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考纲.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864076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7.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考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考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考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考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考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考纲.docx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考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考纲.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考纲.docx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考纲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 

 

课标内容要求:

  

(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2)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

(3)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知识要点:

  

一、梭伦改革的背景:

  

1、政治:

  

雅典城邦国家产生(公元前9~前8世纪)——设立中央议事会和行政机构  

贵族制国家确立(公元前8~前6世纪)——贵族专权而平民无权  

2、经济发展  

农工商业以及贸易得到发展  

3、阶级变化:

  

工商业奴隶主形成,公民内部斗争激烈:

“山地派”、“平原派”、“海岸派”  

4、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

雅典贵族与平民长期斗争的结果  

二、梭伦改革:

  

1、内容:

“颁布解负令”  

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恢复公民大会权力  

建立“四百人会议”  

设立公民陪审法庭  

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2、特点:

奠定民主政治基础、促进工商业发展  

三、梭伦改革的评价  

1、历史意义:

改革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克里斯梯尼改革促进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  

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得以最终确立  

2、历史局限:

贵族在国家政权中占据绝对优势,下层平民未享有充分的权利  

氏族制度残余及贵族拥有世袭占有土地的特权  

贵族和平民的矛盾未得以从根本上解决,社会政局动荡不安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课标内容要求: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知识要点:

  

一、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1、根本原因: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牛耕的使用  

2、经济基础:

生产关系的变化——私田增多出现新的封建剥削方式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3、阶级基础:

阶级关系的变化——新的阶级形成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革  

4、社会条件:

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频繁、思想繁荣、各国竞相改革变法  

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  

二、商鞅变法内容:

  

1、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

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2、政治改革:

奖励军功、建立二十等爵制;加强集权、普遍推行县制、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制定连坐法  

3、文化风俗改革:

“燔诗书、明法令”;改革社会风尚习俗、父子分居、一夫一妻  

三、评价:

秦国强盛、意义深远  

1、作用:

废除旧制度,创建新制度;促使秦国成为当时先进的国家,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2、表现  

经济上:

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这就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为秦国的农业生产带来了生机  

政治上:

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开始建设中央集权制度  

军事上:

奖励军功,达到了强兵的目的,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国下一步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综合国力:

公元前343年,秦国已经成为富强之国,周天子派人送礼,各诸侯派人来称贺  

3、局限性  

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与压迫;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划清界限  

4、消极影响:

推行的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导致了秦朝的暴政,对后世影响消极。

  

压制工商业发展,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倡导君主独裁专制,选错了政治体制的方向为 后世 君主专制埋下了祸根;  

改革不彻底,所以在我国封建社会初期特别是秦汉时期存在大量奴隶制残余。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

  

课标内容要求: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知识要点:

  

一、背景:

  

1、东晋时建代国,拓跋珪建魏,统一黄河流域  

影响:

社会安定,经济恢复,推动了畜牧经济向农业经济的转变,国家机构日益完备,民族融合  

2、鲜卑文明与汉文明冲突,社会矛盾尖锐,改革迫在眉睫  

宗主督护制,豪强地主隐瞒人口,逃避赋税、徭役  

广大农民赋税赋税负担沉重,农民起义不断  

民族矛盾激化,北魏统治者未处理好民族关系,激化矛盾  

3、冯太后与孝文帝注重汉化,改革条件具备  

二、改革内容:

  

1、创新制:

制定俸禄制、推行均田制、设立三长制、推行租调制  

2、迁都:

目的——强化中原统治、避开鲜卑族旧势力;原都城偏穷、交通不便、不如洛阳;北受柔然威胁、南为经略中原  

3、移风易俗:

汉服、汉话、汉姓、通汉婚、改汉籍  

三、评价:

促进民族大融合  

1、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农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手工业经济的发展商业的发展  

2、政权封建化的加速  

尊儒崇经,兴办学校恢复汉族礼乐制度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  

3、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鲜卑游牧民族的农耕化汉族人民生活的鲜卑化

  

  

  

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 

 

课标内容要求:

  

(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知识要点:

  

一、背景:

  

1、北宋中期社会危机严重  

(1)土地兼并,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尖锐,农民反抗斗争不断  

(2)极贫积弱局面:

财政困难,入不敷出;辽和西夏威胁北宋安全  

2、庆历新政:

以整顿整治为中心,触犯大官僚大地主利益,推行一年多夭折  

二、内容:

  

1、富国之法  

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  

2、取士之法  

改革科举整顿太学改革官吏选拔  

3、强兵之法  

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设军器监  

三、评价:

  

1、结果:

新法被废止  

原因:

新法遭到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强烈反对  

失去宋神宗的支持  

新法推行中的缺陷  

2、变法的历史作用  

北宋积贫局面的改善:

政府财政收入大幅上升,国库充裕  

北宋积弱局面的改善:

军队战斗力增强,取得重大胜利 

 

 

第五单元宗教改革 

 

课标内容要求:

  

(1)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2)知道马丁?

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3)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知识要点:

  

一、背景:

中世纪天主教的黑暗统治和危机  

1、天主教地位:

支配地位,大一统神权统治。

  

经济上是最大的封建地产所有者;  

政治上,教权高于世俗王权,至高无上;  

思想文化上,支配文化教育,钳制人们思想;  

社会生活方面,天主教会的影响无处不在,广大人民深受教会束缚。

  

2、宗教“异端”思想  

含义:

中世纪时,基督教占统治地位的派别对异己派别的蔑称  

实质:

市民阶级的反封建斗争  

矛头:

天主教会  

手段:

利用宗教思想“异端”  

表现:

12世纪法国纯洁派14~15世纪英国人威克里夫捷克人胡司思想及胡司战争  

影响:

打击了天主教神权统治为宗教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  

3、西欧向近代过渡  

资本主义产生、发展;西欧民族国家发展;文艺复兴解放了人们思想  

二、宗教改革:

  

1、马丁?

路德宗教改革  

(1)社会原因  

根本原因:

分裂割据的政治局阻碍德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主要原因:

罗马教廷对德国进行政治控制和经济掠夺  

主观原因:

马丁?

路德立志宗教改革  

直接原因:

天主教兜售赎罪券  

(2)标志:

“九十五条论纲”发表  

(3)马丁?

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  

理论基础——因信称义  

《圣经》是信仰的惟一权威  

世俗的统治权力高于教权并支配教权  

建立本民族教会  

(4)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  

推动了广大民众的反封建斗争;  

《圣经》翻译成德文,促进了德意志民族语言的发展;  

最终确立了“教随国定”原则,路德教派取得合法地位;  

确立新教,冲击了罗马教会在德国的神权统治,为欧洲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

  

2、加尔文宗教改革  

(1)原因条件  

马丁?

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影响;加尔文深入研究《圣经》  

(2)内容  

坚持《圣经》是最高权威,反对教皇权威;主简化宗教仪式;提出自由平等和个人主义宗教精神;主张“先定论”,宣扬选民和弃民;主张选民要有奋斗精神,具有节制、忍耐等美德;主张建立共和式的长老制度;建立政教合一政权  

(3)作用  

传播到欧洲许多地区;日内瓦成为“新教的罗马”  

3、亨利八世宗教改革  

(1)背景  

资产阶级要求冲破封建神学思想的束缚  

天主教对英国的经济掠夺和政治控制  

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思想的传播  

社会各阶层反对教会情绪的不断高涨  

日益集权的英 国 君主力图摆脱罗马教廷的桎梏  

(2)内容  

禁止英国教会向罗马教廷纳年贡  

断绝英国教会在行政和经济上与罗马教廷的联系  

规定国王为英国最高首脑  

保留天主教主制、基本教义和仪式  

没收修道院财产归王室所有  

(3)结果  

伊丽莎白一世进一步巩固了宗教改革成果  

确立了英国基督教为英国国教  

英国国教会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  

三、历史作用  

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在欧洲的神权统治  

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  

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四、实质:

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统治的政治运动 

 

  

  

第六单元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 

 

课标内容要求:

  

(1)了解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的历史背景。

(2)简述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埃及历史上的作用。

  

知识要点:

  

一、历史背景:

  

1.必要性:

  

(1)埃及国力的衰弱:

奥斯曼素丹的政治、经济统治和马木路克的反动统治——经济凋敝、政局动荡——国力削弱。

  

政治:

奥斯曼帝国的统治  

征服派遣总督(帕夏)建立近卫军保留马木路克  

经济:

包税制  

埃及形势:

恶化马木路克的统治经济凋敝西方经济势力入侵  

(2)面临民族危机:

英法列强的殖民侵略  

原因:

埃及战略地位优越,自然资源丰富英法等国资本主义发展地需要  

条件:

18世纪后期埃及国力衰弱、局势动荡英法资本主义国家实力强大  

  

(3)埃及独立民族意识形成  

2.可能性:

阿里政权的建立(原因:

埃及人民反侵略斗争和独立民族意识的形成;开罗三次起义,穆罕默德?

阿里取得政权(1805年);阿里政权面临的形势:

国外—英国等西方列强侵略,国内—面临奥斯曼帝国和马木路克反动势力的威胁)  

拿破仑在的近代化措施的诱导  

二、内容:

  

1、改革土地制度  

没收不向政府纳税的包税人土地;没收了违规的宗教地产;废除包税制,将全部包税地收归国有;改革赋税制度,征收单一的土地税;确定了土地私有制度  

2、促进经济发展  

(1)农业  

兴修水利,推广改良农具,引种新的经济作物;  

设立专门机构,管理各地农作物的种植品种和面积;  

重要经济作物实行国家专卖制度;  

向贫苦农民提供种子、牲畜、农具和贷款  

(2)工业  

限制私营手工业生产,发展官办工厂;  

引进西欧国家的技术、设备、人才和资金;  

重点发展军事工业,同时创办民用工业  

(3)商业和对外贸易的繁荣  

商业中心:

开罗  

地中海东部贸易中心:

亚历山大  

3、政治  

内容中央设立国务会议、咨议会地方建立了省、县、乡、村各级行政机构  

目地:

确立高度的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实质:

维护专制集权  

4、文化  

创办学校,培养人才;  

聘请外国专家讲学和传授技术,选派埃及青年去欧洲留学;  

建立印刷厂、出版读物、翻译著作、创办报纸  

5、军事  

废除雇佣兵制度,实行征兵制;  

按照法国模式组织和训练新式军队  

采用当时最先进的武器装备军队  

三、评价:

  

1、局限  

①建立并巩固了封建的中央集权统治,农民和工人受到沉重的剥削和掠夺  

②残暴统治和连年战争,给人民带来沉重灾难  

2、意义  

①结束埃及长期混乱,确立统一中央集权体制,奠定近代埃及民族国家基础。

改革发展了农业和商业,建立了近代工业,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埃及社会历史进程,促进了文化繁荣,增强了经济、军事实力,在较长时期内维护了埃及的独立与主权  

②埃及实际摆脱奥斯曼帝国统治,推迟欧洲列强侵占进程  

③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客观上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推动埃及进步  

四、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的失败  

1、内忧  

根本原因:

阿里政权的封建专制性、扩张性  

具体原因:

税收加重战事不止、征兵频繁  

表现:

土地荒芜、工厂停工父母残子武装起义不断  

2、外患  

原因:

英国等列强进行殖民扩张,助土反埃  

结果:

埃及战败、阿里身死、埃及沦为半殖民地 

 

  

第七单元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课标内容要求:

  

(1)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2)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3)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知识要点:

  

一、背景:

  

1、俄国农奴制的建立  

15、16世纪,统一的俄罗斯国家建立过程中,随着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农奴制开始形成。

  

17世纪中期正式建立。

  

2、农奴制下的社会关系  

(1)封建地主拥有土地和农奴。

  

(2)农奴是封建地主的私有财产,可随便处理,生活悲惨。

  

(3)自由农民耕种公地,向国家纳税、不准离开土地。

  

3、19世纪中叶的俄国农奴制危机  

(1)19世纪中期,农奴反抗斗争不断,农奴制危机加剧。

  

(2)俄国工业步履维艰  

特点:

发展缓慢、落后。

  

表现:

①仍然处在工场手工业阶段。

②蒸汽动力很少。

③工业生产的各个部门远远落后于英法。

  

原因:

农奴制度的严重阻碍  

(3)反对农奴制的新思潮:

十二月党人和知识分子激进派  

基本主张:

都反对沙皇专制,主张废除农奴制  

产生背景:

都受西方社会进步影响  

不同点:

主要活动内容不同。

  

十二月党人为推翻沙皇封建专制统治,废除农奴制而发动武装起义。

  

知识分子激进派活动主要是集中在对革命思想的宣传上。

  

(4)克里米亚战争失败  

俄国发动战争目的:

①扩大地在中海和西亚的势力②转移国内矛盾  

俄国失败原因:

英、法势力强大、先进;俄国政府腐败、社会落后  

对俄国国内影响:

加剧了农奴制危机,推动了农奴制改革的进行  

二、改革:

  

1、改革的酝酿  

(1)背景:

严峻的国内外形势  

国内:

局势动荡  

国外:

国际地位下降  

(2)特点:

缓慢而谨慎  

(3)表现:

通过舆论减轻阻力;先秘密后公开;成立委员会  

(4)原因:

阻力大;借鉴以前改革失败教训  

(5)结果:

通过了改革法案  

2、内容:

“二一九法令”  

①政治上:

农奴从法律上获得人身自由  

②经济上:

土地仍旧归地主所有,农民可获得块份地;农民需缴纳高额赎金赎买份地  

③组织管理:

强化村社对农民的管理  

④时限安排:

规定前两年是改革过渡期  

三、改革的进步性与局限  

1、进步性:

  

表现:

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展;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性质:

资产阶级性质改革  

影响:

俄国历史上重要转折点,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局限:

  

表现:

农民很大程度上还被束缚在土地上;实际上对农民的一次大规模掠夺  

原因:

①封建地主主持下进行的②目的是巩固沙皇专制统治  

四、改革对俄国近代化的影响:

  

1、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原因:

农奴制改革①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②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表现:

19世纪80年代资本主义农业成为俄国农业主要组成部分  

主要工业部门完成了从手工工场向机器工厂的过渡,产量大幅增加  

特点:

落后于西欧;对外国资本严重依赖;发展不平衡  

2、推动政治缓慢变革  

目的:

使沙皇专制制度适应资本主义发展需要,以维护其统治  

主要措施:

政治体制方面改革:

设立选举产生的城市和地方自治机构,但有财产限制  

司法制度方面改革:

废除等级审理制,实行公开审理制,但农村照旧  

军事、教育方面:

略  

反映的问题:

农奴制改革实际上动摇了封建统治基础,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影响:

推动了俄国由 封建 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的转变;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步伐  

3、推动矛盾向深层次发展——亚历山大二世遇刺  

原因:

改革保留了大量农奴制残余  

表现:

阻碍了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农民贫困,反抗斗争不断  

民粹派——基本主张:

反对农奴制和沙皇专制;不满意资本主义制度;否认工人阶级的先进性  

活动:

到农村发动农民革命被镇压  

暗杀亚历山大二世

  

  

  

第八单元明治维新  

课标内容要求:

  

(1)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

(2)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3)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知识要点:

  

一、历史条件:

  

1、国际背景:

  

2、从锁国走向开国的日本  

(1)锁国时期的日本:

  

政治:

幕府统治、等级制度、矛盾尖锐  

经济:

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对外:

锁国政策  

(2)被迫开国的日本  

黑船事件,签订不平等条约  

影响:

消极:

社会危机加剧;积极:

刺激资本主义发展  

3、倒幕运动和明治政府的成立  

(1)尊王攘夷  

背景:

民族危机加剧,幕府妥协退让、恐怖镇压  

主要参加者:

中下级武士  

(2)倒幕运动兴起  

原因:

尊王攘夷运动失败;改革现状,实现富国强兵  

国内形势:

农民起义和市民暴动风起云涌  

准备工作:

增强经济、军事力量;建立根据地;联络其他藩国;密切同英国关系;获得天丘支持  

结果:

“大政奉还”  

(3)戊辰战争  

原因:

推翻幕府,真正取得国家领导权  

过程:

京都政变—鸟羽、伏见战役—讨伐幕府  

结果:

幕府统治被推翻  

二、明治维新:

  

1、政治(废除旧体制)废除旧体制  

(1)削弱封建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废藩置县”,各藩大名迁居东京  

(2)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建立新的社会体制  

取消大名和公卿的名称武士改称“士族”;平民;废除武士佩刀和“格杀勿论”的特权  

2、经济(发展新经济):

  

改革币制、土地制度、地税;推行“殖产兴业”;拓展海内外市场  

作用:

  

①利于经济发展  

②确认土地私有,促进农业发展  

③农村经济发展,国家财政收入提高  

④发展了资本主义新经济  

⑤支持了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3、文化(文明开化):

派遣留学生,翻译西方著作  

进行教育改革,建立近代教育体制  

社会生活习俗“西化”  

4、军事(建立新军队):

实行义务兵役制,建立常备军;改进军事装备;设立军事院校,培养军事指挥人才  

结果:

建立起一支现代化军队  

特点:

地位特殊,效忠天皇,富有军国主义思想  

5、改革的扩展:

1889年日本宪法制定,确立二元君主立宪制  

原因:

自由民权运动农民暴动  

内容:

天皇专制议会分为贵族院和众议院设立内阁和枢密院  

评价:

局限性;浓厚的封建性  

积极性;有利于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  

三、历史地位:

  

1、使日本成为近代亚洲第一个走上近代化道路的国家。

  

2、使日本崛起为东方强国:

  

时间:

19世纪90年代初  

表现:

经济发达军队加强  

影响:

废除不平等条约,赢得国家主权的独立和完善  

3、踏上对外扩张之路  

原因:

经济、军事实力增长、军国主义传统  

表现:

侵略琉球、侵略台湾、侵略朝鲜、侵略中国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

  

课标内容要求: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知识要点:

  

一、变法的历史根源:

  

1、社会根源——列强的侵略和民族危机加深:

必要性  

(1)《马关条约》签订,日本的侵略势力开始进入中国  

(2)经济掠夺(资本输出)奴役性借款:

西方列强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扩张了在华的政治势力  

争夺修筑铁路和开采矿山的权利  

在中国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在中国的一些城市开设银行《马关条约》  

(3)列强瓜分狂潮:

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  

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4)中华民族危机加深  

3、清政府统治危机:

危机感  

原因:

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清政府的腐朽  

表现:

财政危机原因:

偿还外债;自然灾害  

措施:

增收节支  

结果:

成效甚微,政府支出有增无减  

政治危机:

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  

4、经济根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客观条件:

帝国主义侵略加剧,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扩大  

爱国工商人士“实业救国”主张的推动  

清政府调整工商政策,放松限制,允许民间设厂,  

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积极投资新式企业  

表现:

甲午战争后商办企业、资本额都有较大增长,出现了一些颇具规模的厂矿企业  

问题:

民族工业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其发展困难重重  

影响:

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奠定了基础  

5、阶级根源——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6、思想根源——早期改良思潮出现: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  

代表人物:

王韬、薛福成、郑观应等  

目的:

解救民族危难和缓和社会矛盾  

早期改良思潮主张思想:

兼采西学,变法自强  

经济:

振兴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通过“商战”同外国资本主动脉义进行竞争  

政治:

学习西方先进的社会政治制度,设立议院。

  

影响:

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形成社会思潮,为维新变法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康有为、梁启超的思想:

  

1、康有为的活动:

  

(1)康有为的思想:

  

康有为:

自幼接受正统的儒家教育,青年时期关心国家命运、留意西学  

萌发变法思想:

1888年,第一次上书光绪帝主张变法自强  

阐述变法理论:

人类社会三阶段理念:

“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  

代表作:

《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影响:

为维新变法运动作了思想理论准备  

(2)领导公车上书、创办报刊和成立强学会,宣传变法  

①公车上书  

起因:

日本逼签《马关条约》  

性质:

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举人”)第一次以社会政治力量表现出的群众性爱国政治行动  

影响:

使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家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