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综合检测人民版必修2.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852914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16.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综合检测人民版必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综合检测人民版必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综合检测人民版必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综合检测人民版必修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综合检测人民版必修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综合检测人民版必修2.docx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综合检测人民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综合检测人民版必修2.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综合检测人民版必修2.docx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综合检测人民版必修2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综合检测

(二)

(时间:

60分钟 分值:

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1956年,一位诗人写道:

“请看,中国张开了翅膀——银亮的翅膀!

万里的远航!

在清朗的日子闪射着辉煌的阳光!

”该诗句表达的情感应当是(  )

A.对解放战争胜利的美好祝愿

B.“大跃进”开始初期的信心

C.对未来中国全面开放的期待

D.三大改造完成背景下的欣喜

解析:

抓住题干时间线索。

1956年中国完成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解放战争发生于1946—1949年,“大跃进”开始于1958年,中国改革开放是从1978年开始的。

答案:

D

2.下面哪一句歌谣不能反映图片所描绘的那个时代(  )

“刻舟称瓜”

A.《惊动天上太白星》:

“一阵锄声卷入云,惊动天上太白星,拨开云头往下看,呵!

梯田修上了南天门。

B.《人民公社是金桥》:

“单干好比独木桥,走一步来摇三摇;互助好比石板桥,风吹雨打不坚牢;合作社铁桥虽然好,人多车稠挤不了;人民公社是金桥,通向天堂路一条。

C.《致富经》:

“农业科技威力大,脱贫致富好办法,就凭书上一句话,牛马它把双驹下。

D.《我来了》:

“天上没有玉皇,地上没有龙王,我就是玉皇!

我就是龙王!

解析:

“刻舟称瓜”反映的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

A项中的“梯田修上了南天门”、B项中的“人民公社是金桥”、D项中的“我就是玉皇!

我就是龙王!

”等信息与图片所反映的时代相同。

C项中的“农业科技”“脱贫致富”等信息说明这是农村改革后科技兴农的致富经。

故选C项。

答案:

C

3.1956年的全国高考作文题是“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

下列事件不可能发生在这一年的是(  )

A.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定

B.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C.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

D.中共“八大”在北京召开

解析: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定是在1953年,故选A项。

答案:

A

4.宣传画是一种以宣传鼓动、制造社会舆论和气氛为目的的艺术形式。

下图为1955年出版的宣传画,它宣传鼓动的主要内容是(  )

A.农业合作化

B.“大跃进”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

注意题干时间“1955年”,与此相符的是农业合作化,故选A。

B、C是在1958年;D是在1978年。

答案:

A

5.20世纪50年代的一份《科学普及资料汇编》中记载:

广东新会农民“创造”水稻和高粱杂交办法;陕西西安农民“成功”地将棉花嫁接到椿树上;陕西蒲城县农民试验用公鸡孵小鸡“成功”,使母鸡有更多的时间下蛋。

与这些科学“奇迹”的出现密切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农业合作化运动 B.土地改革运动

C.“大跃进”运动D.三大改造运动

解析:

注意题干信息“20世纪50年代”“水稻和高粱杂交”“棉花嫁接到椿树”“公鸡孵小鸡”可知当时出现严重的浮夸风现象,故选C。

答案:

C

6.有人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村土地政策的调整归纳为四个步骤:

给农民土地——土地收归公有——给农民土地经营权——种地给农民补贴。

这种变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调整农村生产关系

B.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C.满足农民土地要求

D.农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解析:

“给农民土地——土地收归公有——给农民土地经营权——种地给农民补贴”都是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答案:

A

7.(20世纪70年代中国)当时农民已在相当程度上修改了制度,使得所谓“集体经济”面目全非。

这种虚假的集体经济局面还有没有必要再维持下去?

政府是否还有必要逼迫农民去“瞒”、去“偷”、去“借”,去“扩大自留地”,去变着法儿这样那样……这就是当时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选择。

这里的“集体经济”是指(  )

A.农业合作社B.人民公社制度

C.农村乡镇企业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

农业合作社引导农民走集体化道路,有利于农业生产,故A项不符合题意;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影响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导致农村经济发展落后,这种虚假的集体经济局面无法维持下去,故B项正确;发展农村乡镇企业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故C项不符合题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故D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

B

8.1979年邓小平对广东省委主要负责人说,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搞,杀出一条“血路”。

其中的“血路”是指(  )

A.率先建立经济特区

B.率先实行经济体制改革

C.率先打破计划经济体制

D.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

题干信息1979年、邓小平、广东表明中央政府决定在广东率先建立经济特区,故选A。

B、C与材料无关,D是1992年十四大提出,均排除。

答案:

A

9.当今,被海内外誉为“进入中国经济的大门,打开中国市场的金钥匙,连接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桥梁”的地方是(  )

A.海南岛B.深圳

C.大连D.上海浦东

解析:

浦东开放以后,依靠上海长期积聚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基础,享有上海独特的地理优势、交通优势、人才优势和产业优势,发展极为迅速,被海内外人士誉为“进入中国经济的大门,打开中国市场的金钥匙,连接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桥梁”,故选D。

答案:

D

10.中共十四大指出: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模式,是关系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

”为此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  )

A.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

C.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

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开,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选D。

答案:

D

11.“中国就像一个混血儿,也许这个孩子很快就会在吸取父母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的长处之后,独立走出一条新路。

”材料中“新路”的本质含义是(  )

A.强有力的宏观调控B.市场主导资源配置

C.计划与市场相结合D.积极融入全球化

解析:

从材料“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的长处之后,独立走出一条新路”可以看出这是在结合计划和市场的手段后,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选C。

答案:

C

12.下面是《变迁:

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

“一五”(1953-1957)

工业增速 超额完成

“二五”(1958-1962)

“大跃进” 大倒退

“八五”(1991-1995)

市场调节 健全法制

“十一五”(2006-2010)

改革开放 坚定不移

其中“八五”处的主题词应该是(  )

A.改革开放 走向兴起

B.改革闯关 治理整顿

C.小平南方 改革潮涌

D.指令登场 市场控制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能力。

题目显示了对每个五年计划期间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评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八五”期间,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改革的进一步发展,故C符合题意。

答案:

C

13.下图是1978—2008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及占GDP比重变化图。

下列选项由图片不能说明的是(  )

A.进出口贸易总额持续增长

B.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

C.始终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D.国内生产总值总量持续增长

解析:

观察图片可以直观看出进出贸易总额持续增长,体现了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故A、B正确;C项中“始终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符合史实,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初步建立。

答案:

C

14.“民国26年,北平的一座四合院里,一位妇人正在烹制麻辣土豆丝和洋葱炒鸡蛋。

在准备好晚餐后,她在穿衣镜前,开始端详起自己新购置的无袖旗袍来”。

这段描述可以体现“中西合璧”的是(  )

①无袖旗袍 ②穿衣镜 ③麻辣土豆丝 ④四合院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③④

解析:

无袖旗袍是中西合璧的产物;土豆是新航路开辟后从美洲传到中国的,麻辣口味的土豆丝体现了中西合璧。

穿衣镜是西式家具;四合院是中国北方典型民居,都体现不了中西合璧。

答案:

B

15.如图是民国时期描绘北京社会生活的风俗画。

画中最能反映近代社会生活变革的有(  )

①墙上画作的风格 ②人物的发型 ③照明手段 ④饮食方式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解析:

本题中的关键时间是民国时期,最能反映社会生活变革应是人物发型与照明手段。

答案:

B

16.学习历史可以用想象的方法来“重建”历史场景。

假如你生活在1913年的中国,可能会看到以下哪一情形(  )

A.第一部有声影片《歌女红牡丹》放映

B.街上路人互行脱帽鞠躬礼

C.《申报》刊登北伐的消息

D.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

解析:

A项中《歌曲红牡丹》摄制于1931年,B项的出现是在辛亥革命后,C项中北伐始于1926年,D项是在1918年。

故选B项。

答案:

B

17.下侧漫画《发辫之将来》从本质上表明,当时社会上一部分人(  )

A.盲目崇尚西洋风尚

B.刻意保存传统精华

C.旧有观念根深蒂固

D.主动破除国人陋俗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漫画的含义。

漫画显示,图中人物剪掉一段辫子是“崇尚西法”,留下一段辫子是“保存国粹”。

从当时的世界潮流看,保留辫子属于守旧,落后于世界潮流,因此这反映了当时社会上一部分人旧有观念根深蒂固,故C项正确,D项错误。

从留下一段辫子是“保存国粹”可知A项错误。

留辫子是专制的产物且不符合世界潮流,故B项错误。

答案:

C

18.下面这组图片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女子服饰的变化,产生这一变化的社会原因有(  )

①服饰质地和款式的不同 ②社会变革的推动 ③“欧风美雨”的影响 ④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A.①②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

服饰质地和款式的不同属于服装自身的原因,不是社会原因,故排除带①的选项,故选C。

答案:

C

19.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受到西方民主思潮影响的典型表现是(  )

A.欧式洋房出现B.吃西餐成为时尚

C.出行乘火车、轮船D.剪辫易服、废止缠足

解析:

注意题干的要求“社会风俗”“西方民主思潮影响”,中国近代的剪辫易服、废止缠足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故选D。

“欧式洋房出现”“吃西餐成为时尚”“出行乘火车、轮船”与西方民主思潮无关。

答案:

D

20.鲁迅先生说:

“中国社会上的状态,简直是将几个世纪缩在一时:

自油松片以至电灯,自独轮车以至飞机,自镖枪以至机关炮……都摩肩挨背的存在。

”材料不能反映中国近代(  )

A.学习西方的渐进性B.物质文化的多元性

C.社会生活的包容性D.社会生活的多样性

解析:

材料中鲁迅先生的话“中国社会上的状态,简直是将几个世纪缩在一时”体现出中国社会的迅速变迁,而不是渐进性,故选A。

答案:

A

21.《故都杂咏》中写道:

“啧啧沿街卖报声,成天奔走送新闻。

秀才不出门前去,一样全球消息灵。

”材料表明近代报纸(  )

A.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

B.丰富了大众的娱乐生活

C.宣传民主革命政治主张

D.加速了社会新闻的传播

解析:

根据“全球消息灵”,可知报纸加速了社会新闻的传播,故选D。

答案:

D

22.清朝著名诗人黄遵宪曾作诗曰: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这是在描写(  )

A.火车B.电车

C.电报D.电话

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交通工具的进步。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说明该事物有时间限制,无法随意更改时间,由此可排除C、D两项;再由“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可知该事物比较庞大,但行动起来速度很快,很显然指的是火车。

答案:

A

23.在工业革命或科技革命的发明创造中,有许多新兴通信和传播工具影响中国人的生活长达百年以上,且至今仍在广泛使用。

下列通信和传播工具中属于这种情况的是(  )

A.电话B.电报

C.电视D.互联网

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交通和通信工具及大众传播媒介的进步。

根据材料中信息“影响中国人的生活长达百年以上”可排除C、D两项,中国第一家电视台成立于1958年,中国的互联网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

“至今仍在广泛使用”的应是电话,故本题选A项。

答案:

A

24.《万国公报》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较大影响。

有学者统计了其中发表的相关文章,如下表:

时间 

主题   

1880-1889年

1890-1899年

1900-1907年

禁缠足(篇)

3

11

17

兴女学(篇)

5

6

17

介绍外国

妇女(篇)

2

19

22

合计

10

36

56

由此推断(  )

A.《万国公报》是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报刊

B.晚清知识分子通过报刊实现了言论自由

C.知识界的宣传呼吁迫使清政府革除陋习

D.随社会发展知识界对妇女问题渐趋重视

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大众传媒的变迁。

由材料信息可知,从1880年到1907年,《万国公报》上发表的禁止女子缠足、兴女学和介绍外国妇女的文章逐渐增多,这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界对妇女问题渐趋重视,故选D项。

1880年已创办的《万国公报》是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报刊,A项排除;B项中“实现了言论自由”的表述不当,排除;材料信息无法说明知识界的宣传呼吁迫使清政府革除陋习,故C项错误。

答案:

D

25.《中国达人秀》《中国好声音》《中国好歌曲》等火遍神州大地,下列对这些现象的解读正确的是(  )

①满足了人们不同层次的审美需要 ②一度引领了社会生活 ③促进了各种文化的相互交融 ④深入剖析社会生活本质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电视的社会功能的认识与理解。

《中国达人秀》、《中国好声音》、《中国好歌曲》均为电视娱乐节目,承载的是一种娱乐功能,没有剖析社会本质,排除④,故选A。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共3个,其中26题17分,27题15分,28题18分,共50分)

26.(1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自19世纪中期公司进入中国以来,经过一次次的试验和修正,崭新的中国公司终于找到了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物

企业

曾国藩

安庆内军械所

李鸿章

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

左宗棠

福州船政局

张之洞

汉阳铁厂

材料二 创办大生纱厂,对于张謇而言……标志着他对一项新制度——公司制度的践行……当然,推动公司制度发生与发展的更大动力,源于晚清时期的经济民族主义思潮。

面对外国经济侵略的加剧,国内藉“公司”以卫利权的思想越来越强烈。

——李玉《中国近代公司制度建设的几个面相》

材料三 1949年,中国经济的发展,终于拥有了立足的基础,一个主权完整的新国家。

此时出现在舞台中央的是国营工厂……计划体制下的中国,就像是一个巨型国家公司,政府成了一应事务的总管……又一次公司热到来了……1992年的中国南方,象征着激情、梦想以及一切的可能性……在北京,公司以每个月2000家的速度递增。

——摘编自央视专题片《公司的力量》解说词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表中企业与清政府的哪一运动有关。

其中哪一航运企业推动了我国交通近代化的进程?

(4分)

(2)据材料二,指出大生纱厂的性质和创办的主要动力。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近代中国企业曲折发展的社会根源。

(5分)

(3)材料三中“又一次公司热”的出现反映出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有何变化?

试从全球化的角度指出这一变化对中国公司发展的主要意义。

(4分)

(4)公司的兴起、发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紧密相连。

综合以上材料,分析影响中国近现代公司发展的主要因素。

(4分)

答案:

(1)运动:

洋务运动。

企业:

轮船招商局。

(2)性质: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民族工业);动力:

实力救国(经济民族主义)。

根源: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3)变化:

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意义:

融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

(4)因素:

民族独立(国家主权);政府政策(社会制度)。

27.(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毛泽东告诫大家:

“牛皮不要吹得太大,尾巴不要翘起来。

1957年当他参加苏联十月革命40周年庆祝活动,听到赫鲁晓夫宣布苏联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的第二天,就在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上宣布:

“15年后我们可以赶上或者超过英国。

材料二 1980年,邓小平在接见外宾时说:

“在某种程度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

(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如何确立并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1957年毛泽东宣布“15年后我们可以赶上或者超过英国”,其依据是什么?

(10分)

(2)结合正反两方面的结果,说明“在某种程度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5分)

解析:

(1)问应从1949—1956年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去作答,从1957年“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形成计划经济体制。

(2)问中的正反两方面应从最初起过积极作用,到后来逐渐背离经济规律,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答案:

(1)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依据:

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形成计划经济体制。

(2)计划经济体制起过积极作用,但背离经济规律,又挫伤了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积极性。

28.(18分)某校教师指导同学们结合教材知识,以“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为主题,开展了一次研究性学习活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小雯同学首先结合课题,从学校图书馆和网上搜集到了两组图片。

第一组:

清末男装     中山装

第二组:

旧式婚礼    文明婚礼

材料二 小华同学对陆路交通工具的变迁情有独钟,也将搜集到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与大家共享。

一些闭塞地区的经济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现代化进程。

(1)材料一图片反映了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哪两个方面?

(2分)

(2)小雯同学在此研究性学习中采用了什么有效的途径?

你还有什么好的建议?

(4分)

(3)观察材料二中的图片,与传统交通工具相比,近代新式交通工具有什么进步之处?

(6分)

(4)根据材料二,归纳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

(6分)

解析:

(1)问注意图片下面的说明性文字。

(2)问根据材料中的“从学校图书馆和网上搜集”可以回答,另外图片本身体现出了“分类比较的方式”。

第(3)问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可结合现代交通工具的特点回答。

第(4)问可依据材料概括。

答案:

(1)服饰(或服装)、婚礼习俗。

(2)途径:

通过从图书馆查阅资料、通过互联网搜集资料、分类比较的方式。

建议:

还可以通过调查、采访等方式。

(3)交通运输更为便捷;牵引动力发生变化;更有利于国计民生或速度更快、运力更大、费用更低廉等。

(4)进一步打破了自然经济的束缚,加强了各地区间的经济、文化联系与交流;促进了先进观念、知识技术的传播;推动了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感谢您的阅览,下载后可自由编辑和修改,关注我每天更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营销活动策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