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找工作时首要考虑的因素.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4778846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58.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毕业生找工作时首要考虑的因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毕业生找工作时首要考虑的因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毕业生找工作时首要考虑的因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毕业生找工作时首要考虑的因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毕业生找工作时首要考虑的因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毕业生找工作时首要考虑的因素.docx

《毕业生找工作时首要考虑的因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生找工作时首要考虑的因素.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毕业生找工作时首要考虑的因素.docx

毕业生找工作时首要考虑的因素

毕业生找工作时首要考虑的因素

近日中华英才网进行的“毕业生选择工作时首要考虑的因素”、“5年之后期望的职业变化”调查结果显示:

有52%的人把“培训和发展机会”作为首要考虑的因素。

16%的人选择了薪资和福利,还有10%的人选择了公平开放的环境。

在对5年后期待的职业变化方面,42%的毕业生希望成为领导或是项目经理,21%的人希望成为该领域的专家,9%的人希望出国留学、24%的人希望创业或拥有自己的企业。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大学生对自己的期望还是很高的。

外资公司以其灵活的用人环境,多种多样的培训发展机会、特别是对人力资源的尊重在大学生的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毕业生求职“战”前热身

据就业指导中心的有关负责人介绍,一般来说,求职材料应该包括个人履历、求职信、成绩单、外语等级证书、技术等级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各级荣誉证书、其他相关资料等八个基本材料的内容。

   

个人履历主要由十部分必述内容组成:

①基本情况;②社会身份:

政治面目、所在社团;③期望薪酬;④求职意向;⑤教育背景:

按时间顺序列出学历教育、职业教育经历、院校、专业、主要课程、所获得的各种专业知识、职业资格和学位;⑥外语、计算机水平;⑦所获奖励、荣誉;⑧实践经历:

学生工作、社会活动、实习、兼职经历;⑨其他个人特长及爱好、技能、作品著述、所参与专业团体情况;⑩自我评价。

   

指导中心的负责人员还特别指出:

   

(1)个人履历的撰写力求言简意赅,“简”而有力,格式字体简洁明了,篇幅以两页A4打印纸为宜。

   

(2)用人单位在审阅毕业生个人履历的过程中,在了解①、②、③、④、⑤等最基本情况的基础上,⑥、⑦、⑧、⑨各项反映的信息,往往是其能否对该毕业生进一步考察的主要参数,毕业生的“个性追求”应从这几项必述内容上下功夫。

   

(3)毕业生应本着“定行业先就业”、“选单位不选薪酬”的两个基本原则进行薪酬与求职意向方面的表述。

不选薪酬不等于不提出期望薪酬要求,提出切合实际的期望薪酬要求所达到的效果,是合理表现毕业生对职业的自信心。

   

(4)有简历还要有“经历”。

 

毕业生为何跨省就业?

2004-07-20

  大学毕业后,是什么让毕业生选择留在学校所在地就业抑或到外省求职?

最近,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周俊波、岳昌君研究发现,当跨省流动的收益比本省就业多的时候,会有更多学生选择跨省就业。

  在名为《就业成本与跨省就业:

对高校毕业生的一个实证研究》的论文中,研究者公布了他们的结论,这个结论源于

其2003年6月对全国6个省份(东、中、西部各两个省)及北京市共计30多所高校本科生和专科、高职毕业生展开的问卷调查。

  该调查发现,2003届毕业生跨省就业(就读大学与毕业后第一个工作单位不在同一个省份)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33.8%,跨籍就业(学生的生源地与毕业后第一个工作单位不在同一个省份)的比例为34.0%。

毕业生跨省就业的流向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及北京、上海等大城市。

流入地列前六位依次是广东、江苏、北京、上海、浙江、山东,共吸纳了跨省流动毕业生的53.8%。

  在跨省、跨籍还是留在本省工作的问题上,毕业生选择各异:

来自大中城市的毕业生即使在找工作方面有优势,也不会轻易到外省就业;学业成就好的学生,可能放弃跨省就业更高的收入,而选择本省安全、有认同感、受人尊重的工作;跨籍上学的学生如到高校所在省份以外的省份就业,首选是回家就业。

  据调查,在就业成本方面,跨省就业的学生人均求职费用为884元,本省就业的学生人均费用为898元,没有显著区别。

所不同的是,本省就业的学生“人情礼品费”用得多,占求职总成本的23%,跨省就业学生的把钱都用到乘坐汽车、火车到外省获取就业信息、参加招聘会、进行面试上,交通费占跨省就业学生32%。

  研究发现,当保持相关变量,如学校地理位置(省会城市或沿海城市)、学校得分、学科门类、学历、求职费用、学业成就等不变的情况下,跨省就业的毕业生月薪比本省就业的毕业生平均高出224元。

因此,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跨省流动的收益要比本省就业多,这就是为什么有更多学生选择跨省就业的原因之一。

 

稿件来源:

北京人才市场报

首页|泉州晚报|东南早报|泉州晚报海外版|新生活|

泉州综合

|

泉州社会

|

福建新闻

|

国内国际

|

网络参考

 

2004年5月14日 星期五

求职路究竟有多宽-透视应届毕业生就业问题

  视点导读

  还有一个多月就要结束大学生活、告别菁菁校园了,对部分大四学生来说,这是最烦恼、最焦虑的一段日子。

因为直到现在,他们的工作还没有着落。

这半年来,他们为求职而忙碌着、奔波着,但一无所获。

  就业难,到底难在哪里?

大学生真的过剩了吗?

顶着求职的巨大压力的毕业生,他们究竟缺乏的是什么?

就业之路究竟有多宽?

  个案调查

  一个女大学生的坎坷

  小叶是华东政法学院法律系本科应届毕业生。

自去年10月以来,她就一直在为找工作奔忙,准备各种考试、投递简历、奔波于各类人才招聘会、参加面试……半年多来,她遭遇了一次次失败,饱尝了求职的种种艰辛。

  小叶家在上海郊区,2000年她考进华政时,在村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当初选择华政,是因为父母希望她能进公检法系统,觉得那儿工作稳定、待遇较高,且受人尊敬。

为此,她努力学习,每年都拿奖学金,还利用假日参加各类英语培训班,考出了中级口译证书。

她想:

揣着奖学金证书与口译证书,定能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

  去年底,经过认真准备,她参加了公务员考试,可是其中一门差了2分。

今年公务员的招收人数很少,录取比例大约是11:

1。

她曾经实习过的某区法院一个本科毕业生都不招。

当不成公务员,小叶便将目光转向律师事务所和企业的法务部。

她看到律师事务所招律师助理或公司法务部要人就投简历,招聘会也参加了不少,总共投出了近百份简历。

可是除了学校公布的信息有回复之外,根据网上信息投出去的简历一份都没有得到回复。

  一家单位面试小叶后发来了录取通知书,是一家大型超市的生鲜储备部。

小叶犹豫了,学了4年法律,居然去管蔬菜,她不甘心。

还有4家保险公司也通知她面试,其中一家外资保险公司的待遇是底薪500元加提成,但要求她先买一份保险!

  小叶渐渐失去了信心,尽管她渴望有一份工作。

妈妈没工作,每月退休金300多元;爸爸是临时工,每月也只有1000元左右,供她读书到现在已经非常不容易了,而且最近几年爸爸的身体越来越差。

小叶本想大学毕业后让爸爸退休,尽己所能来养两位老人,可现在……

  小叶所在的寝室共5个女生,一个考研,一个准备出国,一个考上了外地公务员,还有一个和她一样,在找工作。

小叶说:

其实我的要求很简单,我只想有一份与专业对口的工作,钱并不是最重要的。

我的理想是将司法考试考出后,当一名律师。

  症结分析之一大学生真的过剩吗?

  小叶的境遇令人喟叹。

在应届大学毕业生中,有小叶这样的境遇的不在少数。

据新华社报道,200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212万人,比2002年增加67万人。

至今年2月底,82.1%已经就业,但尚有一部分还未能落实工作。

而今年高校毕业生将达到280万人,比去年增加68万人,加上2003年尚未就业的,找工作难度更大。

  上海今年高校毕业生达10万人,比去年增加了2万,加上大量从外地涌来上海找工作的大学生,使就业竞争更为激烈。

闸北区劳动保障局的一项调查表明,在该区16至35岁的失业或无业人群中,大专以上学历的占20%。

  大学生真的过剩了吗?

全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理事长、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杨德广指出,从总量上来看,我国的大学生不是多了。

现在我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17%,而美国为82%,加拿大高达102%,英国、法国、日本等均在50%以上。

  大学生就业难,关键是大学生就业的市场化与高校专业设置、培养模式非市场化之间存在矛盾。

学校盲目招生、盲目设置专业,学生毕业后普遍存在知识面较窄、能力较差、适应性较弱等问题。

  举个例子。

1992年以前,全国只有40多所高校开设金融专业,而到了1996年,开设这一专业的高校增加到400多所,但社会需求没有增加,反而因为金融体制改革而有所减少,导致了供求关系的严重失衡。

  杨德广说,大学生就业的市场化与其就业观也有矛盾——大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学生的口号是“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而现在大学生的目标是“到大城市去、到大机关去、到大公司去、到挣钱最多的地方去”。

事实上,大学毕业生如果不了解就业市场的全面行情,眼睛只盯住市场一角而看不见广阔的市场,必然会到处碰壁。

  症结分析之二天然就是“候补精英”?

  经过几年扩招,高等教育正从“精英化”转为“大众化”,然而,我们的大学生就业仍在追求“精英化”。

整个社会以往的观念是,大学生毕业后就当国家干部,大学生是天然的候补白领。

可如今,大学生已不再短缺。

黄浦区职业介绍中心主任陈黎莲说,毕业生要把择业的眼光往下落一点,才符合实际,才能找到工作。

  就拿小叶来说,就业屡屡碰壁的一个原因是一味追求专业对口。

小叶不妨把眼光往下落一点,先就业后择业。

去超市工作,管理蔬菜又何妨?

还可以业余继续钻研法律,参加司法考试。

另外,她家所在乡镇的政府部门也需要大学生,可去那里工作,丰富自己的社会经验。

  但说句公道话,大学生就业难,原因也不全在于大学生本身。

记者在多个招聘网上也查找了一下,发现80%以上的职位都要求有工作经验。

一家私营企业招外贸财务,要求大学本科,有3年工作经验;一家房地产公司招平面设计员,要求两年工作经验;一家图书销售公司招收媒介部主管,要求两年专业经历……许多企业希望招了人就能用,担心招了应届生之后还得培训,以后他们跳槽了怎么办?

其实,大学生学习能力强,可塑性也比较强。

如果所有企业都不对他们敞开大门,那他们又怎么获得工作经验呢?

  成功启迪

  练就一手人无我有的绝活

  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应届生如何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呢?

小蒋的故事给人不少启发。

  小蒋是上海大学高等技术学院的应届毕业生。

他学历仅大专,也并非出自名校,学的又是很大众化的计算机应用,按理说找工作不容易,然而,就在他的多数同学还没有方向时,他已经被一家知名的媒体集团相中了。

  小蒋成功求职的奥秘在于“练就一手人无我有的绝活”。

计算机应用专业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有,使用的教材都差不多,无非是些软件开发、数据库、网络管理方面的知识,没什么特色。

他们那一届同学有80人,多数学生如同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不过小蒋是个例外,他动手能力很强,从12岁起就摆弄电脑,将电脑拆了装,装了拆,自己又钻研了大量专业书籍,很早就能帮同学修电脑。

  他在实践中日积月累,硬件维护方面的能力连老师也比不上。

他还参加了微软MCSE培训班。

去年12月他来到这家媒体集团实习,各种电脑问题,他“手到病除”,而且还帮报社开发了一个网上办公系统。

实习结束,12个实习生中,只留下了他和另一本科生。

  专家指路

  试着走走非常规的就业路

  最近,记者听取了多位教育专家、职业指导专家的意见,为还未找到工作的大学生指点几条就业之路。

  1.去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就业

  市职业介绍中心负责人申利侠认为,早期就业(35岁前)可选择小企业。

小企业并不比大企业差,你在大企业里往往是一颗螺丝钉,而在小企业很可能挑大梁,参与管理和决策。

而且,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事物,大企业也都是从小企业发展起来的。

香港绝大多数大学毕业生都在小公司中就业。

  2.把眼光转向郊区

  这几年上海产业布局在发生变化,企业在外移,岗位也在外移,如嘉定的汽车产业,松江的房地产业、加工制造业,都有很大的用人需求量。

  3.自己创业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如应届大学生从事个体经营的,一年内可以免交行政事业性收费。

上海连续多年举办了大学生创业培训班。

杨浦区也推出了大学生创业“零负担”的举措。

  4.参加职业见习,获得工作经验,提高职业素质

  上海职业见习计划已实施两年多,700多家见习基地都是包括世界500强在内的知名企业,见习期间政府补贴生活费。

现有2万多人完成了见习,见习后就业率很高。

  5.从非全日制就业(小时工)开始职业生涯

  本市已公布54种小时工工资,其中不乏翻译、家教等专业性工作,时间灵活,报酬也不低,自己缴纳“三金”,适合刚走出校门且有一技之长的大学生。

人才中介机构管理服务流程

 

一、人才中介机构的设立审批

 所需材料:

1、设立人才中介机构的书面申请和《人才中介机构申办登记表》;

2、拟设立的人才中介机构章程和规章制度;

3、开办经费验资证明;

4、场地证明(属租用的提供租赁合同,属自有的提供产权证明);

5、经营范围涉及到人才招聘会的,另需提供招聘场所消防验收合格证明;

6、从业人员简历及人才流动培训合格证书。

二、人才中介许可证年检

所需材料:

1、年检报告书;

2、年度工作总结;

3、《人才中介许可证》(副本)。

三、人才中介许可证变更登记

所需材料:

1、变更事项申请;

2、许可证正、副本;

3、变更事项有关材料。

培养一个大学生要花多少钱?

学生、家长想知道

2004年07月23日16:

33

  7月15日《人民日报》报道,从中央纪委、监察部获悉:

今年秋季开学前,全国所有省份的公办义务教育都将推行“一费制”,2004年高校收费标准将继续保持稳定,不得设立新的项目。

然而就在同一天的《齐鲁晚报》报道,山东省教育厅宣布该省普通高校的热门专业学费上浮10%。

此前的《长沙晚报》报道,在湘各高校热门专业学费由学校在省定统一收费标准基础上,可上浮不超过30%的幅度。

说的是继续保持稳定,怎么又在借“热门专业”涨价了。

  教育与医疗、住房被列为当下国内最贵的三项生活必需品。

农民无法承受,城市居民也叫苦连天。

一项调查显示,仅有7.5%的被调查者能够接受大学每年5000元以上的学杂费收费标准,多达71.6%的被调查者认为现在的高等教育收费太贵。

(据6月30日《信息时报》)人们频频发问,高校的学费难道非得那么高吗?

确定学费的依据是什么,大学的培养成本到底有多高?

  从世界来看,学费占家庭收入的比重大致是有个谱的。

比如学费占人均GDP的比一般在20%左右。

2001年,美国大学平均学费是五千多美元,大约占美国人均GDP的15%;中国的情况是,2001年中国的大学平均学费是3895元,所占中国人均GDP已经超过了50%;农村更严重,2001年农村的人均纯收入是2400元左右,学费占这一数据的比重,已经超过了170%。

2003年,中国人均GDP已经达到1000美元,相当于人民币8700元左右,但5000元本科学费竟得花去一半还多,谁解其中谜?

  再如大学培养成本,也是个谜。

通常的说法是七八万元,根据何在?

从现在高校的会计制度看,似乎没有成本核算,七八万元从何而来?

学费究竟派什么用途?

是不是把买豪华小轿车、考察为名旅游为实的钱,都打入了成本?

我曾经请教过几位校长,有的说就那样,有的说不清楚,有的哼哼哈哈,总之是个谜。

  还有难解的。

一定的学费,总得跟一定的教学服务相匹配吧,然而实际上并不完全如此。

比如原本上课应该三四十人一个班,现在弄出七八十人甚至更多;再如原本做实验一两个人一台仪器,现在扩大到四五个人,诸如此类不是“偷工减料”、“缺斤少两”吗?

谈什么保证质量?

  《高等教育法》规定:

“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根据在校学生人均成本,规定高等学校经费开支标准和筹措的基本原则。

”《教育法》第二十五条: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

”高校收那么多的学费,服务又不那么与学费相称,到底有没有营利?

营利的钱到底干什么去了?

大学生想知道,他们的家庭想知道,资助贫寒学子的社会人士想知道。

我们的政府难道不想知道吗?

  为了解开这些谜,就必须举行听证会,让包括学生和家长在内的社会各界的参与,通过对教育官员及校长的询问和论证,明确学费标准制订的原则和培养成本计算的依据。

(来源:

中国青年报作者:

文志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远程网络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