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必修4第6课 考点一 实践和认识 含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4839470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14.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必修4第6课 考点一 实践和认识 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必修4第6课 考点一 实践和认识 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必修4第6课 考点一 实践和认识 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必修4第6课 考点一 实践和认识 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必修4第6课 考点一 实践和认识 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必修4第6课 考点一 实践和认识 含答案.docx

《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必修4第6课 考点一 实践和认识 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必修4第6课 考点一 实践和认识 含答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必修4第6课 考点一 实践和认识 含答案.docx

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必修4第6课考点一实践和认识含答案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课前自我把脉

1.认识的发展与认识工具的进步没有直接关系(×)[2015·课标全国卷Ⅱ·23A]

2.经实践检验的认识就是真理(×)[2015·安徽高考·10C]

3.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2015·福建高考·35②]

4.真理具有反复性和相对性(×)[2014·浙江高考·30③]

5.对复杂事物的认识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永无定论的过程(×)[2014·课标全国卷Ⅰ·22③]

6.对复杂事物的认识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推翻和超越已确定的真理的过程(×)[2014·课标全国卷Ⅰ·22④]

[提示]

1.新的认识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了人类认识的发展。

2.经实践检验的认识,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未必都是真理。

3.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而不是循环往复的过程。

4.认识具有反复性,真理具有相对性。

5.随着实践的发展和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人们最终能够正确认识事物。

6.真理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并非是推翻已有的真理。

考点一 实践和认识

知识精讲

1.实践的概念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它有两层基本的含义:

(1)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2)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特别提醒 ①实践的主体是人,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②实践的对象是客观世界。

实践是发生在人与自然界、人与社会之间的活动,而停留在人的头脑或口头上的活动(如“思考”“辩论”“学习”等)不是实践。

③实践是连接主观和客观世界的桥梁,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④不能扩大实践的外延。

不能认为“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整个世界的活动”。

⑤不能缩小实践的外延。

不能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自然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社会的活动”。

2.实践的特点

客观物质性

这是实践活动与人的认识活动的区别所在

①实践的基本要素——主体、对象和手段是客观的。

②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

能动性

这是实践活动与动物本能活动的区别所在

①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②在改造自然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界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

③在改造社会的实践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社会历史性

这是实践活动与孤立的个人活动的区别所在

①任何实践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必然带有一定社会的烙印。

②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

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

联系

实践的客观物质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三者的统一体现了在实践问题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征

特别提醒 

(1)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有三种:

一是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即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二是变革社会的实践,如革命和改革、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等。

在阶级社会中,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

三是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2)任何实践都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没有意识参与的实践是不存在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盲目的实践不存在。

因为我们讲盲目的实践是指这种实践没有以正确的认识为指导,导致实践活动失败。

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正确理解

认识误区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是主体(即人)对客体(即客观事物)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

把间接经验作为认识的来源。

把认识的来源与获得认识的途径等同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把认识绝对化、思想僵化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能够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

把客观事物或科学理论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

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

脱离实践、纸上谈兵,认识不为实践服务

特别提醒 

(1)无论是正确认识还是错误认识都来源于实践。

(2)区分认识的来源和获得认识的途径。

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即实践,而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条:

一条是通过实践获得直接经验,二是学习他人或前人的间接经验;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是“源”与“流”的关系。

4.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

①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

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方法论

①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②重视科学理论、真理的指导作用,做到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易错纠偏

易错点一:

不能准确理解实践的基本特征

提醒

在涉及实践的基本特征时,材料中强调“计划”“方案”“规划”的制定一般体现的是实践具有能动性;材料中强调历史过程的一般体现的是实践的历史性;材料中强调“合作”等的一般体现的是实践的社会性。

 美国太空总署(NASA)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火星上不但有只位于两极、已经凝固成冰的水,更有只会在和暖季节时出现、流动的液态盐水。

至于这些液态盐水的来源,仍然是一个谜团。

科学家的下一个目标,是要在火星上作进一步的探索,以调查火星现时是否有任何微生物形态的生命。

这表明(  )

①实践具有能动性 ②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③意识具有目的性 ④真理在不断被推翻中前进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答案 C

解析 ②不符合题意。

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不会被推翻,④错误。

通过实验发现火星上存在液态盐水,体现了①;科学家的下一个目标是调查火星现时是否有任何微生物形态的生命,体现了③。

易错点二:

不能正确区分实践决定认识的四个表现

提醒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强调的是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强调的是认识的发展是由实践推动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强调的是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强调的是认识要回到实践中去,服务于实践。

 [2014·大纲全国卷]农谚说:

“蚯蚓叫,大雨到。

”一位农民气象员对此感到怀疑。

经过反复观察和实验,他发现下雨前鸣叫的是蝼蛄而不是蚯蚓,于是把这条农谚改成“蝼蛄叫,大雨到”。

经过进一步观察和研究,他又发现“春秋蝼蛄叫,大雨定会到”,但“盛夏蝼蛄叫,大雨不会到”。

这表明(  )

①亲身的实践经验比他人的实践经验更可靠 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③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知识。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不能说谁更可靠,①观点错误;③观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

②④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故C项应选。

固本随练

1.美国科学家研制出一种模拟人脑运作方式的新型电脑的原型机,它未来或能完成诸如破译密码等极其复杂的任务,也将助神经科学家更好地理解人脑的工作原理。

这主要体现实践具有(  )

A.直接现实性B.客观物质性

C.能动性D.社会历史性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实践的特点。

材料强调研制这种电脑,可为人类服务,没有强调直接现实性、客观物质性、社会历史性,故答案为C项。

2.[2016·茂名模拟]

上面漫画《过沟方案》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A.在社会实践中不断认识和改造规律

B.认识主体立场不同得到的方法也不同

C.要注重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D.勇于实践才能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

答案 D

解析 通过观察漫画《过沟方案》可知,只有勇于实践才能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D符合题意;A中“改造规律”说法错误,规律可以被人们认识和利用,但不能被改造;认识主体立场不同得到的方法有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B说法过于绝对化;C说法正确但与题意不符。

3.[2015·邯郸期末]据澳大利亚媒体报道,或许再过5年时间,澳大利亚人便可以预先知道自己会不会得癌症、糖尿病、心脏病等重大疾病,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一种先进的基因测试。

通过全球计算机数据库,科研人员便能够快速进行诊断,并提供该基因供体患上遗传疾病可能性的分析报告。

这一事例说明(  )

①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②认识源于实践,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 ③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④在实践基础上认识发展的循环往复性

A.①②B.③④

C.②④D.①③

答案 D

解析 人可以预先知道自己会不会得癌症、糖尿病、心脏病等重大疾病,体现了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①符合题意;不同性质的认识对实践的作用各不相同,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促进实践发展,②错误;通过科研实验,人们能够预测疾病,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③符合题意;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是螺旋式的上升、波浪式的前进,不是圆圈式的循环,④错误。

4.[2016·青岛模拟]“科学”流言,就在你身边。

比如,自制水果酵素排毒减肥、淡盐水浸泡果蔬可去除农药残留、跑步比久坐死亡率高、车里晒过的矿泉水有害不能喝等。

科学家用科学事实已经颠覆了网上这些看似真实的无稽之谈。

这佐证了(  )

A.流言是现象,真理是本质

B.真实的东西往往不是真理

C.谬误的叠加就转化为真理

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答案 D

解析 抓住材料中“科学家用科学事实已经颠覆了网上这些看似真实的无稽之谈”,强调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D入选;A把流言与真理等同于现象与本质是错误的;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B表述错误;真理与谬误有明确的界限,C错误。

5.某地搞了一次医患换位体验活动,让医生以患者的身份挂号、排队、拿药……一名全程体验了“患者”的医生感慨道:

“当患者确实很苦!

”医患换位体验活动转变了医生的观念,增强了为患者服务的意识。

这体现了(  )

①人们的认识都是通过亲自实践获得的 ②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③医疗实践推动了医生医疗观念的转变 ④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替代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③

答案 D

解析 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但人们除了通过实践获得认识外,还可以学习他人的经验,①错误;医疗实践使医患换位,这种换位体验转变了医生的观念,增强了其为患者服务的意识,这说明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医疗实践推动了医生医疗观念的转变,②③符合题意;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相互替代”的说法错误,④不选。

考向聚焦

动态发布

命题特点

2015·重庆卷·11

2015·上海卷·25

2015·江苏卷·27

2014·江苏卷·31

2014·浙江卷·30

……

本考点的题型既有选择题,又有非选择题,高考大纲规定的四种能力均有考查

命题点1 实践的特点

例1  [2015·重庆高考]古人削桐为琴,纳天地万物之声。

琴音松沉旷远,能让人雪躁静心;琴乐洁净精微,能让人感发心志,升华心灵意境。

古琴名曲《流水》表现了生命与自然的和谐,被录入特制唱片,搭乘美国太空飞船,向茫茫宇宙传达人类智慧和文明。

关于古琴艺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琴乐感发心志,体现了事物间的自在联系 ②琴音的物理特性决定着听琴者的情感体验 ③欣赏古琴音乐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作用 ④古琴制作、琴曲创作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征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答案 D

解析 ①错误,琴乐是人为事物,对人心志的影响不是自在事物的联系。

②夸大了琴音物理特性的作用,听琴者的情感体验受琴音本身的物理特性影响,更受弹奏者的艺术水平、弹奏的内容、欣赏者本身的经历和感受艺术的能力等因素的影响。

不同的琴音对人的心态和情绪的影响不同,说明音乐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③正确。

古琴制作和琴曲创作作为实践活动,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特点,故具有社会历史性,④正确。

命题点2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例2  [2014·海南高考]以往台湾改良水果注重提高甜度,水果以甜而多汁著称。

为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台湾的科研人员目前正在研究如何使水果回到合理的“糖酸比”,使菠萝、释迦、葡萄等当地优质水果带有一定酸味,以扩大销路。

这表明(  )

①认识总是来源于实践并能够指导实践 ②认识决定于实践并始终落后于实践 ③认识始终受人们的实践能力和认识能力的制约 ④实践的需要始终是认识正确与否的检验标准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市场需求的变化,促使水果研究方向的变化,改变研究方向的目的是扩大水果销路,这体现了认识来源于实践并能指导实践,①正确;②错在“始终落后”上,认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人们“正在”研究如何使水果回到合理的“糖酸比”,说明人们还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这主要是因为认识受人们实践能力和认识能力的制约,③正确;“实践”而不是“实践的需要”是认识正确与否的检验标准,④错误。

例3  [2015·上海高考]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与之相关的人口、资源、环境、生态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接踵而至,人类居住环境承载力受到前所未有的考验。

由此在融合建筑学、城市规划学、风景园林学等学科基础上,形成了人类环境学。

这表明实践是(  )

A.认识的重要来源B.认识发展的动力

C.人类认识的目的D.检验认识的标准

答案 B

解析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与之相关的人口、资源、环境、生态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接踵而至,由此在融合建筑学、城市规划学、风景园林学等学科基础上,形成了人类环境学,这说明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目的和检验标准,A、C、D排除。

例4  [2015·江苏高考]某实验团队通过对细胞凋亡发生和调控机制的研究,揭示了细胞凋亡通路中的一系列分子过程。

根据其研究成果研发的治疗癌症新药,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这表明(  )

①意识能够直接改造客观世界 ②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认识规律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答案 D

解析 实验团队通过科学研究揭示了细胞凋亡通路中的一系列分子过程,这说明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故②可选;根据研究成果进行临床试验,说明④可选。

意识只有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才能改造客观世界,故①说法错误;只有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规律,故③表述不妥。

例5  [2014·广东高考]下面漫画中,“幸运”壁虎对“中奖”经历应该作出的合理反思是(  )

A.以哲学指导实践就不会犯错误

B.应该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C.认识主体立场不同结论自然不同

D.实践才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答案 D

解析 

题干

分析

漫画中“幸运”壁虎对中奖的经历应作出的合理反思

选项

分析

A

哲学有正误之分,只有真正哲学才能指导实践不犯错误,A项错误

排除

B

强调人生价值的实现,与漫画中“中奖经历”不符

舍去

C

认识结论不同是由主客观多种因素造成的,认识主体立场不同结论不一定不同,C项表述错误

排除

D

漫画中“幸运”壁虎拿到的奖品是自己的尾巴,这启示人们,一种认识是否正确,需要实践进行检验

应选

命题点3 认识指导实践

例6  [2013·北京高考]下图漫画蕴含的哲理是(  )

A.人们的主观愿望无法变成客观现实

B.主观认识是对客观现实的正确反映

C.要改变客观现实必须发挥集体力量

D.认识符合实际才能有效地指导实践

答案 D

解析 本题的主旨意思是考查认识的作用。

符合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的愿望是能够变成现实的,故A项错误;主观认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但不一定是正确的反映,故B项观点错误;要改变客观现实并非必须发挥集体力量,故C项错误;只有D项符合漫画旨意,漫画讽刺了那种不顾客观现实而蛮干的行为。

随堂高考

1.[2015·北京高考]这说明在我国古代,人们(  )

①认识到了节气与农业生产的客观联系 ②将节气智慧融入于生产和生活实践中 ③顺应自然节律,实现了对自然的征服 ④在实践中获得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完整认识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答案 A

解析 材料反映了时间、雨水、农作物、农业生产之间的联系,说明了①。

由题干中谷雨节气人们从事农业生产的活动,可以看出人们认识并利用了自然界运动变化的规律,因此②说法正确。

③中“征服”说法错误。

④错在“完整”一词上,认识具有无限性,不能说获得完整认识。

在对待“规律”这一问题上,人们可以认识规律、利用规律、尊重规律、服从规律,为人类造福,但不能改造规律、创造规律、消灭规律。

2.[2015·海南高考]有“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机”之美誉的中国珠算(  )

①产生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需要 ②体现了实用价值与文化价值的有机统一 ③表明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可靠 ④印证了认识工具是认识的重要来源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答案 A

解析 中国珠算被称为中国古代“第五代发明”,它产生于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活动,①符合题意入选;中国珠算实用方便体现了其实用价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珠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现了其文化价值,②符合题意入选;③表述错误排除,直接经验不一定比间接经验更可靠;实践是认识的重要来源,④表述错误排除,故答案选A。

3.[2015·江苏高考]下列名言警句中体现相近哲理的是(  )

①为学之实,固在践履 ②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③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 ④物有甘苦,尝之者识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答案 B

解析 ①强调学习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因为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②体现了办事情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③强调要有怀疑和批判精神;④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很显然①④符合题意。

4.[2014·浙江高考]不久前,研究人员发现,把健康成年小鼠置于黑暗中一周后,它们辨别音高的能力也可显著提高。

此前,科学界通常认为这种变化主要发生在幼年阶段,且需要更长的时间。

这表明(  )

①科学的价值在于造福社会 ②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 ③真理具有反复性和相对性 ④认识的真理性需要不断经受实践的检验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研究人员最新的实验结果改变了科学界对年龄影响辨别音高能力的认识,说明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要不断经受实践的检验,②④正确;①与题意不符;认识具有反复性,真理具有相对性,③错误。

应选D。

5.[2014·江苏高考]曾几何时,由于技术所限,人类眼中的海洋只是邻近的一方水域;随着造船技术的提高和海上罗盘的使用,人类进入地理大发现时代,视野投向更广阔的海域;而今,借助载人深潜器、大洋钻探船等高新技术设备,深海世界的神秘面纱逐步被揭开。

这表明(  )

①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答案 A

解析 “由于技术所限,人类眼中的海洋只是邻近的一方水域”体现了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随着造船技术的提高和海上罗盘的使用,人类进入地理大发现时代,视野投向更广阔的海域;而今,借助载人深潜器、大洋钻探船等高新技术设备,深海世界的神秘面纱逐步被揭开”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①②正确。

③④题干材料没有体现。

正确选项为A项。

6.[2015·山东高考]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法律的权威在于法之必行。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总体上有了法律的规范和引导。

但实践发展永无止境,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也永无止境。

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只有把“纸面上的法”真正落实为“行动中的法”,才能切实推进法治国家建设进程。

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知识,分析材料所体现的哲学道理。

答案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提供了法律的规范和引导,体现了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2)实践发展永无止境,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也永无止境,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具有无限性;(3)必须把“纸面上的法”落实为“行动中的法”,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解析 本题考查意识能动性的表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解答时首先要仔细审读材料,在分清材料层次的基础上把握有效信息,然后紧扣题目知识限定,逐一回扣教材知识,不难得出答案。

7.[2014·课标全国卷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冯洪钱是一名基层兽医工作者。

1959年,当地民间老兽医用一味草药治好了20多头病猪,这使年轻的冯洪钱深受震撼。

他立志传承发展传统兽医药事业,编撰《民间兽医本草》,满足社会的需要。

他访问过数百个兽医站,拜访了成百上千位老兽医、老药农,广泛收集民间处方,查阅古医书、古农书、地方志,追踪国外最新科技成果,创办中草药百草园、中草药制药厂,与同事一起先后研制成功精宝素等10多种中草药制剂,治愈了数以万计的疫病牲畜。

经过千辛万苦,历时半个世纪,冯洪钱终于在2008年完成了系列著作《民间兽医本草》,共计638万字,插图2353幅。

书中收录3505种中草药,附方40000多则。

《民间兽医本草》“汇古今兽医本草之大成,集民间兽医经验之精华”,冯洪钱被誉为“当代的李时珍”,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并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结合材料,运用实践与认识的相关知识,分析实践在冯洪钱创作《民间兽医本草》过程中的作用。

答案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亲身的实践和他人的实践为冯洪钱提供了研究课题,为《民间兽医本草》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材料,验证了兽医中草药成果的科学性;兽医药研制及其在畜病治疗实践中的成功应用,体现了创作《民间兽医本草》的目的和价值。

解析 审设问可知,本题要求运用实践与认识的相关知识,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分为四个方面: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结合材料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