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学行业分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832235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53.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投资学行业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投资学行业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投资学行业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投资学行业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投资学行业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投资学行业分析.docx

《投资学行业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投资学行业分析.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投资学行业分析.docx

投资学行业分析

一、石油行业概述

(一)石油行业的定义和细分

1.石油行业的定义

地下开采出来的石油未经加工前叫原油。

石油是一种粘稠状的可燃性液体矿物油,颜色多为黑色、褐色或绿色,少数有黄色。

一般情况下,石油比水轻,它的密度为()g/cm3。

它是由多种烃类组成的一种复杂的混合物。

石油产品是以石油或石油某一部分做原料直接生产出来的各种商品的总称。

2.石油行业的细分

石油产品可分为:

石油燃料、石油溶剂与化工原料、润滑剂、石蜡、石油沥青、石油焦等6类。

其中,各种燃料产量最大,约占总产量的90%;各种润滑剂品种最多,产量约占5%。

各国都制定了产品标准,以适应生产和使用的需要。

汽油:

是消耗量最大的品种。

汽油的沸点范围(又称馏程)为30-205摄氏度,密度为()克/厘米3。

商品汽油按该油在汽缸中燃烧时抗爆震燃烧性能的优劣区分,标记为辛烷值70、80、90或更高。

号越大,性能越好,汽油主要用作汽车、摩托车、快艇、直升飞机、农林用飞机的燃料。

商品汽油中添加有添加剂(如抗爆剂四乙基铅)以改善使用和储存性能。

受环保要求,今后将限制芳烃和铅的含量。

喷气燃料:

主要供喷气式飞机使用。

沸点范围为60-280℃或150-315℃(俗称航空汽油)。

为适应高空低温高速飞行需要,这类油要求发热量大,在-50℃不出现固体结晶。

煤油沸点范围为180-310℃,主要供照明、生活炊事用。

要求火焰平稳、光亮而不冒黑烟。

目前产量不大。

柴油:

沸点范围有180-370℃和350-410℃两类。

对石油及其加工产品,习惯上对沸点或沸点范围低的称为轻,相反成为重。

故上述前者称为轻柴油,后者称为重柴油。

商品柴油按凝固点分级,如10℃、-20℃等,表示低使用温度。

柴油广泛用于大型车辆、船舰。

由于高速柴油机(汽车用)比汽油机省油,柴油需求量增长速度大于汽油,一些小型汽车也改用柴油。

对柴油的质量要求是燃烧性能和流动性好。

燃烧性能用十六烷值表示愈高愈好,大庆原油制成的柴油十六烷值可达68。

高速柴油机用的轻柴油十六烷值为42-55,低速的在35以下。

燃料油:

用作锅炉、轮船及工业炉的燃料。

商品燃料油用粘度大小区分不同牌号。

石油溶剂:

用于香精、油脂、试剂、橡胶加工、涂料工业做溶剂,或清洗仪器、仪表、机械零件。

润滑油:

从石油制得的润滑油约占总润滑剂产量的95%以上。

除润滑性能外,还具有冷却、密封、防腐、绝缘、清洗、传递能量的作用。

产量最大的是内燃机油(占40%),其余为齿轮油、液压油、汽轮机油、电器绝缘油、压缩机油,合计占40%。

商品润滑油按粘度分级,负荷大,速度低的机械用高粘度油,否则用低粘度油。

炼油装置生产的是采取各种精制工艺制成的基础油,再加多种添加剂,因此具有专用功能,附加产值高。

润滑脂:

俗称黄油,是润滑剂加稠化剂制成的固体或半流体,用于不宜使用润滑油的轴承、齿轮部位。

石蜡油:

包括石蜡(占总消耗量的10%)、地蜡、石油脂等。

石蜡主要用作包装材料、化妆品原料及蜡制品,也可用作化工原料产脂肪酸(肥皂原料)。

石油沥青:

主要供道路、建筑用。

石油焦:

用于冶金(钢、铝)、化工(电石)行业做电极。

除上述石油商品外,各个炼油装置还得到一些在常温下是气体的产物,总称炼厂气,可直接用作燃料或加压液化分出液化石油气,可用作原料或化工原料。

炼油厂提供的化工原料品种很多,是有机化工产品的原料基地,各种油、炼厂气都可按不同生产目的、生产工艺选用。

常压下的气态原料主要制乙烯、丙烯、合成氨、氢气、乙炔、碳黑。

液态原料(液化石油气、轻汽油、轻柴油、重柴油)经裂解可制成发展石油化工所需的绝大部分基础原料(乙炔除外),是发展石油化工的基础。

目前,原油因高温结焦严重,还不能直接生产基本有机原料。

炼油厂还是苯、甲苯、二甲苯等重要芳烃的提供者。

最后应当指出,汽油、航空煤油、柴油中或多或少加有添加剂以改进使用、储存性能。

各个炼油装置生产的产物都需按商品标准加入添加剂和不同装置的油进行调和方能作为商品使用。

石油添加剂用量少,功效大,属化学合成的精细化工产品,是发展高档产品所必需的,应大力发展。

(二)石油行业产业链介绍

1.石油产业链状况

2.石油行业同相关产业的关系分析

(1)我国汽车行业石油消耗量超三分之一

我国汽车行业对石油的消耗量已经高达总消耗量的1/3以上。

由此推算,在未来的20年,汽车行业将成为石油最大的消耗部门,而30年后汽车行业对石油的消耗量将达到总消耗量的80%以上。

作为一个汽车产业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燃油经济性的现状更显严峻。

(2)高油价对石化和交通运输业的影响

石油天然气开采业是油价上涨的最大受益者,而相关能源行业如煤炭、电力等等行业也会由于能源的替代作用而受益;下游的加工和消费行业由于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的提高,加之转嫁能力弱,利润受到比较大的影响:

石油炼制、化纤制造业、塑料加工业、橡胶制品业、建材业等行业转嫁能力弱、高油价打击较大;交通运输行业、航空等服务业等可以利用价格调节手段转嫁成本、但总体效益下滑;汽车生产企业由于产品销售构成负面影响,所以盈利水平下降。

3.石油行业的技术特征分析

石油工业是一个高风险、技术密集型的行业,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发展、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新形势下,企业为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竞争力,更加注重科技战略,突出强调技术的价值在于应用而不仅仅是创新和拥有,在重视科技领先性的同时,更加注重其实用性,从而导致研发工作的指导思想发生重大转变,由传统的学科导向转向了当前的问题导向,并由此引发研发模式发生深刻的变化,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维方式的变化——整体性、系统性

在研发指导思想由学科导向转向问题导向的基础上,现在的研发工作更加强调高度综合的整体化、系统化的研究思路,也就是要把研究所涉及的各个环节和各种要素结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考虑,所有研究都强调创新、效率、效益、环保有机结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创新模式的变化——以市场为导向

在技术创新战略上,突出强调把从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到实现首次商业化应用看作是一个整体,强调市场和获得商业效益是检验技术创新成功与否的最终标准。

用问题导向和市场导向的研究替代了学科导向和公司决定的研究,使科技研发与市场、企业的联系更加紧密,实现了企业研发战略与经营发展战略的一致化和一体化。

(3)研发课题的变化——注重实用性

许多研究机构、油公司和服务公司科研开发课题的选定更加注重实用性,不再进行高投入、高风险、低回报的研究项目,逐渐减少基于产生技术突破的基础性的长期研究项目,将研发重点放在能够满足客户需求、能够快速解决实际问题的短期研究项目上,以降低风险、节约成本、提高资本运营效益。

(4)研究内涵的变化——重视人力资源和科技规划、管理研究

在当今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合理的科研规划、科学的科技管理在企业运营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各企业把人力资源开发、科研规划、科技管理纳入研究范畴。

重视人才培养,缩短培养周期,建立有效的科技人才激励机制;重视市场研究,强调科研规划的合理性和科技管理的科学性。

(5)科研投入的变化——油公司的投入降低、服务公司的投入增加

近十多年来,石油勘探开发的研发投入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国际大油公司研发投入的比例在下降,目前大约仅占总销售收入的%。

而大型服务公司在石油勘探开发的研发方面支出不断增加,斯伦贝谢公司的研发费用已占其总销售收入的%。

专家认为其原因主要有三:

一是油公司认识到技术的价值在于应用而不仅仅是创新和拥有,对技术提供商的依赖增加;二是油公司认识到合作研发和委托研发是满足需求的最节约成本的方式;三是服务公司愿意对长期研发项目投资,这样它们可以将研究成果卖给多家客户。

在研发资金的使用上,力求突出重点,集中使用,注重投资效果。

(6)科研特点的变化——多学科的综合研究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其应用越来越向综合发展,各种专业与学科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就石油工业而言,在传统的上游科技领域中,勘探与开发、钻井与采油、地震与测井等都是截然分开的,而现在它们之间的彼此交叉和相互渗透日益广泛而紧密,有的地方已无法把它们区分开来,加之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复杂。

因此,必须采取多学科综合的方式进行科学研究。

(7)科研形式的变化——国际化与合作研究

世界大油公司和服务公司认识到与学术机构信息交流的重要性及密切合作的必要性,纷纷在世界各地的主要大学和研究机构附近建立独立的研究中心,注重技术协作和技术研究联盟,普遍采取了既满足彼此需求又节约成本的产-学-研一体化的合作研究形式,使石油科技研究走向国际化、合作化的道路越来越宽广、深入,更加贴近市场,对市场的反应更加敏捷、快速。

(8)研究视野的变化——越来越宽阔

由于采用整体化、系统化的研究思路,使石油科技研究的视野越来越宽阔。

例如,对地下石油地质特征的认识,逐步由各个时段的研究串联起来,通过对其过去发展演化史的了解来研究现今的状态、甚至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在空间方面,由过去侧重于局部特征的认识,转向对该特征区域性的表现、影响、过程与动力学机制的模拟研究。

石油科技研究更加重视用发展变化的、联系的、综合的思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9)方法手段的变化——高新技术的应用

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已成为石油科技研究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手段。

如今在石油科技研究中,无论是数据资料的采集、处理、分析、解释,研究对象的描述、模拟、测试还是资料的共享,都离不开高灵敏度、高分辨率的精密仪器设备和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集成化等高新技术。

高新技术的应用使科技研究的水平和效率得到大大提高。

二、石油行业的发展状况和特征分析

石油具有明显的金融属性和国际属性,石油企业对汇率的依存度也特别高,货币价格变动将对石油企业产生较大的冲击。

石油行业是资金密集型的行业,无论是生产性投入或是大宗商品贸易,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一)国际石油市场的发展状况分析

在中东、里海--中亚、非洲和远东等地区,能源消费大国为掌握全球石油资源的控制权,保障本国经济发展和能源安全展开了激烈争夺。

1.世界石油格局回顾

(1)20世纪70年代以前

世界现代石油工业诞生后的前100年,美国和前苏联左右着世界石油形势,其中美国占据绝对优势地位。

自1859年钻成第一口工业油井以来,美国石油工业发展迅速,石油产量不断增加,1954年全美石油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60%以上,1960年也高达33%,达到亿吨。

这期间,美国石油不仅做到自给自足,还大量出口。

(2)20世纪70年代--80年代

随着世界石油工业飞速发展,中东石油产量迅速增加,1960年其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26%,约为亿吨,到1972年则上升为35%,达9亿吨,超过美国和前苏联产量之和(亿吨,其中美国为亿吨),成为世界最大产油区,改变了长期以来美国主导的世界石油格局,石油中心移到中东。

随着中东石油战略地位日益提高,中东国家与西方爆发了近一个世纪以来最激烈的石油资源争夺。

一方面中东国家驱逐了几乎所有西方石油公司,实现了石油生产的国有化,并联合委内瑞拉等产油国成立了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OPEC),统一石油生产与出口政策,并分别于1973年和1979年对西方国家实施石油制裁,引发了严重的石油危机;另一方面,西方国家于1974年在巴黎成立国际能源机构(IEA),协调其石油进口,建立了石油战略储备体系,应对可能爆发的石油危机,并于80年代通过降低石油需求对欧佩克进行了价格报复。

80年代末,欧佩克与西方两极对抗的世界石油格局基本形成。

(3)20世纪90年代至今

在石油生产与供应方面,欧佩克石油产量持续增加,占世界总产量的比例从1985年的%(约为亿吨)上升为2001年的%(约为亿吨),其石油出口量超过世界出口总量的60%。

另外,俄罗斯、非洲等非欧佩克石油产量和储量不断增加。

冷战后的俄罗斯在经历了剧烈动荡后,于90年代末开始经济复苏,石油产量迅速增加,特别是近3年,平均增长速率超过%,为世界石油产量增长最快地区之一,2001年产量达到亿吨左右,石油出口量高达亿吨,成为仅次于沙特的世界第二大石油生产和出口大国。

近10年非洲石油产量持续增加,2001年产量达亿吨,占世界总产量的%,其中出口亿吨,为世界原油出口总量的%。

非欧佩克产量的增加使得世界石油供应趋于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欧佩克对国际石油市场中的调控作用。

在石油消费与需求方面,90年代美国经济获得持续高速增长,石油消费不断攀升,2001年石油消费达到9亿吨左右,约占世界石油总消费量的26%,其中约61%依靠进口(1972年约为16%、1990年约为42%)。

此外,尽管欧洲与日本石油消费增长缓慢,但2001年消费量分别占世界总消费量的%和7%左右。

欧美及日本的石油消费量超过世界石油总产量的50%。

值得注意的是,近10年亚太地区新型工业化国家石油消费急剧攀升,进口量不断增加,成为世界石油消费市场的“新生力量”。

其中,我国石油消费量从90年代初的亿吨,增加到2002年的亿吨左右,年平均增长率为%,成为仅次于美国、日本的世界第三大石油消费国,其中约30%依靠进口,2002年原油进口达到6941万吨左右,为世界十大原油进口国之一。

一个半世纪以来,世界石油工业迅速发展,石油产量、储量持续增长,截止2001年底,可采储量达到1430亿吨,石油产量达到亿吨,消费量达到亿吨,供需大体平衡。

但石油作为战略资源却始终与国际政治、经济、外交甚至战争紧密相连,在全球化、多极化的迅速发展中,世界石油格局逐渐趋于多极化和复杂化。

2、2010至2011年国际石油情况

金融危机后,国际经济格局随着新兴经济体影响力的增强悄然发生变化。

国际能源署报告显示,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新兴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庞大的人口基数和日益提高的保有量促使世界石油稳步增长。

这些新兴国家的石油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远高于发达经济体,受到高油价的冲击更大。

目前,作为世界石油主产地的中东地区局势动荡,日本福岛核泄漏事件引发各国重新审视核电发展战略,都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石油价格一路走高。

2011年,欧派克一篮子油价六个月来直线攀升,截止三月份平均价格约为110美元/桶,价格比二月增长美元/桶,三月份是自经济危机以来的油价水平最高月份。

利比亚事件助长了石油供应危机的恐慌心理,这一心理可能会蔓延到中东和北非地区,并将未来油价进一步推高。

另外,日本遭受严重灾害损失惨重增加了市场的不确定性也是油价上涨的原因之一。

尽管美国建造了一系列原油设施,仍无法抑制原油期货价格的上涨,纽约商交所WIT原油期货价格平均约为103美元/桶,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约为美元/桶。

四月份油价进一步飙升,截止该月11号一篮子油价达到美元/桶。

日本地震影响世界经济的预测,世界经济预期于2011年的增长为%,下跌为%,与上期报告相比均下降了个百分点。

该预测具有非常的不确定性,这是因为最终的所谓经济后果以及各国政府的具体调控措施还并不为我们所知。

世界经济正在逐步复苏,日本地震海啸严重影响了日本经济,该事件对日本所造成的具体后果目前还具有不确定性。

欧元区的政府债务仍旧是其头疼问题,发展中的亚洲地区则处在日益升温的通货膨胀的困境中。

预计2011年世界石油需求比去年增长百万桶/天,去年较前年增长二百万桶/天。

日本灾害致使国内石油消费大大降低。

但同时,日本的重建工程将会刺激石油的消费,另外作为核能的替代燃料,石油消费也会上升。

随着第二季度的到来,世界石油需求有所下降。

预测的不确定性原因如下:

高涨的石油价格会对全球范围内的运输产生不利影响,事实证明,冬季石油消费超过去年第四季度的预测消费。

非欧佩克国家石油供应预计在2011年每天增加60万桶,比上月报告中的数据上调10万桶,该判断的依据是今年年初几个月的石油生产健康稳健。

预计对巴西、美国、加拿大、哥伦比亚以及中国的供应量将增长,挪威和英国的供应量会下降。

预计欧佩克液化天然气以及非常规油气于2011年将上涨50万桶/天,达到520万桶/天。

据之前的数据显示,3月份欧佩克的原有总产量达到每天2931万桶,比上月下降627000桶/天。

日本灾害严重影响了其石油市场,乙烯生产能力几乎下降了25%。

相反,中镏油和低镏油日本对产品精加工的需求以及美国的强烈要求而形势大好。

柴油的需求前景将对炼油厂未来数月产生较大影响,扭转之前的低迷状态。

欧佩克三月份固定产量上涨了430万桶/天,平均每天1540万桶,比上月预计数据上涨了50万桶/天,三月份运油价格的上涨促成油轮势头强劲。

频繁的运营,运输的风险以及油罐价格的飙升都是导致三月份运费上涨的原因;另外,运输量的增大亦造成空运费用的升高。

2010年对欧佩克原油出口量的需求是2950万桶/天,比预期升高20万桶,基于这一判断,全年对欧佩克原油的需求比去年上涨约40万桶。

2011年原油需求量将达到2990万桶/天,比去年升高40万桶,比预期多10万桶。

美国原油产量在三月份下降了900万桶,这是由于石油的成交量下降了1830万桶,反之,库存油却上升了930万桶,弥补了前者的损失。

然而美国原油产量仍保持在240万桶,高于历史水平。

2月份的数据表明,日本的石油消耗量下降了830万桶,石油及其产品的消耗量分别下降了650万桶和180万桶。

日本的石油消耗量一年前占总消耗量的%,之前曾一度高达%。

尽管发生在中东和日本的悲剧为国际市场蒙上了一层阴影,然而考虑到西非地区石油出口国的潜在动荡形式,油价又呈上涨势头。

尽管国际石油储备量持续下降,原油成交量却持续上升,甚至创造了日成交量的最高值。

目前的供需平衡表明,对欧佩克的原油需求量在第二季度将达到每天2900万桶,这仍低于三月份欧佩克的产量。

因此,预计市场供需仍将保持平衡,但原油价格仍将走高。

(二)中国石油行业发展回顾与现状

1.中国石油行业发展回顾

我国石油石化行业在经历了1998年的重组以后,打破了上下游分割的行业性垄断,组建了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两个上下游一体化的大型企业集团,加上原有的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主要从事海上勘探开采,近两年才开始发展下游加工行业)和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主要从事石化产品进出口业务),初步形成了我国石油石化行业的竞争格局。

需要注意的是,这并不等于国内市场形成了有效竞争。

我国三大石油集团或公司基本上是按地域来组建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和下游批发市场也是按地区划分的。

在石油勘探开发环节,三大集团或公司“划地域而治”,除了三家大型石油公司外,还有一些小型地方企业。

成品油的批发环节实行严格的进入管制,中国石油集团和中国石化集团拥有成品油批发权,并被授权制订批发企业布局规划,报国家经贸委审批。

从1999年起,两大集团公司以外的合格成品油批发企业可由两大集团依法采取划转、联营、参股、收购等方式进行重组。

零售环节曾有一段时间放开,由地方政府会同有关部门审批成品油零售和加油站业务,出现了地方加油站重复建设、过度竞争的局面。

2000年,国家经贸委转发了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的《关于加油站(点)清理整顿有关问题的紧急通知》,两大石油公司参与清理和整顿加油站的工作。

从2001年10月起,各地区新建的加油站,统一由石油集团、石化集团全资或控股建设。

两大石油公司为了争夺下游市场,展开了激烈的加油站争夺,结果,出现了两大国有石油公司竞相抬价收购加油站的现象。

目前,全国约有万家加油站,两大集团约占50%,销售量占60%以上。

目前,我国石油天然气行业的市场监管体制不健全,以行政管理为主,缺少行业统一的市场准入标准和独立的监管机构。

比如,目前加油站的安全、环境和设备能力标准基本上是两大集团的自律性标准,没有全国统一的行业标准;加油站等成品油零售点审批权力分散在地方政府部门手中,各地在审批加油站时,标准不统一,掺杂使假、偷税漏税、缺斤短两、加油机不符合标准的加油站屡见不鲜。

因此,我国加油站市场的关键问题不是分散和集中的问题,而是缺乏严格规范和标准化管理的问题。

又如,目前的石油勘探开采管理,一方面由于历史原因,勘探开采权利按区域分割,缺乏储量市场,大部分石油资源分区域集中在少数大企业手中;另一方面,由于执法不严,在地方保护下一些地区出现地方企业乱采现象。

由此可见,我国石油天然气行业的市场组织特点是,资源和市场的区域性分割与局部过度竞争并存。

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首先是人为的资源和市场区域分割增加了企业的竞争成本。

其次是政府指导定价扭曲了市场价格信号,缺乏石油市场机制。

再次是批发市场的人为垄断(国内油品批发市场以两大石油公司为主,油品进口以三家大型国有公司为主)。

四是有关市场秩序的法律不健全,缺少独立的市场监管机构,在某种程度上授予大企业集团行使政府职能。

由于我国没有反垄断法和独立的石油天然气市场监管机构,不敢也不能在石油天然气行业放开竞争。

2.2010至2011年中国石油行业状况

影响2010年国内成品油供需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1)车市新政促使汽车销量持续走高

预计全年达到1580万辆,同比增长16%,轿车需求带动汽油车保有量及用油量稳步提高。

汽车研究中心预计,2010年汽车中轿车销量比例将达70%,较2009年上升1个百分点;私家车保有量及小排量汽车比例持续走高,汽车大量进入家庭的时期已经到来。

2010年汽车销量仍将保持两位数增长,但单车平均油耗水平继续下降,汽油需求全年预计增长7%。

2)农用车保有量萎缩用油需求负增长

农村中大部分有意愿购买轻卡的消费者,其购车需求已在2009年释放;农用车受轻卡替代严重,2010年保有量将继续下降,用油需求同比减少5%。

3)农业用油稳定增长

2010年农民收入将持续增长,未来购买力和务农积极性较高。

2009年底国内农机总动力达到亿千瓦,预计2010年有望增加到亿千瓦,2010年全年农业用油同比稳定增长3%。

4)物流运输用油需求将恢复性反弹

工业生产、建筑等高耗能行业用油前高后低,全年同比持平或略有增长;渔业等基础产业用油需求变动幅度不大。

全年柴油总体需求同比增长%;煤油需求同比增长6%,增幅较2009年减小7个百分点。

三、从石油行业生命周期分析看投资特点

通常,每个行业都要经历一个由成长到衰退的发展演变过程,即行业的生命周期。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因所处行业的发展阶段不同,企业面临着不同的经营风险和发展机遇。

在实证分析中,准确界定行业所处发展阶段对行业风险的预警分析具有重要作用。

对于我国石油行业,我们通过结合行业技术特点、市场需求的满足程度、与国外同行业差距等因素进行综合判断。

行业生命周期分析图

销量

阶段

初创阶段

成长阶段

成熟阶段

衰退阶段

投资风险

中高风险

低风险

中低风险

高风险

市场发展

缓慢

迅速

下降

亏损

产品结构

凌乱

竞争对手增多

竞争激烈,对手成为寡头

由衰退性质不同而形成寡头或垄断

产品系列

种类繁多,没有标准化

种类减少,标准化程度增加

产品种类大幅度减少

产品差异度小

财务含义

启动成本高,无回本保证

利润高,多数利润用于再投资

利润巨大,再投资减少,形成现金来源

需要采取适当战略保持现金来源

石油行业发展处于成熟阶段。

行业的成熟阶段是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里,在竞争中生存下来的少数大厂商垄断了整个行业的市场.每个厂商都占有一定比例的市场份额。

由于彼此势均力敌,市场份额比例发生变化的程度较小。

厂商与产品之间的竞争手段逐渐从价格手段转向各种非价格手段,如提高质量、改善性能和加强售后维修服务等。

行业的利润由于一定程度的垄断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而风险却因市场比例比较稳定,新企业难以打入成熟期市场而较低,其原因是市场已被原有大企业比例分割,产品的价格比较低。

因而,新企业往往会由于创业投资无法很快得到补偿或产品的销路不畅,资金周转困难而倒闭或转产。

在行业成熟阶段,行业利润稳定但增长率不高,整体风险也会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但在某些情况下,整个行业的增长可能会完全停止,其产出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