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比较阅读练习.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81191 上传时间:2022-10-3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4.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比较阅读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比较阅读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比较阅读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比较阅读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比较阅读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比较阅读练习.docx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比较阅读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比较阅读练习.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比较阅读练习.docx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比较阅读练习

期末复习八年级上《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练习

(含答案)

一、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问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

(乙)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

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①。

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

其石之突怒偃蹇②,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其嵚然③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④之登于山。

(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

注释:

①鱼梁:

一种捕鱼的设施,用石头围成一道阻水堰,中间留有空洞,以安放竹笱。

②突怒偃蹇:

骤然突起或兀然高耸的样子。

③嵚(qīn)然:

山势高峻的样子。

④罴(pí):

棕熊。

1.解释加点词。

(4分)

(1)五色交辉()

(2)四时俱备()

(3)与其奇者()(4)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

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分)

(2)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

(3分)

3.回答问题。

(6分)

①《答谢中书书》     这个字高度概括山川景色的特点,《钴鉧潭西小丘记》     这个词简洁概括石头的特点。

(2分)

②两篇文章写景的时候运用了不同的手法,甲文动静结合,乙文妙用比喻,请分别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4分)

答案:

1.(4分)

(1)交相辉映

(2)四季(3)参与,这里指欣赏(4)向西北,朝西北

2.(6分)

(1)(3分)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水中的鱼竞相跳出水面。

(2)(3分)鱼梁的上面有个小山丘,生长着竹子树木。

3.(6分)

(1)异奇状

(2)甲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由静到动,描绘出一幅秀美、富有生机的山川图;乙文“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把向下的岩石比作牛马饮于溪,生动形象写出岩石的奇形怪状。

(或“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把向上的岩石比作熊罴之登于山,生动形象写出岩石的奇形怪状。

二、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问题。

与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施从事①书

吴均

故鄣县②东三十五里,有青山,绝壁干③天,孤峰入汉;绿嶂百重,青崖万转。

归飞之鸟,千翼竞来;企水之猿,百臂相接。

秋露为霜,春罗④被径。

风雨如晦,鸡呜不已。

信足荡累颐物,悟衷散赏⑤。

(选自欧阳询《艺文类聚》卷7)

1.选择加点字的字义

(1)孤峰入汉

(2)企水之猿

(3)春罗被径

(4)风雨如晦

2.用现代汉语翻一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分)

(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归飞之鸟,千翼竞来。

 

3.陶弘景和吴均都是南朝梁时期的文学家,这两封书信在很多方面有相同之处。

请从艺术手法和思想感情两个方面,各选一个共同点,简要分析。

(4分)

 

答案:

1.①②③③

2.

(1)从谢灵运以来,再没有能欣赏这奇丽景色的人了。

(2)还巢的鸟儿,千翼相连,竞相飞来。

3.艺术手法和思想情感各归纳出一个共同点,得2分;结合文本分析,得2分。

艺术手法有:

(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2)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

(3)多种感官角度:

(4)多种修辞手法:

(5)动静结合;(6)色彩变化;(7)远近高低的视角等。

思想感情有:

(1〕热爱自然,娱情山水;

(2)避世退隐,鄙弃名利;(3)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心理等。

示例;艺术手法方面,两篇短文都运用了夸张手法;(分)如《与谢中书书》中“高峥入云”,《与施从事书》中“绝壁干天,都写出了山之高竣(2分);思想情感方面,两位作者都表达了对自然山川的热爱(2分)。

【译文】

故鄣县东边三十五里的地方,有青山,悬崖陡峭,直耸云霄;绿树浓密:

山路崎岖.归巢的鸟儿,千翼相连,竞相飞来:

渴了想喝水的猿猴,成群结队,百臂相接,秋天清展的露水成了霜花,女萝铺满了小路.即使风雨交加,日光昏暗,鸡叫声也不停息,漫步在这么优美的环境里,可以消除烦恼,怡情养性,有所感悟。

 

3、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问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天镜园浴凫堂①,高槐深竹,樾②暗千层,坐对兰荡③,一泓漾之,水木明瑟④,鱼鸟藻荇,类若乘空。

余读书其中,扑面临头,受用一绿,幽窗开卷,字俱碧鲜。

每岁春老,破塘⑤笋必道此,轻舠⑥飞出,牙人⑦择顶大笋一株掷水面,呼园人曰:

“捞笋!

”鼓枻⑧飞去。

园丁划小舟拾之,形如象牙,白如雪,嫩如花藕,甜如蔗霜。

煮食之,无可名言,但有惭愧。

(选自张岱《天镜园》)

【注】①浴凫堂:

天境园中的一个堂名。

②樾:

树荫。

③兰荡:

湖名。

④明瑟:

明镜新鲜。

⑤破塘:

绍兴地名。

⑥轻舠:

小船。

⑦牙人:

商人。

⑧枻:

船桨。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3分)

①晓雾将歇②类若乘空

③无可名言

2.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杂然而前陈着蹴尔而与之

B.徒以有先生也以中有足乐者

C.山川之美园丁划小舟拾之

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余读书其中

3.选出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或分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A.【甲】【乙】两文分别用“清流见底”“水木明瑟”。

突出水的清澈明净。

B.【甲】【乙】两文都选择代表性的景物入文,都从远近、高低、动静、色彩搭配入手,调动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器官进行描绘。

C.【甲】【乙】两文写景,不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特征,营造优美的意境,表达作者独特的情感。

D.【甲】文在写景的基础上进行议论,表达情感。

【乙】则先写景,再描写商人卖笋、仆人捞笋的场面,富有生活情趣。

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分)

形如象牙,白如雪,嫩如花藕,甜如蔗霜。

 

5.古诗文很讲究练字。

“沉鳞竞跃”一句中的“竞”字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3分)

答案:

1.①消散②好像③说出(3分。

每个1分)

2.C(2分)

3.B(2分)

4.形状犹如象牙一样,像雪一样白,像花藕一样嫩,像蔗糖一样甜。

(3分)

5.“竞”字写出了“跃”的状态,鱼儿争相跳出水面,静中有动,渲染了热闹的气氛,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

(3分)

4、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问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三房十四叔非不勤读,只为傲气太胜,自满自足,遂不能有所成。

京城之中,亦多有自满之人。

识者见之,发一冷笑而已。

又有当名士者,鄙科名为粪土,或好作诗古文,或好讲考据,或好谈理学,嚣嚣①然自以为压倒一切矣。

自识者观之,彼其所造,曾无几何,亦足发一冷笑而已。

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诸弟平日皆恂恂②退让,第累年小试不售③,恐因愤激之久,致生骄惰之气,故特作书戒之。

务望细思吾言而深省焉!

幸甚幸甚!

国藩手草。

(选自《曾国藩家书》)

注:

①嚣嚣:

喧哗,吵闹。

这里指沸沸扬扬。

②恂恂:

恭谨温顺的样子③不售:

不中。

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4分)

①四时俱备俱()②夕日欲颓颓()

③或好作诗古文或()④恐因愤激之久恐()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务望细思吾言而深省焉!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

B.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

C.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

D.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

4.所谓“见字如面”,就是“读这封信的内容就像是我当面跟你说话一样”。

甲、乙两封书信“说话”的内容及写作目的有何不同?

请简析。

(5分)

答案:

1.(4分,每个1分)

(1)全,都

(2)坠落(3)有的人(4)担忧,恐怕

2.(4分)⑴(2分)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自”、“复”、“与”各0.5分)

⑵(2分)希望你们(诸弟)一定要仔细思考我说的话并深刻反省自己呀!

(“务”、“省”各0.5分)

3.(3分)B

4.(5分)甲文侧重描绘山川的自然之美(1分),以此表明自己娱情山水的志趣(1分)。

乙文侧重阐述戒除傲气自满之气的道理(或:

告诫诸弟为人处世的道理)(1分),表达自己对诸弟的殷切希望(1分)。

(意思对即可,语言表达1分)

参考译文:

三房十四叔不是不勤读,只因傲气太盛,自满自足,便不能有所成就。

京城之中,也有不少自满的人,有见识的人看见他们,不过冷笑一声罢了。

又有当名士的,把科名看得和粪土一样,或者喜欢作点古诗,或者搞点考据,或者好讲理学,沸沸扬扬自以为压倒一切。

有学识的人见了,认为他们的成就也没有多少,也只好冷笑一声罢了。

所以我们用功,去掉傲气,力戒自满,不为别人所冷笑,才有进步。

弟弟们平时都谨慎退让,但多年小考没有中,恐怕是因为愤激已久,以致产生骄惰的习气,所以特别写信告诫。

务必要仔细想一想我说的话深切地省察!

幸甚幸甚!

 

5、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问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徙知徐州。

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轼曰:

“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

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

“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卒长曰:

“太守犹不避涂潦①,吾侪小人,当效命。

”率其徒持畚锸②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③以守,卒全其城。

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

朝廷从之。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①涂潦,泥沼雨水。

②畚锸,箕畚铁锹。

③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一堵。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4分)

(1)相与步于中庭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轼诣武卫营(4)卒全其城

2、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2分)

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7分)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

(2)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

译文:

(3)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

译文:

4.【甲】文表现了苏轼安闲自适的心境,还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乙】文记述了苏轼率领官兵抗洪筑堤、保城安民的事迹,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

(4分)

答:

答案:

1.答:

⑴散步,漫步⑵只,只是⑶到……去⑷最终,终于2.答:

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7分)⑴译句:

(月光下)庭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职业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