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自考复习资料 章节重点.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76931 上传时间:2022-10-30 格式:DOCX 页数:101 大小:95.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自考复习资料 章节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1页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自考复习资料 章节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1页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自考复习资料 章节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1页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自考复习资料 章节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1页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自考复习资料 章节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自考复习资料 章节重点.docx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自考复习资料 章节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自考复习资料 章节重点.docx(10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自考复习资料 章节重点.docx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自考复习资料章节重点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章节复习重点

第一编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总论(重点)

第一章绪论(基础)(非重点)

重点难点:

1我国环境保护法中“环境”的定义;2环境问题的分类(可简答可论述);3自然环境的破坏、环境污染;4环境、资源、人口和发展之间的关系;

  1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中“环境”的范围与环境科学中“环境”的范围不同与差异(P5)◇

  ⑴环境的一般概念,是指相对于某一个中心事物而言的,即围绕某个中心事物的外部空间、条件和状况,便构成某一中心事物的“环境”。

  ⑵我国《环境保护法》把“环境”定义为“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⑶相同点:

“环境”在法律上的定义必然是以环境科学关于“环境”的定义为依据的,且在质的规定性方面,二者是一致的。

  ⑷不同点:

  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是把环境作为法律的保护对象看待的,其概念和范围必须明确和具体,而且把环境所包括的主要因素作为法律的保护对象,尽可能具体、明确地作出列举规定。

  ②从环境科学的理论来说,一切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环境要素、成分、状态都是人类环境系统的组成部分,都是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

但是,整个自然界和无限的宇宙不可能都成为法律保护的客体。

作为法律保护的客体,除了必须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发生影响以外,还必须是人类的行为和活动所能影响、调节和支配的那些环境要素。

作为法律保护的自然客体的范围,只能是那些人类活动能够影响、调节或支配的自然客体,凡是人类不能对其产生影响的自然物,即使它与人类生存有关,也不属于法律保护的范围。

  ③人类把环境作为法律保护的客体,其最根本的目的是从整体上保护生命维持系统的功能,保护生态系统的平衡,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

  ④某些自然物存在于自然界具有环境功能时,它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自然客体,当其脱离自然界失去环境功能时,就不再属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保护客体,而可能成为民法的保护对象。

  补充:

  人类环境这个概念是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提出的。

  按照环境要素的形成,可以把人类环境分成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环境科学中最常用分类。

  按照环境的功能不同,可以把人类环境分成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

我国宪法采用此分类。

  按照环境范围的大小,可以把人类环境分成室内环境和村镇环境、城市环境、区域环境、全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按照环境的不同要素,可以把人类环境分成大气环境和水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地址环境。

既是自然环境要素,又是自然资源:

土壤,阳光,水,草原,森林,野生动植物。

  2人类与环境的关系(P7)

  人类同环境的关系可以作两个方面的最基本的概括:

  ⑴人类是环境的产物

  人类是环境的产物,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同整个生物界一样,要完全依赖于地表的环境条件。

  如地表大气中氧的形成,一切动物离开氧气便不能生存、臭氧层的形成也是地球生命存在的先决条件之一、对人体血液成份所作的科学测定表明,人体血液含有60多种化学元素,而且其平均含量同地壳各种元素的含量在比例上惊人地相似。

  ⑵人类又是环境的改造者

  人类能通过劳动,通过社会性的生产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大规模地改造自然环境,使其更适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人类在改造环境的过程中,人类——环境系统工程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复杂关系。

  为了维持人类环境系统的动态的平衡,人类的经济活动和改造自然的活动必须不超过两个界限:

⑴从自然界取出的各种资源,不能超过自然界的再生增殖能力;

  ⑵排放到环境里的废弃物不能超过环境的纳污量,即环境的自净能力。

  如果超出这两种界限,就会打破生态系统的正常平衡,一方面造成资源枯竭,一方面使环境质量恶化。

  环境保护应该遵循的自然规律主要是生态学的规律。

  生态学的概念是由德国人伊*海克尔在1866年提出的,研究动物同有机和无机环境的全部关系。

后来被定义为:

研究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把主体从动物扩大这整个生物界。

  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人与生物圈”的研究列为全球性课题,强调从宏观上研究人与环境的生态学规律。

生态系统是生态学研究的中心课题。

  3生态系统的组成○(P11)(单选或多选)

  生态系统是指自然界里由生物群体和一定的空间环境共同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综合体系。

每个生态系统就是生物界活动的基本单元,人类便处于由各种生态系统组成的生物圈内。

  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

  ⑴生产者。

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及单细胞藻类。

在生态系统中居于重要的地位。

  ⑵消费者。

消费者是指所有的动物。

一级消费者是以植物为食的草食动物;以草食动物为食的是二级消费者;以二级消费者为食的食肉动物是三级消费者。

有的动物包括人类是杂食者,既食植物又食动物,称为混合消费者。

消费者虽然不是有机物的直接生产者,但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转化过程中处于中间环节,因而也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⑶分解者。

分解者主要是指有分解能力的各种微生物,也包括一些腐生性动物,如白蚁、蚯蚓等,其作用是保证生态系统的循环,也是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⑷无生命物质。

无生命物质包括自然界各种有机物、无机物和自然因素。

如阳光、水、土壤、空气等,为生物提供了必需的生存条件。

  4生态系统的功能◇P12

  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全部生命需要的能量都来源于太阳。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

  ⑵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其中最主要的是水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它们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非常密切。

  食物链概念◇形成一条以食物把各种生物连结起来的锁链,叫做食物链。

  营养级概念◇在食物链上的各个环节称为营养级。

一般有4至5个营养级。

  1/10定律(P13)◇是指低位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通过自身新陈代谢要消耗一部分,而剩余的能量又只1/10被上一营养级所利用(即1/10定律)。

  生物放大(P13)◇同一食物链上某些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在生物体内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称为“生物放大”。

  生态平衡○在一个正常的生态系统中,它的结构和功能包括生物种类的组成和各种种群的比例以及不断进行着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生态学上把这种相对稳定状态称为生态平衡。

  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种。

自然因素,如火山爆发、地震、海啸、台风、水旱灾害、泥石流等,都可以在短期内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人为因素,如建造大型工程,从而大规模改变环境条件;大量毁坏植被,从而改变生物的生境;向环境中大量排放有毒污染物,等等,这些人为因素都能破坏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引起生态失调,甚至造成生态危机。

  5环境问题的概念及分类(P15)◇

  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使环境条件发生不利于人类的变化,以致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给人类带来灾害,这就是环境问题。

  第一环境问题,是指自然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称为原生环境问题或第一环境问题。

  第二环境问题,是指人为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称为次环境问题或第二环境问题,有的国家称为“公害”。

  广义的环境问题包括人为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和自然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两类。

狭义的环境问题则仅指人为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

环境科学主要研究第二环境问题。

  第二环境问题的分类(P15)◇

  ⑴自然环境的破坏,所造成的后果往往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有的甚至不可逆转。

  ⑵环境污染,主要是工农业生产和城市生活把大量污染物排入环境,使环境质量下降,以至危害人体健康,损害生物资源,影响工农业生产。

  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又有密切联系,二者具有复合效应。

环境破坏可以降低环境的自净能力,如森林减少会加重大气污染;而环境污染又会降低生物生产量,加剧环境破坏。

  当前的环境问题:

  没有彻底解决环境问题,环境污染以新的形态在发展。

  出现了全球性的3大问题是:

酸雨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

  自然环境和资源难以承受高速工业化,人口剧增,城市化的巨大压力。

  自然灾害显著增加

  大气污染范围越来越大,出现了全球性的并直接影响整个生物圈的某些机制和平衡的3大问题是:

酸雨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

  环境,资源,人口和发展间的关系。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和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

一个国家的地理条件和资源状况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保证人类的生活和经济发展的正常需要,就必须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和养护。

  环境问题和人口问题有密切的互为因果的联系。

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一定地理环境和生产力水平的条件下,人口增殖应有一个适当比例。

认为社会发展只取决于社会制度而与人口增殖无关,甚至社会主义制度下不存在人口过剩问题的观点,显然是错误的。

人口增长过快,会刺激需求和生产,从而破坏人类环境系统的总平衡。

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人口膨胀是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它引起了粮食紧张、资源破坏、能源危机、环境污染加剧等一系列问题。

非洲自然环境破坏引起的大灾荒,根本原因是人口激增。

  我国的人口问题是一个在短期内很难扭转的最大的社会难题之一。

  发展包括社会发展、经济发展两方面,而基础是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尤其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生活的物质基础。

保障和改善人们衣、食、住、行的生活需要是发展的主要目标。

在发展中国家,要摆脱贫困、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唯一的出路是发展经济。

包括环境问题的解决。

也需要通过发展经济来为其提供资金和技术。

但是经济的发展,生产的增长,意味着取自环境的资源和排向环境的废弃物都要增加,因而受到资源可供量和环境容量的限制。

盲目发展生产,会造成资源、环境也发展之间的比例失调,从而导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与破坏加剧。

这样不仅使发展不能持续进行,还会带来灾难性后果。

西方国家工业化过程中普遍走了一条重发展、轻环保,甚至牺牲环境发展经济的道路,曾经为之佬出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代价。

  6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很重要P21)可能简答或论述

  ⑴环境问题的解决,也需要通过发展经济为其提供资金和技术。

但是,经济的发展,生产的增长,意味着取自环境的资源和排向环境的废弃物都要增加,因而受到资源可供量和环境容易的限制。

盲目发展生产,会造成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比例失调,从而导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与破坏加剧。

这样不仅使发展不能持续进行,还会带来灾难性后果。

  ⑵在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关系,实际上是三种再生产即人类自身的再生产(人口增长)、自然的再生产(资源增殖)和经济再生产(经济发展)相互结合和制约的关系。

由于为这三者这间是相互制约的关系,在社会发展中或经济发展中只能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7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环境科学是在50年代环境问题严重化的背景下诞生的。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而出版的《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可以说是环境科学中一部有名的绪论性著作。

  50至60年代,环境科学侧重于研究环境污染机理和防治技术,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方面的分支学科发展很快。

  70至80年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学科的交叉和渗透明显加强,而科学技术、生产、环境与资源这三者的相互作用也明显加强。

  1954年,美国一批学者最早提出了“环境科学”这一名词并成立了“环境科学学会”但当时指的是研究宇宙飞船中的人工环境问题。

  环境科学的分支学科:

环境地学,环境生物学,环境化学,环境物理学,环境医学,环境工程学,环境经济学,环境管理学。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概念○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是法学和环境科学相结合的一门边缘科学,具有明显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渗透的特点。

它以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这一新兴部门法为其主要研究对象,包括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体系、及其目的任务、原则和基本法律制度、环境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职业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