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设计 2.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79300 上传时间:2022-10-30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841.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人教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设计 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最新人教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设计 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最新人教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设计 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最新人教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设计 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最新人教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设计 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人教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设计 2.docx

《最新人教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设计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人教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设计 2.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人教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设计 2.docx

最新人教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设计2

4、约分

第一课时最大公因数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60~62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结合具体生活情境,通过确定取值范围、动手操作验证、全班交流,经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产生,并理解其意义。

过程与方法: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通过独立尝试、全班交流,探究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并会求100以内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感知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学习的过程中,渗透集合思想,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1.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2.通过独立尝试、全班交流,探究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并会求100以内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公因数及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建立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与实际生活问题的联系。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1.教师提问:

什么是因数?

因数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顾前面的知识,在小组中交流后汇报,老师总结使学生了解因数的几个特点:

(1)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2)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3)一个数除以它的因数,商一定是自然数(0除外)。

2.写出16和12所有因数。

学生独立练习,然后交流检查。

教师提问:

你是怎样找一个数的因数的?

(组织学生交流,再说一说)

二、新课讲授

1.教学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1)出示教材第60页例1。

(2)找出8的因数。

(1、2、4、8)

(3)找出12的因数。

(1、2、3、4、6、12)

(4)再找12、8的因数中两个数的公有因数。

(1、2、4)

电脑课件呈现:

指出:

1、2、4是8和12公有的因数,叫做它们的公因数。

其中,4是最大的公因数,叫做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教师适时引出课题,并板书:

最大公因数。

2.组织小练习。

(1)完成教材第61页的“做一做”第1题。

(2)完成教材第61页的“做一做”第2题,说一说哪几个数写在左边,哪几个数写在右边,哪几个数写在中间。

(3)完成教材第63页练习十五的第1题。

请学生填在教材上,说一说是怎样找的。

3.教学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1)出示教材第60页例2:

怎样求18和27的最大公因数?

(2)学生先独立思考用自己想到的方法试着找出18和27的最大公因数。

(3)小组讨论,互相启发,再在全班交流,学生可能会说出:

方法一:

先分别写出18和27的因数,再圈出公有的因数,从中找到最大公因数。

方法二:

先找出18的因数,再看18的因数中有哪些是27的因数,再看哪个最大。

方法三:

先写出27的因数,再看27的因数中哪些是18的因数。

从中找出最大的。

(4)引导学生看教材第61页的“你知道吗”,指导学生自学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24和36的最大公因数=2×2×3=12

指出:

两个数所有公因数的积,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5)巩固小练习:

完成教材第61页的“做一做”第2、3题。

第2题: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站队,并说出这样站队的道理。

第3题:

学生先独立观察每组数有什么特点,再进行交流。

小结:

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有哪些特殊情况?

两个数成倍数关系时,较小的数就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当两个数只有公因数1时,它们的最大公因数也是1。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63页练习十五的第2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集体交流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并将这8组数分为三类:

一类是最大的公因数是1,(如5和9,15和16);一类是最大公因数是较小的数本身(如34和17、16和48、13和78);另一类是一般情况。

此题渗透了互质数组成的几种情况,练习时,教师可先让学生回忆质数和合数的概念,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反馈。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畅谈学习所得。

五、课后作业.完成教材第63页练习十五的第3、4题。

板书设计

最大公因数

两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它们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公因数,叫做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8和12的公因数:

1、2、4

8和12的最大公因数:

4

第二课时最大公因数

(2)

教学内容:

利用最大公因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材第62页的例3,及教材第63~64页练习十五第5~11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理解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培养学好数学的信心以及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能正确判断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要利用最大公因数知识来解决,并能说出这样想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什么是公因数?

什么是最大公因数?

2.找出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5和1521和2830和188和9

11和3360和4812和424和15

在现实生活中,有的问题需要用最大公因数的知道来解决,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

最大公因数

(2)。

二、新课讲授

出示教材第62页例3。

(1)引导学生审题,理解题意。

在贮藏室的长方形地面上铺正方形地砖。

要求既要铺满,又要都用整块的方砖。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如何拼摆。

每组4人,在课前印好画有长方形的方格纸,每人选择一种边长的方砖,试一试,只要画满一条长边,一条宽边就可以。

教师巡视指导,辅导学生。

(3)多媒体演示拼摆过程,进一步验证学生动手操作的情况。

(4)教师:

应该怎样选择方砖来铺地呢?

通过交流,得出结论:

要使所用的正方形地砖都是整块的,地砖的边长必须既是16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

(5)12和16的公因数有1、2、4,其中最大公因数是4。

所以可选边长是1dm、2dm、4dm的地砖,边长最大的是4dm。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63~64页练习十五第5、8、9题。

1.完成教材第63页练习十五的第5题。

此题是有关两数最大公因数的实际问题。

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题意,要剪成“同样大小的正方形而没有剩余”。

正方形的边长必须既是70的因数又是50的因数,要使正方形的边长最大,所以要找70和50的最大公因数。

学生弄清题意后,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反馈。

4.完成教材第64页练习十五第8题。

此题检验学生公因数是1的数的几种情况,答案不唯一。

5.完成教材第64页练习十五第9题此题检查学生当两数是倍数关系、互质关系、一般关系情况下求最大公因数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作业:

完成教材第63~64页练习十五第6、7、10、11题。

板书设计

最大公因数

(2)

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它们的公因数,公因数中最大的因数叫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1)两个数没有特殊关系,用列举法找出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2)两个数是倍数关系,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较小数。

(3)两个数公因数只有1,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1。

 

第三课时约分

教学内容:

最简分数的意义和约分的意义(教材第65页的例4及“做一做”,第66页练习十六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通过学生自主尝试以及自学交流,使学生理解约分和最简分数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掌握约分的方法,并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约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导—教的问题解决的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感悟到合作学习的魅力。

教学重点:

理解约分和最简分数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准确判断约分的结果是不是最简分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提问:

你能很快找出下面各组数的最大公因数吗?

9和1815和217和9

4和2420和2811和13

2.提问:

你是怎样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

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有几种情况?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

小结:

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时,有两种特殊情况:

一种是两个数成倍数关系,较小的数就是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另一种是两个数的公因数只有1,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就是1。

二、新课讲授

1.出示教材第65页例4:

把化成最简分数。

(1)学生先尝试把2430化成最简分数,引导学生想出多种方法进行约分。

方法一:

用分子、分母的公因数,逐次去除分子和分母,然后得到最简分数。

方法二:

用分子、分母的最大公因数,分别去除分子和分母,得到最简分数。

(2)教师:

怎样进行约分?

引导学生概括出方法:

用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1除外)去除。

(3)指出:

像这样,把一个分数化成和它相等,但分子和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板书)

约分时,还可以怎样写呢?

请同学们看教材第65页的例4,试着自己写一写。

学生汇报约分的写法,老师板书。

提问:

怎样约分比较简便?

小结:

如果一下子能看出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直接用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去除比较简便。

2.完成教材第65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第2题先判断哪些是最简分数,再把不是最简分数的化成最简分数。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66页练习十六的第1—4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叫最简分数和怎样约分。

在约分时,直接用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去除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得到最简分数,这种方法最简便。

板书设计

约分

(1)

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像这样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把一个分数化成和它相等,但分子和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第四课时约分

(2)

教学内容:

约分练习课(教材第66~67页练习十五第5~14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教学,巩固学生对最简分数和约分的概念的理解,能熟练应用约分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约分的数学根据是分数的基本性质,形成约分的技能,感受约分的应用价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正确、熟练地进行约分。

 

教学难点 :

巩固学生对最简分数和约分的概念的理解,能熟练应用约分的方法,正确地约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提问:

什么叫最简分数?

什么叫约分?

怎样约分?

2.指出下面哪些分数是最简分数。

3.记住约分的规则:

约分时,通常要约成最简分数。

二、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66~67页练习十六第5~14题。

(1)第7题:

此题是判断哪几个分数是相等的,然后在直线上把这个点画出来。

练习时,教师先引导学生观察,将这几个分数进行约分,然后在直线上画出表示该数的点,本题给出的5个分数,三个相等,另两个相等,所以直线上只要画2个点就可以了。

(2)第9题:

此题也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练习时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插图中的两个时钟,求出小明每天的睡眠时间,然后再和全天24小时进行比较。

(3)第14题:

这题要求学生逆向思考,教师先让学生理解题意,“用2约了两次,用3约了一次。

”说明原来的分数在约分过程中分子和分母同除以2×2×3=12,才得到,要求原来的分数,就要把53、64、18、129、107、1015、1516的分子、分母都乘12,即可得到原来的分数。

2.完成教材第66页练习十六第5题。

此题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练习时先让学生根据分数的意义直接写出答案,也可以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列出除法算式,再写出答案,要求学生做出的结果必须用最简分数表示,反馈时,让学生说说思考的过程。

3.完成教材第66页练习十六第8题。

此题是“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实际问题。

学生人数必须既是练习本总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职业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