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小学科学教学评价》复习提纲二.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4797394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1.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小学科学教学评价》复习提纲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新课程小学科学教学评价》复习提纲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新课程小学科学教学评价》复习提纲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新课程小学科学教学评价》复习提纲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新课程小学科学教学评价》复习提纲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程小学科学教学评价》复习提纲二.docx

《《新课程小学科学教学评价》复习提纲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小学科学教学评价》复习提纲二.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课程小学科学教学评价》复习提纲二.docx

《新课程小学科学教学评价》复习提纲二

《新课程小学科学教学评价》复习提纲

(二)

一、填空

1、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 科学素养 )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2、教学的依据从(本本 )(以书本为本位)转变为( 人本 )(以学生发展为本位)。

3、教学效果从只重视学习结果转变为同样重视(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 )。

4、变教师是课堂的控制者和知识的灌输者为学生学习的( 引导者)、促进者和( 参与者),是学生学习的伙伴。

5、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

基本模式,经历(提出问题)→(猜测假设 )→论证→进一步论证→( 得出结论)等探究流程。

6、(知识)、( 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就是课程的要素来源。

7、评价关键要促进“两个发展”。

一是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

8、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其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以利于改进教学、促进学习,最终实现课程宗旨,即( 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  )。

9、科学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分为六个部分:

(  活动性 )、兴趣性、生活性、(  合作性 )、( 发展性  )、(  创新性   )。

10、从重视信息的单向传递转变为重视信息的(  多向交流    )。

11、信息技术是“知识的灌输者”,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 接受式),信息技术也可以是“学习的辅助者”,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 研究式 )。

12、“英特尔未来教育”的课程特点模块化结构、实用性目标、教法革新、(以学生为本位)、以活动为中心、(信息化教学设计)。

13、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并调节那些( 无效的)教学行为可以说就是教师发展的过程。

14、发展性教师评价是一个反思的过程、(发展的 )过程、共同建构的过程,充满(人文关怀 )的过程,科学民主平等的过程。

15、新课程提出建立“(以学论教)、教为了促进学”的响亮口号。

16、课堂教学评价既要关注( 结果),更要关注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过程 ),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17、课堂教学本身是学生生命整体的体验和发展过程,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让学生充分地参与体验、探究、操作、思考,彻底改变(教师主讲、学生主听)教师画好了道学生跟着走的局面。

18、课堂教学,可以抓好“一个关键、两个建构、三个培养、四个体现、五个结合”。

“一个关键”是( 以学论教)。

“两个建构”,即( 认知  )建构和( 心理 )建构。

19、新课程提出,关注学生在( 课堂上的表现 )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在课堂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等,既关注(教师在教学中的行为,也把关注的重点放在教师的行为对学生的“学”所起的作用之上 )。

20、(教师自我评价)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机制,是发展性教学评价的关键。

只有充分听取教师的自我剖析,才能提出贴切的、富有建设性的评价意见。

21、课堂教学评价六要素:

(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能力、( 教学效果 )。

22、案例分析、( 课堂观察)和( 成长记录袋)是当前课堂教学评价改革中常用的评价方法。

23、通过多种方式呈现教材,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 自主学习 )为基础的新型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把( 静态的 )知识结论建立在(动态的)思考之上,把抽象的概念建立在形象的感知之上,将教材内容生活化、动态化、情境化、形象化,可以大力推进教学活动由教向学的转变。

24、新课程需要创造性教师,创造良好(教学环境),创造新型教育理念,创造性( 使用教学资源),创造性使用评价策略。

二、简答题

1、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有哪些?

①发展性原则。

②多元化原则。

③个性化原则。

④过程性原则。

2、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评价出现了哪几个转变?

①由过去主要评价教师的“教”向重点评价学生的“学”转变。

②由过去注重“双基”和“学科能力”目标落实的评价,向既注重“双基”和“能力”的形成,也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的发展转变。

③由注重教师对教材使用和教学方法选择的评价,向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和教学媒体的有效利用转变。

3、说课设计有哪些特点呢?

答:

说课实际上是教师对自己所要上的课的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做说明,要达到让别人懂得我为什么要这样设计本课的目的。

说课是教师对自己要上的课的教学设计的说明和解释。

说课实际上就是要表述出教学设计的过程。

说课设计应该有这样的一些特点:

它不仅是教学设计,而且是教学设计的设计或者说是教学的“元设计”,而寻找教学设计的依据的过程其实就是教学设计的过程——我们根据这些“依据”来进行教学设计的,说课设计其实就是把这一过程按反方向重述一遍——先说设计再说依据。

4、课程资源是什么呢?

答:

按文献所述,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

或者把课程资源解说“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

”按这两层意思可以进一步说,课程资源是教师在实施课程时为达到课程目标所蹦运用的一种资源。

5、科学课程有哪六大基本理念?

答:

●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

●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

●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6、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应注意什么?

①.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②评价内容的全面化

③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④评价时机的全程化

7、说课主要应有哪些内容?

答:

第一,说教材,其中包括:

l教材的性质与特点

l教学目标

l教学重点与难点

第二,说教学策略

第三,说学法指导

第四,说教学过程的设计

8、课程资源怎样分类?

答:

课程资源基本的分类,可以是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教科书资源和非教科书资源等。

按课程资源的形成可分为预成性资源和生成性资源。

按课程资源适于表述的情况可分为可语言表述性资源和不可语言表述性资源。

9、怎样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呢?

答:

充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在执行时应该强调这样几点:

l第一,关注教师发展:

无论实施怎么样的课程,教师是最主要的条件性课程资源,没有教师的努力再好的课程也无法实现。

而课程资源又是由教师开发和利用的,因此开发建设教师资源旧有双重的重要性,既是课程资源的开发又是“元课程资源”的开发,是为实施新课程而努力的第一要义。

l第二,加强教材建设:

因为课程资源是为实施课程而开发的,实施课程即教学,未闻可以离开教材进行的,实际上,开发课程资源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教材建设的过程,教材可以说是课程资源开发的成果、结果和载体。

l第三,创造交流条件:

按前述师生的教学交流是开发课程资源的重要前提,因此要为这些交流窗在良好的条件,这方面有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它们的解决过程也就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

10、说课与评课教学活动的关系?

答:

说课是对教学设计的依据的解释,评课是对实施教学设计结果的判定,它们的联系就在于教学设计。

如果说“课前说课”是备课的一种形式,那么说“课后说课”就是评课的一种形式。

而评课的主体可以是教师自己也可以是学生、教研小组、同行、专家等。

而说课无论是课前还是课后,都是由授课教师自己进行,所以说课后说课可以看做是教师的自我评课。

11、评课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

答:

评课应该从这八个方面着手:

l科学内容的科学性

l教学设计的合理性

l思想教育的渗透性

l师生活动的和谐性

l对突发事件处理的灵活性

l语言表达的正确性

l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l教学手段的先进性

12、发展性教学评价的主要思路是什么?

发展性教学评价的主要思路是

l评价形式的开放(多样化)——实现全员评价

l评价内容的开放(多元化)——实现全人评价

l评价时空的开放(多向化)——实现全程评价

13、谈谈怎样理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答:

从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来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培养公民信息素养的重要途径。

信息素养是指能够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所需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主要包含以下六个方面的能力:

l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

能熟练使用网络等信息工具

l获取信息的能力。

l处理信息的能力

l生成信息的能力

l信息协作的能力

l信息免疫的能力

14、说课与备课教学活动的关系?

答:

说课与备课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从形式上看,备课是教师上课前的教学准备,是课前的活动;说课是对课堂教学设计的说明,可以是课前也可以是课后进行,课前进行的说课可以看做是备课的一部分,课后进行的说课不是备课。

从内容上看,备课是进行教学设计,说课是对教学设计进行解释,而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备课)也就是寻找设计依据的过程(说课),所以二者是一直的,把贝壳过程说出来就是说课的一种。

从参与者来看,备课可以是任课教师个人的活动,也可以是若干任同样课的教师的集体活动;说课则必须有多人参加,参加者不必是任同样课的教师甚至不必是教师。

但是集体备课可以采用“每人说课大家讨论”的形式进行。

15、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评价应关注些什么?

答: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评价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单纯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还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注重学生学科共通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共处、学会做事,从而实现全面的、和谐的发展。

也就是在评价内容上,要兼顾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尤其关注课堂教学对学生学会学习和终身发展能力的影响。

16、教师锤炼课堂教学水平的途径有哪些?

l加大“头脑风暴”

l展开“教海探航”

l树立“生成意识”

l锻炼“磨课功夫”

l打造“全新品牌”

三、辨别题

1、学生也是课程资源。

                 (对 )

2、师生的关系是主动与被动的关系。

             (错)

3、一个教学设计的完成是一个新的教学设计的开始。

    (对)

4、科学课教学既要重视结果,更要重视探究过程。

     (对)

5、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对)

6、评课实际上是对教学有效性的评价。

         (对)

7、如何看待教学评价中运用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对)

8、“教师是学生的镜子,学生是教师的影子”。

   (对)

四、观点论述题

1、有人提出“隐性教案”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

隐含着教师的教育理念、专业知识水平情感态度、教育机智、表达能力等。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答:

在课改新形势下的备课,不再是备课本上静态的文字和固化的程序,而应在学生课堂教学活动中动态生成。

所以,新的备课不再是写在教师的“纸”上,而应写在师生的“心”中,在课堂教与学的活动中、在师生心与心的“碰撞”中生成。

2、教学有终点吗,请论述。

答:

教学只有某一环节的暂时的终点,它应该是另一教学活动的起点。

3、课改新形势下的备课是不是越简单越好,教师在备课上花费的时间是不是可以大大减少?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答:

课改新形势下的备课不是越简单越好,教师在备课上花费的时间并没有大大减少,教学的环节设计可能是越来越简单,但是在简单环节下对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师要花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思考,去恰当地处理。

4、请谈谈科学课中“对一个问题探索到什么程度才停止”的问题?

答:

在科学课中,只要时间允许,只要活动开展有意义,对一个问题的探索可以尽量展开。

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太小的空间内,教室外才是孩子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更广阔的天地。

不要把上下课铃声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小学生的探究科学的活动往往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

学生对问题已有的经验和认识是重要的教学前提,同时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课后开展后续的活动。

也要让学生知道,科学探究的答案不是惟一的,允许孩子存有己见,既关注别人的答案又反省自己的答案。

5、尊重教材,还是尊重学生。

答:

尊重学生。

要明白教学的目的都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在孩子眼中,科学的世界永远是妙趣横生的,不要拘泥于教科书上规定的教学内容。

6、没有一定难度的课,不可能是一节好课,怎样评价一节课?

答:

评课最基本的标准就是学习目标——对一堂课的评价最主要的是看在这一课上学生是否达到了学习目标。

因而学习目标的设计就成为重要的评课内容。

还要评价教学的全过程。

具体怎样评价一堂课呢?

那就是按人们常说的实现拟订的评课标准来进行评价。

没有一定难度的课,不可能是一节好课。

因为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而不仅仅是教给学生某些知识。

学生的发展要在教师指导下不断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如果经过种种处理,使学习没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舒舒服服、顺顺当当地解决问题,得到知识,学生的发展是有限的。

因此,一堂好课是应该给学生学习设定一定的难度的,确定这个难度是否合适,不是凭老师的主观想象,而是学生的实际。

7、一堂“好”课要求教师具备的教学能力是什么?

答:

一堂“好”课要求教师具备的教学能力有:

合理处理、驾奴教材的能力;目标把握和定位能力;教学方法、手段的合理选择应用能力;机智的课堂调控能力;合理运用评价机制的能力;合理把握角色定位能力;具有较好的教学素养。

8、有人说,看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高不高,教学艺术好不好,其实只要看他的生成意识有没有,教育机智强不强。

对此,你的态度怎样?

答:

很有道理。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把学生看做“对象”、“主体”,还要看作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

学生在进入教学的初始状态,是教学能否对学生发展起真实、有效作用的基础性资源,也是课堂上师生交互作用的起点;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等,无论是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通过教学后学生呈现的变化状态,则是评价性资源和下一个教学流程的基础性资源。

有了这种“活资源”意识,教师才会在课前、课堂和课后,把自己的心思不只是放在教材、教参和教案上,而是努力放在研究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上。

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很好地把握生成性资源,及时把握时机,引领学生进行研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这样也就体现了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程度和教学的艺术。

五、案例分析题

案例1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学内容: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教学目的:

1、通过四个活动了解固体、气体、液体能传播声音。

2、能够用实验、搜集资料等科学方法对现象作出解释,检验假设的合理性。

3、体验科学探究中利用证据及运用想像建立假设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身边现象的探究情感。

教师准备:

土电话、水槽、石头、铃、钟罩、闹钟、抽气机。

学生准备:

线、纸杯、筷子、钢尺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谈话: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认真听,你听到了什么?

(1)教师走到学生中间用手机发出音乐铃声。

(2)你听到什么,从哪里发出来的?

想想声音是怎样传到你的耳朵里的,通过什么传过来的?

四周的同学都听到了说明声音传播方向是?

从而让学生理解“传播”的含义。

2、听听写字的声音

(1)明确要求:

组内1人在桌面纸上写字,其余同学用不同的方法听声音;思考通过不同途径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2)学生小组交流:

自己听到的声音是通过什么途径传递过来的?

不同途径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3)然后各组汇报后得出:

固体比气体传播的声音响(本领强)。

二、用“土电话”验证上面结论,并引出液体能否传播声音。

(1)师:

现在教师请二个同学上来听听纸杯里的声音。

操作方法:

教师在线的中间拴一把钢尺,用筷子轻轻在钢尺上敲一下,先让二学生听从空气中传来的声音,在两端装上纸杯,学生将纸杯贴在耳朵上,另一只手捂住另一只耳朵,听纸杯中的声音,并说说感受,以激发其余学生的参与欲望。

(2)学生自制土电话,再次感受“固体比气体传播的声音本领强”。

(3)小结:

声音能在固体、气体中传播,我们还想研究什么?

(学生:

声音能否在液体中传播?

三、设计实验,研究液体能否传播声音。

(1)学生分组讨论实验方案。

(教师走到学生中去,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指导。

(2)交流实验方案(方法)。

(3)调整实验方案后进行实际操作,并作好记录。

(4)小组交流、汇报,使学生认识液体也能传播声音。

(5)小结:

通过研究,我们知道声音能在固体、气体和液体中传播,还知道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比在气体中传播的本领要大。

如果声音离开了这些物质能传播吗?

四、演示“玻璃钟罩”实验

1、先让学生听听玻璃钟罩里小电铃的声音;

2、抽掉玻璃钟罩内的空气(抽不尽的),再让学生听听小电铃的声音(轻了);

3、师:

现在玻璃钟罩内还有少量空气,如果再抽,直到玻璃罩内变成“真空”,声音会怎样?

(用学生熟悉的“真空包装”食品为例,说明“真空”的含义)

4、小结:

声音的传播离不开物质,不同的物质传播声音的本领不一样,请看书上第61页的一段话(声音在不同物质里传播的速度不一样),你又得到了什么信息?

五、应用

1、因为声音在钢铁中的传播速度远远大于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所以人们耳朵贴在铁轨上判断远处有没有火车开过来。

2、试想:

狗是管家的能手,它休息时总是把耳朵贴近地面,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3、出示“听诊器”实物,心跳声是通过什么途径传到医生的耳朵里的?

想不想自己做一个“简易听诊器”?

(提示:

用普通漏斗接上胶管做成一个简易听诊器。

漏斗的一端放在自己胸部,胶管的另一端塞在耳中,听听心脏跳动的声音。

4、教师小结并介绍:

心跳的声音是经过漏斗和胶管中的空气传过来的,漏斗有扩大声音的功能。

纸杯里的声音也是这样的道理。

建构主义认为,科学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学习环境下,在教师和学生伙伴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自己建构意义而获得的。

问题分析:

1、试分析这位教师采用的教学模式。

答:

这位教师采用了“科学探究,合作学习”的学习模式。

2、试分析这位教师选择的教学策略。

答:

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采用了两个教学策略:

一是“实验——教师提问——引领学生做出假设——引领学生进行实验验证”的学习策略。

二是“实验引出新的问题——再次实验——再次验证——引领学生理解知识主题——用知识解释前面的实验——拓展应用”的学习策略。

案例2

《怎样加快溶解》教学设计案例。

教学过程设计及教学分析:

一、创设情景,引入探索。

1、出示一杯纯净水,请一位学生上来喝一喝,说说水的味道。

2、在纯净水中加入两个糖块,马上让这位学生再喝一喝,说说现在水的味道。

3、教师设问:

加了两块糖,水为什么还不是很甜呢?

4、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

5、教师提出探究的任务:

你有什么办法能加快糖块在水中的溶解呢?

6、学生提出自己的方法,教师板书:

搅拌、加热(热水)、切碎、……

评:

现代教学提倡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在真实的情景中让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

因此,老师有义务和责任加强活动内容与生活间的联系,将学习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并尽可能地置身于生活的情景中。

这部分的教学旨在建立学习主题与日常生活及经验间的联系,以日常生活中学生熟悉的经验入手,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经历“问题——假设——验证”的过程。

在为学生指明了探索的方向的同时,也能促使学生将生活经验用科学概念表达述出来。

二、探究哪块糖溶解得快

评:

根据课题引入的材料,将教材中的肥皂改为糖块,一可以增强课堂的连续性,二可以减小材料更换的干扰因素。

1、教师设问:

你们提到的方法真的都能加快糖块溶解的速度吗?

你有办法让人信服呢?

2、学生提出自己的设想。

3、教师设问:

如果把热水、搅拌和切碎几种方法综合起来实验,能说明每种方法都有加快糖溶解速度的作用吗?

4、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

5、教师再设问:

要看清每种方法是否加快了溶解,加快了多少时间?

你们觉得还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6、学生小组讨论。

评:

此时学生最有可能只是提出做实验,但是对于“必须对提出的每一种方法分别进行实验和这种实验必须是有参照的对比实验这两点是模糊的”。

所以,此时教师须体现出指导的作用。

同时,四年级学生已有的水平决定了他们提出的方案可能是不完善的,并缺乏思维的方向性,因此3和5的提问中都隐含着对学生思考方向的提示。

同时在3的基础上,5更注意提供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和难度,需要努力才能达到。

7、学生交流,提出要用冷水与热水、搅拌与不搅拌、切碎与不切碎的对比方法。

8、引导学生注意对比实验中的注意点。

(1)、教师设问:

比方冷水与热水的对比实验中,你们认为哪些条件要相同,哪些条件必须不同呢?

(2)、学生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设想。

(3)、教师再次设问:

另外两个对比实验中,你们认为哪些条件要相同,哪些条件必须不同呢?

9、在选择基础上协调成4个组做搅拌与不搅拌的比较;4个组做切碎与不切碎的比较;4个组做热水与冷水的比较。

教师巡回指导。

10、各小组交流研究结果。

教师谈话小结。

评:

教学设计要以学生的学习障碍为重点,确定教材的加工、剪裁和取舍。

除了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之外,学生的探究活动的主要障碍在哪里?

教师心理必须十分明白。

这才是真正需要教师去花时间,下功夫进行指导和引领的地方。

“如何进行对比实验”既是本课的重点亦是难点,这是小学科学课中第二次如此明确地提出对变量的控制这一问题。

教材将其安排在“哪一块肥皂溶解得快”这一活动中具体落实,因此如果在这一活动的三个过程中做足文章,用足时间也是十分合理的,但这样一来,课堂40分钟就难以完成教材提出的所有任务的,因此根据学生实际对内容进行整合是可行的方法。

三、研究怎样加快食盐的溶解。

1、教师谈话:

你熟悉的可以溶解在水中的物质还有什么?

2、学生说说。

3、教师谈话:

现在我们用食盐来进行一场比赛。

比一比,哪个小组先把它完全溶解在水。

你觉得怎样才能使比赛更公正?

4、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明确需要控制食盐的数量、水的多少、开始实验的时间等因素,而加快溶解的方法可以是不同的这的重要点。

5、各小组讨论加快溶解的方案。

6、各组比赛。

7、请速度快的小组说说自己是怎么想和怎么做的?

速度快的经验是什么?

8、请速度慢的小组说说自己是怎么想和怎么做的?

速度慢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评:

本活动是对前边三种加快溶解方法的综合运用,同时也是再现变量控制下的模仿性的探究过程。

用比赛的方法可以增加活动的趣味性,加强学生小组间的合作。

这里还需体现学生经历“问题——假设——验证”的过程。

四、体验与记录奶片溶解的时间。

评:

为了让学生体验到更多物质的溶解情况,将教材中的糖块改由奶片代替。

1、小结前面部分的活动。

2、教师谈话:

以上这些加快溶解的方法是否也适合另外的物体比如奶片呢?

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加以验证?

没有比刚才更简便的方法呢?

3、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

4、教师出示记录表,让学生研究表格,提出对这个本活动的注意点或建议。

5、学生推测结果,并说明理由。

6、分发奶片,实验。

7、交流结果。

评:

出于时间上的考虑,将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