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博物院玉器.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77334 上传时间:2022-10-30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2.1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京博物院玉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南京博物院玉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南京博物院玉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南京博物院玉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南京博物院玉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南京博物院玉器.docx

《南京博物院玉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京博物院玉器.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南京博物院玉器.docx

南京博物院玉器

翡翠双桃子母洗

  高3.9厘米长12.8厘米宽9.2厘米

器雕作双体洗,一大一小,由双桃雕空而成,其同生于一枝上,形似子母。

双桃之侧,不仅分别长出一双石榴和一对佛手,还分别立着一只鹊鸟。

 

芙蓉石炉

  通高17厘米口径14.9厘米

  炉仿作圆簋形,盖呈覆圈足圆碗形,圈顶四侧各拱一镂雕翔风,簋喇叭颈,溜肩双耳,镂雕作变体挂凤,挂于左右两侧的口沿和腹上,腹前后侧饰衔环铺首,喇叭形圈足。

 

佛手形玉花插

  通高11厘米宽7.5厘米

  

  白玉。

器作佛手形。

佛手一大三小,同生于一盘枝上,大者居中,小者和枝叶居边,正好以中者的高大之状凿孔为插,造型十分巧妙自然。

 

玛瑙花插

  高16厘米宽8厘米

  

  器雕作树桩形,以一段松树为花插,松石之侧,梅枝相依,既有鹤立其下,又有鹊登梅上。

画面取材于传统题材“松鹤延年”和“喜鹊登梅”雕琢而成。

 

簇花玉洗

  高6厘米长15.3厘米宽11.3厘米

  青玉。

玉雕作簇花花瓣形,乃取花瓣为洗,外簇梅花为饰而成。

洗不仅,沿雕出花瓣形,洗内还雕有花筋,共五瓣。

外簇之梅花,系镂雕而出,其绕洗大牛圈,下盘根错节,上花开团簇,花间还有一蟠螭游向洗池,别具风味。

 

翡翠菱形玉佩

 清

  高3.3厘米长5.4厘米厚2.1厘米

  佩雕作菱形。

其菱棱角分明,系孔自菱正中上下穿通,孔径很小,约0.3厘米。

玉佩形体丰盈,甚为别致。

 

翡翠鱼化龙玉件

  高9.8厘米底长10.5厘米

  器雕作跃鱼与游龙状,鱼顶浪起身,一半鱼身已跃起,尾击水面,激起一层浪,游龙就附在其出水的首尾上。

其状乃取材自传统故事“鱼跃龙门”情节雕刻而成。

 

瓜棱形玉炉

 清

  高8厘米宽10.5厘米

  白玉。

器雕作瓜棱形。

先将炉雕出扁圆形,再雕出棱条。

炉盖为圆钮圆盖,亦同饰瓜棱。

炉短颈,方唇,口沿上出双环耳,底帝三乳丁足。

 

玉炉

  通高16厘米,通宽19.5厘米

  碧玉。

炉仿作圆簋形,盖呈覆碗状,顶镂雕盘龙,簋双耳、圈底,耳为饰凤套环活耳,腹底三侧出铺首,铺首垂须,绕过圈底,形成了三须足。

盖、炉通体浮雕兽面纹。

 

玉鹿

  高4.2厘米,长11.7厘米

  白玉。

器雕作卧鹿状,一母一子,双双卧在灵芝丛中。

母鹿侧身而卧,回首,子鹿躺在其侧,抬头而舔,两相情深。

用一整玉雕刻而成,虽分作双鹿,却有灵芝巧连,设计十分奇妙。

 

菊瓣形玉盘

  直径17.1厘米

  青玉。

盘作菊瓣形,瓣绽3层,每层28瓣,由内向外逐层放大。

内留空圈为圆花蕊。

盘胎雕刻得很薄,系苏州民间玉作坊仿痕都斯坦玉制品。

 

翡翠瓜形洗

  高5.2厘米,通长18.6厘米,通宽11.6厘米。

器雕作瓜形,巧借开瓜膛而成。

瓜上藤叶缠绕,中有一茎绕过洗口,将洗分成双,其侧有仔瓜附挂,还有两只蝴蝶停在一旁。

 

 

翡翠螭虎纹玉带钩

  长13.8厘米

  钩作龙首,柄宽扁,面镂雕一伏行螭虎,背出一圆扣钮。

龙首作曲颈睁目张牙状,面目威猛;螭虎昂首摆尾,四足伏卧,朝向龙首,似有蓄力待发之势。

 

灵芝式玉如意

  长41厘米

  白玉。

器雕作灵芝形,以灵芝为头,曲茎为板,再上雕纹饰而成。

如意头雕“福在眼前”图案,柄镂空缠绕灵芝枝叶。

 

翡翠朝珠

清代前期

  周长158厘米珠径1.3厘米1970年江苏省吴县灵岩山毕沅墓出土朝珠由108颗翡翠圆珠和4颗碧玺佛头及一金背云串成,27珠间一佛头。

金背云作如意形,内嵌宝石。

 

翡翠东坡赤壁夜游插屏

  长27.6厘米高22.1厘米厚1.15—1.25厘米

  器作扁平圆角长方形,重2660克,安置在红木插座上。

由翡翠琢磨制成,正面琢刻描金人物山水图,利用黛、绿、青、白等色块,顺色巧设。

画面取材于明代文学家魏学洢《核舟记》中的苏东坡夜游赤壁场景,受吴门画派风格影响。

此件插屏属清代乾隆嘉庆年间苏州民间作坊翡翠玉雕珍品。

 

贯耳玉瓶

  高18.7厘米口径3.1—3.7厘米

  1956年江苏省南京市牛首山弘觉寺出土

  青白玉。

器作圆瓶,长颈,双贯耳,圈足。

通体雕刻纹饰,其中圈足、双耳雕刻螭龙纹,瓶身雕双层浅浮雕,以龙纹、回纹、蕉叶纹、仰莲纹为地纹,上浮雕螭龙纹。

 

鸱吻形玉杯

  通高13.8厘米长径13.1厘米

  白玉。

杯作鹅吻形,雕鸱首为底,开虬尾为流口,再后加兽形把而成。

鸱吻首作鱼龙形,张口露齿,卷须披发,体扁圆,饰绳索纹、勾连卷云纹、回纹等。

 

联珠形玉镯

 明

  直径7.5厘米白玉。

一对,大小形状相同,均作联珠形,先雕出圆镯形,再雕出一个个圆珠和扁串饰而成,乃由二十颗圆珠串二十个扁串饰联成。

造型奇巧,雕琢精致。

 

子冈款玉簪

  长9.4厘米头粗0.9厘米

  1973年江苏省吴县洞庭东山槎湾明墓出土

  羊脂白玉。

簪作灵芝形,头雕螭虎纹,身雕盘龙舞风纹,上刻“文彭赏·子冈制”款。

在不到一厘米粗的玉簪上作浅浮雕,细刻如游丝,下刀圆熟自如,走线流畅,甚有名家风格。

文彭系明中叶画家,属吴门画派,陆子冈系当时琢玉圣手,后世仿刻甚多。

此件系明万历年间许裕甫墓中出土,同出有文徵明字画、中时行字摺扇。

 

 

雕花玉带饰

  铊长16厘米宽6.1厘米其他不等

  白玉。

玉带由长、方、圆等形玉板组成,共20块,大小、形状均不一,两侧大的长条玉板是带铊,其余皆为带跨銙。

玉板所镂雕花纹,除四小块长条玉板仅雕缠枝花外,其他各块都是雕花间走龙多层图案。

螭虎纹玉璧

 宋

  直径11.4厘米孔径2.6厘米厚O.5厘米

  青玉。

璧呈扁平圆形,中有对钻圆孔,一面分内外两圈,内圈刻谷纹,外圈刻龙纹;一面镂雕两只对峙螭虎,一大一小,作扭身拖尾、侧首相望状,充分利用了圆璧的回转造型。

 

绾发玉冠

 宋

  高6厘米长9厘米

  1970年江苏省吴县灵岩山毕沅墓出土

  青玉。

冠作花瓣状,系将玉料开膛挖空,外雕双层绽开花瓣,顶镂雕出两片合瓣而成。

冠下端两侧对钻有双凤,插入一束冠发簪。

簪为碧玉,作云头如意状,时代略晚。

 

玉哀册

南唐

  长16厘米宽7厘米厚0.3厘米

  1950年江苏省江宁县祖堂山李昇钦陵出土用和田青玉制成。

玉册每片作扁平长方形,将玉片裁齐磨光而成。

正面刻竖排楷书金字。

策文三行,系先琢刻文字,后充填金粉而成。

背面刻有玉片序号“八”。

哀册由42片组成一册,出土时贮于一石函内。

玉佩

东晋长7.1厘米

  1965年江苏省南京市富贵山东晋墓出土玉呈青白色。

佩呈蝙蝠展翅状,出头露爪,虽通体光素无纹,外形轮廓却裁剪流畅。

佩孔有三个,分别钻在头与足的部位,一上两下。

龙凤形玉佩

六朝

  通高5.8厘米宽5厘米厚0.5厘米

  1951年江苏省南京市邓府山3号墓出土。

  玉呈青白色。

佩作龙蟠与凤栖状,先将玉片裁出龙凤形体,再雕刻其部位纹饰而成。

龙曲颈卷身,向背上卷,呈倒“s”形,凤即栖在上卷的龙尾上,侧首与龙首相背。

绿松石子母鸽

 东汉

  长1.2厘米高0.87厘米

  1970年江苏省徐州市上山一号汉墓出土在一小块绿松石料上,琢出母鸽哺喂子鸽状,造型生动,形象逼真,雕琢技艺娴熟高超,是一件微型圆雕珍品。

玉人

东汉

  高4.1厘米

  1980年江苏省邗江县甘泉二号墓出土。

  和田青玉,部分受沁泛白。

圆雕作整体人形,以汉八刀手法在面部琢出眉目嘴鼻,头戴高冠,宽带博衣,衣领右衽,长裙拽地。

腰部两侧横钻一孔,用以系挂。

这一玉人,通称“翁仲”,是迄今所见唯一的出土实物。

玉蝉

西汉后期

  长4.8厘米

  1974年江苏省盱眙县东阳七号墓出土羊脂白玉,晶莹润泽。

器体扁薄,两眼外突,以汉八刀子法在正面磋出双翼,背面琢出腹部,线条流畅、简练,做工细致精巧,为汉玉雕蝉珍品。

龙形玉佩

西汉后期

  长4.7厘米宽2.8厘米

  1974年江苏省盱眙县东阳四号墓出土羊脂白玉,晶莹滋润。

佩作夔龙形,龙体蜷曲,张嘴衔尾,瞪眼竖耳,系玉片裁成环状,精镂细刻而成。

玉带钩

西汉中期

  长6.2厘米

  1972年江苏省铜山县小龟山汉墓出土

  青玉,部分受沁泛黄。

器作长条倒钩形,长把短钩,形体是前圆背平,前挺后弯,钩首作鸭头状,后背弯曲处带一长方形扣钮,整件如一伸脖曲颈的鸭子,造型美观。

心形玉佩

西汉中期

  长5.1厘米

  1972年江苏省铜山县小龟山汉墓出土

  青玉受沁呈灰黄色。

佩作扁平心形,中有圆孔,两侧镂雕卷云凤纹。

玉锥形器

 大汶口文化

  长35.5厘米宽1.2—1.5厘米厚1.1—1.3厘米管长6.9厘米

  1987年江苏省新沂市花厅M18出土透闪石软玉,淡绿色褐斑。

器身如长条的方柱,一端方尖,另一端有圆柱形榫。

方柱体近榫部位分为八节,每节饰由凸起的平行长横棱和短横档组成的简化带冠人面纹,系良渚文化玉器风格。

  套在榫上的长圆管,孔径4-8毫米,管壁2-3毫米,反映了高超的制玉技术。

 

玉饰

良渚文化早期

  半身人像长4.6厘米宽1.2-3厘米

1989年江苏省高淳县朝墩头遗址M12出土玉饰由牛身人像、兽面、鸟面以及珠、管、环、坠等17件组合而成,出土时置于壮年男性头骨之下,饰件背面多斜钻像鼻孔,原系缝缀在丝帛织物之上。

丰身人像、兽面、鸟面系浮雕轮廓,阴刻细部而成,与神人、兽、鸟图像同为良渚文化宗教信仰的象征,表示当时人的巫术崇拜。

瓜形玉盒

选用上等整块青白玉雕琢,作成瓜形玉盒,器表出浅浮雕花纹。

瓜蒂作盒把,盒盖、身相连,雕琢技艺高超。

仿古龙凤纹玉壁

清乾隆

用整块青白玉雕镂,器表经人工处理成赭黄沁泽,古色古香。

一面雕琢云龙纹,另一面雕琢云凤纹,工艺精细。

莲瓣纹玉洗

用上等纯润青玉雕琢,透明晶莹。

器作莲瓣花形,呈椭圆状,下出矮圈足,系清代贵重文房用具。

金蝉玉叶

明代

江苏省吴县市五峰山出土

以构思奇特的方法,将一栩栩如生的金蝉,悠然自得地栖息在一洁白无暇的玉页上,金光玉耀,妙趣横生。

云纹玉环

西汉

江苏省阜宁县新沟出土

青白玉雕琢,局部沁蚀。

扁平圆形,中间厚两边薄,环正反两面雕刻图案化的云纹,花纹精细优美。

绞绳形玉环

战国

安徽省寿县小孤堆集出土

上等白玉雕琢,透明晶莹。

器呈双股绞绳状,中间打成三个犹如绳索的结,形象生动,具有较高的雕琢水平。

简化兽面纹玉琮

良渚文化公元前2500年

江苏武进市寺墩出土

典型良渚文化玉琮,上大下小,外方内圆,中间对钻圆孔,四角为中心,琢磨简化兽面花纹,从上至下共饰八组简化兽面纹。

兽面纹玉琮

良渚文化公元前2500年

江苏省吴县市草鞋山出土

这是良渚文化小型系列玉琮最为精致的一件,呈圆柱形,中间对钻圆孔,器表依饰纹分为两节,以四角为中心,琢磨精细兽面花纹。

玉玦

马家浜文化公元前4500年

江苏省吴县市草鞋山出土

玦是古代常见的玉耳饰,盛行于新石器时代至周代。

此玦系青玉琢磨,孔两面对钻,器表留有切割玉料的痕迹。

龙形玉璜

西汉中期

长11.3厘米宽1.7-1.9厘米厚0.5-0.55厘米

1972年江苏省铜山县龟山汉墓出土

青玉受沁呈灰黄色。

璜呈扁平弧形,遍饰谷纹。

两端为龙首,作张嘴睁目状。

中部上下两处有对钻小孔,作穿缀系挂用。

玉龙凤纹谷壁

西汉中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职业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