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布齐沙漠概述.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4839825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9.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库布齐沙漠概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库布齐沙漠概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库布齐沙漠概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库布齐沙漠概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库布齐沙漠概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库布齐沙漠概述.docx

《库布齐沙漠概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库布齐沙漠概述.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库布齐沙漠概述.docx

库布齐沙漠概述

库布齐沙漠-中国三大响沙湾之一

库布齐沙漠是中国第七大沙漠,"库布其"为蒙古语,意思是弓上的弦,因为它处在黄河下像一根挂在黄河上的弦,因此得名。

古称"库结沙"、"破讷沙",亦作"普纳沙"。

库布其沙漠是距最近的沙漠。

位于鄂尔多斯高原脊线的北部,自治区伊克昭盟杭锦旗、达拉特旗和准格尔旗的部分地区。

总面积约145万公顷,流动沙丘约占61%,长400公里,宽50公里,沙丘高10-60米,像一条黄龙横卧在鄂尔多斯高原北部,横跨三旗。

形态以沙丘链和格状沙丘为主。

基本概述

“库布齐”为蒙古语,意思是弓上的弦,因为它处在黄河下像一根库布齐沙漠挂在黄河上的弦,因此得名。

西、北、东三面均以黄河为界,地势南部高,北部低。

南部为构造台地,中部为风成沙丘,北部为河漫滩地,总面积约145万公顷,流动沙丘约占61%,形态以沙丘链和格状沙丘为主[2]。

库布齐沙漠是中国第七大沙漠,也是距最近的沙漠。

西、北、东三面均以黄河为界,地势南部高,北部低。

南部为构造台地,中部为风成沙丘,北部为河漫滩地,流动沙丘约占61%,长400公里,宽50公里,沙丘高10—60米,像一条黄龙横卧在鄂尔多斯高原北部,横跨三旗。

形态以沙丘链和格状沙丘为主。

库布齐沙漠位于黄岸,其北是黄河,再往北是阴段狼山地区,其沙漠来源,可能有三:

来自古代黄河冲积物;来自狼山前洪积物;就地起沙。

鉴于库布齐沙漠的沙丘几乎全部是覆盖在第四纪河流淤积物上,因此,沙源来自古代黄河冲积物的可能更大些。

不管是哪一种沙源,都为这里形成沙漠准备了物质基础。

自商代后期至战国,气候变得干冷多风,使沙源裸露,并提供了动力条件。

因此,可以说,库布齐沙漠应是在此期间形成的。

这一时期古文化遗址和遗物的罕见,也说明这个时期的生态环境是很恶劣的。

林芳在荒漠地貌讲义中提出:

荒漠形成,取决于自然与社会两方面的因素:

自然因素主要由气候、地质、地貌三个因素作用;社会因素,主要是人为活动破坏草原和森林植被导致平衡失调。

库布齐沙漠地区,虽然在白泥窑文化、庙子沟文化期遗址较少,但到了阿善文化及其之后的永兴店文化,大口二期文化和朱开沟文化期,遗址却是很多的,反映了人口也有一定数量,它对于库布齐沙漠的形成,自然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因此,似可说,库布齐沙漠的形成,自然因素是主要的、基本的;社会因素是从属的、辅佐的,只起促进或延缓作用。

地理位置

库布齐沙漠位于鄂尔多斯高原脊线的北部,自治区伊克昭盟杭锦旗、达拉特旗和准格尔旗的部分地区。

基础设施

库布齐沙漠早在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中国科学院组织的沙漠考察曾在磴口设点,并组建巴盟治沙综合试验站,为开展沙漠综合治理研究积累了大量资料,并在全国的沙漠治理与开发研究中处于领先地位。

中国林科院沙漠林中心自1979年成立以来,在库布齐沙漠东北部一直从事以林为主的区域生态治理与开发,具有长期工作基础,设施完善,水电林渠路配套,科技人员素质较高,年富力强,观测辅助人员操作熟练,技术全面。

1982年起,先后在绿洲外围荒漠区,绿洲边缘区,绿洲林网中心区建立地面气象站3座,观测容有气温、地温、风速、风向、湿度、蒸发量、降水量、日照时数、大气降尘、太阳辐射。

台站仪器配置按国家基层地面站规执行。

部分项目配备自动记录装置。

目前有两个站一直连续工作,积累了大量的观测数据,建立了具有40多万观测数据的信息数据库。

12眼地下水动态监测井。

土壤与水分化验室,常规仪器齐全、人员固定、操作技术熟练,对试区的土壤和水分进行长期分析,积累了大量数据,还具有AST-386,AST-486微机2台,并有专人操作,为建立荒漠生态信息数据库提供了便利。

自然气候

气候类型属于温带干旱、半干旱区,年大风天数为25—35天。

东部属于半干旱区,雨量相对较多;西部属于干旱区,热量丰富;中东部有发源于高原脊线北侧的季节性川沟十余条,沿岸土壤肥力较高;西部地表水少,水源缺乏,仅有流河沙日摩林河向西北消失于沙漠之中。

沙漠西部和北部因其地靠黄河,地下水位较高,水质较好,可供草木生长。

库布齐沙漠的植物种类多样,植被差异较大。

东部为草原植被,西部为荒漠草原植被,西北部为草原化荒漠植被。

主要植物种类为东部的多年禾本植物,西部的半灌木植物,北部河漫滩地碱生植物,以及在沙丘上生长的沙生植物。

在北部的黄河成阶地地区,多系泥沙淤积土壤,土质肥沃,水利条件较好,是黄河灌溉区的一部分,粮食产量较高,向来有“米粮川”之称。

东部地带性土壤为栗钙土,西部则为棕钙土,西北部有部分灰漠土。

河漫滩上,分布着不同程度的盐化浅色草甸土。

由于干旱缺水,境以流动、半流动沙丘为主。

区地带性植被,东部为于草原类型,西部为荒漠草原植被类型,西北部为草原化荒漠植被类型。

干草原植被类型为:

多年生禾本科植物占优势,伴生有小半灌木百里香等,也有一定数量的达乌里胡枝子、阿尔泰紫菀等;西部与西北部半灌木成分增加,建群种为狭叶锦鸡儿、藏锦鸡儿、红沙以及沙生针矛、多根葱等。

北部河漫滩地生长着大面积的盐生草甸和零星的白刺沙堆。

沙生植被为:

流动沙丘上很少有植物生长,仅在沙丘下部和丘间地生长有籽蒿、柴、木蓼、沙米、沙竹等;流沙上有沙拐枣。

半固定沙丘表现为:

东部以油蒿、柠条、沙米、沙竹为主;西部以油蒿、柠条、霸王、沙冬青为主,伴生有刺蓬、虫实、沙米、沙竹等。

固沙丘表现为:

东、西部都以油蒿为建群种;东部还有冷蒿、阿尔泰紫菀、白草等,牛心朴子也有一定数量。

地形条件

库布齐沙漠地势平坦,多为河漫滩地和黄河阶地,宜于发展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中、西部条件较差地区可植树造林、封沙育草,发展小畜。

沙漠北部和东西两端紧靠黄河,条件优越。

一级阶地与河漫滩高差很小,有的地段黄河水位高出地面约10余米。

近50年以来该区已建黄干渠250公里,引黄灌溉,已建设成为蒙古重点产粮基地之一。

沙漠东部条件较好,当前是防止流沙南侵、北扩和东移,今后应以林为主,采取乔、灌、草结合,以灌为主;带网结合以带为主;带间空地进行育草种草;对半固定沙地,可采取飞播牧草,缩小沙丘流动围。

畜牧业生产要以小畜为主,严格控制牲畜数量,做好天然草场的保护,适度利用,重点建设,提高草地的产量和质量。

把封沙育林、种草和提高植被覆盖率,作为该地区长期的发展方向和建设途径。

对南缘北坡产生径流地区,要全面合理安排,引水入沙,治理沙漠,开沟引水穿越沙带进入北部开阔平原区。

对沟川水资源的利用,要采取:

上游注意水土保持;中游拦蓄分洪;下游分洪引洪灌溉。

治理条件

库布齐沙漠地带通过治理开发,有着被利用的广阔前景。

库布齐沙漠东部水分条件较好,属半干旱区;西部降水少,跨入了干旱区。

该沙漠区有较好的光、热、水,宜于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生长。

该沙漠东、中、西部各具特色,中、东部雨量较多,西部热量丰富。

中、东部有发源于高原脊线北侧的季节性沟川约10余条,纵流其间,并具有沟长、夏汛冬枯、含沙量大等特点。

在流经沙漠的沟川两岸,常有面积不等的沟谷阶地。

地下水埋深1--3米,土壤肥力也较高,出现了星罗棋布的绿洲景观,形成较优越的小气候条件。

西部地表水很少,水源缺乏,仅有沙日摩林河流向西北消失于沙漠中。

沙漠西端和北部的地下水受黄河影响,埋深1--3米,水质较好,也在黄河灌区之。

旅游景区

沙漠美景

下,库布齐沙漠一片金黄,仿佛静止的金色大海,偶尔,有人骑着骆驼走过,深深浅浅的脚印,像小舟一样漂在海面上。

“银肯”响沙

从往南,经过黄河大桥,穿行鄂尔多斯高原,南行约50公里,便到库布齐沙漠。

著名的“银肯”响沙面临大川,背依茫茫大漠,处于背风坡,形似月牙,面积只有亩许大。

“银肯”是蒙语,汉译“永久”之意,当地群众叫它“响沙湾”。

该处的沙子,只要受到外界撞击,或脚踏、或以物碰打,都会发出雄浑而奇妙的“空-空-”声。

人走声起,人止声停。

因此,人们风趣的将响沙称作“会唱歌的沙子”。

但是,阴天下雨或搬运到异地,沙子就不响了。

响沙是一种自然现象,但目前尚未得出令人信服的科学解释。

一些科学工作者进行过考察。

有人认为,由于这里气候干燥、长久照射,使沙粒带了静电。

一遇外力,就会发出放电的声音。

有人曾把这里的部分沙子搬移到其他地方,结果沙子就“哑巴”了。

也有人分析,由于晴天照射,水汽蒸发,河面上空可能会形成一道人眼看不到的蒸汽墙。

这种“蒸汽墙”与月牙形的沙丘向阳坡正好构成一种天然的“共鸣箱”,产生出共鸣声响。

中国目前发现的响沙有三处,除“银肯”外,还有中卫沙坡头响沙和敦煌响沙。

这三处响沙,都位于陆区。

沙丘高大,沙坡背风向阳,沙丘前有水渗出或有流水途经。

因此,响沙是沙丘处在特殊地理环境下出现的一种自然现象。

装备准备

背包:

建议男士不小于65L,女士不小于55L;

服装:

速干衣裤、长袖外套、冲锋衣裤或雨披(必备其一);

睡袋:

睡袋(建议温标在-10-0度)羽绒睡袋更佳、体积小重量轻;

帐篷:

最好是铝杆的,防风好重量也轻,一定要是双层的;

鞋袜:

建议穿着高帮防水登山鞋,徒步鞋、登山袜子不少于2双;

登山杖:

建议最好有2只,可以节省不少体力;

雪套:

建议必备,可防止沙子进入鞋里;

帽子:

带沿帽为佳。

或者头巾。

太阳镜、润唇膏、防晒霜;

头灯:

一定要有,电池备足;

炉具:

建议2-3人一套,各带自己的餐具,汽罐每人至少准备一罐;

水具:

建议用水袋,水壶、水瓶也可(每人需准备5-6升的水容器)[1]

住宿

目前,杭锦旗可供游客住宿的旅游饭店40多家,拥有接待床位1200多。

美食

  山药鱼儿:

将焖熟的山药剥去皮,和上莜面在锅用双手推搓,使其成糕块状,然后取出,分成小剂,捏成5厘米左右的鱼儿形,摆在竹(铝)箅子上,放入锅蒸熟,蘸蘑菇汤、肉汤、蛋汤等食之,味美可口。

(刚搓好的山药鱼儿,浇汁后味道鲜美)  

  山药饼:

可用白面或莜面做料,将焖熟的山药去皮,和上白面或莜面在锅中双手揉搓,成糕状,取出后分成小剂,扦成薄饼,放入锅中慢火烤熟,配以醋蒜汁,即可食用。

十分好吃,独具特色。

涮羊肉:

把羊肉切成5分或1寸长的薄片,或用木工推刨将冻羊肉推成薄片,放入烧沸水的铜火锅中即熟,用筷子夹出,蘸事先备好的佐料汤食之。

佐料用芝麻酱、酱豆腐、腌韭菜花、香油、辣椒油、虾油、酱油、醋、葱丝、丝、料酒等调制。

涮羊肉片鲜嫩醇香,风味佳美。

手把羊肉:

俗称"手把肉"。

是康保县人民的一种传统吃法。

把不剔骨的羊肉劈成三寸左右的小块,置配好的佐料放入锅加水煮,烧2-3小时,捞出即可食用。

手把肉有清香可口肥而不腻的特点。

小贴士

1、5-10月份在无风晴朗的天气下中午最高温度在30-40度左右,地表温度60-70度,夜晚最低15度左右,有风的天气体感温度会低一些,11-4月属冬季气候。

最佳穿越时间:

每年的五、六月,九、十月间。

2、徒步穿越少摸注意事项:

须熟练使用GPS定位导航,若没有GPS可用指北针阶段性定位,定位角度为318度(西北45度夹角)。

可用沙漠里的大沙丘和垭口做参照物,一定要牢记参照物。

建议雇向导。

队伍负重穿越这条路线耗时在25小时左右。

在沙漠里负重徒步均速在每小时3公里左右。

轻装穿越在13小时左右可完成,均速在4公里左右。

水量控制在每人24小时标准配置3-4升,5-10月之间可适量增加水量,11-4月可适当减少。

尽量使用用轻便的装备,沙套、防风镜必备。

建议用露营袋代替帐篷,不用带地席,沙漠里软。

负重行走建议带双杖(带大雪栏)。

食品以轻便不容易变质的高热量并且不耗费水为标准。

穿越途中注意用路餐及时补充能量,建议上午9-10点,下午3-4点少量补充高能量食品。

尽量精简装备,没用的东西尽量不要带进去(如钱夹、洗漱用品、笨重的照相器材等等),尽量队员之间进行装备协调。

另:

线路东北8-10公里就是黄河边上的一条油路,路两边有牧民居住,有紧急事情可直接就近找牧民解决。

注意事项

1、每年的6、7月份是旅游的最佳季节,这个季节是属于大自然的,你见过的没见过的,你能想到的想不到的,都在争奇斗艳。

02年开始划片禁牧以后,虽不能说风吹草低见牛羊,但现个鸡鸭还是没有问题的。

  

2、千万别忘了拿厚衣服,别以为是夏天就嗤之以鼻。

  

3、有一则描述当地夏天的小故事:

“早晨起床发现一头牛被冻死了,72个人拿了72把刀,开始庖丁解牛,到中午牛还没庖完,就有一半的肉臭了”,虽然夸但是也有其合理性。

7点-11点太冷,牛还是冰块,刀子显然捉襟见肘。

11点-12点牛迅速解冻,刀再多再快,温度高,肉臭已成定局。

所以,早晨穿厚衣服一点都不夸,中午穿长袖很凉爽。

再就是紫外线比较强,裸露的皮肤不到一小时就会发红发紫,接下来当然是脱皮和钻心的疼。

  

4、白雪茫茫的冬季景色也不错,不过建议您,除非挑战极限,否则请勿冬季前往。

熄火半小时,您的车就会变成废铁嘎达。

什么防冻液,机油全都不好使。

历史文化

库布其的鄂尔多斯婚礼

鄂尔多斯婚礼发源于古代蒙古,形成于蒙元时期。

15世纪,随着蒙古族鄂尔多斯部进入鄂尔多斯地区,祭祀成吉思汗的"八白室"安奉在鄂尔多斯境的甘德尔敖包上,蒙古族的鄂尔多斯婚礼便以其特有的仪式程序流传在鄂尔多斯民间。

鄂尔多斯地区至今仍然比较完整地保留着鄂尔多斯婚礼的仪式程序,并使其发展演变成为一种礼仪化、规化、风俗化和歌舞化的民俗文化现象。

鄂尔多斯婚礼有哈达订亲、佩弓娶亲、拦门迎婿、献羊祝酒、求名问庚、卸羊脖子、分发出嫁、母亲祝福、抢帽子、圣火洗礼、跪拜公婆、掀开面纱、新娘敬茶、大小回门等一系列特定的仪式程序和活动容。

 

鄂尔多斯婚礼──这里说的鄂尔多斯婚礼,即鄂尔多斯蒙古族婚礼,她集鄂尔多斯歌舞、饮食、文化、礼仪、风俗于一体,具有明显的地域色彩。

它起源于成吉思汗时代。

生活在伊金霍洛旗的蒙古族,大多为达尔扈特部落的后裔,都是直接为元代宫廷服务的卫士歌手的子,她们世代相传,较多地保存了当时的文化,所以其独特性与魅力是任何地方的蒙古族婚礼所无法比拟的。

如今,来伊金霍洛旗的游人碰巧赶上一家蒙古族的婚礼,或观看模拟鄂尔多斯婚礼的表演,一定会大饱耳福、眼福、口福。

鄂尔多斯婚礼有一套独特而严格的程序。

乘马娶亲

下午申时,新郎家中,宾客盈门,馈赠礼品。

主家摆下宴席,请来乐手、歌手,宴请大宾、伴郎、祝颂为首的娶亲代表。

宴罢,鼓号一响,已近日募。

娶亲的人们来到禄马下面,祭过圣主成吉思汗。

此时,披弓挂箭的新郎如一位即将出征的勇士被众人簇拥过来。

据传,战时娶亲,必佩戴弓箭,一为随时备战,二怕“抢亲”的习俗。

新郎翻身上马,充当司仪的祝颂人端起一碗鲜奶,高声吟诵《弓箭赞》《骏马赞》。

念了三遍后,一行四人的娶亲队伍策马向新娘家驰去。

闭门迎婿

娶亲的队伍刚到新娘家门前,准备就绪的信号就发出了:

只见一股烈焰腾空而起。

新郎暗松一口气,径直走向房门,不想闪出四位大嫂堵在门口,向娶亲队伍“发难”。

祝颂人即刻上阵迎“战”。

这场舌战一问一答,妙趣横生。

如果男方取胜,女方则收下牛犊红筒,爽快放行。

否则,不仅遭受奚落,还要被顶回。

求名问庚

入夜,开始进行另一个仪式:

求名问庚,这是婚礼过程中时间最长的一项容。

鄂尔多斯少女,出嫁时都要另起一个名字,在婚宴上公开。

男方祝颂人与手持银盅的新郎跪在地下,千方百计想套出新娘的新名字,女方四位大嫂答非所问,有意刁难。

直到最后,新郎把哈达举在手上,把求婚的礼品金银对环摆在哈达上,祝颂人再次求情,大嫂们才生恻隐之心,从怀里取出一条哈达,说出新娘名字,双方互换信物,此时已是黎明时分。

送亲上路

女方家最盛大的婚宴就要开始了。

宴毕,新娘就要出嫁。

所以也称“离娘宴”。

同时也是新郎的最后一次过关考试。

先轮流给宾客叩头敬酒,接受女方家亲戚赠送的衣服佩饰,穿上才可以娶走新娘。

进膳时,新郎必须当众掰开一个半生不熟的羊脖子,一般羊脖子里总要塞根红柳棍,以考验新郎的腕力和智力。

宴后,新娘就要登程,女友们把新娘团团围住,进行“阻嫁”,男方奋力抢亲。

之后,开始装扮新娘。

馆头额吉解开新娘的大辫,蘸着碗里的清水,梳得油光净亮,把链垂头饰戴上,意味着少女时代就此结束,今后将以少妇的形象出现。

女方送亲的人准备好骑乘,在悠扬的礼赞声中,蒙着红纱的新娘由俩位胞兄牵着,缓缓穿过人群上了红马,向婆家走去。

这时,女方宾客唱起了惜别的歌为她送行,直唱得新娘泪如雨下,不时地停马回望。

迎新拜灶

离婆家不远时,男方派出的人已在野外迎侯多时,就地摆开酒宴为送亲者接风洗尘。

趁大家喝酒之际,新郎与祝颂人骑马赶快逃走。

按照风俗,跑得慢了帽子就有被抢走的危险。

新娘的到来引起一阵暄闹。

由新娘家陪送的嫁妆从两堆火过,而新娘也要由新郎牵着马从火中穿过。

以避邪免灾。

新娘步入正厅后,先向灶神三拜九叩,男方祝颂人同时为她吟诵《祭灶词》。

然后,依次向婆家主婚人等叩头,并接受赠礼,跪拜完毕,揭去喜帕,新娘方可在众人面前亮相。

新婚庆典

喜宴摆开,新婚典礼就此开始,第一个招待贵宾的隆重礼仪是献羊背子,等《全羊赞》的吟诵声一落,宾客就可以尽情品尝,开怀畅饮了。

同时,新娘开始接受各方亲戚的赠礼,而这些送礼的宾客也会得到一份新郎家的回礼。

接下来,新娘与新郎的父母依次向宾客敬酒。

在一片歌舞声中,鄂尔多斯婚礼走向了高潮,也走向了尾声。

沙漠成因

库布齐沙漠位于黄岸,其北是黄河,再往北是阴段狼山地区,其沙漠来源,可能有三:

来自古代黄河冲积物;来自狼山前洪积物;就地起沙。

鉴于库布齐沙漠的沙丘几乎全部是覆盖在第四纪河流淤积物上,因此,沙源来自古代黄河冲积物的可能更大些。

不管是哪一种沙源,都为这里形成沙漠准备了物质基础。

自商代后期至战国,气候变得干冷多风,使沙源裸露,并提供了动力条件。

因此,可以说,库布齐沙漠应是在此期间形成的。

这一时期古文化遗址和遗物的罕见,也说明这个时期的生态环境是很恶劣的。

林芳在荒漠地貌讲义中提出:

荒漠形成,取决于自然与社会两方面的因素:

自然因素主要由气候、地质、地貌三个因素作用;社会因素,主要是人为活动破坏草原和森林植被导致平衡库布齐沙漠失调。

库布齐沙漠地区,虽然在白泥窑文化、庙子沟文化期遗址较少,但到了阿善文化及其之后的永兴店文化,大口二期文化和朱开沟文化期,遗址却是很多的,反映了人口也有一定数量,它对于库布齐沙漠的形成,自然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因此,似可说,库布齐沙漠的形成,自然因素是主要的、基本的;社会因素是从属的、辅佐的,只起促进或延缓作用。

沙漠景观

库布齐沙漠东部水分条件较好,属半干旱区;西部降水少,跨入了干旱区。

该沙漠区有较好的光、热、水,宜于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生长。

该沙漠东、中、西部各具特色,中、东部雨量较多,西部热量丰富。

中、东部有发源于高原脊线北侧的季节性沟川约10余条,纵流其间,并具有沟长、夏汛冬枯、含沙量大等特点。

在流经沙漠的沟川两岸,常有面积不等的沟谷阶地。

地下水埋深1--3米,土壤肥力也较高,出现了星罗棋布的绿洲景观,形成较优越的小气候条件。

西部地表水很少,水源缺乏,仅有沙日摩林河流向西北消失于沙漠中。

沙漠西端和北部的地下水受黄河影响,埋深1--3米,水质较好,也在黄河灌区之。

沙漠气候

库布齐沙漠气候类型属于中温带干旱、半干旱区,气温高,昼夜温差大,气候干燥,年大风天数为25—35天。

东部属于半干旱区,雨量相对较多;西部属于干旱区,热量丰富;中东部有发源于高原脊线北侧的季节性川沟十余条,沿岸土壤肥力较高;西部地表水少,水源缺乏,仅有陆河沙日摩林河向西北消失于沙漠之中。

植被资源

东部地带性土壤为栗钙土,西部则为棕钙土,西北部有部分灰漠土。

河漫滩上,分布着不同程度的盐化浅色草甸土。

由于干旱缺水,境以流动、半流动沙丘为主。

区地带性植被,东部为于草原类型,西部为荒漠草原植被类型,西北部为草原化荒漠植被类型。

干草原植被类型为:

多年生禾本科植物占优势,伴生有小半灌木百里香等,也有一定数量的达乌里胡枝子、阿尔泰紫菀等;西部与西北部半灌木成分增加,建群种为狭叶锦鸡儿、藏锦鸡儿、红沙以及沙生针矛、多根葱等。

北部河漫滩地生长着大面积的盐生草甸和零星的白刺沙堆。

沙生植被为:

流动沙丘上很少有植物生长,仅在沙丘下部和丘间地生长有籽蒿、柴、木蓼、沙米、沙竹等;流沙上有沙拐枣。

半固定沙丘表现为:

东部以油蒿、柠条、沙米、沙竹为主;西部以油蒿、柠条、霸王、沙冬青为主,伴生有刺蓬、虫实、沙米、沙竹等。

固沙丘表现为:

东、西部都以油蒿为建群种;东部还有冷蒿、阿尔泰紫菀、白草等,牛心朴子也有一定数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