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物流学教材总结.docx
《现代物流学教材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物流学教材总结.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代物流学教材总结
第一章物流概论
第一节物流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现代物流基本理论
第三节物流的发展
第四节 物流的性质和作用
第五节传统物流与现代物流
第一节
1.物流的定义
美国供应链管理专业协会(CSCMP2005)
物流是供应链运作中,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的,对物品、服务及相关信息从原产地到消费地的高效率、有效益的正向和反向流动及储存所进行的计划、实施与控制过程。
欧洲物流协会
是在一个系统内对人员或商品的运输、安排及与此相关的支持活动的计划、执行与控制,以达到特定的目的。
日本物流手册上对物流的定义
物质资料从供给者向需要者的物理性移动,是创造时间价值和场所价值的经济活动。
包括包装、搬运、保管、库存管理、流通加工、运输、配送等活动领域。
2.GB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2006)
物品从供应地到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
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配送、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及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现有机结合。
●物流是物品物质实体的流动;
●物流是物品从供应地到接收地的流动;
●物流包括运输、储存、配送、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及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活动;
●物流包括空间位置的移动、时间位置的移动以及形状性质的变动;
●物流最基本的特性之一是它的普遍性。
时间价值:
缩短时间创造价值弥补时间差创造价值
延长时间差创造价值
场所价值:
从集中生产场所流入分散需求场所创造价值
从分散生产场所流入集中需求场所创造价值
从甲地生产场所流入乙地需求场所创造价值
加工价值:
带有完善补充增加性质加工活动,是附加价值
3.物流的划分
①按物流活动的空间范围分类:
国际物流、区域物流、城市物流、企业物流
国际物流:
是指跨越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物流活动。
区域物流:
较国际物流的范围小,即在某一地区内所进行的物流活动。
城市物流:
是指发生在一个城市之内的物流。
企业物流:
是指生产和流通企业在经营活动中所发生的物流活动。
②按物流活动的性质分类:
供应物流、销售物流、生产物流、回收物流、废弃物流。
供应物流:
是指提供原材料、零部件或其他物料时所发生的物流活动。
生产物流:
企业生产过程发生的涉及原材料、在制品、半成品、产成品等所进行的物流活动。
销售物流:
企业在出售商品过程中所发生的物流活动。
回收物流:
主要指不合格物品的返修、退货以及周转使用的包装容器从需方返回到供方所形成的物品实体流动。
废弃物物流:
将经济活动中失去原有使用价值的物品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收集、分类、加工、包装、搬运、存储等,并分送到专门处理场所时形成的物品实体流动
③按照物流活动的承担主体分类:
第一方物流、第二方物流、第三方物流、第四方物流、第五方物流等。
第一方物流:
是由制造商或生产企业自己完成的物流活动。
第二方物流:
是指由物资需求者自己解决所需物资的物流问题,以实现物资的空间位移。
第三方物流:
由第三方专业物流企业以签订合同的方式为其委托人提供所有的或一部分的物流服务。
第四方物流:
就是供应链的集成者、整合者和管理者,主要是通过对物流资源、物流设施和物流技术的整合和管理,提出物流全过程的方案设计、实施办法和解决途径。
第五方物流:
由物流信息服务商提供的物流信息服务,包括提供更大的地理区域,更多的行业、更多的企业供应链物流信息的搜集、设计、整理、分析、开发、集成和推广等
4.物流的要素:
流体、载体、流向、流量、流速和流程。
5.物流功能的构成:
由包装、装卸搬运、运输、储存、流通加工、配送、废旧物的回收与处理,以及与上述职能相关的情报信息等所构成。
第二节:
“黑大陆”理论。
“物流冰山”理论。
“第三利润源”理论。
“效益背反”理论。
“战略”理论。
“供应链管理”理论。
供应链管理:
对供应链涉及的全部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
(GB2006)。
供应链:
生产及流通过程中,为了将产品或服务交付给最终用户,由上游与下游企业共同建立的网链状组织。
(GB2006)。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思想
(1)系统的观点
(2)以最终客户为中心
(3)新型的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
(4)全新的库存观念
(5)是一种基于流程的集成化管理模式
第四节物流的性质和作用
(一)物流的生产性质
物流是社会再生产中的必要环节
物流同样具备生产力三要素,即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二)物流的社会性质
物流的社会性质是由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决定的性质。
(三)物流的服务性质
(1)功能性服务(基本服务)
(2)一体化服务(增值服务)
第五节传统物流与现代物流的差别
(1)包含的内容不同
(2)被动管理与主动的服务
(3)分散管理与系统管理
(4)单向流动和双向流动
(5)现代物流管理更专业化
第二章物流管理与组织
第一节物流管理概述
第二节第二节物流管理组织
第一节物流管理与组织
物流管理:
为了以最低的物流成本达到用户所满意的服务水平,对物流活动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
[GB/T18354-2001]
物流管理:
为了以合适的物流成本达到用户满意的服务水平,对正向及反向的物流活动过程及相关信息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
(修订2006)
物流管理是对物流的计划一一实施一一评价反复进行的。
物流管理的目标:
1.客户满意
2.整体最优
3.零库存
4.零缺陷
5.追求双效
一、物流管理的内容
(一)对物流功能要素的管理
(二)对物流系统要素的管理
人的管理
物的管理
财的管理
设备管理
方法管理
信息管理
客户服务管理
(三)对物流层次的管理
二、我国物流组织创新的趋势
(1)由分散化向内部一体化转变。
(2)有职能化向过程化转变
(3)由垂直化向扁平化转变
(4)由固定化向柔性化转变。
(5)由实体化向虚拟化发展。
(6)由单体化向网络化发展。
三、物流组织的新发展
①.团队组织结构
②.网络组织结构
③.战略联盟
④.虚拟组织
第三章企业物流
第一节企业物流及其构成
第二节企业物流管理
第三节供应(采购)物流管理
第四节生产物流管理
第五节销售物流管理
第六节回收物流与废弃物物流管理
第一节企业物流及其构成
一、生产企业物流
(一)采购供应阶段的物流
供应物流:
为生产企业提供原材料、零部件或其他物品时,
物品在提供者与需求者之间的实体流动。
(二)生产阶段的物流
生产物流:
生产过程中,原材料、在制品、半成品、产成
品等在企业内部的实体流动。
(三)销售物流
销售物流:
生产企业、流通企业出售商品时,物品在供方
与需方之间的实体流动。
(四)回收物流
回收物流:
不合格物品的返修、退货以及周转使用的包装
容器从需方返回到供方所形成的物品实体流通
(五)废弃物流
废弃物流:
将经济活动中失去原有使用价值的物品,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收集、分类、加工、包装、搬运、储存,并分送到专门处理场所时所形成的物品实体流动。
二、流通企业物流
采购物流:
流通企业组织货源,将物资从生产厂家集中到流通部门的物流。
流通企业内部物流:
包括流通企业内部的储存、保管、装卸、运送、加工等各项物流活动。
销售物流:
是流通企业将物资转移到消费者手中的物流活动。
第二节企业物流管理
一、企业物流管理的含义
企业物流管理就是针对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相关物流活动,进行科学、合理的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以合适的物流成本达到顾客满意的服务水平,使物流更好地为实现企业目标服务。
物流管理:
为以合适的物流成本达到用户满意的服务水平,对正向及反向的物流过程及相关信息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
第三节供应(采购)物流管理
(一)采购(Purchasing)的基本概念
在传统意义上就是指买东西;展开讲是指提出采购需求、选定供应商、谈妥价格、确定交货及相关条件、签订合同并按要求收货付款的过程。
采购的职能
(1)确定需要购买的商品和服务的规格(需要的质量和数量)
(2)选择合适的供应商
(3)实施与供应商的谈判
(4)将定单发给优先级的供应商
(5)对定单进行监督和支出控制
(6)后续工作和评估(索赔、供应商的档案更新、供应商评级和分类等)
采购管理的目标:
实现采购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重点表现在:
①保障供应,保证企业生产正常,降低缺货风险。
②保证所采购的物资的质量。
③尽量降低采购成本。
④利用采购这个与资源市场和信息的接口,与供应商建立良好的关系。
(三)供应链下的采购与传统采购方式的不同
(1)采购目的不同
(2)信息传递方式不同
(3)供需合作模式不同
(4)供应商与需求企业之间的关系不同
(四)采购的作用与地位
(1)采购的价值地位
从价值的角度说,采购是公司获取经营利润的一个最大源泉。
(2)采购的供应地位
从供应的角度来说,是整体供应链中“上游控制”的主导力量。
(3)采购的质量地位
通过采购将质量管理延伸到供应商,是提高企业自身质量水平的基本保证。
(五)中国企业采购市场特征
第一,采购市场特别巨大,且有待进一步开发。
第二,采购行为基本实现市场化运作。
按市场经济规律进行采购、生产与销售。
第三,跨国公司纷纷在中国设立采购中心。
第四,加强了采购市场的法制建设,采购市场秩序进一步好转。
第五,采购已不是企业的孤立行为,已成为企业管理这一系统工程中的重要一环。
(七)中国企业采购市场发展趋势
第一,国际化趋势。
第二,市场化趋势。
第三,电子化趋势。
第四,专业化趋势。
第五,规范化趋势。
JIT采购方式
1、JIT采购的基本思想
准时采购的基本思想:
就是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以恰当的数量和恰当的质量从上游厂商向企业提供恰当的产品
2、JIT采购方式的特点
(1)采用较少的供应商,甚至单源供应
(2)对供应商的选择标准更严格
(3)在同步化供应链计划的协调下,制造计划、采购计划、供应计划能够同步进行,缩短了用户响应时间。
(4)采购物资直接进入制造部门,减少了采购部门的库存占用和相关费用。
(5)进行了企业和供应商之间的外部协同,提高了供应商的应变能力。
集成供应方式
1、集成供应(I/S,IntegratedSupply)及其形式
集成供应(I/S):
是指由几个供应商组成联盟,共同满足一个客户需求的供应模式
2、集成供应的效益
对于客户而言:
(1)降低订货成本。
(2)没有库存成本。
(3)不需要进行库存管理。
(4)更高的服务水平。
对集成者而言:
降低了库存费用、管理费用等。
其它供应商也从改进的集成者操作和订单中获得节省。
资源配置方面:
优化资源配置
3、集成供应的实施
第一步:
选择集成供应商。
所选的供应商应该在物流处理上比顾客更专业,选择的集成者(管理库存)应该是库存专家,有很强的库存管理和分销管理能力。
第二步,明确客户和集成供应商双方的责任。
第三步,确定集成供应商的服务费用。
第四步,关系管理。
第四节生产物流管理
生产物流:
生产过程中,原材料、在制品、半成品、产成品等在企业内部的实体流动
1、影响生产物流的主要因素
生产工艺:
生产类型:
生产规模:
专业化程度与协作化水平
2、合理组织生产物流的基本条件
物流过程的连续性:
物流过程的平行性:
物流过程的节奏性
物流过程的比例性:
物流过程的适应性
3、生产物流的空间组织
有三种专业化组织形式
工艺专业化(工艺原则):
优点:
对品种变化的适应能力强;
生产系统的可靠性高;
工艺及设备管理较方便;
设备利用率高。
缺点:
运输路线长,运输次数多;
协作关系复杂,协调任务重;
生产周期长,在制品量大;
生产效率较低,只能使通用机床
对象专业化(产品原则):
优点:
减少运输次数,缩短运输路线;
有利于提高工作地的专业化程度;
可使用专用高效设备和工艺装备;
协作关系较简单,简化生产管理工作;
在制品较少缩短了生产周期。
缺点:
对品种变化的适应性较差;
工艺及设备的管理较复杂;
生产系统可靠性较差。
成组工艺:
优点:
物流顺畅;
设备利用率较高;
有利于发挥班组合作精神;
物料搬运作业量少;
兼有前两者的优点。
缺点:
生产计划要求高;
由于单元之间流程不平衡,需要中间储存;
兼有前两者的缺点。
4、生产物流的时间组织
目的是加快物料流动,减少物料成批等待,实现物流的节奏性、连续性。
有三种典型的移动组织方式
顺序移动:
一批零件在上道工序全部完工后,才送到下道工序。
(整批移动)
平行移动:
在上道工序加工完一个零件后,立即送到下道工序。
(单件移动)
平行顺序移动方式
(1)特点:
两者结合,扬长避短。
第五节销售物流管理
销售物流是以满足用户的需求为出发,从而实现销售和完成售后服务,因此销售物流具有更强的服务性
(二)销售物流管理的内容
销售预测、计划与决策
定单处理:
销售库存管理
销售运输管理:
销售配送管理
销售退货管理
销售终端管理
销售终端管理
第六节回收物流与废弃物物流管理
回收物流:
不合格物品的返修、退货以及周转使用的包装容器从需方返回到供方所形成的物品实体流动。
回收物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①回收。
②检验与处理决策③分拆。
④再加工。
⑤报废处理。
废弃物物流:
将经济活动中失去原有使用价值的物品,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收集、分类、加工、包装、搬运、储存等,并分送到专门处理场所时形成的物品实体流动。
第四章库存控制
前言仓储管理的内容
第一节库存的作用
第二节库存控制基本原理
前言仓储管理的内容
仓储(warehousing):
利用仓库及相关设施设备进行物品的进库、存贮、出库的作业。
即在特定的场所储存物品的行为。
仓储管理是对仓储设施布局和设计以及仓储作业所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
第一节库存的作用
一、库存
1、库存:
Inventory
处于储存状态的物品。
广义的库存还包括处于制造加工状态和运输状态的物品。
2、库存的基本类型
经常库存:
在正常的经营环境下,企业为满足日常需要而建立的库存。
保险库存:
为了防止不确定性因素(如大量突发性订货、交货期突然延期等)的发生而建立备的缓冲库存。
季节库存:
为了防止季节性因素造成供应中断而建立的库存。
在途库存:
处于运输以及停放在两个组织之间的库存。
再途库存的大小取决于运输时间以及该期间内的平均需求。
二、库存的积极作用
1、维持销售商品的稳定(应付市场的变化)
2、维持生产的稳定(延迟到货)
3、平衡企业物流(采购、供应、生产、销售)
4、平衡企业流动资金占用
三、库存的反作用
1、占用企业大量资金(占企业总资产的20~40%)
2、增加了企业产品成本(企业资本固化、库存损耗加剧、管理费用增加)
3、掩盖了企业众多管理问题
第二节库存控制基本原理
一、库存控制
库存控制:
Inventorycontrol
在保障供应的前提下,使库存物品的数量最少所进行的有效管理的技术经济措施。
二、库存控制的任务
1、使库存费用最低
2、减少不良库存(过剩库存、闲置库存、积压物品、报废物品、呆滞品)
3、提高库存周转率
三、传统库存控制方式
1、订货点法(定量订货法)
(1)定义:
当库存量下降到规定的库存标准(订货点R),就提出订货的一种库存控制方法。
特点:
订货量、订货点确定,订货时间不确定。
前置时间(L):
从发出订单到收到货物的时间间隔。
(2)确定订货点:
R=Lr+B
L:
前置时间
r:
前置时间内需求量
B:
安全库存量
(3)安全库存量(B)的确定
根据需求量变化、提前期固定,需求量固定、提前期变化,或两者同时变化,分别计算。
需求量变化、提前期固定:
假设需求量服从正态分布,求出提前期内需求分布均值和标准差。
需求量固定、提前期变化:
提前期随机变化,提前期内需求量固定不变
需求量变化、提前期变化:
假设需求量和提前期随机变化,且相互独立。
(4)订货量确定:
Q(经济订购批量)
(5)优点
1)能经常掌握库存动态;
2)及时提出订货,不宜出现缺货;
3)保险库存较少;
4)订购量固定,可采用EOQ,降低TC;
5)盘店和订购手续简单。
缺点:
1)时间不定,编制计划困难;
2)不能突出重点物资管理;
3)不适应需求量变化大的物资;
4)不能多种物资合并订购。
(6)适用范围:
单价较低、需求量较稳定的物资。
(7)简化形式:
双堆法、多堆法
2、定期订货法
(1)定义:
按预先确定的订货间隔期进行订货的一种库存管理方式。
特点:
订购时间、进货时间固定,订购量不固定。
(2)订购量确定
订购量=订购周期需求量+前置时间需求量+保险库存量–
订购时实际库存量-已订未到量(在途)
(3)订购周期(T)=经济订购周期
(4)优缺点(与定量订货法相反)
(5)适用范围:
单价较高、需求变动较大的物资。
(6)安全库存量(B)的确定
五、需求放大效应
1、需求放大效应的产生
2、产生需求放大效应的主要原因
(1)需求预测的波动。
(2)提前期的变动。
(3)批量订货的影响。
(4)价格波动的影响。
3、减弱需求放大效应的方法
(1)集中顾客需求信息,实现信息共享。
(2)改善操作作业,缩短提前期。
(3)稳定价格。
(4)建立战略伙伴关系
第五章运输与配送
第一节运输在物流中的地位
第二节各种运输方式及其技术经济特点
第三节综合运输体系
第四节运输合理化及运输系统优化
第五节配送概述
第六节物流配送的优化算法
第一节运输在物流中的地位
一、运输的概念
用运输设备将物品从一地点向另一地点运送。
其中包括集货、分配、搬运、中转、装入、卸下、分散等一系列操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2006)]
二、运输在物流中的地位
l、运输是物流的主要功能要素之一。
2、运输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条件之一。
3、运输可以创造“场所效用”。
4、运输是“第三个利润源”的主要源泉。
三、运输的分类
(一)按运输设备不同分类
(二)水路运输组织方式
(1)国际航运
1、班轮运输2、租船运输
(2)航线营运方式
(3)航次运营方式
(4)顶推(拖带)运营方
(5)客货船运营形式
这是一种客运和货运同船运输形式。
(6)多式联运
(一)国际多式联运概述
多式联运(multimodaltransport):
联运经营者受托运人、收货人或旅客的委托,为委托人实现两种以上运输方式(含两种)或两程以上(含两程)运输的衔接,以及提供相关运输物流辅助服务的活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2006))
第四节运输合理化及运输系统优化
3、实现运输合理化的有效措施
(1)提高运输工具实载率
(2)采用减少动力投入增加运输能力的措施(3)发展社会化的运输体系(4)开展中短距离公路铁路分流(5)发展直达运输(6)配载运输(7)“四就”直拨运输(8)发展特殊运输技术和运输工具(9)通过流通加工,使运输合理化
第五节配送概述
一、配送的概念
在经济合理区域范围内,根据客户要求,对物品进行拣选、加工、包装、分割、组配等作业,并按时送达指定地点的物流活动。
(GB2006)
第六节配送的优化算法
第六章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
第一节装卸搬运
第二节包装
第三节流通加工
一、包装的功能
(1)保护商品
(2)保障运输安全
(3)有利于打破国外的有关壁垒和限制,促进产品的出口
(4)促进商品的销售
1、通常包装技术
(1)充填技术
(2)装箱技术(3)裹包技术:
(4)封口技术:
(5)捆扎技术
第七章物流成本
第一节物流成本概述
第二节物流成本的构成与分类
第三节物流成本管理与控制
4、作业成本法的运作程序
(1)界定企业物流系统中涉及的各个作业。
(2)确认企业物流系统中涉及的资源。
(3)确认资源动因,将资源分配到作业。
(4)确认作业动因,将作业成本分配到产品或服务中。
第八章国际物流
第一节国际物流概述
第二节国际物流的基本流程与业务
第三节国际物流的种类
第四节国际物流发展趋势
国际物流(internationallogistics)概念:
跨越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物流活动(GB2006)。
与国内物流相比的特殊性
国际性:
复杂性:
风险性:
标准化要求较高:
多种运输方式组合:
第二节国际物流的基本业务
订单处理、运输和保险、理货、报关检验、支付、储存、货运代理
常见的国际货代范围:
1、租船定舱代理:
2、货物报关代理3、转运及理货代理(设在中转站或港口)4、储存代理(货物保管、整理、包装、保险)5、集装箱代理(装箱、拆箱、转运、分投、集装箱租赁、维修)6、多式联运代理
第九章第三方物流管理
第一节第三方物流概述
第二节3PL管理模拟系统
一、第三方物流的定义
ThirdPartyLogistics(TPL,3PL)独立于供需双方为客户提供专项或全面的物流系统设计或系统运营的物流服务模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2006)
二、第三方物流的特征
(1)关系契约化。
(2)服务个性化。
(3)功能专业化。
(4)管理系统化。
(5)信息网络化。
三、第三方物流的价值
第三方物流的成本价值、第三方物流的服务价值、第三方物流的风险分散价值、第三方物流的竞争力提升价值、第三方物流的社会效益
1、企业自营物流
企业自营物流的优势
⑴掌握控制权。
(2)降低交易成本。
(3)盘活企业原有资产。
(4)提高企业品牌价值
企业自营物流的劣势:
(1)增加了企业投资负担,削弱了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2)物流管理能力。
(3)规模有限,物流配送的专业化程度非常低,成本较高。
(4)无法进行准确的效益评估。
2、选择第三方物流
选择第三方物流的优势:
(1)成本节约的优势。
(2)服务方面的优势。
(3)在业务方面的优势。
企业物流外包的劣势:
(1)客户关系管理的风险
(2)容易受制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