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法学习重点及试题最新全面.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773800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语文教学法学习重点及试题最新全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中学语文教学法学习重点及试题最新全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中学语文教学法学习重点及试题最新全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中学语文教学法学习重点及试题最新全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中学语文教学法学习重点及试题最新全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学语文教学法学习重点及试题最新全面.docx

《中学语文教学法学习重点及试题最新全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语文教学法学习重点及试题最新全面.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学语文教学法学习重点及试题最新全面.docx

中学语文教学法学习重点及试题最新全面

绪论

(1)1903年颁布了由张之洞等人合订的《奏定学堂章程》,正式开始实行语文单独设科,揭开了语文教学史新的一页。

(2)黎锦熙于1924年撰写的《新著国语教学法》是我国以教学法命名的第一部语文教学法专著。

(3)中学语文教学法:

是研究中学语文教学实践和规律的科学,它既要研究语文,又要研究教育,是一门运用教育理论来研究语文教学的应用理论学科,或者说是一门研究语文教学为对象的应用理论学科。

(4)中学语文教学法的特点:

理论性、实践性、综合性。

(5)中学语文教学法的任务:

1.指引学生学习语文教学理论。

2.培养学生语文创新教学的实践能力。

3.激励学生献身语文教育事业的光荣感和责任心。

(6)中学语文教学法的研究对象:

1.研究语文教学思想,观念和理论。

2.研究语文教学的内容,过程和方法。

3.研究语文教学的主体。

(7)中学语文教学法的研究方法:

1.观察调查法。

2.实验实证法。

3.历史文献法。

4.经验总结法。

第一章语文学科的性质

(1)语文学科性质的争论。

1.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学科。

2.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思想性兼具的学科。

3.语文学科是工具性,思想性,文学性,知识性等综合性学科。

(2)语文学科的特征:

1.符号性。

2.民族性(普通话:

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语标准语)。

(3)语文学科的固有本质属性是工具性,重要属性是人文性,两者都是语文学科的固有属性。

(4)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1.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2.语言是交际的工具。

3.语言是传递文化的工具。

(5)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1.语文教育与人的发展。

2.语文教育与民族精神。

第二章语文教学目标

(1)语文教学目标及作用:

教学目的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或国家对学校教育培养的人才规格提出的总的要求,教学目标是贯彻和落实教育目的的一些具体要求,是对教育目的的进一步阐述。

制定和确立语文教学目标的作用:

1.有利于贯彻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的有关要求,为语文教学确立指针与方向。

2.有利于语文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策略的选择,同时对教学过程的组织亦起到积极的作用。

3.有利于教学效果的评价。

(2)制定语文教学目标的依据:

1.社会发展与语文教学目标。

2.素质教育与语文教学目标。

3.语文学科性质与语文教学目标。

4.学生身心发展与语文教学目标。

(3)语文教学目标的达成:

1.制定计划,明确要求。

2.分类分级,科学安排。

3.求质定量,具体落实。

第三章语文教学内容

(1)语文教学大纲:

又称语文课程标准,是有教育行政部门颁发用以指导语文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编写中学语文教材的依据,是实施中学语文教学的指南,是评估中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标准。

(2)现行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主要变化;1.注重语文素质的培养。

2.调整语文知识和能力训练系统。

3.增设“教学评估”和“教学设备”的内容。

4.取消基本篇目,规定古诗文背诵篇目和课外阅读推荐书目。

(3)现行初中语文教材的特点:

1.多样化与阶段性。

2.练习分三个层次:

理解、分析;揣摩、运用;积累、联想。

从理解到运用,从知识到能力。

3.具有较大的弹性。

(4)现行高中语文教材的特点:

1.立足人的发展,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2.突出文学教育,调正课文比例。

3.注重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和自学能力。

4.更加注重教师素质的提高。

第四章语文教学原则

(1)语文教学原则是坚持语文教学与思维训练相结合,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与语文基本能力相结合,语文教学与思想教育相结合。

(2)语思结合原则的依据:

1.培养语文能力,首先要发展思维能力。

2.语文知识、能力和智力需要协调发展(知识:

是客观世界的现象和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系统反映。

智力:

是观察、记忆、想象和思维等心里特点的有机结合。

能力:

是指成功地完成一定活动的方法及其所必须的心里特征,语文能力是所说读写活动)。

3.语文教学要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服务。

(3)语思结合原则的实施:

1.利用思维特点和规律,优化语文教学过程。

2.遵循思维发展规律,培养思维品质,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3.培养创造性思维品质,增进语文创新能力。

(4)语文双基教学的内容:

语文基础知识:

字音、字形、字义等文字基础知识,词汇、句法、修辞等语言基础知识,记叙、说明、议论等实用文的读写知识以及文学常识等。

语文基本能力:

听话能力、说话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

(5)语文双基的特点:

稳定性、普遍性、迁移性。

(6)语文双基之间的关系:

1.两者的统一性。

2.两者的差异性。

(7)语文双基教学的途径:

1.要组织最优的读写听说训练过程。

2.要发挥精讲多练的最优效能。

(8)文道统一原则的依据:

1.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语文学科的性质和大纲的规定,必须制定和贯彻本原则。

2.根据教学客体——语文教材自身的特点决定的。

3.根据教学主体——教师和学生的能动性的特点决定的。

(9)文道统一原则的实施:

1.要树立正确的观点。

2.要把握语文学科的特点。

3.要运用适宜的方法。

第五章语文教学过程与方法

(1)语文教学过程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成的一种双边活动,是教师以一定的语文知识武装学生,训练学生的语文技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和建构学生完美人格品质,从而实现语文教育目的的过程。

(2)语文教学的基本过程:

1.感知性教段。

2.理解性教段。

3.实践性教段。

(3)语文教学过程的优化:

1.语文教学指导思想优化——确立优化意识。

2.语文教学结构体系优化——制定优化程序。

3.语文教学方案、手段、方法优化。

4.语文教学双边和谐默契——实现优化的保证。

(4)教学方法:

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所采取的手段和方式的总称。

(5)教学方法的基本特征;1.教学方法的依存性:

依存于教学理论;依存于教学环境。

2.教学方法的二重性:

科学性和艺术性;单一性和综合性;适应性和局限性。

(6)语文教学的常用方法:

1.阅读法:

朗读、默读。

2.讲授法:

讲述、评点、串讲、复述、讲评。

3.议论法:

提问、谈话、讨论。

4.练习法。

(7)运用教学方法的原则:

1.启发性原则。

2.创造性原则。

(8)选用教学方法的依据:

1.依据教学原则。

2.依据教学目标。

3.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

4.依据学生的学习可能性。

5.依据教师的特点。

第六章语文教学媒体

(1)语文教学媒体的特点:

1.直观。

2.形象。

3.活泼。

4.多样(符合特征、空间特征、时间特征、运动特征)。

(2)语文教学媒体的作用:

1.激趣。

2.启智。

3.快捷。

4.高效。

(3)平面型教具的运用:

1.卡片。

2.表格。

3.挂图。

(4)立体型媒体的运用:

1.实物。

2.标本。

3.模型。

(5)视觉型媒体的运用:

1.幻灯机。

2.投影器。

(6)听觉型媒体的运用:

1.录音机。

2.广播。

(7)视听型媒体的运用:

1.电视录像。

2.电影。

(8)综合型媒体的运用:

1.语言实验室。

2.电子计算机辅助教学。

3.多媒体运用。

第七章语文学法指导

(1)语文教师的主导作用:

1.掌握语文教学的运动方向,设计和决定语文教学的内容步骤,方法方式。

2.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自觉地学好语文。

3.正确指引学生学习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发展智力,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

4.教会学生学习,使他们懂得运用汉语言文字这一工具去获取和传递信息的方法,从而发展自己,为社会做贡献。

(2)学生的主导地位:

1.听从教师的指导,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积极性,主动、自觉地学好语文。

2.充分、合理利用课内外时间,掌握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发展智力,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

3.掌握语文这一工具,形成一定的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确立语文学习主体观的意义:

1.有助于语文教师产生正确的教学行为。

2.有助于语文教学改革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3.有助于语文教学改革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3.有助于语文教学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大批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4)培养语文学习兴趣:

1.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直观兴趣。

2.增强语文教学的目的性、思辨性,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自觉兴趣。

3.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他们的多种兴趣,培植后实长远的语文学习兴趣。

(5)强化语文学习动机:

1.确定远大的奋斗目标,树立长期性学习动机。

2.明确自己的需要所在,增强阶段性学习动机。

3.讲清课文的具体要求,强化近景性学习动机。

4.帮助学生正确地归因,引导期望性学习动机。

5.不断提供成功的机会,满足成就性学习动机。

6.努力提高教学艺术,激发直接性学习动机。

(6)优化语文学习结果的指导。

1.知识迁移理论的指导。

2.自学能力的培养。

(7)知识迁移理论的指导。

1.要注意学习内容相同因素的迁移。

2.要注意学习策略的概括迁移。

3.要注意事理关系的迁移。

4.要注意不同学科领域知识的渗透、联系及其相互迁移。

5.要注意防止负迁移。

(8)语文学习方法指导的意义:

1.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适应于现代教学发展的需要。

3.适合于培养新型创造型人才的成长。

(9)语文学习方法指导的目标:

1.“自觉地获取知识”的心理状态。

2.“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获得基本的学习技能。

3.提高自学能力,为将来的自学打下基础。

4.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10)语文学习方法指导的原则:

1.群众指导与个别指导结合,调动学生的内在潜力。

2.指导学法与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相结合,树立教学整体观。

3.严格要求与因势利导,从实际出发相结合,注意指导效果。

(11)如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阐明意义,反复教育。

2.严格要求,因材施教。

3.点滴积累,持之以恒。

4.示范点拨,表扬激励。

第八章阅读教学

(1)阅读的本质特点:

1.阅读时吸收,是从书面语言符号中提取信息的学习活动过程。

2.阅读活动是一个复杂的心智活动。

3.阅读是一种复杂的语言技能活动,它是一系列过程和行为构成的总和。

4.阅读是一种复杂的情感活动。

(2)阅读教学的作用:

1.训练阅读技术,培养阅读能力。

2.学习规范化的语言,提高表达能力。

3.丰富文化知识,发展认识能力。

4.发展智力,培养创造能力。

5.陶冶情操,养成优良的思想品德。

(3)阅读能力的构成:

1.认读。

2.理解。

3.鉴赏。

4.活用。

(4)阅读教学过程设计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

2.科学性原则。

3.创造性原则。

(5)阅读教学过程设计的措施:

1.综合设计教学目标。

2.编制合理的教学内容。

3.选择多样化的教学形式。

4.优化教学方法。

5.高效评估教学效果。

(6)阅读教学方法:

1.导读法:

指导自读、认真教读、注重练习和复习。

2.设计教学法:

精心设疑、引导质疑、指导解疑。

3.情景教学法:

设置情境,激发情感;表情朗读,激情讲述;注重训练,照顾全面。

(7)记叙文教学:

1.理清作者思路,把握篇章结构。

(1.明确要素,抓住线索。

2.了解结构类型,研究层次段落。

3.分析结构因素,学习谋篇布局)。

2.掌握文字精髓,揭示深刻主题。

3.探讨表达方式,提高读写能力。

4.领会遣词造句,品味语言特点。

(8)说明文教学:

1.理清说明顺序,掌握结构特色。

2.抓住事物特征,领会文章内容。

3.研究说明方法,学习写作技巧4.分析语言特色,提高表达能力。

(说明文的语言要求:

准确、严密、简洁、明晰、生动、形象)

(9)议论文教学:

1.明确论点,论据,理解思想内容。

2.研究结构方式,把握论证的逻辑性。

3.探讨论证方法,体会写作技巧。

4.掌握语言特点,做到学以致用。

(10)散文教学:

1.散文的主体特征分析(主体情感的真实性,主体情感的深层性)。

2.散文的品类及其教学要点(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议论性散文)。

3.散文的线索构成方式分析(一是以序为线,即以时空的转换、人物的活动或者事情发展变化的先后顺序为线索。

二是以物为线,即以某种特定的事物作为全书的线索。

三以情为线,即以感情的发展变化为线索来穿引整篇文章)。

4.散文的意境构成形式分析。

(一是横向式的画面组合营构,二是纵向式的画面组合营构)。

(11)小说教学:

1.引导学生分析情节结构(1.了解情节表现的特征:

适应性、灵活性。

2.弄清情节发展的各个阶段: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3.弄清情节发展的线索:

单线、复线。

4.弄清构成情节的各个场面)。

2.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1.刻画人物手段的多样化特点分析。

2.主次人物关系的分析。

3.人物描写手法的分析:

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3.引导学生分析环境描写。

4.引导学生分析叙述视角。

(观察性叙述视角、参与性叙述视角、全知性叙述视角)。

(12)诗歌教学:

1.把握诗歌的抒情特征:

真实性和典型性。

2.探究诗歌的意境创造(诗境的构成因素分析,诗境的形象特征分析)。

3.品鉴诗歌的艺术语言(1.引导学生分析富有表现力的关键词语。

2.引导学生分析诗的语言结构:

词类活用,词序变换,句子成分的省略与压缩,品味诗的语言形式美和音乐美)。

(13)戏剧教学:

1.弄清戏剧的种类(按体裁分悲剧、喜剧和正剧;从表现手法上分:

话剧、歌剧、舞剧、诗剧和戏曲)。

2.把握戏剧的特征(1.演出性特征。

2.集中性特征。

3.剧场性特征)。

(14)文言文教学:

1.帮助学生弄通文章的字词句。

2.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内容和写法。

(15)文言文教学的常用方法:

串讲、评点、练习。

第九章作文教学

(1)作文教学的地位:

1.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作文教学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3.时代的发展,社会需要全面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2)作文教学的功能:

1.提高学生认识生活的能力。

2.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3.培养学生言语的准确表达和创新能力。

(3)中学作文教学的要求:

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文兴趣,态度,习惯;适当掌握有关的作文知识,培养实事求是,有的方矢,言之有物的好文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创造能力。

(4)作文教学过程:

1.写前指导(1.写前观察,积累,选用材料。

2.明确目标,激发写作激情。

3.帮助审题,构思,立意)。

2.写中指导。

3.写后批改。

4.总结讲评(要求:

1.要有明确的中心。

2.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3.要重视学生的创造性因素。

讲评方式:

1.综合讲评。

2.佳作讲评。

3.专题讲评。

4.对比讲评)。

(5)作文训练的方式1.观察训练。

2.仿写训练(意译、缩写、抄写、续写、改写、模拟)。

3.口头作文训练。

4.书面作文训练(1.命题作文或自由命题作文。

2.实践作文或情境作文。

3.整理资料式作文。

第十章口语交际训练

(1)口语交际训练的地位和作用:

1.能够促进语文教育目标的实现,提高人的整体素质。

2.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人才的重要手段。

3.能够强化思维发展,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4.有利于读写能力的协调发展,增强基础学力。

(2)听话的基本能力:

1.语言的感知力(辨析听音、定向听音、同步听音)。

2.语义的理解力。

3.语言的品评力。

4.语感的审美力。

(3)听话能力训练的要求:

1.专心静听。

2.带情倾听。

3.积极反馈。

4.宽容聆听。

5.释读体态语。

(4)听话训练的方式方法:

1.听述式语境:

记忆性听述、概括性听说、推测性听说。

2.听写式语境。

3.听问式语境:

辨析性听问、分析性听问、分解式听问、阶梯式听问。

4.交往式语境。

5.欣赏式语境。

(5)说话能力的构成:

1.内部语言组织能力。

2.语言编写码生成能力。

3.外部语言表现能力。

(6)说话能力训练的要求:

1.语言规范,正确表达。

2.逻辑严密,思维情晰。

3.通俗形象,简洁明快。

4.委婉得体,情理相容。

5.富于激情,注意体态语。

(7)说话训练的组织形式:

1.诵读式说话语境。

2.交流式说话语境。

3.叙述式说话语境。

4.论辩式说话语境。

5.说演式说话语境。

第十一章语文基础知识教学

(1)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意义:

1.语文基础知识是语文学科的基础理和基本规律。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和学习兴趣。

3.提高语文学习的科学化进程和语文素质。

(2)语文基础知识的主要内容:

1.汉语知识(语法知识、修辞知识、古代汉语知识。

)2.文体读写知识。

3.文字常识(文学史常识、文艺理论常识。

(3)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特点:

1.独特的学科地位。

2.分散的教学形式。

3.科学的应用价值。

(4)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原则:

精要、好懂和有用。

(5)语文基础知识教学方法:

1.分析法。

2.比较法。

3.讲练法。

4.图表法。

5.勾连法。

6.归纳法。

(6)教学语文基础知识应注意的事项:

1.处理好各类语文知识的内在联系。

2.密切联系课文。

3.密切联系生活、学习实际。

4.讲求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

5.加强直观教学。

第十二章语文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

(1)语文学科德育的依据:

1.教学的教育性要求。

2.语学科固有的属性。

3.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需要。

(2)语文学科德育的特点:

1.相涵性。

2.随机性。

3.理性性。

4.潜隐性。

(3)语文学科中进行思想德育的内容:

1.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素质(爱国主义思想素质,科学思想教育,共产主义理想教育)。

2.培养学生优良的政治素质(1.通过无产阶级革命传统教育,确立学生无产阶级政治方向。

2.通过对资本主义反动腐朽本质的揭露,坚定学生的无产阶级政治立场。

3.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使学生把握无产阶级的政治观点)。

3.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素质(国民公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家庭道德教育)。

4.培养学生优良的个性品质(坚强的意志,创新的意识,务实的精神,乐观的情绪)。

(4)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

1.情感熏陶法(1.通过课文的意境分析,以境育情。

2.深入开掘课文义理,以理育情。

3.重视情绪渲染,以情育情)。

2.艺术形象分析法。

3.语言文字品评法(抓住富有褒贬感情色彩的语言,抓住意蕴丰富的语言,抓住议论,抒情的语言)》4.引申教育法。

5.多种媒体辅助法。

第十三章语文教学中的智力开发

(1)语文教学中的智力开发的意义:

1.开发智力是为了适应科技迅猛发展的社会现实。

2.开发智力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2)语文教学中的智力开发的内容和途径:

1.培养观察。

2.培养记忆力(1.要有明确的记忆目的和任务。

2.要重视记忆内容的选择和理解。

3.要指导记忆的方法提高记忆效果:

综合记忆法、尝试回忆法、多感官记忆法)。

3.培养想象力(1.阅读教学中注重培养再造想象。

2.在作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创造想象。

3.培养想象的良好心里品质和指导想象的方法)。

4.培养思维力(1.掌握思维方法:

分析和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

2.剖析文章的思路。

3.创设问题情境。

4.鼓励质疑问题)。

(3)培养创造力的重要意义:

1.创造力培养是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

2.创造力培养是时代的需要。

(4)培养创造力的途径:

1.重视文化知识积累。

2.促进大脑两半球的和谐发展。

3.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

4.培养创造性心里品质。

第十四章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1)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的特点:

1.形象性。

2.情感性。

3.愉悦性。

(2)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的内容:

1.语文教材内容美。

2.语文教学过程和方法的形式美。

3.语文教育实现美的创造。

(3)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过程和方法:

1.感知美(1.美感的特征是直观性。

2.指导学生感知美)。

2.指导学生理解美(1.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2.调动原有的审美经验。

3.激活情感体验。

4.克服概念化弊病)。

3.指导学生鉴赏美(1.驱遗想象。

2.指导再现形象)。

4.指导学生创造美(1.在阅读教学中奠定创造美的基础。

2.在表达训练中培养美的能力)。

5.语文教育的原则(1.坚持审美客体与审美主体的统一。

2.坚持共鸣和观赏的统一。

3.坚持审美个性和审美共性的统一)。

第十五章语文教学方案设计

(1)语文教学方案设计:

是指语文教师根据教学目的的任务,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和原则,选择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选用教学媒体,对语文教学活动制定的实施方案。

(2)语文教学设计的意义:

1.语文教学设计是实施语文教学的工作蓝图。

2.语文教学设计是语文教师进修的重要途径。

3.语文教学设计是促进语文教学改革的有效手段。

(3)语文教学设计的要求:

1.讲究科学性,符合理论法则。

2.讲求艺术性,富有教学情趣。

3.讲求实用性,提高教学效益。

(4)编写教案:

1.备课(1.确定教学目的。

2.钻研教材内容。

3.了解学生实际。

4.安排教学程序。

5.选择教学方法。

6.选择教学媒体。

7.编制反馈练习)。

2.设计课型(阅读课、作文课、听说课)。

3.设计导语(1.解题式导语。

2.过渡式导语。

3.悬念式导语。

4.情景式导语。

5.趣味式导语。

6.激情式导语)。

4.设计提问(启发式、疏导式、质疑式、探究式)。

5.设计结尾(归纳总结、守卫照应、画龙点睛、比较拓展)。

6.设计板书(1.结构型综合式板书。

2.词语型归纳式板书。

3.线索型回环式板书。

4.填空型表格式板书)。

7.教案的编写(1.课题计划。

2.课时计划。

3.教后记)。

第十六章语文复习与考评

(1)语文复习的意义:

1.语文复习是巩固,强化知识的重要手段。

2.语文复习是促进所学知识形成系统化,网络化结构的重要策略。

3.语文复习是语文知识和技能迁移的重要保证。

(2)语文复习的类型和方法:

1.平时复习、单元复习和阶段复习。

2.学段总复习(1.抓纲务本。

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强化训练。

2.加强动态语言训练,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水平。

3.加强综合训练,提高分析和表达能力。

4.加强速度训练,提高直觉思维能力)。

(3)学生语文学习考评的意义:

1.测定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

2.为学生家长提供反馈信息。

3.为社会提供人才录用资料。

(4)学生语文学习考评的要求:

1.具有明确的目标性,注重评估的客观性,体现语文教育的整体性。

2.考评手段应该力求科学化。

(1.单项评估与综合评估相结合。

2.静态评估与动态评估相结合。

3.定性评估与定量评估相结合)。

(5)不同目标的测试:

1.随机测试。

2.阶段测试。

3.水平测试。

4.选拔测试。

(6)不同内容的测试:

1.综合测试。

2.单项测试。

(7)不同主持者的测试:

1.他侧。

2.自测。

(8)不同形式的测试:

1.口试。

2.笔试。

(9)语文测试的命题:

1.议论文试题。

2.客观性试题。

(1.选择题。

2.填空题。

3.判断题。

4.排列题。

5.连接题。

6.归类题。

7.复位题。

8.标记题。

9.填表题。

10.图示题。

(10)语文试题的要求:

1.效度。

2.信度。

3.难度。

4.区分度。

(11)语文教师工作考评的意义:

1.鉴定教师的语文教学效果。

2.检验学校的语文教学管理水平。

3.为语文教学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12)语文教师工作考评的内容:

1.教师的素质考评。

2.语文教学工作过程的考评(工作数量、工作质量、工作方法、工作态度)。

3.语文教学工作过程的考评(教育和教学效果、社会效果)。

(13)语文教师工作考评的程序:

1.自我评估。

2.学生评估。

3.同行评估。

4.领导评估。

(14)语文教师工作考评的程序:

1.明确评估的具体目标,确定评估指标。

2.认真组织考评的实施(1.教学工作数量方面的数据搜集和评定。

2.教学工作质量方面的数据搜集和评定。

3.作出综合评估结论)。

第十七章语文课外实施活动指导

(1)语文课文实践活动的特点和意义:

1.活动内容的丰富性。

2.组织形式的多样性。

3.教育功能的全面性。

(2)语文课外实践活动的意义:

1.促进语文教学的整体改革。

2.是培育语文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3.有利于激发语文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4.为丰富精神生活,推进素质教育提供广阔的天地。

(3)语文课文实践活动指导:

1.课文阅读活动指导(1.指导学生选好读物。

2.指导课文阅读的形式:

结合课文教学进行,每周安排固定课时指导,开设选修课,组织课文阅读兴趣小组。

3.指导课文阅读方法:

指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