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一日一练学年高中生物第5章群落章末小结与测评浙科版必修3.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4808800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90.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暑假一日一练学年高中生物第5章群落章末小结与测评浙科版必修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暑假一日一练学年高中生物第5章群落章末小结与测评浙科版必修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暑假一日一练学年高中生物第5章群落章末小结与测评浙科版必修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暑假一日一练学年高中生物第5章群落章末小结与测评浙科版必修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暑假一日一练学年高中生物第5章群落章末小结与测评浙科版必修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暑假一日一练学年高中生物第5章群落章末小结与测评浙科版必修3.docx

《暑假一日一练学年高中生物第5章群落章末小结与测评浙科版必修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暑假一日一练学年高中生物第5章群落章末小结与测评浙科版必修3.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暑假一日一练学年高中生物第5章群落章末小结与测评浙科版必修3.docx

暑假一日一练学年高中生物第5章群落章末小结与测评浙科版必修3

第5章群落

[章末质量检测]

(时间:

60分钟 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下面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湖泊中所有的鱼是一个种群 ②内蒙古草原上的全部牛是一个种群 ③稻田中所有的稗草是一个种群 ④决定种群密度大小的因素是年龄结构和性比率 ⑤决定种群密度大小主要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A.②③⑤      B.①④⑤

C.④⑤D.③⑤解析:

选D “鱼”可包含许多鱼种群;“牛”也包含许多牛种群;决定种群密度大小的因素是出生率、死亡率及迁入率、迁出率。

2.对某地新引入的一种鸟在第1~7年的种群增长速率[增长速率=(生出率-死亡率)/时间]进行调查研究,得到的数据如下表:

年份

第1年

第2年

第3年

第4年

第5年

第6年

第7年

增长速率

0.66

1.54

2.81

3.67

2.94

1.65

0.03

下列对该鸟种群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种群的年龄结构是稳定型

B.种群的数量呈“J”形增长

C.种群密度是制约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之一

D.第3~4年中种内斗争最激烈

解析:

选C 由题中表格可知,第1~4年,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不断增大,第4年时达到最大,第5~7年种群数量增长速率虽然逐渐减小,但种群数量依然在增加。

由此可判断,1~7年内,该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年龄结构为增长型,且种群的数量呈“S”形增长;第4年时该种群数量为K/2,第7年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慢,该种群数量接近K值(环境容纳量),故在被调查的这7年中,第7年种内斗争最激烈,其中种群密度是制约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之一。

3.根据表中甲、乙两个国家各年龄段的人口数量统计数据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年龄(岁)

甲(百万)

乙(百万)

≥70

1.9

17.8

60~69

2.7

15.4

50~59

3.8

21.6

40~49

6.5

38.4

30~39

9.7

39.6

20~29

13.8

36.2

10~19

17.4

37.6

0~9

29.7

38.4

A.甲属于人口稳定型国家,乙属于人口衰退型国家

B.甲属于人口增长型国家,乙属于人口稳定型国家

C.甲属于人口增长型国家,乙属于人口衰退型国家

D.甲属于人口衰退型国家,乙属于人口稳定型国家

解析:

选B 甲国家幼年个体所占比例很大,老年个体所占比例很小,从年龄结构上来看属于增长型;乙国家幼年和成年个体所占比例相当,因而属于稳定型。

4.右图表示某一种群在有限环境中增长的曲线。

现围绕此曲线的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K是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数量最大值,其数值是恒定不变的

B.在K值之前,种群的数量逐渐增大,年龄结构由增长型逐渐转为衰退型

C.如果不考虑迁入、迁出等其他因素,在K值时出生率≈死亡率

D.假设这是鱼的种群,当种群数量达到K/2值时开始捕捞,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

解析:

选C 种群的K值不是一成不变的,可发生改变,种群数量最大值是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K值前种群的年龄结构是增长型,到达K值,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结构为稳定型;鱼群的捕捞应在大于K/2时进行,且剩余量应维持在K/2。

5.某种群的年龄结构如甲图所示,增长曲线如乙图所示。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图的年龄结构是增长型,在t2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结构

B.甲图的年龄结构是稳定型,在t2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结构

C.甲图的年龄结构是增长型,在t1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结构

D.甲图的年龄结构是稳定型,在t1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结构

解析:

选C 甲图中,幼年个体数量较多,老年个体数量较少,这种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

在t1时期,种群的出生率高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6.某种群死亡率如图中Ⅱ,出生率如图中Ⅰ,则在哪一时期此种群的个体总数达到其生活环境负荷量的顶点(  )

A.aB.b

C.cD.d

解析:

选C 在图中曲线Ⅰ、Ⅱ分别代表出生率、死亡率,当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此时种群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达到最大。

7.南海某岛气候宜人,土地肥沃,下图是该岛上人口数量的变化曲线,对该曲线分析正确的是(  )

A.在M年内人口数量的增长呈“S”形曲线

B.当人口数量接近N线时,环境阻力对人口数量的影响变得越来越大

C.整条曲线说明人类的增长曲线不符合自然界种群的增长曲线

D.随着时间的延长,岛上人口的数量一定会超过N线的限制

解析:

选B M年内人口数量的增长呈“J”形曲线。

N线是该环境所承受的最大数量值,此数值时,环境阻力对人口数量的影响变得越来越大。

人类的增长曲线符合自然界种群的增长曲线。

随着时间的延长,岛上人口的数量不会超过N线的限制。

8.下图表示云杉林被采伐开垦为农田,以及农田退耕后的演替过程。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中的生态关系起着促进、抑制、改造和重建的作用

B.图中的演替类型既有原生演替又有次生演替

C.演替过程中生物的种类越来越多至平衡

D.新生的云杉林和采伐前的云杉林不完全一样

解析:

选B 人类的活动能够促进、抑制、改造和重建自然环境中的生态关系,因而能够影响演替的方向和速度,图中所示的演替过程中有一定的土壤、植被基础,故应属于次生演替;在演替的过程中,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增多至平衡;人类的采伐活动会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

9.右图为某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K1为长期处于相对稳态时该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允许的最大值,b点由于某种因素的改变,最大值由K1变为K2。

导致K1变为K2的原因最不可能的是(  )

A.该种群的天敌大量迁出

B.该种群迁入了大量同种个体

C.该种群的生物发生了基因突变

D.该地区引入了新物种

解析:

选B K值的增加只能是环境变得更加优越或生物个体的适应能力更强造成的。

10.自然界中生物种群增长常表现为“S”形增长曲线。

下列有关种群“S”形增长的正确说法是(  )

A.“S”形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

B.种群增长速率在各阶段是不相同的

C.“S”形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与时间无关

D.种群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制约

解析:

选B 当种群在一个有限的环境中增长时,随着种群密度的上升,个体间对有限的空间、食物和其他生活条件的种内斗争必将加剧,同时以该种群生物为食的捕食者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这个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从而使种群的增长率下降。

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时,种群数量将停止增长,表现出“S”形增长曲线。

故“S”形增长曲线的出现与时间、食物、生活条件、种群密度、天敌等诸多因素有关。

11.科学家通过对许多作物的产量和种群密度关系的研究,得到下列结果。

将此结果应用于农业生产时给我们的启示是(  )

A.种群密度为4左右时是甜菜生产的适宜密度

B.提高氮元素的供应量可大幅度增加玉米的种植密度

C.欧防风草根的生长与种群密度无关

D.合理密植的目的是提高农作物某些部位的产量

解析:

选D 甜菜主要以根为可利用部分,种群密度为6左右时,产量最高;密度过高时玉米籽粒产量将会下降。

曲线显示种群密度明显影响欧防风草根的产量和品质。

12.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下列有关研究和调查正确的是(  )

A.种群的年龄结构和性比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

B.研究种群“S”形增长曲线在渔牧养殖生产上的应用时,人们发现种群数量保持在K值左右可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C.黑光灯诱捕法可用于调查蚯蚓的种群密度

D.蚜虫、跳蝻的种群密度不适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解析:

选D 种群的年龄结构和性比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在渔牧养殖生产时,人们发现种群数量保持在K/2左右可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黑光灯是夜间用来诱杀昆虫,而不能用于调查蚯蚓的种群密度;蚜虫、跳蝻体型微小,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不适于用标志重捕调查其种群密度。

13.假定当年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λ倍,右图表示λ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0~a年,种群数量增加,其年龄结构是增长型

B.a~b年,种群数量下降,其年龄结构是衰退型

C.b~c年,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呈“J”形增长

D.c~d年,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呈“S”形增长

解析:

选B 0~a年,λ值等于1,种群数量不变,其年龄结构为稳定型;a~b年及b之后的一段时间,λ值小于1,种群数量下降,其年龄结构是衰退型;c~d年,λ值大于1且保持恒定,种群数量呈指数式增加,种群呈“J”形增长。

14.右图所示为自然环境中生物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d处波动主要是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动所致

B.“竭泽而渔”会使鱼虾数量下降至b点以下

C.灭鼠时,如果仅杀死一半老鼠,老鼠的数量将会很快恢复

D.种群的K值时固定不变的

解析:

选D K是环境容纳量,环境容纳量可随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变化,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便会在K值上下波动。

15.假设鲤鱼种群的最大值K=200,N表示种群数量水平,根据下表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曲线上的点

S1

S2

S3

S4

S5

(K-N)/K

0.90

0.75

0.50

0.25

0.10

A.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明显影响出现在S4点之后

B.在S3时捕捞鲤鱼最易获得最大日捕获量

C.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S3点

D.在S1时,鲤鱼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解析:

选C 由题表知,种群数量越来越多,种群增长最快时为(K-N)/K=0.5,此时对应种群数量为K/2,曲线上的点是S3。

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明显影响出现在S3点之前。

16.在一个水池中长期生长着藻类、水蚤、虾、鲫鱼、蚌等,这些生物可看做是一个(  )

A.种群B.群落

C.生物圈D.生态环境

解析:

选B 群落是指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

题中所述的是一个水池中的所有生物,是一个群落。

17.大多数生物群落在空间上有垂直分层现象,称为群落的垂直结构。

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

A.温度、食物B.温度、光照

C.湿度、温度D.光照、食物

解析:

选D 生物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在森林生态系统更加明显。

对于植物来讲,阳光对植物生理和分布起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决定植物分层的主要生态因素是阳光;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动物也有垂直分层现象,这与动物的食物有关。

18.下列陆地生物群落中,生物种类最贫乏的是(  )

A.热带雨林B.荒漠

C.北方针叶林D.温带落叶阔叶林

解析:

选B 荒漠中年降雨量少,水分蒸发量大,生物种类与热带雨林、北方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相比最为贫乏。

19.森林生物群落不包括森林中的(  )

A.微生物B.苔藓植物

C.穴居动物D.落叶和土壤

解析:

选D 落叶和土壤不属于生物成分。

20.图甲表示某一经济鱼类的种群特征,图乙是某时期该鱼类种群的年龄结构曲线。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图乙为c点后该经济鱼类年龄结构曲线

B.在b点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

C.估算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即可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D.d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

解析:

选D 由图甲可以看出:

b点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且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最大,此时种群的增加速率最大;d点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种群数量达到最大。

图乙代表衰退型年龄结构,而c点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此时种群仍表现为数量增加。

在b点时开始捕捞有利于该种群的持续增长,在d点时捕捞鱼类得到的日捕获量最大。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变化的直接因素,此外,迁入率、迁出率等也影响着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的变化,因此,仅估算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并不能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21.【加试题】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某同学用显微镜观察计数,统计发现血球计数板的小方格(2mm×2mm)内酵母菌数量的平均值为13个。

假设盖玻片下的培养液厚度为0.1mm,那么10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个数约为(  )

A.5.2×104B.3.25×105

C.5.2×103D.3.25×104

解析:

选B 2mm×2mm×0.1mm=0.4mm3,即每0.4mm3的培养液中平均有13个酵母菌,那么10mL(104mm3)培养液中酵母菌的个数约为:

13×104÷0.4=3.25×105。

22.【加试题】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完成了A、B、C三组实验。

定期对不同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分别绘制出酵母菌细胞数目变化曲线依次为a、b、c,见图。

关于此图的分析,错误的是(  )

A.探究的课题可能是影响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外界因素

B.三组的培养温度可能不同,a组的培养温度最适宜

C.三组的环境容纳量可能不同,b组的环境容纳量大

D.三组的营养初始供给可能不同,c组的营养初始供给量少

解析:

选B 三组的培养温度可能不同,因b组的种群数量增加的最快,所以b组的温度最适宜。

由三组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可知:

该实验可能是探究影响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外界因素。

因三组微生物的最大数量不同,所以环境的容纳量不同,b组的环境容纳量大。

因能量影响微生物的繁殖,三个组的微生物数量变化与其营养供给情况有关,c组营养初始供给最少,自然个体数量最少。

23.【加试题】有人在研究鼠类数量急剧下降时,发现死鼠不是病原体所致,鼠尸的共同特点是:

低血糖、肝脏萎缩、脂肪沉积、肾上腺肥大、淋巴组织退化等。

这种调节属于(  )

A.外源性调节B.领域行为调节

C.内分泌调节D.气候调节

解析:

选C 当种群密度过大时,由于社会压力加大,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引发内分泌失调,导致鼠的死亡。

24.【加试题】下列与顶极群落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地球上现存的群落大都处于顶极状态

B.一般情况下形成何类顶极群落取决于气候条件

C.当群落演替达到顶极群落平衡点时群落结构最复杂也最稳定

D.顶极群落仍处于不断演替过程中即使没有外力干扰也不能永远保持原状

解析:

选D 当群落演替到与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处于平衡状态的时候,演替将不再继续进行,此时只要无外力干扰,群落永远保持原状。

25.【加试题】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后来又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

现今人类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开始对其进行整理和覆土(含有有机质和种子或繁殖体),并选择适生植物进行人工造林。

以下相关推断错误的是(  )

A.在人类的参与下,荒漠演替成人工林的过程为原生演替

B.在群落演替的最初过程中,植物的物种数逐渐增加

C.人类的开垦活动或者治理活动使该地区群落演替的速度变快,演替的方向发生改变

D.演替过程中,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被分解者转化为无机物,使土壤条件得到改善

解析:

选A 由题可知,该荒漠中含有有机质和种子或繁殖体,因此其演替成人工林的过程为次生演替;该荒漠演替为人工林的最初过程中,乔木等植物的出现使得植物的物种数逐渐增加;人类的活动可以影响演替的速度或者方向;演替过程中,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被分解者转化为无机物,增加了土壤肥力,改善了土壤条件。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5分)右图表示某种群在不同生态环境内的增长曲线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若在不受限制的环境下增长,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应是________;“不受限制的环境”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

若在自然环境中,由于环境的阻力,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则为________。

(2)若研究的种群为一草原牧场的羊群,则此羊群的最大放牧量不应超过____________。

(3)从种群内部分析,自然种群数量达到稳定状态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在食物、生活空间充裕,无天敌等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呈“J”形曲线增长;若在自然环境中,种群数量呈“S”形曲线增长。

草原牧场的最大放牧量不应超过K值(环境容纳量)。

答案:

(1)a 食物、生活空间充裕,无敌害,无疾病等 b

(2)600只 (3)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相对平衡

27.(8分)下图为北温带湖泊的垂直结构(分层现象),据图回答:

(1)夏天,一个层次性较好的湖泊自上而下可以分为________、斜温层、静水层、________等4层。

(2)浮游植物活动的主要场所在________,动、植物遗体的腐败和分解过程主要发生在________。

(3)在冬、夏等不同季节,群落垂直结构的每一个层次上都有各自所特有的动、植物种类,生物的分布和活动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的垂直分布决定的。

这些生态因子在垂直分布上的层次越多,水生群落所包含的________也就越多。

解析:

据图可知,一个层次性较好的湖泊自上而下可以分为表水层、斜温层、静水层和底泥层等4层。

浮游植物都要进行光合作用,所以其活动的主要场所是表水层,而动植物遗体的腐败和分解过程主要发生在底泥层,因底泥层含有大量的微生物。

水生群落的分层现象主要是由光的穿透性、温度和氧的垂直分布决定的。

答案:

(1)表水层 底泥层 

(2)表水层 底泥层

(3)光 温度 含氧量 生物种类

28.(10分)仔细阅读以下事例,利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事例1:

如图表示单位面积的放牧量与植物的积累量的关系,图中的虚线代表未放牧时草原中植物的积累量。

事例2:

我国某海岛的天然林覆盖率在1965年为25.7%,1974年为18.7%,1981年仅为8.35%,并且因遮盖地面程度大大降低,从而导致了坡垒等珍稀树种濒临灭绝,裸实等珍贵药用植物已经绝迹。

事例3:

云南昆明滇池中水葫芦(又名凤眼蓝、凤眼莲,为水生直立和漂浮草本植物,繁殖迅速)疯狂扩散,覆盖水面,遮住阳光,耗去水中氧,使许多鱼类死亡。

加之蓝细菌大量繁殖,导致滇池部分水域水质黏稠,发黑发臭。

(1)放牧引起的群落演替属于________,研究者发现,适当放牧能________(填“促进”或“抑制”)牧草生长,该草原的最适宜放牧量应为图中________点所对应的放牧量。

(2)如果该草原生态系统的放牧量长期在C点以后,会造成怎样的后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认为在草原地区,从草原群落的演替出发,应如何合理利用草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上事例可以说明人类的哪些活动可能会导致现有群落的破坏而引起群落的演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水葫芦与其他水生植物的关系是________。

生活在滇池中的所有生物构成________,其中全部的水葫芦构成一个________。

通过上述例子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根据事例1的图示可知,适当放牧能提高植物的积累量,即可促进牧草生长,A点植物的积累量最大,故该草原的最适宜放牧量应为A点所对应的放牧量。

C点植物的积累量为0,故放牧量长期在C点会使草原退化,严重时可导致草原沙漠化。

要想防止草原退化,就要适度放牧。

根据事例3可知,水葫芦与其他水生植物的关系是竞争。

答案:

(1)次生演替 促进 A 

(2)草原退化,严重时可导致草原沙漠化 (3)在草原地区,应该科学地分析牧场的载牧量,做到合理放牧 (4)过度放牧,乱采滥伐、盲目引入外来物种等 (5)竞争 群落 种群 生物既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29.【加试题】(12分)下图为种群的两种存活曲线,请回答:

(1)如果类型Ⅰ是养牛场的牛群,则表示牧场经营很正常,它属于________型,其特点是________个体很多,而________个体很少,则种群的________会越来越大。

(2)如果类型Ⅱ是养鸡场的鸡群,则表示这个鸡场已陷入危机,经营者必须采取的措施是:

①留下________鸡,处理________鸡;

②要保持________多,________少的性别比例;

③购入或孵化出大量________加以良好的__________,使它们有很高的________,让衰退型转化为________。

解析:

该题中,类型Ⅰ存活曲线符合上述的第一种情况:

存活曲线呈凸型。

在养牛场的牛群中,幼牛个体较多,老年个体较少,所以是增长型。

而类型Ⅱ存活曲线表明幼年、成年的鸡少,是衰退型,所以要加强管理,使其成为增长型,才能使鸡场维持下去。

答案:

(1)增长 幼年 老年 密度 

(2)①幼年、成年 老年 ②雌 雄 ③幼年鸡 饲养条件 成活率 增长型

30.【加试题】(15分)生物种群的数量常常随着环境资源的改变而发生波动。

下图为种群自动调控的图解。

请据图分析回答下面的问题:

(1)由图解可看出,当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时,环境阻力将随之________;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图解表示某村镇老鼠种群数量变化,则从图解可以看出:

灭鼠时只采用鼠药、鼠夹等杀死老鼠的办法,老鼠的数量会很快恢复原有的数量。

请结合图解解释原因,并提出完善的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种群是一个________系统,种群中的个体数量是随________而变化的,这就是所谓的________,它是由________和________的变化以及________的改变引起的。

能够调节种群数量的有________因素和________因素两大类。

(4)下列两图中的甲图表示绵羊引入某岛屿后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①t2后种群数量不能无限增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请在乙图中绘制绵羊进入该岛屿后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曲线。

解析:

(1)当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时,环境阻力将加大。

(2)降低种群数量最根本的途径是减小环境容纳量,简单的灭鼠可能导致种群发展阻力减小,出生率上升,死亡率下降的局面发生。

(3)种群是一个动态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