的意思,概括段落大意。

5.了解旧社会穷人苦难的生活。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中4个比喻句表达的意思。

2.能按提纲简要复述第一次挑煤的经过,了解旧社会穷人苦难的生活。

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中4个比喻句表达的意思。

2.能按提纲简要复述第一次挑煤的经过,了解旧社会穷人苦难的生活。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解题激疑,揭示新课

 1、“开端”是什么意思?

“劳动的开端”是什么意思?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劳动的开端》。

 2、读了课题,你产生了哪些疑问?

这是一次什么样的劳动?

作者什么时候去参加劳动的?

为什么把这次劳动称为“劳动的开端”?

通过这次劳动反映了什么……

二、简介作者,了解背景

三、初读课文思考:

  

(1)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作者先写了什么?

再写了什么?

最后又写了什么?

  作者先写自己小时候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为了解除饥饿的威胁,决心去挑煤。

再写第一次挑煤的经过。

最后写第二天又去挑煤,从此走上了艰难的生活道路。

(2)作者参加的是怎样的一项的劳动?

用文中的一个词来回答。

四、自学字词,读通课文

1、指名认读生字新词。

 2、给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煤藏()   宝藏()  (cang zang)

    挑()战   挑()脚  (tiao tiao)

    半夜得()动身得()了吧 (de dedei)

    降落()   落()在后头(luo  la)

五、学习课文1——7自然段

  1、轻声朗读课文第一段,思考:

这一段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先写家里穷得揭不开锅,要用劳动来解除饥饿的威胁;再写萍乡煤矿挖煤、运煤情况;最后写“我”去约小赵一起挑煤。

2、课文中哪些词语说明了劳动人民生活的艰难?

用“--”划在文中。

六、布置作业,多读课文。

课后反思

 

集体备课教案

教学内容

劳动的开端

主备人

马娟

教学目标

1.理解比喻句的作用,概括段落大意。

2.根据提纲,简要复述第一次挑煤的经过。

3.深入了解旧社会穷人苦难的生活。

教学重点

1.根据提纲,简要复述第一次挑煤的经过。

2.深入了解旧社会穷人苦难的生活。

教学难点

1.根据提纲,简要复述第一次挑煤的经过。

2.深入了解旧社会穷人苦难的生活。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读课题,理解“开端”。

2、挑煤是一项艰难的劳动,作者又像个瘦猴子,为什么要决心去挑煤呢?

谈话: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吴运铎小时侯是一个非常懂事的孩子。

12岁该属于无忧无虑的年龄,他却要面对如此苦难的岁月,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经历艰难的第一次劳动。

2、合作学习

读课文8---28自然段

示:

课文中哪些语句说明了挑煤劳动的艰难?

用“----”在文中划出来。

重点读议比喻句,教师点拨。

三、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第一次挑煤的经过。

并简要复述第一次挑煤的经过。

 

2、出示“我”和母亲的对话。

谈话:

为什么作者的肩膀又红又肿,煤又挑不到站,第二天还去挑煤呢?

四、独立思考:

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第二天挑煤劳动的艰难?

教师小结:

作者年龄虽小,但意志坚强,困难再大也吓不倒他,一定要用劳动来解除一家人饥饿的威胁。

可以看出万恶的旧社会穷人确实活得很艰难,作者虽是一个孩子,正是在校读书的年龄,但也不得不挑起生活的重担。

五、读读“从此我走上了艰难的生活道路”

1、说说“从此”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把第一次挑煤称作“劳动的开端”?

2、教师小结:

因为挑煤是作者参加的第一次劳动,而且又以此走上了艰难的生活道路,所以把这件事叫做“劳动的开端”。

六、学习特点:

1、这篇课文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教师小结:

第一次挑煤的经过写得最详细,因为这是文章的重点,最能够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最能够反映出作者挑煤的艰难、意志的坚强和旧社会的黑暗。

写作者家里穷、矿工工作条件差及第二次挑煤简略,因为这些是次要材料。

2、还有值得学习的写作方法吗?

七、总结:

1、学习了课文,你觉得吴运铎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吗?

2、教师总结:

学习了课文,我们不仅体会到旧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艰难,穷人到处受到欺侮,而且体会到作者小小年纪就这么懂事,这么坚强,能挑起了生活的重任,因此,我们要珍惜今天的生活,好好学习,要做一个懂事、坚强的人。

八、选取以下一题写小片段。

1、第一天挑煤,煤未运到站,第二天挑煤的经过又会怎样的?

请根据文中的语句展开丰富的联想,把“我”第二天挑煤回家和妈妈的对话写一写。

2、“我”第二天挑煤到站了,写一写“我”当时的心情怎样?

 

板书设计:

决心去挑煤生活艰难

第一天挑煤未到站自强自立

第二天挑煤到站意志坚强

课后反思

 

集体备课教案

教学内容

崂山道士

主备人

马娟

教学目标

1. 把握文章基本内容,了解主要情节和它所揭示的中心。

2. 体味文章简练传神的人物刻画和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

3. 注意文中“乃”“其”“尔”等虚词,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意义及一些词类的活用。

教学重点

本文叙事采用明暗两条线索交织的方式,既使情节曲折离奇又喻教于事。

教学难点

体味文章简练传神的人物刻画和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预习要求

利用书中注释和工具书,尽量读通读懂课文,并能讲述此故事。

二.导入课文 

最近同学们中流行看鬼故事的书,其实神鬼怪的故事在古代也颇盛行,比如《聊斋志异》,就是一部谈狐论鬼的书。

我们今天就要学习其中的一篇《劳山道士》。

简介作者蒲松龄(1640--1715),清代文学家。

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人。

年轻时即以文章好出名,但科举屡试不第,71岁才成贡生。

一生基本上都在家乡当塾师,家境贫困,能接触普通百姓的生活。

倾数十年时间写成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并不断修改增补。

又著有《聊斋文集》《聊斋诗集》《聊斋俚曲》等。

3.检查预习

4.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词类活用:

 请师之月光辉室诸门人环听奔走

 “乃”字的用法:

 师乃剪纸如镜粘壁间乃于案上取壶酒,分赉诸徒

 蒙赐月明之照,乃尔寂饮乃以著掷月中

 “而”的用法:

 蓦然而踣不过早樵而暮归

我们讲述故事,按情节总是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则故事的呢?

从故事中可以看出,王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从文中找出原句说明。

 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请一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这个故事。

朗读课文,试翻译

请用几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

5.拓展延伸

生活中总有不少想不劳而获的人,并广泛流传着这样一句话:

“赚钱不费力,费力不赚钱。

”你对此有何看法,写成一篇400~500字的议论文。

 

课后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