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比例课题611比例的意义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761709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75.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章 比例课题611比例的意义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第六章 比例课题611比例的意义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第六章 比例课题611比例的意义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第六章 比例课题611比例的意义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第六章 比例课题611比例的意义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六章 比例课题611比例的意义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docx

《第六章 比例课题611比例的意义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章 比例课题611比例的意义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六章 比例课题611比例的意义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docx

第六章比例课题611比例的意义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六章比例

课题:

6.1.1比例的意义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理解比例的意义。

2、能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在自主探究、观察比较中,培养分析、概括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重点、难点】重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

难点:

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预习导学】一、轻松热身。

1、说说什么是比。

2、回忆比各部分的名称。

3:

2或

()()()()

3、回忆比的基本性质: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的数,()除外,比值不变。

4、将比值相等的比用线连起来。

10:

122.5:

30

:

9

1:

125:

62:

27

5、求比值:

0.9:

3.6

:

9:

27

二、自学展示。

1、自学教科书112页的内容。

求出学校两面国旗长和宽的比值。

操场上国旗的比值:

2.4:

1.6=教室里国旗的比值:

60:

40=

根据所求出的比值,可以发现这两个比的比值()。

所以我们可以将这两个比用“=”连接,写成一个等式,即2.4:

1.6=():

40或

=

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就叫做()。

2、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

和8:

616:

4和72:

18

三、合作交流

1、讨论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2、讨论:

书上32页四面国旗长和宽的比值有什么关系?

并写出两组以上的比例。

3、1、2、3、6可组成多少个比例?

4、小结:

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关键要看它们的比值是不是()。

若比值相等,则能组成();若比值不相等,则不能组成()。

四、反馈提升

1、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1)6:

10和9:

15

(2)20:

5和1:

4

2、用3、6、2、9四个数组成不同比例。

课题:

6.1.2比例的基本性质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1、认识比例的“项”以及“内项”和“外项”。

2、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通过自主学习,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重点:

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难点:

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一)轻松热身。

1、说说什么是比例?

2、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7∶4和5∶380∶2和200∶5

(二)自学展示。

1、自学教科书113页的内容。

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

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

例如:

2.4:

1.6=60:

40(标出内项和外项)

两个外项的积是2.4×40=

两个内项的积是1.6×60=

思考:

如果把比例改成分数的形式,等号两边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所得的积有什么关系?

=

2.4×40○1.6×60

我发现:

两个外项的积()两个内项的积。

(填大于或等于)

2、归纳总结: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

三、【合作交流】1、讨论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2、用2、4、8和16组成不同的比例。

(有多少写多少)

3、小结: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关键要看两个外项的积是否()两个内项的积,如果相等,则能组成();如果不相等,则不能组成()。

四、反馈提升

1、填空。

(1)12:

9比值是(),

的比值是(),把这两个比写成比例为()

(2)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是

则两个外项的积是()

(3)根据1.2×4=0.6×8,可以写成比例

=

(4)

a=

b,则b:

a=():

()

2、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1)0.9:

1.2和8:

6

(2)

:

和6:

5

 

3、一个比例的各项都是整数,这两个比的比值都是0.6,且第一项比第二项小10,第四项是第二项的

,写出这个比例。

课题:

6.13解比例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1、理解解比例的意义.

2、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

【重点、难点】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改写成两个内项积等于两个外项积的形式,即已

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预习导学】

(一)轻松热身。

1、解下列方程.

χ=

×

   

2、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把组成的比例写出。

  6∶10和9∶155∶1和6∶2

 

3、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一个未知项。

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  )。

(二)自主学习。

1、自学第113-114页例1。

(1)理解题意.根据题意可知“模型的高度:

原塔高度=1:

10”,已知原塔的高度为320m,如果设模型的高χ米,则可列出比例式为(   ):

320=1:

10

(2)解比例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两个外项χ与10相乘的积(    )两内项320与1的积。

(填等或不等)。

(3)列式解答

  解:

三、【合作交流】1、讨论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2、合作交流完成。

解比例

=

*

=

  

3、将4、5、6再配上一个数组成比例,这个数可以是()或()。

四、反馈提升1、判断题。

(1)含有未知项的比例也是方程. ()

(2)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同一个数,比值不变。

()

(3)比例的两个内项的积减去两个外项的积,差是0。

 (  )

2、解比例

0.8:

x=

:

0.25

=

 

:

=

:

x

=2:

5

 

3、根据4×15=5×12填一填。

=

=

=

=

课题:

6.2.1成正比例的量第四课时

【学习目标】1.通过具体问题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的量。

2.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会根据其中一个量在图像中找出或估计出另一个量的值,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图像。

3、渗透函数思想,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重点:

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难点:

能在方格纸上画正比例的图像。

【预习导学】

(一)轻松热身。

1、根据要求写出下面各数量之间的关系.

(1)已知路程和时间,怎样求速度?

        

(2)已知路程和时间,怎样求单价?

(3)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怎样求工作效率?

   

(4)已知圆周长和直径,怎样求圆周长?

小结:

我知道像路程和时间、路程和时间、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等,这样两种有关系的量称作(    )。

(二)自学展示。

1、自学例1。

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   ),另一种量也随着(   ),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   )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   )的量,他们的关系叫做成(  )关系。

正比例关系表示为

=底面积(一定)

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正比例关系可以用下面的式子表示为:

 

=k()

(4)想想,生活中还有那些成正比例的量?

三、【合作交流】1、讨论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2、合作交流完成例2

(1)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2)不计算,根据图像判断,如果杯中水的高度是7cm,那么水的体积是();225cm3水有()。

思考:

怎样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四、反馈提升1、判断

(1)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成正比。

     (   )

(2)圆的面积与半径的平方成正比。

  (   )

(3)如果3X=8y,那么y与x成正比例。

 (   )

2、想一想,填一填,并回答问题。

一种花布的数量和总价如下表:

数量/m

6  …

总价/元

16

24

32

40

48 …

(1)分别写出各组总价和相对应的数量的比,并求出比值。

(2)说出这个比值所表示的意义。

(3)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关系吗?

为什么?

(4)在下图中描出表示数量和对应总价的表格的点,然后把它们连起来,说说图像的特点。

(5)利用图像回答,买2.5m花布要多少元?

68元能卖多少米花布?

 总价/元

 1 2 3 4  5  6 7  数量/m

课题:

6.2.2成反比例的量第五课时

【学习目标】1.理解反比例的意义,掌握成反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

2.能找出生活中成反比例的实例。

重点:

理解反比例的意义难点:

找出成反比例的两种量变化规律。

【预习导学】

(一)轻松热身。

1、判断下面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为什么?

(1)工作效率一定,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

(2)工作时间一定,工作总量和工作效率。

(二)自学展示。

1、自学118页问题后完成下面的题

知识点一:

反比例的意义

(1)把相同体积的大米倒入底面积不同的圆柱体粮仓中,完成表格。

高度m

10

5

4

2

1

底面积m2

10

20

25

50

100

体积m3

(2)观察上表,探究大米的高度和底面积的变化规律

a、底面积是10平方米,大米的高度是10米;底面积是20平方米,大米的高度是5米;

说明大米的高度随着圆柱底面积的变化而(),它们是()的量。

b、从左往右观察表中数据,发现:

底面积越大,米的高度越(),从右往左观察表中数据,发现:

底面积越小,米的高度越()。

C、大米的高度x底面积=米的体积()(填一定或不一定)

(3)、像上面的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这两种量就叫做(),它们的关系叫做()用字母可以表示为()x()=k()。

(4)想想,生活中还有那些成反比例的量?

三、【合作交流】1、讨论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2、在速度、路程、时间三种量中,一种量一定,判断另外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四、反馈提升

1、判断

(1)被除数一定,除数和商成反比例。

()

(2)王芳做完10道题,做完的和没做完的题成反比例。

()

(3)小美从学校走到家,走路的速度和所需的时间成反比例。

()

(4)三角形面积一定,底和高成反比例。

()

2、填空。

(1)已知a和b成正比例。

a

1.5

3

b

4.5

0.15

a

0.2

10

b

0.25

9

 

3.2

(2)已知a和b成反比例

课题:

6.3.1比例尺第六课时

【学习目标】1、认识比例尺,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2、会计算比例尺.

重点:

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难点:

会计算比例尺.

【预习导学】

(一)轻松热身

1、填空.30米=( )厘米 300厘米=( )分米

15千米=( )厘米 5000毫米=()米

2、解比例.

=

x=

(二)自学展示。

知识点一:

比例尺的意义

1、在绘制地图和平面图的时候,都需要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缩小(或扩大),再画在图纸上.这时,就要确定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叫做这幅图的()。

即:

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比例尺或

=()

2、主题图中比例尺=1:

100000000中,图上的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的()厘米。

也表示图上距离是()的

实际距离是()的()倍。

温馨提示:

比例尺是一个比,它表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倍比关系,因此不能带有计量单位。

知识点二:

比例尺的分类  

1)用数字形式表现的比例尺,叫做()比例尺;

2)在图上附有一条注有数量的线段来表示和地面上相对应的实际距离,这样的比例尺叫做()比例尺

3) 自学例1后,把下面线段比例尺改成数值比例尺。

比例尺

080米

三、【合作交流】

1、讨论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2、填空

(1)计算比例尺时,单位要(   )。

(填统一或不统一)

(2)0180360km是一个()比例尺,它表示图上(    )cm的距离相当于实际距离(    )km,把它转化成数值比例尺为(         )。

3、思考课本123页图中2:

1表示什么?

四、反馈提升

1、判断

(1)比例尺的前项都是1。

()

(2)一幅图的比例尺是1:

500米。

()

2、设计一座厂房,在平面图上用10厘米的距离表示10米的距离。

求这幅图纸的比例尺是多少?

课题:

比例尺的应用第七课时

【学习目标】应用比例知识,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重点:

能根据比例尺正确求出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难点:

设未知数时长度单位的使用。

【预习导学】

(一)轻松热身

1、说说下列各比例尺表示的具体意义。

(1)比例尺1:

4500000.

(2)比例尺80:

1。

(3)比例尺0  20  40km 

2、北京到天津的实际距离是120千米,在一幅地图上量得两地的图上距离是2厘米,求这幅地图的比例尺.

(二)自学展示。

1、自学例2后完成下题

在比例尺是1∶6000000的地图上,量得南京到北京的距离是15厘米.南京到北京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

分析:

根据

=比例尺,可以列方程为(),再把结果的单位厘米化成()

 解:

南京到北京的实际距离大约是x千米。

 

算术解:

三、【合作交流】

1、讨论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2、观察主题图:

地铁一号的实际线路长度为50千米,图上的比例尺为1:

500000。

图上距离是多少厘米?

 

3、在一幅比例尺是1:

2000000的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的距离30厘米。

如果在另一幅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的距离是10厘米,则另一幅地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四、反馈提升

1、填表

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

比例尺

4cm

1:

500000

1.5cm

600km

480km

1:

12000000

2、在比例尺是

的中国地图上,量得北京到杭州的距离是5厘米,那么北京到杭州的实际距离是多少?

 

课题:

比例尺的应用第八课时

【学习目标】应用比例知识,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重点:

能根据比例尺正确求出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难点:

设未知数时长度单位的使用.

【预习导学】

(一)轻松热身

1、什么叫做比例尺?

():

()=()或

=()

2、北京到天津的距离约是120千米,如果画在比例尺是1:

1000000的地图上,它的图上距离是多少?

(二)自学展示。

1、自学例3、学校要建一个长80米、宽60米的长方形操场,画出平面图。

分析:

根据实际距离与纸张的大小,确定合适的()。

比例尺既可以选用()比例尺,也可以选用()比例尺。

我的比例尺为:

解:

(1)设图上长方形的长为

(2)设

 

答:

我还能这样做:

 

三、【合作交流】1、讨论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2、、画出例3的平面图

 

四、反馈提升

1、在1:

100的游泳池设计图上,量得游泳池的长为20厘米,宽为8.5厘米,请问这个游泳池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量一量右图中从学校到小林家、电影院、商场、火车站的图上距离,再根据图中的比例尺求出它们的实际距离

课题: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第九课时

【学习目标】1、认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现象,体会图形的相似。

2、掌握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方法,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预习导学】

(一)轻松热身

1、填空、保持图形原来的形状而使图形变小,叫做图形的();保持图形原来的形状而使图形变大,叫做图形的()。

2、认真观察课本56页的四幅图

思考:

这些现象中,哪些是把物体放大?

哪些是把物体缩小?

(二)自学展示。

1、自学例4、按2:

1画出课本第57页三个图形放大后的图形。

(1)理解“按2:

1放大”是什么意思?

“按2:

1放大”也就是各边放大到原来的()倍。

如原来的长方形的长为6格,放大后的长方形的长为()格;原来的长方形的宽为3格,放大后的长方形的宽为()格。

(2)画出三个图形放大后的图形

思考(3)“按1:

3缩小”就是把每个图形的格边都缩小到原来的()。

如:

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缩小为6x

=2(格),12x()=4(格)

(4)如果把放大后的三个图形的各边按1:

3缩小,图形发生了什么变化?

画画看

【合作交流】

1、讨论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2、思考讨论:

放大获得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有什么相同地方?

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3、把一个长3cn,宽2cm的长方形的各边长缩小到原长度的

后,画出的新图形的面积是多少?

【课堂总结】

本堂课你学懂了什么?

还有什么疑问?

6.3.2用比例解决问题导学案第十课时

学习目标 :

1、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实际问题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能利用正、反比例正确解答实际问题。

 

 重点:

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归一归总问题

难点:

分析题中的比例关系,列出方程。

 

预习学案 

1.一辆汽车行驶的速度不变,行驶的时间和路程。

 

2.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行驶的时间和速度。

 

看上面的题,回答下面的问题:

 

(1)各有哪三种量?

 

(2)其中哪一种量是固定不变的?

 

(3)哪两种量是变化的?

这两种量是按怎样的规律变化的?

他们成是什么关系?

 

二、自学展示

1、学习例5  

(1)出示例5:

张大妈家上个月用了8吨水,水费是2.8元。

李奶奶家上个月用了10吨水,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多少钱?

 

(2)学生读题后,思考和讨论下面的问题:

 

① 问题中有哪两种量?

② 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

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③ 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

 

(3)根据上面三个问题,概括:

因为水价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

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比值是相等的。

 

(4)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

 

  解:

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χ元。

 

   

 答:

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元。

 

(5)将答案代入到比例式中进行检验。

 

2、修改题目:

王大爷上个月的水费是19.2元,他们家上个月用多少吨水?

 

3、学习例6  

(1)出示例6:

李红家原来平均每天用电5千瓦时,改用节能灯以后,平均每天用电3.5千瓦时,原来一星期的用电量现在可以用多少天?

分析:

当()时,()和()成反比例,也就是说,每天用电量和用电天数的()相等。

(2)学生根据例5的解题思路,思考:

题中已知两个量?

什么是一定的?

已知的两个量成什么关系?

思考后独立解答

 

课堂检测:

1、小明买了4支圆珠笔用了6元。

小刚想买3支同样的圆珠笔,要用多少钱?

(用比例的方法计算)

 

2、学校小商店有两种圆珠笔,小明带的钱刚好可以买4支单价是1.5元的,如果他想都买单价是2元的,可以买多少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