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荷》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757918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6.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荷》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电荷》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电荷》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电荷》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电荷》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电荷》教案.docx

《《电荷》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荷》教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电荷》教案.docx

《电荷》教案

八年级物理5.1《电荷》教案

教者:

辽中县城镇二中肖翠时间:

一、教学目的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3.了解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 

    2.在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注意观察静电现象,对电荷种类的探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初步认识科学及相关知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

《电荷》是人教版八年级第五章第一节,本节的教学内容有:

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验电器、电荷量及其单位、元电荷、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

其中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是教学重点,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同时又是教学难点。

摩擦起电是人类最早发现的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进一步深入学习电学、理解许多电现象的基础,电荷量的概念是后面理解电流概念的关键,因此本节课作为初中电学起始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教学重点:

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

教学难点:

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

教学模式:

探究讲授式。

教具:

玻璃棒(附丝绸),橡胶棒(附毛皮),验电器,乒乓球,散开的塑料包装绳,碎纸屑若干课件。

三、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思考:

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为什么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化纤衣服,衣服会粘在皮肤上,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

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进行新课:

(一)电荷:

1.摩擦起电 带电体

学生实验:

用毛皮摩擦橡胶棒,用丝绸摩擦玻璃棒,分别把棒靠近纸屑,乒乓球等轻小物体,观察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摩擦过的物体能够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结:

物体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说物体带了电荷。

习惯上把带了电的物体叫做带电体。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在空气干燥的时候,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头发会随着梳子飘起来,衣服会粘在皮肤上,是因为梳子、衣服在摩擦过程中带了电的缘故。

建议学生回去查找有关静电防止和应用的资料。

2.使物体带电的方法

(1)摩擦起电:

请同学们举出几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摩擦起电的例子。

(2)接触带电:

除摩擦外,用接触的方法也可以使物体带电。

女孩头发能够竖起来,是因为人体与带电体接触而使头发也带了电。

3.两种电荷

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叫带电现象,知道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和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都带上了电荷,那么它们带的电荷是否相同呢?

演示实验:

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靠近它,看到的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看到的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放在支架上,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看到的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实验:

用手捋散开的塑料包装绳,捋的次数越多,看到的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

引导学生分析:

人们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用摩擦的方法可以使各种各样的物质带电。

带电后的物体凡是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互相吸引的,必定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排斥;凡是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吸引的,必定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互相排斥。

归纳:

这些事实使人们认识到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

(1)正电荷和负电荷

正电荷:

指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可用“+”表示。

负电荷:

指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可用“-”表示。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4.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

(1)利用带电体的性质来判断。

例1:

如果一个带电体吸引一个轻小物体,能否判断这个轻小物体也带电?

例2:

如果一个带电体排斥一个轻小物体,能否判断这个轻小物体也带电?

(2)用验电器来检验。

观察实物知道验电器的用途和主要构造,通过实验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和作用。

实验(演示、分组):

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此时金属箔片带_______电,用力多摩擦几下玻璃棒,再去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变____________。

换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重做上面的实验。

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不同,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

小结:

验电器是实验室里常用的一种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

它是由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等几部分组成的。

它利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的原理,当用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就有一部分电荷转移到验电器的金属箔片上,这两片金属箔由于带同种电荷互相排斥而张开。

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不同,反映了带电体传给验电器的电荷的多少不同。

5.电荷的多少叫电量,电量的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符号是C。

库仑是一个比较大的单位。

一根摩擦过的玻璃棒或橡胶棒上所带的电量,大约只有10-7库仑,一片带电的云上所带的电量,大约有几十库仑。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物质的组成、元电荷的概念。

(二)元电荷:

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发现电子,揭开原子具有结构的秘密.原子包括:

原子核和核外电子。

元电荷:

最小的电荷。

电子:

带有负电的最小的电荷。

中性。

原子对外不显带电性质:

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所有电子总共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整个原子呈(三) 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

演示实验:

取两个验电器A和B。

用金属杆把A和B连接起来,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A,可以看到A和B的金属箔都张开了。

改用橡胶棒把A和B连接起来,重做上面实验,可以看到只有验电器A的金属箔张开,而B仍然闭合。

实验现象说明:

电荷在金属杆中定向移动。

导体:

善于导电的物体。

常见导体:

绝缘体:

不善于导电的物体。

常见导体:

四、小结:

本节学习电学的基本知识,对电学有初步的了解。

五、板书设计5.1 电荷

1.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摩擦起电。

2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3. 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

正电荷“+”、负电荷“-”。

4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5. 电荷量的多少叫电量,单位是库仑(库),符号是C。

元电荷:

最小的电荷 电子:

带有负电的最小的电荷

6. 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

1)导体:

善于导电的物体。

绝缘体:

不善于导电的物体。

2)金属靠自由电子导电。

六、巩固练习1.原子的中心是______,带______电,核外有绕核运动的______,带______电。

在通常情况下,原子对外呈______。

  2.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只是______从一个物体上移到了另一个物体上。

  3.1C电量等于______个电子所带的电量。

  4.用毛皮摩擦橡胶棒,橡胶棒带负电,这时是电子从______转移到了______上。

  5.两个带等量异种电荷的物体互相接触,这两个物体都没有多余的______,也不缺少______,这种现象叫做______。

  6.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一只原来不带电的验电器,金属箔张开,在这过程中[    ]

   A.玻璃棒上的质子转移到金属箔上

   B.玻璃棒上的电子转移到金属箔上

   C.金属箔上的质子转移到玻璃棒上

   D.金属箔上的电子转移到玻璃棒上

  7.把两个原来都不带电的绝缘物体相互摩擦,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

   A.两个物体带等量的正电荷 B.两个物体带等量的负电荷

   C.一个带电,另一个不带电 D.两个物体带等量的异种电荷有______。

  8.铜棒、油、干燥的木条、塑料棒、人体、大地、碳棒、干燥空气中属导体的有______,属绝缘体的

  9.在______、______等情况下绝缘体会变成导体。

      10.地球是[    ]

   A.导体B.绝缘体C.缺少条件,无法判断

  11.松木、橡胶、陶瓷、食盐溶液中属于导体的是[     ]

   A.松木B.橡胶C.陶瓷D.食盐溶液

  12、把一支金属杆的钢笔拆开观察,说出哪几个零件是导体,哪几个零件是绝缘体?

七布置作业:

课本:

100页1、2、3。

完成导学手册的相应练习。

八、教学反馈:

通过本节学习活动,使学生能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了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但本节内容比较抽象,要反复强调才能使学生掌握。

对于一些知识要先从感性认识过一段时间再从理论上进行解释。

一些实验现象不明显,想办法用同等的实验加以说明。

天气对摩擦起电的影响很大,如果天气不好,最好用电吹风把毛皮和丝绸吹干。

八年级物理5.1《电荷》教案与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摩擦起电的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3.了解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 

    2.在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注意观察静电现象,对电荷种类的探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初步认识科学及相关知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一〉教材分析 

    《电荷》是人教版八年级第五章第一节,本节的教学内容有:

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验电器、电荷量及其单位、元电荷、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导体和绝缘体等。

摩擦起电是人类最早发现的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进一步深入学习电学、理解许多电现象的基础,电荷量的概念是后面理解电流概念的关键,因此本节课作为初中电学起始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内容 

    本节课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

摩擦起电现象 

    第二部分:

两种电荷规定方法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第三部分:

用验电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第四部分:

电荷量及其单位 

    第五部分:

元电荷及原子结构、电荷的定向移动、导体和绝缘体 

    〈三〉重、难点 

    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电荷量及其单位、电荷的定向移动是教学重点,而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同时又是教学难点。

 

    三、教学对象分析 

    本节课中的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学生在小学自然常识课中曾经学过,初中阶段应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实验分析,使学生了解“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逻辑思维过程,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所以必须把这些比较简单的知识讲得丰富些,挖掘深度,不然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课本图5.1-3所示的演示实验,使学生知道验电器带电的多少与验电器箔片张开的角度大小相对应,从而引出电荷量的概念。

电荷量的单位是直接告诉学生的,为了使学生对电荷量的单位库仑有个大概的了解,应举例说明:

一根摩擦过的玻璃棒或橡胶棒所带的电荷量,大约只有10-7库仑,一片带电的云上所带的电荷量,大约有几十库仑。

关于元电荷及原子的知识,此地只要学生了解即可,留待化学课上进一步学习,此地主要是让学生知道电荷的由来。

最后一部分“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有点抽象,可用演示实验作进一步的形象讲解。

 

    四、教法设计 

    参与式教学:

一是做好实验,采用演示实验为主的方法,突出物理科学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

二是多启发、多诱导,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

三是注重渗透物理科学方法,让学生在探索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领会物理学研究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造性素质。

 

    五、教学用具 

   玻璃棒(附丝绸),橡胶棒(附毛皮),验电羽,塑料刻度尺,验电器,支架,带绝缘皮铜导线,碎纸屑若干。

 

    六、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

教学过程 设计思路 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一〉新课引入 

    引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声学和光学的知识,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学习有关电的知识。

提到电,同学们并不陌生,日常生活中的电灯、电扇、电视都要用到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电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也越来越重要,因此了解一些电的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教师设问:

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为什么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

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化纤衣服,衣服会粘在皮肤上,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

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呢?

学习完本节内容我们就可以找到答案。

 

    (联系实际,设置疑问,创设物理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认真观察、思考) 

    引导学生实验:

先用塑料刻度尺靠近碎纸屑,看有什么现象?

然后和头发摩擦后,再靠近碎纸屑看有什么现象?

 

    (教师分析):

摩擦过的塑料刻度尺有了不同的性质,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

 

    〈二〉进行新课 

    1、摩擦起电现象 

    (教师提问)刚才是用什么方法使物体带电的?

使物体带电还有什么方法?

 

    (学生回答)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

 

    (教师定义)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的方法就叫做摩擦起电。

 

    (学生利用身边简易器材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自己实验,以保证实验的效果。

这样既能使学生认识到摩擦起电现象,又可为后面学生探索性实验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

) 

    学生思考、回答:

摩擦 

    教师补充:

还有接触带电和感应带电的方法 

    2、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演示实验:

 

(1)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靠近它,看到的现象:

______。

(2)将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看到的现象:

_____。

(3)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放在支架上,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看到的现象:

____________。

    引导学生分析:

 

    人们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用摩擦的方法可以使各种各样的物质带电。

带电后的物体凡是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互相吸引的,必定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排斥;凡是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吸引的,必定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互相排斥。

就是说物体带的电荷要么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电荷相同,要么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相同,没有第三种可能。

 

    归纳:

 1). 人们认识到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

 

        为了研究方便,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对这两种电荷做出规定:

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电荷叫做正电荷,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叫做负电荷。

 

    规定:

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 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3、验电器及电荷量的概念 

    1)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 

    (A)利用带电体的性质来判断。

 

    例1:

如果一个带电体吸引一个轻小物体,能否判断这个轻小物体也带电?

 

    例2:

如果一个带电体排斥一个轻小物体,能否判断这个轻小物体也带电?

 

    (B)用验电器来检验。

 

    观察实物知道验电器的主要构造,通过实验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和作用。

 

    实验(演示、分组):

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此时金属箔片带_______电,用力多摩擦几下玻璃棒,再去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变____________。

 

    换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重做上面的实验。

 

    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不同,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

 

    归纳:

验电器是实验室里常用的一种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

它是由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等几部分组成的。

它利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的原理,当用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就有一部分电荷转移到验电器的金属箔片上,这两片金属箔由于带同种电荷互相排斥而张开。

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不同,反映了带电体传给验电器的电荷的多少不同。

 

    2)电荷的多少叫电量 

    电量的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符号是C。

 

    库仑是一个比较大的单位。

一根摩擦过的玻璃棒或橡胶棒上所带的电量,大约只有10-7库仑,一片带电的云上所带的电量,大约有几十库仑。

 

    4、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物质的组成、元电荷的概念。

 

    1)原子结构: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2)电子:

带有负电的最小的电荷。

 

    3)元电荷:

最小的电荷。

 

    4)中和:

原子对外不显电性。

 

    (介绍物质由分子、原子组成的,介绍原子的结构,也可配合课件形象讲解,给学生具体的印象和模型,让学生知道电子是带有负电最小电荷的粒子,叫做元电荷,介绍原子呈中性的原因,引入“中和”的概念。

此节主要为学生思考摩擦起电原因铺下伏笔,并且使电荷的概念更具体化。

) 

    5、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 

    实验:

 

    1)取两个验电器A和B。

用金属杆把A和B连接起来,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A,可以看到A和B的金属箔都张开了。

 

    2)改用橡胶棒把A和B连接起来,重做上面实验,可以看到只有验电器A的金属箔张开,而B仍然闭合。

 

    实验现象说明:

电荷在金属杆中定向移动。

 

    导 体:

善于导电的物体。

 

    绝缘体:

不善于导电的物体。

 

    金属靠自由电子导电。

 

    如果用绝缘体包裹金属棒和直接用手拿金属棒做实验,比较现象的不同,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讨论得出导体和绝缘体的不同,借助于学生日常经验举出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三〉课堂小结 问: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

主要采用了什么方法?

 

    学生总结本节知识要点: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比较,并结合历史上的大量实验结果归纳得出:

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同时认识到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然后学习了验电器、电量的概念和中和现象、以及电荷在导体中的定向移动、导体和绝缘体等。

 

    方法:

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交流讨论—得出结论 

    〈四〉达标检测:

 

    学生依据目标自查,完成检测练习(练习题略),然后师生共同分析讲评。

      

 

    〈五〉布置作业:

 

    

(1)书上本节后的练习l、2、3。

 

    七、板书设计 

    第五章电流和电路 5.1  电 荷 

    一、电荷 

    1.摩擦过的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摩擦起电。

 

    使物体带电的方法:

摩擦起电、接触带电、感应带电。

 

    2.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

 

    正:

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 "+", 

    负:

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3.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利用带电体的性质来判断;用验电器来检验。

 

    4.电荷量:

电荷的多少。

单位:

库仑(库),符号:

C。

 

    二、原子结构 元电荷 

    1.原子结构:

原子----- 原子核 “+” 

    ----- 电 子 “-” (带有负电的最小的电荷) 

    2.元电荷:

最小的电荷。

 

    3.中性:

原子由于正电荷和负电荷数量相等,原子不显电性。

 

    三、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

 

    导体:

善于导电的物体。

 绝缘体:

不善于导电的物体。

 

    金属靠自由电子导电。

 

 八、 教学反思 

    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把《电荷》这节课上完了,由于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现在心情仍在起浮之中。

本节课给我的启示是很多的,可以说教学实践中又多了一次历练,收获很大,下面就我的感想总结如下:

 

    一、要深入挖掘教材,课前充分备课 

自己从教多年了,“电荷摩擦起电”一节课以前用旧教材上过,自以为十分熟悉了,但在备课过程中,自己一遍遍地阅读研究教材,才发现新教材改了很多,把以前三节课的内容压缩成一节内容,而且把摩擦起电的原因的内容删掉了。

这节课是初中物理电学部分的第一节课,摩擦起电虽然学生在小学自然常识中已经学过,但是在初中阶段有必要从头讲起。

因为从电的发展史来看,人们首先得到的是静电知识,从电学系统来看,静电是电学的基本知识,所以学好这部分内容可以为以后的电学知识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开个好头就显得非常关键了。

如何上好这节课需要动一番脑筋,必须做到教学内容、实验、学生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尤其各部分知识的衔接和过度上要做到自然。

 

    二、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个好的教师不应只是传授知识,而是教会方法,教师要不断地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来影响学生的学习的习惯,以便把自己的教学理念更好地贯穿在教学之中。

课上课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一点平时自己在教学中坚持得还好,课上显得比较轻松,学生学习效果也较好。

让学生做实验探究时,教师要做适当的指导,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并提高课堂效率,学生明白了,就无需老师再讲了。

而我这节课中由于我校没有足够的实验器材,没能分组实验,只是做了演示实验,而且讲的较多,没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动手做实验去探究,这是以后要加以改进的地方。

 

    三、要恰当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做实验,做好实验。

 

    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必须处于辅助地位。

在以往作课时自己做了些幻灯片,可使用后发现效果不好,好像为了放幻灯片而忽略了与学生的互动,严重束缚了教学活动。

课堂上学生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有时我们是不能预知的,这对教师的应变能力是一个考验,按事先准备好的课件上课,感觉教师会被课件牵着走,影响教学效果。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加强实验教学,会使学生感到学的知识可信,且印象深刻,考虑到32中的实际情况,我放弃了课件,把重点放在了演示实验上。

    四、学无止境,不断完善提高教学水平 

    1、在学生探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时应该让学生先讨论一下实验方法。

在这点上没有设计好,应该事先做好学案,或用小黑板列成表格,在做完实验后让学生把实验现象填写下来。

做课过程中的实验现象较多,学生记不住,归纳起来就显得乱了些,也容易出现偏差。

 

    2、这次讲课中用丝绸摩擦玻璃棒效果不好,这主要是跟温度有关,另外再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