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4820490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2.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docx

《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docx

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

2011年上半年全国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及答案

二、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教育在人的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是无条件的。

 

2.只要升学率提高了,学校就实现的素质教育目标。

 

3.学校德育工作最基本、最经常、最有效的途径是班主任工作。

 

4.课堂情境结构对课堂纪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教师对学生的控制上。

 

5.榜样的特点,示范的形式及榜样示范行为的性质和后果都会影响到观察学习的效果。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简述耶基斯一多德森定律。

 

2.请列举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

 

3.简述外铄论的思想及其代表人物。

 

4.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5.简述动作技能学习的心理过程。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阅读F列材料,回答问题。

某校对高一学生进行了一次有关新教材课外读本阅读情况的调查,结果2/3以上学生的完成情况很不理想。

这一数字让语文老师们十分震惊,如果不扩大知识面,单靠课本上的材料,怎么能全面提高学生们的语文水平呢?

一部分教师认为,应该改革阅读教学模式,更多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王老师还设计了“语文课进阅览室”的具体方案:

学生在阅览室阅读自己喜欢的刊物,并组成兴趣小组,阅读与研究、交流相结合;搭建“语文课进阅览室交流平台”,以学生为主持人发表同学们的“荐杂文”“知类文”“谈方法”“说感悟”,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激发学习的成就感。

方案提出以后,老师们都觉得这个方法不错,但它要求任课教师花费更多的心血来备课和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这对于已经非常繁忙的老师们来说,无疑是个重负。

学校领导对此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并选择了高一、高二年级的五个班进行每周在阅览室上一节语文课的实验。

一段时间下来,王老师惊讶地发现两个“没想到”:

第一个‘‘没想到,,是课堂秩序会这么好。

原来体育课后上语文课,刚刚进行剧烈活动的学生要有一段时间才能平静下来。

现在进了阅览室,大家各就各位,很快进入阅读环节;第二个“没想到’’是见效这么快。

半个学期的十多节课下来,学生们的阅读能力和作文水平普遍有了改观。

期中考试,语文成绩也明显提高。

学生们都说喜欢这种新的上课方式。

问题:

结合新课程改革,谈谈终对王老师语文阅读教学改革实验的看法。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根据《论语》记载:

有一次,孔子与学生公西华正在交谈,子路来向孔子请教:

“听到了就马上行动吗?

孔子答:

“有父兄在,为什么急于行动呢?

”一会儿,冉有也来请教同样的问题,孔子说:

“听到了就马上行动!

”公西华不明白老师为什么对同一个问题给予不同的回答。

孔子解释说:

“子路总是好胜,我是有意让他遇事后退一步,冉有畏缩,我是有意鼓励他遇事极力向前。

”问题:

孔子向学生施教的心理依据是什么?

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2011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真题--解析

四、简答题

1,中学生情绪和情感的发展特点

 

考点情绪理论分值1分正确答案青少年的情绪调节经历了一个由外部调节转到内部自我调节的过程。

当遇到情绪困扰时,能够应用有效的手段来调节自己的情绪。

中学生情感的自我调节和表现形式进一步发展,尤其是高中学生,其情感表露越来越带有文饰、内隐和曲折的性质。

文字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情绪理论。

2,培养班集体的方法

 

考点班集体的形成与发展分值1分

正确答案培养班集体的方法(l)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括动。

⑸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文字解析本题考查班集体的培养。

3,必修课及其特征

 

考点课程的类别分值1分正确答案必修课程及特证根据课堂计划中对课程实施要求的不同,可任意将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种类型。

必修课程是某一种教育系统或教育机构规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类型。

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主要指同一年的所有学生都必须修习的公共课程,是为了保证所有的学生的基本学历而看法的课程。

必修课程还可以分为国际上规定必修课程。

地方规定必修课程和校定必修课程等。

其主导价值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必修课程的根本特性是强制性,它是社会或机构权威在课程众德体现。

具有多方面的功能。

文字解析本题考查课程的类别特征。

4,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置与矫正

 

考点课堂纪律与课堂问题行为分值1分正确答案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置与矫正对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应以预防为主,引导和促进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帮助学生适应学习环境,逐渐减少问题行为的产生。

但是当学生的问题行为已经发生时,应对行为主体进行行为矫正和心理辅导。

因此,不管是对于个体的问题行为还是对于团体的问题行为,教师都可以尝试以下的方式对课堂问题行为进行管理。

(1)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中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要适合学生的程度和水平,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获得成就感,缓解学生的焦虑情绪,提高其学习的自信心,使其更快地适应课堂环境。

(2)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的认知结构。

教师在教授新知识、新内容时,应交代清楚其来龙去脉,把新知识整合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中,使其具备学习新知识的认知基础,从而减轻因学习新知识而产生的焦虑感。

(3)对于课业给予精确的指导。

学生对于学习的盲目性容易导致问题行为的产生,而教师通过给予学生清晰的学习指导,使其了解要做什么,怎么做,如何得到帮助,从而减轻或消除因不确定性而产生的急躁、厌烦、焦虑等情绪,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

(4)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

良好的教学秩序能够营造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情绪平静、思维活跃,从而减少问题行为的产生。

(5)协调同伴间的人际关系。

帮助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同时注意制止学生中存在的彼此伤害的行为,如讽刺、挖苦、嘲笑等。

(6)建立家校联系。

家庭环境是导致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重要因素。

在对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管理的过程中,教师应主动与家长联系,相互配合,采取有效措施来纠正学生的问题行为。

(7)行为矫正与心理辅导。

行为矫正是强化学生的良好行为、排除不良行为的一种行为疗法,需要师生密切配合。

心理辅导主要通过改变学生的认知、信念、价值观念、道德观念来改变学生的外部行为。

它对于复杂问题行为,尤其是由内在刺激引起的问题行为效果比较显著。

文字解析本题考查课堂问题的相关问题。

5,辨析:

负强化等同于惩罚。

考点教育目的的理论分值1分正确答案错,负强化是加强某种适当行为,惩罚是制止某种不当行为,这是两者的主要区别。

惟考虑到惩罚的目的时,奖励的目的只有积极性的一面,而惩罚的目的除了制止某种不当的行为的消极目的之外,另外带有使受惩罚者扣错能改的积极目的。

在教育上使用惩罚时,只有积极的目的下,使之符合负强化的原理,惩罚才会产生教育价值。

文字解析本题为辨析题。

6,辨析:

社会本位论的主要观点。

 

(1)教育目的是根据个人的发展需要制定的,而不是根据社会的需要制定的。

(2)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3)人生本来就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基本职能就在于是这种本能不受影响的得到发展。

个人本位论者认为,如果按照社会要求去要求个人,这些社会要求就会阻碍个人本能的及健全发展。

考点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分值1分正确答案个人本位论的主要观点。

(1)教育目的是根据个人的发展的需要制订的,而不是根据社会的需要而制订的。

(2)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3)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基本职能就在于使这种本能不受髟晌地得到发展。

个人本位论者认为,如果按照社会要求去要求个人,这些社会要求就会阻碍个人本能的健全发展。

文字解析本题考查个人本位论。

7,辨析:

杜威继承和弘扬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的精华,猛烈的批判了就教育的理念与做法,并在教育界首次将其称之为“传统教育”,这就是“传统教育”概念的由来,他还系统阐述了新的教育思想,进行了新的教育实践,后来,人们把与传统教育相对立的以杜威为代表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称之为“现代教育”。

考点中学生智力发展的特点分值1分正确答案对,杜威的教学过程思想他继承和弘扬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的精华,猛烈地批判了旧教育的理念与做法,并在教育界首次将其称之为”传统教育”这就是“传统教育”概念的由来。

他还系统阐述了新的教育思想,进行了新的教育实践后来,人们把与传统教育相对立的以杜威为代表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称之为“现代教育”。

杜威深刻地批判了旧教育的主要特点:

“消极地对待儿童,机械地使儿童集合在一起,课程和教学法的划一。

杜威反对设置广泛的课程。

杜威将探究的反省思维括动过程分为五个阶段:

(1)处于令人不安和困惑的情况,检查自己的目的与困难;

(2)提出问题,使情境中的困难和行动障碍更加明确起来;(3)通过观察、搜集事实,提出辟决问题的假设;(4)推断哪一种假设能够解头问题;⑸通过实验,验证或修改假设,形成结论。

上述阶段被简明地概括为;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五步,人称五步教学法。

杜威的现代教学理论于20世纪初在许多国家风靡一时,有划时代影响。

文字解析本题考查教育思想。

8,美育就是指艺术教育。

 

考点教学评价的概念分值1分正确答案错误。

美育也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关育要通过各种艺术以及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来进行,通过艺术进行的美育就是艺术教育。

由此可见,艺术教育只是美育的一部分。

文字解析本题考查美育的内容。

五、综合题

【案例1】在一节语文课上,老师正在带领学生学习课文。

该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说,冬天下雪了,大雪将整个原野都覆盖起来、清晨,很多动物都出来了,纷纷用自己的足或者爪子在雪地上画出了美丽的图画。

老师在完成教学任务后,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

为什么青蛙和蛇没出来?

不一会,有一个同学站起来回答说:

因为青蛙和蛇没有毛衣,怕冷,所以没有出来。

老师听了不高兴,用严厉的口吻说:

不知道就不要乱说。

让这个学生坐下后,又问全班同学,谁知道?

这个时候,教师里安静极了,再也没有人回答,看到这种情形,老师说,我告诉你们,青蛙和蛇是冷血动物,冬天需要冬眠,所以不能出来。

试运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的必然联系的理论来评价这位老师教学的得失。

 

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过程。

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有其必然性,这是因为: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领导者、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学习质量的检查者,他能够引导学生沿着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发展,使学生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对学生的学习进程、学习速度和学习质量起关键性的作用。

同时,教师“闻道在先”、“术业专攻”,受过专业教育的培养和训练,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丰富广博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并掌握了教育、教学规律,懂得如何组织和进行教学,能昭发挥主导作用。

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是有条件的。

一方面,教师主导作用的实现有赖于教师自身的条件,即具备应有的知识能力素质、高尚的品德和人格;另一方面:

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还必须具备各种客观条件,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是否得到应有的肯定,教师工作的条件是否得到基本的保证。

(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友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只有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基础,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一般来说,学生的学习越主动、积极,就越有求知欲、自信心、刻苦性、探索性和创造性,学习效果也越好,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学生主体性的而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

⑷结合案例进行分析。

【案例2】李湘是一个十分聪明的学生,他的最大特点就是贪玩,学习不用功,每次考试他都有侥幸性心理,希望能够靠运气过关。

这次期末考试他考得不理想,他认为这次是自己的运气太差了。

请运用韦纳的归因理论来分析:

(1)他的这种归因是否正确?

这种归因对他以后的学习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不正确。

他将行为的原因归因为外部的不可控制的因素,这样他及对自己的行为不用负责,因此学习动机不高,因此学习成绩也不会提高。

甚至会越来越差。

(2)如不正确,正确的归因应是怎样的?

他应该将其归为自己的内部的可控制的因素和不努力。

如果他认为学习的失败是不努力造成的,那他将会相信只要努力,学习一定可以获得成功。

(3)对教师来讲,正确掌握韦纳归因理论有何意义?

有助于教师了解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有助于根据学生的行为及其结果推断出个体的稳定心理特征和个性差异,有助于从特定的学习行为及其结果预测个体在某种情况下可能产生的学习动机,对于改善其学习行为,提高其学习效果也会产生一定的作用。

此外,归因训练还有助于提高自我认识。

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正确归因,对消极的归因雅进行辅导。

如果一个学生擦汗能勾起处于一个消极的归因心态就有碍于人格的成长,如惯于逃避的学生,他们经常将失败归因于能力不足,将成功归因于运气或任务容易,长此以往,成为一种习惯,就会演变为一种习得无助感。

2012年上半年《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真题--解析

四、简答题

1,辨析动物也存在教育。

 

考点教育的属性分值

8分正确答案观点错误。

解析: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

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由此可知,教育是人类所独有的社会现象,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的过程。

动物界所谓的“教育现象”只是动物的一种生存本能,不符合教育的本质,所以动物界不存在教育。

文字解析

先回答对错,回答是以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

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回答就好。

2,辨析知识多少与能力高低成正比。

 

考点学习策略的特征分值

说法片面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其实质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

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从本质上讲,知识属于认识的范畴,而能力属于实践活动的领域。

知识与能力是互动的,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知识的积累,知识的积累会更好地促进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但能力又不是简单的知识积累。

知识是能力转化的基础与前提,没有知识的吸收与积累,能力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因此,知识是能力形成的基础,并能促进能力的发展;能力对知识的获得又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能力越强,获得知识越快、越多。

机械地说知识与能力成正比,说法有失片面。

文字解析知识与能力高低有关系,知识积累对能力提高有积极作用,但不是绝对。

3,辨析学习迁移是学习过程中常见的现象,它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起促进作用。

 

考点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措施分值

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

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学习迁移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会有不同的分类结果。

如根据迁移的性质和结果来划分,可以把学习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其中正迁移对学习起促进的积极作用,负迁移对学习起干扰、阻碍的消极作用。

由此,笼统地说学习迁移对学习新知识起促进作用是不准确的。

文字解析

学习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其中正迁移对学习起促进的积极作用,负

迁移对学习起干扰、阻碍的消极作用。

4,辨析个体的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是一致的。

 

考点德育的涵义分值

说法错误道德认识亦称为道德观念,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

认识,是个体品德中的核心部分。

道德认识的结果是获得有关的道德观念、形成道德信念。

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它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

道德行为的形成受到主观和客观等各方面的影响,有了好的道德认识,不一定能形成正确的道德行为。

所以二者不一定完全一致。

文字解析

道德行为的形成受到主观和客观等各方面的影响,有了好的道德认识,不

一定能形成正确的道德行为。

5,简述课程计划的含义和内容。

考点课程内容

课程计划是指导和规定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

课程

计划的基本内容包括:

教学科目的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

其中,教学科目的设置是课程计划的中心内容。

文字解析考察课程这一章的知识教材知识,加强这个知识点的记忆。

6,在学校德育工作中,运用说服教育法有哪些要求

 

考点中学德育的途径与方法

说服教育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

法。

说服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一般都相互配合、综合运用。

但是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必须遵循以下基本要求。

(1)说服教育要有针对性。

这是提高说服教育实效性的前提和条件。

针对性即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年龄特点、个性差异及心理状态的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说服教育。

(2)说服教育要有感染性。

感染性是指能激发学生内在的积极情感,以达到师生双方心理相容,提高教育效果的目的。

要使说服教育具有感染性性,一要从爱护和关心中学生出发,抱着尊重和信任的态度,设身处地地为中学生着想,循循善诱、推心置腹、坦诚相见,而不能以惩罚等手段强迫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

二要使说服富有知识性和趣味性。

说服要注意给学生以知识、理论和观点,使他们受到启迪、获得提高;同时选用的内容、表述的方式要生动有趣,使他们喜闻乐见,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是使说服真诚自然,不能言不由衷或装腔作势。

(3)说服教育要讲究科学性和艺术性。

所谓科学性,即阐述的道理必须符合客观真理、符合实际,要对学生讲实话。

所谓艺术性,即是说要灵活运用说理的方法和方式。

这就要求讲的道理符合客观实际,所举事例是真实的,而不是杜撰或歪曲的;注意营造相宜的环境和气氛,注意选择合适的方式方法;加强语言修养,讲究言词和方式。

文字解析在德育这章中说服教育要有针对性、感染性、科学性和艺术性的要求。

7,简述学习策略的类型。

 

考点学习策略的分类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有关

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

根据迈克尔等人1990年做出的分类,可将学习策略分为三部分:

第一类是认知策略,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即信息加工的策略。

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

第二类是元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即对信息加工过程进行调控的策略,包括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和控制策略,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

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

第三类是资源管理策略,是指有效地管理和利用环境和资源,以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包括时间管理策略、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资源利用策略。

文字解析

先解释一下学习策略,再回答学习策略的具体分类。

8,简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

 

考点人格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将人格发展分成各有侧重、互相连接的八个发展阶段,埃里克森

认为个体在每一个发展阶段上都会面临一个确定的主题,或是说一个特定的心理危机。

其中,0-18个月左右为婴儿期,这一时期的人格冲突是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该阶段的目的是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

18个月到4岁是儿童早期,这一时期的人格冲突是自主对羞怯与怀疑,该阶段的目的是培养自主感,克服羞怯与怀疑。

4~6岁是学前期,这一时期的人格冲突是主动对内疚,该阶段的目的是培养主动感,克服内疚感。

6~12岁是学龄期,这一时期的人格冲突是勤奋对自卑感,该阶段的目的是培养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12~20岁是青年期,这一时期的人格冲突是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该阶段的目的是建立同一性,防止同一性混乱。

20~24岁是成年早期,这一时期的人格冲突是亲密对孤独,该阶段的目的是发展亲密感,避免孤独感。

24~50岁是成年中期,这一时期的人格冲突是充沛感对颓废感,该阶段的目的是获得充沛感,避免停滞感。

50岁以后是成年晚期,这一时期的人格冲突是完善对绝望,该阶段的目的是获得完善感,避免绝望与沮丧。

文字解析

0-18个月、18个月到4岁、4~6岁是学前期、6~12岁是学龄期、

12~20岁是青年期、20~24岁是成年早期、24~50岁是成年中期、50岁以后是成年晚期大家要记住年龄的分界点。

五、综合题

【案例1】我就是英语cock﹠clock这篇材料进行了认真的备课。

对上好这堂客充满了信心。

当我给学生板书单词“cock(公鸡)“时,一个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班上一个男孩儿突然站了起来,恶作剧式的怪声怪气向我问道:

”老师,有没有母鸡啊?

“全班哄然大笑„„。

当时我窘迫极了,作为一个新教师,从未遇到这种情况,真想找个地缝钻下去。

生气归生气,但我并未表现出来,经过短暂的思考,我有了注意„„我沉寂的看着这个小鸡,继续清

晰的对全班同学说:

“同学们,在英语中,同样有cock(公鸡),也有hen(母鸡),chicken(小鸡),说着,将母鸡、小鸡的单词板书下来。

这种做法,同学们感到意外,但他们很安静。

我接着说道:

“这位提问的同学发现;了问题,并敢于提出来,我要表扬你,但同时要批评你,一是发言不举手,二是说话怪声怪气。

同学们,你们知道说话的语气对表达词义的作用码?

”我又给同学们举出了几个同样的词语因语气不同可能会表达不同词义的实例。

接下来的讲课非常顺利,同学们屏神静气的听讲,连那位顽皮的男菝子也安静地坐着,不好意思地看着我,仿佛是在向我道歉„„。

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首先,该老师既将备课知识系统地传授给了学生,还对课堂上学生的“刁难”灵活处理,对该生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体现了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

此外,该教师善于利用提问的方式,将词语语气使用的知识通过启发性教学原则很好的体现了出来。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引导他们经过积极思考与探究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学会分析问题,树立求真意识和人文情怀。

【案例2】学生张琼进入青春期后,非常关注自己的相貌。

但她认为自己长相难看,不被人喜爱。

看到同学聚在一块咯咯地笑,她就认为她们在笑话自己;在寝室里,若听到同学在谈论某某长得漂亮,会以为是在影射自己;上课未被老师点名发言,也会认为老师嫌自己难看不愿意点自己„„所有这一切致使她郁郁寡欢,不愿意与同学沟通交流,学习效率低下,学习成绩明显下降。

青春期是人生中的一个激动而且混乱的时期,是人的行为、性格和智力等心理素质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

处于这一特殊的发育阶段的青少年,由于生理、心理方面疾风骤雨式的千变万化,加之文化知识及社会经验的不足,很容易产生不健康的心理,导致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

材料中张琼的典型心理问题是强烈的自卑意识和失落感,常常把别人无意的话、不相干的动作当做对自已的轻视或嘲笑。

自我意识强烈,自尊的要求迫切,产生了强烈的不安、焦虑和恐惧,造成神经过敏、多疑,最终严重影响自己的学习成绩。

对怀有自卑感的人,应摆脱孤立无援,独自苦恼的状态,将自己的困惑向周围人诉说,帮助分忧解愁,体谅,理解其苦恼心情,争取周围人及家属的“共鸣性理解”,对消除自卑感具有良好作用。

同时,要针对自己的弱点制订一个逐步训练的计划,并坚持不懈地执行,提高语言技巧及社交手段.也可观察一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