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总结自然灾害与防治.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763435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4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总结自然灾害与防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高中地理总结自然灾害与防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高中地理总结自然灾害与防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高中地理总结自然灾害与防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高中地理总结自然灾害与防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总结自然灾害与防治.docx

《高中地理总结自然灾害与防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总结自然灾害与防治.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总结自然灾害与防治.docx

高中地理总结自然灾害与防治

自然灾害与防治

第一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一、自然灾害及其影响

1、形成条件:

有自然变异作为诱因;

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2、影响灾情大小的因素:

孕育灾害的环境——孕灾环境;

导致灾害发生的因子——致灾因子

承受灾害的客体——受载体

3、自然灾害的影响:

灾情的大小通常以人类社会和自然资源的损失为衡量标准

4、自然灾害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

5、自然灾害的特点

Ø突发性与渐发性

Ø区域链发性

范围广、强度大的自然灾害,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往往诱发出一系列的次生灾害与衍生灾害,因而形成多种形式的自然灾害链。

—串发性灾害链—

 

—串发-并发性灾害链——并发性灾害链—

Ø群发与群聚现象

自然灾害相对集中的发生在某个区域内,形成群发和群聚现象。

从空间上看,板块与板块交界处、地貌的突变区、不同气候带的边缘地带往往是灾害群聚的地区。

6、分类:

(按孕灾环境)

二、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

(一)气象灾害

1、热带气旋

Ø实质:

热带或副热带低气压涡旋

Ø成因:

洋面大气受热上升,水气凝结,形成低气压的涡旋

Ø表现:

伴随狂风、暴雨,来势凶猛

Ø影响:

海上船只受损

摧毁建筑物

农田及人员的生命、财产受威胁

缓解旱情

Ø

结构及特点:

 

Ø分布:

(时间上)7—11月最为频繁

(空间上)主要集中在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地区,中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加勒比海和美国东部海岸。

2、旱灾

Ø成因:

由较长时间的气候波动或气候异变引起的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少,水分不足以维持人们生产生活需要

Ø表现:

一段较长时间内降水异常偏少,水分极度缺乏,空气干燥、土壤缺水

Ø特点:

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

Ø影响:

危及人和动物的生存

严重阻碍经济发展

Ø分布:

常常发生在降水不稳定的干旱半干旱地区

—副热高所控制的大陆西缘

—副热带大陆内部(澳大利亚、北非、中亚…)

—温带山脉背风一侧

3、寒潮

Ø成因:

大范围强冷空气活动,冷气团在高纬聚集向暖气团方向猛烈冲击

Ø表现:

短期内气温骤降,并伴有大风、雨雪、霜冻等现象

Ø影响:

交通受阻、电讯设施受影响

农牧业受影响

Ø分布:

(时间上)深秋到初春季节

(空间上)北半球中高纬地区

(二)地质灾害

地应力的释放形成了地震等自然灾害;高低起伏的地表在重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下,形成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1、地震

Ø成因:

地应力过大,导致岩层的断裂或错位,是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

Ø表现:

震级——地震的大小,与地震能量释放的多少有关。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烈度——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

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

Ø影响:

房屋倒塌等建筑物破坏

对该地区人民造成身心伤害

对财产造成直接和间接损失

Ø分布:

板块与板块交界处

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

2、滑坡

Ø成因:

山地斜坡上不稳定的岩体与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整体向下滑动

Ø表现:

岩体或土体整体下滑

Ø多发区:

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较差的地区

山地丘陵区和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

Ø影响:

破坏或掩埋坡上和坡下的农田、建筑物和道路

造成人员伤亡

3、泥石流

Ø成因:

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Ø表现:

很短时间内,大量泥沙石块冲出沟外,漫流堆积

Ø多发区:

地形陡峻、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以及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的地区

Ø影响:

堵塞江河

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

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

(三)水文灾害

1、洪涝

Ø成因:

洪水——特大的地表径流不能被江河、湖库容纳,水位上涨而泛滥

涝渍——洼地积水不能及时排出

Ø多发区:

洪水——以降水为主要补给的河流汛期

涝渍——蒸发弱、排水不畅的低洼地

Ø分布:

(气候)中低纬度地区,主要是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

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地形)洪水——江河的两岸,尤其是中下游地区

涝渍——低湿洼地容易发生涝渍

Ø分类

洪水:

暴雨洪水、山洪(形成条件:

连续性降水+地形)、融雪洪水(陡峻地势)、

冰凌洪水(就是凌汛)

涝渍:

雨涝(洼地积水)、内渍(地下水位过高)

2、风暴潮

Ø成因:

由于强烈大风扰动,引起海岸水面异常升高,海水漫溢上陆

Ø多发区:

热带气旋或温带气旋与高纬度地带冷暖空气交互影响的地区

Ø由台风引起的风暴潮

特点:

来势猛、速度快、强度大、破坏力强

分布:

夏秋季节,受台风影响的沿岸地区

Ø由温带气旋引起的温带风暴潮

特点:

增水过程相对缓慢

分布:

中纬度沿海地区,欧洲北海沿岸、美国东海岸以及我国的北方海区沿岸

(四)生物灾害

成因:

生态系统失衡,或生物体自身的平衡因素被破坏,有害生物大规模繁殖

1、病害

Ø成因:

气候变异等造成的不良环境使得作物对病害抗性降低,或外来病原体入侵。

Ø表现:

农作物、树木染病从而枯萎甚至死株

Ø影响:

大面积农田、森林被毁坏,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2、虫害和鼠害

Ø成因:

有害生物普遍具有繁殖快、适应能力强的特点,适宜繁殖的气候条件、自然或人为因素造成的天敌减少

(五)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

Ø环太平洋沿岸几百千米宽的自然灾害带

Ø北纬20度到50度之间的环球自然灾害带

三、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1、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Ø提高:

进行生态环境建设,使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如:

修建水库(稳定局部地区水循环,减轻旱涝灾害);

植树造林和水土保持(减少滑坡和泥石流)

Ø破坏:

超强度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环境恶化

如:

破坏森林和草场植被

(造成水土流失和风蚀沙化,洪水和沙尘暴加剧);

过量开采地下水

(引起海水入侵、地表沉降、地面塌陷,诱发地震或塌方);

严重的环境污染

(导致酸雨、赤潮)

2、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Ø人自身的易损程度受灾前防范意识、灾中的应急措施、灾后的自救互救行为影响

Ø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产生影响,在相同强度的自然灾害下,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易损性不同

例:

建筑用地的易损性远远大于耕地

城市用地迅速扩大,耕地林草用地减少,直接导致洪水径流增加

Ø建设防灾减灾工程可以改变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如:

提高房屋的抗震强度;

提高农作物的抗旱性能。

3、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

Ø缩小:

社会经济基础雄厚、政治稳定

有足够有的财力和物力建设防灾系统

能够迅速救援,恢复灾区的生产生活

Ø放大:

社会经济基础薄弱、时局动荡、人心失稳,减灾不力

4、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灾情变化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灾害

一、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1、灾害种类多样、灾次频发、分布广

Ø形成原因:

特殊的地理位置

多山的地貌

强烈的地壳运动

不稳定的季风环流

Ø类型多样,以地震、干旱、洪涝、台风、风暴潮的危害最为严重

Ø灾害发生的频率高、强度大

2、区域差异显著

Ø灾种空间分布

大致以黑腾一线为界,以东类型多、次数多,以西类型少、次数少

灾种

多发区

原因

旱灾

华北平原(黄淮海平原)和东北平原

降水季节和年际变化大,时空分布不均

洪涝

长江中下游平原,黄淮海平原和东北平原

大江大河中下游沿岸,受夏季风影响,与夏威夷高压势力大小及雨带进退快慢有关

地震

台湾以及华北、西北和西南

分别位于几大地震带

滑坡、泥石流

西南地区

地形崎岖,地质构造复杂,地壳运动活跃、多集中降水

低温冷害

东北地区

纬度高,气温低,接近冷气团源地

台风

东南沿海

濒临西北太平洋

Ø空间灾种类型

灾害带

地区

影响因素

主要灾害类型

主要受灾体

海洋灾害带

东部和南部海域

受海洋环境影响

台风、风暴潮、赤潮

海洋渔业和石油平台、船舶、港口

东南沿海灾害带

连云港以南的东南沿海地区

受海洋与陆地双重环境影响

台风、风暴潮、暴雨、洪涝、海水入侵

城市、港口、海水养殖场

东部灾害带

第三阶梯

平原最集中,大江大河的下游地区

洪涝、旱灾、病虫害,东北的霜冻,华北的地震

农业和城市

中部灾害带

青藏高原以东的第二阶梯

自然环境最复杂、地表物质最不稳定的大斜坡

内蒙古的雪灾、黄土高原的暴雨洪水、西南地区的地震、滑坡和泥石流

农业、交通设施与建筑物

西北灾害带

西北内陆

干旱区

地震、沙尘暴、霜冻、干旱、病虫害

绿洲农业、城市建筑和畜牧业

青藏高原灾害带

西藏、青海和四川西北部

暴风雪、地震、寒潮、雪崩、低温冷害

畜牧业

Ø重大自然灾害东多西少的原因

东部处于季风区环太平洋自然灾害带;人口密集,城市多,社会经济水平高;所以灾害多且灾情严重。

3、成灾人口多,农业灾害严重

Ø区域分异特点

东部:

主要灾种是洪涝、干旱、冷冻、冰雹

灾情主要表现是农作物受灾面积大

西部:

主要灾种是雪灾、旱灾、虫灾

灾情主要表现是牲畜掉膘或死亡

与东南部相比,灾情风险更大,灾情更重

Ø该特点形成背景

自然:

东部处与半湿润、湿润区,季风气候,以平原丘陵为主

西部处于半干旱、干旱区,高原山地为主,草原面积广阔

社会经济:

东部以种植业为主,舍饲、半舍饲和高密度养畜

西部以畜牧业为主,天然养畜

二、中国的地质灾害

1、地震灾害

Ø特点:

范围广、频度高、强度大,而且危害大

Ø分布:

特点:

西多东少,主要有青藏、新疆、华北和台湾四个多发区

原因:

西部处于板块交界处,东部只有华北和台湾处于地震带

Ø灾情:

—东重西轻,特别是南北地震带(东经105度附近,正处在地形转折

地带,构造运动频繁,地壳脆弱)、华北地区及台湾最为严重。

[原因:

东部人口、建筑物、城市密集,经济水平高,单位面积资产

密度大西部人烟稀少,经济水平低]

—震源浅,烈度较高

—死亡人数减少的同时,经济损失却有加重趋势

[原因:

科技进步,防震、抗震设施建设逐步趋于完善,抗震能力大幅提高,死亡人数下降;同时,经济飞速发展,单位面积上的资产密度加大,经济损失上升。

]

2、泥石流、滑坡灾害

Ø特点:

分布广泛、类型齐全、爆发频繁、规模巨大

Ø发生条件:

(山区)

—地质:

地质构造复杂、断裂活动强烈

—地形:

山地面积广,坡陡谷深

—岩石:

破碎,松散碎屑物质多

—植被:

缺乏,山坡表层缺少保护

—气候:

暴雨或连续性降水或冰雪融水汇集

—人类活动:

开矿、建设等工程活动诱发

Ø分布:

广泛和相对集中

—泥石流

时间:

具有与降水相对一致的季节性

空间:

主要发生在我国的山区

—滑坡

时间:

常发性,尤其是大雨、暴雨、久雨时更多

空间:

以[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和[大兴安岭—张家口(河北)—榆林(陕西)—兰州—昌都(西藏)]为界,两线之间为滑坡分布密集区

Ø中国泥石流灾害区域特征

区域

成因类型

特点

青藏高原东南部山地

冰川泥石流

规模巨大,爆发频繁而猛烈

川滇山地

降雨泥石流

爆发较频繁,与人类经济活动密切相关

黄土高原

暴雨激发的黄土泥流

爆发频率、规模和强度均不及山区泥石流

华北和东北山地

暴雨引发泥石流

爆发频率较低,但规模较大且来势迅猛

3、地质灾害多发区

西南地区,其中藏、滇是地震、滑坡和泥石流最为严重的省区

该地区的铁路公路等交通干线受危害相当严重,铁路以成昆、宝成最为严重,公路以川藏、川滇、川陕和川甘等线路最为严重

三、中国的气象灾害

干旱、台风、寒潮对我国农业的危害影响范围最广、灾情最重

1、旱灾

旱灾是我国发生范围最广、频次高、持续时间最长的渐发性气象灾害

Ø多发中心:

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地区

—华北多旱灾的原因:

夏季风不稳定,降水年际和季节变化大,春季和初夏降水少,易形成旱灾;人口密集区,工农业水平较高,需水量较大。

—西北少旱灾的原因:

全年少降水,人烟稀少,以灌溉农业为主,靠河流灌溉,而非降水

—东部季风区旱灾频发的原因:

夏季风不稳定,受季风早晚、快慢影响,空间山年际、季节变化大,夏季高温、蒸发量大;

工农业需水量大,城市密集。

Ø区域灾害的特点

—时间上:

春旱影响最广,频率最高

—空间上:

分区

灾害类型与特点

东北区

在盛夏季节,特别是辽河与嫩江流域,常有久晴高温天气,引起旱灾。

华北区

全国灾害最频繁、影响最严重的地区。

特别是春季,正值冬小麦生长发育关键期。

长江区

旱灾多发生在7-8月,故称“伏旱”(雨带已移动到北方),有时严重影响作物生长、水电和城市供水。

华南区

以夏秋旱为主,春旱次之。

桂西以春旱为主。

沿海地区的旱灾频率与强度均超过内陆。

西南区

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旱灾。

云南和川西山地多春旱。

伏旱发生在7-8月,以东部更为严重,四川盆地西部与北部是夏旱(5-6月)出现的高频区。

Ø旱涝关系

—旱灾与涝灾在时间上交替、在空间上交错出现

—交替最多的地区:

黄河流域、海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及珠江流域等

Ø灾情

—河流断流、水库干涸

—农作物歉收甚至绝收,农牧业受灾严重

—人畜饮水困难

—工矿、城市受危害巨大

2、台风

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遭受台风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Ø分布特点:

(时间上)盛夏至秋初

(空间上)沿海重、南方重

Ø主要源地:

菲律宾以东洋面

南海

Ø台风路径形成原因:

受季风环流影响——夏秋季东南季风

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球右偏

Ø灾情

人员伤亡;房屋受损、倒塌;毁坏船舶,毁损桥梁;损坏水利工程

随着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台风灾害损失也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3、寒潮

Ø时间:

9月至次年5月

两高峰:

春初3-4月(更强);秋末10-11月

Ø源地:

北方大陆与冰雪洋面

Ø路径:

—偏西路径:

经新疆和蒙古高原向日本海及东海北部移动

—偏北路径:

经蒙古高原向我国南方移动

—东北路径:

经日本海或我国东北向我国东部沿海侵入

Ø地形对寒潮的影响

寒潮南下过程中:

—受东西向山地阻挡(如天山、阴山、秦岭和南岭),使山北冷空气堆积,灾害加剧;山南相对温暖,灾害减弱。

—受南北向山地影响,形成冷空气的通道,是寒流长驱直下

—下沉气流难达高原内部,所以青藏高原少寒潮

Ø影响

寒潮爆发时正值北方农作物正值生长季节的起始或末尾,低温、大风对农牧业造成重大灾害。

东北受灾最重,华北次之

—东北寒潮严重的自然原因:

最接近发源地,路径最短,势力强

Ø表现:

—北方:

大风、降温、霜冻、暴风雪等

—南方:

降温、冻害、雨雪等

4、沙尘暴

Ø定义:

指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变混浊,水平能见度低于一千米的天气现象

Ø产生条件:

—自然:

强风——动力

地面沙尘物质裸露——物质条件

不稳定的空气状态和局部地区的热力条件

—人为:

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破坏草场、砍伐森林

Ø时间:

冬春季(植被差、降水少)

Ø防治:

植树造林,增加湿度,改变局部地区的热力条件

Ø分布:

华北地区损失最严重

西北地区发生次数和严重程度最高

Ø影响:

房屋倒塌、广告牌坠落、街灯损坏、住宅火灾频起

破坏水电、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

造成严重大气污染,使人易患呼吸系统疾病

可以缓解酸雨

5、气象灾害多发区——华北地区

四、中国的水文灾害

范围广、发生频繁、突发性强,损失大

1、洪涝

⏹分布特点:

东部多,西部少;沿海多,内陆少;平原低地多,高原山地少;山脉东坡和南坡多,西坡和北坡少

⏹洪水

Ø暴雨洪水分布:

与暴雨的时空分布存在着高度一致性

—时间上:

4-9月

—空间上:

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

特别是长江、淮河、黄河、珠江、海河、辽河、嫩江-松花江

等七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地区

其次是四川盆地、关中地区以及云贵高原的部分地区

Ø融雪洪水分布:

—空间:

西部和东北高纬度山区

—时间:

融雪洪水——4-5月

冰川融水——7-8月

Ø冰凌洪水分布:

—空间:

黄河上游的宁夏、内蒙古河段和部分下游河段,其次是松花江的部分河段

—时间:

初春和初冬

⏹雨涝

Ø分布:

东经110度以东,北纬20-45度。

东部平原区。

Ø成因:

地势低平,雨季河流排水不畅

⏹灾情特点

农业受灾最严重,作物减产,甚至绝收

—东部平原灾情严重的社会经济原因

农业精华地带,主要商品粮基地均位于此

城市密集、交通便捷、工业发达

人类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在山地丘陵滥伐森林、陡坡开垦;在低洼地开发和建设)

—七大江河流域是我国防洪和防治水土流失的重点的原因

自然:

地形相对低洼

人为:

重要工农业区域,灾情重

对自然界的破坏较重,加重威胁

防治的目的是缩小灾情

2、风暴潮

Ø空间分布:

辽东湾到北部湾沿海

东南沿海主要为台风风暴潮

Ø时间分布:

台风风暴潮——夏秋季,7-10月,8、9月最集中

温带风暴潮——春季和秋季

3、水文灾害多发区

长江流域是我国暴雨和洪涝灾害的多发地区

Ø多发原因:

自然:

—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年际变化大[水位上涨迅猛]

—地形:

地势低平,多平原[排水不畅,泄洪速度慢]

—水系:

支流众多,多曲流,流域面积广[来水多,排水慢]

人为:

—植被:

采伐森林,陡坡开荒,植被覆盖差[水土流失,泥沙淤积:

河道堵塞——泄洪差;湖泊面积缩小——调蓄洪水能力减弱]

—围湖造田[湖泊面积缩小——调蓄洪水能力减弱]

五、中国的生物灾害

1、农作物病虫害

Ø分布:

广、东多西少、东重西轻

Ø危害:

农作物大面积减产、绝收、变质,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Ø棉铃虫的分布:

黄河流域棉产区和新疆棉产区受害严重

2、森林病虫害

Ø分布(松毛虫):

海拔低于400米、平均气温25度以上的地区

Ø危害:

林木生长量减少、森林面积减小

森林工业造成极大损失

对森林生态功能造成严重破坏

Ø导致森林病虫害多发的人为原因:

原始森林被单一人工林替代,森林的自身调节能力下降

3、蝗灾

蝗灾是危害最严重的爆发性生物灾害

Ø分布:

华北和华东沿海各省

Ø蝗灾与旱涝的密切关系:

(干旱)前期干旱少雨,利于雌黄产卵

(洪涝)后期多雨又利于蝗虫幼虫成长

4、鼠害

Ø分布:

—亚中东部喜湿鼠害危害区

东北、华北和西南的大部、华东和华南的全部

—亚洲中部耐旱鼠类危害区

西北区的大部、青藏高原大部,以及东北和华北区的边缘地带

Ø危害:

糟蹋粮食、破坏草原和危害森林,传播疾病,危害人体健康

第三章防灾与减灾

一、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

自然灾害监测为灾害工程性和非工程性防御措施的制定提供了依据

1、自然灾害监测系统

Ø概念:

自然灾害监测系统是由国家、区域及地方等各级组织,通过不同平台(监测手段)对自然灾害进行监测和分析的网络系统。

Ø作用:

灾前预警、灾中跟踪、灾后评估以及提出减灾决策方案等

Ø世界和我国灾害监测系统的发展情况

—世界各国特别针对地震、海洋、气象、水文四个领域,已经形成了遍布世界各地、相互交织的灾害监测和预警网络

—我国已经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起各种自然灾害监测系统,包括气象、地震、水文等

Ø我国的海洋环境监测网(p63)

2、遥感技术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

Ø特点:

观测范围广、信息获取量大、获取速度快、实时性好、动态性强

—空间上,具有全球观测能力,可从多波段、多时相合全天候角度获得全球观测数据

—时间上,能对地球进行同步观测,获得地球表层及其瞬间变化的灾害信息

Ø应用范围:

—广泛应用于政治、经济、军事、生活等各个方面,重点用于水灾、火灾及台风灾害等监测

—在灾害发展过程中和消除后,灾害发生的规模、速度以及是否复发都可以用遥感进行监测

Ø我国今年发射的5颗卫星

我国相继发射了气象、海洋、资源三个系列共计五颗卫星(p65)

3、地理信息系统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

Ø概念:

地理信息系统主要是对各种监测系统提供的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空间数据分析,具有空间定位、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功能。

Ø作用:

预报预警、动态监测、灾害发生成因与规律分析、灾害损失调查、灾情评估等,还可以为制定减灾预案和指导灾后重建工作提供依据。

—灾前,圈定危险区,评价危险程度,指导防灾活动

—灾中,实况检测,指导抗灾活动

—灾后,快速评价灾害损失,指导救灾活动

4、自然灾害的防御

Ø概念:

防御就是在自然灾害发生之前采取工程性或非工程性防御措施

Ø非工程性防御措施:

—国际组织和各个国家的减灾规划和防灾法律

—各级行政部门的减灾管理

—公众减灾教育等

Ø工程性防御措施:

从三方面改变自然灾害系统,最终达到减灾目的:

—改变地表环境,防止或减轻自然灾害的强度。

例如:

岩土体改造工程,疏排水工程

—阻隔或控制灾害与人口、财产等的直接相遇。

例如:

修建大堤,建立护坡、挡墙等支挡物

—改变财务等的特性,提高抗灾性能,减少灾害损失

例如:

修建水库、排灌站、电机井等保证正常用水,加固房屋

二、自然灾害的救援与救助

灾前准备、灾中应急和灾后恢复是灾害救助过程中的三个核心环节

1、灾前准备

物质准备:

Ø救灾物资的种类和数量——救灾的物质基础

—种类:

生活类、救生类、医用类、取暖御寒类

—数量

Ø救灾物资的储备地点——关系到救援物资的到达时间

我国已有十个国家级救灾物资储备地点

共同点:

省会、交通便捷(空、陆)、铁路枢纽城市

救灾人员准备

2、灾中应急

Ø概念:

指在灾害发生和灾情形成过程中立即采取的行动和对策

Ø目的:

尽可能的挽救生命,保护财产安全,并尽量减少灾害造成的影响和危害

Ø两方面内容:

生命线工程启动应急预案

3、灾后恢复

Ø灾后主要工作——挽救工作,给灾民创造基本的生存条件

Ø对灾民的救援形式——政府救济、民间救济和国际救济等

三、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