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辅导范文10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80578 上传时间:2022-10-30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8.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作文辅导范文10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高考作文辅导范文10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高考作文辅导范文10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高考作文辅导范文10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高考作文辅导范文10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作文辅导范文10篇.docx

《高考作文辅导范文10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作文辅导范文10篇.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作文辅导范文10篇.docx

高考作文辅导范文10篇

一、作文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也成了路。

有时,走错路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如果没有走错了路,就不会发现好的路。

世上没有走不通的路,只有不敢走的人。

上面三则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和联想?

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要求:

(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

(2)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

(3)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答案】走的人多了,也就没了路

鲁迅先生说: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可是我要说,世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没了路。

趋利避害,是人之常情。

大道、捷径、坦途,自然为人们喜欢;小道、险路、绝地,往往被人们排斥。

习惯于行通衢大道,贪图于走终南捷径,久而久之,滋长了惰性,消磨了锐气,就可能丧失了开辟新路的热情,断路与失路的危机将随之产生。

因此,要敢于走自己的路,才能寻找到别样的风景。

不趋时,不媚俗,才能走出自己的路。

若是随波逐流,亦步亦趋地行路,必将窒息灵动的个性,扼杀高尚的志趣,而使自己陷入邯郸学步、削足适履的困境。

人各有路,他人的未必就合适你,大家都行的未必你也一定合适。

“条条大路通罗马”,哪一条是与你对路的?

这需要你的理智决断。

而能不为时潮所羁绊,不为流俗所动摇,坚定地抉择自己认定的一条路径去走,这需要的更是勇气。

比尔·盖茨、马云们青年时期的创业之路,不正是他们秉守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的昂扬的斗志去奋勇拼搏才成就的吗?

不知足,不自满,才能走好自己的路。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创新之路无止境。

《礼记》中说: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奔跑于创新之路,最需要的莫过于永不知足的精神。

乔布斯曾说:

“保持初学者心态,放下成功,当个新手。

”XX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常说:

“XX离破产只有30天。

别看我们现在是第一,如果你30天停止工作,这个公司就完了。

”马云也常说:

“我们要么是在危机中,要么在走向危机中。

”正因为他们不自满,不知足,常怀危机意识,锐意创新,积极创生新机制,研发新产品,以满足大众水涨船高,日新月异的消费需求,他们的创业经营之路才掀开了一重又一重的新境界。

英国历史学家托·富勒说:

“走众人所走的路,你就安全了。

”诚哉斯言,但是一味耽溺于众人所走之常路,陶然自足于安逸平和之境,则可能吞噬了创新的潜能,熄灭了进取的动力。

而只有不断自我挑战,自我超越,敢于涉险境,闯新路,才能走得更远!

“深山必有路,绝处总逢生。

”生逢一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黄金时代,创客们更需有一种敢入深山的闯劲,一种勇履绝处的干劲,从而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去激励和感召一批又一批的追随者,才能催生一个革故鼎新的“创造”中国!

【解析】

试题分析:

这是福建高考作文题选取了三句话为命题材料,且这三句话对于考生们来说,是非常熟悉的,这就降低了考生的审题难度。

这三句话都与“路”有关,第一句话是说“路”是可以开创的;第二句话是说即使走错了,也可以有所得;第三句话是说只要勇敢去走,就能找到自己的路。

在确定立意时需注意,此题所给的三句话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考生可就其中一句来立意行文,也可以综合三句话来立意行文。

话题是路,三条路有不同的含义,考生要理解路的象征意义,围绕面对困难、创新、信仰、理想等来立意,找准材料命题的中心,选择自己熟悉的知识、文化背景,贴近自己的思想实际,才能避免空洞。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材料作文写作策略:

①引:

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②议:

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

③提:

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

④联:

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

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得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

⑤深:

深入分析。

怎样深入分析?

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

⑥结:

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

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高中学习阶段,你一定在班集体里度过了美好的时光,收获了深厚的情谊,同窗共读,互相帮助,彼此激励,即便是一次不愉快的争执,都给你留下难忘的记忆,伴你走向成熟。

某机构就“同学关系”问题在几所学校作了一次调查。

结果显示,60%的人表示满意,36%的人认为一般,4%的人觉得不满意。

如果同学关系紧张,原因是什么?

有人认为是自我意识过强,有人认为是志趣、性格不合,也有人认为缘于竞争激烈,等等。

对于增进同学间的友好关系,营造和谐氛围,72%的人表示非常有信心,他们认为互相尊重,理解和包容,遇事多为他人着想,关系就会更加融洽。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不得抄袭。

【答案】略

【解析】这道作文题来自生活,密切关注室友投毒事件,引导学生由社会新闻反思自身。

立意导向很明确,就是在同学关系话题范围内探讨如何处理好同学关系,引导学生珍惜同学的友谊。

立意角度:

(仅列举一部分)

1.从材料第一段立意,同窗共读,互相帮助,彼此激励,不愉快的争执等同学关系往事给留下难忘的记忆,适合写记叙文,容易写出真情实感。

2.从材料第二、三段立意,探讨同学关系紧张的原因,材料提供了自我意识、志趣性格、竞争三个角度,可以就其中一点或多点综合分析,发表议论,深入探讨“同学关系”紧张的原因,较适合写议论文。

3.从材料最后一段立意,如何增进同学间关系,材料提供了尊重、理解、包容、换位思考等方式,侧重于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

较适合写议论文。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小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4月29日,尚先生把手机落在出租车上。

他继后拨打那部手机,对方接听后立即挂断。

他又发短信表示,愿意出2000元“买”回手机。

一小时后,尚先生收到回复,说要归还手机。

后面才知道,捡到手机的人事一位年轻人。

尚先生要酬谢他,但对方交还手机后就转身离去了。

当天晚上,记者联系到那位年轻人,年轻人说:

“我本来无意归还,但看到手机里的照片和信息,发现机主刚刚给芦山地震灾区汇去一大笔捐款,很受感动。

我不能见利忘义,不能用贪心对待爱心。

我也要像尚先生那样多一些真诚和友善。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问题,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略

【解析】2013年大纲版高考作文试题属于材料作文。

材料讲述的是一个爱心传递的故事,其主旨显然与道德有关。

立意的关键点或聚焦点显然在材料的最后一段,即年轻人那几句话上。

拟题参考:

1、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2、生活因大爱而无比温馨

3、心动不如行动

4、大爱无疆春风化雨

5、真诚至善

6、不信东风唤不回

【考点定位】综合考查思维、思辨能力、语言表达与运用能力。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青年人中流行一句话,叫“谁的青春不迷茫”。

可是,驻藏战士说:

我告别霓虹和繁华,在绿色军营戍守雪域边关,我的青春有担当,我的青春不迷茫;快递小哥说:

我告别农村与父母,在城市的街道穿梭往来,我的青春有责任,我的青春不迷茫;青年学生说:

我走进学校与课堂,在知识的海洋自由徜徉,我的青春有信仰,我的青春不迷茫。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简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例文】

莫因迷茫凋朱颜

风沙高原,霜雪哨岗,有一种青春因担当而不迷茫于绝徼藏边;盛夏亢阳,深秋寒雨,有一种青春因责任而不迷茫于车水马龙;迟明书声,夤夜青灯,有一种青春因信仰而不迷茫于朝暾夕月。

在部分同龄人喟叹“谁的青春不迷茫”时,驻藏战士、快递小哥和青年学生的话语给我以慰藉,并使我相信:

在这弹指而过的刹那青春中,我们应有所追求,莫因迷茫凋朱颜。

有所追求,拒绝迷茫青春,需要一双注目理想的眼。

目光停驻之处,定是心之所向,若要吹散迷茫的愁云惨雾,便需要在青春中席卷起理想的旋风。

不由想到了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学子们带着报效家国的理想,高唱着“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的校歌,在偏僻闭塞的西南小城弦诵不绝,从未迷茫。

看,木头临时拼装的科研仪器前,是杨振宁执着探索的消瘦身影;雨点叮当作响的铁皮屋顶下,是邓稼先求知若饥的不倦眸光。

一双望向理想的眼,可助我们目视云汉,手扪星辰,无视迷茫。

有所追求,拒绝迷茫青春,需要一双踏实前行的脚。

西风碧树中独上高楼,望到的理想之光总是远在天涯路尽处,如要摆脱迷茫接近它,还需脚踏实地地前行。

又想到了晚唐杜牧,这个也曾有过“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的鸿鹄理想的樊川居士,却因为不懂脚踏实地而在扬州任职期间迷茫于歌楼酒馆,最终蹉跎青春,毫无建树,只留下一声“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的喟叹。

要在青春岁月远离迷茫的泥淖,不能做好高骛远的空想家,而要当踏实前行的跋涉者。

有所追求,拒绝迷茫青春,需要一颗百折不挠的心。

追求理想的青春路途注定坎壈,此时,我们的内心要不畏蹭蹬,无惧挫折。

正如西晋左思,为赋三都,从未迷茫,不顾父亲“思所晓解,不及我少时”的鄙视,不顾文豪陆机“须其成,当以覆酒瓮尔”的嘲讽,穷十年之功,“门庭藩溷,皆著笔纸,遇得一句,即便疏之”,终《三都赋》出,洛阳纸贵。

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说:

世界让我遍体鳞伤,但伤口长出的却是翅膀。

青春之河中的奔流逆潮会将我们一次次拍向乱石,但不屈的心可助我们破迷茫之浪,击水中流。

孟郊曾吟道: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当那抹如山军绿再次屹立于绝徼藏边,当那道如风之影再次穿梭于车水马龙;当那阵如歌书声再次回荡于朝暾夕月,我不禁想起了梁任公的击节高歌:

“美哉我中国少年,与天不老;壮哉我少年中国,与国无疆!

”愿我们每个青年人都可以让眼注目理想,用脚踏实前行,凭心百折不挠,让自己的青春在追求中无憾无悔,不再迷茫。

且放青春追求间,莫因迷茫凋朱颜。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

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

【审题】

本题为材料作文。

这篇材料之中蕴含多个观点,首先要确定的一点就是这些观点的核心话题是“青春”,其他三个话题“责任”“担当”“信仰”都是围绕这个核心话题展开。

从文章隐含的态度来看,作为青年应该以天下为己任,有责任有担当,不能以“谁的青春不迷茫”为借口虚度年华。

在写作时候最好是对一个事物的几个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辩证的立意,这样文章会显得深刻、全面。

立意时首先抓住材料中的一个关键词语“青春”,充分展示作为年青人的时代特点。

换句话说,即展示青年的朝气蓬勃的特点,而不是以一个成年人的冷峻态度来谈人生。

另外,从命题材料的选择角度来看,三则材料都是展示当代青年的风采,所以在立意与选材上一定要与时俱进,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立意】

有梦想的青春有方向;青春要有追求,不能迷茫;有信仰的青春不迷茫;有担当,负责任的青春不迷茫。

【结构】

题目切题,《莫因迷茫凋朱颜》,第一段联系材料,引出观点,“这弹指而过的刹那青春中,我们应有所追求,莫因迷茫凋朱颜”。

中间三段,并列式论述有所追求需要怎么做,“有所追求,拒绝迷茫青春,需要一双注目理想的眼”“有所追求,拒绝迷茫青春,需要一双踏实前行的脚”“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职业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