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美术教育.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852264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1.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docx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儿童美术教育.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docx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

13春《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辅导课件知识点整理

教材特征:

以某种或数种理论作为其设计思想的基础,并以此处理和协调教育活动中,各种成分之间的各种关系,使之成为一个协调的总体。

探讨在通过实施过程,发挥整体的功能,以达到预期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目的,来实现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价值。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课程复习提纲

第一章 美术与儿童美术

第二章 儿童美术的发展

第三章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涵义与发展

第四章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目的论

第五章 托幼机构美术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第一章美术与儿童美术

学习目标:

●儿童美术与成人美术的区别;

●当代儿童美术,最具有代表性的几种理论:

(1)阿恩海姆的视知觉和视觉思维的理论,

(2)里德的艺术与教育完全交互融合的理论,

(3)罗恩菲尔德的儿童美术发展阶段的理论;

学习重点:

了解美术与儿童美术各自的本质,理解两者之间的共同点和区别,学习关于儿童美术的几种主要理论,能对这些理论的长处与不足作出简单的评析。

美术:

美术也称造型艺术、视觉艺术或空间艺术,是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如绘画用颜料、纸、布、绢;雕塑用木、石、泥、铜等等),通过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线条、形体、色彩等等)所塑造的静态的、在一定范围内展现的视觉形象来完成作品,表达作者对客观世界具体事物的情感和美化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

儿童美术

指的是3—6学前儿童所从事的造型艺术活动欣活动。

它反映了儿童对其周围世界的认识、情感、思想、愿望以及审美追求。

学前儿童美术活动的种类:

(1)绘画

(2)手工(3)美术欣赏

儿童美术与成人美术的区别

美术对于儿童和成人的意义不完全相同。

成人美术的意义:

是人类视觉意象的升华,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表现的最高形式。

儿童美术的意义:

成年人对儿童美术的认识是儿童的成长过程。

德国人玛克斯•德索在《美学与艺术理论》中谈到:

儿童时代里,-------对于成长中的儿童来说,他所得到的简单轮廓――与一切低于人类的动物形成对照――即意味着一个完整的世界。

借鉴人类社会的文明历史发展轨迹,来了解学前儿童身心健康与美术教育之间的发展关系,应该是有意义的。

比如关于美术起源学说:

(1)、模仿说

(2)、游戏说

(3)、巫术说

(4)、表现说

(5)、劳动说

(1)、模仿说:

最古老的理论,始于古希腊哲学家。

模仿是人类固有的天性和本能,艺术起源于人类对自然的模仿。

所有艺术都是模仿的产物,美术亦如此。

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

艺术模仿的对象是实实在在的现实世界,艺术创作靠模仿能力,而模仿能力是人从孩提时就有的天性和本能。

模仿说的价值:

它揭示了人类一种比较原始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与艺术是相同的。

人从孩提时就有的天性和本能。

在客观事物的模仿活动中,儿童从中可以看到自己的智慧和能力。

模仿学习也是一种对事物的把握方式。

能引起儿童心理上的快乐和满足。

而且其他方法,如表现和象征的方法也都是从模仿之中发展演变而来的。

(2)、游戏说:

“席勒-斯宾塞理论”认为艺术是以创造形式外观为目的的审美自由的游戏。

“自由”是艺术活动的精髓,它不受任何功利和实用的限制和束博,“自由”地进行一种精神游戏.

游戏说还认为审美活动和游戏一样,是一种过剩精力的使用,过剩精力是人们进行艺术这种精神游戏的动力,过剩精力体现在自由的模仿活动中就有了游戏与艺术活动。

游戏说的价值:

强调了自由地进行一种精神游戏和过剩精力是进行精神游戏的动力。

它有助于游戏者的器官练习,具有生物学的意义。

(3)、巫术说:

原始巫术以及与之相关的图腾崇拜,以神和神话的观念为依据,是一种具有原始宗教意义和实用意义的社会性活动。

巫术说的价值:

原始社会的文明发展,如人类的“原型的遗迹”和幼稚概念“万物有灵论”等观念同儿童美术发展历程:

涂鸦期――图形象征期――写实期有着许多相似之处。

(4)、表现说:

艺术起源于人类表现和交流情感的需要,情感表现是艺术最主要的功能,也是艺术发生的主要动因。

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认为:

“艺术起源于一个人为了要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传达给别人,于是在自己心里重新唤起这种感情,并用某种外在的标志表达出来”。

这些外在标志就是用动作、线条、色彩、声音以及言词所表达的艺术形象,通过这些艺术形象的传达,使别人也能体验到同样的感情。

表现说的价值:

通过这种表现情感来推动发展儿童的健康心理。

幼儿自出生起即开始表现自己、创造自己、生存自己。

面对完全一个不同的世界,他们必须学会按照自己的身心发展的规律来认识世界,逐步形成儿童内在的心理结构和人类的自我意识。

(5)、劳动说:

从以上几个学说看,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劳动。

国内外美学家认为,劳动是人类为维护自己和种族的生存,向自然界攫取各种生活资料的基本手段,是社会历史不断向前发展的基本动力。

“吃、喝、住、穿”等实用需要的生产劳动是支撑整个社会的客观基础,人的其他活动都是在这个基础上派生出来的,美术艺术活动自然也是如此。

当代关于儿童美术的几种理论

一、阿恩海姆(R.Arnheim)的视知觉和视觉思维的理论

阿恩海姆是德国人,哲学博士,从事教育和艺术心理学的研究。

又是格式塔心理学派的追随者。

代表作1、《艺术与视知觉》

主要探讨了艺术形式与视知觉之间的关系,通过揭示视觉的简化倾向和组织本能来说明完形的性质。

提出了:

画并不是它所要表达的事物的复制品,而是事物的等同物。

代表作2、《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

主要通过揭示视知觉的理性本质,来弥合感性与理性、感知和思维、艺术与科学之间的裂缝。

提出了:

儿童笔下的简化图形并非是儿童缺乏绘画技能,而是其感知能力尚未分化的反映。

阿恩海姆认为:

1、儿童和原始部族人画出的画之所以充满了一般性的特征和未经变形的形状,恰恰是因为他们画的是自己看到的东西。

画出的物体是未分化的,即简约的。

2、随着年龄的增大,能够区别物体之间的不同,以及物体之间微小的变化,即分化的程度是随年龄变化的。

二、里德是英国当代著名的艺术家、文学家、艺术理论家和评论家。

代表作:

《今日之艺术》 《现代绘画简史》 《重获机器人》 《通过艺术的教育》

最主要的著作是《通过艺术的教育》。

认为儿童的美术具有天赋。

具体表现在,作品具有简约的、有组织的、逐步分化的儿童画的特有魅力。

《通过艺术的教育》

主张通过艺术教育促进儿童人格的发展,认为儿童生来具有艺术潜能,并具有不同的表现类型。

教师应按儿童的类型进行指导,以发展儿童的个性。

里德认为儿童的发展应借助艺术教育即:

1、艺术应为教育的基础。

2、儿童在游戏活动中学习艺术,游戏视为艺术的一种形式。

3、艺术教育不仅是一种完成个人化的历程,而且是一种统整的历程。

三、罗恩菲尔德(V.Lewenfeld)的儿童美术发展阶段的理论

罗恩菲尔德是德国的著名的美术教育家,宾州大学教育系教授。

代表作:

《创造与心智的成长》

强调的是把艺术看作游戏的一种学习,儿童在学习中得到全面地发展,并特别强调的是创造性的发展。

罗恩菲尔德认为,

●把儿童美术发展分为六个阶段以及每个阶段中儿童的个人成长特征分为七个方面。

●六个阶段:

涂鸦期、前图式期、图式期、写实萌发期、推理期和青春危机期等。

●七个方面:

智慧成长、感情成长、社会成长、知觉成长、生理成长、美感成长和创造成长等。

●他认为六个阶段是人类发展的自然层面,是遗传程式的自然展开。

●同时,他在充分肯定七个方面成长的重要性基础上,强调了创造性成长的价值,认为“创造性的成长,主要是自由而独立地使用前述的6种成长因素,而达到统整的效果”。

●创造性是人类所具有的本能,是一项天生的直觉。

因此,罗恩菲尔德强烈反对儿童抄袭和模仿的学习,这样有害儿童美术的成长。

他认为,儿童的表现根本没有外在的标准,用“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衡量儿童就不那么科学。

举例:

说“我不会画”的孩子

阻碍因素有三种。

1、最普遍的是大人们的不当的批评。

譬如说画的不像、画的不够好、应该怎么画才好等。

2、儿童的心中无清晰的意象,无法表达。

3、儿童如果习惯于临摹,当没有临摹范本时,就不会画了。

“游戏与艺术”和“艺术与游戏”的辨别

里德――游戏看作艺术的一种形式――统整

罗恩菲尔德――艺术看作游戏的一种形式――创造

思考题:

1、什么是儿童美术?

2、儿童美术有哪些特点?

3、举例说明阿恩海姆理论中所述的“儿童在画纸上创作出与他所见的物体具等同结构的形象”。

4、根据阿恩海姆的理论,儿童知觉中占优势的倾向是什么?

举例说明。

5、里德认为儿童美术的特征是什么?

举例说明。

6、简单评述里德所谓的“艺术即教育,教育即艺术,艺术与教育完全交互融合”的理论。

7、罗恩菲尔德强调创造性成长的价值,其理由是什么?

罗恩菲尔德是如何解释儿童说“我不会画”的原因的?

第二章儿童美术的发展

教学目标:

了解儿童美术的发展,主要有儿童美术发展的阶段理论以及儿童美术的特征和表现方式;了解儿童在自然状态下发展美术符号系统的过程。

初步学会通过儿童美术了解儿童心理的方法。

教学重点:

儿童对单元进行选择和组合的原则与规律;曼陀罗等图形的发展意义。

儿童美术的发展过程

●涂鸦线

●圆形

●圆形的组合(结合体、集合体)

●曼陀罗与“太阳”

●蝌蚪人

●人以外的其他初期图形

●儿童美术的国际性

儿童美术发展的阶段理论(参照图2-27—2-65)

儿童美术的特征和表现方式

●图形的选择和组合

●避免图形的重叠

●图形独自的界限

●图形的融合

●水平――垂直关系的处理

●事物之间关系的处理

●动态的表现

●透视(以上内容可以参考书25---65页)

儿童的美术发展过程

美国教育家凯洛格(R.Kellogg)对约一百万张儿童画进行了研究,归纳了儿童从动作到有意义的发展过程。

涂鸦线

涂鸦线指年龄在1―4岁左右的儿童用笔在纸上涂划,画出一些乱而不规则的线条,包括有直线、斜线、弧线、折线等。

这些线条杂乱地混合在一起,它们并不代表什么意义,纯粹是儿童一种本能,无艺术的活动。

具有这种线条的特征称为涂鸦线。

画涂鸦线的时期被称为涂鸦期,它可能持续到3—4岁.

图形

常见儿童画中的图形有6种,其中5种是具有几何意义的图形,如,矩形(含正方形)、椭圆形(含圆形)、三角形、十字形、斜十字形和不定形。

这些图形反映儿童的眼手协调能力和记忆能力都已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是经过儿童自己思考和计划而画出的,是儿童自发、自愿地再现线条。

图形的组合

儿童图形组合与其他涂鸦线或者与其他图形相伴出现。

(1)结合体

凯洛格把两个图形结合在一起所形成的图形称为结合体。

(参照图2—4模拟图形21—36—66种).

最常见的组合有正十字形、斜十字形、矩形、圆形、不定形与正、斜十字形的结合,或者圆形与圆形、矩形与矩形的结合。

(2)集合体

凯洛格把三个或者三个以上的图形结合而成的圆形称为集合体。

集合体的出现标志着儿童已经具备了属于其个人的绘画能力,能让别人清楚地区别与他人的作品之间的差异。

参照图2—6,集合体的美感特征是均衡性和规则性。

研究者对儿童选择和组合图形的原则和方法等问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重复、简化、对称、旋转等常是儿童选择和组合图形的方式,追求图画整体的组织秩序和平衡则是儿童选择和组合图形的基本原则。

儿童在对图画整体的均衡性和规则性的追求过程中,知觉和记忆都得到了发展。

曼陀罗

曼陀罗(mandalas)在梵语中是“魔圈”的意思。

它有时用来指所有那些圈形主题的符号再现,有时有特别指那种其中结合着直线的圆圈样式。

曼陀罗是一种结合体或者集合体。

是儿童和成人共同喜爱的、具有良好视觉形象的、平衡而协调的图形组合。

曼陀罗对儿童具有如此吸引力,其理由之一是在于它的完全均衡。

儿童美术发展的阶段理论

许多学者从各自的观点和立场总结儿童美术发展的规律,提出了儿童美术发展的阶段理论。

其中罗恩菲尔德的儿童画发展阶段为:

●罗恩菲尔德在1947年出版的《创造与心智的成长》书中将儿童画的发展阶段分为:

1、涂鸦期――2-4岁。

2、图式前期――4-7岁。

3、图式期――7-9岁。

4、写实萌发期――9-11岁。

5、拟写实期――11-13岁。

6、青春危机期――13-17岁。

表2—1皮亚杰的儿童思维与罗恩菲尔德的美术的发展阶段对照表的说明

将罗恩菲尔德划分的儿童发展阶段与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作一比较,发现两者之间存在惊人的对应性。

表现在两者研究领域不同,但儿童发展遵循的规律是一致的。

可以用儿童画作为指标,研究儿童认知的发展规律。

表2―1儿童发展阶段对照表共同点在:

0―2岁―――为无意识、无目的的纯肌肉运动状态

2―4岁―――为符号性表象能力的发展

4―7岁―――具有感知运动的图式特征,表现为自我模式

参照表2—1

儿童美术的特征和表现方式

儿童美术的特征和那些方式在儿童美术在过程中不是静态的、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动态的、由简单到复杂、由不分化到分化的发展过程。

图形的选择和组合

阿恩海姆、凯洛格、布斯等三位学者的研究结果,帮助我们理解儿童美术的特征和表现手法,并提供了思路。

儿童如何对图形进行选择:

1、阿恩海姆的美术与视知觉和视思维的理论

儿童对图形的选择和安排主要取决于原事物的简洁的“结构”,这些图形表现的是原事物的形式的基本方面,即画所表达的是事物的等同物。

2、儿童组合图形的原则和方法是什么

凯洛格认为儿童本能地在绘画过程中能保留并重复画的都是一些有良好视觉形象、有秩序、平衡的图形,如同心圆、太阳等。

3某些图形组合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等

布斯研究儿童图案的样式――通过了解线和点这两种最简单的图形来解释儿童是如何通过重复、对称、围绕一个中心点旋转等方式将这些最简单的图形“转换”成较为复杂的图形的。

思考题

1、基本涂鸦与样式配置有何异同?

2、在儿童美术中,曼陀罗和“太阳”有何发展意义?

3、凯洛格对儿童画“蝌蚪人”的假设是什么?

4、阿恩海姆是如何解释儿童画“蝌蚪人”的?

5、如何把握儿童美术的特征和表现方式?

6、儿童选择、组织和安排图形的原则和方法是什么?

7、举例说明儿童在绘画时避免图形的重叠。

8、举例说明儿童在绘画时遵循图形独自的界线的原则。

9、为什么说运用图形与图形融合的方式绘画是一种较为高级的表现方式?

10、请描述儿童在绘画中处理事物之间关系的发展过程。

第三章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涵义与发展

教学目标:

了解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涵义与发展。

其中了解最有代表性的美术取向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和教育取向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

掌握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涵义的哲学思辩的正确方法。

教学重点: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涵义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对象是学前儿童。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具有美术教育的一般涵义,但它又具备别于一般美术教育的一些特征。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涵义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涵义通过美术和教育这两方面体现出来。

1、美术取向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

2、教育取向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

一、美术取向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

由美国著名的美术家艾斯纳提出具有三个功能:

1、是为人类提供视觉感。

2、是能使人的感觉敏锐,能提供训练人的题材和媒体。

3、是能使其他事物变得生动,美术构成了人的视野,捕捉了瞬间。

二、教育取向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

教育取向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着眼教育,即以美术作为教育的媒介,通过美术教育,追求一般幼儿教育的价值。

具体地讲,就是通过学前儿童美术教育,顺应儿童的自然发展,保证儿童身心健康地成长,培养儿童的道德感、审美情趣、认知能力、意志品质以及创造性等。

教育家也提出了教育取向的三个功能。

1、德育功能――指美术教育对道德教化起了很好的宣导作用。

2、智育功能――指美术教育具有发展智能,培养创造意识和形象思维的教育功能。

3、美育功能――指学前儿童的审美方面是美术教育美育功能的主要途径之一。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涵义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有美术取向和教育取向,它反映人们对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涵义的认识存在着不同的倾向性。

美术取向以社会性功能为主;

教育功能取向以个体性功能为主。

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美的本质特征是非概念性和非功利性的。

在艺术的性质中,没有什么可以意指给人教训的。

在艺术的诸多特征中,没有如此特征能像这一特征一样得到如此广泛的认同。

人们普遍认识到美术必须发扬人的精神,而不是对精神进行说教。

●有六位国外各领域的理论学者试图论证,人的自我表现的一切形式,特别是艺术表现形式,与游戏一致的。

1、康德――艺术是一种自由的游戏;

2、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将艺术看作满足爱好和感情的、由内在动机引发的游戏活动,它没有目的,超脱个人利害,具有唯美特征;

3、福禄贝尔――儿童游戏和艺术活动基本上是同一件事。

他认为艺术作为人的内部潜在力量的表现。

一个沉醉于游戏中的儿童,正是根据其内在的需要和冲动,在最美地表现其生活;

4、席勒认为艺术,只有艺术,才能使人从精神的必然性中而不是从物质的需求中去获得自由。

5、里德――把游戏看作是艺术的一种形式;

6、罗恩菲尔德――把艺术看作是游戏的一种形式。

我国幼儿教育家陈鹤琴指出:

游戏从心理方面说是儿童的第二生命……,他从游戏中强健身体,活泼动作,他从游戏中锻炼思想,学习做人……。

儿童需要游戏。

1、通过游戏达到个体情感和智慧上的平衡;

2、不顾及事物的客观特征,只为了满足自我的需要和愿望去活动和表现;

3、创造出自己的、能满足其自我表现需要的符号系统――美术语言;

4、在游戏过程中实验自己的行为、行动和知觉,无须害怕失败或报复,从而使整个身心处于自由和谐的运转状态。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从本质讲就是一种儿童美术游戏。

(只是一方面的涵义)

思考题:

1、美术取向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2、教育取向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3、认为艺术与游戏在本质是是一致的学者,其理论依据是什么?

4、为什么说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涵义并非只在美术游戏的价值方面?

第四章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目的论

教学目标:

了解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目的论。

教学重点:

工具论和本质论。

一、关于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目的的几种主要理论

1、美术技法论

2、感官教育论

3、工具论

4、本质论

5、社会本位论

二、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功能与目的

1、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社会性功能与目的

2、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个体性功能与目的

教学建议:

要求掌握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目的论的两种主要流派――工具论和本质论之争在美术教育实践中的具体反映。

能够对美术教育的功能作较为辨证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理解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目的。

1、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目的论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是学前儿童教育的组成部分,其教育目的必然受到种种教育目的论的影响而成为不同理论体系的从属部分。

然而,美术教育也有其自身的特点,这两种因素的结合,就形成了各种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目的论。

工具论

现代美术教育的工具论是里德和罗恩菲而德为代表的,其思想基础是卢梭的自然主义和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

工具论者认为,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儿童的发展,因此,美术教育要顺应儿童的发展,并注重过程。

关键词:

美术教育重过程儿童发展

●卢梭提倡自然教育,强调要使人的教育适合人的本性。

他在论述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之间时,明确地反对临摹,提倡让儿童到优美的环境中去。

他还认为,学前儿童教育的基本任务是提高儿童的观察力、认识力、创造力、表现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杜威认为,儿童的本能是他们获得经验的基础,而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因此,本能可以作为教育的出发点。

他认为,儿童有四种本能,相应地表现为四种活动:

语言与社会本能活动;

制作和建造的本能和活动;

研究和探索的本能和活动;

艺术的本能和活动。

课程的设置应能顺应自然的倾向,发展和满足它们,而不可压抑和违反它们。

●里德主张,艺术应为教育的基础、并建议建立“以艺术为基础的统合教育”。

他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在发展独特性的同时,也发展个体的社会意识。

●罗恩菲尔德认为

“艺术教育对我们的教育系统和社会的主要贡献,在于强调个人和自我创造的潜能,尤其在于艺术能和谐地统整成长过程中的一切,造就出身心健全的人。

他强调,在一个均衡发展的教育系统里,每一个人的思想、感情以及感受力都能均衡地发展,才能开发每一个人的潜在创造力。

●罗恩菲尔德和里德都强调通过艺术的教育来促进儿童的发展。

里德对于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目的论建构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哲学上的阐述;

而罗恩菲尔德的主要贡献主要体现在对学前儿童美术心理的发展及教材教法的研究。

因此,工具论强调美术涵义必须与一般教育结合在一起。

(1)“通过艺术的教育”不应被认为是娱乐,它们是相辅相成的,目的是普遍的,即在于发展心智、感应力、理智、感觉、创造性,并期望能建立起均衡的人格。

(2)“通过艺术的教育”训练了整体的自由的人,这种教育不但对人的本身发展有所助益,并能使他与他人合作。

工具论者提出的美术教育的目的论是以儿童为本位的一种目的论,它将美术教育的价值定位于儿童的发展之上,

不足之处,体现在过分强调美术教育中的自发性、和创造性。

只是期待着儿童的潜能会自然地开花结果。

使得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处于一种盲目的“非教育”状态。

本质论

本质论的代表人物是艾斯纳和格里.

其思想根源是布鲁纳的以学科基本结构为框架而展开的教育的思想.

本质论强调学科为中心,主张实现美术学科的自身价值.

关键词:

美术教育重结果美术作品

●艾斯纳1972年在《美国艺术教育协会季刊》上发表了一篇题目为《美术教育中七则神话的检讨》的文章,

对美术教育工具论者的基本主张归纳为七则神话,逐一加以检讨和批评,并阐述了本质论的基本立场.

本质论的美术教育是以学科为基础,以审美为目的。

艾修纳在这些论述中特别提出了他对美术教育的哲学主张,

1、主要价值在于它对个人经验的独特贡献;

2、其能力不是自然成长的结果,而是学习的结果;

3、有益美术学习领域是创造、批评和历史;

4、良好的课程设计是其教育收获的必备条件;

5、评价作品有助于教师和学生了解其学习进程。

因此本质论所提出的是以学科为基础的美术

教育,重在审美为目的的.

围绕这个结果,确定其教育目标:

(1)协助儿童创造有敏感与表现力的作品;

(2)培养儿童对视觉对象进行审美判断的能力;

(3)使儿童了解美术在发展中所具有的地位。

这样的主张是一种很有价值的儿童美术教育的思想,对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不足之处是本质论过分强调美术教育的系统性,限制了美术教育对儿童创造性等方面的培养。

当代,对儿童美术教育影响最大的以及推动儿童美术教育发展的是工具论和本质论。

对各种不同的儿童美术教育的目的论,我们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兼容并蓄,汲取各自有价值的部分。

2、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社会性功能与目的

包括:

(1)、是激发幼儿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幼儿的精神文明行为;

(2)、通过美术教育能对整个社会文化环境产生一种间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以影响和改变人类的生存环境。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个体性目的

包括了创造、欣赏和评价视觉三个方面。

个体性--创造

通过创造视觉艺术,应让幼儿:

(1)增长使用和掌握美术材料的技能,理解运用美术材料的过程;

(2)学习运用创造性的方式使用美术材料;

(3)有强烈的动机参与美术创造活动;(4)发展选择和运用材料,有目的的工作能力以及通过视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