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奇松课堂实录.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4819463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2.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山奇松课堂实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黄山奇松课堂实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黄山奇松课堂实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黄山奇松课堂实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黄山奇松课堂实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黄山奇松课堂实录.docx

《黄山奇松课堂实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山奇松课堂实录.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黄山奇松课堂实录.docx

黄山奇松课堂实录

黄山·奇松

第一课时

一、课前交流:

未成曲调先有情

师:

上课前的两分钟,林老师想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注意听好了,我说一句,你们也跟着对上一句。

看看咱们五(3)班的同学反应如何。

第一句:

五(3)班的同学,早上好!

你们跟着对一句——

生:

(齐)老师,早上好!

客人老师,早上好!

师:

我只想到了你们会说“老师,早上好”,没有想到你们这么懂礼貌,还加了一句“客人老师,早上好”。

不过呀,有一点点小遗憾,什么呢?

有一点点拖腔,不够干脆。

好,继续。

第二句:

我看到五(3)同学呀,有一个感觉——你们很有精神!

(学生愣住了,对不上来。

师:

你们很有精神!

想想,该怎么来对呢?

生:

(齐)老师很有精神!

师:

谢谢你们的夸赞!

上课呀,就要有股精气神儿!

我的第三句,请一个同学来和我对。

我说一句心里话——今天,我能和五(3)班同学一同上一节课,我很开心、激动!

生:

今天,我们能和林老师一同上一节课,我们也很开心、激动!

师:

这个“也”字说得好,他说的也是你们的心里话吗?

生:

(齐)是!

师:

请把你心里面的开心、激动,用你的眼睛来告诉我。

上课!

同学们好!

生:

(齐)老师好!

客人老师好!

二、导入新课:

黄山·奇松·问号

师:

今天这节语文课,林老师想让同学们轻松点,我们去一个地方旅行。

什么地方呢?

(板书:

黄山。

生:

(齐)黄山。

师:

我们班有没有人去过黄山,了解黄山呀?

生:

我去过黄山,今年暑假爸爸、妈妈带我去的。

黄山是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在安徽省南部,那儿的景色如诗如画。

生:

我也去过黄山,印象最深的是那儿的松树都长在悬崖峭壁上,很奇特。

生:

明朝的旅行家徐霞客曾说过: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黄山有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号称“天下第一奇山”。

……

师:

是的,黄山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

这几位同学有机会去过了,留下了印象。

班上还有不少同学没去过,今天这节语文课,会带你走进黄山,让你饱览它的无限风光。

刚才有位同学说黄山有“四绝”,分别是——

(逐幅出示“四绝”画面和文字。

生:

(齐)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师:

今天这节课,我们不看怪石,不看云海,也不看温泉,只观奇松。

来,一起读课题——

(板书:

奇松。

生:

(齐)黄山奇松。

师:

请问,一读这课题,谁的脑海里就冒出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生:

什么是黄山奇松?

师:

马上你一读课文就知道了。

生:

黄山松为什么奇怪?

师:

这个问题问得好!

换个方式问会更好。

生:

黄山松为什么奇?

生:

黄山松奇在哪儿?

师:

请再说一遍。

生:

黄山松奇在哪儿?

(在课题“奇”字下打一个“?

”。

师:

是呀,黄山奇松,奇在哪儿?

这是一个大问题,同学们要记住,读完课文你要能回答清楚。

三、字词认读:

正音·组词·释义

师:

不过,要想去黄山看奇松,首先必须过好生字词关,拿到一张生字词的入场券。

你会读吗?

请看屏大幕,自由来读读。

(出示生字词:

誉为陡崖玉屏楼宾客屹立卧。

(生自由试读。

师:

谁来读?

生字、词语各读一遍。

(指名朗读。

师:

非常好,词语的节奏感读得很好。

请再听一遍他的朗读。

(生再读一遍。

师:

全班一起来用这个节奏齐读——

(生齐读。

师:

这一次非常棒!

没有了拖腔。

请注意“卧”这个生字,谁来给它组个词语?

生:

或卧。

师:

注意,“或卧”是文中的一个短句子,不是词语。

生:

卧薪尝胆。

师:

好一个成语“卧薪尝胆”。

生:

卧室。

师:

你有你的卧室,他有他的卧室。

还有吗?

生:

卧倒。

师:

卧倒,一种姿态。

很好!

……

师:

请大家一起来看这个词——

生:

(齐)玉屏楼。

师:

要是你们没学这篇课文,恐怕不会知道这个词。

课文中“玉屏楼”在这句话中,一起来读——

生:

(齐)黄山最妙的观光处,当然是曾被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了。

师:

通过这个句子,你能了解玉屏楼吗?

生:

玉屏楼是被称为“黄山绝胜处”——

师:

的——

生:

地方。

师:

好,请把这个句子再齐读一遍。

(生齐读。

师:

知道“黄山绝胜处”是什么意思吗?

生:

就是“黄山最妙的观松处”。

师:

请再说一遍。

生:

“黄山绝胜处”就是“黄山最妙的观松处”。

师:

读出来了吗?

“玉屏楼”、“黄山绝胜处”、“黄山最妙的观松处”原来是一个意思呀。

(生顿悟,点点头。

师:

“玉屏楼”被称为——

生:

(齐)“黄山绝胜处”。

师:

就是——

生:

(齐)“黄山最妙的观松处”。

师:

很好!

我们读文章呀,就可以这样联系着去读,词语、句子你就能自己理解了。

四、整体感知:

思奇·议奇·读奇

师:

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请三位同学带我们去看黄山奇松,请带着我们看仔细点,读准每个字音,读通每个句子。

(指名逐段朗读课文。

师:

听出来了,你们预习得很好,三人的朗读,很棒!

不知大家看得怎么样了?

请同学们再认真地默读一遍课文,想一想:

黄山奇松“奇”在哪里呢?

(生默读、思考。

生:

黄山奇松“奇”在它的姿态上。

师:

请你读读文中的有关语句。

(生一时语塞。

师:

哦,这是你的整体感觉,说得很好!

谁能在文中读出有关语句来呢?

生:

最后一节,黄山松千姿百态。

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或卧;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

师:

是的,这里读出了“奇”,你读的内容也就是她刚才说的整体感觉——“奇”在它的姿态上。

还有吗?

生:

第一节,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

师:

这里也读出了“奇”,奇在——

生:

奇在它生长的位置。

生:

生长的环境险恶。

师:

还有吗?

生:

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生:

我觉得他读错了,这里是写迎客松的姿态,并不是写黄山松的。

生:

迎客松也是一棵黄山松,它就是黄山奇松的代表。

师:

哦,你说的很有道理。

同学们从课文的开头和结尾处,都感受到了黄山松的“奇”,但林老师想提醒你们,要领略黄山松的“奇”,需要到“黄山最妙的观松处”去。

到哪去?

生:

(齐)玉屏楼。

师:

来,让我们一起登上玉屏楼,去看楼前悬崖上的三大名松——

(板书:

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生:

(齐)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五、品读名松:

品词·品句·品段

师:

谁愿意为我们来介绍这三大名松?

(指名分别读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语句。

师:

下面,我建议大家一棵松一棵松地来仔细观赏。

首先,我们来看迎客松。

请大家再自由读读写迎客松的语句。

注意,这儿有个问题——这是一棵什么样的迎客松?

你能在这段话中挑一个词语填进去吗?

(大屏幕出示填空:

这是一棵?

的迎客松。

(生自读、思考。

师:

怎么样,有自己的答案了吗?

生:

这是一棵姿态优美的迎客松。

生:

这是一棵充满生机的迎客松。

生:

这是一棵枝干遒劲的迎客松

生:

这是一棵饱经风霜的迎客松。

生:

这是一棵郁郁苍苍的迎客松。

生:

这是一棵生命力很强的迎客松。

师:

注意,她填的是“生命力很强”,这儿没有这个词,是你自己读出来的。

生:

这是一棵郁郁苍苍的迎客松。

生:

这是一棵引人注目的迎客松。

生:

这是一棵代表黄山的迎客松。

……

师:

很好!

迎客松的3句话中,你们读出了这么多词语。

我建议大家把第一个词“姿态优美”,带进去一起读——

(板书:

姿态优美。

生:

(齐)这是一棵姿态优美的迎客松。

师:

(疑惑地)你说,迎客松的姿态优美在哪儿呢?

(生默读、思考。

生:

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师:

这句话你找得准,不过这个字你读错了,是枝干(gàn),不读第一声,你再读一遍。

生:

枝干(gàn)。

师:

你能说说它姿态怎么优美吗?

(生一时语塞。

师:

哦,有这种感觉,但说不出来。

谁来帮帮他?

生:

它的枝干斜伸出去,就像是主人欢迎宾客的到来,让人很喜欢它。

生:

它的枝干是青绿色的,还斜伸出去,就像人的手臂伸出来,在欢迎着游客的到来。

师:

嗯,想不想看一看这棵伸出手臂的迎客松?

生:

想!

(出示迎客松图片。

师:

我们来欣赏它的姿态,主要是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

生:

(齐)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师:

除了这一句读出姿态优美,还有没有了?

生:

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师:

这句中的哪个词,让你感受到姿态优美?

生:

郁郁苍苍。

“郁郁苍苍”是说这棵迎客松长得枝繁叶茂,翠绿翠绿的。

(出示迎客松图片。

师:

大家再看看图,它是什么颜色啊?

生:

绿色。

师:

文中有两个词写它的绿色。

生:

“郁郁苍苍”和“青翠”。

师:

请你把前两句连起来读读,我们来想象迎客松的姿态优美。

(指名朗读。

师:

同学们刚刚还填了一个“饱经风霜”。

谁课前查字典了?

请你说说“饱经风霜”是什么意思呀?

生:

经过狂风暴雨的折磨。

师:

有这个意思。

还有没有谁来说?

(没人举手。

师:

那我提示一个字,这里的“饱”就是充分的意思,明白了吗?

(板书:

充分。

生:

充分地经历了风霜的洗礼。

生:

风霜雨雪对它进行了充分地摧残。

师:

折磨、洗礼,还有人说摧残,就是说这棵迎客松经历了许许多多的磨练,这就叫——

生:

饱经风霜。

师:

再读这个句子。

生:

这是一棵饱经风霜的迎客松。

师:

由“饱经风霜”这个词语,你来猜猜看这棵迎客松会有多大的年岁?

生:

300年。

生:

500年。

生:

800年。

生:

大概有1000年了。

师:

恭喜你,答对了!

这棵迎客松立在悬崖上已有千年了。

你要是不相信,我这里有诗为证。

请自由朗读。

(大屏幕出示:

奇松傲立玉屏前,阅尽沧桑色更鲜。

双臂垂迎天下客,包容四海寿千年。

(生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师:

想象一下,一千多年来,这棵“饱经风霜”的迎客松,可能经历过哪些呢?

生:

冬天狂风暴雪,夏天烈日炎炎。

生:

遇到干旱时,一连多少天没有一点雨,晒得枝叶都枯了。

生:

大雨倾盆,狂风夹着暴雨,仿佛要把迎客松连根拔起。

生:

山上发生火灾,迎客松在滚滚浓烟中差一点被烧死。

……

师:

说得太好了!

这就叫“饱经风霜”!

从“饱经风霜”这个词语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

迎客松长得好。

生:

迎客松生命力强。

师:

生命力强,用文中的那个词语来说,就叫——

生:

(齐)充满生机。

(板书:

充满生机。

师:

(指板书)刚才,我们看到了一棵姿态优美、充满生机的迎客松。

请问,这两个词语,你在文中用笔圈画下来了吗?

(生圈画。

师:

迎客松姿态是这样优美,你说奇不奇?

生:

奇!

师:

它虽饱经风霜,却充满生机,你说奇不奇?

生:

奇!

师:

有人提议把这棵迎客松作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你同意吗?

生:

同意!

师:

有人提议把这棵迎客松作为整个黄山的象征,你赞成吗?

生:

赞成!

师:

那就请你来朗读“如今……”这一句。

生:

(朗读)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师:

请一位同学来朗读迎客松,让我们试着把这迎客松移进我们的心里。

(图文并茂,指名朗读。

师:

现在请看着画面,不看课文,来回忆一下。

(生试着背诵。

(下课。

第二课时

师:

上节课,我们走进了黄山,在玉屏楼前观赏了迎客松,让我们一起再来回味一下这棵黄山奇松的代表。

迎客松姿态优美——

(生齐背。

师:

观赏了迎客松,接下来我们看看陪客松。

谁来朗读?

(指名朗读。

师:

这是一棵?

的陪客松。

谁能选个词填进去?

生:

这是一棵高大的陪客松

师:

你从哪读出高大?

生:

陪客松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

师:

是的,像巨人那样高大。

还有吗?

生:

这是一棵美丽的陪客松。

师:

从哪读出美丽呢?

生:

这是一棵绿色的陪客松,又高大,又翠绿。

师:

远远看去,它像什么呢?

生:

像巨人。

生:

像一把撑开来的大伞。

师:

是呀,这是一棵又高大,又翠绿的陪客松。

我们边看画面,边来朗读。

(生齐读。

师:

下面,我们来细细观赏送客松。

(指名读。

师:

声音不算大,但很有感觉。

请大家再自由放声朗读。

(生自由朗读。

师:

这是一棵?

的送客松呢?

生:

这是一棵姿态独特的陪客松。

生:

这是一棵枝干蟠曲的送客松。

生:

这是一棵天然盆景的送客松。

师:

“天然盆景”这个词语填得好,但好像这个句子不通顺,少个字吧。

(生沉思。

生:

这是一棵像天然盆景的送客松。

生:

这是一棵依依不舍告别的送客松。

师:

我来考你们一个词语,什么叫“枝干蟠曲”?

生:

就是树的枝干弯弯曲曲。

师:

“蟠曲”不仅是有弯曲的意思,还有一个环绕的意思。

我们来看送客松的画面,你看,这样的枝干就叫“蟠曲”。

(大屏幕出示画面。

师:

刚才那个同学填“天然盆景”,“天然盆景”是谁啊?

生:

(齐)送客松。

师:

既然有“天然盆景”,那么,和它相对应的还有什么盆景呀?

生:

人工盆景。

生:

人造盆景。

师:

你知道,这天然盆景和人造盆景有什么区别吗?

(出示送客松和人造盆景的对比画面。

生:

天然盆景是天生的,不要人管它。

而人造盆景是靠人来培育的。

生:

送客松自生自灭,人造盆景有人精心照顾。

生:

天然盆景长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人造盆景有人修剪,不是原来的模样了。

师:

那么,这天然盆景送客松,是谁培养出它的呢?

生:

是黄山培养的。

师:

是黄山的雨雪风霜培育了它。

生:

是大自然培养了它。

师:

大自然培育出了它独特的姿态,枝干——

生:

(齐)蟠曲。

师:

游人把它比作——

生:

(齐)天然盆景。

师:

它向山下——

生:

(齐)长长的“手臂”。

师:

好像——

生:

(齐)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

师:

你能想象一下,这好客的送客松,伸出“手臂”,好像在对游客说些什么呢?

生:

欢迎下次再来黄山!

生:

请把黄山的美好记忆带回去!

生:

黄山奇松感谢您的光临!

……

师:

刚才我们一口气,观赏了三大名松。

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好好感受一下它们的“奇”。

(指名三人朗读。

师:

同样是写三大名松,但在内容上有区别,你们发现没有?

(生默读思考。

师:

谁发现了这三大名松在内容上有什么不一样?

生:

迎客松写得最多。

师:

数一数,几句话?

生:

迎客松写了三句话。

生:

陪客松写得最少,只有一句话。

生:

送客松写得也详细,写了两句话。

师:

是呀,迎客松写了三句话,陪客松只一句话,送客松两句话,为什么要这样呢?

生:

迎客松是黄山奇松的代表,是黄山的象征,应该写具体。

师:

让我们把这棵最有代表性的迎客松,再来朗读一遍。

(生齐读迎客松段落。

师:

迎客松是代表,自然就要写得最具体。

送客松也有特点,所以写了两句话。

而相对来说,陪客松则是一句话带过了。

这就叫“有详有略”。

(板书:

有详有略。

六、品读奇松:

得意·得言·得趣

师:

同学们,黄山奇松就是这三大名松吗?

生:

(摇头)不是。

师:

还有千千万万棵黄山奇松,还等什么呢,谁带我们去看?

(指名朗读最后一段,声音小了点。

师:

读得正确、流利,可惜声音小了,好像黄山奇松不够多。

可以请你再来朗读一遍吗?

(声音响亮。

师:

这段话中的哪个词语告诉我们,黄山奇松除了三大名松,还有很多呢?

生:

(齐)千姿百态!

师:

老师在黑板上写下这个词,请你在书上用笔圈画下来。

这个词语我们可以换个顺序来读,跟着老师的手指来读。

(板书:

千姿百态。

生:

(齐)千百姿态。

师:

千姿百态,就是千百种姿态,就是——

生:

姿态非常非常多。

师:

请问,你是从哪里读出了黄山松的“千姿百态”呢?

生:

他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或卧;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

师:

我再请同学来读读,你们在心里来默默地数数这里有几种姿态。

(指名朗读。

师:

几种?

生:

八种。

师:

来,一齐读出这八种姿态。

一是——

生:

或屹立。

师:

二——

生:

或斜出。

师:

三——

生:

或弯曲。

师:

四——

生:

或仰。

师:

五——

生:

或俯。

师:

六——

生:

或卧。

师:

七——

生:

有的状如黑虎。

师:

八——

生:

有的形似孔雀。

师:

八种,才八种呀,离千姿百态还早着呢,可为什么说“千姿百态”?

生:

后面有省略号,说明后面还有很多很多。

生:

不可能把所有的姿态都写出来,这八种是一个代表。

师:

是呀,省略号,留给我们想象的空间。

老师这儿有些图片,你能根据图片说出他们的形态吗?

(出示图片,前面依次是:

屹立、斜出、弯曲;仰、俯、卧;黑虎松、孔雀松。

师:

这是什么松?

猜猜看。

生:

盘龙松。

师:

盘龙松是要盘起来,可这儿没有盘着,它是趴着的,卧着的,应该叫——

生:

(惊喜地)卧龙松!

师:

好一棵有气势的卧龙松,它是黄山十大名松之一。

再看这一棵呢?

像什么?

生:

像头发。

(师摇摇头,鼠标提示轮廓。

生:

像竖琴。

师:

你见过竖琴?

(生点点头。

师:

的确像竖琴,它就叫——

生:

(齐)竖琴松。

师:

这是一棵好大、好优雅的竖琴呀!

现在,请大家再来读读文中这句话,注意,这个句子很特别。

(指名朗读。

师:

特别在哪呢,谁有发现?

生:

这是一个排比句。

生:

这是一个比喻句。

生:

这句话中有三个分句。

师:

很好!

说说是哪三个分句呢?

生:

第一个分句是“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

第二分句是“或仰,或俯,或卧”。

第三个分句是“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

师:

谁还有自己的发现?

生:

前面是直接写黄山松的姿态,后面“状如黑虎”、“形似孔雀”是一种比喻的写法。

师:

没错!

这是你的发现。

请大家再注意三个分句之间的字数变化。

生:

前面是用两个字,中间是用一个字,后面是用四个字。

(大屏幕字体泛红。

师:

是吗?

我们来读读看,前的分句,两个字的词语是——

生:

(齐)屹立、斜出、弯曲。

师:

中间的分句,一个字的词语是——

生:

仰、俯、卧。

师:

后面的分句,四个字是——

生:

状如黑虎、形似孔雀。

师:

这些词都是在写黄山松的姿态,前面是用两个字,中间是用一个字,最后是用四个字。

为什么要有这样的变化呢?

生:

让人在脑海里想象出不同的黄山松的形象。

生:

告诉我们黄山奇松真的是千姿百态。

师:

怎样写出它的千姿百态来呢?

先两个字一写,再一个字一写,再打比方四个字一写。

显然,光是一种写法是不能表达黄山松的千姿百态,于是,作者一变,再变,三变。

这句话写得真的是太妙了,让我们再齐读一遍。

(生齐读。

七、感悟写法:

代表·详略·变化

师:

(指板书)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观赏了黄山的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一起领略了黄山松的千姿百态、充满生机。

最后,林老师要回到课题中的这个大问题上来,你说黄山奇松奇在哪儿呢?

看看黑板,说一说。

生:

黄山奇松就奇在它们千姿百态、充满生机。

师:

黄山奇松,名副其实!

读完课文,你觉得作者在写黄山奇松的时候,有哪些写法值得我们学习呢?

生:

他挑选了最有特点的三大名松来写,而其它奇松则一笔带过。

师:

这叫选择有代表性的事物来写,三大名松就是黄山奇松的代表。

(板书:

有代表性。

生:

还有写三大名松时,有详有略,迎客松写得最具体,陪客松则一笔带过。

师:

前面已经说过,这叫有详有略,突出重点。

生:

最后一节,写黄山松千姿百态时,作者的写法一变、二变、三变,很有意思。

师:

是的,句式的变化,很有味道。

《黄山奇松》这篇课文中,选择有代表性的事物来写,值得我们学习!

三大名松,写得有详有略,值得我们学习!

写黄山松千姿百态,句式一变、再变、三变,值得我们学习!

八、结束语:

相约黄山观奇松

师:

很多人读了《黄山奇松》这篇课文后,心中会涌起一个愿望,你有吗?

生:

想去黄山看一看。

生:

想亲眼看看黄山奇松。

生:

想到玉屏楼,看看那三大名松。

……

师:

同学们,黄山离咱们南京只有三百多公里的路程,假期中要是有机会,可以跟家人到黄山游玩,去身临其境地感受一下黄山的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俗话说: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下课之前,让我们记住这个美好的约定——相约黄山,相约黄山奇松!

(下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