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线同步人教版历史选修三讲义第一单元+第2课+旷日持久的战争及答案.docx
《新一线同步人教版历史选修三讲义第一单元+第2课+旷日持久的战争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一线同步人教版历史选修三讲义第一单元+第2课+旷日持久的战争及答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一线同步人教版历史选修三讲义第一单元+第2课+旷日持久的战争及答案
第2课 旷日持久的战争
[目标导航]
课程标准
重点难点
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
1.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重大战役。
(重点)
2.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战役的残酷性和血腥性。
(难点)
一、“施里芬计划”的破产
1.三条战线
战线
地理范围
作战双方
地位
西线
比利时、法国北部和德法边境
英法军队↔德军
主要
战线
东线
波罗的海南岸至罗马尼亚
俄军↔德、奥匈军队
南线
巴尔干地区
塞尔维亚军队↔奥匈军队
2.“施里芬计划”
(1)制订
①目的:
战胜法国及其盟国。
②特点:
集中兵力在西线,先占领比利时然后向法国发起进攻。
(2)实施
①西线:
法德双方发动马恩河战役,不久,德军被迫撤退。
②东线:
俄军进攻德国东普鲁士等地,并且俄军还深入到奥地利境内,德国被迫东西两线同时作战。
(3)结果:
德国“速战速决”计划破产,东西两线均形成对峙局面,转入阵地战。
概念阐释
1.阵地战
冷兵器时代,军队依托阵地进行防御或对据守阵地之敌实施进攻的作战形式称为阵地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阵地战成为主要作战形式。
2.施里芬及其计划
施里芬,德意志帝国陆军前总参谋长,于1905年主持制订了著名的“施里芬计划”,其要旨在于加强德军的左翼力量,取道比利时直取法国巴黎,速胜法国后挥师东进,打败俄国。
其特点是速战速决。
二、“凡尔登绞肉机”
1.背景
(1)德、奥匈结束东线战事的计划落空,战争重心重新转移到西线。
(2)交战双方把1916年看成是关键性的一年。
(3)德军准备通过凡尔登战役,迫使法国退出战争。
2.战况
(1)1916年2月德军发动进攻,使用了飞机、飞艇和毒气弹。
(2)法军摆脱被动后,开始反攻,收复了大部分失地。
3.结果
(1)德国歼灭法军主力、迫使法国投降的计划宣告失败。
(2)法军站稳了脚跟,德军兵力、士气开始衰落。
归纳总结
为什么说1916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关键性的一年?
(1)从双方企图看,交战双方都想在这一年给对方以致命打击,赢得战争。
(2)从战争形势来看,这一年发生了三次重大战役:
凡尔登战役、日德兰海战和索姆河战役,战争变得更加激烈和残酷。
(3)从双方投入看,双方动用了大量兵力和新式武器,如飞机、坦克和毒气弹。
(4)从战争结局看,交战双方特别是德国元气大伤,战争主动权开始向协约国一方转移。
4.地位
是大战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战,双方伤亡总人数达到70多万,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5.其他战事
在海上战场,发生了英德海军间最大规模的交锋——日德兰海战。
三、“索姆河地狱”
1.目的
牵制德军,支援凡尔登。
2.战况
(1)英法联军在法国北部发动了索姆河战役。
(2)德军防守顽强,英法伤亡惨重。
(3)英国首次使用新式武器——坦克。
3.结果
(1)巨大消耗战,未能决出胜负。
(2)双方伤亡人数超过凡尔登战役。
4.1914~1916年战争进程的影响
(1)双方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战争仍不见分晓。
(2)双方都陷入了战争的泥潭,元气大伤。
(3)交战双方对继续战争力不从心。
易混易错
1.在欧洲三条战线中,西线和东线是主战线,英法军队与德军作战的西线更为关键,马恩河战役使欧洲西线战事逐渐进入相持阶段。
2.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次战役,但不是规模最大的,规模最大的是索姆河战役。
知识图示
主题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史料一 西线三大战役中交战双方投入和伤亡情况
战役
双方投入兵力
双方伤亡总人数
马恩河战役
152万人
35万人
凡尔登战役
112个师
70多万人
索姆河战役
150多个师
130多万人
[史料解读]
(1)通过两组数据说明西线战役的规模大,伤亡惨重,战争异常残酷。
[问题思考]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史料中所列数据反映的主要问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主要战场上的战争呈现什么特点?
答案
(1)交战双方投入大量兵力,消耗巨大,伤亡惨重。
战争规模空前,异常残酷。
史料二
一战中的空战 一战中的毒气战 英国坦克
[史料解读]
(2)三幅图片展示出飞机、毒气、坦克等新式武器被投入战争,反映出科技进步奠定了战争的物质和技术基础,使战争更残酷,也表明科学技术对人类是一把双刃剑,既能成为人类改造自然的武器,也能给人类造成巨大伤害。
[问题思考]
(2)上面的三幅图片反映的历史现象是什么?
对此你有何深层次的思考?
答案
(2)一战过程中,飞机用于战争,毒气战在战争中被采用,坦克等新式武器投入使用。
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为战争奠定了物质与技术基础,也使战争变得更加残酷。
史料三 从1914年7月战争爆发到1916年底的两年多时间里,交战双方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都没能置对方于死地,战争仍不见分晓。
交战双方都陷入了战争的泥潭,元气大伤。
对于继续厮杀下去,交战双方都已感到有些力不从心。
[史料解读]
(3)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发展为持久战局面,对双方都造成了巨大伤害,战争没有胜利者,但客观上因协约国实力更强,从而有利于协约国。
[问题思考]
(3)史料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什么局面?
更有利于哪一方?
为什么?
答案 (3)局面:
第一次世界大战发展成持久战局面。
有利于协约国。
原因:
①德国速战速决的计划破产,被迫陷于东西两线作战的境地。
②协约国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物质力量雄厚。
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持久战和阵地战的原因及影响
(1)原因
①德军战前计划的失误。
德军在制订计划时,过高估计了自身的力量,认为西线战事可以速战速决,没有预料到会遭遇协约国顽强的抵抗,特别是俄军的进攻使德军腹背受敌,更不利于德国。
②协约国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物质力量雄厚,再加上当时步枪、机枪、重炮等现代武器装备的使用,使防御一方的实力大大增强,而进攻一方主要是在战争主动性方面占优势,必然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③当时军队机动性差,后勤保障能力低下,而德军是长途作战,主动入侵,使得德军受到了极大制约,尤其是由于其计划受挫,大战就变成了持久战和阵地战。
(2)影响
①德军速战速决的企图落空,打乱了德军的作战计划,使其越来越处于被动局面。
②英法军队依靠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先进的武器装备,更适于持久战和阵地战,便于协约国军队掌握战争的主动权。
主题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役
史料一 1914年9月5日,英法军队转入反攻,展开了“马恩河战役”……经过马恩河战役,德军在西线的进攻被遏制,法军保住了巴黎。
……到年底,西线转入相持,各自挖壕对阵。
1914年的战争,由于西线德军攻势的受挫,东线的迅速开辟,德国被迫分兵两线作战,因而,以速战速决为其战略目标的“施里芬计划”彻底破产了。
——《新编世界近代史》
[史料解读]
(1)“施里芬计划”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由德国元帅阿尔弗雷德·冯·施里芬担任总参谋长期间提出的一套作战方法。
其主要目标为在未来的战争中,应付来自德国东西两面的两个敌国——俄国与法国(英法联军)的夹攻。
[问题思考]
(1)根据史料一,指出马恩河战役的影响。
答案 遏制了德军在西线的进攻,宣告德军“速战速决”计划的破产,使西线转入相持阶段。
史料二 1916年,对于交战双方来说,都是关键性的一年。
双方都力图打破僵局,决一胜负。
……(德军)便决定在西线寻找英、法主力决战。
鉴于凡尔登是法国著名的军事要塞……德军总参谋长法金汉选择了凡尔登为德军1916年进攻的主要目标……由于德军攻占凡尔登的战略目标未实现,法金汉被革去总参谋长职务,由兴登堡取代。
凡尔登战役是德国进攻的高峰,因此,它的失败也就成了一个转折点。
此后,德奥方面每况愈下。
——《新编世界近代史》
[史料解读]
(2)凡尔登战役是一次决定性的战役,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德意志帝国至此走向失败,最终对20世纪的欧洲格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问题思考]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凡尔登战役的影响。
答案 法军站稳了脚跟,德军兵力、士气开始衰落。
德国进攻凡尔登的失败成为一个转折点,此后德奥逐渐转入防御阶段,协约国军队逐步取得了战略优势。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三个阶段和三条战线
(1)第一阶段:
1914年。
重心在西线,先西后东。
同盟国占据着主导地位。
西线:
马恩河战役,宣告了德国速决战计划的破产,西线由运动战转为阵地战,由速决战转为持久战。
东线:
俄奥交战,德军增援,俄军失利。
东线战争规模的扩大使德国陷入了两线同时作战的不利境地。
(2)第二阶段:
1915年。
战争的重心转移到东线。
英法在西线基本上处于战略防御状态。
德国在稳定西线局势情况下,集中兵力进攻俄国,企图一举击垮俄国,结束东线战事,俄军节节败退。
但德国因为战线的延长,无力继续进攻,被迫在东线转为阵地战。
(3)第三阶段:
1916年。
战争重心再次转移到西线,协约国逐步取得战争主动权。
通过凡尔登战役、日德兰海战、索姆河战役,同盟国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形势逐渐对其不利。
1.“德军初期进展迅猛,一度到达可用望远镜看到巴黎埃菲尔铁塔塔尖地区,法国政府被迫迁到了波尔多。
但德军在协约国军队的抵抗下被迫退却。
”以上描述的是( )
A.马恩河战役B.凡尔登战役
C.索姆河战役D.萨拉热窝事件
答案 A
解析 题干材料所指的是德军进攻到巴黎城郊,法国政府被迫迁往波尔多。
德军的凌厉攻势被英法联军抵挡住,由此可知是马恩河战役。
2.凡尔登战役是大战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战,这主要是因为( )
①德军兵力、士气开始衰落 ②法国军队站稳了脚跟 ③德国歼灭法军主力、迫使法国投降的计划宣告失败 ④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首次重大战役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②④
答案 B
解析 解答本题要紧扣凡尔登战役的影响分析,也可采用排除法。
④不正确,首次重大战役应是马恩河战役,故可排除含④的A、C、D三项。
3.为了打破英国的海上封锁,德国海军与英国海军在日德兰半岛海域进行了一次大规模海战,结果( )
A.德国打败英国舰队并取得制海权
B.英国舰队虽然损失较大但仍掌握着制海权
C.德国舰队以巨大代价取得了制海权
D.英国舰队损失较小并稳固地掌握着制海权
答案 B
解析 日德兰海战虽然英国舰队的损失大于德国舰队,但英国海军仍然掌握着制海权。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国征兵海报,防务大臣霍拉肖·赫伯特·基奇纳勋爵动员青年人参军:
“同胞们,国家需要你。
加入祖国的军队吧!
”
材料二 当时德国可以征发的男子大约在1500万人左右,年龄阶段在18岁到55岁之间。
当然这部分男子不可能完全调用。
后来在征兵环境极度恶化的情况下,德国的征兵年龄甚至放宽到17岁到65岁之间。
到了灭亡前一刻,就连12、13岁的小男孩和70岁的老人都被强征去组成国民卫队。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在1914年,“国家需要你”参加哪一次作战?
对英法而言这次作战最大的意义是什么?
(2)从材料二中你可以得出哪些信息?
答案
(1)马恩河战役。
意义:
打退了德国进攻,宣告了德军“速战速决”战略的破产。
(2)随着战争的进行,德国伤亡人数日益增加,国内兵源面临枯竭的危险,元气大伤,已无力继续厮杀下去了。
课时训练
[基础达标]
1.下图中的人物是德国战略家施里芬。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他为德国制订的计划最突出的特点是( )
A.注重以发展科技赢得战争
B.强调集中兵力和速战速决
C.充分重视盟友的合作关系
D.侧重挖掘各兵种作战潜力
答案 B
解析 根据“施里芬计划”,战争爆发后,德军首先要在西线集中兵力,先占领比利时,然后向法国发起进攻,争取速战速决。
然后再将主力东调,打垮俄国。
这个作战计划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强调集中兵力作战,强调速战速决。
2.要了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一个直观的方法是阅读历史地图。
从下面这幅地图中可以看出,德国要想在未来的战争中取胜,应当选择的战略是( )
A.速战速决,避免两线作战
B.突袭对手,两面出击
C.积极防御,打阵地战
D.诱敌深入,打运动战
答案 A
解析 从德国的地理位置可以看出,德国处于欧洲中部,两面都是协约国集团成员,故德国的最佳战略是速战速决,避免陷入两线作战的窘境。
3.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军事当局遵循克劳塞维茨的理论,用最残酷的手段进行战争,认为“唯有用恐怖的方法,才能恫吓像法国人那样堕落的民族”。
最早使用毒气战的战役是( )
A.马恩河战役B.索姆河战役
C.凡尔登战役D.日德兰海战
答案 C
解析 1916年,为了攻克凡尔登,德军使用了毒气弹,这是毒气战最早应用于实战。
4.凡尔登战役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索姆河战役被称为“索姆河地狱”,是因为这两场战役( )
A.战役规模巨大B.双方投入兵力很多
C.持续时间特别长D.伤亡数字特别巨大
答案 D
解析 从“绞肉机”“地狱”判断可知,战役伤亡数字特别巨大。
5.“1916年9月15日,英军在进攻中首次使用坦克,共出动49辆,而实际参加战斗的有18辆,步兵的进攻速度因而有所增加,当天占领了第三道阵地的几个要点。
”这个战斗情景出现在( )
A.日德兰海战B.凡尔登战役
C.索姆河战役D.马恩河战役
答案 C
解析 由题干材料信息“1916年9月15日”“首次使用坦克”可以判断此战役为索姆河战役,故选C项。
6.在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中,出现了飞机、飞艇、毒气弹、坦克等新式武器。
这些武器的使用( )
A.加剧了战争的惨烈程度
B.使英、德分别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
C.大大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进程
D.使战争双方力量对比发生根本变化
答案 A
解析 由题意可知,在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中,出现了飞机、飞艇、毒气弹、坦克等新式武器。
这些武器的使用加剧了战争的惨烈程度,故本题选A。
[能力提升]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1914年战争爆发约六周之时,俄国社会主义者波特采夫致信英国《泰晤士报》:
俄国所有政党和所有民族的代表,现在都与政府同心协力,这场与德国和奥匈的战争,对俄国来说业已变成一次民族之战,对世界各族人民而言,亦是如此。
——索尔兹伯里《全球视野下的西方文明史》
材料二 与当初的期待相违,战争经过数个月不但没有终结,反而又持续了一年、两年,由此开始了超越以往的对战争的意义和目标的认真的探讨。
1915~1916年的欧洲战争在军事上没有明显的进展,陷入了所谓的“堑壕战”。
两个阵营的士兵挖堑壕,时常发动进攻,仅能前进数米,或继续后退……人们甚至怀疑这与国家的生存有什么关联。
战争已不像当初人们相信的那样,是为了正义的高尚的战争,为国家流血是壮美的行为;其看法变为:
战争是丑陋的、无意义的行为,无论是对死去的人还是对国家都带不来丝毫的价值和利益……——《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根据材料一,指出波特采夫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态度并说明其理由。
(2)根据材料二,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两年后欧洲各国一般市民对战争看法的变化及其原因。
你认为还应该从哪一角度分析战争的性质?
答案
(1)态度:
支持政府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理由:
战争能够维护民族利益;战争能维护世界和平,符合世界人民的利益。
(2)变化:
由认为战争是正义的、是保卫和强化国家到认为战争是丑陋的、对国家毫无意义。
原因:
战争持续的时间比预期的长,代价巨大;相持阶段(堑壕战)军事上难有明显进展,结局难料;对战争意义和目的的反思。
角度: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性质的战争,但就某一国家而言,还应从侵略与被侵略的角度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